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29232U -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29232U
CN209529232U CN201822108400.0U CN201822108400U CN209529232U CN 209529232 U CN209529232 U CN 209529232U CN 201822108400 U CN201822108400 U CN 201822108400U CN 209529232 U CN209529232 U CN 209529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screw rod
spill spin
stapler
inter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084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冬林
乔伟
张育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084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29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29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29232U/zh
Priority to DE212019000464.4U priority patent/DE212019000464U1/de
Priority to BR212021010790-3U priority patent/BR212021010790U2/pt
Priority to JP2021600094U priority patent/JP3235225U/ja
Priority to PCT/CN2019/125257 priority patent/WO202011979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击发机构及吻合器,其中包括推钉组件,所述推钉组件包括从吻合器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击发杆、连接部和推钉杆,推钉杆与连接部联动,击发杆和连接部选择性地联动。通过本实用新型,在钉砧组件未达到合适位置时,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击发杆与连接部不形成联动,即使握持把手也不会造成吻合器的误击发,并且在击发后复位过程中,保险装置处于第四状态中,引导连接部再次进入第一状态,在完成下一次手术准备之前,连接部一直处于第一状态,吻合器无法再次击发;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防止误击发和未更换已击发钉仓时的二次击发,提高了器械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背景技术
消化道疾病是人类高发的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圆管型吻合器代替医生的手工操作对消化道等生理组织进行吻合。圆管型吻合器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器械,大多采用轴向内装订方式,在手术时对食管、胃、肠道等生理组织形成端对端的、或者端对侧的吻合,吻合时两段组织内敛收容于吻合器内,击发完成后在组织上形成圆形吻合口,重建了人体通道。
现有技术中,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操作把手以及与所述本体配合的钉砧组件。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设于远端的钉仓组件,所述钉仓组件包括环形钉仓、切刀;以及设于本体近端的旋钮,所述旋钮可相对于本体旋转,所述吻合器本体的内部还包括从近端向远端设置的钉砧轴。此处远端和近端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在吻合器中,内侧与外侧是相对与吻合器的轴心来说的,靠近轴心的一侧为内侧,远离轴心的一侧为外侧。所述钉砧组件包括钉砧、设置在钉砧远端的钉砧帽和设置在钉砧内部的刀砧,钉砧组件可以与钉砧轴的远端直接连接或通过钉砧轴连接件连接。在肿瘤手术过程中,离断去除肿瘤组织后,钉砧轴从残端组织的荷包穿出,配置于吻合器本体的远端,旋转旋钮,使钉砧组件和钉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后,达到可击发状态,才能握持操作把手击发器械完成吻合。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圆管型吻合器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痔疮等疾病的治疗。
如上所述,无论是在肿瘤手术中还是痔的治疗术中,在击发吻合器之前,都需要旋转旋钮使钉砧组件和钉仓之间的距离达到合适的距离。然而,在实际采用圆管型吻合器进行手术时,操作者可能会在钉砧组件和钉仓之间的距离未达到合适位置时,不小心握动操作把手造成误击发,从而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此外,操作者在使用吻合器完成一次击发之后,可能会因为粗心或者经验不足,在未更换新的钉仓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的手术,这样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例如进行了切除却没有缝合,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击发机构及吻合器,在钉砧组件和钉仓之间的距离未达到合适位置时,即使握动操作把手,推钉组件也不会推动推钉片,而不会造成误击发,并且有效防止未更换已击发钉仓时的二次击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击发机构,用于吻合器,所述击发机构包括推钉组件和保险装置,所述推钉组件包括从所述吻合器的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击发杆、连接部和推钉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推钉杆联动,且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保险装置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
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连接部可从所述第一状态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时,引导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第二状态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击发杆与所述连接部不联动,所述吻合器不可击发;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击发杆与所述连接部联动,所述吻合器可以击发。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一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推钉杆的近端;
