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23933U -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23933U
CN209623933U CN201920362653.2U CN201920362653U CN209623933U CN 209623933 U CN209623933 U CN 209623933U CN 201920362653 U CN201920362653 U CN 201920362653U CN 209623933 U CN209623933 U CN 209623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ressure sensor
sensing device
upper housing
fluid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626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626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23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23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23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压力感测器,下壳体的下端形成有用于引入流体的引流通道,上端形成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上壳体的下端形成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上壳体的下端安装在第一凹槽内,以使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的底部构成空腔结构,引流通道的上端与该空腔结构连通,压力感测器设置在空腔结构内,第二凹槽内形成有限位部,压力感测器夹持在限位部与第一凹槽的底部之间,且压力感测器的侧壁与第二凹槽的侧壁抵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压力感测装置通过限位部和第二凹槽的侧壁来实现压力感测器的固定,无需安装其他固定支架,使得压力感测装置的内部结构得到了极大的简化。

Description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压力感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背景技术
压力感测装置为常见的能感受压力信号,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压力感测装置一般包括壳体和内置在壳体内的压力感测器,压力感测器通常包括压力感测器主体、设置在压力感测器主体上的感压膜片和调理电路模块,感压膜片用于感应压力大小,调理电路模块用于将感压模块感测到的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为保证压力检测的精度,压力感测器需要固定在壳体内部,即,与壳体无相对位移。在现有技术中,壳体内部通常设置有很多用于支撑压力感测器的支撑结构和用于限制压力感测器移动的限位结构和固定支架等,导致壳体内部结构复杂,压力感测装置的制作成本增加,并且,复杂的结构会增加产品长期使用时发生故障的机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该流体压力感测装置能够在简化其内部结构的同时,固定压力感测器,降低流体压力感测装置长期使用发生故障的机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压力感测器,所述下壳体的下端形成有用于引入流体的引流通道,上端形成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上壳体的下端形成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所述上壳体的下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以使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构成空腔结构,所述引流通道的上端与该空腔结构连通,
所述压力感测器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第二凹槽内形成有限位部,所述压力感测器夹持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之间,且所述压力感测器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抵顶。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四周,且所述限位部的下表面抵顶在所述压力感测器的上表面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压力感测器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四角处,所述限位部从所述第二凹槽的顶部向下延伸,且所述限位部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压力感测器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该密封垫片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抵顶,所述密封垫片上形成有与所述引流通道同轴的过孔。
可选地,所述密封垫片的上表面形成有围绕所述过孔的第一弹性凸起,所述密封垫片的下表面形成有围绕所述过孔的第二弹性凸起,所述第一弹性凸起与所述压力感测器抵顶,所述第二弹性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抵顶。
可选地,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该第一环形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通过铆接工艺向内收口以将所述上壳体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上方,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用于在所述下壳体铆接时变形,以使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抵顶。
可选地,所述流体压力感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插针,所述插针一体成型或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所述压力感测器包括压力感测器主体和集成在该压力感测器主体上的调理电路模块,所述调理电路模块用于将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插针靠近所述压力感测器的一端与所述调理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插针远离所述压力感测器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插接端子连接。
可选地,所述插针靠近所述压力感测器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并通过柔性连接线与所述调理电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上还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柔性连接线的避让槽。
