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7638U -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7638U
CN209557638U CN201821990615.3U CN201821990615U CN209557638U CN 209557638 U CN209557638 U CN 209557638U CN 201821990615 U CN201821990615 U CN 201821990615U CN 209557638 U CN209557638 U CN 209557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magnet assembly
rotary shaft
magnetic
magnetic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906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小雷
陶吉
黄鹏
邬晨欢
徐鑫
薛渝胜
程良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hua David Smail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hua David Smail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hua David Smail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hua David Smail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906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76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7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763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包括壳体,旋钮机构,及旋转轴,旋钮机构包括第一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及挡件;于初始状态时,第一磁性组件将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分别吸合固定,施加外力F1周向旋转旋钮机构,第三磁性组件脱离第一磁性组件的吸合随着旋转轴转动,转动至触碰第二磁性组件时,第三磁性组件自动复位;施加大于F1的外力F2周向旋转旋钮机构,第三磁性组件可带动第二磁性组件周向旋转至挡件,第三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自动复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会产生摩擦噪音,手感好,用户使用体验佳,使用寿命长,操作省力。

Description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换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背景技术
传统机动车换挡机构通常采用带弹簧的子弹头进行换挡定位,上述结构存在以下缺点:1、换挡时产生的噪音较大;2、接触时会产生磨损,使用寿命短;3、会产生力的突变,没有缓冲作用,会发生撞击;4、长时间使用后由于作用力衰减,用户操作手感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操作时不会产生噪音、操作手感好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包括可与机动车配合连接的壳体,旋钮机构,及穿过壳体与旋钮机构相连的旋转轴,所述旋钮机构包括布设于外周的第一磁性组件,围绕旋转轴布设的第三磁性组件,位于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之间的第二磁性组件,及挡件;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将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分别吸合固定,施加外力F1周向旋转旋钮机构,所述第三磁性组件脱离第一磁性组件的吸合随着旋转轴转动,转动至触碰第二磁性组件时,在第二磁性组件的排斥作用和第一磁性组件的吸合作用下,第三磁性组件自动复位;施加大于F1的外力F2周向旋转旋钮机构,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可带动第二磁性组件周向旋转至挡件,在第一磁性组件对第二磁性组件的排斥作用、第二磁性组件对第三磁性组件的排斥作用,及第一磁性组件对第三磁性组件的吸合作用下,第三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自动复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的配合,实现旋转轴的旋转定位,从而实现挡位的变换,利用磁性相斥和相吸的原理,结构简单,作用有效,操作时不会产生噪音,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磁性作用力不会衰减,使用寿命长,操作手感佳。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沿周向设有对称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均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及挡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对称设置,可以将换挡机构设置为顺时针或逆时针,适应性更佳,而且两个区域内的磁性组件协同作用,吸合或排斥作用力更大,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至少包括用于在初始状态吸合第三磁性组件的限位磁性体,以旋转轴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布设的第一上磁体、第一中磁体和第一下磁体;所述第一上磁体和第一中磁体上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且