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79446U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79446U
CN209479446U CN201821800697.0U CN201821800697U CN209479446U CN 209479446 U CN209479446 U CN 209479446U CN 201821800697 U CN201821800697 U CN 201821800697U CN 209479446 U CN209479446 U CN 2094794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vehicle
clamping plate
charging pile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0069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景耀
柳玉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80069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794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794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7944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属于自动充电桩技术领域。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包括第一车载电极、第二车载电极和充电桩本体,第一车载电极和第二车载电极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充电头,充电桩本体上连接有与第一充电头相配合的第二充电头,第二充电头与第一电极夹板和第二电极夹板之间均连接有调节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采用接触式自动充电,相比较无线充电,速度快,效率高,故障率低,对接可靠,并且给驾驶员充分的侧向停车间距,避免车辆由于胎压、载物等引起的高度误差,导致车辆无法与充电桩对接,提高对接高度的适用性,更轻松的进入充电车位,方便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背景技术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的无线自动充电桩效率低,充电慢,结构复杂,故障率高,且必须将车停靠在合适的位置,车辆停靠的间距较小,不易操作,容易导致刮伤车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包括第一车载电极、第二车载电极和充电桩本体,所述第一车载电极和第二车载电极均连接在车辆底盘上,所述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在地面上,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连接有第一电极夹板、第二电极夹板、第三电极夹板和第四电极夹板,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连接有与第一充电头相配合的第二充电头,所述第二充电头与第一电极夹板和第二电极夹板之间均连接有调节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夹板和第二电极夹板均与第一车载电极相抵,所述第三电极夹板和第四电极夹板均与第二车载电极相抵。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夹板、第二电极夹板、第三电极夹板和第四电极夹板的纵向间距均小于第一车载电极和第二车载电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电极夹板、第二电极夹板、第三电极夹板和第四电极夹板的横向间距均大于第一车载电极和第二车载电极的宽度,且所述充电桩本体宽度与车辆宽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固定连接在充电桩本体上,两组所述第二支座分别与第一电极夹板和第二电极夹板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座远离第一电极夹板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第二支座的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支座活动相连,所述第一支座通过铰链活动链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第一支座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二充电头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连接有固定杆。
优选的,所述充电桩本体上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通过驾驶员在车内控制将第一车载电极或第二车载电极伸出,第一车载电极与第二车载电极只能伸出或后退,但伸出长度可以不同,允许车辆停靠歪斜一定角度,方便车辆停靠,第一车载电极与第二车载电极伸出后进入充电桩本体,则会使第一充电头与充电桩本体内的第二充电头相配合,然后通过选装装置使第一电极夹板与第二电极夹板夹紧第一车载电极,从而对汽车进行自动充电,速度快,效率高减少故障率。
2、该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通过第一电极夹板和第二电极夹板夹紧第一车载电极,第三电极夹板和第四电极夹板夹紧第二车载电极,同时使第一充电头和第二充电头配合,从而进行充电。
3、该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通过充电桩本体的宽度和车辆宽度大致相同,这样设计,可防止极间短路,并且给驾驶员充分的侧向停车间距,更轻松的进入充电车位,不会刮伤车身,方便操作。
4、该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通过将第一车载电极和第二车载电极插入充电桩本体,使第一充电头与第二充电头配合,从而使支撑杆转动,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第一连杆则会在固定杆的作用下拉动第二连杆,使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在第一支座上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杆带动第二支座移动,从而使第二支座带动第一电极夹板和第二电极夹板将第一车载电极夹住,从而进行充电。
5、该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通过固定杆可使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转动。
6、该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通过弹簧可使退出第一车载电极后支撑杆自动复位,方便重复使用。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采用接触式自动充电,相比较无线充电,速度快,效率高,故障率低,对接可靠,并且给驾驶员充分的侧向停车间距,更轻松的进入充电车位,不会刮伤车身,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工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车载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车载电极;2、第一电极夹板;3、第二电极夹板; 4、第二车载电极;5、第三电极夹板;6、第四电极夹板;7、第一支座;8、第一连杆;9、弹簧;10、固定杆;11、第二连杆;12、挡板; 13、第二支座;14、充电桩本体;15、第一充电头;16、第二充电头; 17、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4,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包括第一车载电极1、第二车载电极4和充电桩本体14,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均连接在车辆底盘上,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充电头15,充电桩本体14固定连接在地面上,充电桩本体14上连接有第一电极夹板2、第二电极夹板3、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充电桩本体14上连接有与第一充电头15 相配合的第二充电头16,第二充电头16与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之间均连接有调节机构;通过驾驶员在车内控制将第一车载电极1或第二车载电极4伸出,第一车载电极1与第二车载电极4只能伸出或后退,但伸出长度可以不同,允许车辆停靠歪斜一定角度,方便车辆停靠,第一车载电极1与第二车载电极4伸出后进入充电桩本体14,则会使第一充电头15与充电桩本体14内的第二充电头16 相配合,然后通过选装装置使第一电极夹板2与第二电极夹板3夹紧第一车载电极1,从而对汽车进行自动充电,速度快,效率高减少故障率。
实施例2:
参照图1-4,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包括第一车载电极1、第二车载电极4和充电桩本体14,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均连接在车辆底盘上,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充电头15,充电桩本体14固定连接在地面上,充电桩本体14上连接有第一电极夹板2、第二电极夹板3、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充电桩本体14上连接有与第一充电头15 相配合的第二充电头16,第二充电头16与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之间均连接有调节机构;通过驾驶员在车内控制将第一车载电极1或第二车载电极4伸出,第一车载电极1与第二车载电极4只能伸出或后退,但伸出长度可以不同,允许车辆停靠歪斜一定角度,方便车辆停靠,第一车载电极1与第二车载电极4伸出后进入充电桩本体14,则会使第一充电头15与充电桩本体14内的第二充电头16 相配合,然后通过选装装置使第一电极夹板2与第二电极夹板3夹紧第一车载电极1,从而对汽车进行自动充电,速度快,效率高减少故障率。