可选地,所述下壳体的下端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的上方形成有台阶结构,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台阶结构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上壳体安装在下壳体的第一凹槽内时,限位部可以向下压紧压力感测器,使压力感测器抵顶在第一凹槽的底部,且夹持在限位部与第一凹槽的底部之间,从而使压力感测器无法在上下方向上(竖直方向上)窜动,并且,通过第二凹槽本身的形状可以使第二凹槽的侧壁与压力感测器的侧壁抵顶、贴合,从而使压力感测器被限制在第二凹槽内,且无法在第二凹槽内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上)窜动。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多个用于限制压力感测器移动的限位结构和固定支架的技术方案相比,本申请通过设计上壳体中第二凹槽的形状以及在第二凹槽内设置限位部便可实现压力感测器的固定和限位,使得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的内部结构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使本申请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能够有效地避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因长期使用而发生故障。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上壳体沿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下壳体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上壳体的正视图;
图7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上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密封垫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压力感测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上壳体 11 第二凹槽
12 限位部 13 第一环形凹槽
14 第二环形凹槽 15 避让槽
2 下壳体 21 引流通道
22 第一凹槽 23 外螺纹
24 台阶结构 3 压力感测器
31 压力感测器主体 32 调理电路模块
4 密封垫片 41 过孔
42 第一弹性凸起 43 第二弹性凸起
5 第一密封圈 6 插针
7 柔性连接线 8 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以相应附图的图面方向而言定义的,并不表示产品在实际应用状态下的方向,“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以及压力感测器3,下壳体2的下端形成有用于引入流体的引流通道21,上端形成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22,上壳体1的下端形成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11,上壳体1的下端安装在第一凹槽22内,以使第二凹槽11与第一凹槽22的底部构成空腔结构,引流通道21的上端与该空腔结构连通,从而将待测流体引入该空腔结构内。其中,压力感测器3设置在空腔结构内,这样压力感测器3能够感测引流通道21引入的待测流体的压力,第二凹槽11内形成有限位部12,压力感测器3夹持在限位部12与第一凹槽22的底部之间,且压力感测器3的侧壁与第二凹槽11的侧壁抵顶。换言之,限位部12将压力感测器3压在第一凹槽22的底部上,且第二凹槽11的结构和形状可以设计为与压力感测器3的结构和形状相适配,从而通过第二凹槽11的侧壁将压力感测器3包裹并限制在第二凹槽11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上壳体1安装在下壳体2的第一凹槽22内时,限位部12可以向下压紧压力感测器3,使压力感测器3抵顶在第一凹槽22的底部,且夹持在限位部12与第一凹槽22的底部之间,从而使压力感测器3无法在上下方向上(竖直方向上)窜动,并且,通过第二凹槽11本身的形状可以使第二凹槽11的侧壁与压力感测器3的侧壁抵顶、贴合,从而使压力感测器3被限制在第二凹槽11内,且无法在第二凹槽11内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上)窜动,进而实现压力感测器3的固定。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多个用于限制压力感测器移动的限位结构和固定支架的技术方案相比,本申请通过设计上壳体1中第二凹槽11的形状以及在第二凹槽11内设置限位部12便可实现压力感测器3的固定和限位,使得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的内部结构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使本申请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能够有效地避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因长期使用而发生故障。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和图7,限位部12位于第二凹槽11的四周,且限位部12的下表面抵顶在压力感测器3的上表面的边缘。这里,“四周”是指从第二凹槽11的俯视角度,限位部12位于第二凹槽11的底部的周围,即,限位部12围绕第二凹槽11的底部的边缘布置,围绕可以是限位部12不间断地沿第二凹槽11的底部的边缘布置,也可以是多个限位部12沿第二凹槽11的底部的边缘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在第二凹槽11的俯视角度,限位部12是位于第二凹槽11的底部的周围的,这样,在限位部12抵顶压力感测器3时,限位部12抵顶在压力感测器3的边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压力感测器3的受力均匀分布,保证在限位部12抵顶压力感测器3以后,压力感测器3能保持水平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压力感测器3的中间位置通常集成有用于处理压力信号的调理电路模块32,使限位部12抵顶在压力感测器3的边缘也可以避免限位部12压迫并损坏调理电路模块32,从而使压力感测器3无法正常工作。
压力感测器3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形状,第二凹槽11也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与压力感测器3相适配的形状。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9所示,压力感测器3的横截面为方形,第二凹槽11的横截面为方形,限位部12位于第二凹槽11四角处,即,压力感测器3的横截面和第二凹槽11的横截面可以为正方形或矩形,限位部12设置在第二凹槽11的四个直角处,这样,当上壳体1与下壳体2连接时,限位部12压紧压力感测器3的四个角,使压力感测器3受到的压力均匀分布。其中,限位部12可以从第二凹槽11的顶部向下延伸,且限位部12的侧壁可以与第二凹槽11的侧壁连接。这里,限位部12的横截面可以为梯形,梯形的两条腰分别与第二凹槽11的相邻两个侧壁连接,或者限位部12的横截面也可以为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第二凹槽11的相邻两个侧壁连接,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与第二凹槽11的相邻两个侧壁形成的直角连接。