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44637U - 一种烹饪锅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44637U
CN209644637U CN201822236090.0U CN201822236090U CN209644637U CN 209644637 U CN209644637 U CN 209644637U CN 201822236090 U CN201822236090 U CN 201822236090U CN 209644637 U CN209644637 U CN 209644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r
temperature
loading plate
sensing probe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3609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任
吕华
李泽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3609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44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44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44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锅具(100),包括锅体(110)和容置在锅体(110)内的内胆(120);锅体(110)包括围设在内胆(120)外侧的壳体(111)和设置在壳体(111)内的加热组件(112),加热组件(112)包括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且承载板(1122)支撑于内胆(120)的底部,内胆(120)和承载板(1122)均可容红外线透过,加热件(1121)用于产生可加热内胆(120)内食物的红外线。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可穿透锅体直接对食物进行加热,加热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
背景技术
在烹饪器具领域,电炖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采用文火慢烧的方法炖粥、汤,可使食材和调料的味道、营养很好的散发到粥、汤里,热容量大,保温时间长,长期以来一直是煲汤炖菜的理想选择。
目前,市场上的电炖锅大都采用陶土材料制成,而在对陶锅加热时,采用在陶锅底部或外周设置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可以为发热盘或加热圈、电热管等,通过加热部件先对陶锅进行加热,然后再通过陶锅把热量传导至锅内的食物,从而对食物进行加热。
上述加热方式采用陶锅锅壁导热的方式对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经常存在靠近陶锅内壁的食物已经焦黄、烧糊,而离锅壁较远的食物却还没熟的现象,加热均匀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能够均匀的加热食物。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和容置在锅体内的内胆;锅体包括围设在内胆外侧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承载板,且承载板支撑于内胆的底部,内胆和承载板均可容红外线透过,加热件用于产生可加热内胆内食物的红外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和内胆之间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承载板,通过承载板和壳体的相对固定可实现加热组件与壳体的相对固定,并且承载板支撑在内胆底部,承载板支撑内胆的同时可使加热件相对固定在壳体和承载板之间;加热件一方面可对承载板及承载板支撑的内胆进行热传导加热,通过承载板将热量传递至内胆,又通过内胆将热量传递至内胆内的食物,对食物进行加热;更重要的是,承载板及内胆均可透过红外线,而加热件可产生红外线,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可透过承载板及内胆直接对内胆内的食物进行加热,通过红外线辐射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具有较好的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提高食物微量元素含量等优点。
可选的,加热组件还包括反射罩,反射罩位于加热件的背离内胆的一侧,用于将加热件发出的红外线反射至内胆。
通过在加热件的背离内胆的一侧设置反射罩,反射罩可将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全部反射至承载板及承载板支撑的内胆,使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全部透过承载板及内胆辐射至内胆内的食物,更好的对事物进行加热。
可选的,加热件和承载板均支撑于反射罩上。
加热件可以设置在反射罩和承载板之间,承载板支撑内胆,而反射罩可以支撑在壳体的内壁上,在通过反射罩支撑加热板和加热板上方的承载板,通过反射罩对加热件和承载板的支撑可固定加热件及承载板在壳体内的相对位置,进而使承载板对内胆有更好的支撑作用。
可选的,反射罩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面,凹面为弧形凹面,且凹面的内缘的高度与凹面的外缘的高度均高于凹面的中部区域的高度,其中,凹面的中部区域位于凹面的内缘和凹面的外缘之间。
凹面内缘所围成的区域受到红外线的集中照射较少,因而不会具有局部热量聚集等现象,将温度传感器等部件设置在该区域,可以让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胆的正常温度,从而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可选的,承载板和壳体相对固定。
