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0051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0051U
CN209650051U CN201822223413.2U CN201822223413U CN209650051U CN 209650051 U CN209650051 U CN 209650051U CN 201822223413 U CN201822223413 U CN 201822223413U CN 209650051 U CN209650051 U CN 209650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power system
hybrid power
connec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234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ixing Mu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ixing Mu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ixing Mu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234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0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0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0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混合动力系统;传动机构,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驱动连接;车桥,传动机构与车桥驱动连接,以使混合动力系统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车桥运动;其中,混合动力系统为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全地形车,通常是以燃油发动机为动力,变速器与发动机集成一体式或分体式,变速器包含CVT和减速齿轮(大传动比齿轮减速或小传动比齿轮减速)传动,发动机动力输出经CVT通过V型带传递到变速箱,经齿轮减速后输出。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动力源是汽油发动机,再加上CVT结构传动效率低下,目前的燃油动力全地形车在某些特定工况下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的缺陷。
同时,由于发动机在所有工况下都要参与工作,故会产生混合气燃烧不充分、热效率低、燃油消耗高、有害气体排放含量高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混合动力系统;传动机构,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驱动连接;车桥,传动机构与车桥驱动连接,以使混合动力系统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车桥运动;其中,混合动力系统为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进一步地,混合动力系统包括:电池组;发动机;电机,发动机与电机相连接,以驱动电机发电,电池组与电机连接,以向电机提供电能;其中,发动机和电机可选择地与传动机构驱动连接,以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车桥转动。
进一步地,电机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以及第三工作模式,当电机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发动机驱动电机发电;当电机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电机驱动发动机启动;当电机处于第三工作模式时,电机驱动传动机构转动。
进一步地,电机与电池组连接,以使发动机通过电机向电池组充电。
进一步地,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之间同轴连接;或,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之间齿轮传动连接;或,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之间链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为变速器。
进一步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轴,传动机构包括:皮带传动组件,第一连接轴与皮带传动组件相连接;齿轮传动组件,皮带传动组件与齿轮传动组件相连接,齿轮传动组件与车桥相连接,以在混合动力系统通过第一连接轴驱动皮带传动组件时,皮带传动组件通过齿轮传动组件驱动车桥转动。
进一步地,皮带传动组件包括:初级皮带轮总成,第一连接轴与初级皮带轮总成相连接;次级皮带轮总成,次级皮带轮总成与初级皮带轮总成间隔设置且与齿轮传动组件相连接;皮带,皮带的一端套设在初级皮带轮总成上,皮带的另一端套设在次级皮带轮总成上。
进一步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的第一端与皮带传动组件相连接;第一齿轮,第二连接轴的第二端与第一齿轮相连接;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用于驱动车桥转动。
进一步地,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轴,第三连接轴的第一端与第二齿轮相连接;第三齿轮,第三连接轴的第二端与第三齿轮相连接;第四齿轮,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相啮合,第四齿轮用于驱动车桥转动。
进一步地,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第四连接轴,第四连接轴的第一端与第四齿轮相连接;第五齿轮,第四连接轴的第二端与第五齿轮相连接;第六齿轮,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相啮合,第六齿轮与车桥相连接,以驱动车桥转动。
进一步地,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均为锥齿轮。
进一步地,混合动力系统位于皮带传动组件与车桥之间;或,皮带传动组件位于混合动力系统与车桥之间;或,齿轮传动组件、混合动力系统以及车桥均位于皮带传动组件的同一侧;或,齿轮传动组件、皮带传动组件以及车桥均位于混合动力系统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通过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为传动机构提供驱动力,然后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车桥运动,由于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能够通过电能驱动传动机构,相对于完全使用燃油动力而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七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八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传动机构;11、初级皮带轮总成;12、次级皮带轮总成;13、皮带;14、第二连接轴;15、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第三连接轴;18、第三齿轮;19、第四齿轮;20、车桥; 