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83675U - 中继阀 - Google Patents

中继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83675U
CN209683675U CN201821969157.5U CN201821969157U CN209683675U CN 209683675 U CN209683675 U CN 209683675U CN 201821969157 U CN201821969157 U CN 201821969157U CN 209683675 U CN209683675 U CN 209683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edestal
guide
valve body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691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振芳
蔡鸿刚
赵士杰
游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AOTI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AOTI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AOTI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AOTI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691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83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83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83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阀,包括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阀芯和与所述阀体可拆卸连接的基座;所述基座上包括至少一个控制所述阀芯动作的电磁阀和/或至少一个检测所述阀体内腔室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本申请提供的中继阀中,至少部分用于控制中继阀工作的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被设置在基座上,阀体和基座可拆卸地连接;对应的,当需要清理阀芯和阀体之间的杂质时,只需要将阀体从基座上拆下即可,无需拆卸设置在基座上的电磁阀或者压力传感器,减小了拆卸工作量、对电磁阀或者压力传感器的校正工序,以及因拆装对应电磁阀或者压力传感器可能带来的安装错位问题。

Description

中继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车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继阀。
背景技术
中继阀是机车空气制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利用先导压力制备制动压力,进行制动气体流量的放大。工作过程中,中继阀中的电磁阀控制先导腔室和列车管压力室的压力大小,利用压差驱动隔离先导腔室和列车管压力室的瓣膜带动阀杆移动,继而带动通过阀杆移动而改变充风腔、排风腔与列车管腔的连通状态和气体压力,实现制动缸的充气或者放气。
因为气源气体、制动缸中的气体可能混杂有沙尘颗粒、铁锈等杂质,此类杂质可能阻碍阀杆移动至正常工作位置,继而造成制动缸充气过压或者漏风故障。在出现前述故障时,则需要拆卸中继阀进行清扫维护;而各种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直接安装在中继阀的阀体上,拆装工序复杂,需要专业人员确认电磁阀和传感器的连接是否正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阀,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及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阀,包括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阀芯和与所述阀体可拆卸连接的基座;
所述基座上包括至少一个控制所述阀芯动作的电磁阀和/或至少一个检测所述阀体内腔室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先导腔室,表面设置与所述先导腔室连通的先导进气口;
所述基座表面设置先导充气口,内部开设使所述先导充气口与供气源连通的第一通道;
所述基座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通道通断状态的第一电磁阀,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先导充气口之间的第一压力传感器;
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先导进气口与先导充气口直接连通。
可选的,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列车管腔室,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列车管腔室连通的气路出口;
所述基座上设置一端开口用于和列车管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检测所述第二通道内气体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气路出口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另一端开口直接连通。
可选的,所述基座包括连通所述先导充气口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三通道,以及控制所述第三通道通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
可选的,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供气出口,用于与供气源连接的进气口,以及连通所述供气出口和所述进气口的第四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供气源连通;
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充风腔,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充风腔连通的供气进口;
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供气出口与所述供气进口直接连通。
可选的,所述基座上设置检测所述第四通道内压力的第三压力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先导进气口连通的所述先导泄气口,以及控制所述先导进气口和所述先导泄气口连通状态的第三电磁阀;
