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4556B -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4556B
CN102674556B CN 201210163083 CN201210163083A CN102674556B CN 102674556 B CN102674556 B CN 102674556B CN 201210163083 CN201210163083 CN 201210163083 CN 201210163083 A CN201210163083 A CN 201210163083A CN 102674556 B CN102674556 B CN 1026745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ing bed
existence
matrix
water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16308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4556A (zh
Inventor
燕文明
刘凌
夏倩
钱宝
邢西刚
王流通
闫峰
陈立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hai University HHU
Original Assignee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hai University HHU filed Critical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to CN 20121016308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745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74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4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4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45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能实现净化水质和提供生境的双重生态修复效果,该方法所建立的系统包括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及沉水植物吸收区。本发明所述系统具有氮磷去除效果好、安装管理方便、抗水流冲击能力强、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生态浮床装置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非常适合于浆砌河道、湖库以及景观水体的原位净化处理及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

Description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染水体原位净化及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或工艺,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去除水体中N、P污染物并可为鸟类、鱼类、两栖类等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浮床构建方法。
二、背景技术
随着河、湖边坡浆砌化程度的大幅增加以及河湖所接纳的污染物量日益增多,河、湖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其自净能力也越来越弱,进而导致了河湖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以往国内外主要采用底泥疏浚、机械捞藻、化学杀藻、生化综合除藻、人工种植水生植物、水产养殖等物理生态工程和生物调控等治理措施;这些物理与化学方法的工程不但耗资巨大,而且大规模实施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受污染河湖水体处理常用的原位处理技术,在治理河湖水体污染、修复河湖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效果显著。该技术是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以及浮床基质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展现出一种新型的水污染控制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最早出现的生态浮床往往只是通过一定的固定方式在水上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净化水质,但因浮床植物及附着的微生物数量有限,导致该类型浮床的水质净化效果不高。已有研究证实,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磷素仅占生态浮床系统氮、磷去除量的8%和13%,可见植物的同化吸收并非人工浮床系统的主要脱氮除磷途径。为提高生态浮床的生物净化效果,逐步开发了在下层设置填料层的浮床,填料生物膜的形成可提高生态浮床的微生物数量。在生态浮床去除污染物的过程中,无机材料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该类型的生态浮床选用的多为软性填料和弹性立体填料,由于这些填料都是针对污水处理厂研制的,没有考虑到河、湖等自然水体的地理特点和水文特征等,在应用中存在安装和更换困难、水流阻力大、易受水流冲击破坏、易打结等不足,大大限制了其净化自然水体效果。复合生态浮床融合了高效吸附材料,为微生物的附着提供了巨大的表面积,有利于高效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必将成为浮床技术的发展趋势。另外,复合生态浮床能有效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水体中不溶于水的悬浮物的絮凝沉淀,并降低底泥再悬浮的风险。据研究,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在去除水体氮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两个反应所需的环境条件截然不同,硝化细菌适宜于好氧环境,而反硝化细菌在厌氧水体中活性较大,并且聚磷菌在好氧环境中对磷的吸收量要显著大于其在厌氧环境下对磷的释放量,所以,创造合适的好氧-厌氧环境必将有效提高污染水体氮磷的去除效率。一般来说,水体的DO浓度随水深的增加递减,由于DO的限制,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受到抑制,因此,水体的富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体的自净作用。