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外侧张开;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内侧收拢。
可选地,还包括穿设于所述推钉组件内部的丝杆,所述丝杆包括第一丝杆部和第二丝杆部,所述第二丝杆部位于所述第一丝杆部的远端,且所述第二丝杆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丝杆部的外径;
所述旋转块的远端位于所述第一丝杆部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外侧张开;所述旋转块的远端位于所述第二丝杆部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内侧收拢。
可选地,所述保险装置包括与所述旋转块一一对应的保险块,所述第二丝杆部的近端设置有与所述保险块一一对应的第一凹槽,所述保险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保险块的第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对应的第一凹槽的近端内侧;
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远端侧旋转而不阻挡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向所述第二丝杆部移动,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时,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而引导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向所述第一丝杆部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丝杆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移动时,所述旋转块的远端推动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远端侧旋转;
所述吻合器击发时,所述旋转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至与所述保险块脱离,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旋转至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旋转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复位时,所述旋转块的远端越过所述保险块后与所述第一丝杆部抵触。
可选地,所述保险块的第一端通过一保险销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的近端内侧,所述保险销上设置有第一扭簧,所述旋转块的远端推动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远端侧旋转时,所述第一扭簧产生变形,所述旋转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至与所述保险块脱离时,所述第一扭簧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所述保险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旋转至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
可选地,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两个所述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相对设置;
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两个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凹槽,两个所述保险块的第一端通过同一保险销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可选地,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丝杆部倾斜的第一引导斜面,所述旋转块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复位时,所述旋转块的远端沿第一引导斜面向所述第一丝杆部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丝杆部的远端开设有与所述旋转块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中分别设置有一回退块,所述保险装置处于第三状态,且所述丝杆向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时,所述旋转块将所述回退块向所述第二凹槽的近端侧推动。
可选地,所述回退块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近端侧之间设置有回退压簧,所述旋转块将所述回退块向所述第二凹槽的近端侧推动时,压缩所述回退压簧。
可选地,所述第一丝杆部和所述第二丝杆部之间还设置有丝杆连接部,所述丝杆连接部的外表面为过渡面,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第一丝杆部延伸至所述丝杆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旋转块的远端的内壁设置有凸台,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块的凸台与所述第一丝杆部抵触。
可选地,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块一一对应的安装槽,所述旋转块的远端通过一旋转轴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所述旋转轴上还设置有第二扭簧,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扭簧产生变形,所述旋转块脱离所述第一丝杆部时,所述第二扭簧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向内侧收拢。
可选地,所述旋转块的凸台末端设置有第二引导斜面,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凸台末端的第二引导斜面与所述第一丝杆部抵触。
可选地,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两个所述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相对设置;所述击发杆的远端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击发部,所述击发部分别与收拢时的两个旋转块的近端轴向相对应;