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2也可以从第二凹槽11的侧壁向内延伸,且限位部12的顶部可以与第二凹槽11的顶部间隔。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压力感测器3和的第二凹槽11的横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且限位部12可以为任意形状的且围绕第二凹槽11的底部的边缘布置的限位部12,或沿第二凹槽11的底部的边缘间隔布置的限位部12。本公开对第二凹槽11和限位部12的结构和形状不作限制,只要限位部12位于第二凹槽11的四周,且限位部12抵顶在压力感测器3的边缘的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对于流体压力感测装置而言,如何提高其整体结构的密封性能非常重要。若密封性能差,不仅会导致压力检测失效,还有可能导致待测流体泄漏,从而对周围的环境、设备造成污染,对于高压待测流体而言,流体泄漏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在使用流体压力感测装置测试待测流体的压力时,待测流体通过下壳体2的引流通道21进入第二凹槽11与第一凹槽22的底部构成的空腔结构内,并与抵顶在第一凹槽22的底部的压力感测器3接触,从而使压力感测器3能够感测待测流体的压力。也就是说,引流通道21的上端是与压力感测器3的底部连通的,待测流体有可能从该连通位置向外渗漏,从而沿着第一凹槽22的侧壁流出流体压力感测装置,造成待测流体的泄露。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8所示,第一凹槽22的底部与压力感测器3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垫片4,以使密封垫片4夹持在第一凹槽22的底部与压力感测器3的底部之间,且密封垫片4的侧面与第一凹槽22的侧壁抵顶,从而防止流体沿着第一凹槽22的侧壁流出流体压力感测装置,起到密封作用,其中,密封垫片4上可以形成有与引流通道21同轴的过孔41,以使流体可以依次流过引流通道21、密封垫片4上的过孔41从而与压力感测器3接触,以使密封垫片4在起到密封作用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压力感测器3的正常工作。这里,密封垫片4可以为弹性密封垫片4,从而通过密封垫片4的弹性变形来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此外,过孔41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引流通道21的横截面面积,以完全露出引流通道21的上端(即,引流通道21的出液口),或者,过孔41的横截面面积也可以小于引流通道21的横截面面积,以部分露出引流通道21的上端,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并且,本公开对过孔41的具体形状,以及引流通道21的具体形状也不作限制,过孔41和引流通道2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矩形等。
进一步地,为压力感测器3与第一凹槽22之间的提高密封效果,如图8所示,密封垫片4的上表面形成有围绕过孔41的第一弹性凸起42,密封垫片4的下表面形成有围绕过孔41的第二弹性凸起43,第一弹性凸起42与压力感测器3抵顶,第二弹性凸起43与第一凹槽22的底部抵顶。当限位部12下压压力感测器3时,压力感测器3抵顶密封垫片4,从而使第一弹性凸起42和第二弹性凸起43产生变形,从而使密封垫片4通过第一弹性凸起42和第二弹性凸起43提高与压力感测器3及第一凹槽22的底部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从而防止流体在流过过孔41时漏出,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22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相应地,密封垫片4的横截面也可以为圆形,以使密封垫片4便于布置在一起凹槽中,为确保密封垫片4的侧面与第一凹槽22的侧壁抵顶,即,确保密封垫片4的周向表面与第一凹槽22的侧壁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密封垫片4的直径比第一凹槽22的直径大0.01mm-0.1mm,具体地,密封垫片4的直径比第一凹槽22的底部的直径大0.01mm-0.1mm,从而确保密封垫片4的侧面能够通过弹性形变与第一凹槽22的侧壁的内表面紧密贴合,保证密封效果。
此外,为提高上壳体1与下壳体2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图6所示,上壳体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13,该第一环形凹槽13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第一密封圈5位于第一环形凹槽13与第一凹槽22的侧壁之间。换言之,该第一环形凹槽13形成在上壳体1的下端,当上壳体1安装在下壳体2的第一凹槽22内时,第一密封圈5的内侧面与第一环形凹槽13抵顶,外侧面与第一凹槽22的侧壁抵顶,从而密封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的间隙,防止流体从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的间隙中流出。
在本公开提供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由塑胶材料制成,下壳体2由金属材料制成,上壳体1可以通过多种实施方式安装在下壳体2内,例如,下壳体2的上端(即第一凹槽22的侧壁)通过铆接工艺向内收口以将上壳体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凹槽22内。由于通过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通过铆接工艺连接,可以避免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的连接处使用密封胶,从而避免在高温环境下或长期使用的环境下因密封胶老化而导致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的连接失效的风险。
进一步地,由于下壳体2的上端通过铆接工艺向内收口以将上壳体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凹槽22内,如图3、图4、图6所示,上壳体1的外表面上还可以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14,第二环形凹槽14位于第一环形凹槽13的上方,第二环形凹槽14用于在下壳体2铆接时变形,以使上壳体1的外表面与第一凹槽22的侧壁抵顶。也就是说,第二环形凹槽14可以削弱上壳体1下端的结构强度,使其易于发生形变,这样在下壳体2受压与上壳体1铆接时,下壳体2向上壳体1施加压力,从而使上壳体1在第二环形凹槽14处发生形变,从而紧贴第一凹槽22的侧壁,进一步地加强密封效果。