现有的生态浮床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浮床框架、植物、填充基质,主要是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框架和共同组成的基质中,进而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但由于这些植物的根易裸露于水中,易被鱼类吞食,从而影响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得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受到破坏;而且主要靠植物、微生物的吸收和基质的吸附作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作用机制较为单一,较难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同时由于生物量的限制使得净化效果较难有根本性的提高,因此,必须在浮床的构造形式上有所创新。“生物共生机制、生物多样性及食物链原理”是河湖生态系统修复中遵循的重要原理,通过构建生态共生机制和加强食物链环节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进而提供一种既能自富氧又能自己创造合适的好氧-厌氧环境,既能净化水体又可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浮床,以此保证浮床的长期高效运转。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出一种通过构建生态共生机制以及水生动物通行通道和生存场所来强化水生生物净化功能并形成良好循环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浮床构建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及沉水植物吸收区;由上到下依次为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及沉水植物吸收区;
其中所述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由下到上依次带有透光孔的竹排、天然纤维垫、水生植物构成;
所述的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包括框架,其中框架内设有填料基质,且框架内设有通道;
所述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由带有孔洞的悬挂基质包组成;
所述沉水植物吸收区包括沉水植物和装有载体基质的网袋。
所述鸟类生存区中水生植物为空心菜、香根草、水芹菜和多花黑麦草中至少一种;所述天然纤维垫为竹丝、亚麻、黄麻、香蕉叶纤维和椰棕纤维中至少一种;所述竹排的材料为毛竹,竹排上设有透光孔。
所述的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的通道的大小设定以水中主要鱼类自由游动为准;框架由毛竹和不锈钢丝网围成,不锈钢丝网内设有填料基质,所述的填料基质为沸石和生物陶粒中至少一种,其中沸石的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的粒径为1-2cm。
所述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的悬挂基质包外部为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内部填料为沸石和生物陶粒中至少一种。
所述沉水植物吸收区的沉水植物为金鱼藻、菹草、黑藻和马来眼子菜中至少一种;载体基质为石英砂、沸石或\和生物陶粒,其中石英砂的粒径为0.3-0.7cm,沸石的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的粒径为1-2cm;网袋为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
所述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的周围还设有一个以上浮子。
具体说明如下:
(1)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该区由带有一定数量透光孔的竹排、天然纤维垫以及水生植物构成。透光孔直径的大小在40-60cm左右,主要作用是使光能够穿过浮床为底层的沉水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光照,同时透光孔的存在还可以为鱼类等水生动物提供通行通道和生存场所。竹排选用便宜耐用的毛竹为材料,由20-40根长5m、直径0.1m左右的毛竹排列而成,竹排宽2-4m,长5m,用2-3根硬度较大的细杆如钢筋在横向上钻孔固定竹排,用不锈钢丝或尼龙绳将竹排固定,虽然有两至三节竹子进水,竹排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浮力。天然纤维垫的天然纤维可以为竹丝、亚麻、黄麻、香蕉叶纤维或椰棕纤维中至少一种,主要为顶部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支撑基质,并为鸟类提供栖息的环境。经筛选,顶部水生植物可以为香根草、美人蕉、空心菜、水芹菜、菖蒲、千屈菜或多花黑麦草中的至少一种,这七种植物易于栽种,具有去污能力强、绿化效果好的特点。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的周围还设有一个以上浮子;浮子的数量根据浮床在水体中状态确定,保证浮床的悬浮。植物吸收利用单元能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转化为植物组织,通过对植物的收割实现水体污染物的转移。
(2)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所述的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是由沸石、生物陶粒等填料基质填充在框架内,中间挖有空的通道;通道的大小设定以水中主要鱼类自由游动和栖息为准,直径40~60cm,所述的框架为长方体结构,框架材料可以选用竹子或木条,并由不锈钢丝网围成,不锈钢丝网内表面设有衬里,衬里填料为沸石和生物陶粒。本区利用其设有的沸石和生物陶粒等填料加速微生物生长着床、刺激活性发挥以及水中氮、磷等营养盐富集,为顶部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养料集,同时通过沸石和生物陶粒的吸附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吸收和转化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鱼类和两栖类水生生物的运动扰动水体可起到增氧作用;而富氧环境可加强基质内硝化作用的进行,并消耗水体中有机碳,提高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同时根系对基质微环境的活化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好的保证了系统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 
