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30019U - 一种轮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30019U
CN209630019U CN201821155342.0U CN201821155342U CN209630019U CN 209630019 U CN209630019 U CN 209630019U CN 201821155342 U CN201821155342 U CN 201821155342U CN 209630019 U CN209630019 U CN 209630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wheel
support
wheelchair
rotatable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553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志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553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30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30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30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轮椅。其中,轮椅包括座椅支架、靠背支架、前轮支架及后轮支架,座椅支架包括座椅前支架和座椅后支架,座椅前支架的后端通过驱动转轴与座椅后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座椅后支架的后端通过座椅后转轴与靠背支架的中部转动连接;后轮支架由前向后倾斜设置,后轮支架的前端与座椅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后轮支架的后端与靠背支架的下端转动连接;前轮支架的上端与后轮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前轮支架的下端铰接有前轮;通过向驱动转轴施加作用力,座椅前支架、座椅后支架、靠背支架、前轮支架及后轮支架能相对展开或折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椅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轮椅各部分的同步折叠和展开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轮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不仅是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康复工具,有助于轮椅使用者借助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
轮椅一般包括轮椅架、车轮、刹车装置、坐垫和靠垫等部分组成,其中轮椅架一般包括座椅支架、靠背支架、前轮支架、后轮支架等部分组成,车轮中的前轮设置在前轮支架上,车轮中的后轮设置在后轮支架上,刹车装置设置在车轮上,坐垫和背靠分别设置在座椅支架和靠背支架上。普通轮椅采用人为推动的方式使轮椅运行;手摇轮椅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手摇装置,控制轮椅的运行;电动轮椅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助力系统,能够使轮椅使用者更为方便地对轮椅的运行进行操作和控制,减轻使用者的体力消耗。
由于轮椅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为方便轮椅的使用,现有的电动轮椅大多为可折叠结构,且可采用整车折叠的形式。但现有的轮椅大多结构复杂,且折叠的操作难度也较大,难以实现轮椅各部分的同步折叠和展开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椅,能够实现轮椅各部分的同步折叠和展开操作,方便轮椅使用者的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轮椅,包括座椅支架、靠背支架、前轮支架及后轮支架,所述座椅支架包括座椅前支架和座椅后支架,所述座椅前支架的后端通过驱动转轴与所述座椅后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座椅后支架的后端通过座椅后转轴与所述靠背支架的中部转动连接;
所述后轮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架的后端与所述靠背支架的下端转动连接;
所述前轮支架的上端与所述后轮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前轮支架的下端铰接有前轮;
通过向所述驱动转轴施加垂直于所述座椅后支架的力,所述座椅前支架、所述座椅后支架、所述靠背支架、所述前轮支架及所述后轮支架能相对展开或折叠。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轮支架的前端及所述座椅前支架的前端均与所述前轮支架的上端转动连接。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轮支架包括第一前轮支杆、第二前轮支杆和前轮连接架,所述第一前轮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座椅前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杆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前轮支杆的后端与所述座椅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前轮连接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前轮连接架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所述前轮。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轮椅还包括扶手支架,所述扶手支架包括扶手、第一扶手杆和第二扶手杆,所述第一扶手杆的下端与所述靠背支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扶手杆的上端与所述扶手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手杆的下端与所述座椅后支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手杆的上端与所述扶手的前端转动连接。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扶手杆的下端通过翻转机构与所述座椅后转轴转动连接。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翻转机构包括转接板以及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转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靠背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靠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通过齿轮转轴与所述转接板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扶手杆的下端与所述齿轮转轴固定连接。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轮椅还包括踏板支架,所述踏板支架包括踏板前支架和踏板后支架,所述踏板前支架的中部与所述前轮支架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踏板前支架的后端与所述踏板后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踏板后支架的后端与所述座椅支架转动连接。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轮椅还包括防倾轮架,所述防倾轮架的前端与所述靠背支架的下端连接,所述防倾轮架的后端连接有防倾轮。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轮椅还包括总驱动组件,所述总驱动组件包括固定部和伸缩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靠背支架的下端连接,所述伸缩部与所述驱动转轴转动连接。
