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95448U - 电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95448U
CN209495448U CN201822029090.3U CN201822029090U CN209495448U CN 209495448 U CN209495448 U CN 209495448U CN 201822029090 U CN201822029090 U CN 201822029090U CN 209495448 U CN209495448 U CN 209495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ortion
enclosure body
cover board
interconnecting piece
electric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2909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2909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954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95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954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壳体本体和盖板,壳体本体与盖板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连接并形成流体腔,壳体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盖板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二支撑部外周,连接部包括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和部分第二支撑部。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采用搅拌摩擦焊的工艺将盖板与壳体本体之间固定连接,在保证电加热器加热性能的同时提高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在车辆技术领域,电加热器主要用于对工作介质进行加热或保温。电加热器包括壳体本体和盖板,在保证电加热器加热性能的同时提高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器,能够在保证电加热器加热性能的同时提高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包括壳体和盖板,所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之间形成有流体腔,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盖板通过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盖板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外周,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器,电加热器包括壳体本体和盖板,壳体本体与盖板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连接并形成流体腔,壳体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盖板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二支撑部外周,连接部包括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和至少部分第二支撑部;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采用搅拌摩擦焊的工艺在盖板与壳体本体之间形成连接部,连接部固定连接盖板和壳体本体,在保证电加热器加热性能的同时提高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器的一种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加热器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壳体本体与盖板组件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壳体本体与盖板组件的一种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壳体本体的一种俯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壳体本体的一种仰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壳体本体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壳体本体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盖板的一种主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盖板的一种仰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盖板的一种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盖板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壳体本体和盖板组件的一种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壳体本体的一种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盖板、壳体本体以及搅拌摩擦设备组件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搅拌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焊接完成后壳体本体、连接部以及盖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加热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车辆等技术领域中,电加热器主要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适用于对液态或者气液混合物状态的工作介质进行加热,电加热器包括加热元件,加热元件通电发热并对工作介质加热,进而为需要热量的工况供热。