(3)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所述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由带有孔洞的悬挂基质包组成;悬挂基质包的大小为15~20cm,外部为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内部填料为沸石和生物陶粒,悬挂孔洞直径大小为5-10cm。小型水生动物的运动还可起到增氧作用,加上密集的多孔介质填料所形成的厌氧区,两者共同在该区创造了良好的好氧-厌氧环境。微生物挂膜强化单元中多孔介质填料的巨大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该单元一方面可以通过微生物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分解、吸收、转化,强化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另一方面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凝胶能促进水体中悬浮物的沉淀。本区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效率,进而提高本生态浮床装置的水体净化能力。
(4)沉水植物吸收区。所述沉水植物吸收区包括沉水植物和装有载体基质的网袋(16)。沉水植物为金鱼藻、菹草、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基质为沸石、石英砂和生物陶粒,网袋由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制成。从透光孔射入水体的光可以为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一定的光照强度,该区基质对中下层水体中的污染物有吸附作用,且沉水植物的生长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基质与沉水植物的根系系统又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空间,从而加强了中下层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
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生态浮床为有足够的透光孔、通道、孔洞给鱼类、两栖类栖息和通行。本发明所述的透光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允许光的透过,为底层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光照条件。透光孔、通道和孔洞为鱼类和两栖类水生生物提供了足够的生存和栖息空间,同时鱼类和两栖类水生生物的运动还可起到增氧作用,为氨化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本发明所述复合生态浮床所选用的基质为沸石和生物陶粒,两者对水体中的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吸附净化效果。沸石对氨氮具有选择性吸附功能,快速吸附水中的氨氮;同时,系统可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作用实现沸石再生,使其保持持续的吸附能力。本发明设有的生物陶粒层具有密度小、质轻,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等优点,适合微生物附着而形成生物膜,是良好的生物挂膜载体。本发明所述的沸石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粒径为1-2cm。
与普通浮床相比,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生态浮床能显著降低水体流速,在促进水体中悬浮物沉淀的同时降低了底泥再悬浮的风险,既能自富氧又能自己创造合适的好氧-厌氧环境,既能净化水体又能形成简单的“微生物-浮游生物-植物-鱼类-鸟类”食物链,进而形成良好的小型生态系统,实现了小范围内生态系统的修复。本发明所述系统具有氮磷去除效果好、安装管理方便、抗水流冲击能力强、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生态浮床装置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非常适合于人工浆砌河道、湖库以及景观水体的原位净化处理及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水体中的悬浮物、总氮、总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在复合生态浮床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去除。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生态浮床为鱼类和两栖类水生生物提供了足够的生存和栖息空间,同时鱼类和两栖类水生生物的运动还可起到增氧作用,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本发明中基质填料的孔状结构也使其成为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场所。在扩散阻力作用下,从填料表面到孔道内部会出现溶解氧梯度,营造出好氧、厌氧交替的微环境,在污染水体循环流动过程中会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表层好氧区以亚硝化和硝化菌群为主,内部孔道则以反硝化菌群为主,这使得在同一系统内同时实现硝化和反硝化成为可能。本发明所选用的沸石含有鱼、虾、蟹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较易被吸收利用,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氨氮、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碳素,提高水体光合作用强度,吸附水中有害物质,能促进鱼类快速健康生长,同时还具有生物酶的多种催化作用。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生态浮床采用具有优异吸氮聚磷性能的基质填料,基能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吸附在多孔介质附近,最后被种植在多孔介质上的水生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在基质表面自然形成的生物膜。载体表面的亲水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附着水中有机物大多可被生物膜所氧化,并进一步被生物膜吸附。膜内的微生物在水体中氧的参与下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进而实现了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
