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87962U -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87962U
CN209687962U CN201822022264.3U CN201822022264U CN209687962U CN 209687962 U CN209687962 U CN 209687962U CN 201822022264 U CN201822022264 U CN 201822022264U CN 209687962 U CN209687962 U CN 2096879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arrangement
shell
actuating system
axial
bear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2226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鲁迪诺
M.西玛
R.卡纳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ikam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ikam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ikam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ikam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879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879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16D25/082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 F16D25/083Actuator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机构的包括轴向支承装置的致动系统。一种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所述致动系统(10)包括壳体(200)和轴向支承装置(100),所述壳体(200)布置用于容纳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允许将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选择性地配置成处于接合构型或分离构型;所述壳体(200)包括支承面(215),所述支承面(215)布置用于将轴向力传递至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且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定位成抵靠所述壳体(200)的支承面并且旨在插入所述壳体(200)和变速箱之间,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布置用于减小壳体(200)的变形。

Description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例如在汽车领域中所使用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致动系统的离合器模块,以及集成有这种离合器模块的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由致动器致动的至少一个离合器的离合器模块,每个致动器允许产生力以将相对应的离合器配置成处于接合构型或分离构型中。以已知的方式,每个致动器容纳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中,该致动系统允许控制离合器模块。
借助于力传递机构将在每个致动器处产生的力传递至相对应的离合器。因此,致动器的位移传递至相对应的力传递机构,该力传递机构本身使相对应的离合器的第一摩擦元件相对于所述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移位,以便将所述离合器配置成处于上述构型中的一种构型或另一种构型。
随后,在致动系统的壳体和支承面之间会出现与传递至力传递机构的力相反的力,其中所述致动系统固定抵靠该支承面。通常,该支承面由变速箱的壳体形成。该力(称为支承力)在支承面处产生应力,该应力趋于使致动系统的壳体变形。实际上,由于壳体通常是塑料部件,因此其对变形的抵抗力较小,并且支承力在支承面上的通常狭小的定位导致壳体变形的周期性循环,这随后导致过早的磨损,甚至导致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一种允许减小在其运行时在壳体处产生的应力的新型致动系统来解决至少上述问题中的大部分并且还产生其它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标是减小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变形,特别是轴向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标是改善这种致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通过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实现上述目标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致动系统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布置用于容纳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允许将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选择性地配置成处于接合构型或分离构型;所述壳体包括支承面,所述壳体的支承面布置用于将轴向力传递至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
-并且致动系统包括轴向支承装置,所述轴向支承装置定位成抵靠壳体的支承面并且旨在插入所述壳体和变速箱之间,所述轴向支承装置布置用于减小壳体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传动系统的壳体的支承面旨在支承抵靠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但是,与已知的致动系统不同,传动系统的壳体不再直接支承抵靠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轴向支承装置位于在变速箱和致动系统的壳体之间的中间轴向位置中。当所述致动系统产生如前所述的致动力时,该有利的构造允许更好地将由变速箱产生的机械应力分布在致动系统上。特别地,轴向支承装置担当变速箱和致动系统的壳体之间的分界面,并且所述轴向支承装置被构造用于限制壳体的变形,这是通过提出在所述轴向支承装置和致动系统的壳体之间的接触表面大于在轴向支承装置和变速箱之间的接触表面。
随后,在致动系统的运行期间,在壳体处产生的应力减小,并且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变形(特别是轴向的)与已知的致动系统相比是更小的,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的改善。
在说明书的下文中和在权利要求中,将以非限制性方式并且为了便于理解来使用以下术语:
-沿着相对于轴向定向的方向的“前”或“后”,其中该轴向定向是由离合器模块的旋转的主轴线O所确定的;以及
-相对于轴线O并且沿着径向定向的“内部/内”或“外部/外”,该径向定向正交于所述轴向定向,“内部”指的是轴线O的近侧部分,并且“外部”指的是轴线O的远侧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项,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使用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