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所述第一下磁体上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套设于旋转轴外的下主套,自下主套外壁向外延伸的至少一挡臂,及设于挡臂端部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靠近第一中磁体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一中磁体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反,第二磁体靠近旋转轴一侧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包括套设于旋转轴外的上主套,设于上主套外壁的第三左磁体、第三中磁体,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中磁体与限位磁性体吸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共用第三中磁体,第三中磁体的另一侧设有第三右磁体,其磁极作用面与第三左磁体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沿周向设有对称的四个区域,所述相邻两个区域内均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及挡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至少包括用于在初始状态吸合第三磁性组件的限位磁件,以旋转轴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布设的磁体一、磁体二,所述磁体一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反,磁体二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分别套设于旋转轴外的第一下主套和第二下主套,自第一下主套外壁向外延伸的第一挡臂,设于第一挡臂端部的第二上磁体,自第二下主套外壁向外延伸的第二挡臂,及设于第二挡臂端部的第二下磁体;所述第二上磁体与磁体二吸合,第二下磁体与磁体三吸合;于旋转轴周向旋转时,第三磁性组件可与第一挡臂相接触,带动第二上磁体周向旋转至挡件,于旋转轴反向旋转时,第三磁性组件可与第二挡臂相接触,带动第二下磁体周向旋转至另一挡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包括套设于旋转轴外的上主套,设于上主套外壁的第三磁件,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磁件与限位磁件吸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主套上设有三个感应件,所述旋转式电子换挡器还包括初始状态位于三个感应件正对位置的至少三个霍尔元件,于三个感应件随着旋转轴周向旋转时,其与霍尔元件配合形成五个挡位。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一个感应磁钢对应五个霍尔元件结构,增加了成本较低的感应磁钢的数量,减少了成本较高的霍尔元件的数量,降低了整个使用成本,而且传统结构由于是一对一的感应形成信号,信号输出不是非常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霍尔元件与多个感应磁钢同时上下对应形成感应信号,信号的输出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通过简单的内外三层磁性组件就能实现挡位的定位;2)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之间不直接接触,不会产生摩擦噪音,手感好,用户使用体验佳;3)磁性组件的磁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大不会衰减,使用寿命长;4)挡位的转换信号输出更加稳定;5)降低了整个换挡器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6)操作省力,用户使用手感好;7)对某个挡位的变换设计了锁定结构,提高用户操作安全性能;8)通过旋转轴的轴向移动来实现解锁或锁定,操作十分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壳体内的磁性组件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分布简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上主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下主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霍尔元件与磁钢配合状态一的简示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霍尔元件与磁钢配合状态二的简示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霍尔元件与磁钢配合状态三的简示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霍尔元件与磁钢配合状态四的简示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霍尔元件与磁钢配合状态五的简示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壳体内的磁性组件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分布简示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壳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第二下主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第一下主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上主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7所示,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包括可以与机动车配合连接的壳体4,旋钮机构,及自壳体4穿出后与旋钮机构相连的旋转轴5。旋钮机构包括安装在壳体4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围绕旋转轴5布设的第三磁性组件,位于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之间的第二磁性组件,及挡件。
