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17684U -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17684U
CN209517684U CN201821625223.7U CN201821625223U CN209517684U CN 209517684 U CN209517684 U CN 209517684U CN 201821625223 U CN201821625223 U CN 201821625223U CN 209517684 U CN209517684 U CN 209517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shell
touch control
electronic equipment
t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252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gheng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gheng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gheng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gheng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252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17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17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17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其用于通过连接件与电子设备的保护壳连接,并套设在电子设备的外围,所述触控装置包括按压组件及触控组件,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连接件远离与电子设备连接的一面,所述触控组件与连接件转动连接,且在转动后通过与按压组件配合,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保护壳,用户套设于电子设备外围。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持式电子设备而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防止手持式电子设备发生损伤,人们通常都会给手持式电子设备套上一个保护壳。但是现有的保护壳仅能提供一个保护作用,功能十分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保护壳,用于套设于电子设备外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壳包括按压组件、触控组件及壳体;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触控组件与壳体连接,且与按压组件配合,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
优选地,触控组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且在相对壳体转动到第一状态时,所述触控组件收容于壳体上,转动到第二状态时,所述触控组件可与所述按压组件配合,对电子设备的现实面进行触控操作。
优选地,触控组件相对所述壳体转动到第二状态时,所述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间的距离为3-5mm。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收纳槽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电子设备的一面,所述旋转孔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收纳槽底面垂直的一面;
所述按压组件部分容纳于所述收纳槽内,且与所述收纳槽转动连接;
所述触控组件与所述旋转孔转动连接,且所述触控组件转动到与所述按压组件对应的位置时,所述按压组件可带动触控组件对电子设备的现实面进行触控操作。
优选地,壳体上还设有功能按键,所述功能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收纳槽相同的一面,对功能按键施加外力,可对电子设备的电源开关或音量进行操作。
优选地,收纳槽包括按压槽及传动槽,所述按压槽与所述传动槽相互连通,且所述按压槽的宽度大于所述传动槽的宽度;所述功能按键设置于所述按压槽一侧。
优选地,按压组件包括按压部及传动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传动部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触控组件包括第一触控件及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一触控件与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按压组件受到外力时,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触控件相对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以对电子设备的现实面进行触控操作。
优选地,壳体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传动部上设有传动轴,所述收纳槽上设有传动孔,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孔转动配合;
对所述按压部施加外力时,所述传动部从所述收纳槽中翘起。
优选地,第一触控件包括折弯部及触控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触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件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触控件包括旋转轴及触控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触控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触控件的相对两侧,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旋转孔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可推动所述折弯部,以带动所述第一触控件相对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所述触控部通过所述触控孔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接触,完成触控操作。
优选地,按压部与所述收纳槽之间设置有弹簧,对所述按压部施加压力时,所述弹簧提供弹性反力;