所述击发杆还包括两个击发部之间的击发杆连接部,所述击发杆连接部的内表面分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丝杆向外凹陷的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丝杆的外表面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吻合器,包括所述的击发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击发机构及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吻合器的击发机构,在钉砧组件和钉仓之间的距离未达到合适位置时,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击发杆与连接部不联动,此时不会造成吻合器的误击发,当钉砧组件移动至合适位置时,连接部处于第二状态,击发杆和连接部联动,此时可以正常击发,而在击发后复位过程中,保险装置处于第四状态中,引导连接部再次进入第一状态,在完成下一次手术准备之前,连接部一直处于第一状态,吻合器无法再次击发;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保证推钉组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防止在手术未准备好时的误击发,同时,在钉砧组件与钉仓组件达到合适的位置后,给医生还需要增大钉砧组件与钉仓组件之间距离提供了可能性,并且有效防止未更换已击发钉仓时的二次击发,提高了器械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去除一侧壳体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指针与拉片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失效保护模式,推钉杆和丝杆配合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失效保护模式,推钉杆和丝杆配合部分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失效保护模式,推钉杆和丝杆配合部分的仰视图;
图7是图6中A1-A1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可击发模式,推钉杆和丝杆配合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处于可击发模式,推钉杆和丝杆配合部分的仰视图;
图10是图9中A2-A2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击发完成后,推钉组件复位时与丝杆配合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击发完成后,推钉组件复位时与丝杆配合部分的仰视图;
图13是图12中A3-A3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从可击发模式重新返回至失效保护模式时,推钉组件与丝杆配合部分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从可击发模式重新返回至失效保护模式时,推钉组件与丝杆配合部分的仰视图;
图16是图15中A4-A4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1 吻合器本体壳体 53 指针
12 钉仓组件 6 丝杆
13 钉砧组件 61 第一丝杆部
2 推钉杆 611 第二凹槽
21 推钉杆的近端 612 回退压簧
3 旋转块 62 第二丝杆部
31 旋转块的远端 621 第一凹槽
311 旋转轴 622 保险销
312 第二扭簧 623 第一扭簧
313 凸台 63 丝杆连接部
314 第二引导斜面 64 保险块
32 旋转块的近端 641 第一保险块
321 空腔 642 第二保险块
4 击发杆 643 第一引导斜面
41 击发杆的远端 65 回退块
42 击发杆的近端 651 第一回退块
43 击发杆连接部 652 第二回退块
51 旋钮 7 把手
52 拉片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击发机构,用于吻合器,所述击发机构包括推钉组件和保险装置,所述推钉组件包括从吻合器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击发杆、连接部和推钉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推钉杆联动,且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保险装置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所述保险装置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连接部可从第一状态进入第二状态,所述保险装置处于第四状态时,引导所述连接部从第二状态进入第一状态;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击发杆与连接部不联动,所述吻合器不可击发;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击发杆与连接部联动,所述吻合器可以击发。
下面分四个阶段分别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圆管型吻合器的工作状态:
在钉砧组件与吻合器本体刚刚对接成功的初始状态或者组织刚刚纳入的初始状态下,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击发杆和连接部不联动。此时即使操作者不小心按动把手推动击发杆,所述击发杆从吻合器的近端向远端方向移动,不会带动连接部向吻合器远端方向移动,也就不会导致吻合器的击发,从而避免在手术未准备完成时的误击发。
在手术击发准备完成后,钉砧组件13和钉仓组件12达到合适的距离,保险装置处于第三状态,连接部从第一状态进入第二状态,击发杆和连接部联动。此时操作者按动把手,可以通过击发杆推动连接部和推钉杆向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实现吻合器的击发。