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均与第一车载电极1相抵,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均与第二车载电极4相抵;通过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夹紧第一车载电极1,第三电极夹板5 和第四电极夹板6夹紧第二车载电极4,同时使第一充电头15和第二充电头16配合,从而进行充电。
第一电极夹板2、第二电极夹板3、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的纵向间距均小于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之间的距离,第一电极夹板2、第二电极夹板3、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的横向间距均大于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的宽度,且充电桩本体14宽度与车辆宽度相同;通过充电桩本体14的宽度和车辆宽度大致相同,这样设计,可防止极间短路,并且给驾驶员充分的侧向停车间距,更轻松的进入充电车位,不会刮伤车身,方便操作。
实施例3:
参照图1-4,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更进一步的是,调节机构包括两组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 13,第一支座7固定连接在充电桩本体14上,两组第二支座13分别与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固定相连,第二支座13远离第一电极夹板2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杆11,第二连杆11 远离第二支座13的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支座7活动相连,第一支座 7通过铰链活动链接有第一连杆8,第一连杆8远离第一支座7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支撑杆17,支撑杆17远离第一连杆8的一端与第二充电头16相连;通过将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插入充电桩本体14,使第一充电头15与第二充电头16配合,从而使支撑杆17转动,带动第一连杆8转动,第一连杆8则会在固定杆10的作用下拉动第二连杆11,使第二连杆11与第一连杆8在第一支座 7上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杆11带动第二支座13移动,从而使第二支座13带动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将第一车载电极1夹住,从而进行充电。
第一连杆8与第二连杆11之间连接有固定杆10;通过固定杆10 可使第一连杆8带动第二连杆11转动。
充电桩本体14上固定连接有挡板12,挡板12与支撑杆17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9;通过弹簧9可使退出第一车载电极1后支撑杆17 自动复位,方便重复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包括第一车载电极(1)、第二车载电极(4)和充电桩本体(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均连接在车辆底盘上,所述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充电头(15),所述充电桩本体(14)固定连接在地面上,所述充电桩本体(14)上连接有第一电极夹板(2)、第二电极夹板(3)、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所述充电桩本体(14)上连接有与第一充电头(15)相配合的第二充电头(16),所述第二充电头(16)与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之间均连接有调节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均与第一车载电极(1)相抵,所述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均与第二车载电极(4)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夹板(2)、第二电极夹板(3)、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的纵向间距均小于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电极夹板(2)、第二电极夹板(3)、第三电极夹板(5)和第四电极夹板(6)的横向间距均大于第一车载电极(1)和第二车载电极(4)的宽度,且所述充电桩本体(14)宽度与车辆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组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13),所述第一支座(7)固定连接在充电桩本体(14)上,两组所述第二支座(13)分别与第一电极夹板(2)和第二电极夹板(3)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支座(13)远离第一电极夹板(2)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杆(11),所述第二连杆(11)远离第二支座(13)的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支座(7)活动相连,所述第一支座(7)通过铰链活动链接有第一连杆(8),所述第一连杆(8)远离第一支座(7)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远离第一连杆(8)的一端与第二充电头(16)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8)与第二连杆(11)之间连接有固定杆(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4)上固定连接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与支撑杆(17)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9)。
CN201821800697.0U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4794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00697.0U CN209479446U (zh)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00697.0U CN209479446U (zh)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79446U true CN209479446U (zh) 2019-10-11

Family

ID=68114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00697.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479446U (zh) 2018-11-02 2018-11-02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794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1723A (zh) * 2020-04-05 2020-06-05 韩斌 一款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1723A (zh) * 2020-04-05 2020-06-05 韩斌 一款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68413A (zh) 一种汽车充电桩电线收卷装置及其方法
CN110182089A (zh) 一种具有防碰撞功能的新能源充电桩
CN111509442B (zh) 外置充电的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CN20947944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对接结构
CN208544155U (zh) 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09532531A (zh) 一种自适应充电系统
CN108357365B (zh) 梳齿交换式立体车库充电装置
CN106100052A (zh) 一种可移动多项充电桩
CN107672481A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充电桩
CN20682642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桩定位结构
CN207523457U (zh)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
CN209240904U (zh) 一种移动式电动车充电桩
CN208774570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电动车充电桩
CN208827630U (zh) 一种防护性好的电动汽车充电桩
CN111591155B (zh) 电动汽车外置充电改造及安装方法
CN209534782U (zh) 一种带温湿度监控功能的充电桩
CN20900841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208264004U (zh) 一种便于收纳电线的电动汽车充电桩
CN209505493U (zh) 一种防撞式充电桩
CN208530340U (zh) 一种可收放的线缆牵引装置
CN209096514U (zh) 一种充电桩的充电枪悬挂装置
CN208515409U (zh) 一种高安全性的汽车充电桩
CN207481689U (zh) 一种可移动式光伏充电桩
CN205989677U (zh) 一种充电枪连接结构及充电装置
CN219191932U (zh) 一种可调节充电枪线缆长度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1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