所述阀体包括位于内部的排风腔,以及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口。
可选的,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一端开口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六通道;
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六通道的另一端开口直接连通。
可选的,所述阀体和所述基座中至少之一包括实现二者预定位的定位部。
可选的,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先导泄气口,连通所述先导泄气口和所述先导进气口的第五通道,以及控制所述第五通道开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排风腔,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口。
本申请提供的中继阀中,至少部分用于控制中继阀工作的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被设置在基座上,阀体和基座可拆卸地连接;对应的,当需要清理阀芯和阀体之间的杂质时,只需要将阀体从基座上拆下即可,无需拆卸设置在基座上的电磁阀或者压力传感器,减小了拆卸工作量、对电磁阀或者压力传感器的校正工序,以及因拆装对应电磁阀或者压力传感器可能带来的安装错位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的轴侧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阀体的轴侧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阀体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基座的轴侧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基座的正视图;
图7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基座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的B-B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C-C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的D-D截面示意图;
其中:11-阀体,111-先导腔室,112-先导进气口,113-列车管腔室,114-气路出口,115-充风腔,116-供气进口,117-排风口,118-排风腔,119-列车管压力室,12-基座,121-先导充气口,122-第一通道,123-第一电磁阀安装孔,124-第一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25-第二通道,126-第二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27-第三通道,128-第二电磁阀安装孔,129-供气出口,130-进气口,131-第四通道,132-第三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4-第三电磁阀安装孔,135-定位部,136-安装孔,137-第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图1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的轴侧示意图示出了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的大体外观结构,只是没有示出各种安装在中继阀上的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包括阀体11和基座12;另外中继阀还包括阀芯(为简化附图内容,各个附图均没有标识出阀芯,而仅在图3中示出了阀体11中安装的阀芯的腔室)。阀芯安装在阀体11的内部空腔内,相对阀体11动作而实现对列车管的充气和放气。基座12和阀体11可拆卸地连接;在中继阀正常工作时,基座12和阀体11固定在一起;而当需要清理阀体11和阀芯之间的杂质、需要维修中继阀时,将阀体11从基座12上拆卸下,再对阀体11进行拆卸,即可取出阀芯。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控制中继阀完成各种动作的电磁阀和用于检测中继阀阀体11内部腔室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均安装在基座12上。结合前段维修中继阀的拆装动作可知,因为各种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均安装在中继阀的基座12上,所以在维修中继阀时,只需要将阀体11从基座12上拆卸即可,而无需拆卸设置在基座12上的各种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所以能够简化中继阀的维修过程中,避免现有结构中继阀维修过程中拆装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的问题,继而避免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的再次校正和安装位置错误等问题。
以下结合图1和后续的图2-图9对被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结构做进一步的介绍。
请参见图2-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阀体11内部设置先导腔室111,表面设置有与先导腔室111连通的先导通气口。
请参见图5-图10,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座12的表面设置有先导充气口121,内开设有第一通道122;第一通道122一端与先导充气口121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供气源。在基座12上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安装孔123和第一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6124,第一电磁阀安装孔123用于安装控制第一通道122连通状态的第一电磁阀,第一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6124用于安装第一压力传感器,并且第一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6124与位于先导充气口121和第一电磁阀之间的第一通道122连通。
在基座12和阀体11固定连接时,前述的先导进气口112和先导充气口121直接连通;结合前段描述可知,第一电磁阀可以用于控制是否向先导腔室111充气;而第一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先导腔室111内气体的压力。