吻合器击发完成后,保险装置进入第四状态,并且引导连接部再次从第二状态进入第一状态,并且连接部会一直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击发杆与连接部不联动。此时即使操作者不小心握持把手推动击发杆,也无法击发吻合器,从而有效防止医生对组织击发完成后再次击发造成伤害,提高了器械使用的安全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保证在手术准备完成后推钉组件可以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防止在手术中钉砧组件13与钉仓组件12未达到合适的位置时的误击发,并且有效防止手术中医生击发完成后再次击发对组织造成的伤害,提高了器械使用的安全性。此处手术准备完成至少要具备:钉砧组件与钉仓之间的距离达到合适位置以及钉仓组件中安装的是未击发的新钉仓组件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吻合器的结构。其中,在图4~图16中,为了清楚示出各个部件,仅截取了丝杆的一部分,以示出被丝杆遮挡部分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其中为了更清楚地示出吻合器内部的结构,在图2中将一侧吻合器壳体去除,并且将钉仓组件与吻合器本体分离示出。其中,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和钉砧组件13,吻合器本体包括吻合器壳体11和位于吻合器壳体11的远端的钉仓组件12,钉仓组件12包括环形钉仓、推钉片和切刀,钉仓组件12的近端设置有推钉组件。钉砧组件11包括钉砧轴和设置于钉砧轴远端的钉砧。钉砧轴可以带动钉砧沿钉砧轴的轴向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钉砧朝向靠近或者远离钉仓组件12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远端和近端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即在该实施例中,操作者使用时是握持把手操作吻合器的,在图1和图2的视角中,偏向右侧的一端为近端,偏向左侧的一端为远端。例如,对于推钉组件来说,推钉组件的近端即相对于推钉组件的远端偏向右侧的一端,例如,对于丝杆6来说,丝杆6的近端即相对于丝杆6的远端偏向右侧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吻合器还包括枢轴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操作把手7,所述操作把手7的远端与推钉组件的近端相对应,操作把手7朝向吻合器本体的旋转动作可以驱动所述推钉组件从吻合器的近端向远端方向移动。
吻合器本体的近端还进一步设置有旋钮51,旋钮51通过丝杆组件6与钉砧轴的近端相连接。所述旋钮51旋转时,通过所述丝杆6带动所述钉砧轴相对于所述吻合器本体轴向移动。
图1~2中示出的圆管型吻合器的结构仅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圆管型吻合器的结构不限于图中示出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能够实现吻合器的击发即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吻合器本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吻合器本体的内部的指针53和拉片52,所述拉片52的近端与所述丝杆6相连接,可以随丝杆6的运动而沿丝杆的轴向移动。所述拉片52的远端与所述指针53的第一端相对,所述指针53的第一端具有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此处指针53的第一端指的是在图3中指针53的上端。指针53枢转地固定于吻合器壳体1上,指针53旋转时,其第一端可在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之间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旋钮51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丝杆6带动所述拉片52向吻合器本体的近端方向移动,且所述拉片52的远端拉动所述指针53的第一端从第一位置区域移动至第二位置区域。在实践中,第一位置区域一般指的是指针53的初始位置区域,此时钉仓组件12和钉砧组件11之间的距离较远,未达到合适位置,因此,第一位置区域也是不可击发区域,随着旋钮51沿第一方向的转动,钉砧轴拉动钉砧向吻合器的移动,使得钉砧组件与钉仓组件12之间的距离达到合适位置,此时指针53也被拉片52拉动至第二位置区域,此时是允许操作者击发吻合器的,因此第二位置区域也叫做可击发区域。因此,指针53可以用来作为钉砧轴位置的指示,用来指示吻合器是否已经完成手术准备,允许击发。
此处钉砧轴的位置指示方式仅为示例,而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钉砧轴的位置不一定采用指针53来进行指示,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指示钉砧组件是否达到可击发位置,或者不采用视觉方式指示。
然而,对于一些粗心或者经验不足的操作者来说,可能会在指针53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时就想要击发吻合器,此时由于钉仓和钉砧组件12之间的距离未达到合适位置,会手术失败,另外,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钉仓未更换时,由于丝杆6的位置未变,指针53仍然处于第二位置区域,操作者可能看到指针53处于第二位置区域误以为已经手术准备完毕,再次击发吻合器,同样会手术失败。
本实用新型对推钉组件和丝杆进行了改进。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推钉组件与丝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丝杆6包括丝杆6近端的第一丝杆部61和丝杆6远端的第二丝杆部62,所述第二丝杆部62的外径小于第一丝杆部61的外径,且丝杆6可以相对于吻合器本体轴向移动。第二丝杆部62的近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621,各个第一凹槽621的近端内侧固定有一可旋转的保险块64,该保险块64即为所述保险装置,所述保险块64的第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凹槽621的近端内侧。此处,保险块64的第一端指的是靠近丝杆6轴心的一端,第二端指的是远离丝杆6轴心的一端。对于相对位于上端设置的保险块642来说,保险块641的第一端即为保险块641的底端,第二端即为保险块641的顶端,对于相对位于下端设置的保险块642来说,保险块642的第一端即为保险块642的顶端,第二端即为保险块642的底端。丝杆6的外部套设有一推钉组件,所述推钉组件包括从吻合器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击发杆4、连接部和推钉杆2,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一旋转块3,所述旋转块3的远端31可旋转地连接于于推钉杆2的近端21,所述旋转块3与所述保险块64一一对应。旋转块3与推钉杆2是联动的,击发杆4与旋转块3是可选择地联动的。击发杆4的近端42可以与把手7联动,当握紧把手7时,把手7可以推动击发杆4从吻合器的近端向远端方向移动。在击发杆4与旋转块3联动时,握持把手7,可以通过击发杆4和旋转块3推动推钉杆2,将吻合器本体远端的钉仓组件12中钉仓和切刀推出,完成吻合器击发。为了避免在钉砧组件未移动至合适位置时,吻合器被误击发,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增加了失效保护模式。在击发杆4与旋转块3不联动时,握持把手7只会推动击发杆4向远端移动,而无法推动连接部3和推钉杆2向远端移动,也就无法击发吻合器。