作为轮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轮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前支架上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开关件及锁定执行件,所述开关件切换至上锁位时,所述锁定执行件将所述踏板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锁死,所述开关件解锁位,所述锁定执行件将所述踏板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能够通过人为或电动等方式向驱动转轴施加向上转动或下向转动的力,以使座椅前支架和座椅后支架相对折叠或展开,从而带动后轮支架和前轮支架同步联动地进行折叠或展开,实现轮椅各部分的同时折叠或展开工作,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轮椅使用者的体验度;且通过将座椅支架分为座椅前支架和座椅后支架,使轮椅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座椅前支架和座椅后支架能相对折叠或展开,避免了座椅支架在折叠过程中与前轮支架和后轮支架的干涉,增加了轮椅的整体折叠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的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支架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支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盒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盒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盒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组件去掉罩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板与固定件的结构示意;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毂的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轮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轮驱动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前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踏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总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座椅前支架;11-前座椅板;12-第一前座椅支杆;13-座椅连接套;
2-座椅后支架;21-后座椅板;22-第一后座椅支杆;
3-靠背支架;31-头枕部;32-背靠部;33-支撑部;331-连接杆;34-延伸部;
4-前轮支架;41-前轮;42-第一前轮支杆;421-连杆部;422-铰接部;43-第二前轮支杆;44-前轮连接架;45-前轮挡件;46-保护盒;47-保护盖;48-前轮连接套;
5-后轮支架;51-后轮;52-轮毂;521-内轮毂;5211-限位槽;5212-穿设孔;5213-安装孔;522-外轮毂;523-轮辐;53-罩盖;54-固定板;541-固定孔;542-固定件;543-锁紧件;55- 后轮驱动组件;551-驱动部;5511-驱动套筒;5512-第一封盖;5513-第二封盖;552-传动部; 5521-第三封盖;5522-第四封盖;553-刹车部;554-第一连接耳板;555-第二连接耳板;556- 连接凸耳;561-第一夹板;562-第二夹板;563-第一连接套筒;564-第二连接套筒;565-第一连接通孔;566-轴连接孔;567-第二连接通孔;57-第一后轮支杆;58-第二后轮支杆;59-第三后轮支杆;501-加强筋板;502-后轮挡板;503-支架护板;504-后轮连接套;505-输出轴;
6-扶手支架;61-扶手;62-第一扶手杆;63-第二扶手杆;64-翻转机构;641-第一齿轮; 642-第二齿轮;643-转接板;6431-第一板;6432-第二板;6433-限位块;644-齿轮转轴;6441- 扶手连接部;6442-后座椅连接部;6443-齿轮连接部;6444-限位凸缘;645-齿轮保护盒;646- 封盖;
7-踏板支架;71-脚踏板;72-踏板前支架;721-第一前支杆;722-第二前支杆;73-踏板后支架;731-第一后支杆;732-第二后支杆;74-铰接轴;75-铰接架;76-铰接套筒;77-调节杆;78-支撑套;
8-总驱动组件;81-固定部;82-伸缩部;
91-前坐垫;92-后坐垫;93-靠垫;
101-驱动转轴;102-座椅后转轴;104-座椅前转轴;1041-前轮连接部;1042-座椅连接部; 1043-第一限位部;1044-轴连接部;1045-后轮连接部;1046-第二限位部;1047-限位套;105- 踏板后转轴;106-踏板前转轴;107-扶手前转轴;108-支撑轴;109-前轮下转轴;
20-防倾支架;201-防倾轮;
30-电池箱;
40-控制盒;401-第一壳体;4011-第一面板;4012-第一侧板;4013-第一底板;4014-第一凸耳;4015-第二凸耳;402-第二壳体;4021-第二面板;4022-第二侧板;4023-散热凹槽;403-盖体;4031-穿线通孔;404-安装部;405-电控组件;406-安装板;407-接线端口;408- 密封圈;409-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的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轮椅,其具有折叠和展开两种状态,当轮椅处于展开状态时,轮椅使用者可以将轮椅作为代步工具或康复辅助工具进行正常使用;当轮椅处于折叠状态时,方便轮椅使用者或其他辅助人员对轮椅进行搬运和收纳,节省轮椅的占地空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轮椅主要包括轮椅支架、前轮41、后轮51和总驱动组件8。其中,轮椅支架包括座椅支架、靠背支架3、前轮支架4、后轮支架5、踏板支架7、扶手支架6和防倾支架20,其中座椅支架分为座椅前支架1和座椅后支架2,座椅前支架1和座椅后支架2 通过驱动转轴101转动连接,通过向驱动转轴101施加力的作用,可以使座椅前支架1和座椅后支架2相对展开或折叠,同时带动前轮支架4、后轮支架5、踏板支架7和扶手支架6 整体沿K所示的方向从展开状态折叠至折叠状态,或沿与K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折叠状态回复至展开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向驱动转轴101施加力的作用可以是人为向上拉动或向下推动驱动转轴 101,也可以采用总驱动组件8带动驱动转轴101向上或向下运动。
座椅支架上表面设置有坐垫,靠背支架3前侧面设置有靠垫93,在本实施例中,坐垫和靠垫93与轮椅支架采用分体设计,并采用可拆洗连接的方式连接,方便坐垫和靠垫93的拆卸和更换,且并可以在轮椅需要折叠时,拆下坐垫和靠垫93,减小轮椅折叠后的整体体积。在另一实施例中,坐垫和靠垫93与座椅支架一体设计,或采用不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坐垫和靠垫93也可以同轮椅支架一起折叠,为方便轮椅支架的折叠,坐垫分别前坐垫91和后坐垫92,前坐垫91设置在座椅前支架1的上端面,后坐垫92设置在座椅后支架2的上端面,当座椅支架折叠或展开时,前坐垫91随座椅前支架1同时展开或折叠,后坐垫92随座椅后支架2同时展开或折叠。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轮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以轮椅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对轮椅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前、后、上和下均以轮椅在使用状态下的方向为参考。
如图3所示,轮椅支架包括座椅前支架1、座椅后支架2、靠背支架3、后轮支架5、前轮支架4和扶手支架6。座椅前支架1的后端与座椅后支架2的前端通过驱动转轴101转动连接,座椅后支架2的后端通过座椅后转轴102与靠背支架3的中部转动连接;后轮支架5 沿前端向后端倾斜向下设置,且后轮支架5的前端与座椅前支架1通过座椅前转轴104转动连接,后轮支架5的后端与背靠背支架3的下端通过后轮后转轴转动连接,且后轮支架5的后端连接有后轮51;前轮支架4的上端通过座椅前转轴104与座椅前支架1的前端及后轮支架5的前端均转动连接,前轮支架4下端转动连接有前轮41;踏板支架7的后端与后轮支架 5的中部通过踏板后转轴转动连接,踏板支架7的中部与前轮支架4的下端通过踏板前转轴转动连接,踏板支架7的下端转动连接有脚踏板71;防倾支架20由前端向后端倾斜向下设置,其前端与靠背支架3的后端,其后端连接有防倾轮201,防倾轮201与地面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前轮支架4与后轮支架5以及前轮支架4与座椅前支架1均通过座椅前转轴104转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前轮支架4和后轮支架5可通过一个转轴转动连接,后轮支架5可以通过另一个转轴与前轮支架4的上端、座椅前支架1或座椅后支架2的前端转动连接。
