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40542U - 一种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40542U
CN209740542U CN201920420097.XU CN201920420097U CN209740542U CN 209740542 U CN209740542 U CN 209740542U CN 201920420097 U CN201920420097 U CN 201920420097U CN 209740542 U CN209740542 U CN 2097405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e
vehicle body
sensor
mounting plat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2009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嘉磊
兰江松
方线伟
周晨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urocra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urocra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urocra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urocrane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2009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405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405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405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And Safety Of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起重机。起重机包括:下车体;上车体,设于下车体的上方,用于连接重物;传感器,设于下车体和上车体之间,用于监测重物的重量;防脱机构,包括连接于下车体的下防脱件和连接于上车体的上防脱件,上防脱件连接于下防脱件且能够沿下防脱件的延伸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中,将传感器压设于起重机的上车体和下车体之间,上车体通过防脱机构可浮动地安装于下车体上,在运行中产生冲击时,该起重机既能适应性地缓冲上车体和下车体间产生的跳动和相对位移,减少传感器所受的冲击,又保证不会因安装过紧而对传感器产生额外的束缚,使得传感器称重准确。

Description

一种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重机。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一种能够对建筑构件、零件半成品、砂石或桶装燃料等重物进行起吊并搬运的设备。起重机中通常设有称重系统,用以即时称量所起吊重物的重量,达到称重、称重数据统计以及超载保护等目的。
有一种起重机,通过配合于轨道上的天车进行起吊。其中,天车上设有作为驱动装置的起升机构。起升机构上的卷筒通过钢丝绳连接于吊钩,并通过钢丝绳驱动吊钩进行对重物的起吊。
一般,这种起重机的称重系统中的称重传感器设于卷筒的轴承座上。由于卷筒通过回转驱动绕设于卷筒上的钢丝绳,进行对重物的起吊,而卷筒回转所产生的脉冲很容易干扰称重传感器对重物重量的测量,使得称重系统所监测的称重数据不够准确。
并且,现有技术中,起重机的称重系统通常通过称重传感器的受压面所受的压力得出所起吊重物的重量。若称重传感器与起重机其它部件安装得过于紧凑,则使得称重传感器的受压面在起重机空载时也会受到压力,影响称重结果;若称重传感器与起重机其它部件安装得过于松散,则使得称重传感器的安装不牢靠且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在实现其基本起重功能的前提下,既能使称重准确,又能保证相关传感器的安装牢固。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起重机,包括:
下车体;
上车体,设于所述下车体的上方,用于连接重物;
传感器,设于所述下车体和所述上车体之间,用于监测所述重物的重量;
防脱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下车体的下防脱件和连接于所述上车体的上防脱件,所述下防脱件连接于所述上防脱件,所述上防脱件能够沿所述下防脱件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下车体移动。
优选地,所述下防脱件为轴柱,所述上防脱件为套筒,所述轴柱插设于所述套筒内。
优选地,所述轴柱与所述套筒的筒壁间隔设置,所述轴柱上穿设有销轴,所述销轴穿设于所述筒壁上的腰形孔内;
所述起重机能够沿所述起重机的轨道移动,所述销轴沿所述起重机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腰形孔沿所述轴柱的延伸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下防脱件为套筒,所述上防脱件为轴柱,所述轴柱插设于所述套筒内。