保险装置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保险块64朝向第一凹槽621的远端侧旋转而不阻挡旋转块3的远端向第二丝杆部62移动,即连接部可以从第一状态进入第二状态,保险装置处于第四状态时,即所述保险块64处于第四状态时,所述保险块64的第二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621而可以引导旋转块3向第一丝杆部61移动,即保险块64引导连接部从第二状态进入第一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旋转块3有两块,并且彼此相对设置于丝杆6的径向上,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旋转块3的数量也是可以的,例如只设置一块旋转块3,或者设置四个环绕丝杆6外部的旋转块3等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4~7所示,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在初始状态下的示意图,此时圆管型吻合器处于失效保护模式。具体地,初始状态下,所述保险块64不与旋转块3接触,保险块64的第二端突出于第一凹槽621。所述旋转块3位于第一丝杆部61,所述旋转块3的远端31与第一丝杆部61抵触,所述旋转块3的近端32相对于丝杆6向外侧张开,在旋转块3与丝杆6之间形成一个空腔321。此时若握持把手,使所述击发杆4从吻合器的近端向远端方向移动时,击发杆4的远端进入旋转块3的近端与丝杆6之间的空腔。因此击发杆4与旋转块3是不联动的,此时即使操作者不小心按动把手7推动击发杆4,击发杆4也不能驱动推钉杆2向远端移动,也不会导致吻合器的击发,从而避免在手术未准备完成时的误击发。
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块3的远端31的内壁设置有凸台313,初始状态下,所述旋转块3的凸台313与所述第一丝杆部61抵触,旋转块3的近端32相对于丝杆6向外侧张开。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推钉杆2的近端21设置有与旋转块3一一对应的安装槽,所述旋转块3的远端31通过一旋转轴311可旋转地安装于安装槽中,且所述凸台313位于接近于安装槽的近端的位置,即图中示出的安装槽的右侧,而不受安装槽的限制。所述旋转轴311上还设置有第二扭簧312,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扭簧312产生变形,所述旋转块3的远端31位于第二丝杆部62时,所述第二扭簧62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旋转块3的远端31相对于丝杆6向内侧收拢。
随着丝杆6逐渐向近端的移动,吻合器逐渐闭合,达到合适的位置时,旋转块3脱离第一丝杆部61。
在该实施例中,保险块64对应设置有上下两块:第一保险块641和第二保险块642,第一保险块641和第二保险块642通过同一个保险销622可旋转地安装于第一凹槽621中。第一保险块641的第一凹槽和第二保险块642的第一凹槽621是上下连通的,也可以说两个保险块共用一个第一凹槽62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第一保险块641和第二保险块642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凹槽621,两个第一凹槽621彼此不连通,第一保险块641和第二保险块642分别通过一个保险销622可旋转地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凹槽621的近端内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旋转块3的数量发生变化,保险块64的数量也可以对应发生变化,各个保险块64的第一凹槽621可以是连通的,也可以是单独分开的。
在该实施例中,保险销622上设置有第一扭簧623,在手术准备时钉砧组件13朝向近端移动,即丝杆6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移动时,旋转块3的远端31推动保险块64的第二端朝向第一凹槽621的远端侧旋转时,第一扭簧623产生变形,当钉砧组件13与钉仓组件12达到合适的位置,吻合器击发时,旋转块3向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至与保险块64脱离,第一扭簧623的变形恢复力使得保险块64恢复至初始状态,即保险块64的第二端向吻合器的近端旋转至突出于第一凹槽621。具体,手术准备时的闭合过程、吻合器击发时和吻合器复位时保险块64的状态会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部61的远端还开设有与旋转块3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611,各个第二凹槽611中设置有一回退块65,第二凹槽611的远端可以一直延伸到丝杆连接部63。所述回退块65的外表面与所述旋转块接触,所述回退块65的外表面与其远端面相互垂直。在初始状态下,旋转块3的远端31与回退块65的外侧面相抵触。在该实施例中,回退块包括第一回退块651和第二回退块652。以图4和图5中的视角来看,上方的旋转块3的远端31抵触第一回退块651的上侧面,下方的旋转块3的远端31抵触第二回退块652的下侧面。回退块65的作用会在下面结合图14~16详细介绍。
保险块64的第二端设置有朝向第一丝杆部61倾斜的第一引导斜面643,吻合器击发后,旋转块3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移动复位时,旋转块3的远端31沿第一引导斜面643移动至旋转块3的远端31与第一丝杆部61抵触。因此第一引导斜面643可以更好地作为第二丝杆部62和第一丝杆部61之间的过渡,对旋转块3向吻合器近端的移动进行引导。
如图5所示,在所述旋转块3的凸台313末端设置有第二引导斜面314,初始状态下,所述凸台313末端的第二引导斜面314与所述第一丝杆部61抵触,在该实施例中,与回退块65的外侧面相抵触。初始状态下,由于旋转块3的近端32向外旋转,凸台313是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如果不设置第二引导斜面314,凸台313末端与第一丝杆部61(或回退块65)的接触是点接触,而通过设置第二引导斜面314,在初始状态下,凸台313与第一丝杆部61(或回退块65)的接触变成了面接触,从而加大了凸台313末端与第一丝杆部6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初始状态下吻合器整体的稳定性。此外,在吻合器击发后复位过程中,第二引导斜面314会与回退块65的远端接触,将回退块65向第二凹槽611的近端侧推动。如果没有第二引导斜面314,旋转块3的远端31与回退块65的远端接触将是点对点的接触,十分不稳定。而增设第二引导斜面314后,可以更好地将回退块65向近端推动。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部61和第二丝杆部62之间还设置有丝杆连接部63,所述丝杆连接部的外表面63为过渡面,例如为斜面。
与两个旋转块3相对应地,所述击发杆4的远端41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击发部,所述击发部分别与向内侧收拢时的两个旋转块3的近端轴向相对应,以在两个旋转块3向内侧收拢时可以与旋转块3联动。为了提高击发杆4与丝杆6的结构配合,所述击发杆4还包括击发部之间的击发杆连接部43,形成为相对于丝杆向外凹陷的弧面,所述弧面与丝杆6的外表面形状相适应。可以理解的是,当丝杆6的外表面不是弧面时,所述击发杆连接部43的内表面也是与之相适应的非弧面,以使得所述击发杆4在向远端运动时,能得到支撑及导向,使吻合器的击发更稳定。