另外,结合图4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阀体11内部还设置有充风腔115、列车管腔室113、排风腔118和列车管压力室119;其中,充风腔115用于和气源连接,列车管腔室113用于和列车管连接,排风腔118与外界大气连通,列车管压力室119则直接与列车管腔室113连通。
在中继阀连接各种外界管路后,第一电磁阀打开,随之供气源提供的高压气体经过第一通道122进入到先导腔室111;因为阀芯中的瓣膜使得先导腔室111和列车管压力室119隔开,当先导腔室111内冲入高压气体后,先导腔室111开始膨胀并推动阀芯的瓣膜移动,使得阀芯向充风腔115侧移动,使得充风腔115和列车管腔室113连通。
随后,高压气体经过充风腔115进入到列车管腔室113和列车管压力室119,向列车管充气;随着列车管内充气压力的增大,列车管末端的气闸闭合,实现了刹车系统的制动;同时,因为瓣膜两侧压强的逐渐平衡,阀芯远离充风腔115移动,并在瓣膜两侧压强相同时切断充风腔115和列车管腔室113的连通状态。
通过前述过程,中继阀实现了对列车管的充气。
请继续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阀体11表面设置有与列车管腔室113连通的气路出口114;请参见图6-图10,在基座12上设置有第二通道125,第二通道125一端开口用于和列车管连通,另一端在基座12和阀体11固定连接时,与气路出口114直接连通。也就是,从充风腔115进入到列车管腔室113的高压气体经过期初出口和第二通道125进入到列车管。
结合前段可知,在将中继阀的基座12安装在列车上的情况下,将基座12固定在列车上,无需将基座12和其上的电磁阀、压力传感器卸下就可以清理阀体11和阀芯之间的杂质。
另外,基座12上还课设有与第二通道125连通的第二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6126,第二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6126用于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列车管内的气体压力状态,以供是否需要放气或者充气。
请继续参见图8-图10,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座12上还设置有供气出口129,用于与供气源连接的进气口130,以及连通供气出口129和进气口130的第四通道131。
另外,请参见图2,在阀体11的表面设置有与充风腔115连通的供气进口116。在阀体11和基座12固定连接时,基座12上的供气出口129与阀体11的供气进口116直接连通。进气口130与气源连通后,高压气体经过进气口130、第四通大道、供气出口129、供气进口116进入到充风腔115内。
另外,第一通道122也通过前述的进气口130和第四通道131和供气源连通。
可以想到,前述结构中,将与供气源连接的进气口130设置在基座12上,使得安装在机车上的中继阀无需与供气源拆卸即可维护。
更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判断供气源是否出现问题,或者判断供气源与进气口130连接是否正确,基座12上还可以设置用与第四通道131连通的第三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6132,用于监测第四通道131内压力状况的第三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三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36处。
实际应用中,中继阀还应当能够实现列车管的放气;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座12上还设置有先导泄气口和第三电磁阀安装孔136134,先导泄气口与前述的先导进气口112连通,第三电磁阀安装在第三电磁阀安装孔136134处,用于控制先导进气口112和先导泄气口的连通状态。
当列车需要减小制动压力,即列车管的气体压力需要减少时,第三电磁阀打开,使得先导进气口112和先导泄气口连通,位于先导腔室111内的高压气体经过先导进气口112和先导泄气口排出,此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同时检测先导腔室111内的压力状态;因为先导腔室111内的压力减小,列车管压力室列车管压力室119的压强大于先导腔室111内的压强,所以瓣膜在压力的推动下向排风腔118排风腔118侧移动,使得列车管腔与排风腔118排风腔118连通;而阀体11上设置有与排风腔118排风腔118连通的排风口117排风口117,列车管内的高压气体经过排风腔118排风腔118和排风口117排风口117排出;随着列车管压力室列车管压力室119(也就是列车管腔)的压力降低,阀芯远离排风腔118排风腔118移动;而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先导腔室111内的压力到达特定的压力状态时,使得第三电磁阀关闭,列车管内的气体进一步的排出至雷车管压力室内的压强与先导腔室111的压强相同,阀芯移动至使得列车管腔和排风腔118排风腔118断开。
请继续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座12上还设置有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六通道137;基座12与阀体11固定连接时,前述的排风口117与第六通道137的另一端开口直接连通;也就是,从排风腔118排出的气体经过设置在基座12上的第六通道137排出。
实际应用中,当先导腔室111内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先导腔室111维持稳定状态,使得列车管处在保压状态;为了避免阀芯移动,应当保证先导腔室111和列车管压力室119内压力的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座12内还包括连通前述先导充气口121和第二通道125的第三通道127,以及与第三通道127连通的第二电磁阀安装孔136128;第二电磁阀安装孔136128处安装有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第三通道127的通断状态。在需要处于保压状态时,第三电磁阀打开,使得先导腔室111和列车管压力室119通过第二通道125和第三通道127连通。
请参见图1、图5和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阀体11和基座12上对应的开口正对,在基座12上还设置有定位部135;阀体11安装在上基座12上时,以定位部135为基准实现定位,并通过连接部件固定在基座12上;本申请实施例中,阀体11通过螺钉固定在基座12上,对应的,在阀体11上设置有螺钉通孔,而基座12上设置有螺纹孔。
另外,为了使阀体11和基座12对应的开口之间密封,在各个开口处还可以设置弹性密封圈。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阀中,用于控制和检测阀芯移动各个电磁阀和传感器均设置在基座上1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部分电磁阀或者传感器设置在基座12上,而部分仍设置在阀体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中继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阀芯和与所述阀体可拆卸连接的基座;