通过承载板和壳体的相对固定可实现加热组件与壳体的相对固定,并且承载板支撑在内胆底部,承载板支撑内胆的同时可使加热件相对固定在壳体和承载板之间。
可选的,内胆为高硼硅玻璃内胆或者微晶玻璃内胆;和/或,承载板为微晶玻璃板。
内胆可以采用透明的高硼硅玻璃或微晶玻璃材料,透光性好,具有较好的冷热冲击性,可确保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能够穿透内胆辐射到食物,并且内胆可承受加热件传递至其自身的热量而不被损坏。
承载板可以选用微晶玻璃材料,微晶玻璃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使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穿透承载板;微晶玻璃材料的硬度、强度等机械性能较好,可对承载板上方的内胆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微晶玻璃材料的耐温能力强,可承受加热件传递至自身的热量而不被损坏。
可选的,还包括温控组件,温控组件包括控制板和至少一个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和控制板电连接,感温探头用于检测内胆的温度,控制板用于根据感温探头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组件的加热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设置的温控组件可检测内胆的温度,并且可根据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组件的加热状态,以使加热组件对食物的加热更适当,以提升食物的口感,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其中,温控组件由感温探头和控制板组成,感温探头可检测内胆的温度,控制板和感温探头电连接,控制板可根据感温探头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件的加热状态。
可选的,感温探头包括第一感温探头,第一感温探头位于内胆的底部外侧并与内胆的底壁接触。
可选的,感温探头包括第二感温探头,第二感温探头位于内胆的侧壁外侧并与内胆的侧壁接触,且第二感温探头与内胆的地壁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60mm。
通过设置第一感温探头和第二感温探头,可以分别从内胆的底壁和侧壁对内胆温度进行检测,以避免由于内胆底壁温度较高而造成测温不准现象;同时第二感温探头与内胆底壁距离较远,受到高温影响较小。
可选的,承载板上设置有通孔;温控组件还包括固定架和弹性件,固定架与壳体相对固定,弹性件的一端和固定架连接,另一端和第一感温探头连接,第一感温探头的感测端穿设在通孔中,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内胆的外壁抵接。
通过固定架和弹性件可固定第一感温探头在壳体上的位置,使第一感温探头与内胆接触以检测内胆的温度;其中,固定架相对固定在壳体上,弹性件的一端和固定架连接,而第一感温探头连接在弹性件的另一端上,以此将第一感温探头固定在壳体上,并且承载板上开设有通孔,第一感温探头穿设于通孔内,以使第一感温探头可穿过承载板与内胆接触,进一步通过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使第一感温探头的感测端抵接在内胆外壁上,以对内胆的温度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锅具;110—锅体;111—壳体;112—加热组件;1121—加热件;1122—承载板;1123—反射罩;120—内胆;130—温控组件;131—控制板;132—感温探头;1321—第一感温探头;1322—第二感温探头;133—固定架;134—弹性件;140—保温罩;150—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包括锅体110和容置在锅体110内的内胆120;锅体110包括围设在内胆120外侧的壳体111和设置在壳体111内的加热组件112,加热组件112包括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且承载板1122支撑于内胆120的底部,内胆120和承载板1122均可容红外线透过,加热件1121用于产生可加热内胆120内食物的红外线。
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主要由锅体110和容置在锅体110内的内胆120组成,锅体110为烹饪锅具100的主要支撑结构,内胆120容置在锅体110内,锅体110可对内胆120进行支撑,内胆120的外周形状和锅体110的内部形状相匹配,锅体110可相对固定内胆120的位置。食物放置于内胆120内,内胆120用于承装食物,承装有食物的内胆120放置在锅体110内,由于内胆120和锅体110可分离,因此,可以使内胆120上端的外缘延伸出锅体110外,通过内胆120的该外缘可将内胆120上沿搭接在锅体110的上端,以此固定内胆120在锅体110内的相对位置;并且该向锅体110外伸出的外缘也更便于内胆120与锅体110的分离,操作者可以通过握持该外缘将内胆120从锅体110内取出,从而向内胆120内放置食物,而不用移动整个烹饪锅具100,如此使烹饪锅具100的使用更加简便灵活,可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另外,可以在内胆120上端设置锅盖150,锅盖150覆盖在内胆120上,以减少内胆120内的热量向外界的散发,使内胆120内的食物更好的被加热。