如图8~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圆管型吻合器在手术中钉砧组件和钉仓组件达到合适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吻合器处于可正常击发模式。在手术准备时,操作者转动近端的旋钮51,带动丝杆6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丝杆6移动过程中,旋转块3与保险块64接触后,给保险块64的第二端一个朝向吻合器远端方向的推力,因此旋转块3的远端31推动保险块64的第二端向第一凹槽621的远端旋转处于第三状态,以实现保险块64对旋转块3的避让,并且第一扭簧623产生扭转变形。由于回退块65的远端面与外表面相互垂直,当丝杆6向近端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过渡面,在旋转块3与所述回退块65脱离时会突然干脆地脱离。所述旋转块3的远端31位于第二丝杆部62时,由于第二丝杆部62的外径小于第一丝杆部61的外径,所述旋转块3的近端32受到扭簧312的复位力而相对于丝杆6向内侧收拢,从而至少部分进入击发杆4从近端向远端移动的路径。在握持把手7击发吻合器时,所述击发杆4从吻合器的近端向远端移动,与所述旋转块3联动。即旋转块3向远端移动至第二丝杆部62,旋转块3的远端31可以越过保险块64与第二丝杆部62抵触,也可以越过保险块64后悬空设计,即第二丝杆部62的外径可以设计得更小,或者是旋转块3的远端31与保险块64的第二端相抵触等等,均能够实现将旋转块3的近端32向内侧收拢的目的。在采用指针53作为吻合器中钉砧组件的位置指示时,当指针53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时,旋转块3的远端31与外径较大的第一丝杆部61抵触,旋转块3的近端32向外侧张开而不与击发杆4联动,吻合器处于失效保护模式,此时即使握持把手7,也不会击发吻合器。当指针53被拉片52拉动而进入第二位置区域时,此时旋转块3的远端31位于外径较小的第一丝杆部62,旋转块3的近端32向内侧收拢而与击发杆4联动,吻合器处于可正常击发模式,此时如果握持把手7,则可以正常击发吻合器。
在吻合器击发时,旋转块3向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至旋转块3与保险块64脱离,旋转块3来到保险块64的远端侧,保险块64的第二端由于失去了旋转块3的作用力,在第一扭簧623的作用下恢复至第四状态,即保险块64的第二端向吻合器近段方向旋转至突出于第一凹槽621。
如图11~13所示,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吻合器击发完成后,推钉组件复位时与丝杆配合部分的结构。推钉组件复位时,保险装置处于第四状态,旋转块3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复位,旋转块3的远端31首先与保险块64抵触,在该实施例中,保险块64的第二端设置有朝向第一丝杆部61的第一引导斜面643,旋转块3沿着第一引导斜面643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移动。随着旋转块3的远端31抵触部分的丝杆6的外径越来越大,旋转块3的近端32会随之向外慢慢张大,使得击发杆4与旋转块3重新变成不联动状态,即吻合器仍处于失效保护模式,如果不小心握持把手7推动击发杆4,击发杆4仍然会进入到旋转块3和丝杆6之间的空腔321中,从而避免未更换钉仓时的二次击发导致手术失败。
在图8~10的状态中,吻合器已经处于可击发模式,旋转块3的近端32相对于丝杆6向内侧收拢,此时如果握持把手7,可以依次通过击发杆4、旋转块3和推钉杆2击发吻合器。在此状态下时,如果操作者发现手术准备尚不完善或者存在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退回至失效保护模式时,可以通过回退块65实现这一功能。例如,此时操作者需要增大钉仓组件12与钉砧组件13之间的距离,即会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旋钮311,此时丝杆6向远端运动,此时回退块65就会被旋转块3推向近端,同时,回退压簧612被压缩。
具体地,如图14~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吻合器从可击发模式重新返回至失效保护模式时,推钉组件与丝杆配合部分的示意图。在可击发模式时,旋转块3的远端31的凸台313是位于回退块65和保险块64之间的。此时只需要沿第二方向旋转旋钮5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丝杆6重新带动钉砧轴向吻合器远端反向移动,指针53的第一端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此时,旋转块3的远端31的第二引导斜面314与回退块65的远端相接触,旋转块3通过第二引导斜面314给回退块65一个向吻合器近端方向的推力,使得回退块65向第二凹槽611的近端侧移动。在第二凹槽611的近端侧和回退块65之间设置有一个回退弹簧612,回退弹簧612被回退块65压缩产生变形。而随着旋转块3的远端31向吻合器近端方向移动,旋转块3的近端32逐渐相对于丝杆6向外侧张开,吻合器即重新返回到失效保护模式,旋转块3与击发杆4不联动。
当吻合器被击发完成后,推钉组件会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向近端运动,即在此过程中,旋转块3也向着近端方向运动,当经过保险块6时,会沿着保险块的第一引导斜面643,逐渐被撑开而形成空腔321,此时保险块64处于第四状态,所述推钉组件处于第一状态,击发杆4与所述连接部不联动,吻合器处于失效状态,不能被击发。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击发机构及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吻合器的击发机构,在钉砧组件和钉仓之间的距离未达到合适位置时,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击发杆与连接部不联动,此时不会造成吻合器的误击发,当钉砧组件移动至合适位置时,连接部处于第二状态,击发杆和连接部联动,此时可以正常击发,而在击发后复位过程中,保险装置处于第四状态中,引导连接部再次进入第一状态,在完成下一次手术准备之前,连接部一直处于第一状态,吻合器无法再次击发;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保证推钉组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防止在手术未准备好时的误击发,并且有效防止未更换已击发钉仓时的二次击发,同时,在钉砧组件与钉仓组件达到合适的位置后,给医生还需要增大钉砧组件与钉仓组件之间距离提供了可能性,提高了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同时,连接部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是干脆的突变,消除了吻合器处于可击发状态与不可击发状态之间的不确定的模糊地带,使器械的操作更安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吻合器,所述击发机构包括推钉组件和保险装置,所述推钉组件包括从所述吻合器的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击发杆、连接部和推钉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推钉杆联动,且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保险装置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