-轴向支承装置包括与壳体的支承面配合的第一侧,以及旨在与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配合的第二侧。由此,当致动系统安装在离合器机构和变速箱之间时(如例如在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的情况下),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二侧轴向支承抵靠变速箱,并且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侧轴向支承抵靠致动系统的壳体;
-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定向成彼此平行的。轴向支承装置因此呈板的大体形状,板的厚度是可变化的并且特别地由彼此平行且相反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界定。有利地,为了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轴向支承装置和致动系统的轴向尺寸,在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量取的厚度相比于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径向尺寸是可忽略不计的;
-第一侧和第二侧是径向伸长的。换言之,垂直于第一侧的第一轴线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垂直于第二侧的第二轴线沿轴向方向延伸;
-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侧包括第一支承面,该第一支承面轴向支承抵靠致动系统的壳体的支承面;并且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二侧包括第二支承面,该第二支承面旨在支承抵靠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
-根据第一实施例,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相对于彼此径向地和/或成角度地移位。在第一和第二支承面相对于彼此径向地移位的情况下,第一支承面所沿着延伸的表面的径向伸长部位于第二支承面所沿着延伸的表面的径向伸长部的内部和/或外部处。在第一和第二支承面相对于彼此成角度地移位的情况下,第一支承面所沿着延伸的表面所定位沿着的角度扇形与第二支承面所沿着延伸的表面所定位沿着的角度扇形是不同的,所述角度扇形是相对于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支承面的轴线量取的,优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对称轴线;
-相对于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二支承面,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支承面位于外部周围区域上;
-根据第二实施例,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定位成彼此相对。换言之,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相对于彼此径向地且成角度地对齐;
-在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侧处,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同时定位成面对致动系统的壳体且面对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二支承面的第一部分被定位成相对于致动系统的壳体轴向地缩进。该有利的构造允许在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部分和致动系统的壳体之间建立非零的轴向间隙;
-在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二侧处,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旨在定位成面对变速箱且同时定位成面对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支承面的第二部分被定位成相对于第二支承面轴向地缩进。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组装至变速箱时,该有利的构造允许在第二部分和变速箱之间建立非零的间隙;
-轴向支承装置包括用于使所述轴向支承装置与致动系统的壳体定中心的定中心机构,以便使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圆形的中心开口与致动系统的所述壳体的圆形的中心开口同轴。该有利的构造一方面允许便于将轴向支承装置组装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的壳体上,且另一方面允许当致动系统产生前述轴向力时增加轴向刚度,并且特别是屈曲刚度;
-定中心机构形成在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侧的一侧处。该有利的构造允许便于定中心机构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的壳体的配合。特别地,并且以非限制性的方式,定中心机构呈周围边沿的形式,该周围边沿在径向上位于轴向支承装置内部处且与致动系统的壳体形成径向凸肩。换言之,定中心机构呈突出部的形式,该突出部沿朝向致动系统的方向轴向延伸,所述突出部呈定位在轴向支承装置的径向内部边缘上的环形边沿的形式,所述环形边沿构造用于通过互补形状的配合(例如通过装配)与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径向内部边缘配合;
-在第一支承面处量取的轴向支承装置的轴向厚度小于在第二支承面处量取的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轴向厚度。特别地,在第一支承面处量取的轴向厚度比在第二支承面处量取的轴向厚度薄25%。优选地,在第一支承面处量取的轴向厚度等于1.5mm,并且在第二支承面处量取的轴向厚度等于2mm;
-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二支承面有利地具有大于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支承面的面积,以便减小、甚至最小化在致动系统的壳体处产生的应力;
-轴向支承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用于将轴向支承装置牢固地固定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上;
-轴向支承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支脚(patte),该固定支脚用于将轴向支承装置牢固地固定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上;在另外的变型中,轴向支承装置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方式胶合、焊接在壳体上或组装至壳体;
-每个固定支脚包括用于将轴向支承装置连接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上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布置用于将轴向支承装置轴向连接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上和/或用于将所述轴向支承装置旋转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