具体地,座椅前支架1与座椅后支架2基本呈水平设置。座椅前支架1包括前座椅框架和设置在前座椅框架上端面的前座椅板11。前座椅框架包括设置在座椅两侧的两个第一前座椅支杆12和垂直连接两根第一前座椅支杆12的第二前座椅支杆,第二座椅前支杆设置在前座椅板11的前端,第一前座椅支杆12的后端伸出前座椅板11的后端与驱动转轴101连接,第一前座椅支杆12的前端伸出前座椅板11与座椅前转轴104连接。座椅后支架2包括后座椅框架和设置在后座椅框架上端面的后座椅板21,后座椅框架包括设置在后座椅板21两侧的第一后座椅支杆22和垂直连接第一后座椅支杆22的第二后座椅支杆,第二后座椅支杆设置在后座椅面板21的后端。第一后座椅支杆22的前端与驱动转轴101固定连接,后端与座椅后转轴102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前支架1和座椅后支架2通过采用座椅框架和座椅板的设置形式,在保证座椅支架支撑强度的同时,提高轮椅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座椅板两侧的座椅支杆还可以为其他部件的连接提供连接支撑和连接点。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椅前支架1和座椅后支架2可以整体采用杆架式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前座椅板11和后座椅板21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孔,一方面减轻轮椅支架的整体重量,另一方面实现座椅部分更好的透气作用。在另一实施例中,前座椅板11 和后座椅板21也可以为整板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后支架2与驱动转轴101固定连接,座椅前支架1与驱动转轴101 转动连接。具体地,驱动转轴101为圆管状结构,第一后座椅支杆22的前端与驱动转轴101 的外周面焊接连接。第一前座椅支杆12的后端与驱动转轴101转动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是座椅后支架2与驱动转轴101转动连接,座椅前支架1与驱动转轴10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前座椅面板11的长度小于后座椅面板21的长度,一方面可以增加与座椅前支架1转动连接的后轮支架5及前轮支架4的向上向后翻转的幅度,从而增加轮椅折叠的幅度,使各部件折叠后轮椅整体体积较小;另一方面减小座椅前支架1转动翻折过程中与其他部件干涉的可能性。为提高后座椅面板21的支撑强度,后座椅框架还包括第三后座椅支杆,第三后座椅支杆设置在后座椅面板21的中部且与第二后座椅支杆垂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后座椅支杆也可以与第二后座椅支杆平行或倾斜设置。
当轮椅处于展开状态时,向驱动转轴101施加向上的力,带动座椅后支架2的前端绕座椅后转轴102转动,座椅前支架1整体被驱动转轴101带动向后向上转动,且座椅前支架1 的前端相对座椅前支架1的后端向下向后翻折。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后转轴102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座椅后支架2所在的水平面,当座椅后支架2绕座椅后转轴102转动时,后座椅板21的后端以座椅后转轴102为中心,以后座椅面板21与座椅后转轴10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半径转动,一方面在转动的过程中抬高驱动转轴101的位置,增大后轮支架5、前轮支架4和踏板支架7的折叠幅度,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带动扶手支架6进行联动折叠。在另一实施例中,座椅后转轴102也可以与驱动转轴101 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座椅后支架2的后端通过座椅后转轴102与靠背支架3的中部连接,座椅后支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扶手支架6。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支架6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扶手支架6包括扶手61、第一扶手杆62和第二扶手杆63,扶手61基本呈水平设置或具有轻微的倾斜,第一扶手杆62的下端通过翻转机构64与座椅后转轴102转动连接,第一扶手杆62的上端与扶手61的后端转动连接;第二扶手杆63的下端通过扶手前转轴107与第一后座椅支杆22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扶手杆63的上端与扶手61的前端转动连接。
翻转机构64包括第一齿轮641、第二齿轮642和转接板643。第一齿轮641固定套设在座椅后转轴102上,且与靠背支架3固定连接;第二齿轮642与第一齿轮641啮合,且第二齿轮642套设在齿轮转轴644上。转接板643包括相连呈预设角度的第一板6431和第二板6432,第一板6431的前端与座椅后支架2连接,第一板6431的后端与第二板6432的下端连接,第二板6432的上端与座椅后转轴102转动连接。齿轮转轴644转动连接在第二板6432 的下端,第一扶手杆62的下端与齿轮转轴644固定连接。
当座椅后支架2的前端向上向后翻折折叠时,带动座椅后支架2的后端向上向后运动;座椅后支架2后端与转接板643连接,转接板643与座椅后转轴102转动连接,从而带动带动座椅后支架2和转接板643绕座椅后转轴102转动;同时,转接板643绕座椅后转轴102 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642绕座椅后转轴102公转;由于第一齿轮641固定,第一齿轮641与第二齿轮642的啮合使第二齿轮642在绕座椅后转轴102公转的同时,第二齿轮642绕自身中心轴转动,从而带动齿轮转轴644转动;齿轮转轴644的转动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扶手杆63转动,从而使第二扶手杆63相对齿轮转轴644逆时针转动。
图5为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所示,齿轮转轴644包括依次连接的扶手连接部6641、后座椅连接部6442和齿轮连接部6443,齿轮连接部6443与齿轮中心孔插接连接,转接板643套设在后座椅连接部6442上,且与后座椅连接部1042转动连接;第一扶手杆62 下端连接有扶手连接套,扶手连接套上朝向第二齿轮642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扶手连接部6641插接在连接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齿轮连接部6443为方形凸起,齿轮中心孔为方形孔,方形凸起配合插接在方形凸起内,实现第二齿轮642与齿轮转轴644的固定连接,且能防止第二齿轮642与齿轮转轴644之间的周向转动。扶手连接部6641的横截面为矩形,且横截面的面积沿齿轮连接部6443向扶手连接部6641减小,连接槽的形状与扶手连接部6641的形状适配,使扶手连接部6641插接在连接槽内,实现第一扶手杆62与齿轮转轴644的固定连接,且能防止第一扶手杆62与齿轮转轴644之间的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齿轮转轴644的结构设计,使齿轮转轴644、第一扶手杆62及第二齿轮 642固定连接,且任意两者之间不会存在相对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形式实现第一扶手杆62、第二齿轮642和齿轮转轴644的固定连接。
翻转机构64还包括齿轮保护盒645,齿轮保护盒645包括底板和盒盖,底板连接在靠背支架3上,并位于第二齿轮642与靠背支架3之间,合盖罩设在第二板6432的外侧,并与底板连接形成有容纳腔,第二板6432、第一齿轮641和第二齿轮642均位于容纳腔内,对第一齿轮641和第二齿轮642进行保护。齿轮转轴644的扶手连接部6641伸出齿轮保护盒645 与扶手连接套连接,扶手连接套的另一端设置有封盖646,用于封闭保护齿轮转轴644。
扶手连接部6641和后座椅连接部6442之间设置有弧形的限位凸缘6444,转接板643的外侧沿外凸设有限位块6433,限位凸缘6444在以折叠方向为参考的后端与限位块6433抵接,用于限制当轮椅处于展开状态时,扶手61相对座椅后支架2的向前翻折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641为不完全齿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齿轮641可以为扇形齿轮或完全齿轮等。
在本实施例中,扶手61包括盖板和沿盖板边缘设置的侧壁,盖板基本水平设置在第一扶手杆62和第二扶手杆63的上方,并与侧壁圆弧过渡连接,且侧壁各侧边均采用圆弧过渡连接。侧板和盖板形成有容纳空间,第一扶手杆62和第二扶手杆63的上端均位于容纳空间内,增强外观的美观性,增加轮椅使用者使用扶手61时的舒适性。
