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16675U - 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516675U CN209516675U CN201920229031.2U CN201920229031U CN209516675U CN 209516675 U CN209516675 U CN 209516675U CN 201920229031 U CN201920229031 U CN 201920229031U CN 209516675 U CN209516675 U CN 2095166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wireless charging
- circuit
- charging transmitting
- conne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逆变电路、控制单元、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识别电路及通讯电路,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控制单元分别与逆变电路、识别电路及通讯电路连接,识别电路、逆变电路及通讯电路均分别与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连接,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能够使一个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尤其涉及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上。目前,无线充电器为了增大无线充电识别区,往往会采用多个发射线圈,但同一个无线充电器采用的发射线圈的功率一致,虽然15W及以上的高功率无线充电器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但15W的无线充架构成本上会比10W高出许多,同时目前真正支持 15W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也极少。如何使用户在享受无线充电便捷的同时降低无线充电器的配置成本是业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使一个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逆变电路、控制单元、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识别电路及通讯电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逆变电路、所述识别电路及所述通讯电路连接,所述识别电路、所述逆变电路及所述通讯电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所述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检测电路与输入端口,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逆变电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降压电路,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PD控制器,所述PD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PD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第一降压电路与调节电路,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逆变电路与第二逆变电路,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口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一线圈连接,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口及所述第二线圈连接。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PD控制器,所述PD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PD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为15W,所述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为10W。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与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座之间呈设定角度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架内,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的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和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的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的其中之一与所述支架的横屏支撑位置对应,其中另一与所述支架的竖屏支撑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逆变电路、控制单元、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识别电路及通讯电路,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控制单元分别与逆变电路、识别电路及通讯电路连接,识别电路、逆变电路及通讯电路均分别与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连接,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能够使一个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线圈设置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线圈设置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的工作架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10包括逆变电路11、控制单元1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13、识别电路14及通讯电路16,无线充电发射线圈13包括第一线圈131 与第二线圈132,控制单元12分别与逆变电路11、识别电路14及通讯电路 16连接,识别电路14、逆变电路11及通讯电路16均分别与第一线圈131及第二线圈132连接,第一线圈131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132的额定功率,第一线圈131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1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
第一线圈131与第二线圈132分别与识别电路14连接,识别电路14具有分别与第一线圈131及第二线圈132对应连接的输入端,识别电路14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12连接,识别电路14用于检测第一线圈131与第二线圈132 的工作电流并根据检测的工作电流确定当前功率较高的线圈,进而输出对应的电平信号,以实现工作线圈的自动匹配。
逆变电路11的输入端与控制单元12的输出端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13中的第一线圈131及第二线圈132的输入端分别与逆变电路11连接,逆变电路11具有分别与第一线圈131及第二线圈132对应连接的输出端,逆变电路11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同时向第一线圈131和第二线圈132供电或分别向第一线圈131和第二线圈132供电。实际实现时,逆变电路11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13之间可设有与控制单元12连接的开关电路以控制逆变电路11与第一线圈131及第二线圈132之间的连接状态,控制单元12在收到识别电路 14的电平信号后,根据电平信号控制开关电路动作以切换当前的工作线圈,但切换方式不限于此。逆变电路11用于将输入端接收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并将得到的交流电压传输至第一线圈131与第二线圈132。逆变电路11可以但不限于为全桥式逆变器(Full BridgeInverter)。
通讯电路16用于实现与外部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之间的通讯,实现对外部待充电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在一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发射端10还包括一LED(图未示出),LED与控制单元12连接,以指示充电状态。
实际实现时,为使第一线圈131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1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可参考图2与图3进行第一线圈 131与第二线圈132的位置摆放,通过使第一线圈131与第二线圈132部分重叠来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并且,该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由不同额定功率的线圈构成,在增大无线充电器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的同时,使同一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以降低无线充电器的配置成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31为15W线圈,第二线圈132为10W线圈,在支持当前主流的10W无线充电功率的同时可以兼容更高的15W无线充电功率。应理解,第一线圈131与第二线圈132的相对位置设置不限于图示。