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第一过载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还包括第二过载件,所述第一触控件相对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时,所述第一过载件与所述第二过载件弹性接触,以提供与转动方向相反的力。
优选地,壳体包括底壳及侧壳,所述侧壳围设于所述底壳周边,所述侧壳与所述底壳配合,可套设于电子设备上;
所述壳体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收纳槽设置于所述侧壳上远离电子设备的一面,所述旋转孔设置于所述侧壳上与所述收纳槽底面垂直的一面;
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收纳槽的形状适配,所述触控组件镜像设置于侧壳上,所述按压组件部分容纳于所述收纳槽后,按压组件与第一侧壳外壁之间的距离L为5mm-20mm。
优选地,触控组件还包括连接轴,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触控件包括第二通孔,所述连接轴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并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转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用于与电子设备的保护壳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连接件、按压组件及触控组件,所述连接件与电子设备保护壳连接,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触控组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且与所述按压组件配合,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
优选地,连接件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按压组件部分容纳于所述收纳槽中,且与所述收纳槽转动连接,所述触控组件与所述旋转孔转动连接;
所述触控组件旋转到与所述按压组件对应的位置时,对所述按压组件施加外力,使所述按压组件相对所述收纳槽转动,以带动所述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显示面接触,完成触控操作。
优选地,连接件与电子设备保护壳连接后,所述按压组件对应电子设备保护壳的相对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对按压组件施加外力,可操控转动到对应位置的触控组件对电子设备的屏幕进行触控操作。同时在不使用触控组件时,可将触控组件转动到不与按压组件对应的位置,防止误操作。
2.通过连接件将按压组件及触控组件连接,再与电子设备的保护壳连接,方便在按压组件或触控组件损坏时,进行更换,而不用更换电子设备的保护壳。
3.通过保护壳套设于电子设备上,按压组件与触控组件同时与保护壳的壳体连接,方便携带,且不易丢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使用新型提供的触控装置与保护壳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A是触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按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C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2D是图2C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2E是按压组件与连接件收纳槽对比结构示意图。
图2F是按压组件按压原理示意图。
图3A是触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B是触控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C是第一触控件结构示意图。
图3D是第二触控件结构示意图。
图3E是触控组件受力原理示意图。
图4A是按压组件与触控组件配合示意图。
图4B是触控组件与连接件转动关系示意图。
图4C是触控装置使用状态图。
图5A是保护壳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C是图5B的B处放大图。
图5D是壳体与按压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触控装置;11、连接件;13、按压组件;15、触控组件;131、按压部;133、传动部; 1311、弹簧;1331、传动轴;111、收纳槽;113、传动孔;115、旋转孔;117、功能按键;151、第一触控件; 153、第二触控件;155、连接轴;1511、折弯部;1513、触控部;1515、第一通孔;1517、第一过载件;1531、旋转轴;1533、触控孔;1535、第二通孔;1537、第二过载件;119、第二限位件;1539、第一限位件;M、保护壳;20、保护壳;1111、按压槽;1113、传动槽;(第二实施例)21、壳体;23、按压组件;25、触控组件; 211、底壳;213、侧壳;2131、收纳槽;2133、传动孔; 2135、旋转孔;2137、功能按键;215、按钮;217、功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10,用于与电子设备的保护壳M连接,可相对保护壳M转动,以在保护壳M套设于电子设备上时,对电子设备进行触控操作。
请参阅图2A,触控装置10包括连接件11、按压组件 13、及触控组件15,连接件11与保护壳M的一侧面连接,按压组件13设置于连接件11远离保护壳M的一面,且与连接件11连接,触控组件15与连接件11转动连接。
可以理解,连接件11与保护壳M可以是通过胶片黏贴,也可以是通过卡扣卡接,只要保证能通过连接件11 将触控装置10连接在保护壳M上即可。
可以理解,按压组件13及触控组件15至少为1个,优选地,按压组件13及触控组件15皆为2个,镜像设置于连接件11的相对两侧。
请参阅图2B-2D,按压组件13包括按压部131及传动部133,按压部131与传动部133连接,其可以是通过胶水粘合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传动部133上设置有传动轴1331,传动轴与连接件11转动连接,按压部131 靠近连接件11的一面上设置有弹簧1311,从按压部131 远离连接件11的一端对按压部131朝连接件11的方向施加外力时,弹簧1311受到挤压发生弹性形变,处于压缩状态,按压部131被外力按向靠近连接件11的方向。当外力消失时,弹簧1311对按压部131施加远离连接件11 方向的弹力,按压部131被弹力弹向远离连接件11的方向。