其中,如图1所示,锅体110包括壳体111和加热组件112,壳体111围设在内胆120的外侧,加热组件112设置在壳体111内,并且加热组件112设置在内胆120外侧。一般的,由于食物由内胆120的底部向上堆叠,因而为了使加热组件112对食物的加热效果更好,可以将加热组件112设置在内胆120底部的外侧,以使加热组件112能够尽可能多的覆盖食物在内胆120内所占的面积。当然,对于不同结构形式的内胆120及锅体110,加热组件112也可以设置于内胆120侧壁的外侧,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具体的,如图1所示,加热组件112可以包括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承载板1122相对固定于壳体111内,对于加热组件112对应设置于内胆120底部外侧的情况,承载板1122可以与内胆120底部的外壁抵接,设置于壳体111内并抵接于内胆120底部的承载板1122用于支撑内胆120,通过相对固定于壳体111内的承载板1122为内胆120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内胆120相对固定于壳体111内。其中,承载板1122的外形可以内胆120底部的形状相匹配,例如,对于一般形式的烹饪锅具100,内胆120底部可以为圆形形状,那么承载板1122即可以为与内胆120底部的尺寸相匹配的圆形薄板,内胆120底部的下端面和承载板1122的上端面可以为平面接触,以增大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底部的接触面积,以使承载板1122对内胆120的支撑作用更好。
如图1所示,承载板1122抵接于内胆120底部的外壁,而加热件1121则可以设置在承载板1122的下方,加热件1121用于对内胆1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121可以产生红外线,位于加热件1121上方的承载板1122及内胆120均可以使红外线透过,也就是说,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可穿透承载板1122及内胆120直接辐射内胆120内的食物,红外线可直接照射在食物表面对食物进行加热,并且红外线可穿透至食物内部,对食物表面及内部进行同时加热,因而加热件1121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
与普通的锅具相比,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对食物的加热方式,是通过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穿透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直接对食物表面及内部进行同步加热,加热更均匀;不会像普通的锅具需要通过内胆外侧设置的加热部件先加热内胆,再通过内胆的热传导加热内胆内的食物,而逐步热传导的加热方式可能会导致靠近内胆内壁的食物焦黄、烧糊,离内胆内壁较远的食物却没熟的现象。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通过红外线直接加热食物,对内胆120内的所有食物能够均匀加热,可使食物具有较为一致的生熟度,可有效减少如上所述的部分食物焦黄、烧熟,而另一部分食物还没熟的现象。
另外,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对食物的加热方式,除了加热件1121产生红外线,红外线穿透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直接对食物表面及内部进行加热之外,本实施例还具有普通的锅具所具有的热传导的加热食物的方式。具体的,加热件1121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设置在加热件1121上方的承载板1122,承载板1122又将热量传导至抵接于承载板1122上方的内胆120,通过内胆120的内壁将热量传导至内胆120内的食物的表面,如此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食物表面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在加热件1121对内胆1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加热件1121产生红外线直接照射食物,而发出红外线的加热件1121同时也会产生热量,又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食物进行加热,因而,通常红外线加热及热传导加热这两种方式是同时存在的,在红外线可均匀加热食物,使食物以更快的速度由生到熟的基础上,伴随热传导,加热食物的效率会越高,因而也就可有效降低食物存在部分未熟而部分烧糊的概率。另外,本实施例的通过红外线直接加热食物表面及内部的这种方式,可较好的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不被流失。
进一步的,为了使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都能够辐射至内胆120内,加热组件112还可以包括反射罩1123,反射罩1123位于加热件1121的背离内胆120的一侧,用于将加热件1121发出的红外线反射至内胆1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12还包括反射罩1123,反射罩1123设置在加热件1121背离内胆120的一侧,反射罩1123的反射面可以朝向内胆120。
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可能不会全部辐射至内胆120内的食物,而在加热件1121的下方设置反射罩1123之后,加热件1121的向反射罩1123方向辐射的红外线,应反射罩1123的反射面反射之后,红外线均向内胆120方向辐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烹饪锅具100对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的利用率,使加热件1121利用红外线对内胆120内食物进行加热的效果更好。
其中,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可以均支撑于反射罩1123上。反射罩1123设置于加热件1121背离内胆120的一侧,那么,加热组件112的设置方式为,从内胆120至壳体111依次层叠的承载板1122、加热件1121和反射罩1123,可以将反射罩1123相对固定在壳体111上,再通过反射罩1123来支撑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以固定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在壳体111内的相对位置,并且能够使承载板1122抵接于内胆120外壁上。