结合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加热器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和爆炸结构示意图。电加热器100主要包括壳体、控制模块3、驱动模块4、隔离部5、盖板6以及加热元件(图中未标出),壳体具有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以及壳体本体7,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以及壳体本体7可采用金属材料压铸成形,当然,成形的方式还可以是浇铸或其他工艺,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加热元件与壳体本体7也通过压铸或浇铸一体成形,壳体本体7设置于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第一壳体1与壳体本体7之间密封固定设置,第二壳体2与壳体本体 7之间密封固定设置,这里的密封设置能够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固定设置及以下全文中的固定设置包括直接固定设置和相对固定设置;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控制模块3、驱动模块4、隔离部5、盖板6以及加热元件均位于该安装空间,控制模块3、驱动模块 4、隔离部5以及加热元件电连接,当然,控制模块3与驱动模块4也可以设置为同一部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盖板6与壳体本体7之间形成有流体腔,流体腔用于为工作介质提供加热空间。电加热器100通过外部给电使得加热元件发热并对流体腔中的工作介质进行加热,从而实现电加热器100的电加热功能。因此,电加热器100还包括外接部,外接部包括工作介质的进出口和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口,电加热器100能够通过外接部与工作介质连通并与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外接部包括进口90、强电部91、弱电部92以及出口93,进口90通过进口管道900与流体腔相连通,出口93通过出口管道930与流体腔相连通,强电部91、弱电部92分别与外接电源电连接。工作介质从进口90通过进口管道900进入流体腔,加热元件通过强电部91以及弱电部92与外部设备电连接并由外部设备供电发热,加热元件通过壳体本体 7将热量传递给流体腔内的工作介质,工作介质在流体腔内完成加热过程后通过出口管道930从出口93流出电加热器100。本实施例中,进口90 和出口93位于电加热器100相同侧,并与强电部91和弱电部92位于相同侧,作为其它实施方式,进口90和出口93可以位于电加热器的不同侧。
结合参见图3和图4,图3是图4中壳体本体与盖板组件的一种轴测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壳体本体与盖板组件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为方便传热,盖板6与壳体本体7均采用金属材料,并通过压铸工艺分别成形,当然,还可以采用浇铸工艺成形,首先将成形后的盖板6与壳体本体7进行机械组装,组装完成后盖板6与壳体本体7之间相配合连接,盖板6形成为流体腔的上壁,盖板6与壳体本体7之间形成有配合间隙,将盖板6与壳体本体7之间的配合间隙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这里的焊接指的是搅拌摩擦焊。搅拌摩擦焊是利用摩擦热与塑性变形热作为焊接热源的一种焊接方法,在焊接过程中,搅拌机中的搅拌针在高速旋转的同时伸入工件的接缝中,高速旋转的搅拌针与工件之间产生摩擦热,摩擦热与搅拌针的机械力使与搅拌针相邻的材料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随着搅拌针的移动,高度塑性变形的材料逐渐沉积在搅拌针的背后,搅拌针的移动路径形成搅拌摩擦焊的焊缝。由于搅拌机的结构限制,搅拌摩擦焊的焊接过程需要相应的产品结构来配合实现。下面分别对壳体本体7和盖板6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结合参见图5至图8,壳体本体7包括底壁70和第一支撑部72,第一支撑部72通过精加工成形,底壁70与第一支撑部72一体成形,第一支撑部72与底壁70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将此夹角记为θ,90°≤θ<180°。本实施例中,取第一支撑部72与底壁70垂直设置,此处垂直设置包括0~10°的角度误差范围。定义盖板6背离流体腔的方向为上,盖板6朝向流体腔的方向为下,第一支撑部72朝向流体腔的方向为内,第一支撑部72背离流体腔的方向为外,盖板6与壳体本体7固定连接后,盖板6形成为流体腔的上壁,壳体本体7的底壁70和第一支撑部72分别形成为流体腔的底壁和侧壁。
底壁70包括第一表面701和第二表面702,第一表面701朝向流体腔及第一壳体1,第二表面702背离流体腔朝向第二壳体2,第一表面701 形成有导热部770,底壁70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底壁70能够将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流体腔内的工作介质。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采用加热管,为方便加热管的安装,第一表面701和第二表面702之间设置连接孔741,连接孔741能够为加热管提供放置空间,当然,加热元件也可以是 PCT或电热膜等其它的加热器件,此时,壳体本体7可以不包括连接孔741。
第一支撑部72的内侧与底壁70的第一表面701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部78,台阶部78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台阶部78的高度小于第一支撑部72的高度,台阶部78沿第一支撑部72的内侧周向设置,台阶部78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部72的内侧面相互垂直并形成有台阶,这里所说的相互垂直,包括0~10°的角度误差,台阶部78的内壁面形成为流体腔的部分侧壁。在盖板6与壳体本体7固定连接之前,盖板6与台阶部78之间间隔设定间隙,从而为盖板6与壳体本体7之间的焊接提供一定的压缩余量,保证焊接过程中电加热器的机械强度。壳体本体7与盖板6固定连接后,盖板6与台阶部78直接接触。
结合参见图9至图12,盖板6包括第一面61、第二面62以及外周缘 63,第一面61背离流体腔设置,第二面62朝向流体腔设置,第一面61 设置有安装槽610、第一固定部611、第二固定部612、第三固定部613、定位部614以及散热台615;安装槽610用于安装温度保险丝,温度保险丝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610内,温度保险丝用于感应工作介质的温度并防止工作介质温度过高而损坏电加热器100;第一固定部611能够用于将控制模块3固定于盖板6,第二固定部612能够用于将压片(图中未标出) 固定于隔离部5,第三固定部613将隔离部5固定于盖板6,定位部614 能够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定位,温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工作介质的实时温度,散热台615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合金,散热台615与盖板6一体成形并凸出于第一面设置,散热台615呈条状凸起结构,散热台 615与驱动模块4的位置对应设置,能够加速驱动模块4的散热过程。当然,安装槽610还可以设置于隔离部5,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盖板6还包括第二支撑部64,第二支撑部64经过精加工成形,第一支撑部72具有一定的宽度,第二支撑部64也具有一定的宽度,第二支撑部64与盖板6 的外周缘63相邻并自盖板6的外周缘63向盖板6的中心延伸,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主要用于固定连接盖板6和壳体本体7。