如图4所示,靠背支架3整体为U型框架式结构,且沿竖直方向从上导向可分为依次连接的头枕部31、背靠部32和支撑部33,头枕部31和支撑部33由均前端向后端倾斜向上设置,背靠部32基本竖直设置或具备轻微的斜度。头枕部31和支撑部33的设置可以提高轮椅使用者背靠在靠背支架3上的舒适度,支撑部33下端向后倾斜向下延伸有连接部,延伸部34的后端连接在水平设置的支撑轴108上,支撑轴108的两端通过后轮组件连接两个后轮51,靠背支架3的各部分采用圆弧光滑过渡连接。
支撑部33和延伸部34的设计,使靠背支架3下端向前倾斜,可以为电池等的安装提供空间,使轮椅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支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6 所示,支撑部33的中部沿水平设置有连接杆331,连接杆331的前侧连接有电气箱。连接杆 331的后侧设置有电池箱30,电池箱30朝向连接杆331的间隔设置有两个挂耳,两个挂耳挂接在连接杆331上,且电池箱30与连接杆331在两个挂耳处采用螺纹等可拆卸方式连接,提高电池箱30与靠背支架3的连接稳定性。
靠背支架3的前侧连接有控制盒40,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盒40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盒40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盒40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7-9所示,该控制盒40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电控组件405,外壳包括外壳本体和能与外壳本体扣合的盖体403,外壳本体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面,每个安装面上均设置有用于与轮椅连接的安装部404。该种设置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根据轮椅的结构和控制盒40的安装空间,选择适用于将控制盒40安装将轮椅上的安装面,提高控制盒40的通用性及安装便利性;另一方面,当其中一个安装面的安装部404发生损坏时,另一安装面在待安装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其进行固定安装,从而降低了控制盒40的报废率。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盒40为六面体,且设置有三个安装面,三个安装面均位于不同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盒40可以为其他形状,且控制盒40上安装面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需要和控制盒40的形状进行具体设计。
外壳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第一壳体401包括矩形的第一面板4011、设置在第一面板4011相对两边上的两个第一侧板4012以及设置在第一面板4011 另一边且与两个第一侧板4012连接的第一底板4013。第二壳体402包括矩形的第二面板 4021、设置在第二面板4021相对两边上的两个第二侧板4022以及设置在第二面板4021另一边且与两个第二侧板4022连接的第二底板。第一面板4011和第二面板4021相对设置,且两个第一侧板4012与对应的两个第二侧板4022卡接,第一底板4013与第二底板卡接,使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扣合卡接定位和连接,同时,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 还采用螺纹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辅助连接,增强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盒40上的三个安装面分别为第一面板4011和两个第一侧板4012 所在的面,使控制盒40可采用多种安装位置与轮椅进行安装,同时,将所有安装面均设置在第一壳体401上,有利于简化壳体本体的加工。在另一实施例中,三个安装面可分别设置在第一面板4011、第一侧板4012和第一底板4013上。在又一实施例中,三个安装面可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上。控制盒40上安装面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具体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4012和第二侧板4022均为四分之一的圆弧面,圆弧面的一端与对应的面板相切连接,第一侧板4012和第二侧板4022的圆弧面扣合形成半圆弧面,有利于增强控制盒40的美观性,避免控制盒40上的棱边对轮椅使用者造成伤害。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使第一侧板4012与第一面板4011之间以及第二侧板4022与第二面板4021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安装部404的设置,第一面板4011在与第一侧板4012相连的两边上向外凸设有第一凸耳4014,第一凸耳4014的上表面与第一面板4011平齐,且设置有安装部404,下表面与第一侧板4012连接。第二侧板4022与远离第一面板4011的一侧向外凸设有第二凸耳4015,第二凸耳4015的上表面与第一面板4011垂直,且开设有安装部404。第一凸耳4014和第二凸耳4015均沿其所在的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耳4014在第一面板4011的两边各设置有三个,第二凸耳4015在每个安装面上设置有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耳4014和第二凸耳4015的位置和个数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为辅助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的连接和定位,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中的一个在其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上设置有定位槽,另一个在其内壁上对应定位凸台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柱,定位柱插接在定位槽内,实现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的安装定位。
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扣合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电控组件405位于容纳空间内。电控组件405包括PCB以及设置在PCB上的电池和电子元件等。PCB靠近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接线端子。容纳空间内靠近开口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板406,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内壁靠近开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有安装卡槽,安装板406垂直卡设在安装卡槽内。安装板406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端子插槽,端子插槽的形状与接线端子的形状适配,使 PCB上的接线端子插接在端子插槽中。接线端子于靠近开口的一端连接有接线端口407,接线端口407用于与外部数据线或导线连接,实现电控盒内外的电通讯。
当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扣合连接时,安装板406位于容纳空间内,接线端口407 位于开口处,方便接线端口407与外部数据线的连接。同时,安装板406为与容纳空间横截面形状相同的板,且安装板406与壳体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408,安装板406卡设在密封圈408的内卡槽内,密封圈408卡设在安装卡槽内,有利于对容纳空间内的PCB及电子元件等进行密封保护。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之间设置有密封条409,进一步提高容纳空间的密封性能。
