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5449U - 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5449U
CN209655449U CN201920157186.XU CN201920157186U CN209655449U CN 209655449 U CN209655449 U CN 209655449U CN 201920157186 U CN201920157186 U CN 201920157186U CN 209655449 U CN209655449 U CN 209655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electric wiring
unit
people
luminescen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571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盐滨豪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anko Co Ltd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an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an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kank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5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5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来自光源部的光漏出的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发光单元(9)包括:LED(61);光源用电气配线(97),该光源用电气配线(97)与LED(61)连接;以及单元外壳(90),该单元外壳(90)将LED(61)收容于内部,光源用电气配线(9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缝(96)与LED(61)之间,其中,该接缝(96)与单元外壳(90)中的下部外壳(90b)的主表面(83a)相比更容易使光透过。

Description

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相对于天花板等设置的、用于照亮对象空间的发光单元。作为上述这样的发光单元,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029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存在一种LED等发光元件收容于框体内部的发光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029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样,在将LED等发光元件收容于框体内部的发光单元中,通过构造成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通过从发光元件朝向室内侧形成的发光路径以照亮对象空间。但是,若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从框体中预期的发光路径以外的部位漏出,则存在外观性不优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来自光源部的光漏出的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发光单元包括光源部、电气配线以及外壳。电气配线与光源部连接。外壳将光源收容于内部。外壳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更容易使光透过。电气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光源部与外壳的第二部分之间。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外壳具有独立于第二部分的、用于将来自光源部的光引导至欲照亮的室内等对象空间的导光路。
在该发光单元中,由于电气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中光比较容易透过的第二部分与光源部之间,因此,来自光源部的光不容易到达外壳的第二部分。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光源部的光向外壳外漏出。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发光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发光单元中,外壳由多个外壳部件构成。外壳的第二部分是由多个外壳部件构成的接缝。
在该发光单元中,能够抑制来自光源部的光经由外壳的接缝漏出。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发光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发光单元中,电气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接缝相邻。
在此,所谓的与接缝相邻是指能够满足下述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从电气配线到外壳的接缝的内侧缘部的最接近距离是从光源部到外壳的接缝的内侧缘部的最接近距离的60%以下(更为理想的是一半以下);或者从电气配线到外壳的接缝的内侧缘部的最接近距离是电气配线的截面中最粗部分的长度的10倍以下。
在该发光单元中,能够抑制来自光源部的光在电气配线中衍射而到达外壳的第二部分。
在第二观点或第三观点所述的发光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发光单元中,电气配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沿着接缝。
在该发光单元中,能够抑制沿着外壳的接缝的光的漏出。
在从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所述的发光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发光单元中,外壳在内部具有用于对电气配线进行定位的肋部。
在该发光单元中,使电气配线容易配置在抑制来自光源部的光漏出的位置。
在第五观点所述的发光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发光单元中,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光源部与外壳的第二部分之间。
在该发光单元中,通过不仅使用电气配线而且使用对电气配线进行定位的肋部,能够抑制来自光源部的光到达外壳的第二部分。
第七观点的空调装置包括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发光单元、空调室内单元以及空调室外单元。空调室内单元经由电气配线与发光单元连接。空调室外单元与空调室内单元一起构成制冷剂回路。
该空调装置能够使空调室内单元与发光单元通过电源线和/或通信线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室内单元的示意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室内单元的俯视观察示意结构图。
图4是室内单元的图3中A-A截面的侧视示意结构图。
图5是发光单元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上部外壳的外观示意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下部外壳的外观示意立体图。