第一线圈131与第二线圈132可同时工作或单独工作,在第一线圈131 与第二线圈1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相对分离时,可以实现对两台电子设备同时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设置识别电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并使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能够使一个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
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20包括逆变电路21、控制单元2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3、识别电路24及通讯电路26,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3包括第一线圈231 与第二线圈232,控制单元22分别与逆变电路21、识别电路24及通讯电路 26连接,识别电路24、逆变电路21及通讯电路26均分别与第一线圈231及第二线圈232连接,第一线圈231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232的额定功率,第一线圈231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2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
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分别与识别电路24连接,识别电路24具有分别与第一线圈231及第二线圈232对应连接的输入端,识别电路24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22连接,识别电路24用于检测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 的工作电流并根据检测的工作电流确定当前功率较高的线圈,进而输出对应的电平信号。
逆变电路21的输入端与控制单元22的输出端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 23中的第一线圈231及第二线圈232的输入端分别与逆变电路21连接,逆变电路21具有分别与第一线圈231及第二线圈232对应连接的输出端,逆变电路21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同时向第一线圈231和第二线圈232供电或分别向第一线圈231和第二线圈232供电。实际实现时,逆变电路21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3之间可设有与控制单元22连接的开关电路以控制逆变电路21与第一线圈231及第二线圈232之间的连接状态,控制单元22在收到识别电路24的电平信号后,根据电平信号控制开关电路动作以切换当前的工作线圈,但切换方式不限于此。逆变电路21用于将输入端接收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并将得到的交流电压传输至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逆变电路21可以但不限于为全桥式逆变器(Full BridgeInverter)。
通讯电路26用于实现与外部待充电的电子设备进行通讯,实现对外部待充电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实际实现时,为使第一线圈231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2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可参考图2与图3的方式进行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的位置摆放,通过使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 部分重叠来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并且,该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由不同额定功率的线圈构成,在增大无线充电器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的同时,使同一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以降低无线充电器的配置成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231为15W线圈,第二线圈232 为10W线圈,在支持当前主流的10W无线充电功率的同时可以兼容更高的15W 无线充电功率。
无线充电发射端20还包括检测电路25和输入端口29。具体地,检测电路25具有分别与逆变电路21及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3对应连接的输入端,逆变电路21的输入端与输入端口29连接,以接收输入端口29传输的直流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电路25的电流检测端(第一输入端)与逆变电路21 的输出端连接,当逆变电路21有两个时,检测电路25具有两个对应的电流检测端,检测电路25的电压检测端(第二输入端)为两个并分别与第一线圈231 及第二线圈232的输出端连接,检测电路25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22连接。具体地,检测电路25用于根据电流检测值和电压检测值处理得到调整占空比宽度。
输入端口29可以是Lightning连接器、Micro USB连接器或Type-C连接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输入端口29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器。
无线充电发射端2020还包括降压电路27和PD控制器28,其中,降压电路27的输入端与输入端口29连接,降压电路27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22连接, PD控制器28的输入端分别与降压电路27的输出端及控制单元22连接,PD控制器28的输出端与输入端口29连接。
具体地,PD控制器28用于对电源路径管理。降压电路27用于根据接收的负载的需求,调整占空比宽度,以实现对无线充电发射端20的功率输出大小调节。
实际实现时,为对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进行单独控制,可对应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分别设置不同的逆变电路21、检测电路25及降压电路27。第一线圈231与第二线圈232可同时工作或单独工作,在第一线圈 231与第二线圈2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相对分离时,可以实现对两台电子设备同时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设置识别电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并使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能够使一个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并且,通过降压电路以调节占空比方式来调节无线充电发射端的输出功率,以支持相应类型的电子设备的快充。
第三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30包括逆变电路31、控制单元3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3、识别电路34及通讯电路36,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3包括第一线圈331 与第二线圈332,控制单元32分别与逆变电路31、识别电路34及通讯电路 36连接,识别电路34、逆变电路31及通讯电路36均分别与第一线圈331及第二线圈332连接,第一线圈331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332的额定功率,第一线圈331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3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
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分别与识别电路34连接,识别电路34具有分别与第一线圈331及第二线圈332对应连接的输入端,识别电路34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32连接,识别电路34用于检测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 的工作电流并根据检测的工作电流确定当前功率较高的线圈,进而输出对应的电平信号。
逆变电路31的输入端与控制单元32的输出端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 33中的第一线圈331及第二线圈332的输入端分别与逆变电路3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逆变电路31包括第一逆变电路311与第二逆变电路312,控制单元3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逆变电路311与第二逆变电路312连接,第一逆变电路311的输出端与第一线圈331连接,第二逆变电路312的输出端与第二线圈332连接,实际实现时,逆变电路31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3之间可设有与控制单元32连接的开关电路以控制逆变电路31与第一线圈331及第二线圈 332之间的连接状态,控制单元32在收到识别电路34的电平信号后,根据电平信号控制开关电路动作以切换当前的工作线圈,但切换方式不限于此。逆变电路31用于将输入端接收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并将得到的交流电压传输至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逆变电路31可以但不限于为全桥式逆变器(Full Bridge Inverter)。