-对于每个固定支脚,连接机构包括与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径向伸长部的臂配合的固定夹,该固定夹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凸缘,该固定凸缘构造成与致动系统的壳体的相对应的臂的侧面配合,使得所述臂接合在所述固定夹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凸缘包括棘轮构件,所述棘轮构件构造成与所述致动系统的壳体的相对应的臂配合;
-轴向支承装置包括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至少一个张力构件,该张力构件构造成能够在所述轴向支承装置处产生径向和/或轴向应力。该有利的构造允许改善轴向支承装置的效率并降低传递至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应力的强度;
-张力构件构造成能够在轴向支承装置和致动系统的壳体之间产生非零的轴向和/或径向张力;
-张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张力环,该张力环与致动系统的壳体上的相对应的开口配合。换言之,张力环构造用于接合在致动系统的壳体的相对应的开口中,张力环在相对应开口中的所述接合产生轴向支承装置相对于致动系统的壳体的轴向和/或径向张力。所述至少一个张力环具有筒形或半筒形的形状。每个张力环位于轴向支承装置的固定支脚中的至少一个的径向端部处;
-轴向支承装置有利地是金属的。该解决方案作为加强元件是特别有利的;
-可选地,轴向支承装置由包括含碳添加剂的材料制成;
-支撑装置有利地通过冲孔-冲压来获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旨在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之间的离合器模块,该离合器模块包括离合器机构,该离合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离合器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或根据其改进中的任一项的致动系统。
有利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项,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使用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
-离合器机构是湿式双离合器或干式双离合器的类型;
-离合器机构的每个离合器是多片类型的;
-离合器机构是双离合器类型,包括按照径向构型布置的第一和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外侧;
-离合器机构是双离合器类型,包括按照轴向构型布置的第一和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相对于所述第二离合器在轴向上定位在前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或根据其改进中的任一项的离合器模块,其中:
-离合器机构的至少一个离合器借助于输出盘保持器(porte-disques)旋转地连接至传动装置的输出轴;
-离合器机构的至少一个离合器借助于输入盘保持器旋转地连接至传动装置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通过至少一个曲轴旋转驱动。
预期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其集成了此处所述的各种可选特征的所有可能的组合。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一方面将通过接下来的描述以及另一方面通过参照示意性附图以说明性且非限制性的方式给出的多个实施示例将显现出来,其中:
- 图1示出了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的轴向支承装置的实施示例的前视图;
- 图2示出了在图1上所示的轴向支承装置的轴向的且局部的剖视图;
- 图3示出了在图1上所示的轴向支承装置的透视图;
- 图4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且集成了在图1上所示的轴向支承装置的致动系统的透视图;
- 图5示出了在图4上所示的致动系统的所截取的透视图。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变型和不同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各种组合与彼此结合,只要它们不是彼此不相容的或彼此排斥的。特别地,可以想象,如果特征选择是足以赋予技术优点或足以使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状态区分开,则本实用新型的变型可以仅包括下文中以与所描述的其它特征独立的方式描述的特征选择。
特别地,所描述的所有变型和所有实施例彼此之间是可组合的,如果在技术方面上该组合不存在任何障碍。
在附图上,在多个附图上的共同元件保持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将在以下段落中描述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致动系统10的轴向支承装置100。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包括壳体200,该壳体200布置用于容纳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允许将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选择性地配置成处于接合构型或分离构型中;所述壳体200包括支承面215,该支承面215布置用于将轴向力传递至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致动系统10包括轴向支承装置100,该轴向支承装置100定位成抵靠壳体200的支承面并且旨在插入所述壳体200与变速箱之间,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布置用于减小壳体200变形。
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与壳体200的支承面215配合的第一侧(flanc)110(在图5上可见)和旨在与变速箱的相对应支承面配合的第二侧120。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围绕中心轴线O的中心开口130。中心开口130由内部边缘131界定。内部边缘131形成围绕中心轴线O的圆形轮廓。径向向外地,轴向支承装置100由外部周围轮廓101界定。外部周围轮廓101具有大体圆形形状。
轴向支承装置100呈具有轴向厚度e的板的大体形状。轴向厚度e与径向尺寸相比明显更小,特别是如在图2和图3上所示。有利地,形成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板的轴向厚度e从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一个径向边缘至另一个径向边缘是恒定的。
例如,可以通过冲制(emboutissage)工艺获得轴向支承装置100,该冲制工艺允许通过折叠和冲压使板成形。
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侧110和第二侧120定向成彼此平行,并且优选地定向成沿着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径向方向。换言之,第一侧110的法线与轴线O平行或基本平行;并且第二侧120的法线与所述轴线O平行或基本平行。
如上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侧110与壳体200的支承面215配合,在图5上可见。更特别地,第一侧110包括第一支承面115,该第一支承面115轴向支承抵靠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的相对应的支承面215。在图1至图3上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支承面115呈环形表面的形式,该环形表面在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内部边缘131和外部周围轮廓101之间径向延伸。