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盖部透镜的外观示意立体图。
图9是说明对于下部外壳的电气配线的配置的俯视示意说明图。
图10是说明从图9的箭头方向观察到的电气配线以及LED的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说明图。
图11是空调装置的示意控制方框结构图。
图12是LED以及蜂鸣器的流程图。
图13是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的示意控制方框结构图。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室外单元(空调室外单元);
3 室内单元(空调室内单元);
9 发光单元;
11 室外热交换器;
30 室内外壳;
35 装饰面板;
51 室内热交换器;
60 集合单元;
60a 光源基板;
61 LED(光源部);
62 照度传感器;
63 蜂鸣器;
64 人检测传感器;
64a 隆起检测部;
70 控制部;
72 室外控制部;
73 室内控制部;
74 遥控器;
74a 遥控器基板;
74c 显示部;
81 透镜部人检测用开口;
82 中央开口;
84 下部人检测用开口;
85 发光用开口;
85a 发光路径面;
86 下部配线导向肋部(肋部);
90 单元外壳;
90a 盖部透镜;
90b 下部外壳(外壳部件);
90c 上部外壳(外壳部件);
91 配线用开口;
92 上部配线导向肋部(肋部);
92S 上部配线导向空间;
94 上部配线用肋部;
96 接缝;
97 光源用电气配线(电气配线);
98 人检测用电气配线。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在图1中示出了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空调装置1是能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以及制热的装置。
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作为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连接的制冷剂路径的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发光单元9。此外,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6是通过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经由制冷剂连通管4、5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连通管4、5是当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制冷剂回路6填充有R32以作为工作制冷剂。
(2)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或建筑物的壁面附近等),并且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储罐7、压缩机8、四通换向阀10、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气体侧截止阀14、室外风扇15以及室外控制部72。
储罐7是用于将气态制冷剂供给至压缩机的容器,该储罐7设置于压缩机8的吸入侧。
压缩机8将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吸入并压缩,并且将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排出。
室外热交换器11是下述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起到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的散热器的作用,在制热运转时起到从室内热交换器51送来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侧与室外膨胀阀12连接,气体侧与四通换向阀10连接。
室外膨胀阀12是下述电动膨胀阀:在制冷运转时,能够在将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1前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且在制热运转时,能够在将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1前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13连接有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的一端。在室外单元2的气体侧截止阀14连接有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一端。
室外单元2的各设备以及阀之间通过制冷剂管16~22连接。
四通换向阀10通过在下述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来切换后述制冷运转的连接状态和制热运转的连接状态:压缩机8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1侧连接并且压缩机8的吸入侧与气体侧截止阀14侧连接的状态(参照图1中四通换向阀10的实线);以及压缩机8的排出侧与气体侧截止阀14侧连接并且压缩机8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1侧连接的状态(参照图1中四通换向阀10的虚线)。
室外风扇15配置于室外单元2的内部,形成以下气流:吸入室外空气,并在将室外空气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11之后排出至单元外。这样,通过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可用作与室外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源或加热源。
室外控制部72设置于室外单元2内,通过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后述室内控制部73连接而构成控制部70的一部分,并且具有CPU、ROM、RAM等。室外控制部72对压缩机8的驱动频率、四通换向阀10的连接状态、室外膨胀阀12的阀开度以及室外风扇15的风量进行控制。
(3)室内单元
在图2中,示出了室内单元3的外观立体图。在图3中示出了表示室内单元3的将顶板移除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图3中A-A所示的剖切面处的室内单元3的示意侧视剖切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3是通过埋入设置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等的天花板上的开口的方式设置的类型的室内机。室内单元3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1、室内风扇52、室内外壳30、翼片39、喇叭口33、排水盘32以及室内控制部73。
室外热交换器51是下述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起到从室外热交换器11送来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在制热运转时起到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的散热器的作用。室内热交换器51的液体侧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的室内侧端部连接,气体侧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的室内侧端部连接。