本发明所述复合生态浮床在对氮、磷、有机物、悬浮物截留去除的同时还能对污染物进行生化降解去除,并在复合生态浮床系统的内部形成了简单的“微生物-浮游生物-鱼类-鸟类”食物链,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使得脱落下来的微生物膜和死亡的富有生物量急剧减少,降低复合生态浮床的堵塞几率,同时有效修复和改善鱼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延长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生态浮床具有良好脱氮除磷效果,本发明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协调作用,获得一种既可高效净化水质又可为鱼类和鸟类提供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浮床,该浮床具有净化能力强、系统稳定性好、管理方便和净化效果明显等特点。
本发明的主体材料选择既无污染又便宜耐用,结构和固定装置设计方面较前人设计更稳定,植物生长基质的选择和固定方式更合理,植物选择也综合考虑了如去污能力、绿化效果的因素。因此该发明可以为浆砌河道、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新的选择,能够推动生态浮床的技术在水体生态系统修复的应用。
本发明中浮床植物的生长基质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具有较好的水气界面交换效果。与之前普遍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相比更合理,且天然植物纤维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挂膜速度快,具有丰富的生物群落。天然植物纤维是对植物产纤维的茎叶脱胶处理后的产物,其主要成分为纤维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在天然条件下生物降解缓慢,并可稳定而持久地为微生物反硝化脱氮提供有机碳,提高生物脱氮性能。
本发明所选用的沸石和生物陶粒基质载体表面具有一定的孔隙率及粗糙度,从而微生物附着能力强,繁殖快,挂膜效率高,截污能力强,化学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能有效促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的附着生长。基质载体能将水体中更多的营养物质转移到其表面,从而使浮游藻类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并为其上附着的微生物和种植的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提高其对有机、氮和磷的去除能力;生态浮床与生物基质、生物填料的组合,大大增加了生态浮床的微生物数量,进一步提高了对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的去除能力;植物根系的吸附和转化作用可将磷从系统中去除。
四、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的剖面平面示意图;
图3为普通浮床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1、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2、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3、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4、沉水植物吸收区;5、透光孔;6、竹排;7、天然纤维垫;8、水生植物;9、框架;10、填料基质;11、通道;12、孔洞;13、悬挂基质包;14、沉水植物;15、载体基质;16、网袋。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其他遵循本发明精神和工作原理的发明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以下结合附图1、2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由上至下共四层: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2、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3及沉水植物吸收区4四个部分组成。由毛竹排列而成竹排,竹排上铺设天然纤维垫,用不锈钢铁丝或尼龙绳固定,在纤维垫上种植水生植物;用毛竹构成框架,框架外用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包裹,框架内充植物生长的基质;在框架下部悬挂带有空洞基质包构成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在基质包下方用不锈钢丝或尼龙绳连接种有沉水植物的网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用毛竹制作竹排6,如图1所示,用直径5mm的尼龙绳将40根长5m、直径0.1m的毛竹捆扎固定成排,每隔0.5m捆扎一道,在竹排的两端距离顶端0.25m处和中间距离顶端2.5m处,分别横穿一根直径8mm、长4.1m的钢筋以固定竹排,钢筋由竹排两边穿出处用螺母进行固定。根据竹节分布情况,竖直向下挖透光孔5,透光孔5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直三棱柱体、长方体等。
(2)在竹排上固定天然纤维垫,将长5m、宽4m、厚0.05-0.08m的天然纤维垫放置于竹排正上方,挖空位于透光孔5上方的天然纤维垫7。用不锈钢丝将其固定于竹排6及空余钢筋上,天然纤维垫7作为浮床植物生长固定支撑介质,并可为鸟类的栖息和生存提供空间;将筛选后的对氮、磷等营养物质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种植于天然纤维垫7上,其中,春夏季节栽种空心菜或香根草或美人蕉,秋冬季节栽种水芹菜或多花黑麦草,栽种密度为50-120株/m2。由竹排6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
(3)用毛竹和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制作框架9,如图1所示,其长、宽、高依次为5m、4m、0.8m,毛竹之间采用丝径为1.6mm的不锈钢丝连接固定,毛竹与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之间用丝径为0.5mm不锈钢丝连接固定。在框架9的底部和四围用扎丝或扎带固定一层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丝径为0.8mm,网眼尺寸为5mm×5mm。在透光孔(5)的正下方挖纵向通道11,在横向和侧向也挖有通道11,三个方向的通道要有交汇点,以保证通道(11)在各个方向的畅通。如图2所示,用不锈钢丝网和竹片设置通道11,通道1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直三棱柱体、长方体等。
(4)放置浮床的填料基质10,在框架9内装设沸石和生物陶粒作为填料基质10,沸石的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的粒径为1-2cm,沸石与生物陶粒的体积比为1:3。