具体的,对于加热组件112设置于内胆120底部与壳体111之间的这种形式,如图1所示,反射罩1123可以相对固定于壳体111内壁上,加热件1121设置在反射罩1123的反射面上,加热件1121的上方是承载板1122,承载板1122抵接在内胆120底部的外壁上。而加热组件112的承载板1122与内胆120底部外壁的抵接,可以通过设置反射罩1123与壳体111的具体连接形式来实现,例如,在壳体111上设置连接柱,反射罩1123通过连接柱与壳体111固定连接,而该连接柱为弹性柱,或者连接柱的外壁上套接弹性件134。
通过弹性柱或者在连接柱外壁套接弹性件134的这种形式,在反射罩1123在受到向下的压力时,该弹性柱或连接柱外壁上套接的弹性件134为压缩状态,如此,在将内胆120放置在加热组件112上方时,内胆120会对下方的加热组件112产生压力,弹性柱或连接柱外壁上套接的弹性件134被压缩,以此将内胆120抵接于加热组件112的承接板上。
由于烹饪锅具中,在内胆底部通常设置有用于检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组件,因而为了让加热组件112具有足够加热效率的同时,避免温度传感器等组件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可选的,可以让反射罩1123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面,该凹面为弧形凹面,且凹面的内缘的高度与凹面的外缘的高度均高于凹面的中部区域的高度。其中,凹面的外缘和凹面的内缘均可以为环形边缘,而凹面的中部区域位于凹面的内缘和凹面的外缘之间。
这样由于凹面凹向内胆底部,因而当加热件1121发出的红外线等辐射能量照射在反射罩1123的凹面上时,会被反射向内胆底部。而凹面的内缘与中部区域之间,以及凹面外缘与凹面的中部区域之间均通过圆弧过渡,因而位于凹面内缘和凹面中部区域之间的第一圆弧会将红外线反射至凹面中部区域上方,同样的,位于凹面外缘和凹面中部区域之间的第二圆弧也会将红外线反射至凹面中部区域上方,而凹面内缘所围成的区域受到红外线的集中照射较少,因而不会具有局部热量聚集等现象,将温度传感器等部件设置在该区域,也就是与内胆中心相对应的区域,可以让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胆的正常温度,从而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另外,承载板和壳体相对固定。承载板1122相对固定于壳体111内,对于加热组件112对应设置于内胆120底部外侧的情况,承载板1122可以与内胆120底部的外壁抵接,设置于壳体111内并抵接于内胆120底部的承载板1122用于支撑内胆120,通过相对固定于壳体111内的承载板1122为内胆120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内胆120相对固定于壳体111内。
进一步的,内胆120和承载板1122可以均为透明件。由于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需要透过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辐射到内胆120内的食物的表面和内部,因而可以将内胆120和承载板1122设置为透明件,透明件不会阻止红外线通过,不改变红外线的通过路径,从而能够使红外线穿过透明的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照射到内胆120内的食物上。
其中,由于内胆120用于盛装食物,内胆120应具有较好的强度和一定的硬度,以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来承载食物,并且制作内胆120的材质应该安全无毒,以确保食物的安全;而承载板1122则用于承载内胆120,因而承载板1122应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机械强度,能够支撑内胆120,并且在受到较大的压力时不会发生形变。另外,无论是内胆120还是承载板1122,都会接收到加热件1121传导的热量,由于要对食物进行加热,通常加热件1121产生的热量都较多,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的温度较高,因而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具体的,内胆120可以为高硼硅玻璃内胆120或者微晶玻璃内胆120。高硼硅玻璃又名硬质玻璃,它是一种低膨胀率、耐高温、高强度、高硬度、高透光率和高化学稳定性的特殊玻璃材料。首先,高硼硅玻璃材料的高透光率的特性,可满足其作为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的内胆120应具备的透过红外线的能力,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可透过高硼硅玻璃内胆120辐射内胆120内的食物,直接对食物的表面和内部进行加热;其次,高硼硅玻璃材料的耐高温的特性,可满足其作为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的内胆120应具备的热稳定性,加热件1121的热量可传导至内胆120再通过内胆120内壁传导至食物;最后,高硼硅玻璃材料的高强度和高硬度的机械性能,可满足其作为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的内胆120应具备的承载能力,以确保内胆120能够用来盛装食物。
微晶玻璃又称微晶玉石或陶瓷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机械强度高,耐化学腐蚀,耐磨,热稳定性好,使用温度高,并且本实施例的微晶玻璃可以为透明微晶玻璃。由此可见,微晶玻璃内胆120无论从透光性、热稳定性还是机械性能方面均满足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的内胆120所需的能够透过红外线、能够稳定的进行热传导及满足承装食物所需的承载能力的条件,因而微晶玻璃内胆120可作为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的内胆120,不再赘述。