21、连接部;22、驱动轴;40、发动机;50、电机;51、第一连接轴;61、第四连接轴;62、第五齿轮;63、第六齿轮;70、驱动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请参考图1至图8,全地形车包括:混合动力系统;传动机构10,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10驱动连接;车桥20,传动机构10与车桥20驱动连接,以使混合动力系统通过传动机构10驱动车桥20运动;其中,混合动力系统为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通过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为传动机构10提供驱动力,然后通过传动机构10驱动车桥20运动,由于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能够通过电能驱动传动机构10,相对于完全使用燃油动力而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较高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混合动力系统提供的混合动力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即燃料(汽油、柴油等)和电能的混合。
在本实施例中,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
针对混合动力系统的具体结构,混合动力系统包括:电池组;发动机40;电机50,发动机40与电机50相连接,以驱动电机50发电,电池组与电机50连接,以向电机50提供电能;其中,发动机40和电机50可选择地与传动机构10驱动连接,以通过传动机构10驱动车桥 2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混合动力系统由电池组、发动机40以及电机50组成,发动机40可以通过电机50发电,电机50可以直接驱动传动机构10运行。此外,发动机40也可以直接驱动传动机构10运行。相应地,电池组通过向电机50提供电源,以此使得电机50驱动传动机构 10运行。发动机40在驱动传动机构10的同时也可以使电机50向电池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40与电机50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即电机50 可以位于发动机40的任意一侧。
为了提高结构的集成度,电机5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以及第三工作模式,当电机50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发动机40驱动电机50发电;当电机50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电机50驱动发动机40启动;当电机50处于第三工作模式时,电机50驱动传动机构1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以及第三工作模式,即当电机 50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此时电机50具有发电机的功能,从而可以使得发动机40驱动电机 50发电。当电机50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此时电机50具有启动发动机40的功能。当电机 50处于第三工作模式时,此时电机50为驱动电机,即驱动传动机构10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机50具有发电以及启动功能,在结构上,电机50取代了传统发动机上起动系统和磁电机,结构更简单、紧凑,能减小发动机轴向安装尺寸,装配简单,降低整体加工成本。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电机50产生的电能,电机50与电池组连接,以使发动机40通过电机 50向电池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能量需求较低的时候,电机50产生的电能可以供电池组进行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其中,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与电机50连接,控制器用于调制电机50的转速;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与电池组连接,以使发动机40的电能经过控制器调制后向电池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可选用MG系列电机,电池组为PACK电池组。控制器为MCU 控制器,即电机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可以用于回收全地形车在制动或减速时产生的能量并将向电池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在全地形车运行过程中,电机控制器会根据全地形车实际运行状况对发动机40和电机50进行调制,当全地形车能量需求较大时,发动机40为主要驱动动力源,电机50辅助驱动。当全地形车能量需求较小时,电机50此时为主要驱动动力源,发动机40为辅助驱动,同时将多余的能量供电池组进行充电。
针对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10的具体连接方式,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10之间同轴连接;或,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10之间齿轮传动连接;或,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 10之间链传动连接。
优选地,传动机构10为变速器。
针对传动机构10的具体结构,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轴51,传动机构10包括:皮带传动组件,第一连接轴51与皮带传动组件相连接;齿轮传动组件,皮带传动组件与齿轮传动组件相连接,齿轮传动组件与车桥20相连接,以在混合动力系统通过第一连接轴51驱动皮带传动组件时,皮带传动组件通过齿轮传动组件驱动车桥2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变速器可按设计需要采用了CVT无级变速(皮带传动组件)+多级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组件)改变其传动比,通过电机控制器调制改变电机50转速与CVT总成共同实现其无级变速的功能,弥补全地形车在某些特定工况下发动机动力不足的缺陷。
针对皮带传动组件的具体结构,皮带传动组件包括:初级皮带轮总成11,第一连接轴51 与初级皮带轮总成11相连接;次级皮带轮总成12,次级皮带轮总成12与初级皮带轮总成11 间隔设置且与齿轮传动组件相连接;皮带13,皮带13的一端套设在初级皮带轮总成11上,皮带13的另一端套设在次级皮带轮总成12上。
在本实施例中,混合动力系统通过第一连接轴51驱动初级皮带轮总成11转动,初级皮带轮总成11通过皮带13将动力传递至次级皮带轮总成12,以此通过次级皮带轮总成12驱动齿轮传动组件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可以直接与第一连接轴51相连接。或者,电机50通过发动机40 与第一连接轴51相连接。
