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34633U -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34633U
CN209634633U CN201920923138.7U CN201920923138U CN209634633U CN 209634633 U CN209634633 U CN 209634633U CN 201920923138 U CN201920923138 U CN 201920923138U CN 209634633 U CN209634633 U CN 2096346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r casing
anchor ear
liner
annula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231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保亚
陶燕敏
陆卫宝
李俊
徐一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h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ob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ob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ob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231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346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346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346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座管夹组件包括:内衬套管,内衬套管上形成有台阶凸块和环形卡槽,台阶凸块和环形卡槽沿着内衬套管的圆周方向分布,内衬套管被配置为用于插接在自行车的中管上,台阶凸块被配置为对内衬套管与中管进行相对定位,以使内衬套管的一端以及环形卡槽从中管上露出,环形卡槽位于内衬套管的能从中管上露出的一端处,内衬套管上开设有缺口槽,缺口槽从内衬套管的能从中管上露出的一端沿着内衬套管的轴向延伸一段距离;环形抱箍,环形抱箍套设在内衬套管上,环形抱箍内侧具有凸缘,凸缘嵌于环形卡槽中;扳动件,扳动件以可旋转的形式连接在环形抱箍上,扳动件被配置为能通过旋转使环形抱箍夹紧内衬套管。

Description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共享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等两轮车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应用广泛。近年来,共享自行车的商业模式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自行车行业的发展。
作为可公共使用的自行车,其对性能、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与传统自行车有所不同。一方面,共享自行车对使用便捷程度、具有更高的要求。如造成骑行费力、使用不便等问题,会造成共享自行车的使用率下降、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更重要的,共享自行车的使用条件相对较差。共享自行车长期处在露天环境下,恶略的环境对车辆的损耗影响相对严重。此外,用户使用共享自行车的时候并不注意保护,容易对车辆造成人为损坏。因此,共享自行车对其部件的稳固性、装配更换的便捷程度具有较高要求。如果共享自行车的损坏率过高,会给维护和运营造成较大负担,消费者也无法顺利的用车。如果共享自行车的零部件难以装卸更换,也会对维护造成困扰,增加维护成本和时间。
另一方面,共享自行车的生产、装配成本也影响着共享自行车企业的运营。如何降低生产、装配成本,又能够为用户提供使用方便的自行车是共享自行车企业面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座管夹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座管夹组件,该座管夹组件包括:
内衬套管,所述内衬套管上形成有台阶凸块和环形卡槽,所述台阶凸块和环形卡槽沿着所述内衬套管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内衬套管被配置为用于插接在自行车的中管上,所述台阶凸块被配置为对所述内衬套管与中管进行相对定位,以使所述内衬套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环形卡槽从所述中管上露出,所述环形卡槽位于所述内衬套管的能从中管上露出的一端处,所述内衬套管上开设有缺口槽,所述缺口槽从所述内衬套管的能从中管上露出的一端沿着所述内衬套管的轴向延伸一段距离;
环形抱箍,所述环形抱箍套设在所述内衬套管上,所述环形抱箍内侧具有凸缘,所述凸缘嵌于所述环形卡槽中;
扳动件,所述扳动件以可旋转的形式连接在所述环形抱箍上,所述扳动件被配置为能通过旋转使所述环形抱箍夹紧所述内衬套管。
可选地,所述内衬套管的外表面上间隔分布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凸棱,所述凸棱的端面被配置为用于与中管接触。