具体的,承载板1122可以为微晶玻璃。如前所述,作为本实施例的承载板1122的微晶玻璃可以选择透明微晶玻璃,它可满足承载板1122所需的透光性好、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耐磨等特点,作为承载板1122的微晶玻璃可使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透过其照射至内胆120内的食物,可以稳定的将加热件112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内胆120,对内胆120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还包括温控组件130,温控组件130包括控制板131和至少一个感温探头132,感温探头132和控制板131电连接,感温探头132用于检测内胆120的温度,控制板131用于根据感温探头132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组件112的加热状态。
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还能够通过对内胆120温度的检测实时掌握内胆120内的食物的温度,以使通过温度、加热时间等进一步确定食物的状态,并且通过内胆120的温度可以对加热组件112的加热状态进行控制,以使加热组件112能够更好的度食物进行加热,进而使食物加热适度,加热完成的食物能够具备较好的口感,且可以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提高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具体的,温控组件130由控制板131和感温探头132组成,感温探头132可检测内胆120的温度,而控制板131可根据感温探头132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组件112的加热状态,例如,结合加热时间,当加热一段时间,感温探头132检测到内胆120的温度达到合适的范围,表明内胆120内的食物已经加热完全,此时控制板131可控制加热组件112不再继续加热,进入保温状态。其中,与加热组件112电连接的控制板131,在两者之间的电路导通后,控制板131可控制加热件1121产生红外线,以使加热件1121通过红外线辐射方式及热传导方式对内胆1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由于内胆120位于承载板1122上,进行加热时,承载板1122温度较高,而和承载板1122接触的内胆120的底部也会因为热传导而具有较高的温度,因而如果感温探头132为单个探头时,可能会因为测温位置差异而造成温度检测不准的现象。因此可选的,感温探头132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感温探头从不同位置对内胆的温度进行检测,以提高温度检测和控制的精确性。此时,多个感温探头132包括第一感温探头1321和第二感温探头1322,第一感温探头1321位于内胆120的底部外侧并与内胆120的底壁接触,第二感温探头1322位于内胆120的侧壁外侧并与内胆120的侧壁接触,且第二感温探头1322与内胆120的底壁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60mm。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感温探头1321和第二感温探头1322,可以分别从内胆120的底壁和侧壁对内胆温度进行检测,以避免由于内胆120底壁温度较高而造成测温不准现象。
其中,为了尽量减少承载板1122对第二感温探头1322的影响,可以让第二感温探头1322与内胆120底壁之间具有较大的垂直间距,例如是可以让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0mm。这样第二感温探头1322距离内胆底壁以及承载板1122较远,受到其高温影响较小,从而能够提高测温准确性。
进一步的,承载板1122上可以设置有通孔;温控组件130还可以包括固定架133和弹性件134,固定架133与壳体111相对固定,弹性件134的一端和固定架133连接,另一端和第一感温探头1321连接,第一感温探头1321的感测端穿设在通孔中,并在弹性件134的弹力作用下与内胆120的外壁抵接。
如图2所示,感温探头132用于对内胆120的温度进行检测,因而感温探头132不仅需要固定在壳体111上,而且还需要和内胆120的外壁接触以对内胆120的温度进行检测。对于感温探头132在壳体111上的固定及其与内胆120外壁的接触,对于第一感温探头1321而言,本实施例的温控组件130还包括固定架133和弹性件134,固定架133设置在壳体111上,弹性件134的一端与固定架133连接,第一感温探头1321连接在弹性件134的另一端上,并且,承载板1122上对应第一感温探头1321的位置开设有通孔,第感温探头1321可穿过通孔与内胆120接触,具体的,第一感温探头1321的感测端与内胆120的外壁接触以对内胆120的温度进行检测。
其中,由于第一感温探头1321和固定架133之间为弹性件134,而当内胆120位于加热组件112上方时,内胆120底部的外壁给第一感温探头1321以压力,弹性件134压缩,以此使第一感温探头1321的感测端抵接于内胆120的外壁上。具体的,弹性件134可以是弹簧,内胆120下压时,弹簧压缩,进而通过弹簧的回弹力使第一感温探头1321的感测端与内胆120外壁抵接。
而第二感温探头1322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设置,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感温探头1322需要设置在锅体110的对应内胆120侧壁的位置,且不需要穿过承载板1122等结构,其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第一感温探头1321的设置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增强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100的保温性能,锅体110还可以包括保温罩140,保温罩140设置在壳体111内,且保温罩140围设在内胆120的水平周侧。如图1所示,锅体110除了壳体111外还包括保温罩140,保温罩140位于壳体111内,保温罩140和壳体111可以组装为一个整体形成锅体110,内胆120容置于保温罩140和壳体111形成的锅体110内,通过保温罩140可使内胆120及内胆120内的食物的温度的上升速度加快而下降速度变慢。
