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89906U -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89906U
CN209489906U CN201821179623.XU CN201821179623U CN209489906U CN 209489906 U CN209489906 U CN 209489906U CN 201821179623 U CN201821179623 U CN 201821179623U CN 209489906 U CN209489906 U CN 209489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over
lid
handle base
inner blad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962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李森
李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962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89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89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89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属于厨房家电领域,解决了现有烹饪器具中的内胆没有配套的内胆盖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防烫内胆盖,包括盖体和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把手座和用于握持的把手盖,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所述把手盖安装于所述把手座上,所述盖体于所述把手座覆盖部位设有出气孔,所述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所述把手座外周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排气口,所述把手内设有用于将进入所述把手内的蒸汽导向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道。

Description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尤其涉及防烫内胆盖及其使用该防烫内胆盖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饭煲可以实现蒸、煮、炖、煨等多种操作功能,已经成为日常家用电器。现有常规电饭煲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中容置有内胆,锅盖铰接连接在锅体上,锅盖可相对锅体翻转打开或者闭合,在锅盖闭合状态下,锅盖盖合于内胆口部,烹饪时通过锅盖上设置的蒸汽阀进行排气,烹饪完成且打开锅盖后,内胆口部敞开,即可提取内胆中的食物,为了保持食物热量,用户提取完食物后会盖上锅盖,对食物进行保温;当然,也有不少用户习惯将内胆直接取出放置于餐桌上使用,但现有技术中没有为内胆设计专用的锅盖,内胆长时间敞开,导致食物热量、水分流失,降低了食物口感;如果使用其他锅具的锅盖盖合内胆,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其他锅具的锅盖与内胆不是配套设计,无法达到电饭煲锅盖的作用,例如排气、防烫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电饭煲等烹饪器具的内胆设计专用的内胆盖,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配套内胆使用的防烫内胆盖,具备排气和防烫功能,提高产品使用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防烫内胆盖,包括盖体和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把手座和用于握持的把手盖,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所述把手盖安装于所述把手座上,所述盖体于所述把手座覆盖部位设有出气孔,所述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所述把手座外周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排气口,所述把手内设有用于将进入所述把手内的蒸汽导向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道。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座与所述把手盖之间形成排气腔,所述把手座上设有连通所述排气腔和所述出气孔的把手进气孔,以及连通所述排气腔和所述排气口的把手出气孔,从所述把手进气孔、经所述排气腔和所述把手出气孔至所述排气口形成所述排气通道。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座与所述把手盖之间设有用于密封所述排气腔的第一密封圈。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座上表面设有匹配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配合安装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把手盖上设有压持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凸筋。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座和所述把手盖其中之一设有定位柱,另一个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以限定所述把手盖在所述把手座上的安装位置。