(5)连接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和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2。用尼龙绳或不锈钢丝缠绕连接竹排6和框架9,浮床框架6的四周固定在竹排9的四周。
(6)构建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3,在框架的底部、透光孔5四周安装悬挂基质包13,网眼尺寸为5mm×5mm,悬挂基质包13内装有易于微生物挂膜的沸石和生物陶粒,沸石的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的粒径为1-2cm,沸石与生物陶粒的体积比为1:2,悬挂基质包13直径大小为25-30cm,其外部为不锈钢丝网套,网眼尺寸为5mm×5mm,悬挂基质包13内挖有孔洞12,孔洞12由竹片和不锈钢丝网构成,其直径大小为15-18cm,可供水体中的小型水生动物自由穿梭和栖息。
(7)构建沉水植物吸收区4。用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制作网袋16,网眼尺寸为5mm×5mm,网袋16直径大小20-30cm,相邻网袋16的间距保持在1-2m以上,以保证沉水植物14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网袋16内装沸石、生物陶粒和石英砂作为载体基质15,其中沸石的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的粒径为1-2cm,石英砂的粒径为0.3-0.7cm,石英砂、沸石和生物陶粒按体积比1:3:6混匀后装填在网袋16中。在载体基质15上种植金鱼藻、菹草、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14。如金鱼藻的种植密度为是每个网袋栽1蓬,载种时间为每年的4月中下旬。沉水植物吸收区4与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3)用同一根尼龙绳或不锈钢丝连接在框架9底部,如图1和图2所示。
对比例1:
设计试验水池3个,水池的特征为长×宽×深=3m×2m×2m。试验除了复合浮床外,还设置了普通浮床和空白对照两个试验处理进行同步实验,普通浮床的浮床装置只包括复合浮床的竹排6、天然纤维垫7以及水生植物8(见图3),空白对照是对池中的原水静置不作任何处理。复合浮床的特征为长×宽×深=1m×1m×1m,普通浮床的特征为长×宽=1m×1m,浮床面积覆盖率16.7%。复合浮床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以及普通浮床的植物为菖蒲,种植密度为50-120株/m2,沉水植物吸收区沉水植物选种适用于静水体的金鱼藻和菹草,每个网袋栽1蓬。2011年5月开始水生动物驯养、植物移栽和基质自然挂膜,同年8月开始相关试验研究。试验用水采用江苏省里下河区域富营养化的水体。试验期间菖蒲、金鱼藻和菹草在浮床上已经生长良好。在放置复合浮床的水池中放养规格为100-150克/尾的草鱼种6尾,放养前称其准确重量为1269g,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在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和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放养小田螺120g。试验历时20天,试验结束时,复合浮床处理水体的TN浓度从5.16mg/l降到0.84mg/l,净化率达83.7%,TP浓度从2.15mg/l降到0.17mg/l,净化率达92.1%;同期普通浮床处理水体的TN浓度从5.28mg/l降到1.9mg/l,净化率达64%,TP浓度从2.01mg/l降到0.63mg/l,净化率达68.7%;6尾草鱼总计1327g,增加了58g;田螺总计为139g,增加了19g。与放置草鱼和田螺前相比较,金鱼藻与菹草减少过半,菖蒲略有减少。另外,考虑到水体的自净作用,在扣除水体的自净功能(参考空白对照处理)影响后,复合浮床对TN的净化率是普通浮床的2.8倍,对TP的净化率是普通浮床的3.5倍。因此,复合浮床对污染水体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显著,明显优于普通浮床。

Claims (2)

1.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2)、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3)及沉水植物吸收区(4);自上到下依次为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2)、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3)及沉水植物吸收区(4);
其中所述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由自下到上依次带有透光孔(5)的竹排(6)、天然纤维垫(7)、水生植物(8)构成;
所述的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2)包括框架(9),其中框架(9)内设有填料基质(10),且框架(9)内设有通道(11);
所述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3)由带有孔洞(12)的悬挂基质包(13)组成;
所述沉水植物吸收区(4)包括沉水植物(14)和装有载体基质(15)的网袋(16);
所述鸟类生存区(1)中水生植物(8)为空心菜、香根草、水芹菜和多花黑麦草中至少一种;所述天然纤维垫(7)为竹丝、亚麻、黄麻、香蕉叶纤维和椰棕纤维中至少一种;所述竹排(6)的材料为毛竹;
所述的基质吸附处理鱼类生存区(2)的通道(11)的大小设定以水中主要鱼类自由游动为准;框架(9)由毛竹和不锈钢丝网围成,不锈钢丝网内设有填料基质(10),所述的填料基质(10)为沸石和生物陶粒中至少一种,其中沸石的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的粒径为1-2cm;
所述微生物挂膜强化处理小型水生动物生存区(3)的悬挂基质包(13)外部为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内部填料为沸石和生物陶粒中至少一种;
所述沉水植物吸收区的沉水植物(14)为金鱼藻、菹草、黑藻和马来眼子菜中至少一种;载体基质(15)为石英砂、沸石或\和生物陶粒,其中石英砂的粒径为0.3-0.7cm,沸石的粒径为1-3cm,生物陶粒的粒径为1-2cm;网袋(16)为尼龙网或不锈钢丝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顶部植物吸收利用鸟类生存区(1)的周围还设有一个以上浮子。 
CN 201210163083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45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163083 CN102674556B (zh)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163083 CN102674556B (zh)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4556A CN102674556A (zh) 2012-09-19