具体的,保温罩140可以包括围设在内胆120水平周侧,也就是内胆120侧壁外侧的部分,以及位于内胆120底部外侧的部分,这两部分构成保温罩140的整体,而由于内胆120底部外壁抵接有加热组件112,因此保温罩140的底部设置在加热组件112和壳体111之间,加热组件112可以通过保温罩140实现与壳体111的相对固定。
通过内胆120外围的保温罩140可对内胆120及内胆120内的时候进行保温,在加热件1121对内胆1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时,由于保温罩140的隔离保护作用,传递至内胆120内的热量不容易向外界散发,使热量持续的聚集于内胆120内,有助于食物温度的上升,辅助加热件1121提高加热效率;而在加热完成,加热件1121停止加热后,同样由于保温罩140的隔离保护作用,内胆120内积存的热量不容易向外界散发,因而可有效对食物进行保温。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于加热组件112设置在内胆120底部,加热件1121产生的红外线从内胆120底部向内胆120内的食物辐射,并且加热件1121产生的热量也通过内胆120底部传导至内胆120内的食物,因而内胆120底部的温度和内胆120侧壁的温度存在差异。基于此,除了在内胆120底部的外侧设置感温探头132,以对内胆120底部的温度进行检测之外,本实施例在内胆120侧壁的外侧也设置有感温探头132,一度内胆120侧壁的温度进行检测,结合内胆120底部及内胆120侧壁的温度,可以更精确的确定内胆120内食物的温度。
具体的,如图3所示,与内胆120底部外侧设置的感温探头132的固定方式类似,对于在内胆120侧壁外侧设置的感温探头132,在内胆120侧壁外侧对应的壳体111上设置固定架133,弹性件134的一端与固定架133连接,感温探头132与弹性件134的另一端连接,在保温罩140上对应感温探头132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感温探头132的感测端可穿过通孔与内胆120接触,感温探头132和固定架133之间的弹性件134处于压缩状态,通过弹性件134的弹力使感温探头132的感测端抵接于内胆120的外侧壁上。
可选的,加热件1121为碳纤维发热管。加热件1121可以采用碳纤维发热管,碳纤维发热管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发热均匀、热辐射传递距离远、热交换速度快等特点,其能量发射方式以远红外辐射为主。作为加热件1121的碳纤维发热管可产生红外线,产生的红外线辐射至内胆120内对内胆120内的食物进行均匀加热,并且碳纤维管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传递至承载板1122和内胆120,对内胆120内的食物进行热传导加热也有较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包括锅体和容置在锅体内的内胆;锅体包括围设在内胆外侧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承载板,且承载板支撑于内胆的底部,内胆和承载板均可容红外线透过,加热件用于产生可加热内胆内食物的红外线。通过在内胆和壳体之间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由承载内胆的承载板和可产生红外线的加热件构成,并且内胆和承载板均可透过红外线,这样加热件产生的红外线可透过承载板及内胆直接辐射内胆内的食物,红外线可穿透食物内部,对内胆内食物的加热更均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110)和容置在所述锅体(110)内的内胆(120);所述锅体(110)包括围设在所述内胆(120)外侧的壳体(111)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11)内的加热组件(112),所述加热组件(112)包括加热件(1121)和承载板(1122),且所述承载板(1122)支撑于所述内胆(120)的底部,所述内胆(120)和所述承载板(1122)均可容红外线透过,所述加热件(1121)用于产生可加热所述内胆(120)内食物的红外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112)还包括反射罩(1123),所述反射罩(1123)位于所述加热件(1121)的背离所述内胆(120)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加热件(1121)发出的红外线反射至所述内胆(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1121)和所述承载板(1122)均支撑于所述反射罩(1123)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1123)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面,所述凹面为弧形凹面,且所述凹面的内缘的高度与所述凹面的外缘的高度均高于凹面的中部区域的高度,其中,所述凹面的中部区域位于所述凹面的内缘和所述凹面的外缘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1122)和所述壳体(111)相对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120)为高硼硅玻璃内胆或者微晶玻璃内胆;和/或,所述承载板(1122)为微晶玻璃板。