室内风扇52是配置于室内单元3的外壳主体31内部的离心送风机。室内风扇52形成以下气流:将室内的空气经由后述的装饰面板35的吸入口36吸入室内外壳30内,并在使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后,经由装饰面板35的吹出口37向室内外壳30外吹出。这样,通过室内风扇52供给的室内空气通过与室内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调节温度。
室内外壳30主要具有外壳主体31和装饰面板35。
外壳主体31配置成插入形成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天花板U上的开口,在俯视观察时,该外壳主体31呈长边与短边交替形成的大致八边形的箱状体,并且该外壳主体31的下表面开口。上述外壳主体31具有顶板以及从顶板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多个侧板。另外,在外壳主体31的俯视观察时的四个角的短边,相对于天花板分别固定有用于固定室内单元3的未图示的螺栓。另外,通过调节各四个角的相对于螺栓的固定位置的高度,能够消除室内单元3的装饰面板35的上表面与天花板的下表面的间隙。
装饰面板35配置成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扩展至比外壳主体31的顶板以及侧板在俯视观察时靠外侧的位置,并且从室内侧安装至外壳主体31的下方。装饰面板35具有内框35a和外框35b。在内框35a的内侧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吸入口36。在吸入口36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去除从吸入口36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的过滤器34。在外框35b的内侧以及内框35a的外侧形成有从下方向斜下方开口的吹出口37以及角部吹出口38。吹出口37具有设置于与装饰面板35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各边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吹出口37a、第二吹出口37b、第三吹出口37c以及第四吹出口37d。角部吹出口38具有设置于与装饰面板35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四个角对应的位置的第一角部吹出口37a、第二角部吹出口38b、第三角部吹出口38c以及第四角部吹出口38d。外框35b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内缘和外缘,并且具有分别对应于各角部的第一角落面板41、第二角落面板42、第三角落面板43以及第四角落面板44。在俯视观察时,第一角落面板41设置于第一角部吹出口38a的外侧,第二角落面板42设置于第二角部吹出口38b的外侧,第三角落面板43设置于第三角部吹出口38c的外侧,第四角落面板44设置于第四角部吹出口38d的外侧。由于第一角落面板41~第四角落面板44中的各角落面板主体的形状均相同,因此,能够适当地调换各角落面板41~44的设置位置。另外,用于相对于天花板固定室内单元3的螺栓分别位于第一角落面板41~第四角落面板44的上方的空间。
翼片39是能够改变通过吹出口37的气流的方向的构件。翼片39具有配置于第一吹出口37a的第一翼片39a、配置于第二吹出口37b的第二翼片39b、配置于第三吹出口37c的第三翼片39c以及配置于第四吹出口37d的第四翼片39d。各翼片39a~39d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室内外壳30的规定的位置。
排水盘32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51的下侧,以承接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冷凝而产生的排水。排水盘32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下部。在排水盘32中,在俯视观察时,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内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空间,在该空间的内侧下方配置有喇叭口33。喇叭口33将从吸入口36吸入的空气引导至室内风扇52。此外,在排水盘32中,在俯视观察时,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外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吹出流路47a~47d和角部吹出流路48a~48c。吹出流路47a~47d具有下端与第一吹出口37a连通的第一吹出流路47a、下端与第二吹出口37b连通的第二吹出流路47b、下端与第三吹出口37c连通的第三吹出流路47c以及下端与第四吹出口37d连通的第四吹出流路47d。角部吹出流路48a~48c具有下端与第一角部吹出口38a连通的第一角部吹出流路48a、下端与第二角部吹出口38b连通的第二角部吹出流路48b以及下端与第三角部吹出口38c连通的第三吹出流路48c。
室内控制部73构成控制部70的一部分,并且具有CPU、ROM、RAM等,其中,上述控制部70通过该室内控制部73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室外控制部72、后述的集合单元60的光源基板60a以及遥控器74的遥控器基板74a连接而构成。室内控制部73控制室内风扇52的风量。
(4)发光单元
在图5中,示出了发光单元9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发光单元9相对于对室内等对象空间进行划分的天花板或壁面固定而使用,并且包括集合单元60、人检测传感器64、单元外壳90、光源用电气配线97、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第一绑扎带99a和第二绑扎带99b等。
(4-1)集合单元
集合单元60是通过用于检测对象空间的照度并发出光和/或声音的多个电子部件构成的单元,包括光源基板60a、安装于该光源基板60a的LED61、照度传感器62以及蜂鸣器63。集合单元60收容于单元外壳90内部。
光源基板60a是经由光源用电气配线97与位于室内单元3的外壳主体31的内侧的室内控制部73连接的控制基板,并且构成为具有CPU、ROM、RAM等。光源用电气配线97包括通信线和电源供给线。具体而言,光源基板60a构成为能够经由光源用电气配线97中的电源供给线从室内控制部73接收电源供给,并且能够经由光源用电气配线97中的通信线在与室内控制部73之间进行通信。安装有上述LED61、照度传感器62以及蜂鸣器63的光源基板60a收容于后述单元外壳90的内部。另外,LED61、照度传感器62以及蜂鸣器63通过均安装于相同的光源基板60a而集中于一个基板,从而能够实现紧凑化。
LED61安装于光源基板60a的下表面,是对作为室内单元3的空调对象的对象空间进行照亮的发光二极管。具体而言,LED61设置成朝向下方发出的光透过后述的单元外壳90的发光用开口85和盖部透镜90a对室内进行照射。
照度传感器62安装于光源基板60a的下表面,对作为室内单元3的空调对象的对象空间的照度进行检测。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照度传感器62例如由光敏晶体管等构成。照度传感器62对作为室内的光亮的、通过后述单元外壳90的中央开口82的光亮(光)进行检测。
蜂鸣器63安装于光源基板60a的下表面,并且向作为室内单元3的空调对象的对象空间发出声音。具体而言,蜂鸣器63发出警告音,该警告音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重复输出相同的声音。蜂鸣器63设置成朝向下方发出的声音通过后述的单元外壳90的中央开口82传递至室内。
(4-2)人检测传感器