优选地,所述轴柱与所述套筒的筒壁间隔设置,所述轴柱上穿设有销轴,所述销轴穿设于所述筒壁上的腰形孔内;
所述起重机能够沿所述起重机的轨道移动,所述销轴沿所述起重机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腰形孔沿所述套筒的延伸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下车体上,所述传感器的上部具有触头,所述触头抵接于所述上车体底部的上安装板。
优选地,所述上安装板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纳槽,所述触头伸入所述容纳槽内并抵接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触头的外表面为弧面形结构,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也为弧面形结构,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与所述触头的接触面的曲率相同。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下车体的下安装板上,所述下安装板和所述上安装板均由金属制成,所述下安装板和所述上安装板间电连接有接地导线。
优选地,所述下车体上设有电缆卷筒,所述上车体上设有:
起升机构,通过缆绳连接有吊钩,所述吊钩上钩挂有用于盛载所述重物的抓斗,所述电缆卷筒上缠绕有用于向所述抓斗供电的电缆;
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内设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能够存储所述传感器监测的数据,所述控制系统还能够根据所述数据控制所述起升机构和所述抓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将传感器压设于起重机的上车体和下车体之间,上车体通过防脱机构可浮动地安装于下车体上,在运行中产生冲击时,该起重机既能适应性地缓冲上车体和下车体间产生的跳动和相对位移,减少传感器所受的冲击,又保证不会因安装过紧而对传感器产生额外的束缚,使得传感器称重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中起重机的主视图;
图2是下车体的俯视图;
图3是上车体的俯视图;
图4是抓斗的主视图;
图5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上防脱件的侧视图。
图中:
1-下车体;10-滚轮;100-电缆;101-电缆卷筒;1001-电缆用定滑轮;1002-接电用母端子;11-下安装板;12-接地导线;
2-上车体;20-容纳槽;200-缆绳;2001-起吊用动滑轮;201-起升机构;2011-电动机;2012-联轴器护罩;2013-齿轮箱;2014-起升机构卷筒;202-吊钩;203-抓斗;2031-吊装部;2032-导线;2033-接电用公端子;2034-锁链;204-电控箱;21-上安装板;
3-传感器;31-触头;32-输出端口;
4-防脱机构;41-下防脱件;411-销轴;412-开口销;42-上防脱件;421-腰形孔;
51-第一护栏;52-第二护栏;53-第三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机,参见图1,该起重机包括下车体1、上车体2、传感器3和防脱机构4。起重机能够沿起重机的轨道移动,起重机的轨道为高架轨道,下车体1配合于轨道上且能够沿轨道带动整个起重机移动;上车体2设于下车体1的上方,用于连接重物;传感器3能够压设于下车体1和上车体2之间,用于监测重物的重量;防脱机构4包括连接于下车体1的下防脱件41和连接于上车体2的上防脱件42,下防脱件41连接于上防脱件42,上防脱件42能够沿下防脱件41的延伸方向相对下车体1移动(参见图5)。
参见图1和图2,下车体1的底部设有与轨道相配合的滚轮10。滚轮10由动力源驱动,从而使下车体1带动整台起重机沿轨道移动。轨道的延伸方向,即为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下车体1的顶部设有电缆卷筒101,下车体1顶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护栏51,电缆卷筒101设于第一护栏51的一侧。
参见图1和图3,上车体2上设有起升机构201。起升机构201包括电动机2011、联轴器、联轴器护罩2012、齿轮箱2013和起升机构卷筒2014,电动机201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于齿轮箱2013的输入轴,齿轮箱2013的输出轴连接于起升机构卷筒2014,联轴器护罩2012罩设于联轴器外。电动机2011通过联轴器和齿轮箱2013驱动起升机构卷筒2014。起升机构卷筒2014通过绕设于起升机构卷筒2014上的缆绳200连接有吊钩202,吊钩202设于下车体1的下方,吊钩202上钩挂有用于盛载重物的抓斗203(参见图4)。
其中,缆绳200通过滑轮组连接于吊钩202,滑轮组中包括起吊用定滑轮和起吊用动滑轮2001,起吊用定滑轮设于上车体2上,起吊用动滑轮2001设于吊钩202上;电缆卷筒101为弹簧驱动式电缆卷筒,电缆卷筒101上缠绕有电缆100,电缆100用于向抓斗203供电以驱动抓斗203抓取重物或放下重物,电缆100由电缆卷筒101上伸出并固定地绕设于吊钩202上的电缆用定滑轮1001。电缆100固定于电缆用定滑轮1001的一端设有接电用母端子1002。