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二侧120与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图中未示出)配合。更特别地,第二侧120包括第二支承面125,该第二支承面125轴向支承抵靠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在图1至图3上所示的示例中,第二支承面125呈环形表面的形式,该环形表面在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内部边缘131和外部周围轮廓101之间径向延伸。
因此,在图1至图3上所示的示例中,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支承面115(位于第一侧110的一侧)和该第二支承面125(位于第二侧120的一侧)彼此径向地并且成角度地相对,且各自位于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不同侧面。
额外地,在图1至图3上所示的示例中,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支承面115和第二支承面125各自呈单个连续表面的形式,该第一支承面115和该第二支承面125分别在第一侧110和第二侧120的一部分上延伸。
可替代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支承面115和第二支承面120相对于彼此径向地和/或成角度地移位。
轴向支承装置100在其内部边缘131处包括用于使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与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定中心的定中心机构150,以便使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中心开口130与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的相对应的圆形的中心开口230是同轴的。为此,定中心机构150旨在与致动系统的壳体200配合,例如通过互补的形状配合。
更特别地,并且如在图1至图3上可见,定中心机构150形成在轴向支承装置的第一侧110的一侧,并且以相对于该第一侧110突出的方式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侧110沿着与第二侧120相反的方向延伸。定中心机构150呈圆形的周围边沿151的形式并且在径向上位于轴向支承装置100内部。周围边沿151因此支承在内部边缘131上并且形成径向凸肩152,当轴向支承装置100安装在致动系统的壳体200上时,所述壳体200设置成支承抵靠该径向凸肩152。
径向凸肩152因此形成中心轴线O的筒形壁,并且其沿着垂直于第一侧110的母线延伸,定中心机构150始于第一侧110。
为了便于定中心装置100在壳体200上的装配,周围边沿151在其位于第一支承面115的一侧的基部处包括倒圆角部分153,该倒圆角部分的剖面优选地是圆形的。类似地,为了便于定中心装置100在壳体200上的装配,周围边沿151在其轴向的自由端部处包括圆角部分154,该圆角部分的剖面有利地是圆形的。
轴向支承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支脚140a、140b,以将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牢固地固定在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上。在图1至3上所示的实施示例中,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两个固定支脚140a、140b,它们以包括在120°-150°之间的角度A分布在中心轴线O的两侧。
所示出的固定支脚140a、140b呈平台的形式,该固定支脚相对于轴向支承装置100的中心环形表面103径向向外延伸。在垂直于中心轴线O的平面中,例如如在图1上所示,固定支脚140a、140b具有梯形的大体形状:它们由两个倾斜边缘143、144侧向地界定,使得在靠近中心环形表面103处量取的在两个倾斜边缘143、144之间的距离大于在距离所述中心环形表面103一定距离处量取的在所述两个倾斜边缘143、144之间的距离。固定支脚140a、140b在它们的自由端部处由圆形轮廓142界定。
在附图上所示的实施示例中,每个固定支脚140a、140b包括贯穿的圆形开口141以便减轻轴向支承装置100的重量和/或便于其在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上的固定。
在各个附图上所示的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折边区域146,该轴向支承装置100的超过该折边区域146的一部分相对于该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另外的部分关于中心轴线O轴向地移位。更特别地,固定支脚140a、140b定位成相对于中心环形表面103关于中心轴线O是缩回的。进一步更特别地,当轴向支承装置100被组装至致动系统10时,基于在中心环形表面103处所考虑的第一侧110在背离壳体200的方向上是轴向移位的,如在图4上可见,并且在图3上沿着向上的方向。换言之,当轴向支承装置100被组装至致动系统10时,基于在固定支脚140a、140b处所考虑的第一侧110在朝向壳体200的方向上是轴向移位的,如在图4上可见,并且在图3上沿着向下的方向。
在各个附图上所示的示例中,每个固定支脚140a、140b包括用于将轴向支承装置100连接在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上的连接机构147。连接机构147允许将轴向支承装置100相对于中心轴线O轴向连接在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上,和/或连接机构147允许将该轴向支承装置100旋转地连接在所述壳体200上。更特别地,每个连接机构147包括固定夹145,该固定夹145与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的径向伸长部的臂220a、220b配合,如在图4上可见。固定夹145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凸缘1451,该固定凸缘1451构造成与壳体200的相对应的臂220的侧面221配合。该有利构造允许,在相对于壳体200的大致平行于轴向支承装置100的中心轴线O的连接移动之后,将臂220接合在固定夹1451中。
在各个附图上所示的示例中,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第一连接机构147,该第一连接机构147本身包括由位于壳体200的第一臂220两侧的两个固定凸缘1451形成的固定夹145。互补地,该轴向支承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连接机构147,该第二连接机构本身包括由位于壳体200的第二臂220的单侧的单个固定凸缘1451形成的固定夹145。
有利地,并且如在图3和图4上可见,固定夹145的每个固定凸缘1451包括棘轮构件1452,该棘轮构件1452构造用于与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的相对应的臂220配合,并且更特别地与所述臂220的相对应的侧面221和/或下面222配合。棘轮构件1452优选地位于相对应的固定凸缘1451的轴向的自由端部处。有利地,沿着中心轴线O量取的固定凸缘1451的轴向长度大于壳体200的臂220的在所述臂220与所述固定凸缘1451配合处所量取的轴向厚度。