作为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第二环形凹槽14的宽度为0.05mm-0.8mm,第二环形凹槽14的深度为0.3mm-2mm。这里,第二环形凹槽14的宽度是指第二环形凹槽14两侧壁之间的距离,第二环形凹槽14的深度是指第二环形凹槽14的底壁与上壳体1外表面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本申请不仅通过在压力感测器3和第一凹槽22的底部之间设置密封垫片4来加强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的密封性能,还通过在上壳体1的下端设置第一密封圈5和第二环形凹槽14来实现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的双重密封,从而保证上壳体1与下壳体2铆接后的充分密封,避免使用密封胶进行密封,进而在提高密封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涂胶工艺,使得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的制造工艺得到了简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另外,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图3、图9所示,流体压力感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插针6,插针6一体成型或固定在上壳体1内,压力感测器3可以包括压力感测器主体31和集成在该压力感测器主体31上的调理电路模块32,调理电路模块32用于将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压力信号可以由,例如设置在压力感测器主体31上的感压膜片感测。其中,插针6靠近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与调理电路模块3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插针6远离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插接端子连接,从而将调理电路模块32输出的电信号传递至外部插接端子。
可选地,调理电路模块32可以包括调理芯片、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及连线。压力感测器主体31可以为陶瓷立方体结构,调理电路模块32可以采用陶瓷表面电路印刷技术集成在压力感测器主体31的上表面,压力感测器主体31的下表面可以用于设置感压膜片,感压膜片与调理电路模块32之间电性连接。这里,压力感测器3可以为压阻式压力感测器3也可以为压容式压力感测器3,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插针6为金属插针6,上壳体1由塑胶材料制成,以使上壳体1实现绝缘,金属插针6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与上壳体1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金属插针6也可以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在上壳体1内。
在装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时,为便于插针6与调理电路模块3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如图3所示,插针6靠近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伸入第二凹槽11内,也就是说,插针6靠近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向外凸出与第二凹槽11的顶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插针6靠近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通过柔性连接线7与调理电路模块32的输出端连接。可选地,柔性连接线7可以为FPC排线,该FPC排线可以与插针6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针6靠近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也可以通过其他类型的导线与调理电路模块32的输出端连接,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
由于柔性连接线7位于压力感测器3与插针6之间,且柔性连接线7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弯曲,在流体压力感测装置的装配过程中,柔性连接线7容易与第二凹槽11的侧壁发生机械干涉,为便于装配,第二凹槽11上可以形成有用于避让柔性连接线7的避让槽15(参照图7)。该避让槽15的在第二凹槽11上的具体位置,以及避让槽15的具体结构和形状可以根据柔性连接线7的具体位置和柔性连接线7的的具体结构和形状来设置,例如,避让槽15可以形成在第二凹槽11的侧壁上,且位于相邻两个限位部12之间。
此外,为便于安装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下壳体2的下端形成有外螺纹23,以便于流体压力感测装置与其它结构螺纹连接。可选地,下壳体2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以增强外螺纹23处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外螺纹23的上方可以形成有台阶结构24,第二密封圈8设置在外螺纹23与台阶结构24之间,这样,当将流体压力感测装置通过外螺纹23安装到其它结构上时,第二密封圈8可以起到密封作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2)

1.一种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以及压力感测器(3),所述下壳体(2)的下端形成有用于引入流体的引流通道(21),上端形成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22),所述上壳体(1)的下端形成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11),所述上壳体(1)的下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22)内,以使所述第二凹槽(11)与所述第一凹槽(22)的底部构成空腔结构,所述引流通道(21)的上端与该空腔结构连通,
所述压力感测器(3)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第二凹槽(11)内形成有限位部(12),所述压力感测器(3)夹持在所述限位部(12)与所述第一凹槽(22)的底部之间,且所述压力感测器(3)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11)的侧壁抵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2)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1)的四周,且所述限位部(12)的下表面抵顶在所述压力感测器(3)的上表面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测器(3)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第二凹槽(11)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限位部(12)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1)四角处,所述限位部(12)从所述第二凹槽(11)的顶部向下延伸,且所述限位部(12)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11)的侧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2)的底部与所述压力感测器(3)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4),该密封垫片(4)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凹槽(22)的侧壁抵顶,所述密封垫片(4)上形成有与所述引流通道(21)同轴的过孔(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片(4)的上表面形成有围绕所述过孔(41