可选地,所述台阶凸块形成在所述凸棱上。
可选地,所述凸棱以两两成对的形式沿所述内衬套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环形卡槽开设在所述凸棱上。
可选地,所述环形抱箍上具有缺口,所述环形抱箍在缺口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连接部,所述扳动件旋转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
在所述扳动件被旋转时,所述扳动件被配置为能挤压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环形抱箍夹紧所述内衬套管。
可选地,所述座管夹组件包括环形保护套,所述环形保护套具有向内弯折的弯边,所述环形保护套套设在所述扳动件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扳动件上连接有偏心垫片,所述偏心垫片位于所述扳动件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位置,所述扳动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偏心垫片挤压所述连接部;
所述偏心垫片的侧面形成有凹槽,所述环形保护套的弯边嵌于所述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共享单车,该共享单车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具有中管和座管;
上述座管夹组件,所述内衬套管插在所述中管中,所述台阶凸块卡在中管上,所述环形卡槽从所述中管的上端露出,所述内衬套管与所述中管固定连接,所述内衬套管与所述中管处在同轴位置;
所述座管插接在所述内衬套管内,当所述扳动件驱使所述环形抱箍夹紧所述内衬套管时,所述内衬套管夹紧所述座管。
可选地,所述内衬套管上开设有通孔,所述中管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固定孔对齐,所述内衬套管与所述中管通过螺栓锁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该座管夹组件的结构可靠性更高,不易损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衬套管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衬套管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管夹组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抱箍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管夹组件安装在中管上并去除环形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管夹组件安装在中管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管夹组件安装在中管上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管夹组件安装在中管上并去除扳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座管夹组件,该座管夹组件包括内衬套管、环形抱箍和扳动件。所述座管夹组件用于设置在共享自行车的中管上,用于对自行车的座管进行夹紧固定。自行车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坐管夹组件以使其松开座管,从而可以调节座管的高度。
图1、2示出了内衬套管1的结构,所述内衬套管1用于插在自行车的中管5中。所述内衬套管1上形成有台阶凸块11和环形卡槽12。所述台阶凸块11和环形卡槽12均沿着内衬套管1的圆周方向延伸分布。如图2所示,所述内衬套管1在其外表面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有台阶凸块11和环形卡槽12。
所述台阶凸块11用于对内衬套管1与自行车的中管5进行相对定位,如图5所示。例如,当内衬套管1插入到所述中管5中时,所述台阶凸块11能够止挡在中管5的端面上或者卡在中管5的某一位置,从而使内衬套管1与中管5之间形成相对定位或相对固定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台阶凸块设置的位置能够是内衬套管的一端从中管中露出。所述环形卡槽则用于与所述环形抱箍2形成卡接配合关系。所述环形卡槽位于所述内衬套管的能从所述中管中露出的一端处。这样,环形卡槽能够方便的与环形抱箍进行配合。
如图1、2所示,所述内衬套管1上还形成有缺口槽13,所述缺口槽13从所述内衬套管1的端部开始延伸。所述缺口槽13沿着内衬套管1的轴向延伸一段距离。通常地,该缺口槽13从内衬套管1的能够从中管5上露出的端部向另一端延伸一段距离。即,缺口槽13和环形卡槽12位于所述内衬套管1的同一个端部附近。通过设置所述缺口槽13,所述内衬套管的能够露出与中管的端部处具有较强的弹性形变能力,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收紧或者扩大。
所述环形抱箍2则套设在所述内衬套管1上,环形抱箍2的内侧具有凸缘21,如图3、4所示。所述凸缘21用于嵌入到所述环形卡槽12中,从而使环形抱箍2与内衬套管1形成相对定位,两者之间不会沿着内衬套管1的轴向搓动。在环形抱箍2夹紧内衬套管1时,环形抱箍2不会与内衬套管1发生相对移动。
