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1905U - 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51905U CN209751905U CN201821700198.4U CN201821700198U CN209751905U CN 209751905 U CN209751905 U CN 209751905U CN 201821700198 U CN201821700198 U CN 201821700198U CN 209751905 U CN209751905 U CN 2097519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wire
- lumen
- chamber
- microcatheter
- guidewire lum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包括:应变释放套管;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连通的微导管主体;所述微导管主体包括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连通的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设于所述第一导丝腔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第一导丝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导丝腔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第二导丝出口;所述第一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平齐。本申请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效率,改善穿透效果,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为病人带来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手术成功率相对低,技术难度大,术中并发症多,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因此被认为是冠状动脉PCI领域最大的困难和挑战。究其原因,导引钢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占绝大多数原因,而导丝能否通过CTO病变与术者的经验及介入器材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常用的开通CTO病变的技术包括前向导丝技术与逆向导丝开通技术,通常情况下,开通CTO病变首选前向导丝技术,逆向导丝技术只应用于前向导丝技术失败后的次要选择,但是有些患者的造影结果显示前向技术开通难度很大,此时可直接考虑行逆行导丝技术开通CTO病变。
前向导丝技术主要包括单一导丝穿透技术、平行导丝技术、分支技术、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CTO开通技术及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等。开通CTO病变过程中,常需要多次更换导丝,然而,使用传统的单腔微导管时,必须将前一根导丝完全撤出后才能插入另一根导丝,且撤出原导丝或插入新导丝过程中往往造成微导管位置改变,因而手术效率低、手术步骤繁琐。
现有技术中,临床上常用的双腔微导管结构是日本KANEKA公司的Crusade和Vascular公司的Twin-Pass。使用传统的导管技术,需将0.014"的指引导丝插入微导管的快速交换腔内,微导管在导丝的指引下到达病变近端后,插入一根硬度较高的导丝至微导管通过导丝腔内,操作导丝与微导管对闭塞血管进行穿通,如仍不能穿通闭塞,则撤出通过导丝腔内的导丝,更换更硬的导丝,直至病变完全穿通。
采用微导管开通狭窄、闭塞或钙化病变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主要缺点有:更换导丝的腔体为通过导丝腔长腔,而快速交换腔短腔在体内,因此必须将前一根导丝撤出后才能更换另一根导丝,如此就会增长手术时间,也给病人带来更大风险。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其能够提高穿透效果,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为病人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其能够提高穿透效果,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为病人带来的风险。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包括:应变释放套管;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连通的微导管主体;所述微导管主体包括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连通的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设于所述第一导丝腔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第一导丝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导丝腔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第二导丝出口;所述第一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平齐。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的有效工作长度相同。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双腔微导管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的导丝出口处的定位示标。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定位示标到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的导丝出口的距离为0.8mm~1.2mm。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的长度为80cm~200cm。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由聚氨酯、硅胶或聚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的内径为0.4mm~6.0mm。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的外层设有润滑涂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包括:应变释放套管,应变释放套管与微导管主体连通,其中,微导管主体包括与应变释放套管连通的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第一导丝腔上远离应变释放套管的一侧设有第一导丝出口,第二导丝腔上远离应变释放套管的一侧设有第二导丝出口,其中,第一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平齐。如此,双腔微导管结构在应用过程中,将0.014"的导丝通过任一个导丝腔进入血管,到达病变位置后,可不断增大导丝的硬度,能够任意更换第一导丝腔或第二导丝腔这两个腔中的导丝,从而对病变部位的位置进行多次穿通,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效率,改善穿透效果,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为病人带来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请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结构,包括:应变释放套管1;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1连通的微导管主体;所述微导管主体包括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1连通的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设于所述第一导丝腔2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1的第一导丝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导丝腔3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1的第二导丝出口;所述第一导丝腔2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丝腔3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1的一端平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包括:应变释放套管1,应变释放套管1与微导管主体连通,其中,微导管主体包括与应变释放套管1连通的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第一导丝腔2上远离应变释放套管1的一侧设有第一导丝出口,第二导丝腔3上远离应变释放套管1的一侧设有第二导丝出口,其中,第一导丝腔2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丝腔3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1的一端平齐。如此,双腔微导管结构在应用过程中,将0.014"的导丝通过任一个导丝腔进入血管,到达病变位置后,可不断增大导丝的硬度,能够任意更换第一导丝腔2或第二导丝腔3这两个腔中的导丝,从而对病变部位的位置进行多次穿通,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效率,改善穿透效果,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为病人带来的风险。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平行设置。