棘轮构件1452有利地呈钩的形式。当轴向支承装置100被组装在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上时,相对应的固定凸缘1451相对于与其配合的壳体200的臂220的径向伸长部侧向地且弹性地变形。更特别地,固定凸缘1451弹性地变形,使得相对于壳体200的臂220的侧面221侧向地分开。因此可以使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支承面115靠近壳体200的相对应的支承面215。当第一支承面115到达壳体200的相对应的支承面215附近处或接触该支承面215时,棘轮构件翻转到相对应的臂220下方,即抵靠下面222。固定凸缘1451随后恢复其初始形状(不变形的),并且棘轮构件的钩的形状防止轴向支承装置100从壳体200无意地脱离连接。
参照图4和图5,轴向支承装置100组装在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上。
壳体包括沿中心轴线O轴向延伸的筒形部分210和位于筒形部分上端部处的径向伸长平台210,所述径向伸长平台210垂直于中心轴线O延伸。
径向伸长平台210包括圆形的中心开口230,该中心开口230与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圆形的中心开口130相对应,即同轴。径向伸长平台210在其上面处承载支承面215,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侧110的第一支承面115支承抵靠该支承面215,如上文所描述的。
在径向上,径向伸长平台210朝中心轴线O的方向向内延伸,使得轴向支承装置的定中心机构150可以通过互补形状的接合所连接,例如通过如上所述的径向凸肩。
径向伸长平台210还包括两个径向伸长部的臂220,如前所述,其布置成与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构造相兼容的构造。特别地,在图4和图5上所示的实施示例中,两个臂220以包括在120°-150°之间的角度分布在中心轴线O的两侧。每个臂220允许将轴向支承装置100固定至壳体200,尤其借助于如上所述的固定夹145和/或固定凸缘1451和/或1452棘轮构件。
互补地,壳体200的每个臂220包括开口250,该开口250与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张力构件160配合,该张力构件160允许在该轴向支承装置100处产生相对于壳体200的径向和/或轴向应力。特别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张力构件160可以呈与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的臂的相对应开口250配合的张力环165的形式。
在与径向伸长平台210的支承面215相反的轴向方向上,壳体200包括环形凹颈240,该环形凹颈240旨在容纳至少一个筒形致动器,该筒形致动器允许控制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致动系统10本身旨在与该离合器相配合。
总之,本实用新型尤其涉及轴向支承装置100,该轴向支承装置100允许减小由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抵靠变速箱的支承面的支承所产生的机械变形,其中所述致动系统旨在与该变速箱进行配合。为此,轴向支承装置100位于壳体200和变速箱之间的中间位置中。轴向支承装置提供位于壳体200侧的第一支承面115,该第一支承面115大于位于变速箱侧的第二支承面125。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已经描述的示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对这些示例进行许多调整。特别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特征、形状、变型和实施例可以根据各种组合彼此相结合,只要它们不是彼此不相容的或彼此排斥的。特别地,前述所有变型和实施例可彼此组合。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所述致动系统(10)包括:
- 壳体(200),所述壳体(200)布置用于容纳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允许将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选择性地配置成处于接合构型或分离构型中;所述壳体(200)包括支承面(215),所述壳体的支承面(215)布置用于将轴向力传递至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系统(10)包括轴向支承装置(100),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定位成抵靠所述壳体(200)的支承面并且旨在插入所述壳体(200)和所述变速箱之间,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布置用于减小壳体(200)的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与所述壳体(200)的支承面配合的第一侧(110)和旨在与所述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配合的第二侧(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
- 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所述第一侧(110)包括第一支承面(115),所述第一支承面(115)轴向支承抵靠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的支承面;以及
- 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所述第二侧(120)包括第二支承面(125),所述第二支承面(125)旨在支承抵靠所述变速箱的相对应的支承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所述第一支承面(115)和所述第二支承面(125)相对于彼此径向地和/或成角度地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相对于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所述第二支承面(125),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所述第一支承面(115)定位在外部周围区域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在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所述第一侧(110)处,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同时定位成面对所述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且面对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所述第二支承面(125)的第一部分定位成相对于所述致动系统(10)的壳体(200)轴向地缩进。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在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所述第二侧(120)处,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旨在定位成面对所述变速箱并且同时定位成面对所述轴向支承装置的所述第一支承面(115)的第二部分定位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面(125)轴向地缩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用于将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与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定中心的定中心机构(150),以便使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圆形的中心开口(130)与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的圆形的中心开口(230)同轴。