通讯电路36用于实现与外部待充电的电子设备进行通讯,实现对外部待充电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实际实现时,为使第一线圈331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3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可参考图2与图3的方式进行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的位置摆放,通过使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 部分重叠来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并且,该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由不同额定功率的线圈构成,在增大无线充电器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的同时,使同一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以降低无线充电器的配置成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331为15W线圈,第二线圈332 为10W线圈,在支持当前主流的10W无线充电功率的同时可以兼容更高的15W 无线充电功率。
无线充电发射端30还包括输入端口39,第二逆变电路312的输入端与输入端口39连接,以接收输入端口39传输的直流电压。具体地,输入端口39 可以是Lightning连接器、Micro USB连接器或Type-C连接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输入端口39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器。
无线充电发射端30还包括第一降压电路307与调节电路308,第一降压电路307的输入端分别与输入端口39及控制单元32连接,第一逆变电路311 分别与第一降压电路307的输出端及第一线圈331连接,调节电路308的输入端与输入端口39连接,调节电路308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32连接,第二逆变电路312分别与输入端口39及第二线圈332连接。
无线充电发射端30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37,第二降压电路37的输入端与输入端口39连接,第二降压电路37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32连接。
无线充电发射端30还包括检测电路35,检测电路35的输入端分别与逆变电路31及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3连接,检测电路35的电流检测端分别与第一逆变电路311及第二逆变电路312的输出端连接,检测电路35的电压检测端分别与第一线圈331及第二线圈332的输出端连接,检测电路35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32连接,实际实现时,检测电路35可以包括两个检测单元,分别用于检测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的电压及第一逆变电路311与第二逆变电路312的电流。具体地,检测电路35用于根据电流检测值和电压检测值处理得到定频调压幅度。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降压电路307用于根据接收负载的需求,进行动态电压调节,从而使得第一逆变电路311接收到直流电压根据负载变化而变化。调节电路308用于根据接收负载的需求,在固定频率下调整电压幅度,以在第一线圈331工作时实现对无线充电发射端30的功率输出大小调节。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降压电路37用于根据接收的负载的需求,调整占空比宽度,以在第二线圈332工作时实现对无线充电发射端30的功率输出大小调节。
无线充电发射端30还包括PD控制器38,PD控制器38的输入端分别与调节电路308的输出端、第二降压电路37的输出端及控制单元32连接,PD控制器38的输出端与输入端口39连接。PD控制器38用于对电源路径管理。
实际实现时,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可同时工作或单独工作,在第一线圈331与第二线圈332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相对分离时,可以实现对两台电子设备同时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设置识别电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并使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能够使一个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并且,通过第一降压电路、调节电路以定频调节电压幅度的方式来调节无线充电发射端的输出功率,通过第二降压电路以调节占空比方式来调节无线充电发射端的输出功率,以支持相应类型的电子设备的快充。
第四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的工作架构示意图。如图6 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50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端51,无线充电发射端51 的具体结构请参照如图1、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发射端 10,20,30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际实现时,无线充电器50可以是平板充电器或立式充电器。
当无线充电器50为立式充电器时,请参考图7,无线充电器50包括底座 52与支架53,支架53与底座52之间呈设定角度设置,该设定角度为支架53 的支撑面531与底座52的支撑面521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20°,无线充电发射端51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设置在支架53内,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的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511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的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512的其中之一与支架53的横屏支撑位置对应,其中另一与支架53的竖屏支撑位置对应,横屏支撑位置是指电子设备横屏摆放在底座52上时与支架 53的接触位置,例如支架53上靠近底座52的位置,竖屏支撑位置是指电子设备竖屏摆放在底座52上时与支架53的接触位置,例如为支架53上靠近底座52的位置或远离底座52的位置,一般来说,竖屏支撑位置的区域大于并包括横屏支撑位置的区域,无线充电识别区511与无线充电识别区512之间可相对分离或重叠,从而可以实现电子设备横放或竖放两种状态下分别对应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识别区511与支架53的竖屏支撑位置对应,无线充电识别区512与支架53的横屏支撑位置对应。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51的输入端口(请参考图1、图4及图5)用于连接外部的充电连接器6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充电连接器 60包括可将外部交流电压转化为直流电压的整流电路(图未示出)和由直流电压供电的连接器。较佳的,整流电路可以是全桥整流电路,外部交流电压例如可以为220V市电交流电,连接器可以是USB Type C母座连接器,输入到连接器的直流电压可以是对整流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进行降压后的例如低于 20V的直流电压。充电连接器60可以是快充协议充电器,例如可以输出5V、 9V、14.5V和20V等不同等级的快充协议电压。本实施例中的快充协议电压可以是高通QC2.0/3.0协议电压、USB功率传输(Power Delivery,PD)2.0/3.0 协议电压或其他快充协议电压。充电连接器60也可以输出例如5V的普通充电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51中的输入端口可以是Lightning连接器,充电连接器60可以是USB Type C母座连接器,无线充电器50中的输入端口可经由转换接头与充电连接器60连接。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上述连接器及输入端口也可以是能够相互配合的其他类型的连接器,或者,也可不需要转换接头,使输入端口与充电连接器60直接配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端71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图未示出)、整流及电压调节电路(图未示出)。
具体地,无线充电接收端71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端51 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电磁耦合,以接收无线充电发射端51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发射的无线充电信号,感应产生出一交流电压。整流及电压调节电路可以包括桥式整流电路,可将无线充电接收端71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较佳的,整流及电压调节电路还可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滤波电路,以从转换出的直流电压产生出稳定的特定大小的直流电压。整流及电压调节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可作为电源给待充电的电子设备70充电。