)的第一弹性凸起(42),所述密封垫片(4)的下表面形成有围绕所述过孔(41)的第二弹性凸起(43),所述第一弹性凸起(42)与所述压力感测器(3)抵顶,所述第二弹性凸起(43)与所述第一凹槽(22)的底部抵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13),该第一环形凹槽(13)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所述第一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3)与所述第一凹槽(22)的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的上端通过铆接工艺向内收口以将所述上壳体(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22)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14),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4)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3)的上方,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4)用于在所述下壳体(2)铆接时变形,以使所述上壳体(1)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凹槽(22)的侧壁抵顶。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压力感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插针(6),所述插针(6)一体成型或固定在所述上壳体(1)内,所述压力感测器(3)包括压力感测器主体(31)和集成在该压力感测器主体(31)上的调理电路模块(32),所述调理电路模块(32)用于将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插针(6)靠近所述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与所述调理电路模块(3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插针(6)远离所述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插接端子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6)靠近所述压力感测器(3)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凹槽(11)内,并通过柔性连接线(7)与所述调理电路模块(32)的输出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11)上还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柔性连接线(7)的避让槽(15)。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的下端形成有外螺纹(23)所述外螺纹(23)的上方形成有台阶结构(24),第二密封圈(8)设置在所述外螺纹(23)与所述台阶结构(24)之间。
CN201920362653.2U 2019-03-20 2019-03-20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Active CN209623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2653.2U CN209623933U (zh) 2019-03-20 2019-03-20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2653.2U CN209623933U (zh) 2019-03-20 2019-03-20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23933U true CN209623933U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57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62653.2U Active CN209623933U (zh) 2019-03-20 2019-03-20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239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7810A1 (zh) * 2020-12-15 2022-06-2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以及阀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7810A1 (zh) * 2020-12-15 2022-06-2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以及阀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88669A2 (en) Coaxial connector having a switch
CN209623933U (zh)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
CN103245455A (zh) 传感器系统和用于制造传感器系统的方法
US8893567B2 (en) Fluid conduit element
CN104379982B (zh) 用于插入构件的孔中的元件、优选地封闭元件
JP5462332B2 (ja) 超音波センサー装置
KR20230116933A (ko) 센서 조립체 및 밸브 장치
CN209233042U (zh) Usb插座及电子产品
KR20130138666A (ko) 압력 센서 및 압력 센서의 제조 방법
KR102412678B1 (ko) 밀폐형 커넥터
KR20220041175A (ko) 센서
CN206891649U (zh) 一种真空压力传感器
KR102235004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CN206945215U (zh) 一种车用压力传感器装配壳体
CN213602064U (zh) 能够防水的电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手持检测设备
KR102046526B1 (ko) 압력센서
CN208398909U (zh) 一种光照传感器
CN113108829A (zh) 传感器组件
CN218121242U (zh) 一种卡扣式压力传感器的封装结构
KR102388832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기기
KR101741677B1 (ko) 간략 구조형 압력감지장치
WO2019093054A1 (ja) 圧力センサ
CN110274674A (zh) 用于动态称重传感器的中空型材和相应的动态称重传感器
KR200489696Y1 (ko) 액체충만식 압력계
CN219434121U (zh) 压力温度传感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23

Address after: 518119 No.1 Yan'an Road, Kuiyo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YD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0 Xiangshui River,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