具体的,壳体4内以旋转轴5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周,设置对称的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以O为对称轴,第一区域A内布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和挡件;第一磁性组件包括限位磁性体11,另一限位磁性体16,间隔布设的第一上磁体12、第一中磁体13和第一下磁体14,上述第一上磁体12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121内,其中槽体12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一上磁体12的磁极暴露在槽体121外,第一中磁体13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131内,其中槽体13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一中磁体13的磁极暴露在槽体131外,第一下磁体14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141内,其中槽体14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一下磁体14的磁极暴露在槽体141外;挡件151设置在靠近第一下磁体14的位置,为自壳体4内表面垂直向上延伸的柱形结构,其外面可套设缓冲套。同样的,第二区域B内也布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和挡件,第一磁性组件包括与第一区域A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共用的限位磁性体11、另一限位磁性体16,间隔布设的第一上磁体17、第一中磁体18和第一下磁体19,上述第一上磁体12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171内,其中槽体17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一上磁体17的磁极暴露在槽体171外,第一中磁体18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181内,其中槽体18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一中磁体18的磁极暴露在槽体181外,第一下磁体19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191内,其中槽体19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一下磁体19的磁极暴露在槽体191外;挡件152设置在靠近第一下磁体19的位置,为自壳体4内表面垂直向上延伸的柱形结构,其外面可套设缓冲套。
壳体4上形成供旋转轴5穿过的套筒41,第二磁性组件包括套设在套筒41外侧的下主套21,从下主套21外壁向外延伸的挡臂22和另一个与挡臂22对称设置的右挡臂221,挡臂22的端部形成卡槽231,卡槽231内紧配合连接有第二磁体23,其中卡槽231背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二磁体23的磁极暴露在卡槽231外;同样的,右挡臂221的端部也形成卡槽232,卡槽232内紧配合连接有另一个第二磁体24,其中卡槽232背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第二磁体24的磁极暴露在卡槽232外。
第三磁性组件包括套设在套筒41外侧、位于下主套21上方的上主套31,上主套31外壁上沿周向连接有第三左磁体32、第三中磁体33,位于另一区域的第三右磁体34,及与第三中磁体33位于旋转轴5的同一径向的第三下磁体35,第三左磁体32和第三右磁体34也以第三中磁体33所在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
假设第三左磁体32背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为S,第三中磁体33背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为S,第三右磁体34背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为S;限位磁性体11、另一限位磁性体16靠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均为N;第一上磁体12和第一中磁体13朝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均为S,第一下磁体14朝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均为N;第二磁体23朝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为S。第二区域B内的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磁极作用面磁性与第一区域A内的磁性分布相互对称。
初始状态时,第三中磁体33被限位磁性体11吸引固定,第二磁体23被第一中磁体13吸引固定,第三下磁体35被另一限位磁性体16吸引固定,此时另一个第二磁体24被第一中磁体18吸引固定。施加外力F1逆时针周向旋转旋钮机构,第三中磁体33克服限位磁性体11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逆时针转动,当旋转至与挡臂22相接触时,由于第二磁体23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与第三左磁体32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两者相斥,因此在第二磁体23对第三左磁体32的排斥作用,和限位磁性体11对第三中磁体33的吸合作用下,停止施加外力F1,第三中磁体33自动复位至被限位磁性体11吸引固定,上述动作完成一个挡位的设定。