所述扳动件3用于供使用者扳动、操作。所述扳动件3以可以旋转的形式连接在所述环形抱箍2上,如图3、6所示。扳动件3通过旋转的形式对所述环形抱箍2施加作用力,从而使环形抱箍2能够夹紧所述内衬套管1。由于内衬套管1上形成有缺口槽13,在被夹紧时,内衬套管1的端部能够产生收紧的变形。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坐管夹组件通过在内衬套管上设置台阶凸块和缺口槽,使得内衬套管自身能够与中管形成良好、稳定的定位,并且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内衬套管作为对座管进行定位、夹紧的主要部件。
通过台阶凸块的定位作用,内衬套管的端部能够从中管上露出,不易发生搓动等定位问题。环形抱箍只需和内衬套管进行夹紧、松开的配合即可实现对座管的固定作用,无需对自行车的中管施加作用力。这种配合方式不会对中管的结构、形状造成影响,简化了自行车架的结构。而且,直接通过内衬套管进行锁紧的结构可靠性更高,座管不易松动,进而不易造成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坐管夹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在共享自行车领域发挥良好技术效果。
可选地,这种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内衬套管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形成相对同轴的几何关系。也即,内衬套管的内表面呈圆柱面,外表面呈圆柱面或间断的圆柱面,内、外两个圆柱面呈同轴关系。在将内衬套管插于自行车的中管上时,所述内衬套管被配置为与中管处在同轴的位置关系。这种设计使得内衬套管的加工工艺更简单,从而降低了加工成本。而且,内衬套管的结构得到简化,结构可靠。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内衬套管1的外表面上间隔形成有沿着其轴向延伸的凸棱14。即,内衬套管1的外表面不是规则的圆柱形外表面,而是在外表面上形成了向外凸起的凸棱14。该凸棱14沿着内衬套管的轴向延伸较长的一段距离,或者延伸到内衬套管的整个轴向区域上。所述凸棱14的端面用于与自行车的中管5的内表面接触。在不采用凸棱的实施方式中,内衬套管的整个圆柱形外表面全部与中管的内表面贴合。而在采用凸棱的实施方式中,内衬套管的凸棱的端面与中管的内表面接触,两者接触的面积相对于不采用凸棱的方案更小,内衬套管的主体与中管的内表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这样,在内衬套管被环形抱箍夹紧时,内衬套管自身更容易产生变形,其与中管的内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挤压阻力更小。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内衬套管更容易产生弹性形变,用户扳动扳动件所需的作用力也更小。座管夹组件的使用便捷度得到提高。
可选地,如图1、2、5所示,所述台阶凸块11可以直接形成在所述凸棱14上。由于凸棱14相对的从所述内衬套管1的侧面向外突出,而所述台阶凸块11用于对内衬套管1进行定位。因此,台阶凸块11可以直接形成在凸棱14上,以便其与中管5进行定位配合。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降低内衬套管的结构复杂程度和加工难度,从而降低内衬套管的成本。而且,将台阶凸块设置在凸棱上也使得内衬套管更容易与中管形成定位配合。这种简化设计在共享自行车领域能够起到良好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凸棱14以两两成对的方式,均匀分布在所述内衬套管1的外表面上。两两成对指的是两支凸棱14相对距离较近,而两对凸棱14之间相差的距离或角度相对较远。以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为例,内衬套管1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六对凸棱14,相邻的两对凸棱14的中心线之间相对于内衬套管1的圆周方向间隔60度。这种设计方式是在满足内衬套管能够稳定的固定在中管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小内衬套管与中管的接触面积,增多凸棱的数量。从而使得内衬套管能够更容易产生弹性形变,变形所需的作用力更小。均匀分布的成对凸棱保证了内衬套管在中管内不易晃动、搓动,而六对凸棱显著降低了内衬套管与中管的接触面积。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环形卡槽12也可以开设在所述凸棱14上。环形抱箍2是从内衬套管1的外围套设在其上,因此将环形卡槽12开设在凸棱14上,既能够满足其与环形抱箍2的配合关系,又能够降低内衬套管1的加工难度。内衬套管1可以是在整个轴向方向上都形成有凸棱14,之后只需通过车削加工等方式就可以在凸棱14上切出环形卡槽12。如图2所示,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环形卡槽12并不是连续的槽,而是由各个凸棱14上形成的凹槽连成的所述环形卡槽12。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凸棱并不延伸到内衬套管的能够从中管上露出的端部上的情况下,环形卡槽可以直接形成在内衬套管的外表面上。该外表面可以是圆柱外表面。