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连接部可从所述第一状态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时,引导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第二状态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击发杆与所述连接部不联动,所述吻合器不可击发;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击发杆与所述连接部联动,所述吻合器可以击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一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推钉杆的近端;
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外侧张开;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内侧收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穿设于所述推钉组件内部的丝杆,所述丝杆包括第一丝杆部和第二丝杆部,所述第二丝杆部位于所述第一丝杆部的远端,且所述第二丝杆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丝杆部的外径;
所述旋转块的远端位于所述第一丝杆部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外侧张开;所述旋转块的远端位于所述第二丝杆部时,所述旋转块的近端向内侧收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装置包括与所述旋转块一一对应的保险块,所述第二丝杆部的近端设置有与所述保险块一一对应的第一凹槽,所述保险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保险块的第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所对应的第一凹槽的近端内侧;
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远端侧旋转而不阻挡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向所述第二丝杆部移动,所述保险装置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时,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而引导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向所述第一丝杆部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移动时,所述旋转块的远端推动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远端侧旋转;
所述吻合器击发时,所述旋转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至与所述保险块脱离,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旋转至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旋转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复位时,所述旋转块的远端越过所述保险块后与所述第一丝杆部抵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块的第一端通过一保险销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的近端内侧,所述保险销上设置有第一扭簧,所述旋转块的远端推动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远端侧旋转时,所述第一扭簧产生变形,所述旋转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至与所述保险块脱离时,所述第一扭簧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所述保险块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方向旋转至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两个所述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相对设置;
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两个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凹槽,两个所述保险块的第一端通过同一保险销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块的第二端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丝杆部倾斜的第一引导斜面,所述旋转块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复位时,所述旋转块的远端沿第一引导斜面向所述第一丝杆部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部的远端开设有与所述旋转块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中分别设置有一回退块,所述保险装置处于第三状态,且所述丝杆向吻合器的远端方向移动时,所述旋转块将所述回退块向所述第二凹槽的近端侧推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退块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近端侧之间设置有回退压簧,所述旋转块将所述回退块向所述第二凹槽的近端侧推动时,压缩所述回退压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部和所述第二丝杆部之间还设置有丝杆连接部,所述丝杆连接部的外表面为过渡面,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第一丝杆部延伸至所述丝杆连接部。