第二面62设置有散热部620、导流部621以及凸起部622,盖板6与壳体本体7密封时,第二面62形成为流体腔的上壁面,散热部620具有一定的高度,散热部620伸入流体腔内,有利于加速流体腔内的工作介质的温度平衡;导流部621为棱柱结构,能够伸入流体腔内并改变流体腔内的工作介质的流向,增加工作介质流动时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流动噪音;盖板6与壳体本体7密封时,凸起部622能够与导热部770的上端直接接触或间隔设定间隙,为保证电加热器100的加热效率,凸起部622与导热部770之间的间隔应≤1mm,当凸起部622与导热部770间隔设定间隙时,盖板6与台阶部78的上表面直接接触,能够有效降低盖板6的温度,从而对覆盖于盖板6上的电路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使流体腔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减少工作介质泄露现象和热量的散失。
壳体本体7还包括安装壁75,安装壁75沿第一支撑部72延伸而成,安装壁75与第一支撑部72呈台阶状排布,第一支撑部72与安装壁75之间通过过渡面相连接,过渡面为呈一定倾角的斜面或与第一支撑部72相垂直的台阶面,第一支撑部72位于安装壁75的底部。本实施例中,进口90、强电部91、弱电部92以及出口93均设置于安装壁75的相同侧,安装壁 75将进口管道900的外壁和出口管道930的外壁相连接,安装壁75的高度大于第一支撑部72的高度,以便于为搅拌摩擦焊设备提供足够的工作空间,有利于搅拌摩擦焊过程的实现,提高焊接过程中的操作稳定性。
当然,安装壁75也可以沿第一支撑部72的外周缘延伸,具体参见图 13和图14,壳体本体7包括安装壁75和延伸部74,安装壁75和延伸部 74一体成形,第一支撑部72与延伸部74一体成形,延伸部74位于第一支撑部72的外侧并向壳体本体7的上方延伸,安装壁75与延伸部74的连接处形成有过渡面,过渡面为与第一支撑部72相垂直的台阶面。
结合参见图15和图17,盖板6与壳体本体7固定连接之前,盖板6 的外周缘63与第一支撑部72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配合间隙,配合间隙小于等于1mm,配合间隙作为搅拌摩擦焊的焊缝并通过搅拌摩擦焊的方式对与配合间隙相邻的第一支撑部72和第二支撑部64进行焊接,使得盖板6 与壳体本体7之间固定连接并形成连接部8。连接部8包括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72以及至少部分第二支撑部64,第一支撑部72的宽度大于等于连接部8的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二支撑部64的宽度大于等于连接部8的宽度的二分之一。由于搅拌摩擦焊技术对材料的要求较低,能够减少焊接过程中的爆孔等现象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焊接的强度和焊接可靠性。盖板 6与壳体本体7组装后固定连接之前,沿配合间隙,与该配合间隙相邻的第一支撑部72和与该配合间隙相邻的第二支撑部64之间平齐设置,这里的平齐设置包括与该配合间隙相邻的第一支撑部72和与该配合间隙相邻的第二支撑部64的高度差在±0.3mm的范围内,焊接材料平齐设置有利于搅拌摩擦焊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焊接强度,减小电加热器因焊接不牢固引起的工作介质泄露等问题。连接部8的宽度大于其自身的厚度,连接部8的宽度大于盖板6厚度的三分之一,有效保证焊接的牢固性。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搅拌摩擦焊设备为搅拌机,搅拌机包括搅拌头 10,搅拌头10包括搅拌针100、轴肩101以及夹持部102,搅拌针100包括根部1000和头部1001,沿根部1000到头部1001,搅拌针100的直径逐渐减小,行业中所说的搅拌针的直径一般特指搅拌针根部的直径,搅拌针 100的根部1000的直径应大于配合间隙;根部1000与轴肩101相连接或一体成形,搅拌针100伸入配合间隙并在配合间隙内高速旋转产生焊接所需的热量,从而有利于在盖板6和壳体本体7之间形成致密的焊缝组织;轴肩101沿配合间隙分别与第一支撑部72和第二支撑部64相抵接,轴肩 101在焊接过程中一方面包拢打碎的金属材料,同时还能够与第一支撑部 72以及第二支撑部64摩擦产生热量,有利于焊接过程的顺利进行;夹持部102主要用于连接搅拌机的主体部分和搅拌头10,同时能够对搅拌针100 进行固定。
焊接时,搅拌针100挤入配合间隙并高速转动,与配合间隙相邻的第一支撑部72以及第二支撑部64的部分材料被打碎并通过搅拌针100产生的热量发生塑性变形,搅拌针100伸入配合间隙的深度大于等于盖板6的厚度的三分之一以保证焊接强度;轴肩101以配合间隙为中心分别与第一支撑部72以及第二支撑部64相抵接,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的尺寸相同,这里所说的尺寸相同指的是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的尺寸的数值的差值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 的尺寸的数值的差值的误差范围一般由搅拌针100的直径来决定,搅拌针 100的直径越大,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的尺寸可允许的误差范围越大,反之则越小,本实施例中,根据选用的搅拌针的型号,取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的尺寸的数值的差值在±2mm误差范围内。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的宽度之和大于等于轴肩101的宽度,轴肩101 带动搅拌针100沿配合间隙移动,同时与第一支撑部72以及第二支撑部 64之间产生摩擦,提供焊接所需热量,从而使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之间的配合间隙能够顺利实现固定连接,配合间隙处的材料被摩擦加热至塑性变形状态后,在配合间隙处形成固相接头,即搅拌机的搅拌动作使得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72与至少部分第二支撑部64形成连接部8,连接部8固定连接盖板6和壳体本体7,且连接部8的组织结构与盖板6和壳体本体7都不相同。形成连接部8的路径为沿配合间隙周向的路径,搅拌针100离开壳体本体7时的位置位于第一支撑部72,搅拌针100进入连接部8的位置与搅拌针100离开连接部8的位置至少部分重合,连接部8 的宽度大于搅拌针100的直径并小于等于轴肩101的直径。
盖板6与壳体本体7之间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止工作介质由盖板6泄露的作用。盖板6与壳体本体7固定连接之后,连接部8固定连接盖板6和壳体本体7,连接部8的直径大于头部1001的直径,连接部8的宽度大于等于轴肩101的宽度并小于等于第一支撑部72 与第二支撑部64的宽度之和。盖板6与壳体本体7固定连接后,第一支撑部72的外侧面相对于连接部8的外边缘的距离大于连接部8的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二支撑部64的内缘相对于连接部8的内边缘的距离大于连接部8 的宽度的二分之一。
参见图18,图18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加热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制造方法的步骤包括:
S1、壳体本体与盖板分别成形;
电加热器100包括盖板6和壳体本体7,盖板6和壳体本体7均采用金属材料。首先,通过压铸或浇铸成形的方式将金属件分别成形为盖板6 和壳体本体7,同时分别将图2中的其他零部件成形。通过精加工的方式在壳体本体7成形第一支撑部72,在盖板4成形第二支撑部64,成形后的壳体本体7包括底壁70和第一支撑部72,底壁70与第一支撑部72一体成形;第二支撑部64自盖板6的外周缘63向盖板6中心延伸。
S2、将成形的壳体本体和盖板进行组装;
盖板6和壳体本体7分别成形后,将盖板6和壳体本体7进行组装。组装后,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之间形成配合间隙,配合间隙小于或等于1mm,盖板6和壳体本体7之间形成有流体腔,盖板6形成为流体腔的上壁,第一支撑部72形成为流体腔的侧壁,底壁71形成为流体腔的底壁。
S3、将组装后的壳体本体和盖板固定连接。
盖板6与壳体本体7之间通过搅拌机的搅拌摩擦焊工艺固定连接。搅拌机包括搅拌头10,搅拌头10包括搅拌针100和轴肩101,搅拌针100 的直径大于配合间隙,在进行搅拌摩擦焊的过程中,搅拌针100挤入配合间隙并高速旋转,轴肩101分别与第一支撑部72和第二支撑部64直接接触并相互摩擦,同时轴肩101带动搅拌针100沿配合间隙移动并将盖板6 和壳体本体7固定连接,搅拌针100的动作使得第一支撑部72与第二支撑部64固定连接,并使部分第一支撑部以及部分第二支撑部形成为连接部8,连接部8固定连接盖板6和壳体本体7。
首先通过压铸或浇铸的方式将金属材料分别成形为壳体本体和盖板,通过精加工的方式分别在壳体本体和盖板上成形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将壳体本体和盖板进行组装,将组装后的壳体本体和盖板通过搅拌摩擦焊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搅拌针的动作下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和至少部分第二支撑部形成连接部,连接部固定连接壳体本体和盖板,壳体本体和盖板之间形成密封性能良好且可供工作介质加热的流体腔。
组装时,盖板与壳体本体之间形成有配合间隙,壳体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盖板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平齐设置,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高度差在±0.3mm的误差范围内,采用搅拌机对壳体本体和盖板之间的配合间隙进行搅拌摩擦焊,第一支撑部与底壁之间设置台阶部,壳体本体与盖板密封连接时,盖板凸起部与底壁导热部之间直接接触或间隔设定间隙,台阶部的上表面与盖板第二面之间直接接触,从而为焊接过程提供压缩余量,焊接完成后,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二支撑部的外周,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和至少部分第二支撑部形成连接部,连接部固定连接盖板与壳体本体,从而能够在保证电加热器加热性能的同时提高焊接强度和焊接可靠性,防止工作介质泄露,提高电加热器的工作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包括壳体和盖板,所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之间形成有流体腔,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盖板通过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盖板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外周,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前,所述盖板的外周缘与所述壳体本体第一支撑部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配合间隙,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配合间隙,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连接部宽度的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配合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连接部宽度的二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间隙的宽度小于等于1mm,与所述配合间隙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高度差小于等于0.3mm。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安装壁和延伸部,至少所述流体腔的进口和/或出口位于所述安装壁,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侧并向所述壳体本体上方延伸,所述安装壁和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形。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安装壁,至少所述流体腔的进口和/或出口位于所述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台阶排布,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安装壁通过过渡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盖板厚度的三分之一,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底壁,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一体成形,所述底壁形成有导热部,所述盖板还包括凸起部,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密封时,所述导热部与部分所述凸起部直接接触或间隔设定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底壁,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一体成形,所述底壁形成有导热部,所述盖板还包括凸起部,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密封时,所述导热部与部分所述凸起部直接接触或间隔设定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台阶部,所述台阶部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内周与所述底壁一体成形,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密封时,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盖板直接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台阶部,所述台阶部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内周与所述底壁一体成形,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密封时,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盖板直接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前,所述盖板的外周缘与所述壳体本体第一支撑部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配合间隙,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配合间隙,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连接部宽度的二分之一;