连接件11设置有收纳槽111、及旋转孔115,收纳槽 111设置于连接件11远离与保护壳M连接的一面上,按压部131及传动部133部分容纳于收纳槽111内。即,按压组件13一部分容纳于收纳槽111内,一部分凸出于收纳槽111。旋转孔115设置于连接件11上与收纳槽111 底面垂直的一面上,触控组件15与旋转孔115转动连接,可相对连接件11转动,即可相对保护壳M转动,也即相对按压组件13转动,收纳槽111内壁上设有传动孔113,传动轴1331与传动孔113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连接件11上还设有功能按键117,功能按键117设置于与收纳槽111在连接件11上相同的一面,用于在连接件11与保护壳M连接并套设于电子设备上后,电子设备的电源按键或音量按键可以与功能按键117适配,方便用户通过功能按键117操控电子设备电源或音量。
请参阅图2E,为了在连接件11上开设功能按键117,在本实施例中,收纳槽111包括按压槽1111及传动槽1113,为了能够实现功能按键117的功能,将按压槽1111的宽度h1设置为大于传动槽1113的宽度h2,传动部133的形状与传动槽1113适配,按压部131的形状与按压槽1111 适配。即,将传动部133的宽度H2设置为小于按压部131 的宽度H1,收纳槽111的形状与按压组件13的形状适配,功能按键117设置于收纳槽111的一侧。
可以理解,功能按键117设置于收纳槽111的一侧具体为,当保护壳M套设于电子产品上时,功能按键117 与电子设备的电源键的位置对应,以使通过功能按键117 可以按触电子设备的电源键。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按压部131与传动部133 设置为等宽,将功能按键117设置于收纳槽111内。即,只是将传动部133的宽度H2设置为小于按压部131的宽度H1,收纳槽111的整体宽度一致,功能按键117与传动部133一同设置于收纳槽111内。
请参阅图2F,按压组件13处于收纳槽111中时,弹簧1311与收纳槽111的底部接触,传动轴1331与收纳槽111内壁上的传动孔113转动配合,即按压组件13在收纳槽111内以传动轴1331为支点形成一杠杆。当向按压部 131施加朝向连接件11的压力时,弹簧1311压缩,传动部133以传动轴1331为支点翘起,即绕传动轴1331朝远离连接件11的方向转动。外力消失时,弹簧1311恢复原状,传动部133也转动回施加压力之前的位置。
连接件11与电子设备的保护壳M连接后,按压组件 13对应电子设备的保护壳M的相对两侧。
请参阅3A-3B,触控组件15包括第一触控件151、第二触控件153及连接轴155。第一触控件151与第二触控件153之间通过连接轴155连接,形成转动连接,以使第一触控件151可绕连接轴155相对第二触控件153转动,以在保护壳M套设于电子设备上时,与电子设备的屏幕接触,从而对电子设备进行触控操作。
请参阅图3C-3E,第一触控件151包括折弯部1511 及触控部1513。折弯部1511及触控部1513分别设置于第一触控件151的相对两侧,通过对折弯部1511施加外力,可使第一触控件151相对第二触控件153转动。在折弯部 1511与触控部1513之间还设有第一通孔1515,第一通孔 1515与连接轴155转动配合,通过连接轴155与第二触控件形成转动连接。
第二触控件153包括旋转轴1531、触控孔1533及第二通孔1535。旋转轴1531与触控孔1533设置于第二触控件153的相对两侧,第二通孔1535与第一通孔1515同心设置,连接轴155同时穿过第一通孔1515及第二通孔1535,且连接轴155与第一通孔1515及第二通孔1535转动配合,以使第一触控件151与第二触控件153形成转动连接。即,第一触控件151相对第二触控件153形成一个以连接轴 155为支点的杠杆。当给折弯部1511一个远离触控部1513方向的力时,第一触控件151绕连接轴155相对第二触控件153转动。
触控孔1533设置于第二触控件153上与触控部1513 对应的一侧,即,当第一触控件151绕连接轴155相对第二触控件153转动,且触控部1513的转动方向为朝靠近触控孔1533的方向时,触控部1513可通过触控孔1533 外露于第二触控件153远离第一触控件151的一面。旋转轴1531设置于第二触控件153远离第一触控件151的一面,与旋转孔115转动配合,触控组件15与连接件11可通过旋转轴1531及旋转孔115的配合相对转动。
请再参阅图3C-3D,第一触控件151还包括第一过载件1517,第一过载件1517设置于第一触控件151靠近第二触控件153的一面。第二触控件153还包括第二过载件 1537,第二过载件1537设置于第二触控件153靠近第一触控件151的一面。当触控部1513朝靠近触控孔1533的方向转动时,第一过载件1517与第二过载件1537接触,第一过载件1517与第二过载件1537之间为弹性接触,即会给第一触控件151一个与转动反向相反的弹力,以使在对折弯部1511处施加的外力消失时,通过第一过载件 1517与第二过载件1537之间的弹力,使第一触控件151 与第二触控件153恢复到受到外力之前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载件1517为凸起的凸台,第二过载件1537为弹性过载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过载件1517设置为弹性过载片,第二过载件设置为凸起的凸台,只要保证第一过载件1517与第二过载件 1537之间为弹性接触即可。
请参阅图4A-4C,触控组件15相对连接件11转动到与按压组件13对应的位置时,为第二状态,即折弯部1511 转动到传动部133远离连接件11的一侧,且传动部133 绕传动轴1331相对连接件11转动时,可以与折弯部1511 接触的位置。当触控组件15处于第二状态时,对按压部 131朝连接件11方向施加一个外力,带动传动部133往远离连接件11的方向翘起,传动部133翘起后与折弯部1511 接触,给折弯部1511一个远离触控部1513方向的外力,从而带动触控部1513转动,以使触控部1513可从触控孔 1533外露于第二触控件153远离第一触控件151的一面,从而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接触,以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当外力消失时,按压部131及传动部133回复到施加外力前的位置,即对折弯部施加的外力也消失,第一触控件151与第二触控件153在第一过载件1517及第二过载件1537的弹力下回复到外力施加前的位置,也即触控部1513不再外露于第二触控件153远离第一触控件151的一面,也即触控组件15转动到第一状态。当触控组件15处于第二状态时,触控组件15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距离为0.3-0.5mm。
进一步的,触控组件15上还设有第一限位件1539,连接件11上还设有第二限位件119,第一限位件设置于触控组件15上与旋转轴1531相同的一面,第二限位件设置于连接件11上与旋转孔115相同的一面。第一限位件 1539与第二限位件119配合,以限制触控组件15相对连接件11转动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539为凸块,第二限位件119为凹槽,触控组件15相对连接件11转动时,第一限位件1539在第二限位件119内滑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539可以为凹槽,第二限位件119为凸块,只要保证第一限位件1539与第二限位件119配合,限制触控组件15相对连接件11转动的角度即可。
当用户需使用触控装置10时,将触控装置10与保护壳M连接,将保护壳M套设在电子设备上,且将触控组件15与电子设备的屏幕处于同一侧。将触控组件40旋转到与按压组件13对应的位置,按动按压部131,即可带动触控部1513与电子设备的屏幕接触,完成触控操作。