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块的远端的内壁设置有凸台,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块的凸台与所述第一丝杆部抵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块一一对应的安装槽,所述旋转块的远端通过一旋转轴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所述旋转轴上还设置有第二扭簧,所述连接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扭簧产生变形,所述旋转块脱离所述第一丝杆部时,所述第二扭簧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所述旋转块的远端向内侧收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块的凸台末端设置有第二引导斜面,所述连接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凸台末端的第二引导斜面与所述第一丝杆部抵触。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钉杆的近端设置有两个所述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相对设置;所述击发杆的远端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击发部,所述击发部分别与收拢时的两个旋转块的近端轴向相对应;
所述击发杆还包括两个击发部之间的击发杆连接部,所述击发杆连接部的内表面分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丝杆向外凹陷的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丝杆的外表面相适应。
16.一种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击发机构。
CN201822108400.0U 2018-12-14 2018-12-14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Active CN209529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08400.0U CN209529232U (zh) 2018-12-14 2018-12-14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DE212019000464.4U DE212019000464U1 (de) 2018-12-14 2019-12-13 Auslösemechanismus und Klammernahtgerät
BR212021010790-3U BR212021010790U2 (pt) 2018-12-14 2019-12-13 Mecanismo de disparo e grampeador
JP2021600094U JP3235225U (ja) 2018-12-14 2019-12-13 触発機構及びステープラー
PCT/CN2019/125257 WO2020119794A1 (zh) 2018-12-14 2019-12-13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08400.0U CN209529232U (zh) 2018-12-14 2018-12-14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29232U true CN209529232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64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08400.0U Active CN209529232U (zh) 2018-12-14 2018-12-14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292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9794A1 (zh) * 2018-12-14 2020-06-18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9794A1 (zh) * 2018-12-14 2020-06-18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0230B (zh) 医用吻合器
CN107249480A (zh) 包括可锁定系统的外科器械组件
JP2015150419A (ja) 小直径の内視鏡用ステープラ
CN107920832A (zh) 具有稳定特征的关节运动的外科装置和装载器
CN103142274A (zh) 圆管型吻合器
CN107753078B (zh) 具有铰接式砧座保持器组件的圆形吻合装置
WO2020119797A1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N209529232U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N209499809U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N209529235U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N209269779U (zh) 医用吻合器
CN103156661A (zh) 指针件及设有该指针件的圆管型吻合器
CN209529234U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N209529236U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JP3235225U (ja) 触発機構及びステープラー
CN105662510B (zh) 一种可旋切的双环形刀吻切组件
CN209529239U (zh) 圆管型吻合器
CN208958213U (zh)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CN209529231U (zh) 圆管型吻合器
CN209529233U (zh) 圆管型吻合器
CN208958208U (zh)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CN208958209U (zh)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CN208876647U (zh)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CN208958210U (zh)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CN209499810U (zh) 旋钮组件及圆管型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21 No. 278 Dongpi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123 No. 278 Dongpi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OUCHSTON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CIENCE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