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配合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连接部宽度的二分之一;
所述配合间隙的宽度小于等于1mm,与所述配合间隙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高度差小于等于0.3mm;
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安装壁和延伸部,至少所述流体腔的进口和/或出口位于所述安装壁,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侧并向所述壳体本体上方延伸,所述安装壁和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形;
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安装壁,至少所述流体腔的进口和/或出口位于所述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台阶排布,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安装壁通过过渡面连接;
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盖板厚度的三分之一,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
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底壁,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一体成形,所述底壁形成有导热部,所述盖板还包括凸起部,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密封时,所述导热部与部分所述凸起部直接接触或间隔设定间隙;
所述壳体本体还包括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一体成形,所述侧壁形成有台阶部,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本体密封时,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盖板间隔设定间隙。
CN201822029090.3U 2018-12-05 2018-12-05 电加热器 Active CN2094954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29090.3U CN209495448U (zh) 2018-12-05 2018-12-05 电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29090.3U CN209495448U (zh) 2018-12-05 2018-12-05 电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95448U true CN209495448U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5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29090.3U Active CN209495448U (zh) 2018-12-05 2018-12-05 电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954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9380A (zh) * 2021-02-02 2021-06-04 镇江海姆霍兹传热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电动车辆及其电加热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9380A (zh) * 2021-02-02 2021-06-04 镇江海姆霍兹传热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电动车辆及其电加热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95448U (zh) 电加热器
CN103573674B (zh) 外加热式泵用加热器
CN206582176U (zh) 集成加热泵
AU2014352534A1 (en) Solar integrated photoelectric photo-thermal component and solar cogeneration system thereof
CN111266724A (zh) 电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CN109687056B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加热器
CN102026521A (zh) 水冷散热装置
CN110243210A (zh) 热交换器热管封套
CN207610159U (zh) 一种汽车led灯壳体组件
CN101592396B (zh) 一种厚膜热水器
CN208542217U (zh) 一种用于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的温控底板
CN211837903U (zh) 一种防腐蚀的co助燃剂制备用反应釜
CN107965734A (zh) 一种新型汽车led灯壳体结构
CN201333733Y (zh) 异形压机电加热板
CN208861971U (zh) 散热器
CN207781769U (zh) 一种便于焊接定位的双极板、电池及汽车
CN215216692U (zh) 一种可缩短升温时间的金属压铸高效液体电加热器
CN107893975B (zh) 一种新型汽车led灯
CN220832731U (zh) 一种内胆结构及烹饪器具
CN105737648A (zh) 方形板片激光全焊接板式热交换器
CN220818086U (zh) 一种集成控制模块的热泵
CN211291107U (zh) 一种发制品漂洗用换热器
CN219345056U (zh) 电子水泵、电子水泵组件、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18193215U (zh) 一种冷却夹持装置
CN215128209U (zh) 一种洗碗机用高效能加热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