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68201U -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68201U
CN209468201U CN201920138237.4U CN201920138237U CN209468201U CN 209468201 U CN209468201 U CN 209468201U CN 201920138237 U CN201920138237 U CN 201920138237U CN 209468201 U CN209468201 U CN 209468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ing bed
bank base
length
screw rod
base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3823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湛
姜恒
黄兵
李觅
黎昔春
宋平
郑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Hu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92013823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68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68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68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所述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包括多个木桩、多个浮床和多个固定杆,所述木桩沿岸基的长度排布设置,其一部分竖直插入水底的土内,另一部分浮出水面,其上方设有一安装孔,所述浮床位于木桩和岸基之间,所述浮床包括框架和植被板,所述框架为四周围合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植被板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植被板上排列设有多个植被孔;每两个浮床之间留有一间隙,并用多个套绳固定,所述固定杆固定于木桩与浮床之间。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净化水质、治污效果明显、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再造自然生态平衡。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及水生态景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生态浮床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载体和基质,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生态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的水体污染,也用于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
而如何将浮床简单、快捷地进行铺设安装,且有效地考虑生态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是现如今生态环境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解决实现以上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在每两个浮床之间设有间隙,可有效解决鱼类和植物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包括:多个木桩,沿岸基的长度排布设置,其一部分竖直插入水底的土内,另一部分浮出水面,其上方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水下;
多个浮床,位于木桩和岸基之间,且沿岸基的长度排列设置,所述浮床包括框架和植被板,所述框架为四周围合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植被板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植被板上排列设有多个植被孔;每两个浮床之间留有一间隙,并用多个套绳固定;
多个固定杆,与所述木桩位置对应,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框架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植被板的下方,另一端连接于木桩的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植被孔包括第一孔区、位于所述第一孔区一侧的第二孔区、和自所述第一孔区向第二孔区延伸的过渡区,所述第一孔区的直径小于第二孔区,所述过渡区为倾斜结构。
优选的,所述木桩的长度为4m,直径为150mm,其浮出水面的高度为10~20cm。
优选的,所述浮床的外形边长为2~3m,所述浮床为成型PE材料件。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包括在两端头设置的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之间的中间杆,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安装孔配合,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框架的侧壁配合,均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长度,所述第二螺杆的长度大于框架的侧壁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中间杆为长度固定的圆柱杆。
优选的,所述中间杆为长度可拉长的弹簧杆。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浮床安装于岸基旁,因岸基的边缘与多个木桩的连线不一定是平行的,其间距会有误差,通过固定杆将浮床与木桩固定,不仅安装简单方便,另外,固定杆与木桩配合的距离长短可实现浮床沿木桩进行间距调节即安装后浮床与岸基边缘之间的间隙均匀保证美观性;
二、浮床之间用套绳固定,让其形成一定的间隙,一方面,可防止由波浪引起的撞击破坏,同时,还可以为大面积的景观构造降低造价;另一方面,单元与单元之间会长处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丝状藻类等,生长比较茂盛,成为鱼类良好的产卵场所、成为生物的移动路径,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
三、该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净化水质、治污效果明显、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再造自然生态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浮床的局部剖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设于所述岸基100旁侧,其包括木桩1、浮床2和固定杆3。
所述木桩1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岸基100的长度设置。所述木桩1的长度为4m,直径为150mm,其一部分竖直插入水底的土内,另一部分浮出水面的高度为10~20cm,其上方设有一安装孔11,所述安装孔11位于水下其浮出水面。
所述浮床2位于木桩1和岸基100之间,且沿岸基100的长度排列设置。所述浮床2的外形边长为2~3m。考虑到浮床的单体形状必须容易组装,组装后需要便于植物的种植、收割,布设后要方便检修通行,单体与单体之间连接的便利性和组合后的组合单元的经济性。所述浮床为成型PE材料制成,质轻耐用,单体与单体之间连接采用套绳固定。所述浮床包括框架21、植被板22、植被孔23和套绳24。所述框架21为四周围合的中空方形结构,其具有一定高度,该高度上部分浮于水面,下部分在水中,在水中的一边侧壁上设有浮床安装孔25,所述浮床安装孔25的布置与多个木桩的位置对应。
所述植被板22设于所述框架21内,所述植被孔23排列设于所述植被板22上。所述植被孔23包括第一孔区231、位于所述第一孔区231一侧的第二孔区232、和自所述第一孔区231向第二孔区231延伸的过渡区233,所述第一孔区231的直径小于第二孔区232,所述过渡区233为倾斜结构。植物首先放置于所述第一孔区231内,当起经过一段时间成长后,其径部会长大变粗,由此,可慢慢地随着成长期经过渡区233移动到第二孔区232。所述植被孔23根据植物的生长而进行了合理地设计。图2中,所述第二孔区232位于第一孔区231的水平侧,同时,还可以位于其的竖直方向侧,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每两个浮床2之间留有一间隙,并用多个套绳24固定,框架21上安装套绳24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套绳24可采用1cm不锈钢丝绳围合形成,其围合后的形状具有一定的刚性,可使浮床2之间保持有间隙。且采用该不锈钢丝绳围合安装更为快捷、简单。