针对齿轮传动组件的具体结构,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接轴14,第二连接轴14的第一端与皮带传动组件相连接;第一齿轮15,第二连接轴14的第二端与第一齿轮15相连接;第二齿轮16,第一齿轮15与第二齿轮16相啮合,第二齿轮16驱动车桥2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齿轮传动组件由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以及第二齿轮16组成,皮带传动组件通过第二连接轴14与第一齿轮15连接,第一齿轮15通过与第二齿轮16啮合以此传动动力,将第二齿轮16与车桥20相连接,以在皮带传动组件通过第二连接轴14驱动第一齿轮15转动时,第一齿轮15通过第二齿轮16驱动车桥20转动。
优选地,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轴17,第三连接轴17的第一端与第二齿轮16 相连接;第三齿轮18,第三连接轴17的第二端与第三齿轮18相连接;第四齿轮19,第三齿轮18与第四齿轮19相啮合,第四齿轮19用于驱动车桥2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齿轮传动组件由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 17、第三齿轮18以及第四齿轮19组成,其中,皮带传动组件通过第二连接轴14驱动第一齿轮15转动时,第一齿轮15将动力传递至第二齿轮16,第二齿轮16通过第三连接轴17驱动第三齿轮18转动,第三齿轮18将动力传递至第四齿轮19,从而使得第四齿轮19驱动车桥20转动。
优选地,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第四连接轴61,第四连接轴61的第一端与第四齿轮19 相连接;第五齿轮62,第四连接轴61的第二端与第五齿轮62相连接;第六齿轮63,第五齿轮62与第六齿轮63相啮合,第六齿轮63与车桥20相连接,以驱动车桥2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齿轮传动组件由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 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其中,第四齿轮19通过第四连接轴61驱动第五齿轮62转动,第五齿轮62将动力传递至第六齿轮63,从而使得第六齿轮63驱动车桥20转动。
优选地,第五齿轮62与第六齿轮63均为锥齿轮。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同发动机40曲轴同轴布置,且轴向固定不动或发动机40与电机50采用齿轮传动的方式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次级皮带轮总成12与第一齿轮15同第二连接轴14同轴布置,且轴向固定不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16与第三齿轮18同第三连接轴17同轴布置,且轴向固定不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齿轮19与第五齿轮62同第四连接轴61同轴布置,且轴向固定不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齿轮63与前驱动轴、后驱动轴相连,且轴向固定不动。
优选地,混合动力系统位于皮带传动组件与车桥20之间;或,皮带传动组件位于混合动力系统与车桥20之间;或,齿轮传动组件、混合动力系统以及车桥20均位于皮带传动组件的同一侧;或,齿轮传动组件、皮带传动组件以及车桥20均位于混合动力系统的同一侧。
优选地,全地形车还包括驱动轮组70,车桥20包括:连接部21,连接部21与驱动轮组 70相连接;驱动轴22,驱动轴22与连接部21相连接,传动机构10与驱动轴22驱动连接,以在传动机构10通过驱动轴22驱动连接部21转动时,连接部21驱动驱动轮组70转动;其中,混合动力系统与传动机构10的至少部分均位于驱动轴22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轮组70可分为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驱动轴22可分为前驱动轴和后驱动轴,连接部21可以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车桥部,即连接部21包括前桥和后桥,前桥上安装有两个前驱动轮,后桥上安装有两个后驱动轮。前驱动轴与后驱动轴分别与前桥和后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40驱动电机50发电,对传动机构10提供驱动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起动发动机40、发电以及对变速器提供驱动动力。在结构上,电机50采用MG1电机,取代了传统发动机上起动系统和磁电机,结构更简单、紧凑,能减小发动机轴向安装尺寸,装配简单。
在本实施例中,变速器可按设计需要采用了CVT无级变速+多级齿轮传动改变其传动比,通过电机控制器调制改变MG1电机转速与CVT总成共同实现其无级变速的功能,弥补车辆在某些特定工况下发动机动力不足的缺陷。整套机构动力输出以齿轮传动或链传动的方式得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此混合动力车辆可采用电动机驱动系统或轮毂电动机驱动系统,根据布置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前轮驱动、后轮驱动或四轮驱动更多种形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车辆(全地形车)运行过程中,电机控制器会根据车辆实际运行状况对发动机40和电机50进行调制,当车辆能量需求较大时,发动机40为主要驱动动力源,电机50辅助驱动。当车辆能量需求较小时,电机50此时为主要驱动动力源,发动机40为辅助驱动,同时将多余的能量供电池组进行充电。发动机和电机50输送的动力经初级皮带轮总成带动V型皮带将动力传递给次级皮带轮总成,次级皮带轮总成将动力通过第二连接轴14传递到第一齿轮15,第一齿轮15与第二齿轮16啮合,第二齿轮16通过第三连接轴17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18,第三齿轮18与第四齿轮19啮合,第四齿轮19通过第四连接轴61将动力传递给第五齿轮62,第五齿轮62与第六齿轮63啮合,将输出的动力通过前、后驱动轴驱动车辆;车辆倒车可通过变速器换挡机构采用机械换挡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减速或制动过程的能量由电机50回收并向电池组充电。即,当全地形车依靠惯性运动时,发动机40转速急速下降,此时全地形车因运动惯性会继续高速前行,车轮驱动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驱动电机50高速转动,因全地形车在此工况下所需的能量是车辆依靠惯性继续前行,不需要电机50提供能量,电机50此时高速运行所产生的电能通过控制器调制输送给电池组储存起来。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左侧,传动机构10位于第一电机50右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位于第一齿轮15和第二齿轮16 右侧,且位于第三齿轮18和第四齿轮19左侧,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左侧。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二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右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右侧。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左侧。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三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左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左侧。