人检测传感器64是检测对象空间中的人在不在的传感器,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由红外线相机等构成。人检测传感器64具有朝向对象空间侧隆起的、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隆起检测部64a。人检测传感器64在单元外壳90内部收容于与集合单元60相同程度的高度位置。人检测传感器64的隆起检测部64a设置成隔着后述单元外壳90的下部人检测用开口84和透镜部人检测用开口81向对象空间侧突出。人检测传感器64经由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与位于室内单元3的外壳主体31的内侧的室内控制部73连接。具体而言,人检测传感器64构成为能够经由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所具有的电源供给线从室内控制部73接收电源供给,并且能够经由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所具有的通信线将人的检测结果发送至室内控制部73。
(4-3)单元外壳
单元外壳90是将集合单元60和人检测传感器64收容于该单元外壳90的内部的容器,该单元外壳90具有盖部透镜90a、下部外壳90b以及上部外壳90c。在发光单元9的设置状态下,集合单元60和人检测传感器64从上方(天花板侧)通过上部外壳90c并且从下方(对象空间侧)通过下部外壳90b以从上下被夹住的方式收容于单元外壳90内。盖部透镜90a通过从下方安装于下部外壳90b而构成发光单元9的室内侧的部分。
在图6中示出了从斜下方观察到的上部外壳90c的外观示意立体图。在图7中示出了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下部外壳90b的外观示意立体图。在图8中示出了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盖部透镜90a的外观示意立体图。在图9中示出了说明对于下部外壳90b的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的配置的俯视示意说明图。在图10中示出了说明从图9的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与LED61的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说明图。
上部外壳90c是从上方覆盖集合单元60和人检测传感器64的、用于相对于天花板设置发光单元9的半透明树脂外壳。上部外壳90c具有上部外壳主体93、配线用开口91、第一固定用螺钉孔95a、第二固定用螺钉孔95b、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以及上部配线用肋部94。上部外壳主体93具有顶面93a、上部侧面93b以及上部内周圆形部93c。顶面93a是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并且构成发光单元9的上端面。上部侧面93b以从顶面93a的周缘部向斜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并且构成发光单元9的上方侧面。上部内周圆形部93c在俯视观察时位于上部侧面93b的内侧,并且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此,上部侧面93b的下端和上部内周圆形部93c的下端作为上部外壳90c的最下端而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配线用开口91是在靠近顶面93a的背面处在作为上下方向的板厚方向上贯穿形成的开口,并且是供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通过的开口。第一固定用螺钉孔95a和第二固定用螺钉孔95b是在顶面93a中与设置有配线用开口91一侧相反的一侧(靠近前表面)处设置于相互分开的位置的、在作为上下方向的板厚方向上贯穿形成的开口,并且是通过插入未图示的螺钉而用于将上部外壳90c、进一步说是发光单元9固定于天花板等的壁面的开口。另外,在供发光单元9施工的天花板等的壁部中与设置有配线用开口91的位置对应的部位处,通过开孔而将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拉绕至天花板背面或壁面背面。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是从顶面93a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固定用螺钉孔95侧相反的一侧向下方伸出的肋部。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一边与上部侧面93b中靠近的部分保持大致恒定的距离,一边沿着该上部侧面93b的部分延伸。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的下端位于比上部侧面93b和上部内周圆形部93c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上部配线用肋部94是在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与上部侧面93b的靠近该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的部分之间、向上部侧面93b的内侧突出的多个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肋部。另外,在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与上部侧面93b的靠近该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的部分之间构成有上部配线导向空间92S,能够对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的一部分进行定位。由此,能够将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夹持在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的外侧与上部配线用肋部94的内侧之间。
下部外壳90b是从下方覆盖集合单元60和人检测传感器64的、用于在内部收容上述集合单元60和人检测传感器64的半透明树脂外壳。下部外壳90b具有大致水平地扩展下部外壳主体83、中央开口82、下部人检测用开口84、人检测用壁面84w、发光用开口85、发光用壁面85w、发光路径面85a以及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在俯视观察时,下部外壳主体83具有与上部外壳90c的轮廓对应的形状。下部外壳主体83具有主表面83a、下部侧面83b以及下部内周圆形部83c。主表面83a是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扩展。下部侧面83b从主表面83a的周缘部向上方略微延伸。下部内周圆形部83c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从主表面83a中的俯视观察时的下部侧面83b的内侧向上方延伸的形状。下部内周圆形部83c的上端位于比下部侧面83b的上端更靠上方处。另外,虽然省略了详细描述,但下部外壳90b的下部内周圆形部83c与上部外壳90c的上部内周圆形部93c具有能够彼此嵌合的形状关系。在此,如图10所示,在上部外壳90c与下部外壳90b嵌合的状态下,下部内周圆形部83c构成接缝96。另外,在该接缝96处,上部外壳90c与下部外壳90b之间的间隙可以至少部分地产生为0.1mm以上1mm以下。中央开口82是在下部外壳主体83的主表面83a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附近处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开口。在中央开口82的下方设置有以越向下方越扩大的方式形成的筒状的中央开口用壁面82a。在中央开口82设置有集合单元60的状态下,照度传感器62和蜂鸣器63位于中央开口82的上部。为了将人检测传感器64收容于下部外壳主体83的主表面83a的上部的特定位置,人检测用壁面84w以覆盖人检测传感器64的周围并且从主表面83a向上方延伸的方式立设。下部人检测用开口84是设置在俯视观察下部外壳主体83的主表面83a时不同于中央开口82的位置的、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开口。