其中,抓斗203的顶部设有吊装部2031、导线2032、接电用公端子2033和锁链2034(参见图4)。吊装部2031用于与吊钩202连接;导线2032的一端连接于抓斗203的顶部,导线2032的另一端连接于接电用公端子2033;接电用公端子2033能够与接电用母端子1002插接以实现抓斗203中用电部件与电缆100的电连接;锁链2034的一端连接于抓斗203的顶部,锁链2034的另一端连接于接电用公端子2033,防止导线2032扯断。
仍参见图1和图3,上车体2上还设有电控箱204。电控箱204内设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存储传感器3监测的数据,控制系统还能够根据传感器3监测的数据控制起升机构201和抓斗203。电动机2011通过电控箱204由电源供电,电缆100背离电缆用定滑轮1001的一端通过电控箱204电连接于电源,使得通过电控箱204能够控制起升机构201的启动和停止,还使得通过电控箱204能够控制抓斗203抓取重物和放下重物。
其中,上车体2顶部的一侧设有第二护栏52,上车体2顶部的另一侧设有第三护栏53。起升机构201设于第二护栏52和第三护栏53之间,电控箱204设于第三护栏53上,第二护栏52设于第一护栏51和第三护栏53之间,电缆卷筒101设于第一护栏51和第二护栏52之间。第一护栏51、第二护栏52和第三护栏53分别正对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起到保护电缆卷筒101和起升机构201的作用,还起到保护在起重机上作业的工作人员的作用。
参见图1和图5,传感器3设有四件,防脱机构4也设有四件。上车体2的底部为方形结构,四件传感器3分别设于上车体2底部的四角处,四件防脱机构4也分别设于上车体2底部的四角处。与传感器3相对应地,每件传感器3旁设有一件防脱机构4。
其中,传感器3安装于下车体1上,传感器3的上部具有触头31,触头31的外表面为弧面形结构。上车体2的底部设有上安装板21,上安装板21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纳槽20,触头31伸入容纳槽20内并抵接于容纳槽20的内表面。容纳槽20的内表面为弧面形结构,容纳槽20的内表面与触头31的接触面的曲率相同。触头31与容纳槽20的配合,使得起重机在运行中产生冲击时,容纳槽20的内表面以及整个上车体2能够相对触头31进行适应性地浮动,防止触头31损坏的同时,保证传感器3称重准确。
其中,传感器3安装于下车体1的下安装板11上,下安装板11和上安装板21均由金属制成,下安装板11和上安装板21间电连接有接地导线12。若上车体2上的用电部件或传感器3发生漏电,通过接地导线12将电流由漏电部件通过下车体1和轨道传递到大地。
其中,传感器3为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传感器3上具有用于输出监测数据的输出端口32,外部施加的压力使得在传感器3中的电阻应变片发生形变,电阻应变片的电阻随机械形变而产生阻值变化,通过屏蔽线,将由阻值变化而产生的电信号,由输出端口32输至电控箱204内的控制系统。
具体地,控制系统包括放大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硬盘,放大器将由输出端口32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再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电信号进行处理,且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能够根据处理后所得的数据对起重机进行控制。若抓斗203抓取的重物超载,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起升机构201将抓斗203下降,并控制抓斗203放下重物。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还能够对处理后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和统计,并将结果存储于硬盘中,最终可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工厂物联网系统中,进行大数据分析。
仍参见图1和图5,下防脱件41为轴柱,由下车体1的顶部向上延伸;上防脱件42为套筒,由上车体2的底部向下延伸。下防脱件41插设于上防脱件42内且与上防脱件42的筒壁间隔设置。下防脱件41上穿设有销轴411,上防脱件42的筒壁上设有两个互相正对的腰形孔421,销轴411穿设于两个腰形孔421内(参见图6)。
在本实施例中,销轴411沿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延伸,两个腰形孔421正对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销轴411的轴径与腰形孔421的宽度相同。销轴411上安装有开口销412,开口销412设于上防脱件42外,用于销轴411的轴向定位,且开口销412由弹性较好的优质钢制成。
其中,下防脱件41与上防脱件42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触头31沿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从容纳槽20脱离的最小距离。在下车体1沿轨道开始启动或制动时,相互配合的下防脱件41与上防脱件42之间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沿销轴411产生适应性的位移,该位移小于或等于相互配合的下防脱件41与上防脱件42之间的间隔距离,开口销412随之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在相互配合的下防脱件41、上防脱件42和开口销412以及相互配合的触头31和容纳槽20的共同缓冲作用下,极大程度地抵消了由下车体1沿轨道启动或制动所带来的冲击。