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左侧。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四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右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右侧。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第一齿轮 15的下方,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左侧。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五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右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右侧。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右侧。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六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左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左侧。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第一齿轮 15的上方,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右侧。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七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左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左侧。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第一齿轮 15的下方,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右侧。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第八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50位于发动机40的右侧。传动机构10由初级皮带轮总成11、次级皮带轮总成12、皮带13、第二连接轴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连接轴17、第三齿轮18、第四齿轮19、第四连接轴61、第五齿轮62以及第六齿轮63组成。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初级皮带轮总成11和次级皮带轮总成12右侧。电机50和发动机40位于第一齿轮 15的下方,混合动力系统位于驱动轴22的右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控制方法,全地形车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全地形车,全地形车控制方法包括:当全地形车的行驶速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速度值时,发动机40和电机50同时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当全地形车的行驶速度低于预设速度时,控制电池组向电机50供电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或,当全地形车的行驶速度低于预设速度值时,发动机40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同时驱动电机50转动以向电池组充电,或,当全地形车的行驶速度低于预设速度值时,发动机40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的行驶速度较高时,即全地形车需求能量较大,故发动机40 和电机50同时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此时能量提供可达最大,即发动机40 和电池组同时提供能量。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的行驶速度较低时,即全地形车需求能量相对较小,此时,如果电池组的电量充足时,可以通过电池组单独向电机50供电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或,全地形车的行驶速度较低时,控制发动机40驱动电机50转动发电,电机50在驱动传动机构10 的同时可以将多余的电量供电池组充电,此时,发动机40也驱动传动机构10。或,发动机 40可以只驱动传动机构10运行,即不用于驱动电机50转动。
优选地,当全地形车依靠惯性运动时,惯性力驱动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驱动电机 50转动,电机50向电池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依靠惯性运动时,即在全地形车减速或制动过程时,发动机 40转速急速下降,此时全地形车因运动惯性会继续高速前行,车轮驱动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驱动电机50高速转动,因全地形车在此工况下所需的能量是车辆依靠惯性继续前行,不需要电机50提供能量,电机50此时高速运行所产生的电能通过控制器调制输送给电池组储存起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控制方法,全地形车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全地形车,全地形车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电池组的电量;当电池组的电量大于或等于预设电量值时,控制电池组向电机50供电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当电池组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值时,控制发动机40驱动电机50转动以向电池组充电,同时发动机40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或,当电池组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值时,控制发动机40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电池组的电量充足时,电池组可以向电机50供电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或,电池组的电量不充足时,发动机40驱动电机50转动发电,同时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或者电池组的电量不充足时,发动机40只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