待充电的电子设备70较佳的可以为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在一个较佳实例中,待充电设备为苹果的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智能终端,无线充电接收端71可设连接器,较佳的为Lightning公座连接器,Lightning 公座连接器可插入苹果智能终端的Lightning母座连接器对智能终端进行充电。可以理解,无线充电接收端71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连接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端71可设有可充电电池。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收到无线充电信号时,在给待充电的电子设备70充电的同时,还可给可充电电池供电。
实际实现时,无线充电接收端71可以被设置为可装设到电子设备70的后壳上的背夹电池式充电器,也可集成在电子设备70内部。
可以理解,无线充电器50还包括通信部分,用于按照相应协议与充电连接器60及待充电的电子设备70进行通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通过无线充电发射端中设置的识别电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并使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能够使一个无线充电器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兼容性。并且,对于立式无线充电器,可以实现手机躺着放或立着放两种状态下分别对应不同的无线充电功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电路、控制单元、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识别电路及通讯电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逆变电路、所述识别电路及所述通讯电路连接,所述识别电路、所述逆变电路及所述通讯电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所述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之间相对分离或形成连续的无线充电识别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检测电路与输入端口,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逆变电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降压电路,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PD控制器,所述PD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PD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第一降压电路与调节电路,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逆变电路与第二逆变电路,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口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一线圈连接,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口及所述第二线圈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还包括PD控制器,所述PD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PD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额定功率为15W,所述第二线圈的额定功率为10W。
9.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与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座之间呈设定角度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架内,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的第一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和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的第二线圈的无线充电识别区的其中之一与所述支架的横屏支撑位置对应,其中另一与所述支架的竖屏支撑位置对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29031.2U CN209516675U (zh) | 2019-02-22 | 2019-02-22 | 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29031.2U CN209516675U (zh) | 2019-02-22 | 2019-02-22 | 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516675U true CN209516675U (zh) | 2019-10-18 |
Family
ID=68204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29031.2U Active CN209516675U (zh) | 2019-02-22 | 2019-02-22 | 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51667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72338A (zh) * | 2020-06-30 | 2021-12-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
CN116683656A (zh) * | 2022-09-27 | 2023-09-0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充电底座及无线充电系统 |
-
2019
- 2019-02-22 CN CN201920229031.2U patent/CN2095166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72338A (zh) * | 2020-06-30 | 2021-12-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
CN116683656A (zh) * | 2022-09-27 | 2023-09-0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充电底座及无线充电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52370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mpatibility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 |
KR102197580B1 (ko) |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
KR20130048982A (ko) | 유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 |
CN209516675U (zh) | 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 |
US10849431B2 (en) | Smart chair | |
CN106716762B (zh) | 受电器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 |
US20210075270A1 (en) | Multi-level power compatible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 |
CN108899973A (zh) | 一种电源适配器 | |
CN205863990U (zh) | 一种多功能多接口充电器 | |
CN110138022A (zh) | 充电装置、充电控制装置、终端设备及充电方法 | |
CN108448670A (zh) | 一种便携式非接插式充电设备及方法 | |
WO2020124591A1 (zh) | 电源提供装置、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 |
CN103209347A (zh) |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机顶盒及其无线充电方法 | |
CN208797651U (zh) | 一种电源适配器 | |
CN106208288A (zh) | 功率馈送器和功率馈送系统 | |
US20200185970A1 (en) | Magnetic field adjusting three-dimensional flexible resonato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 |
CN108054817A (zh) | 无线充电器、发射端及充电方法 | |
CN208142932U (zh) | 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无线充电器 | |
CN209217741U (zh) | 充电控制装置以及移动电源 | |
US12081046B2 (en) | Apparatus for dynamic control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 |
CN109659992A (zh) | 边充电边使用电磁谐振式智能无线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 |
KR20150002758U (ko) | 휴대용단말기의 무선 충전장치를 구비한 충전이 가능한 휴대용 보조배터리 | |
CN216721026U (zh) | 智能平台和电器设备 | |
KR20190069686A (ko) | 확장형 무선 전력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휴대 단말 | |
US12088214B2 (en) | Power supply conversion device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