CN209760801U -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0801U
CN209760801U CN201822204969.7U CN201822204969U CN209760801U CN 209760801 U CN209760801 U CN 209760801U CN 201822204969 U CN201822204969 U CN 201822204969U CN 209760801 U CN209760801 U CN 209760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steel pipe
cast
plate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049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艳锋
张力
闫富
马燕
蒋琼珂
李双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Jian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Jian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Jian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Jian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0496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0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0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0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包括一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底部焊接设置有两根以上的钢管,在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两块可活动的侧板,所述侧板可沿着所述底板横向位移,所述侧板的外侧面处焊接有多根配合所述钢管的U形管,所述U形管的一端与所述侧板之间焊接固定,U形管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钢管内,并且U形管可沿着所述钢管的轴向滑移,所述钢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所述U形管用的螺丝,两侧的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配合后形成一个浇筑混凝土的容腔,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以上的插套,所述通过所述插套配合有支撑装置;本产品可以获得平整的承重梁表面,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灵活调节承重梁浇筑宽度。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背景技术
混凝土建筑,主要是依靠竖梁和承重梁构成一个框架,然后通过现浇楼板,配合砖块结构的墙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承重梁是用于支撑楼板的主要结构,因此承重梁的浇筑要求较高。
现有技术中,浇筑承重梁主要依靠木工搭建的木质模具,但是木质模具的结构较为粗糙,在搭建完成后,平整度较差,导致所浇筑的承重梁的厚度不一致,容易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影响承重梁的浇筑质量,并且木质结构的模具不能根据浇筑需要灵活的调节浇筑宽度。
基于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可以获得平整的承重梁表面,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灵活调节承重梁浇筑宽度的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获得平整的承重梁表面,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灵活调节承重梁浇筑宽度的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包括一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底部焊接设置有两根以上的钢管,所述钢管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两块可活动的侧板,所述侧板可沿着所述底板横向位移,所述侧板的外侧面处焊接有多根配合所述钢管的U形管,所述U形管的一端与所述侧板之间焊接固定,U形管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钢管内,并且U形管可沿着所述钢管的轴向滑移,所述钢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所述U形管用的螺丝,两侧的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配合后形成一个浇筑混凝土的容腔,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以上的插套,所述通过所述插套配合有支撑装置。
优选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竖向设置的杆件,杆件为中空结构,杆件的上端设置有一插杆,插杆的下端加工有一内杆,所述内杆插入至所述杆件内,所述杆件的外部设置有一固定所述内杆的螺丝,所述插杆向上插入至所述插套内,内杆是可沿着杆件进行上下滑移的,便于后期在浇筑完成后,对本产品的拆除。
优选地,所述杆件的下端焊接有一接触地面用的支撑盘,支撑盘主要是增加杆件下端的支撑面积,使得杆件与地面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
优选地,所述U形管与所述侧板之间焊接设置有多块肋板。
优选地,所述U形管与所述侧板之间焊接有斜撑杆,斜撑杆主要是为了提升侧板的稳定性,避免在浇筑时,由于混凝土的挤压,造成侧板向外翻开。
优选地,所述底板和侧板均为钢板,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0mm~15mm,所述侧板的厚度为6mm~10mm。
本产品的安装方式如下:
首先确定浇筑承重梁的位置,而后采用吊机将底板吊起,通过支撑装置支撑在地面上,通过支撑装置与插套之间的配合,完成对底板的支撑,支撑完成后,即可撤除吊机,而后在安装侧板,侧板是通过U形管与底板之间进行连接的,U形管可沿着钢管进行滑移,通过U形管的滑移,使得两块侧板之间的间距可调节,便于调节承重梁的浇筑宽度,调节完成后,通过螺丝固定U形管,此时本产品即安装完成,当搭建完成所有的承重梁模具后,即可开始浇筑,浇筑完成后振动流平,即可形成承重梁;为了便于脱模,在浇筑时,需要在底板和侧板的表面刷涂油脂,油脂可以采用车辆维保时的废旧机油替代,避免混凝土与底板和侧板之间粘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在浇筑时,通过底板和侧板的配合,可以形成光滑的承重梁表面,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本产品中,侧板是通过U形管进行支撑的,U形管可沿着钢管进行横向的滑移,因此两块侧板之间的间距可灵活的调整,使得本产品可以浇筑不同宽度的承重梁,增加了本产品的通用性,本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底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包括一底板1,在所述底板1的底部焊接设置有2根钢管2,钢管2的直径为24mm,内径为16mm,所述钢管2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两块可活动的侧板3,所述侧板3可沿着所述底板1横向位移,所述侧板3的外侧面处焊接有多根配合所述钢管2的U形管4,所述U形管4的一端与所述侧板3之间焊接固定,U形管4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钢管2内,并且U形管4可沿着所述钢管2的轴向滑移,U形管与钢管2之间契合,避免松动,所述钢管2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所述U形管4用的螺丝211,两侧的所述侧板3与所述底板1配合后形成一个浇筑混凝土的容腔5,在所述底板1的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4个插套6,插套6与底板1之间焊接固定,所述通过所述插套6配合有支撑装置7。