请参阅图5A-5C,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保护壳20,用于套设在电子设备上以起到对电子设备的保护及对电子设备的触控操作,其包括壳体21、按压组件23及触控组件25。按压组件23设置于壳体21的一侧,且与壳体 21转动连接,触控组件25与壳体21转动连接,且触控组件25与按压组件配合,可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
按压组件23及触控组件25与触控装置10中的按压组件13及触控组件15形状功能结构及功能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触控组件25相对壳体21转动到第一状态时,收容于壳体21上,按压组件23无法与触控组件25配合,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触控组件25相对壳体21 转动到第二状态时,触控组件25可与按压组件23配合,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且触控组件25相对壳体21转动到第二状态时,与电子设备显示面之间的距离为0.3-0.5mm。
壳体21包括底壳211及侧壳213,侧壳213围设于底壳211周边,与底壳211配合套设在电子设备上,以起到对电子设备的保护作用。侧壳的一面上设有收纳槽2131、传动孔2133、旋转孔2135及功能按键2137,其中收纳槽 2131与触控装置10中的收纳槽111、传动孔2133与触控装置10中的传动孔113、旋转孔2135与触控装置10中的旋转孔115及功能按键2137与触控装置10中的功能按键 117的结构形状及功能完全相同,用于与按压组件23及触控组件25配合,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实施例,壳体21为连接件11与电子设备保护壳M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触控组件25可以为1个2个或多个,优选地,触控组件为2个,镜像设置于侧壳213上。
可以理解,触控组件25处于第一状态时,收容于壳体21为,触控组件25相对壳体21转动到其投影位于侧壳213的上面积最大的位置。
请参阅图5D,侧壳213上还设置有按钮215,其用于与电子设备上的按键配合,以实现通过按压按钮215来按压电子设备上的按键。底壳211上设置有功能孔217,用以与电子设备的摄像头配合,以使保护壳20套设于电子设备上时,摄像头可以通过功能孔217进行拍照及摄像操作。
可以理解,功能键可以有1个,2个或多个,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具有的按键数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按压组件23远离触控组件25的一端与侧壳213外壁之间存在距离L,以使用户通过握持保护壳20 对电子设备进行触控操作时,手指弯曲后刚好触及按压组件23。优选地,距离L的范围为5mm-2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装置及保护壳包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对按压组件施加外力,可操控转动到对应位置的触控组件对电子设备的屏幕进行触控操作。同时在不使用触控组件时,可将触控组件转动到不与按压组件对应的位置,防止误操作。
2.通过连接件将按压组件及触控组件连接,再与电子设备的保护壳连接,方便在按压组件或触控组件损坏时,进行更换,而不用更换电子设备的保护壳。
3.通过保护壳套设于电子设备上,按压组件与触控组件同时与保护壳的壳体连接,方便携带,且不易丢失。
4.通过将按压组件设置在壳体的相对两侧,方便用户对按压组件进行按压,以带动触控组件对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进行触控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Claims (15)

1.一种保护壳,用于套设于电子设备外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壳包括按压组件、触控组件及壳体;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触控组件与壳体连接,且与按压组件配合,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组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且在相对壳体转动到第一状态时,所述触控组件收容于壳体上,转动到第二状态时,所述触控组件可与所述按压组件配合,对电子设备的现实面进行触控操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组件相对所述壳体转动到第二状态时,所述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间的距离为3-5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收纳槽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电子设备的一面,所述旋转孔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收纳槽底面垂直的一面;
所述按压组件部分容纳于所述收纳槽内,且与所述收纳槽转动连接;
所述触控组件与所述旋转孔转动连接,且所述触控组件转动到与所述按压组件对应的位置时,所述按压组件可带动触控组件对电子设备的现实面进行触控操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功能按键,所述功能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收纳槽相同的一面,对功能按键施加外力,可对电子设备的电源开关或音量进行操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槽包括按压槽及传动槽,所述按压槽与所述传动槽相互连通,且所述按压槽的宽度大于所述传动槽的宽度;所述功能按键设置于所述按压槽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按压部及传动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传动部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触控组件包括第一触控件及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一触控件与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按压组件受到外力时,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第一触控件相对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以对电子设备的现实面进行触控操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传动部上设有传动轴,所述收纳槽上设有传动孔,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孔转动配合;