如上所述,环形卡槽12位于内衬套管1的能从中管中伸出的端部处。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环形卡槽12所在的位置是比邻所述内衬套管1的端部的边缘的位置。环形抱箍2通常是通过卡接在环形卡槽12处的凸缘21对内衬套管1施加挤压作用力。将环形卡槽12设置在比邻端部的边缘处,其距离所述缺口槽13的最深处的距离最远,相应地,是内衬套管1产生弹性形变所需的作用力也就最小。该优选实施方式能够尽可能降低环形抱箍挤压内衬套管进而使其变形所需的作用力,对环形抱箍、内衬套管以及扳动件均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使用寿命。而且,用户在扳动扳动件时所需的作用力也更小,操作方便。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环形卡槽开设在距端部的边缘有一定距离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环形抱箍2上具有缺口22,如图4、6所示。环形抱箍2在缺口2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连接部23,所述扳动件3旋转连接在所述连接部23上。通过旋转所述扳动件3,可以对两个连接部23产生挤压作用,从而驱使环形抱箍2整体收紧,夹紧所述内衬套管1。
可选地,所述坐管夹组件还包括环形保护套4,如图7所示。该环形保护套用于对扳动件和连接部之间的区域提供保护作用。由于扳动件需要通过结构特点对连接部实施挤压作用,因此该部位通常需要涂覆润滑剂、保护剂等物质,进而保证扳动的可靠性和抱紧功能的实现。延长使用寿命。如果有异物侵入该区域,有可能降低该区域结构的可靠性、影响润滑剂的性能,进而造成坐管夹组件的可靠性下降。所述环形保护套能够将该部分区域覆盖起来,起到遮挡、包裹的作用。所述环形保护套套设在所述扳动件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区域。从而防止异物入侵,提高结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所述环形保护套通常可选呈圆柱形套筒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环形保护套可以采用橡胶等具有良好弹性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以便对环形保护套进行套设装配。或者,也可以采用塑料等硬质材料利用定位结构将环形保护套套设在扳动件与连接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环形保护套4的边缘部位可以形成有弯边41,该弯边41向环形保护套4所包围的内侧弯折一小段距离,如图7所示。所述弯边能够形成具有阻挡功能的结构,能够更有效的阻挡灰尘等细小的异物侵入到上述区域。
可选地,所述扳动件3上还可以连接有偏心垫片,所述偏心垫片位于所述扳动件3与所述连接部23之间的位置如图7所示。所述扳动件3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偏心垫片挤压所述连接部23。所述偏心垫片上可以形成有凹槽,相应地,所述环形保护套4上的弯边41可以嵌入到所述凹槽中。通过这种设计方式,一方面可以对环形保护套形成定位,防止其位置错动。另一方面,通过使弯边嵌入凹槽,能够形成弯折的间隙配合,更有效的阻止异物从环形保护套之外向内部入侵。
上述凹槽也可以形成在连接部、扳动件的本体等部件上,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
可选地,所述扳动件3可以采用螺栓组件装配在环形抱箍2上,图7示出了这种实施方式。螺栓组件穿过扳动件3的一侧,穿过偏心垫片、两个连接部23、另一侧的偏心垫片,最后从扳动件3的另一侧穿出,通过配合的螺钉锁紧。可选地,螺栓组件包括内螺杆61和螺栓62,如图7所示。内螺杆61中形成有螺纹孔,螺栓62通过拧入螺纹孔的方式与内螺杆61锁紧,从而实现扳动件3与环形抱箍2的装配。优选地,通过对内螺杆6的长度、螺栓的长度的精确控制,可以使得螺栓组件装配好后,螺栓62的整个螺纹全部拧入至螺纹孔内。这种设计使得锁栓组件的连接稳定性显著提高,并且能够提高螺栓组件的使用寿命,不易发生变形。这种设计方式降低了扳动件松动、脱落的风险。在共享单车领域中能够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
可选地,所述坐管夹组件还可以设置有止转结构,止转结构用于防止环形抱箍抱紧在内衬套管上时与内衬套管发生相对旋转。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便利,避免结构配合关系出现故障。如图9所示,在这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坐管夹组件包括止转螺钉8,环形抱箍2上开设有孔。止转螺钉可以从环形抱箍2外侧插入上述孔,进而顶在所述内衬套管的表面上,从而起到止转的作用。优选地,在内衬套管的能够从中管上露出的这段结构上如果形成有所述凸棱,则可以使止转螺钉插入后恰好嵌于两条所述凸棱之间,形成卡合关系,更有效的起到止转作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采用止转螺钉,而是采用其它卡接等结构实现止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共享自行车,该共享自行车包括车身主体以及上述座管夹组件。车身主体具有中管5和座管7。中管5是车身主体上位于中间的纵向管结构,所述座管7则插接在中管5内,其用于承载座椅。
所述座管夹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5上,所述内衬套管1插接设置在所述中管5中,如图5所示。所述台阶凸块11卡接在所述中管5上,其可以是止挡在中管5的上端面上,也可以是卡在中管5上的某一卡接结构上,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所述内衬套管1与所述中管5固定连接。内衬套管1上的环形卡槽12可以从所述中管5的上端露出。