当旋转至第三左磁体32与挡臂22相接触时,继续施加大于F1的外力F2,第二磁体23克服第一中磁体13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和第三左磁体32同步逆时针转动,直至转动至挡臂22与挡件151相抵,此时停止施加外力F2,由于第二磁体23和第一下磁体14相互排斥,第二磁体23和第一中磁体13相互吸引,第二磁体23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自动复位,第三左磁体32也在第二磁体23的排斥作用下自动复位,第三中磁体33在限位磁性体11的吸合作用下自动复位,上述动作完成另一个挡位的设定。
当然,也可以施加外力顺时针周向旋转旋钮机构,第三中磁体33克服限位磁性体11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顺时针转动,当旋转至第三右磁体34与右挡臂221相接触时,由于另一个第二磁体24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与第三右磁体34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两者相斥,因此在另一个第二磁体24对第三右磁体34的排斥作用,第一上磁体17对第三右磁体34的排斥作用,和限位磁性体11对第三右磁体34的吸合作用下,停止施加外力F1,第三中磁体33自动复位至被限位磁性体11吸引固定,上述动作完成一个挡位的转换。
当旋转至第三右磁体34与右挡臂221相接触时,继续施加大于F1的外力F2,另一个第二磁体24克服第一中磁体18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和第三右磁体34同步顺时针转动,直至转动至挡臂22与挡件152相抵,此时停止施加外力F2,由于另一个第二磁体24和第一下磁体19相互排斥,第二磁体24和第一中磁体18相互吸引,第二磁体24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自动复位,第三右磁体34也在第二磁体24的排斥作用下自动复位,第三中磁体33在第一上磁体17的排斥作用和限位磁性体11的吸合作用下自动复位,上述动作完成另一个挡位的转换。
如图7-12所示,上主套31外壁固定连接有呈爪形的支架36,支架36的收拢一端与上主套31外壁固定连接,支架36的张开一端端部设有三个独立的安装槽361,每个安装槽内紧配合连接有感应件83,于本实施例中,感应件83为圆形磁钢。电路板84上安装有三个间隔的霍尔元件831,霍尔元件的形状、大小与磁钢83的形状、大小相同,而且初始状态时,三个磁钢和三个霍尔元件上下一一对应,即如图8所示,磁钢A与霍尔元件a上下正对设置,磁钢B与霍尔元件b上下正对设置,磁钢C与霍尔元件c上下正对设置,此时三个磁钢可以触发三个霍尔元件向外发送信号,作为一个挡位的转换设定;如图9所示,支架36随着旋转轴顺时针转动大约25°,此时磁钢B与霍尔元件a上下正对设置,磁钢C与霍尔元件b上下正对设置,磁钢A轮空,霍尔元件c轮空,此时磁钢B和磁钢C可以触发霍尔元件a和霍尔元件b向外发送信号,作为另一个挡位的转换设定;如图10所示,支架36随着旋转轴继续顺时针转动大约25°,磁钢C与霍尔元件a上下正对设置,磁钢A和磁钢B轮空,霍尔元件b和霍尔元件c轮空,此时磁钢C可以触发霍尔元件a向外发送信号,作为再一个挡位的转换设定;如图11所示,支架36自初始状态随着旋转轴逆时针转动大约25°,磁钢A与霍尔元件b上下正对设置,磁钢B与霍尔元件c上下正对设置,磁钢C轮空,霍尔元件a轮空,此时磁钢A和磁钢B可以分别触发霍尔元件b和霍尔元件c向外发送信号,作为新的挡位的转换设定;如图12所示,支架36随着旋转轴继续逆时针转动大约25°,磁钢A与霍尔元件c上下正对设置,磁钢B和磁钢C轮空,霍尔元件a和霍尔元件b轮空,此时磁钢A可以触发霍尔元件c向外发送信号,作为另一个新挡位的转换设定。
旋钮机构与上述磁钢、霍尔元件配合,形成每次换挡操作的手感提示,当旋钮机构转换到各个挡位时,会有相应的定位和吸入感,并实现复位的功能,霍尔元件和磁钢则相互配合实现各个挡位的信号传递。
如图13-16所示,旋转轴5的底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环形凸缘52,环形凸缘52的部分被切削形成扇形的行程槽53;壳体4底部形成容纳腔体42,该容纳腔体42具有下部开口,一个柱形的限位柱54自下而上可以插入到容纳腔体42内,与之紧配合,容纳腔体42的高度大于限位柱54的高度,在容纳腔体42顶面和限位柱54顶面之间还可以安装一个弹性件421,当然弹性件421的一端也可以直接套设在限位柱54的上部外侧。初始状态时,限位柱54的底端刚好位于行程槽53内。
壳体4上形成供旋转轴5穿过的套筒41,套筒41外侧套设有下主套21,下主套21的内顶面与套筒41外壁的台阶状结构相抵,位于下主套21的上方还套设有上主套31,上主套31的顶面形成供旋转轴5穿出的开口,开口内壁与旋转轴5外壁相配合。下主套21合上主套31之间形成容置复位件51的空间,复位件51的底端与下主套21顶面相抵接。为了防止复位件51摩擦产生噪音,在套筒41顶部外侧还套设有一个颈套43,在复位件51的弹性作用力下,颈套43的顶面可与上主套31相抵,其底面连接有两个支脚431,这两个支脚431可以伸入下主套21内壁上相应的两个卡槽211内,从而下主套21与颈套43止转配合,复位件51的顶端与颈套43相抵。
旋转轴5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第一工作位时,复位件51处于伸展状态,此时限位柱54的顶端刚好位于行程槽53内,从而旋转轴5的周向转动受到限位柱54的阻挡,其最大只能旋转行程槽53的角度,即旋转到分别与行程槽53的两个端面相抵,无法实现所有挡位的变换设定;施加外力下压旋转轴5,其克服复位件51的弹力,沿轴向向下移动,直到移动距离与环形凸缘52的厚度相当,即行程槽53脱离限位柱54,从而旋转轴5的周向转动不会受到限位柱54的阻挡,旋转轴5可以沿周向自由转动任意角度,完成另一个挡位的切换设定。
实施例二
如图17-2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壳体4内以旋转轴5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周,设置对称的四个区域,区域C、区域D、区域E和区域F,区域C和区域D、区域E和区域F以O1为对称轴,区域E和区域C、区域D和区域F以O2为对称轴,区域C内布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和挡件。