所述基座上包括至少一个控制所述阀芯动作的电磁阀和/或至少一个检测所述阀体内腔室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先导腔室,表面设置与所述先导腔室连通的先导进气口;所述基座表面设置先导充气口,内部开设使所述先导充气口与供气源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基座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通道通断状态的第一电磁阀,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先导充气口之间的第一压力传感器;
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先导进气口与先导充气口直接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列车管腔室,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列车管腔室连通的气路出口;所述基座上设置一端开口用于和列车管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检测所述第二通道内气体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气路出口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另一端开口直接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连通所述先导充气口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三通道,以及控制所述第三通道通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供气出口,用于与供气源连接的进气口,以及连通所述供气出口和所述进气口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供气源连通;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充风腔,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充风腔连通的供气进口;
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供气出口与所述供气进口直接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检测所述第四通道内压力的第三压力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先导进气口连通的先导泄气口,以及控制所述先导进气口和所述先导泄气口连通状态的第三电磁阀;
所述阀体包括位于内部的排风腔,以及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一端开口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六通道;所述基座和所述阀体固定连接时,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六通道的另一端开口直接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和所述基座中至少之一包括实现二者预定位的定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先导泄气口,连通所述先导泄气口和所述先导进气口的第五通道,以及控制所述第五通道开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排风腔,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排风口。
CN201821969157.5U 2018-11-27 2018-11-27 中继阀 Active CN209683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9157.5U CN209683675U (zh) 2018-11-27 2018-11-27 中继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9157.5U CN209683675U (zh) 2018-11-27 2018-11-27 中继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83675U true CN209683675U (zh) 2019-11-26

Family

ID=68595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69157.5U Active CN209683675U (zh) 2018-11-27 2018-11-27 中继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83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26869Y (zh) 充气式密封塞
CN106704833A (zh) 一种燃气管封堵检测装置及封堵检测方法
WO2021052301A1 (zh) 一种基于无线控制的井下节流器
CN205826248U (zh) 给排水管道检测装置
CN208587531U (zh) 一种气塞式阀门
CN108105522A (zh) 燃气管道封堵施工方法
CN209683675U (zh) 中继阀
US8347649B1 (en) Door seal arrangements and methods
RU2003102441A (ru) Система уплотнения для газовой турбины
CN206290782U (zh) 一种自动控压气体阀门
CN214331878U (zh) 一种伞状管道堵截器
CN105431308B (zh) 用于轮胎充气系统的阀组件
CN203585618U (zh) 一种气胎式快速连接接头
CN112432739A (zh) 一种列车管泄漏查找方法
CN104527630A (zh) 一种活塞式气控截止阀
CN210034530U (zh) 一种气动阀门控制机构
CN208780411U (zh) 膨胀节试漏装置
CN108844623A (zh) 一种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振动测试系统
CN205748557U (zh) 一种带自锁装置的夹表器
CN109707855A (zh) 一种新型对夹蝶阀
CN209340616U (zh) 一种自动排气阀
CN207316227U (zh) 用于阀门的密封环位置指示装置
CN205669592U (zh) 一种气动调节阀
CN105371927B (zh) 一种带自锁装置的夹表器
CN205642748U (zh) 一种内胎气嘴气密性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