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组件(130),所述温控组件(130)包括控制板(131)和至少一个感温探头(132),所述感温探头(132)和所述控制板(131)电连接,所述感温探头(132)用于检测所述内胆(120)的温度,所述控制板(131)用于根据所述感温探头(132)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加热组件(112)的加热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探头(132)包括第一感温探头(1321),所述第一感温探头(1321)位于所述内胆(120)的底部外侧并与所述内胆(120)的底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探头(132)包括第二感温探头(1322),所述第二感温探头(1322)位于所述内胆(120)的侧壁外侧并与所述内胆(120)的侧壁接触,且所述第二感温探头(1322)与所述内胆(120)的底壁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60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1122)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温控组件(130)还包括固定架(133)和弹性件(134),所述固定架(133)与所述壳体(111)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134)的一端和所述固定架(133)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感温探头(1321)连接,所述第一感温探头(1321)的感测端穿设在所述通孔中,并在所述弹性件(134)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内胆(120)的外壁抵接。
CN201822236090.0U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烹饪锅具 Active CN209644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36090.0U CN209644637U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烹饪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36090.0U CN209644637U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烹饪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44637U true CN209644637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19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36090.0U Active CN209644637U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烹饪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44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2261162B2 (en) A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assembly for a cooking hob
US5580594A (en) Method for cooking food with eddy-current generated heat
US20110248020A1 (en) Electromagnetic oven for barbecue
CN201743469U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WO1996016526A1 (en) Cooking utensils with improved heat retention
CN103654439A (zh)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US20120111854A1 (en) Device for induction heating
CN115059941A (zh) 一种结构可靠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1492271U (zh) 远红外加热分体式电炒锅
CN103486630A (zh) 储能加热的光波炉、电陶炉及电磁炉与锅具
CN209644637U (zh) 一种烹饪锅具
CN103690054A (zh)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WO2018010998A1 (en) Glass or glass-ceramic element and kitchen hob comprising such element
CN208610539U (zh) 一种多功能锅
CN209712526U (zh) 烹饪器具
CN115103470A (zh) 一种具有线圈盘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5041192U (zh) 一种煮饭装置
CN210624607U (zh) 电磁炉
CN201324128Y (zh) 光波电炒锅
JPS6129626A (ja) 電気こんろ
CN207379625U (zh) 锅具、电磁炉和炉具总成
CN101273835B (zh) 安全节能电热锅
CN217952376U (zh)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安装可靠的快速感温面板及烹饪器具
CN108449816A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KR20100103525A (ko) 열 유지용 고온 플레이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