第一磁性组件包括限位磁件61,间隔布设的磁体一62、磁体二63,上述磁体一62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21内,其中槽体62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一62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21外,磁体二63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31内,其中槽体63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二63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31外;挡件77设置在靠近磁体一62的位置,且位于中轴线O1上,为自壳体4内表面垂直向上延伸的柱形结构,其外面可套设缓冲套。
同样的,区域E内也布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和挡件,第一磁性组件包括与区域C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共用的限位磁件61,间隔布设的磁体三64、磁体四65,上述磁体三64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41内,其中槽体64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三64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41外,磁体四65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51内,其中槽体65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四65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51外;挡件78设置在靠近磁体四65的位置,且位于中轴线O1上,为自壳体4内表面垂直向上延伸的柱形结构,其外面可套设缓冲套。
区域D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包括限位磁件60,间隔布设的磁体一66、磁体二67,上述磁体一66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61内,其中槽体66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一66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61外,磁体二67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71内,其中槽体67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二67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71外;挡件共用区域C内的挡件77。
区域F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包括与区域D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共用的限位磁件60,间隔布设的磁体三68、磁体四69,上述磁体三68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81内,其中槽体68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三68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81外,磁体四69卡扣在壳体4的槽体691内,其中槽体691朝向旋转轴5一侧带有开口,将磁体四69的磁极暴露在槽体691外;挡件共用区域E内的挡件78。
壳体4上形成供旋转轴5穿过的套筒41,第二磁性组件包括套设在套筒41外侧的第一下主套71和位于第一下主套71上方的第二下主套72;从第二下主套72外壁向外延伸的第二挡臂75和第二右挡臂(图中被遮挡),为了避让第一下主套71,第二挡臂75和第二右挡臂从第二下主套72的底端侧壁向外、向下延伸,第二挡臂75的端部形成卡槽751,卡槽751内紧配合连接有位于区域C内的第二上磁体74,其中卡槽751背向旋转轴5一侧和朝向旋转轴5一侧均带有开口,将第二上磁体74的两个磁极暴露在卡槽751外;第二右挡臂的端部也形成卡槽,卡槽内紧配合连接有位于区域F内的另一个第二上磁体70,其中卡槽背向旋转轴5一侧和朝向旋转轴5一侧均带有开口,将另一个第二上磁体70的两个磁极暴露在卡槽外;
从第一下主套71外壁向外延伸的第一挡臂73和第一右挡臂79,第一挡臂73的端部形成卡槽731,卡槽731内紧配合连接有位于区域E内的第二下磁体76,其中卡槽731背向旋转轴5一侧和朝向旋转轴5一侧均带有开口,将第二下磁体76的两个磁极暴露在卡槽731外;第一右挡臂79的端部形成卡槽791,卡槽791内紧配合连接有位于区域D内的另一个第二下磁体741,其中卡槽791背向旋转轴5一侧和朝向旋转轴5一侧均带有开口,将另一个第二下磁体741的两个磁极暴露在卡槽791外。
第三磁性组件包括套设在套筒41外侧、位于第二下主套72上方的上主套81,上主套81外壁连接有第三磁件82和与第三磁件82位于旋转轴5同一径向的第三右磁件83,为了避让第一下主套71和第二下主套72,第三磁件82和第三右磁件83自上主套81底端外壁向下垂直延伸。
假设第三磁件82、第三右磁件83背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为S;限位磁件61、另一限位磁件60靠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均为N;磁体一62、磁体一66、磁体四65、磁体四69朝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均为N;磁体二63、磁体三64、磁体二67、磁体三68朝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均为S;第二上磁体74、第二下磁体76、第二下磁体741、第二上磁体70朝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磁性均为S。
初始状态时,第三磁件82被限位磁件61吸引固定,第三右磁件83被另一限位磁件60吸引固定,第二上磁体74被磁体二63吸引固定,第二下磁体741被磁体二67吸引固定,第二上磁体70被磁体三68吸引固定。施加外力F1顺时针周向旋转旋钮机构,第三磁件82克服限位磁件61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顺时针转动,当旋转至与第二挡臂75相接触时,此时第三右磁件83与第二右挡臂相接触,由于第二上磁体74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与第三磁件82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两者相斥,因此在第二上磁体74对第三磁件82的排斥作用,限位磁件61对第三磁件82的吸合作用,第二上磁体70对第三右磁件83的排斥作用,另一限位磁件60对第三右磁件83的吸合作用下,停止施加外力F1,第三磁件82自动复位至被限位磁件61吸引固定,第三右磁件83自动复位至被另一限位磁件60吸引固定,上述动作完成一个挡位的设定。