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把手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把手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围成的区域外。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座与所述盖体之间形成排气缓冲腔,所述把手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通过所述排气缓冲腔相连通。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盖包括把手上盖和把手下盖,所述盖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把手上盖设有连接柱,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并锁紧到所述连接柱上,以将所述把手上盖、所述把手下盖和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
在上述的防烫内胆盖中,所述把手座的下表面呈辐射状分布有多个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和内胆,所述内胆可取放地容置于所述锅体内,所述锅盖包括上盖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烫内胆盖,所述上盖铰接在所述锅体上,所述上盖翻转打开时,所述防烫内胆盖盖合于所述内胆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防烫内胆盖,包括盖体和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把手座和用于握持的把手盖,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所述把手盖安装于所述把手座上,所述盖体于所述把手座覆盖部位设有出气孔,所述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所述把手座外周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排气口,所述把手内设有用于将进入所述把手内的蒸汽导向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道。首先,本实用新型的防烫内胆盖设计有把手,方便用户取放内胆盖,从盖体的出气孔,经把手的排气通道至排气口形成了蒸汽排气路径,实现了把手的排气功能;其次,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把手座外周侧与盖体之间设有该排气口,使得蒸汽能从把手座周侧排出,能有效降低把手盖的温升,握持把手盖时不烫手,实现把手防烫功能,用户使用更加方便和安全。
所述把手座与所述把手盖之间形成排气腔,所述把手座上设有连通所述排气腔和所述出气孔的把手进气孔,以及连通所述排气腔和所述排气口的把手出气孔,从所述把手进气孔、经所述排气腔和所述把手出气孔至所述排气口形成所述排气通道。这样设计的排气通道可以延长蒸汽排气路径,有助于蒸汽冷凝以及破泡,减少蒸汽排出量和蒸汽流速,把手实现排气的同时兼具防溢效果;在排气腔中破泡形成的米汤以及蒸汽冷凝水能从把手进气孔经出气孔回流至内胆中,防止米汤和冷凝水堵塞排气腔。
所述把手座与所述把手盖之间设有用于密封所述排气腔的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的设置可以防止排气腔内的蒸汽流窜到把手座和把手盖的接合处,即防止把手座和把手盖的接合处泄露蒸汽。
所述把手座上表面设有匹配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配合安装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把手盖上设有压持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凸筋。第一密封圈配合安装在凹槽内,方便第一密封圈安装时的定位,把手盖的凸筋压持第一密封圈,防止第一密封圈松动失效,以保证密封效果。
所述把手座和所述把手盖其中之一设有定位柱,另一个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以限定所述把手盖在所述把手座上的安装位置。安装时,便于把手盖在正确位置定位到把手座上,保证凸筋完全压紧到第一密封圈上;使用过程中,定位柱与定位槽的配合可防止把手盖相对把手座转动,把手安装稳定可靠。
所述把手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把手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把手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围成的区域外。第二密封圈的设置防止出气孔排出的蒸汽直接从把手座与盖体的装配间隙中扩散至把手座周侧,即使得蒸汽仅能经排气通道从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把手座外周侧与盖体之间的排气口排出,避免把手座外周侧大面积排气而增加内胆盖清洗难度和蒸汽烫伤风险。
所述把手座与所述盖体之间形成排气缓冲腔,所述把手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通过所述排气缓冲腔相连通。排气缓冲腔对出气孔排出的蒸汽进行缓冲,降低蒸汽温度和流速,使部分蒸汽在排气缓冲腔中冷凝和破泡,提升防溢效果。