为对接线端口407进行保护,控制盒40还包括盖体403,盖体403设置在开口处,且分别与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连接形成完整壳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02的长度小于第一壳体401的长度,盖体403包括第三面板、设置在第三面板相对两侧的第三侧板以及设置在第三面板另一边的第三底板,第三底板与第一底板4013及第二底板相对设置,第三侧板远离第一面板4011的一侧与第一侧板4012连接,第三侧板远离第三底板的一端与第二壳体402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02和第一壳体401远离第一底板4013的一端可以平齐,盖体403还可以包括与第一面板4011平齐的第四面板,第三侧板远离第三底板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连接。
通过将壳体设置为第一壳体401、第二壳体402和盖体403,一方面实现控制盒40的安装和拆卸方便,另一方便,通过将盖体403相对壳体本体分离或扣合,就可以露出或遮蔽接线端口407,使接线端口407的连线和维护方便。为方便接线端口407的连线引出,盖体403在两个第三侧板上均开设有穿线通孔4031,外界数据线能穿过其中任一穿线通孔4031与外壳内部的电控组件405电连接,从而使得控制盒40与外界数据线的连接处较整齐,从而可以避免多根外界数据线从多个穿线通孔4031进入外壳内部造成杂乱的现象。
为提高电子元件的散热性能,第二壳体402内壁对应电子元件的部位设置有凸台,凸台与电子元件的上表面抵接,用于时电子元件上的热量传递至凸台处,有利于电子元件热量的扩散。第二壳体402外壁对应凸台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凹槽4023,用于减小凸台处的壁厚,提高散热效率。
支撑轴108的两端通过后轮组件安装有后轮51,两个后轮51通过后轮组件安装在支撑轴108的两端,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轮组件去掉罩盖53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爆炸图,如图10-12所示,后轮组件包括轮毂52、套设在轮毂52周向的后轮51,以及设置于轮毂52一侧且能够驱动轮毂52转动的后轮驱动组件55。后轮组件还包括罩盖53,罩盖53设置轮毂52的未设置后轮驱动组件55的一侧。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板54与固定件54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后轮组件还包括固定板54和多个固定件542,固定板54在轮毂52和后轮驱动组件55之间,多个固定件542连接在固定板54的朝向轮毂52的一侧,固定件542穿过轮毂52与锁紧件543 紧固,以使固定板54与轮毂52相连,从而实现驱动装置驱动轮毂52的目的,该结构降低了固定难度,而且避免了采用螺钉连接容易松动的风险。进一步地,固定板54上设置固定孔541,后轮驱动组件55的输出轴505穿设并固定在固定孔541内。固定板54与后轮驱动组件55之间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将固定板54固定连接到后轮驱动组件55的输出轴505上。具体的固定板54与输出轴505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后轮驱动组件55为驱动电机驱动形式。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52的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52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轮毂521包括内轮毂521、外轮毂 522以及连接于内轮毂521和所述外轮毂522之间的多根轮辐523,外轮毂522周向设置后轮51。轮毂52的内轮毂521朝向固定板54的一侧设置限位槽5211,固定板54能够容纳在限位槽5211内,限位槽5211能够对固定板54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限位槽5211的底部的中心设置穿设孔5212,穿设孔5212的周向设置安装孔5213,安装孔5213与固定件542一一对应设置。后轮驱动组件55的输出轴505穿设在穿设孔5212内,固定件542由安装孔5213 穿出限位槽5211。本实施例中,固定件542为螺杆,锁紧件543为螺母,将轮毂52的安装件与固定件542对位后安装在固定件542上,通过螺母将锁紧螺杆,从而将轮毂52固定连接在固定板54上,进而实现输出轴505与轮毂52的同步转动。
后轮组件的罩盖53卡设在内轮毂521与轮辐523的连接处,罩盖53的设置能够对固定件542、后轮驱动组件55的输出轴505以及锁紧件543进行保护,防止长期风吹日晒对各个零件的损伤;而且外形美观。
图1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轮驱动组件55的结构示意图,后轮驱动组件55包括驱动部 551、传动部552以及刹车部553。驱动部551主要包括驱动壳体和设置在驱动壳体内的驱动本体。驱动部551靠近后轮51的一侧连接有传动部552,传动部552包括传动壳体和设置在传动壳体内的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的输出轴505穿出传动壳体并穿接在固定板54的固定孔541内与固定板54固定连接。驱动部551远离后轮51的一端设置有刹车部553,刹车部553 上设置有刹车闸。
驱动壳体包括沿驱动轴周向设置的驱动套筒5511和分别设置在驱动套筒5511两端的第一封盖5512及第二封盖5513,其中第一封盖5512、第二封盖5513与驱动套筒5511采用螺栓等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传动壳体包括第三封盖5521和第四封盖5522,第三封盖5521和第四封盖5522相对设置且合围形成有用于容纳传动组件的密封腔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封盖5521与第二封盖5513采用焊接或铸造等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为一体,以提高驱动部551 和传动部552的连接稳定性和确保驱动部551驱动轴和传动部552输出轴505的位置关系的精确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封盖5521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等方式与第二封盖5513连接。第四封盖5522与第三封盖5521采用螺纹等可拆卸方式连接,有利于传动组件的安装、拆卸和维护,第四封盖5522上设置有输出轴505传出的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可以为齿轮传动等能实现动力从驱动主体至输出轴505之间传递的结构,本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刹车部553为现有技术较为常规的能够实现轮椅刹车的结构,本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第一封盖551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耳板554,第二封盖5513上设置第二连接耳板555,第一连接耳板554和第二连接耳板555正对设置,第二连接耳板555靠近后轮51的一侧与第三封盖5521连接为一体,增强第二连接耳板555的强度。第一连接耳板554和第二连接耳板555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用于实现后轮驱动组件55与支撑轴108及后轮支架5的连接。
图1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板56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和17所示,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平行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耳板554和第二连接耳板555之间。第一连接耳板554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通孔,第二连接耳板 555对应于第三连接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连接螺纹孔。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三连接通孔对应的第一连接通孔565。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套筒563,第一连接套筒563的包括套筒本体和设置在套筒本体两端的穿接部,穿接部的外径与第二连接通孔567的外径相同且小于套筒本体的外径,套筒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夹板561抵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板562抵接,第一夹板561的另一侧与第一连接耳板554抵接,第二夹板562的另一侧与第二连接耳板555抵接。第一连接耳板554、第一夹板561、第一连接套筒563、第二夹板562和第二连接耳板555采用连接螺栓一次穿过第三连接通孔、第一连接通孔565及第一连接螺纹孔连接。连接螺栓和第一连接套筒563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套筒,第三连接套筒的内径与连接螺栓过盈配合,第三连接套筒的外径与第一连接套筒563的外径间隙配合,使第一连接套筒563可相对连接螺栓转动。