当旋转至第三磁件82与第二挡臂75相接触时,继续施加大于F1的外力F2,第二上磁体74克服磁体二63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和第三磁件82同步顺时针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二挡臂75与挡件77相抵,第二右挡臂与另一挡件78相抵,此时停止施加外力F2,由于磁体一62和第二上磁体74相互排斥,磁体二63和第二上磁体74相互吸引,第二上磁体74和第三磁件82相互排斥,第三磁件82和限位磁件61相互吸引,第三磁件82和第二上磁体74自动复位,同样的,磁体四69与第二上磁体70相互排斥,磁体三68与第二上磁体70相互吸引,第二上磁体70与第三右磁件83相互排斥,第三右磁件83与另一限位磁件60相互吸引,上述动作完成另一个挡位的设定。
当然,也可以施加外力逆时针周向旋转旋钮机构,还是第三磁件82克服限位磁件61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逆时针转动,当旋转至与第一挡臂73相接触时,此时第三右磁件83与第一右挡臂79相接触,由于第二下磁体76的磁极作用面磁性与第三磁件82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两者相斥,因此在第二下磁体76对第三磁件82的排斥作用,限位磁件61对第三磁件82的吸合作用,第二下磁体741对第三右磁件83的排斥作用,另一限位磁件60对第三右磁件83的吸合作用下,停止施加外力F1,第三磁件82自动复位至被限位磁件61吸引固定,第三右磁件83自动复位至被另一限位磁件60吸引固定,上述动作完成一个挡位的设定。
当旋转至第三磁件82与第一挡臂73相接触时,继续施加大于F1的外力F2,第二下磁体76克服磁体三64的吸引力,随着旋转轴5和第三磁件82同步逆时针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一挡臂73与挡件78相抵,第一右挡臂79与挡件77相抵,此时停止施加外力F2,由于磁体四65和第二下磁体76相互排斥,磁体三64和第二下磁体76相互吸引,第二下磁体76和第三磁件82相互排斥,第三磁件82和限位磁件61相互吸引,第三磁件82和第二下磁体76自动复位,同样的,磁体一66与第二下磁体741相互排斥,磁体二67与第二下磁体741相互吸引,第二下磁体741与第三右磁件83相互排斥,第三右磁件83与另一限位磁件60相互吸引,上述动作完成另一个挡位的设定。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包括可与机动车配合连接的壳体(4),旋钮机构,及穿过壳体(4)与旋钮机构相连的旋转轴(5),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机构包括布设于外周的第一磁性组件,围绕旋转轴(5)布设的第三磁性组件,位于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三磁性组件之间的第二磁性组件,及挡件;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将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分别吸合固定,施加外力F1周向旋转旋钮机构,所述第三磁性组件脱离第一磁性组件的吸合随着旋转轴(5)转动,转动至触碰第二磁性组件时,在第二磁性组件的排斥作用和第一磁性组件的吸合作用下,第三磁性组件自动复位;施加大于F1的外力F2周向旋转旋钮机构,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可带动第二磁性组件周向旋转至挡件,在第一磁性组件对第二磁性组件的排斥作用、第二磁性组件对第三磁性组件的排斥作用,及第一磁性组件对第三磁性组件的吸合作用下,第三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自动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上沿周向设有对称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均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及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至少包括用于在初始状态吸合第三磁性组件的限位磁性体(11),以旋转轴(5)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布设的第一上磁体(12)、第一中磁体(13)和第一下磁体(14);所述第一上磁体(12)和第一中磁体(13)上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且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所述第一下磁体(14)上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套设于旋转轴(5)外的下主套(21),自下主套(21)外壁向外延伸的至少一挡臂(22),及设于挡臂(22)端部的第二磁体(23),所述第二磁体(23)靠近第一中磁体(13)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一中磁体(13)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反,第二磁体(23)靠近旋转轴(5)一侧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包括套设于旋转轴(5)外的上主套(31),设于上主套(31)外壁的第三左磁体(32)、第三中磁体(33),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中磁体(33)与限位磁性体(11)吸合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共用第三中磁体(33),第三中磁体(33)的另一侧设有第三右磁体(34),其磁极作用面与第三左磁体(32)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上沿周向设有对称的四个区域,所述相邻两个