若在由人检测用壁面84w围成的人检测传感器用空间64S收容人检测传感器64,则人检测传感器64的隆起检测部64a位于下部人检测用开口84。发光用开口85是设置在俯视观察下部外壳主体83的主表面83a时相对于中央开口82位于与下部人检测用开口84侧相反一侧的、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开口。为了将集合单元60收容于下部外壳主体83的主表面83a的上部的特定位置,发光用壁面85w以覆盖集合单元60的周围并且从主表面83a向上方延伸的方式立设。由此,发光用开口85和中央开口82位于由发光用壁面85w围成的集合单元用空间60S内。若在该集合单元空间60S收容集合单元60,则LED61位于发光用开口85的上方,照度传感器62和蜂鸣器63位于中央开口82的上方。另外,发光路径面85a在发光用开口85的下方形成为越向下方越扩大的筒状部分。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是以在俯视观察下部外壳主体83的主表面83a时最靠近发光用开口85的下部侧面83b与发光用开口85之间分隔上述两者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扩展的肋部,该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从主表面83a向上方伸出。在发光用壁面85w中与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相对的部分与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之间构成下部配线导向空间86S,能够对光源用电气配线97以及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的一部分进行定位。另外,人检测用壁面84w、发光用壁面85w以及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的各上端部位于比上部内周圆形部93c的上端部更靠上方处。
盖部透镜90a是相对于下部外壳90b的下表面固定的透明树脂透镜。盖部透镜90a具有大致水平地扩展的盖部透镜主体80、透镜部人检测用开口81、透镜固定突起80a以及透镜固定爪80b。在俯视观察时,盖部透镜主体80具有与下部外壳90b的主表面83a的下表面轮廓对应的形状。透镜部人检测用开口81以在盖部透镜主体80中与人检测传感器64的隆起检测部64a对应的部位沿板厚方向开口的方式形成。透镜固定突起80a设置成在盖部透镜主体80的四个角向上部突出。透镜固定爪80b是设置成在盖部透镜主体80的透镜部人检测用开口81的外侧以及与该外侧相反一侧端部向上部突出的爪部。盖部透镜90a通过透镜固定突起80a和透镜固定爪80b固定于下部外壳90b。
(5)光源用电气配线以及人检测用电气配线的配置
如图9所示,经由上部外壳90c的配线用开口91引入发光单元9的单元外壳90的内部的光源用电气配线97以及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在第一绑扎带99a处通过系结而汇集在一起,并且上述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在通过上部配线导向空间92S和下部配线导向空间86S后,还在第二绑扎带99b处通过系结而汇集在一起。光源用电气配线97在通过第二绑扎带99b后延伸至集合单元60,从而连接至集合单元60中未图示的配线连接部位。此外,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在通过第二绑扎带99b后延伸至人检测传感器64,从而连接至人检测传感器64中未图示的配线连接部位。另外,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的各自另一端通过天花板背面的空间连接至室内单元3的室内控制部73。
在此,如图10所示,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位于俯视观察时在上部外壳90c和下部外壳90b嵌合的状态下形成于周围的接缝96中最靠近LED61的部分P与LED61之间。此外,如图10所示,在侧面观察发光单元9时,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配置成在接缝96中最靠近LED61的部分P与LED61之间通过并且沿着接缝96。
(6)遥控器
在图11中示出了空调装置1的控制方框结构图。
在室内单元3进行空调的对象空间设置有遥控器74。
遥控器7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室外控制部72和室内控制部73连接,并且具有遥控器基板74a、输入部74b以及显示部74c,其中,上述遥控器基板74a具有CPU、ROM、RAM等。
输入部74b接受来自用户的各种设定。
显示部74c能够显示并输出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设定温度以及异常状态等。
(7)控制部
空调装置1具有由室外控制部72、遥控器基板74a、室内控制部73、光源基板60a构成的控制部70。
具体而言,室外控制器72以能够控制压缩机8、四通换向阀10、室外膨胀阀12以及室外风扇15等的方式连接与该压缩机8、四通换向阀10、室外膨胀阀12、室外风扇15等连接。室内控制部73能够接收来自人检测传感器64的信号以及来自光源基板60a的各种信号,并且以能够控制室内风扇52的方式与该室内风扇52连接。光源基板60a能够接收来自照度传感器62的信号,并且以能够控制LED61和蜂鸣器63等的方式与该LED61和蜂鸣器63等连接。遥控器基板74a能够接收来自输入部74b的信号,并且以能够向显示部74c输出各种显示的方式与该显示部74c连接。
该控制部70执行空调装置1的各种控制动作和信息处理。
(8)空调装置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1对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其中,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膨胀阀12以及室内热交换器51中流动,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8、室内热交换器51、室外膨胀阀12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1中流动。
(8-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切换四通换向阀10的连接状态,以使室外热交换器11成为制冷剂的散热器且室内热交换器51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参照图1的实线)。在制冷剂回路6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气态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8,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8排出后的高压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10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1。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1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由室外风扇15作为冷却源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从而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该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通过室外膨胀阀12时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从而形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并且经由液体侧截止阀13和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送至室内单元3。