为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连接紧固性,驱动套筒5511的外周壁上向外凸设有连接凸耳556,连接凸耳556设置在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的另一端,且其一端与第一夹板561抵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板562抵接。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对应于连接凸耳556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连接通孔567,紧固件通过第二连接通孔567使第一夹板561、第三连接凸耳556和第二夹板562依次固定连接。
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连接凸耳556内设置有缓冲件,以减小驱动部551与外部之间的振动,缓冲件的外侧沿其周向均有间隔设置有多个齿轮状的缓冲凸起,缓冲凸起之间的凹槽能为缓冲件提供缓冲空间。缓冲件内设置有金属材质的支撑管,紧固件能穿设于支撑管中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连接,从而延长缓冲件的使用寿命。
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的中部均设置有轴连接孔566,用于连接支撑轴108。图 1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轮驱动组件55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支撑轴108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套筒564,第二连接套筒564位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之间并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固定连接。为减缓支撑轴108和后轮驱动组件55之间的振动,第二连接套筒564与第一夹板561及第二夹板562之间均设置有缓冲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轴108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套筒564,通过第二连接套筒564 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的固定连接实现支撑轴108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 的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支撑轴108一端伸入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 之间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不对支撑轴108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的固定连接方式做出具体的限制。
如图18所示,后轮支架5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后轮支杆57和第二后轮支杆58,第一后轮支杆57和第二后轮支杆58均沿轮椅的前端向后端倾斜向下设置,且第一后轮支杆57位于第二后轮支杆58的下方。第一后轮支杆57和第二后轮支杆58均为扁钢结构,且第一后轮支杆57和第二后轮支杆58的下端均位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之间,其两侧的平面分别与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抵接,使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对第一后轮支杆57和第二后轮支杆58的下端夹紧连接的作用。
第一后轮支杆57的下端与第一连接套筒563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第二后轮支杆58的下端插接于第二连接套筒564和连接凸耳556之间的间隙中。当后轮支架5绕第一连接套筒563的中心轴转动时,第二后轮支杆58的下端可在第二连接套筒564和连接凸耳556之间的间隙中移动。
为加强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的连接强度,保证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夹板561和第二夹板562还可以通过连接柱连接为一体,其中,连接柱设置在第二连接套筒564和第一连接套筒563之间,避免对第二后轮支杆58运动的干涉。
后轮51的前侧设置有后轮挡板502,后轮挡板502设置在后轮51内侧,用于放置后轮 51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泥溅溅射至轮椅使用者身上。在本实施例中,后轮挡板502固定在第一后轮支杆57和第二后轮支杆58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后轮挡板502也可以固定在第二夹板 562上。
图1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轮椅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后轮支架5还包括呈水平设置的第三后轮支杆59,第三后轮支杆59的前端与第一后座椅支杆22的前端转动连接,中部与第一后轮支杆57上端固定连接,后端与第二后轮支杆58的上端固定连接。为提高后轮支架5的支撑强度,后轮支架5上还设置有加强筋板501,加强筋板501分别设置在第一后轮支杆57、第二后轮支杆58及第三后轮支杆59的连接处,且分别于第一后轮支杆 57、第二后轮支杆58和第三后轮支杆59连接。
第一后轮支杆57、第二后轮支杆58和第三后轮支杆59位于同一平面,后轮支架5还包括支架护板503,支架护板503设置在第一后轮支杆57、第二后轮支杆58及第三后轮支杆59的外侧,且支架护板503具有弯折向内的翻边,对各后轮51支杆起到遮挡和保护作用,同时支架护板503各翻边采用光滑圆弧设计,防止后轮支架5棱边对轮椅使用者造成伤害。
前轮支架4包括第一前轮支杆42、第二前轮支杆43和前轮连接架44,第一前轮支杆42 基本呈竖直设置,第二前轮支杆43沿轮椅的前端向后端倾斜向上设置。第一前轮支杆42的上端通过座椅前转轴104与座椅前支架1的前端转动连接,第一前轮支杆42的下端通过前轮下转轴109与第二前轮支杆43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前轮支杆43的上端与座椅后支架2的前端转动连接,前轮连接架44的上端与第一前轮支杆42的下端转动连接,前轮连接架44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前轮41。
第二前轮支杆4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段的上端与座椅后支架2连接,第三段的下端与第一前轮支杆42铰接,第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均沿座椅后支架2的前端向后端倾斜向上设置,且第一段的倾斜斜率及第三段的倾斜斜率均大于第二段的倾斜斜率,且第一段采用第一过渡圆弧与第二段的连接,第二段采用第二过渡圆弧与第二段过渡连接。
第二前轮支杆43的形状设置,使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连接处形成前避让空间,避免翻折过程中,座椅后支架2的向下运动于第二前轮支杆43干涉;同时,第二段和第三段在连接处形成后避让空间,避免翻折过程中第二后轮支杆58与踏板支架7间的干涉。同时,第二前轮支杆43的形状设置,更有利于第二前轮支杆43的上端和下端采用均采用垂直连接的方式与座椅后支架2及第一前轮支杆42连接,有利于轮椅的连接安装和外观的美观性。
第一前轮支杆42包括连杆部421和铰接部422,连杆部421的上端与座椅前支架1转动连接,下端与铰接部422连接,铰接部422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连杆部421为管状结构,第一铰接部为套管,第一前轮支杆42下端插接至套管内,前轮下转轴109转动设置在第一铰接部下端并于套管垂直连接。第二铰接部为套筒,第二铰接部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前轮41,具体地,前轮连接架44的上端设置有前轮41转轴,前轮41转轴伸入套筒内并与套筒转动连接,且前轮41转轴与套筒间设置有轴承,轴承的内径与前轮41转轴过盈配合,外径与套筒内径过盈配合。