所述把手盖包括把手上盖和把手下盖,所述盖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把手上盖设有连接柱,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并锁紧到所述连接柱上,以将所述把手上盖、所述把手下盖和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采用螺钉连接的组装方式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并且一个螺钉就可以实现把手上盖、把手下盖、把手座在盖体上的安装固定,节省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和内胆,所述内胆可取放地容置于所述锅体内,所述锅盖包括上盖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烫内胆盖,所述上盖铰接在所述锅体上,所述上盖翻转打开时,所述防烫内胆盖盖合于所述内胆上。烹饪器具烹饪状态下,防烫内胆盖盖合于内胆上,上盖盖合于锅体上并覆盖在防烫内胆盖上方,防烫内胆盖的把手具有排气功能,从而省去现有电饭煲上盖上的蒸汽阀组件,使得上盖结构更加简洁美观;在烹饪完成翻转打开上盖时,防烫内胆盖仍盖合于内胆上,即防烫内胆盖可单独盖合内胆,不受上盖限制,因此,在防烫内胆盖配合内胆单独使用时,起到保温作用,把手座周侧的排气口设计,不仅起到防烫功能,也能防止异物从排气口掉入内胆中。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防烫内胆盖的爆炸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防烫内胆盖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把手座上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把手座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把手下盖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盖体、110安装孔、120出气孔;
200把手、210把手上盖、211连接柱、220把手下盖、221把手下盖通孔、222扇形凸筋、223圆形凸台、224定位槽、230把手座、231把手座通孔、232把手出气孔、233圆形凹槽、234扇形凹槽、235定位柱、236加强筋、237下凹腔、238把手进气孔、240排气腔、250排气缓冲腔、260排气口;
300螺钉;
400第一密封圈、410扇形密封部、420圆形密封部;
500第二密封圈;
600锅体;
700上盖;
800内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烫内胆盖,包括盖体和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把手座和用于握持的把手盖,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所述把手盖安装于所述把手座上,所述盖体于所述把手座覆盖部位设有出气孔,所述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所述把手座外周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排气口,所述把手内设有用于将进入所述把手内的蒸汽导向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道。本实用新型的防烫内胆盖设计有把手,方便用户取放内胆盖,从盖体的出气孔,经把手的排气通道至排气口形成了蒸汽排气路径,实现了把手的排气功能;其次,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把手座外周侧与盖体之间设有该排气口,使得蒸汽能从把手座周侧排出,能有效降低把手盖的温升,握持把手盖时不烫手,实现把手防烫功能,用户使用更加方便和安全。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防烫内胆盖,包括盖体100和安装在盖体100上的把手200,把手200包括把手座230和用于握持的把手盖,把手座230固定于盖体100上,把手盖安装于把手座230上,盖体100于把手座230覆盖部位设有出气孔120,把手座230外周侧与盖体100之间设有排气口260,把手200内设有用于将进入把手200内的蒸汽导向排气口260的排气通道。其中,把手盖包括把手上盖210和把手下盖220,盖体100上设有安装孔110,把手上盖210内侧向下延伸出连接柱211,把手座230中心设有把手座通孔231,把手下盖220中心设有把手下盖通孔221,螺钉300由下而上依次贯穿安装孔110、把手座通孔231、把手下盖通孔221后锁紧到连接柱211上,即一颗螺钉实现把手上盖210、把手下盖220、把手座230在盖体100上的安装固定,节省工序,提高装配效率,且螺钉连接的组装方式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另外,将把手盖设计为分体结构,把手上盖210和把手下盖220连接后内部为空心结构,不仅降低把手盖制作成本,也使得把手200更加轻便。
本实施例的把手座230与把手盖之间形成排气腔240,如图2-5所示,把手座230上表面设有呈扇形的下凹腔237,把手下盖220的下表面设有呈扇形的上凹腔221,把手下盖220与把手座230连接后,下凹腔237和上凹腔221拼合成排气腔240。把手座230上设有连通排气腔240和出气孔120的把手进气孔238,以及连通排气腔240和排气口260的把手出气孔232,从把手进气孔238、经排气腔240、把手出气孔232至排气口260形成上述的排气通道,这样设计的排气通道可以延长蒸汽排气路径,有助于蒸汽冷凝以及破泡,减少蒸汽排出量和蒸汽流速,把手200实现排气的同时兼具防溢效果;在排气腔240中破泡形成的米汤以及蒸汽冷凝水能从把手进气孔238经出气孔120回流至内胆中,防止米汤和冷凝水堵塞排气腔240。
为防止进入排气腔240的蒸汽在把手下盖220与把手座230的配合间隙中泄漏,本实施例在把手座230与把手盖之间设有用于密封排气腔240的第一密封圈400,具体的:参照图3-6,把手座230上表面设有匹配第一密封圈400的凹槽,第一密封圈400配合在凹槽内,把手盖上设有压持第一密封圈400的凸筋。根据上述的排气腔240,本实施例的第一密封圈400包括圆形密封部420和扇形密封部410,把手座230上表面沿着下凹腔237的外轮廓设置扇形凹槽234,把手座230上表面的把手座通孔231周围设置圆形凹槽233,第一密封圈400的圆形密封部420配合于圆形凹槽233内,扇形密封部410配合于扇形凹槽234内,把手下盖220底面设有匹配扇形密封部410的扇形凸筋222和匹配圆形密封部420的圆形凸台223,把手下盖220与把手座230连接后,把手下盖220的扇形凸筋222压持在扇形密封部410上,圆形凸台223压持在圆形密封部420上,这样设计,便于第一密封圈400的安装定位,把手下盖220压持第一密封圈400,可以防止第一密封圈400松动失效,以保证密封效果;并且上述密封结构,在保证排气腔240密封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把手座通孔231处的密封,防止蒸汽从把手座通孔231的间隙中泄漏。