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在制冷运转时与通过室内风扇52供给以作为加热源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的空气得到冷却,从而进行室内的制冷。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蒸发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送至室外单元2。
送至室外单元2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14、四通换向阀10以及储罐7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8。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如上所述那样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
(8-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切换四通换向阀10的连接状态,以使室外热交换器11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且室内热交换器51成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参照图1的虚线)。在制冷剂回路6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气态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8,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8排出后的高压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10、气体侧截止阀14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送至室内单元3。
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与通过室内风扇52供给以作为冷却源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从而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由此,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的空气受到加热,从而进行室内的制热。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散热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送至室外单元2。
送至室外单元2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13在室外膨胀阀12中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从而形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12中减压后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通过室外风扇15供给以作为加热源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10以及储罐7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8。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如上所述那样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
(9)LED以及蜂鸣器的控制
在图12中示出了LED61和蜂鸣器63的控制流程图。
在步骤S10中,室内控制部73对是否满足规定的时间条件进行判断。作为该规定的时间条件,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将该时间条件设为一天中规定的时间带这样的条件,并且预先存储于室内控制部73所具有的存储器等。另外,用户能够通过遥控器74的输入部74b设定该规定的时间条件。由此,能够仅在特定的时间带内输出LED61的亮灯以及来自蜂鸣器63的警告音等,从而能够获得在该特定的时间带内的防范效果。在此,在判断为满足规定的时间条件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1,在判断为不满足规定的时间条件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10。
在步骤S11中,室内控制部73对室内的照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规定照度以下进行判断。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73藉由光源基板60a把握照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照度值,并且将该照度值与规定照度比较来进行判断。在判断为规定照度以下(较暗)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2,在判断为不在规定照度以下(不暗)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10。
在步骤S12中,室内控制部73对室内是否有人进行判断。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73通过接收来自人检测传感器64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室内是否有人的存在。在判断为有人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3,在判断为没有人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0。
在步骤S13中,室内控制部73判断为满足控制时的发光条件(步骤S10~12),发送用于使LED61发光的信号以及用于使蜂鸣器63发出警告音的信号。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73向光源基板60a发送用于使LED61发光的控制信号,并且发送使蜂鸣器63发出警告音的控制信号。由此,接收到该控制信号的光源基板60a控制LED61和蜂鸣器63以使该LED61发光并且使该蜂鸣器63发出警告音。
在步骤S14中,室内控制部73对照度传感器62检测的照度是否发生了变化进行判断。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73对在步骤S13中发送用于使LED61发光的控制信号的前后照度传感器62检测的照度是否发生了变化进行判断。在此,在判断为照度传感器62检测的照度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6,在判断为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室内控制部73判断为LED61异常,并且使遥控器74的显示部74c显示并输出表示LED61异常的规定的异常代码。
在步骤S16中,室内控制部73对在发送控制信号以使LED61发光并使蜂鸣器63发出警告音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进行判断。在此,作为规定时间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定为1分钟以上并且小于5分钟的规定的时间长度。在判断为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7,在判断为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持续使LED61发光并且输出来自蜂鸣器63的警告音直到经过规定时间。