更加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的有效工作长度相同。
更加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为一体成型结构。
其中,由于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的头端为并排平齐设计,两个腔体内的导丝可始终保持平行,微导管对导丝的支撑性能好,能够使得两个腔中的导丝对病变部位的作用位置始终为同一个部位,从而大大提升了导丝对病变的穿透性。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腔微导管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的导丝出口处的定位示标4。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位示标4到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的导丝出口的距离为0.8mm~1.2mm。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的长度为80cm~200cm。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由聚氨酯、硅胶或聚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的内径为0.4mm~6.0mm。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丝腔2和第二导丝腔3的外层设有润滑涂层。
更为详细地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双腔微导管结构包括两个可供导丝通过的长腔,其头端为并排平齐设计,将0.014"的导丝通过任一个导丝腔进入血管7,到达病变部位5后,固定导丝6及微导管不动,从双腔微导管结构的另一个腔送入一硬度较前一根导丝更大的导丝,可不断增大导丝的硬度,直至导丝通过病变部位5,此过程中,可任意更换两个腔中的导丝6,对病变部位5的同一位置进行多次穿通,这样更换导丝时始终有前一根导丝对微导管进行定位,不会改变微导管位置,从而使更换的导丝更方便进入微导管腔内,避免因更换导丝造成微导管位置改变,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成功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应变释放套管;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连通的微导管主体;所述微导管主体包括与所述应变释放套管连通的第一导丝腔和第二导丝腔;设于所述第一导丝腔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第一导丝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导丝腔上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第二导丝出口;所述第一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丝腔远离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一端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的有效工作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腔微导管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的导丝出口处的定位示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示标到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的导丝出口的距离为0.8mm~1.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的长度为80cm~20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的内径为0.4mm~6.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微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腔和所述第二导丝腔的外层设有润滑涂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00198.4U CN209751905U (zh) | 2018-10-19 | 2018-10-19 | 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00198.4U CN209751905U (zh) | 2018-10-19 | 2018-10-19 | 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51905U true CN209751905U (zh) | 2019-12-10 |
Family
ID=68743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00198.4U Active CN209751905U (zh) | 2018-10-19 | 2018-10-19 | 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5190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44744A (zh) * | 2020-05-27 | 2020-08-18 |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双腔的微导管 |
-
2018
- 2018-10-19 CN CN201821700198.4U patent/CN20975190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44744A (zh) * | 2020-05-27 | 2020-08-18 |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双腔的微导管 |
CN112336966A (zh) * | 2020-05-27 | 2021-02-09 |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双腔的微导管 |
CN112336966B (zh) * | 2020-05-27 | 2021-04-23 |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双腔的微导管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53604B2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anscarotid access | |
JP6995914B2 (ja) | 経頸動脈アクセス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 |
US20130165873A1 (en) |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treating and/or diagnosis of disorders of the ear, nose and throat | |
US20130245533A1 (en) |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device | |
JP7159178B2 (ja) | 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 |
EP3648828B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anscarotid access | |
EP2018196B1 (en) | Catheter with aspiration passageways | |
CN107233656B (zh) | 鼻窦球囊导管系统 | |
CN212281559U (zh) | 穿刺器械 | |
CN209751905U (zh) | 一种双腔微导管结构 | |
CN116157081A (zh) | 具有用于同时使用多个治疗器具的多腔结构的医用弹射装置 | |
CN116672570A (zh) | 低压注药溶栓微导管 | |
CN215839388U (zh) | 股动脉顺行穿刺用导引鞘 | |
CN114931696A (zh) | 一种桡动脉通路神经介入导管 | |
CN209933786U (zh) | 球囊导管 | |
CN210383996U (zh) | 一种导管鞘组 | |
CN111569233A (zh) | 一种防脱出引流管套装 | |
CN215505068U (zh) | 一种颅脑引流管 | |
US20210275781A1 (en) | Puncture device for accessing the vascular system | |
CN220237525U (zh) | 用于介入治疗的导管鞘组件 | |
CN221600043U (zh) | 一种血管介入腔内血流阻断装置及动脉瘤手术辅助设备 | |
CN221014163U (zh) | 一种高跟踪型球囊导管鞘 | |
CN221106708U (zh) | 一种颅脑手术的引流管放置穿刺针 | |
CN111228635B (zh) | 一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的微导管组件 | |
CN215821088U (zh) | 一种多腔管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