特别地,内衬套管与所述中管5处在同轴的位置。内衬套管的外表面、内表面以及中管5的内表面均可以采用圆柱形表面的结构特点,从而便于加工。
所述座管则插接在所述内衬套管内,内衬套管对座管施加紧固作用力。当所述扳动件旋转到锁紧位置时,扳动件驱使环形抱箍夹紧内衬套管,内衬套管产生收紧的变形,从而夹紧所述座管。当扳动件旋转到释放位置时,环形抱箍松开内衬套管,内衬套管松开所述座管,座管可以沿着内衬套管和中管的轴线方向滑动调节。从而调节座椅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管夹组件无需对自行车的中管施加变形作用力,夹紧、松开的变形配合关系全部由内衬套管和环形抱箍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的中管无需开设用于变形的凹槽,也无需对中管主体后方用于容纳线材的线管做沉台处理。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内衬套管能够直接与中管形成同轴的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大幅简化了所述中管的结构,降低了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对于自行车中管的结构,如图8所示,所述中管具有用于容纳内衬套管和中管的圆柱形孔,也即中管的主体通孔。另外,中管还可以在其主体的后方形成有用于走线的线管。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管的截面呈类似梯形的形状,线管利用了中管的一部分表面,用于围合形成线管。所述线管的顶端与中管的顶端是齐平的。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使中管具有形变能力,所以中管的主体部分在端部需要开设缺口。这就造成线管不能与中管主体齐平,否则会影响中管的变形能力。在现有技术中,线管的顶端通常相对于中管的顶端向下沉一段距离,形成沉台结构。这种结构相对复杂且加工难度大。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能够解决该技术问题。
可选地,所述内衬套管1上可以开设有开孔15,如图1、2所示,所述中管5上开设有固定孔51,如图8所示。在将内衬套管1定位放置在中管5上时,所述开孔15与所述固定孔51对齐。开孔15和固定孔51处插接有螺栓,内衬套管1和中管5通过锁紧的螺栓形成固定连接。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衬套管,所述内衬套管上形成有台阶凸块和环形卡槽,所述台阶凸块和环形卡槽沿着所述内衬套管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内衬套管被配置为用于插接在自行车的中管上,所述台阶凸块被配置为对所述内衬套管与中管进行相对定位,以使所述内衬套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环形卡槽从所述中管上露出,所述环形卡槽位于所述内衬套管的能从中管上露出的一端处,所述内衬套管上开设有缺口槽,所述缺口槽从所述内衬套管的能从中管上露出的一端沿着所述内衬套管的轴向延伸一段距离;
环形抱箍,所述环形抱箍套设在所述内衬套管上,所述环形抱箍内侧具有凸缘,所述凸缘嵌于所述环形卡槽中;
扳动件,所述扳动件以可旋转的形式连接在所述环形抱箍上,所述扳动件被配置为能通过旋转使所述环形抱箍夹紧所述内衬套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套管的外表面上间隔分布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凸棱,所述凸棱的端面被配置为用于与中管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凸块形成在所述凸棱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以两两成对的形式沿所述内衬套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卡槽开设在所述凸棱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抱箍上具有缺口,所述环形抱箍在缺口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连接部,所述扳动件旋转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
在所述扳动件被旋转时,所述扳动件被配置为能挤压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环形抱箍夹紧所述内衬套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管夹组件包括环形保护套,所述环形保护套具有向内弯折的弯边,所述环形保护套套设在所述扳动件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管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扳动件上连接有偏心垫片,所述偏心垫片位于所述扳动件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位置,所述扳动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偏心垫片挤压所述连接部;
所述偏心垫片的侧面形成有凹槽,所述环形保护套的弯边嵌于所述凹槽中。
9.一种共享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具有中管和座管;