在步骤S17中,室内控制部73使LED61的发光停止,停止蜂鸣器63的警告音并且返回至步骤S10以重复上述处理。
(10)特征
(10-1)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9以及包括该发光单元9的空调装置1中,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配置在发光单元9中光容易漏出的部位与LED61之间。因此,来自LED61的光不容易到达光容易漏出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光从LED61向发光单元9的单元外壳90外漏出。
特别地,对于上述光的漏出而言,能够将为了使LED61发光所需的光源用电气配线97兼用作漏出抑制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仅仅是为了使LED61发光所需的光源用电气配线97,而且,连接于人检测传感器64的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也位于光容易漏出的部位与LED61之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光的漏出。
另外,LED61的光经由发光单元9的单元外壳90的下部外壳90b所具有的发光用开口到达对象空间侧,经由该发光用开口85到达对象空间的光并非漏出的光,而是基于发光单元9的原本预期的光。发光单元9中光容易漏出的部位是指在单元外壳90中除去上述这样的原本以使来自LED61的光通过为目的发光用开口85以外的部分中的、光容易到达单元外壳90外的部位。例如,单元外壳90的接缝96是比单元外壳90的下部外壳90b所具有的主表面83a和下部侧面83b更容易使来自LED61的光漏出的部位。
(10-2)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9以及包括该发光单元9的空调装置1中,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位于接缝96与LED61之间,其中,该接缝96是构成发光单元9的单元外壳90的上部外壳90c和下部外壳90b的边界部分。虽然来自LED61的光特别容易从上述这样的、作为上部外壳90c和下部外壳90b的边界部分的接缝96漏出,但是,能够通过光源用电气配线97抑制上述光从光特别容易漏出的接缝96漏出。
此外,由于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也位于LED61与接缝96之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光从接缝96漏出。
(10-3)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9以及包括该发光单元90的空调装置1中,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配置于单元外壳90的接缝96与LED61之间的、靠近接缝96的位置。由此,即使来自LED61的光在光源用电气配线97中衍射,也能够抑制到达接缝96的光。
此外,由于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也同样配置于靠近接缝96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10-4)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9以及包括该发光单元9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光源用电气配线97以沿着接缝96的内侧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接缝96的较宽范围内抑制光的漏出。
此外,由于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也设置成沿着接缝96的内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光从接缝96漏出。
特别地,通过在与LED61相比更靠近接缝96的位置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配置成沿着接缝96,能够增大抑制光从接缝96漏出的抑制效果。
(10-5)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9以及包括该发光单元90的空调装置1中,设置有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以及上部配线导向肋部92以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容易配置在单元外壳90中光容易漏出的部位与LED61之间。因此,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容易配置在抑制来自LED61的光的漏出的位置。
此外,同样使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也容易配置在抑制来自LED61的光的漏出的位置。
而且,关于设置于下部外壳90b的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由于该下部配线导向肋部86设置成在LED61与光容易漏出的部位之间扩展,因此,能够将用于便于将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配置于特定的位置的部分用作遮光壁,从而能够获得抑制来自LED61的光的漏出的抑制效果。
(11)变形例
(11-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集合单元60和人检测传感器64是分体的,并且以分别经由通信线和电源供给线(光源用电气配线97、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与室内控制部73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如图13所示,LED61、照度传感器62、蜂鸣器63以及人检测传感器64也可安装于作为相同控制基板的光源基板160a,并且该光源基板160a与室内控制部73经由通信线和电源供给线连接。
此外,发光单元9的集合单元60、人检测传感器64或者光源基板160a不限定于经由室内单元3的室内控制部73接收电源供给的情况,也可利用独立于室内单元3等的电源供给线来接收电源供给。
(11-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对以室内控制部73为主体进行LED61和蜂鸣器63的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不过,作为集合单元60,也可通过该集合单元60自身判断照度传感器62的检测照度来自行进行LED61和蜂鸣器63的控制。
此外,例如,如变形例A所记载的光源基板160a那样,在LED61、照度传感器62、蜂鸣器63以及人检测传感器64安装于作为相同控制基板的光源基板160a的情况下,发光单元9的光源基板160a自身可以利用来自照度传感器62和人检测传感器64的检测结果来进行LED61和蜂鸣器63的控制。
(11-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对来自LED61的光经由单元外壳90的接缝96向外部的漏出进行抑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作为发光单元9中来自LED61的光容易漏出的部位,不限定于上述接缝96,例如,为了抑制经由中央开口82的光的漏出,可以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LED61与中央开口82之间,其中,上述中央开口82是为了照度传感器62检测对象空间的照度而设置于下部外壳90b的开口。