参照图2、3、5,把手座230上表面偏离中心位置设置定位柱235,把手下盖220底面对应设有定位槽224,定位柱235与定位槽224配合,以限定把手盖在把手座230上的安装位置,即在组装时,在定位柱235与定位槽224相互对准的位置将把手下盖220安装到把手座230,保证上述的扇形凸筋222能完全匹配并压紧到扇形密封部410上;使用过程中,定位柱235与定位槽224的配合可防止把手盖相对把手座230转动,把手200安装稳定可靠。当然,定位柱和定位槽互换位置,即把手座上表面偏离中心位置设置定位槽,把手下盖底面对应设有定位柱,可达到相同的目的。
参照图2、3,本实施例把手座230上的把手进气孔238优选为圆孔,把手出气孔232沿周向设置呈弧形孔,弧形孔具有较好的破泡效果,从而减少泡沫的溢出;在把手座230对应把手出气孔232的外周侧与盖体100之间设有排气口260,例如把手座230上与把手出气孔232对应的外周侧与盖体100之间留出一定间隙形成排气口260,把手座230外周侧其他部位压紧于盖体100上。在把手座230与盖体100之间还设有第二密封圈500,把手进气孔238和盖体100的出气孔120位于第二密封圈500围成的区域内,把手出气孔232位于第二密封圈500围成的区域外,第二密封圈500的设置防止出气孔120排出的蒸汽直接从把手座230与盖体100的装配间隙中扩散至把手座230周侧,由于把手座230上与把手出气孔232对应的外周侧与盖体100之间形成排气口260,使得蒸汽仅能经排气通道从排气口260排出,避免把手座230外周侧大面积排气而增加内胆盖清洗难度和蒸汽烫伤风险。
参照图2、6,本实施例把手座230的下表面没有完全贴合到盖体100上,以使排气口260与把手出气孔232之间能够连通,为保证把手座230强度,在把手座230的下表面呈辐射状分布有多个加强筋236,把手座230与盖体100组装后,加强筋236抵压在盖体100上用于支撑把手座230,增加把手座230周边的强度,防止受压变形;排气口260位于其中相邻的两个加强236之间,加强筋236可以将蒸汽导向排气口260,并防止蒸汽向把手座230其他区域流动。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把手座230与盖体100之间形成排气缓冲腔250,上述第二密封圈500将排气缓冲腔250周围密封,把手进气孔238与盖体100的出气孔120通过排气缓冲腔250相连通,优选的:把手进气孔238和盖体100的出气孔120错位设置,即把手进气孔238在盖体100上的投影与盖体100的出气孔120没有重叠,防止出气孔120排出的蒸汽直接从把手进气孔238进入排气腔240,即使得出气孔120排出的蒸汽能在排气缓冲腔250内得到有效缓冲,降低蒸汽温度和流速,使部分蒸汽在排气缓冲腔250中冷凝和破泡,提升防溢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可以想到:直接在把手座外周侧设置排气口,同样可以实现把手座的外周侧排气,达到把手防烫的目的,用户使用更加方便和安全。
实施例二
参照图7,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600、锅盖和内胆800,内胆800可取放地容置于锅体600内,锅盖包括上盖700和实施例一所述的防烫内胆盖,上盖700铰接在锅体600上,上盖700翻转打开时,防烫内胆盖盖合于内胆上,即上盖700和防烫内胆盖二者没有连接关系,防烫内胆盖可单独盖合在内胆上,在实际应用中:当烹饪器具处于烹饪状态,防烫内胆盖盖合于内胆800上,上盖700盖合于锅体600上并覆盖在防烫内胆盖上方,防烫内胆盖的把手200具有排气功能,从而省去现有电饭煲上盖上的蒸汽阀组件,使得上盖700结构更加简洁美观;在烹饪完成翻转打开上盖700时,防烫内胆盖仍盖合于内胆800上,即防烫内胆盖可单独盖合内胆800,不受上盖700限制,因此,在防烫内胆盖配合内胆800单独使用时,起到保温作用,把手座周侧的排气口设计,不仅起到防烫功能,也能防止异物从排气口掉入内胆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9)

1.防烫内胆盖,包括盖体和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把手座和用于握持的把手盖,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所述把手盖安装于所述把手座上,所述盖体于所述把手座覆盖部位设有出气孔,所述把手座外周侧或者所述把手座外周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排气口,所述把手内设有用于将进入所述把手内的蒸汽导向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通道,所述把手座的下表面呈辐射状分布有多个加强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烫内胆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与所述把手盖之间形成排气腔,所述把手座上设有连通所述排气腔和所述出气孔的把手进气孔,以及连通所述排气腔和所述排气口的把手出气孔,从所述把手进气孔、经所述排气腔和所述把手出气孔至所述排气口形成所述排气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防烫内胆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与所述把手盖之间设有用于密封所述排气腔的第一密封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防烫内胆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上表面设有匹配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配合安装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把手盖上设有