前轮连接架44为倾斜的U型结构,U型结构的横梁部上设置有上述前轮41转轴,前轮 41设置在U型结构的U型槽中,且U型结构的两端与前轮41的中心轴转动连接。前轮支架4还包括前轮挡件45,设置在前轮41的内侧,并于前轮41连接件固定连接,用于防止前轮 41造成的飞泥溅射至轮椅使用者身上,同时,防止轮椅使用者的裤腿或衣物等卷入前轮41 中所造成轮椅使用者的危险,提高对轮椅使用者的安全保护。前轮挡件45朝向轮椅使用者的一面为圆弧面,防止轮椅使用者的脚部接触在前轮挡件45上对轮椅使用者造成磕碰。
前轮支架4还包括保护盒46,保护盒46转动套设在座椅前转轴104上,保护盒4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半盒和第二半盒,第一半盒和第二半盒连接形成有容纳腔,第一前轮支杆42 位于容纳腔内。保护盒46底面与第一铰接部的下端抵接,对铰接部422起到支承作用。保护盒46底面开设有供第二铰接部伸出的孔,或开设有供前轮41转轴伸入的孔。保护盒46朝向轮椅内侧的一面对应第一铰接部开设有缺口,方便第一铰接部与前轮下转轴109的连接。
前轮支架4还包括保护盖47,保护盖47连接在座椅前转轴104的内端,保护盖47为碗状结构,且开口朝向保护盒46,第一前座椅支杆12的前端伸入保护盖47内与座椅前转轴104连接。
图2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前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座椅前转轴104包括分体设计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一轴包括外径依次增大的前轮连接部1041、座椅连接部1042 及第一限位部1043,第二轴包括外径依次增大的轴连接部1044、后轮连接部1045和第二限位部1046。前轮连接部1041的端面上开设有内螺纹,轴连接部1044开设有外螺纹,前轮连接部1041和轴连接部1044螺纹连接。
第一前轮支杆42的上端设置有前轮连接套48,前轮连接套48套设在前轮连接部1041 上;第一前座椅支杆12的前端设置有座椅连接套13,座椅连接套13套设在座椅连接部1042 上;第三后轮支杆59的前端设置有后轮连接套504,后轮连接套504套设在后轮连接部1045 上。在本实施例中,前轮连接套48与前轮连接部1041采用螺纹固定连接,座椅连接套13 和座椅连接部1042转动连接,后轮连接套504与后轮连接部1045转动连接,从而实现前轮支架4相对座椅前支架1的转动,以及后轮支架5相对前轮支架4的转动。
为限制前轮连接套48、后轮连接套504及座椅连接套13在座椅前转轴104上的轴上窜动,座椅前转轴104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套1047,具体地,前轮连接套48与座椅连接套13之间、座椅连接套13与第一限位部1043之间、前轮连接套48与后轮连接套504之间以及后轮连接套504与第二限位部1046之间均设置有限位套1047。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踏板支架7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和21所示,踏板支架7包括踏板前支架72和踏板后支架73,踏板前支架72的中部通过踏板前转轴106与前轮支架4的下端连接,踏板前支架72的后端与踏板后支架73的前端转动连接,踏板后支架 73的前端与后轮支架5的中部通过踏板后转轴105转动连接。
具体地,踏板后支架73包括第一后支杆731和第二后支杆732,第一后支杆731沿座椅支架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后轮支架5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一后支杆731的中间朝向踏板前支架72弯曲,第二后支杆732的后端与第一后支杆731的垂直中部连接,且沿踏板后支架73的后端向前轮41倾斜向下设置,第二后支杆732的前端与踏板前支架72的后端转动连接。
踏板前支架72包括第一前支杆721和第二前支杆722,第一前支杆721为类U型结构,类U型结构的开口沿第一前支杆721的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类U形结构的中部与踏板后支架73转动连接,第一前支杆721的两端分别与前轮支架4的两侧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一前支杆721的两端分别向前倾斜向下地延伸有第二前支杆722,第二前支杆722的前端连接有脚踏板71。
踏板前支架72和踏板后支架73通过铰接组件转动连接,铰接组件包括铰接轴74、铰接架75和铰接套筒76,铰接架75一端与踏板前支架72的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铰接轴74 固定连接,铰接套转动套设在铰接轴74上,铰接套筒76的外周面与第二后支杆732的下端连接。
铰接组件还包括限位套筒,限位套筒包括套接部和限位部,套接部的内径与铰接轴74 的外径配合,套接部的外径与铰接套筒76的内径配合,限位部设置在套接部的一端,且外径大于套接部的外径,限位部的一侧与限位套筒抵接,另一侧与铰接架75抵接,铰接套筒 76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套筒。
第一前支杆721与第二前支杆722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前轮下转轴109位于圆弧过渡连接部位,前轮下转轴109靠近踏板支架7的一端连接套支撑套78,支撑套78沿周向开设有 V型槽,踏板前支架72位于支撑套78上方,且搭接在V型槽内。
第二前支杆722的前端连接有调节杆77,调节杆77穿设在第二前支杆722内;调节杆 77上开设有调节螺纹孔,第二前支杆722上开设有调节通孔,调节通孔均沿调节杆77的长度方向均有间隔设置有多个。调节杆77的设置能够调节踏板相对地面的高度,从而使踏板能根据不同轮椅使用者的个人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节,使踏板位于轮椅使用者最合适的脚踏位置。
可折叠座椅还包括防倾轮架20,防倾轮架20的前端与所支撑轴108连接,防倾轮架20 的后端连接有防倾轮201。防倾轮架20沿支撑轴108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有利于提高防倾轮201架对轮椅的支撑稳定性。在轮椅折叠过程中,防倾轮架20与靠背支架3不发生折叠,为轮椅的折叠提供支撑作用,且轮椅折叠后,防倾轮201和后轮51均与地面接触,且防倾轮201、后轮51与支撑轴108形成三角支撑,提高对折叠后轮51椅的支撑,使折叠后的轮椅保持直立姿势,有利于对折叠后的轮椅进行搬运或移动。
图2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总驱动组件8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总驱动组件8包括固定部81和伸缩部82,固定部81的后端设置在支撑轴108上,且与支撑轴108转动连接,固定部81的前端与伸缩部82的后端连接,伸缩部82的前端与驱动转轴101 连接,且伸缩部82可相对固定部81伸缩,从而带动驱动转轴101进行轮椅折叠或展开。座椅前支架1对应伸缩部82的连接位置开设有避让口,防止座椅前支架1折叠过程中与伸缩部82的干涩。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81为驱动活塞缸,驱动活塞缸的活塞缸座与支撑轴108 转动连接,活塞杆与驱动转轴101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椅还包括设置在座椅前支架1上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包括开关件及锁定执行件,其中,开关件具有上锁位及解锁位,开关件切换至上锁位时,锁定执行件将踏板侧支架锁死,此时,整个轮椅的框架被锁死,无法被折叠或展开,当开关件切换至解锁位时,锁定执行件将踏板侧支架解锁,此时,可以通过单手提拉开关件的把手,将轮椅折叠。
作为优选,开关件还具有空挡位,空挡位设有一段空挡行程,开关件能够在空挡位上沿空挡行程自由运动,开关件切换至空挡位时,锁定执行件将踏板侧支架锁死,此时,整个轮椅的框架被锁死,无法被折叠或展开;设置空挡位的目的是,当轮椅折叠后,可以通过把手来搬运或拖动轮椅,而由于空挡位设有一段空挡行程,在把手摆动的过程中,不会触发锁定执行件将踏板侧支架解锁,提高了轮椅搬运或拖动的便捷性。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9)

1.一种轮椅,包括座椅支架、靠背支架(3)、前轮支架(4)及后轮支架(5),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支架包括座椅前支架(1)和座椅后支架(2),所述座椅前支架(1)的后端通过驱动转轴(101)与所述座椅后支架(2)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座椅后支架(2)的后端通过座椅后转轴(102)与所述靠背支架(3)的中部转动连接;