此外,例如为了对经由人检测传感器64的隆起检测部64a与下部外壳90b的下部人检测用开口84和盖部透镜90a的透镜部人检测用开口81之间的间隙的光的漏出进行抑制,可以使光源用电气配线97和人检测用电气配线9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沿着隆起检测部64a与下部人检测用开口84的间隙或沿着隆起检测部64a与透镜部人检测用开口81的间隙。
(11-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发光单元9与室内单元3分体设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发光单元9也可与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一体设置。例如,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3的装饰面板35所具有的第一角落部面板41~第四角落部面板44中的任意一个用作下部外壳,设置与之对应的上部外壳,并且在由上述下部外壳与上部外壳围成的空间内收容光源基板60a、LED61、照度传感器62、蜂鸣器63以及人检测传感器64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发光单元(9),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部(61);
电气配线(97),所述电气配线(97)与所述光源部连接;以及
外壳(90),所述外壳(90)将所述光源部收容于内部,
所述外壳具有第一部分(83a、83b)以及第二部分(96、P),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比,所述第二部分(96、P)更容易使光透过,
所述电气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光源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多个外壳部件(90b、90c)构成,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是由多个所述外壳部件构成的接缝(9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接缝相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配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沿着所述接缝。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内部具有用于对所述电气配线进行定位的肋部(86、9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部(8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光源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7.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单元(9);
空调室内单元(3),所述空调室内单元(3)经由所述电气配线与所述发光单元连接;以及
空调室外单元(2),所述空调室外单元(2)与所述空调室内单元一起构成制冷剂回路。
CN201920157186.XU 2018-01-30 2019-01-29 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Active CN2096554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3672A JP6648770B2 (ja) 2018-01-30 2018-01-30 発光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013672 2018-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5449U true CN209655449U (zh) 2019-11-19

Family

ID=67547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57186.XU Active CN209655449U (zh) 2018-01-30 2019-01-29 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48770B2 (zh)
CN (1) CN20965544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9417B2 (ja) * 2001-03-13 2007-0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088169B2 (ja) * 2011-08-26 2017-03-01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Ledランプ
JP5942100B2 (ja) * 2012-02-20 2016-06-29 レシッ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灯具
JP6295438B2 (ja) * 2015-02-27 2018-03-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3795A (ja) 2019-08-08
JP6648770B2 (ja) 2020-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5514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7110541B (zh) 空调机
KR101936635B1 (ko) 공기조화기용 실내기
KR10155958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WO2018078685A1 (ja) 空気調和機
US11480357B2 (en) Air treatment device
WO2020059006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737869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209655449U (zh) 发光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CN101220975B (zh) 空调
KR20100010218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090043234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663831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0007997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07515189U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JP2006057994A (ja) マルチエアコンシステム
JP719811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8145062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WO2019151047A1 (ja) 空調発光システム
JP6590003B2 (ja) 発光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16522008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9693446U (zh) 天花机
JP2020024060A (ja) 空気処理装置
CN216204235U (zh) 天花板悬吊型空调装置室内机
CN116221823A (zh) 天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