压持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凸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防烫内胆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和所述把手盖其中之一设有定位柱,另一个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以限定所述把手盖在所述把手座上的安装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防烫内胆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把手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把手出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围成的区域外。
7.如权利要求2所述防烫内胆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座与所述盖体之间形成排气缓冲腔,所述把手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通过所述排气缓冲腔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防烫内胆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盖包括把手上盖和把手下盖,所述盖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把手上盖设有连接柱,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并锁紧到所述连接柱上,以将所述把手上盖、所述把手下盖和所述把手座固定于所述盖体上。
9.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和内胆,所述内胆可取放地容置于所述锅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包括上盖和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防烫内胆盖,所述上盖铰接在所述锅体上,所述上盖翻转打开时,所述防烫内胆盖盖合于所述内胆上。
CN201821179623.XU 2018-07-25 2018-07-25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9489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9623.XU CN209489906U (zh) 2018-07-25 2018-07-25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9623.XU CN209489906U (zh) 2018-07-25 2018-07-25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89906U true CN209489906U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50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9623.XU Active CN209489906U (zh) 2018-07-25 2018-07-25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899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69714U (zh) 防溢电饭煲
CN209489906U (zh) 防烫内胆盖及烹饪器具
CN203789739U (zh) 一种电饭煲微压防溢蒸汽阀
CN204698376U (zh) 汽锅及烹饪器具
CN110051211B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蒸汽饭煲
CN206371918U (zh) 一种内盖及其烹饪器具
CN108451338B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烹饪器具及控制方法和电饭煲
CN111281161A (zh) 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CN110338641A (zh) 用于蒸汽加热的烹饪锅具及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05125900U (zh) 一种蒸汽阀及使用该蒸汽阀的电饭煲
CN209951020U (zh) 多功能汽锅
CN205923688U (zh) 一种电饭煲
CN21179595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4617886U (zh) 微压多功能锅
CN209090785U (zh) 烹饪器具
CN209883802U (zh) 一种蒸烤组合机
CN207532308U (zh) 回流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06235865A (zh) 电饭煲
CN206745210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9629319U (zh) 一种微压电蒸锅
CN215686936U (zh) 一种锅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4548953U (zh) 蒸汽烹饪器具的蒸笼及蒸汽烹饪器具
CN215993668U (zh) 上盖组件及电饭煲
CN208909796U (zh) 一种蒸汽阀及具有该蒸汽阀的电饭煲
CN217510274U (zh) 一种蒸箱及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9

Address after: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