所述后轮支架(5)的前端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架(5)的后端与所述靠背支架(3)的下端转动连接;
所述前轮支架(4)的上端与所述后轮支架(5)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前轮支架(4)的下端铰接有前轮(41);
通过向所述驱动转轴(101)施加垂直于所述座椅后支架(2)的力,所述座椅前支架(1)、所述座椅后支架(2)、所述靠背支架(3)、所述前轮支架(4)及所述后轮支架(5)能相对展开或折叠;
所述轮椅还包括总驱动组件(8),所述总驱动组件(8)包括固定部(81)和伸缩部(82),所述固定部(81)与所述靠背支架(3)的下端连接,所述伸缩部(82)与所述驱动转轴(101)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支架(5)的前端及所述座椅前支架(1)的前端均与所述前轮支架(4)的上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支架(4)包括第一前轮支杆(42)、第二前轮支杆(43)和前轮连接架(44),所述第一前轮支杆(42)的上端与所述座椅前支架(1)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前轮支杆(4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前轮支杆(43)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前轮支杆(43)的后端与所述座椅后支架(2)转动连接,所述前轮连接架(4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前轮支杆(42)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前轮连接架(44)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所述前轮(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椅还包括扶手支架(6),所述扶手支架(6)包括扶手(61)、第一扶手杆(62)和第二扶手杆(63),所述第一扶手杆(62)的下端与所述靠背支架(3)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扶手杆(62)的上端与所述扶手(61)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手杆(63)的下端与所述座椅后支架(2)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手杆(63)上端与所述扶手(61)的前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杆(62)的下端通过翻转机构(64)与所述座椅后转轴(102)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包括转接板(643)以及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641)和第二齿轮(642),所述转接板(643)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靠背支架(3)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齿轮(641)与所述靠背支架(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642)通过齿轮转轴(644)与所述转接板(643)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扶手杆(62)的下端与所述齿轮转轴(644)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椅还包括踏板支架(7),所述踏板支架(7)包括踏板前支架(72)和踏板后支架(73),所述踏板前支架(72)的中部与所述前轮支架(4)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踏板前支架(72)的后端与所述踏板后支架(73)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踏板后支架(73)的后端与所述座椅支架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椅还包括防倾轮架(20),所述防倾轮架(20)的前端与所述靠背支架(3)的下端连接,所述防倾轮架(20)的后端连接有防倾轮(20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前支架(1)上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开关件及锁定执行件;
所述开关件上锁时,所述锁定执行件将所述踏板支架(7)与所述座椅支架锁死;所述开关件解锁时,所述锁定执行件将所述踏板支架(7)与所述座椅支架解锁。
CN201821155342.0U 2018-07-20 2018-07-20 一种轮椅 Active CN209630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55342.0U CN209630019U (zh) 2018-07-20 2018-07-20 一种轮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55342.0U CN209630019U (zh) 2018-07-20 2018-07-20 一种轮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30019U true CN209630019U (zh) 2019-11-15

Family

ID=68470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55342.0U Active CN209630019U (zh) 2018-07-20 2018-07-20 一种轮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300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9079A (zh) * 2020-01-21 2020-06-09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倾轮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9079A (zh) * 2020-01-21 2020-06-09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倾轮椅
CN111249079B (zh) * 2020-01-21 2021-12-07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倾轮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4826B2 (en) Portable power-saving and foldable electric wheel chair
CN209630019U (zh) 一种轮椅
CN107571779A (zh) 一种电动折叠隐藏桌板
CN209662013U (zh) 一种轮椅
CN109131686A (zh) 一种立式折叠电动自行车
CN110934696A (zh) 一种可折叠电动轮椅及其折叠方法
CN105711719A (zh) 可折叠的电动自行车
CN204072536U (zh) 电动轮椅
CN108852656A (zh) 一种多功能助行电动轮椅
CN210131014U (zh) 一种轮椅
EP1582451A1 (en) Motorised bicycle
CN101744692A (zh) 电动折叠轮椅
CN109110027B (zh) 具有伸缩式车架的电动自行车
JP2003237680A (ja) 小型電動自転車
CN108755499B (zh) 一种市政用路障球移动设备
CN208867951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汽车门控自动伸缩踏板
CN206141699U (zh) 便携式电动车及电动车储存箱
CN207889908U (zh) 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
CN215701240U (zh) 一种灯具装饰物组合用工装
CN214855770U (zh) 一种便于调节展示角度的ai系统智能机器人展示设备
CN218899985U (zh) 一种轮椅脚踏折叠结构及电动折叠轮椅
CN2666389Y (zh) 一种可折叠电动轮椅
CN220512598U (zh) 一种便于调整角度防倾倒的展示架
CN219782987U (zh) 一种折叠式电动轮椅车
CN215597222U (zh) 一种投光灯的投光角度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