区域内均设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及挡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至少包括用于在初始状态吸合第三磁性组件的限位磁件(61),以旋转轴(5)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布设的磁体一(62)、磁体二(63),所述磁体一(62)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反,磁体二(63)的磁极作用面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极作用面磁性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分别套设于旋转轴外的第一下主套(71)和第二下主套(72),自第一下主套(71)外壁向外延伸的第一挡臂(73),设于第一挡臂(73) 端部的第二上磁体(74),自第二下主套(72)外壁向外延伸的第二挡臂(75),及设于第二挡臂(75)端部的第二下磁体(76);所述第二上磁体(74)与磁体二(63)吸合,第二下磁体(76)与另一区域内的磁体三(64)吸合;于旋转轴(5)周向旋转时,第三磁性组件可与第一挡臂(73)相接触,带动第二上磁体(74)周向旋转至挡件(77),于旋转轴(5)反向旋转时,第三磁性组件可与第二挡臂(75)相接触,带动第二下磁体(76)周向旋转至另一挡件(78)。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组件包括套设于旋转轴(5)外的上主套(31),设于上主套(31)外壁的第三磁件(82),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磁件(82)与限位磁件(61)吸合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电子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套(31)上设有三个感应件(83),所述旋转式电子换挡器还包括初始状态位于三个感应件(83)正对位置的至少三个霍尔元件(831),于三个感应件(83)随着旋转轴(5)周向旋转时,其与霍尔元件(831)配合形成五个挡位。
CN201821990615.3U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576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0615.3U CN209557638U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0615.3U CN209557638U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7638U true CN209557638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299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90615.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57638U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76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5966A (zh) * 2018-11-29 2019-03-22 金华斯迈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5966A (zh) * 2018-11-29 2019-03-22 金华斯迈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CN109505966B (zh) * 2018-11-29 2024-03-08 金华斯迈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05966A (zh)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CN209557638U (zh) 一种旋转式电子换挡器
US20060124438A1 (en) Electric switch
JP2009176432A (ja) 多方向スイッチ
EP3204578A2 (en) Gear assembly and a door mount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same
ES275581U (es) Boton giratorio de un dispositivo de conmutacion o control previsto en una caja de aparato domestico.
WO2015107592A1 (ja) シフト操作装置
US4737608A (en) Convertible rotary switch
JP2021026881A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US6720513B2 (en) Rotary switch configuration for a household appliance
AU2018274844B2 (en) Actuating device with magnets
WO2022166784A1 (zh) 一种霍尔摇杆旋钮开关
CN106653447B (zh) 一种具有阻尼结构的旋钮以及应用该旋钮的家用电器上盖
KR101691512B1 (ko) 클러치 기능을 갖는 기어 구조 및 그를 이용한 모터
CN108494391A (zh) 一种旋钮系统
EP0927426A1 (en) Control knob used for household appliances
CN204441187U (zh) 磁旋钮及电器产品
CN103973039A (zh) 电机
CN208184401U (zh) 一种电机离合把手
CN208634353U (zh) 一种换挡装置
WO2021233230A1 (zh) 一种安全防水隐形开关及卫生洁具
US20230168706A1 (en) Human-machine interface
CN217488929U (zh) 冲牙器
CN207898191U (zh) 一种双角度使用的清洁刷
CN109780109A (zh) 电磁阻尼器结构以及电磁阻尼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