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支撑装置7包括一竖向设置的杆件701,杆件701为中空结构,杆件701的上端设置有一插杆702,插杆702的下端加工有一内杆703,所述内杆703插入至所述杆件701内,所述杆件701的外部设置有一固定所述内杆703的螺丝711,所述插杆702向上插入至所述插套6内,内杆是可沿着杆件进行上下滑移的,便于后期在浇筑完成后,对本产品的拆除。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杆件701的下端焊接有一接触地面用的支撑盘777,支撑盘主要是增加杆件下端的支撑面积,使得杆件与地面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U形管4与所述侧板3之间焊接设置有多块肋板444。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U形管4与所述侧板3之间焊接有斜撑杆445,斜撑杆主要是为了提升侧板的稳定性,避免在浇筑时,由于混凝土的挤压,造成侧板向外翻开。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底板1和侧板3均为钢板,所述底板1的厚度为12mm,所述侧板3的厚度为8mm。
本产品的安装方式如下:
首先确定浇筑承重梁的位置,而后采用吊机将底板吊起,通过支撑装置支撑在地面上,通过支撑装置与插套之间的配合,完成对底板的支撑,支撑完成后,即可撤除吊机,而后在安装侧板,侧板是通过U形管与底板之间进行连接的,U形管可沿着钢管进行滑移,通过U形管的滑移,使得两块侧板之间的间距可调节,便于调节承重梁的浇筑宽度,调节完成后,通过螺丝固定U形管,此时本产品即安装完成,当搭建完成所有的承重梁模具后,即可开始浇筑,浇筑完成后振动流平,即可形成承重梁;为了便于脱模,在浇筑时,需要在底板和侧板的表面刷涂油脂,油脂可以采用车辆维保时的废旧机油替代,避免混凝土与底板和侧板之间粘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在浇筑时,通过底板和侧板的配合,可以形成光滑的承重梁表面,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同时本产品中,侧板是通过U形管进行支撑的,U形管可沿着钢管进行横向的滑移,因此两块侧板之间的间距可灵活的调整,使得本产品可以浇筑不同宽度的承重梁,增加了本产品的通用性,本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底部焊接设置有两根以上的钢管,所述钢管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两块可活动的侧板,所述侧板可沿着所述底板横向位移,所述侧板的外侧面处焊接有多根配合所述钢管的U形管,所述U形管的一端与所述侧板之间焊接固定,U形管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钢管内,并且U形管可沿着所述钢管的轴向滑移,所述钢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所述U形管用的螺丝,两侧的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配合后形成一个浇筑混凝土的容腔,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以上的插套,通过所述插套配合有支撑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竖向设置的杆件,杆件为中空结构,杆件的上端设置有一插杆,插杆的下端加工有一内杆,所述内杆插入至所述杆件内,所述杆件的外部设置有一固定所述内杆的螺丝,所述插杆向上插入至所述插套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件的下端焊接有一接触地面用的支撑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与所述侧板之间焊接设置有多块肋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与所述侧板之间焊接有斜撑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侧板均为钢板,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0mm~15mm,所述侧板的厚度为6mm~10mm。
CN201822204969.7U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Active CN209760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4969.7U CN209760801U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4969.7U CN209760801U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0801U true CN209760801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47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04969.7U Active CN209760801U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08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6864A (zh) * 2020-04-30 2020-08-25 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墙体水平系梁浇筑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6864A (zh) * 2020-04-30 2020-08-25 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墙体水平系梁浇筑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6235B (zh) 一种可移动模板支撑桁架及其施工方法
CN110439125B (zh) 梁节点模板工艺
CN209760801U (zh) 一种建筑承重梁现浇模具
CN211818028U (zh) 拉片式铝模板支撑加固装置
CN210598199U (zh) 一种准确快速pc柱安装工具
CN112609881A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
CN217999064U (zh) 一种砖混结构墙体的加固结构
CN110700490A (zh) 转换层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及施工方法
CN216989696U (zh) 一种钢筋靠模
CN107419897B (zh) 一种窗台压顶模板的加固模具
CN211597697U (zh) 一种新型铝合金模板用铝背楞型材
CN214062328U (zh) 伸缩缝定型模板
CN114837404A (zh) 一种下沉式降板浇筑模具及浇筑方法
CN213114883U (zh) 一种基于倒梯形状排水沟的混凝土浇筑用工装
CN212376113U (zh) 底模板免支撑式钢桁架混凝土楼承板结构
CN210396138U (zh) 一种浇筑用型材安装结构
CN210396103U (zh) 一种用于剪力墙模板体系的连接件、外墙板及剪力墙模板体系
CN216587701U (zh) 一种免穿孔工具式内墙构造柱模板固定结构
CN218758728U (zh) 一种梁、柱交接用加固装置
CN217353549U (zh) 剪力墙双侧构造柱模板支设加强装置
CN217231686U (zh) 一种u型现浇混凝土沟立模用具
CN216045822U (zh) 一种弯曲段泵管可调固定装置
CN204738430U (zh) 混凝土预制板地梁胎膜支撑及定位工具
CN215519924U (zh) 沉降缝两侧混凝土剪力墙浇筑模板
CN215254552U (zh) 一种超长吊模加固施工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