其中,腰形孔421沿下防脱件41的延伸方向延伸,触头31沿下防脱件41的延伸方向延伸,腰形孔421的长度小于触头31伸入容纳槽20的深度。在抓斗203开始抓取重物和放下重物或在电动机2011启动和制动时所产生的冲击下,上车体2会相对下车体1产生跳动,同时销轴411能够沿腰形孔421的长度方向移动。销轴411与腰形孔421的配合极大程度地抵消了由上车体2的跳动所带来的冲击。
本实施例中,下防脱件41适合作为公端,上防脱件42适合作为母端。该防脱机构4的结构适用于,下车体1尺寸较小且重量较轻,在产品组装时便于以上车体2为安装基准,且将下车体1安装于上车体2较为便捷的情况。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与实施例一的起重机基本相同,其区别之处在于:下防脱件41为套筒,由下车体1的顶部向上延伸;上防脱件42为轴柱,由上车体2的底部向下延伸;上防脱件42插设于下防脱件41内且与下防脱件41的筒壁间隔设置;上防脱件42上穿设有销轴,下防脱件41的筒壁上设有两个互相正对的腰形孔,销轴穿设于两个腰形孔内;销轴沿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延伸,腰形孔沿下防脱件41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腰形孔正对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销轴的轴径与腰形孔的宽度相同。销轴上安装有开口销,开口销设于下防脱件外,用于销轴的轴向定位,且开口销由弹性较好的优质钢制成。
其中,下防脱件41与上防脱件42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触头31沿下车体1的移动方向从容纳槽20脱离的最小距离。在下车体1沿轨道开始启动或制动时,相互配合的下防脱件41与上防脱件42之间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沿销轴产生适应性的位移,该位移小于或等于相互配合的下防脱件41与上防脱件42之间的间隔距离,开口销随之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在相互配合的下防脱件41、上防脱件42和开口销以及相互配合的触头31和容纳槽20的共同缓冲作用下,极大程度地抵消了由下车体1沿轨道启动或制动所带来的冲击。
其中,触头31沿下防脱件41的延伸方向延伸,腰形孔的长度小于触头31伸入容纳槽20的深度。在抓斗203开始抓取重物和放下重物或在电动机2011启动和制动时所产生的冲击下,上车体2会相对下车体1产生跳动,同时销轴能够沿腰形孔的长度方向移动。销轴与腰形孔的配合极大程度地抵消了由上车体2的跳动所带来的冲击。
本实施例中,下防脱件41适合作为母端,上防脱件42适合作为公端。该防脱机构4的结构适用于,上车体2尺寸较小且重量较轻,在产品组装时便于以下车体1为安装基准,且将上车体2安装于下车体1较为便捷的情况。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车体(1);
上车体(2),设于所述下车体(1)的上方,用于连接重物;
传感器(3),设于所述下车体(1)和所述上车体(2)之间,用于监测所述重物的重量;
防脱机构(4),包括连接于所述下车体(1)的下防脱件(41)和连接于所述上车体(2)的上防脱件(42),所述下防脱件(41)连接于所述上防脱件(42),所述上防脱件(42)能够沿所述下防脱件(41)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下车体(1)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脱件(41)为轴柱,所述上防脱件(42)为套筒,所述轴柱插设于所述套筒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柱与所述套筒的筒壁间隔设置,所述轴柱上穿设有销轴(411),所述销轴(411)穿设于所述筒壁上的腰形孔(421)内;
所述起重机能够沿所述起重机的轨道移动,所述销轴(411)沿所述起重机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腰形孔(421)沿所述轴柱的延伸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脱件(41)为套筒,所述上防脱件(42)为轴柱,所述轴柱插设于所述套筒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柱与所述套筒的筒壁间隔设置,所述轴柱上穿设有销轴,所述销轴穿设于所述筒壁上的腰形孔内;