权利要求1-8任意之一所述的座管夹组件,所述内衬套管插在所述中管中,所述台阶凸块卡在中管上,所述环形卡槽从所述中管的上端露出,所述内衬套管与所述中管固定连接,所述内衬套管与所述中管处在同轴位置;
所述座管插接在所述内衬套管内,当所述扳动件驱使所述环形抱箍夹紧所述内衬套管时,所述内衬套管夹紧所述座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共享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套管上开设有通孔,所述中管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固定孔对齐,所述内衬套管与所述中管通过螺栓锁紧。
CN201920923138.7U 2019-06-18 2019-06-18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Active CN2096346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3138.7U CN209634633U (zh) 2019-06-18 2019-06-18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3138.7U CN209634633U (zh) 2019-06-18 2019-06-18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34633U true CN209634633U (zh) 2019-11-15

Family

ID=68498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23138.7U Active CN209634633U (zh) 2019-06-18 2019-06-18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346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2446A (zh) * 2022-07-20 2022-11-29 金华卓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代步工具的鞍管连接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2446A (zh) * 2022-07-20 2022-11-29 金华卓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代步工具的鞍管连接结构
CN115402446B (zh) * 2022-07-20 2024-03-22 金华卓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代步工具的鞍管连接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220059A1 (en) Cable gland and gasket ring assembly
CN209634633U (zh) 一种座管夹组件和共享自行车
EP2592708A1 (en) Cable fixing head
CN108281835B (zh) 锁紧装置和连接器
CA2668301A1 (en) A hub-bearing assembly for soil-working discs
TWM445526U (zh) 一種轉向橫拉杆
US20130165242A1 (en) Universal joint
AU2010100552A4 (en) Cable gland and gasket ring assembly
CN206742557U (zh) 锁紧装置和连接器
JP5118433B2 (ja) 水中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214699672U (zh) 一种防止胶管旋转断裂的装置
CN111706602B (zh) 一种高强度防松动螺母
JP4078240B2 (ja) ドアスコープ
CN204391385U (zh) 电缆连接器
CN207858716U (zh) 一种用于松紧磁性螺丝的磁头结构
CN105048400A (zh) 电气设备及其电缆固定头
CN218049697U (zh) 喷淋式湿拉机防水导轮装置
JP2931253B2 (ja) チャックリング一体型の管継手
CN104538787B (zh) 电缆连接器
CN204947555U (zh) 电气设备及其电缆固定头
CN216895381U (zh) 特种装备用回转支承轴承
CN220302594U (zh) 一种用于制动钳的防尘罩组件
CN219933236U (zh) 一种由任接头组件
CN211599228U (zh) 连接结构
JP2000320734A (ja) パイプクラ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6

Address after: Room 168, building 6, 741 Hangzhou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Patentee after: HANH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Bnan 1231, 2 bungalows, No. 5 Road, Colleg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9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MOBIK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