所述固定杆3的数量为多个,与所述木桩1的数量和位置对应。所述固定杆3包括第一螺杆31、第二螺杆32和中间杆34。所述第一螺杆31套设于所述木桩1的安装孔11中,通过螺母34固定位置。所述第二螺杆32套设于所述框架21侧壁上的浮床安装孔25中,且同样通过螺母34固定位置。螺母34的数量共四个,在木桩的两端同时配合固定第一螺杆31的位置,在框架侧壁的两端同时固定第二螺杆32的位置,安装孔和浮床安装孔均为通孔。
所述第一螺杆31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孔11的长度,所述第二螺杆32的长度大于浮床安装孔25的长度,通过调整螺母34与螺杆上配合固定的位置,来可以实现浮床与岸基之间的间距调整,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如,当浮床与岸基的间距较大时,则固定杆向岸基的方向伸出的长些,反之,则伸出的短些,在另一侧伸出的长些,以保证浮床与岸基的间距基本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杆33为长度固定的圆柱杆,所述第一螺杆31、中间杆33和第二螺杆32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净化原理为: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能过滤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形成富氧环境;此外,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而根系膜内微生物既产生多聚糖,有效吸附水中悬浮物,也能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为无机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床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物质。
另外,浮岛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作用相对于前者更为明显,同时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
因此,植被孔23的排列设置的结构尤为重要,影响着后期植物生长对净化起到的作用是否为最大。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杆33为长度可拉长的弹簧杆。该中间杆33与所述第一螺杆31和第二螺杆32焊接在一起。所述中间杆33的可随水波进行拉伸波动,使浮床更为柔和,可随水位剧烈变动而变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的其它结构、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绳可采用尼龙扎带,其成本低,更换与安装简单,一方面对浮床与浮床之间进行了固定,保证浮床不被风浪带走,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在水位剧烈变动的情况下,能够缓冲浮床和浮床之间的相互碰撞。框架上安装套绳的位置开设有通孔。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的其它结构、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设于所述岸基旁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木桩,沿岸基的长度排布设置,其一部分竖直插入水底的土内,另一部分浮出水面,其上方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水下;
多个浮床,位于木桩和岸基之间,且沿岸基的长度排列设置,所述浮床包括框架和植被板,所述框架为四周围合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植被板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植被板上排列设有多个植被孔;每两个浮床之间留有一间隙,并用多个套绳固定;
多个固定杆,与所述木桩位置对应,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框架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植被板的下方,另一端连接于木桩的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孔包括第一孔区、位于所述第一孔区一侧的第二孔区、和自所述第一孔区向第二孔区延伸的过渡区,所述第一孔区的直径小于第二孔区,所述过渡区为倾斜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桩的长度为4m,直径为150mm,其浮出水面的高度为10~2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的外形边长为2~3m,所述浮床为成型PE材料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包括在两端头设置的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之间的中间杆,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安装孔配合,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框架的侧壁配合,均通过螺母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长度,所述第二螺杆的长度大于框架的侧壁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杆为长度固定的圆柱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杆为长度可拉长的弹簧杆。
CN201920138237.4U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Active CN209468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38237.4U CN209468201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38237.4U CN209468201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68201U true CN209468201U (zh) 2019-10-08

Family

ID=68093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38237.4U Active CN209468201U (zh) 2019-01-25 2019-01-25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682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4556B (zh)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CN203530027U (zh) 节杆支撑式沉水植物种植网床
CN203668116U (zh) 一种植物与微生物组合式生态沉床
CN210945027U (zh) 一种可拆卸的多层次的生态浮床装置
CN104925955A (zh) 一种用于湖泊水体污染修复的生态浮床装置
US20110017144A1 (en) Marine Nursery Habitat
CN211770560U (zh) 一种用于河道修复净化的组合式立体生态浮床
CN203269657U (zh) 高效生物浮床
CN204779045U (zh) 净水浮床
CN2773062Y (zh) 生物浮岛框架
CN114128654B (zh) 近海深水区潮间带式多营养层水产养殖网田及养殖方法
CN205999132U (zh) 沉水植物种植潜沉床
CN208394898U (zh) 淡水养殖水域典型化学污染物吸附多功能水生生态浮床
CN110589981A (zh) 一种用于河道修复净化的组合式立体生态浮床
CN209468201U (zh) 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CN202396302U (zh) 一种浅水型涵管人工鱼礁
KR100297876B1 (ko) 담수호의수질정화용인공부도
CN204211545U (zh) 一种水上森林景观的生态浮床
CN201709209U (zh) 多功能水体生物养殖装置
CN201319770Y (zh) 植物水面栽培器
CN110498511A (zh) 一种适用于潟湖湿地的综合性生态浮床模型装备
JP2008023508A (ja) 立体的植物用床及びそれを用いる水質浄化装置
CN203048674U (zh) 一种立体组合生态浮床
CN105621620A (zh) 一种保温曝气废水处理坝
CN209721714U (zh) 一种实现水体隔离和定向交换的柔性生态净化围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