所述起重机能够沿所述起重机的轨道移动,所述销轴沿所述起重机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腰形孔沿所述套筒的延伸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3)安装于所述下车体(1)上,所述传感器(3)的上部具有触头(31),所述触头(31)抵接于所述上车体(2)底部的上安装板(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板(21)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纳槽(20),所述触头(31)伸入所述容纳槽(20)内并抵接于所述容纳槽(20)的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31)的外表面为弧面形结构,所述容纳槽(20)的内表面也为弧面形结构,所述容纳槽(20)的内表面与所述触头(31)的接触面的曲率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3)安装于所述下车体(1)的下安装板(11)上,所述下安装板(11)和所述上安装板(21)均由金属制成,所述下安装板(11)和所述上安装板(21)间电连接有接地导线(12)。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1)上设有电缆卷筒(101),所述上车体(2)上设有:
起升机构(201),通过缆绳(200)连接有吊钩(202),所述吊钩(202)上钩挂有用于盛载所述重物的抓斗(203),所述电缆卷筒(101)上缠绕有用于向所述抓斗(203)供电的电缆(100);
电控箱(204),所述电控箱(204)内设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能够存储所述传感器(3)监测的数据,所述控制系统还能够根据所述数据控制所述起升机构(201)和所述抓斗(203)。
CN201920420097.XU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起重机 Active CN2097405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0097.XU CN209740542U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0097.XU CN209740542U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40542U true CN209740542U (zh) 2019-12-06

Family

ID=68719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20097.XU Active CN209740542U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405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3966A (zh) * 2019-03-29 2019-05-31 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3966A (zh) * 2019-03-29 2019-05-31 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
CN109823966B (zh) * 2019-03-29 2024-01-02 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3568B1 (en) Crane control
US20210122619A1 (en) Mobile Lifting Column, Lifting System Comprising One or More of Such Lifting Columns, and Method for Lifting a Vehicle
CN107651547B (zh) 一种煤矿提升系统运行状态和提升张力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4444882B (zh) 卷扬系统及包括该卷扬系统的起重机
CN108995767B (zh) 一种绞车
CN209740542U (zh) 一种起重机
JP5850218B2 (ja) クレーンフック部における充電システム
CN109823966B (zh) 一种起重机
CN202558535U (zh) 一种起重机钢丝绳防跳槽装置
KR101871051B1 (ko) 중심축 이동형 활차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선장력 모니터링 시스템
CN103241673B (zh) 一种强夯机的单绳双卷扬装置及强夯机
CN211078271U (zh) 一种建筑塔吊用重力测量装置
CN201002927Y (zh) 塔式起重机工况记录及限位保护装置
CN210735876U (zh) 一种万向重力式电缆收放线装置
CN203411270U (zh) 一种强夯机的单绳双卷扬装置及强夯机
CN201334287Y (zh) 一种安装轮辐式负荷传感器的钢丝绳测控装置
CN112279128A (zh) 一种卷扬机松绳保护机构
CN201574037U (zh) 单拉力环式重量传感器
CN210915086U (zh) 一种斜巷绞车钢丝绳张力在线监测装置
CN103803414B (zh) 高架提升传输升降装置
CN217201600U (zh) 一种线盘库吊装用智能化吊具
CN217126778U (zh) 一种绞盘结构中的动态式压线结构
KR102365185B1 (ko) 붐길이센서가 설치되는 유압식크레인 다단붐 장치의 붐 길이 검출장치
CN201713257U (zh) 一种电动葫芦
CN214192380U (zh) 一种钢丝绳排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