优选地,当全地形车依靠惯性运动时,惯性力驱动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驱动电机 50转动,电机50向电池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依靠惯性运动时,即在全地形车减速或制动过程时,发动机 40转速急速下降,此时全地形车因运动惯性会继续高速前行,车轮驱动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驱动电机50高速转动,因全地形车在此工况下所需的能量是车辆依靠惯性继续前行,不需要电机50提供能量,电机50此时高速运行所产生的电能通过控制器调制输送给电池组储存起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控制方法,全地形车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全地形车,全地形车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全地形车的所需的扭矩值;当所需的扭矩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扭矩值时,发动机40和电机50同时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当所需的扭矩值低于预设扭矩值时,控制电池组向电机50供电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或,当所需的扭矩值低于预设扭矩值时,发动机40驱动传动机构10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同时驱动电机50转动以向电池组充电;或,当所需的扭矩值低于预设扭矩值时,控制发动机40驱动全地形车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的所需的扭矩值较大时,即全地形车需求能量较大,故发动机40和电池组同时提供能量,此时发动机40和电机50产生的驱动力最大。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的所需的扭矩值较小时,即全地形车需求能量相对较小,此时,如果电池组的电量充足时,可以通过电池组单独向电机50供电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或,电池组的电量不充足时,控制发动机驱动电机50转动发电,电机50在驱动传动机构10的同时可以将多余的电量供电池组充电。或者,发动机40直接驱动全地形车行驶。
优选地,当全地形车依靠惯性运动时,惯性力驱动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驱动电机 50转动,电机50向电池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全地形车依靠惯性运动时,即在全地形车减速或制动过程时,发动机 40转速急速下降,此时全地形车因运动惯性会继续高速前行,车轮驱动传动机构10,传动机构10驱动电机50高速转动,因全地形车在此工况下所需的能量是车辆依靠惯性继续前行,不需要电机50提供能量,电机50此时高速运行所产生的电能通过控制器调制输送给电池组储存起来。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通过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为传动机构10提供驱动力,然后通过传动机构10驱动车桥20运动,由于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能够通过电能驱动传动机构10,相对于完全使用燃油动力而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并联式混混合动力系统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全地形车有害气体排放含量较高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动力系统;
传动机构(10),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与所述传动机构(10)驱动连接;
车桥(20),所述传动机构(10)与所述车桥(20)驱动连接,以使所述混合动力系统通过所述传动机构(10)驱动所述车桥(20)运动;
其中,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为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包括:
电池组;
发动机(40);
电机(50),所述发动机(40)与所述电机(50)相连接,以驱动所述电机(50)发电,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电机(50)连接,以向所述电机(50)提供电能;
其中,所述发动机(40)和所述电机(50)可选择地与所述传动机构(10)驱动连接,以通过所述传动机构(10)驱动所述车桥(20)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5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以及第三工作模式,当所述电机(50)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时,所述发动机(40)驱动所述电机(50)发电;当所述电机(50)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时,所述电机(50)驱动所述发动机(40)启动;当所述电机(50)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时,所述电机(50)驱动所述传动机构(10)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50)与所述电池组连接,以使所述发动机(40)通过所述电机(50)向所述电池组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与所述传动机构(10)之间同轴连接;或,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与所述传动机构(10)之间齿轮传动连接;或,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与所述传动机构(10)之间链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0)为变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轴(51),所述传动机构(10)包括:
皮带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轴(51)与所述皮带传动组件相连接;
齿轮传动组件,所述皮带传动组件与所述齿轮传动组件相连接,所述齿轮传动组件与所述车桥(20)相连接,以在所述混合动力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51)驱动所述皮带传动组件时,所述皮带传动组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驱动所述车桥(20)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传动组件包括:
初级皮带轮总成(11),所述第一连接轴(51)与所述初级皮带轮总成(11)相连接;
次级皮带轮总成(12),所述次级皮带轮总成(12)与所述初级皮带轮总成(11)间隔设置且与所述齿轮传动组件相连接;
皮带(13),所述皮带(13)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初级皮带轮总成(11)上,所述皮带(13)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次级皮带轮总成(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
第二连接轴(14),所述第二连接轴(14)的第一端与所述皮带传动组件相连接;
第一齿轮(15),所述第二连接轴(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齿轮(15)相连接;