对所述按压部施加外力时,所述传动部从所述收纳槽中翘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件包括折弯部及触控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触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件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触控件包括旋转轴及触控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触控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触控件的相对两侧,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旋转孔转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可推动所述折弯部,以带动所述第一触控件相对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所述触控部通过所述触控孔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接触,完成触控操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收纳槽之间设置有弹簧,对所述按压部施加压力时,所述弹簧提供弹性反力;
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第一过载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还包括第二过载件,所述第一触控件相对所述第二触控件转动时,所述第一过载件与所述第二过载件弹性接触,以提供与转动方向相反的力。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及侧壳,所述侧壳围设于所述底壳周边,所述侧壳与所述底壳配合,可套设于电子设备上;
所述壳体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收纳槽设置于所述侧壳上远离电子设备的一面,所述旋转孔设置于所述侧壳上与所述收纳槽底面垂直的一面;
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收纳槽的形状适配,所述触控组件镜像设置于侧壳上,所述按压组件部分容纳于所述收纳槽后,按压组件与第一侧壳外壁之间的距离L为5mm-20mm。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组件还包括连接轴,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触控件包括第二通孔,所述连接轴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并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转动配合。
13.一种触控装置,用于与电子设备的保护壳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连接件、按压组件及触控组件,所述连接件与电子设备保护壳连接,所述按压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触控组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且与所述按压组件配合,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进行触控操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上设有收纳槽及旋转孔,所述按压组件部分容纳于所述收纳槽中,且与所述收纳槽转动连接,所述触控组件与所述旋转孔转动连接;
所述触控组件旋转到与所述按压组件对应的位置时,对所述按压组件施加外力,使所述按压组件相对所述收纳槽转动,以带动所述触控组件与电子设备显示面接触,完成触控操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与电子设备保护壳连接后,所述按压组件对应电子设备保护壳的相对两侧。
CN201821625223.7U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Active CN209517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5223.7U CN209517684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5223.7U CN209517684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17684U true CN209517684U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91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25223.7U Active CN209517684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176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274228A1 (en) Suppor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9171193B (zh) 会议桌
CN209517684U (zh) 一种触控装置及保护壳
TWI662877B (zh) 功能元件旋轉復位裝置及電子設備
US7573460B2 (en) Personalised phone structure
CN110253541A (zh) 一种机器人模块快换接口
US20150137761A1 (en) Holding structure
CN208819789U (zh) 一种多功能按键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可穿戴设备
WO2022237653A1 (zh) 按键设备和电子设备组件
JP5961765B2 (ja) 移動端末のキーコンポーネント及び移動端末
CN111536373B (zh) 一种支撑结构及游戏手柄
CN209511449U (zh) 电子设备
CN109491455B (zh) 转动装置和显示设备
CN207731238U (zh) 一种鼠标滚轮模组
CN208462180U (zh) 保护壳
CN209076010U (zh) 电子设备触屏控制器、电子设备组件及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7588758U (zh) 按键及电子设备
CN215841601U (zh) 一种用于玩具产品的压持机构及照相机玩具
WO2018126648A1 (zh) 一种移动终端
WO2018068538A1 (zh) 一种弹性按键及其终端设备
CN210377229U (zh) 一种带有控制装置的显示器及控制组件
TW202219419A (zh) 支架及電子設備
CN212235969U (zh) 一种应用于手机游戏手柄的止锁装置
CN217592702U (zh) 一种清洁器
CN112516586B (zh) 复合式手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