9.根据权利要求8与权利要求2相结合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定中心机构(150)形成在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第一侧(110)的一侧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支脚(140a,140b),所述固定支脚(140a,140b)用于将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牢固地固定在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每个固定支脚(140a,140b)包括连接机构(147),所述连接机构(147)用于将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连接在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对于每个固定支脚(140a,140b),所述连接机构(147)包括与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的径向伸长部的臂配合的固定夹(145),所述固定夹(145)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凸缘(1451),所述固定凸缘(1451)构造成与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的相对应的臂的侧面配合,使得所述臂接合在所述固定夹(145)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包括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的至少一个张力构件(160),所述张力构件(160)构造成能够在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处产生径向和/或轴向应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所述张力构件(160)包括至少一个张力环(165),所述张力环(165)与位于所述致动系统(10)的所述壳体(200)上的相对应的开口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10),其中,所述轴向支承装置(100)是金属的。
CN201822022264.3U 2017-12-04 2018-12-04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 Active CN2096879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761603A FR3074550B1 (fr) 2017-12-04 2017-12-04 Systeme d'actionnement d'un mecanisme d'embrayage comprenant un dispositif d'appui axial
FR1761603 2017-1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87962U true CN209687962U (zh) 2019-11-26

Family

ID=61027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22264.3U Active CN209687962U (zh) 2017-12-04 2018-12-04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87962U (zh)
DE (1) DE202018106860U1 (zh)
FR (1) FR3074550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86714B1 (fr) * 2018-10-01 2021-01-22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pour vehicule hybri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35263A1 (de) * 1985-10-03 1987-04-09 Schaeffler Waelzlager Kg Schiebehuelse aus polymerem werkstoff fuer kupplungsausruecklager
FR2738886B1 (fr) * 1995-09-14 1997-10-24 Valeo Dispositif de debrayage a commande hydraulique pour embrayag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8106860U1 (de) 2019-01-24
FR3074550B1 (fr) 2020-03-06
FR3074550A1 (fr) 2019-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26970B2 (en) Joint device for pivotally connecting a mirror to a vehicle
CN102448747B (zh) 弹性体铰链
CN104955676B (zh) 汽车座椅的抽吸装置
CN105829755B (zh) 用于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盘
CN102341267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配件
CN209687962U (zh)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致动系统
BRPI0511590A (pt) dispositivo de fricção para uma embreagem, notadamente de veìculo automotivo e guarnição de fricção para o mesmo
WO2012153161A1 (en) Clutch release bearing assembly
US6948857B2 (en) Bearing system
JP5804246B2 (ja) 一体化捩り振動ダンパを備える弾性カップリング
KR20180097748A (ko) 관절형 샤프트의 길이 보상을 위한 밀봉 배열체 및 관절형 샤프트
CN104930071A (zh) 用于扭矩传递装置的压环锁止件以及离合器装置或离合器
US20220010843A1 (en) Universal joint for a steering shaft of a motor vehicle
BRPI0808386B1 (pt) Embreagem de diafragma
CN107923454B (zh) 鼓式制动器和闸瓦
CN102292564B (zh) 包括双叉件式控制装置的双离合器机构
JP2015096375A (ja) エアバッグ取り付け構造
CN101886659B (zh) 铰链连接
US20170217492A1 (en) Device for adjusting camber and/or toe of a vehicle wheel
JP4217250B2 (ja) クラッチカバーアッセンブリ
JP2011069440A (ja) トルクロッド
KR20150094638A (ko) 자동차용 조인트 장치
CN207921159U (zh) 用于轴体装置的定心装置
JP5530488B2 (ja) 自動車で使用される継手装置
JP2013155806A (ja) 十字軸式自在継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