第二齿轮(16),所述第一齿轮(15)与所述第二齿轮(16)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16)用于驱动所述车桥(20)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
第三连接轴(17),所述第三连接轴(1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16)相连接;
第三齿轮(18),所述第三连接轴(1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齿轮(18)相连接;
第四齿轮(19),所述第三齿轮(18)与所述第四齿轮(19)相啮合,所述第四齿轮(19)用于驱动所述车桥(20)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组件还包括:
第四连接轴(61),所述第四连接轴(6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齿轮(19)相连接;
第五齿轮(62),所述第四连接轴(6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齿轮(62)相连接;
第六齿轮(63),所述第五齿轮(62)与所述第六齿轮(63)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63)与所述车桥(20)相连接,以驱动所述车桥(20)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齿轮(62)与所述第六齿轮(63)均为锥齿轮。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位于所述皮带传动组件与所述车桥(20)之间;或,所述皮带传动组件位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与所述车桥(20)之间;或,所述齿轮传动组件、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以及所述车桥(20)均位于所述皮带传动组件的同一侧;或,所述齿轮传动组件、所述皮带传动组件以及所述车桥(20)均位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的同一侧。
CN201822223413.2U 2018-12-28 2018-12-28 全地形车 Active CN209650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23413.2U CN209650051U (zh) 2018-12-28 2018-12-28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23413.2U CN209650051U (zh) 2018-12-28 2018-12-28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0051U true CN209650051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19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23413.2U Active CN209650051U (zh) 2018-12-28 2018-12-28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00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744A (zh) * 2018-12-28 2020-07-07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控制方法
WO2021190457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全地形车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744A (zh) * 2018-12-28 2020-07-07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控制方法
WO2021190457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全地形车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35043B (zh) 混合动力车辆系统
CN209650052U (zh) 全地形车
CN101195376B (zh) 引擎可定速运转于低速输出范围的驱动系统
CN101898509B (zh) 车内动力传动装置和用于车辆的驱动系统
CN100476253C (zh) 多模式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
CN109130830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变速器及动力系统
CN209240866U (zh)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JP4445185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207809032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7809033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8896854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03921667B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CN209666820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8248367A (zh)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
CN206644630U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使用该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
CN103129368A (zh) 具有复合分流evt驱动轮轴和电驱动轮轴的混合动力传动系
CN104653724A (zh) 用于车辆的混合动力系
CN109501577A (zh)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CN102874094A (zh) 一种采用行星齿轮两档变速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CN209650051U (zh) 全地形车
CN107310374A (zh) 一种混合动力无级变速系统
CN207809039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8290960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9849642A (zh) 一种多模式的混合动力耦合驱动系统
CN108909433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7

Address after: 213000 No.1 xingben Road, Xinbei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o.9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6 No.161, 6 / F, block B, building 1, No.38, Zhongguancu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ZHIXING MUYUA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