CN102674556B true CN102674556B (zh) 2013-07-03

Family

ID=46807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16308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4556B (zh)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745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3125B (zh) * 2012-10-17 2014-04-30 常州大学 一种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
CN102863126B (zh) * 2012-10-17 2014-04-30 常州大学 一种工业化村镇污染河水净化与水环境生态修复方法
CN103086499B (zh) * 2013-01-31 2014-06-2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用于养殖池塘改善水体环境、降低饵料成本的生物膜装置
CN104030430A (zh) * 2013-03-08 2014-09-10 昆山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CN103392457B (zh) * 2013-05-21 2014-10-29 四川大学 一种集富营养水体处理、水土保持和景观绿化为一体的环保方法
CN103570134B (zh) * 2013-11-05 2014-09-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生物浮床及微污染水体原位立体生物修复方法
CN104229996B (zh) * 2014-07-18 2016-02-2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漂浮生物生态反应装置
CN105359947A (zh) * 2014-08-29 2016-03-02 上海水源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陆地农作物水上种植方法
CN104365528A (zh) * 2014-11-28 2015-02-25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箱式鱼菜共生养殖系统
CN104402119A (zh) * 2014-11-30 2015-03-11 陈伟群 一种组合型立体浮床
CN104817239B (zh) * 2015-05-19 2016-07-06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重污染河道原位水质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05409834A (zh) * 2015-10-26 2016-03-23 河海大学 可选择出入型远红外鱼屋系统
CN105236583A (zh) * 2015-10-28 2016-01-13 河海大学 莲藕形可曝气的富营养化沉积物修复系统
CN105753160B (zh) * 2016-03-24 2019-02-12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一种高效除磷脱氮的浮床复合基质的制作方法
CN106258873A (zh) * 2016-07-28 2017-01-04 桐城市牯牛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生态浮床种植水芹的方法
CN106277351A (zh) * 2016-08-15 2017-01-04 卢生华 一种硫磺细菌为主制作微生物挂袋的方法
CN106242067A (zh) * 2016-09-10 2016-12-21 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污水的净化方法
CN106430596A (zh) * 2016-09-19 2017-02-22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浮力可调式水处理装置及其净水方法
CN106430606A (zh) * 2016-11-28 2017-02-22 重庆大方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悬浮式沉水植物无土生态床
CN106830341A (zh) * 2017-03-08 2017-06-13 重庆大学 一种深水区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CN107597800A (zh) * 2017-09-21 2018-01-19 杨西建 一种塑料垃圾的综合处理方法
CN108083444A (zh) * 2017-12-22 2018-05-29 陕西正大森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漂浮湿地仿生填料的制备方法
CN108243934A (zh) * 2018-01-12 2018-07-06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快速调节沉水植物种植密度的系统
CN108293930A (zh) * 2018-03-28 2018-07-20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
CN108409047B (zh) * 2018-04-16 2020-05-0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系统控制湖泊春季蓝藻细胞快速增殖的方法
CN108892224B (zh) * 2018-07-05 2021-05-28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一种激流生境水生生物避难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8821447A (zh) * 2018-07-26 2018-11-16 杭州珊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方法及其装置
CN108751420A (zh) * 2018-07-27 2018-11-06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33499A (zh) * 2018-08-20 2019-01-04 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浮岛
KR101959294B1 (ko) * 2018-08-20 2019-03-18 심규문 수생식물 재배용 용기
CN109250822B (zh) * 2018-11-05 2020-01-14 河海大学 一种水体中总氮自动高效净化系统及其方法
CN109607807A (zh) * 2019-01-15 2019-04-12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河湖支流入口末端生态处理系统
CN110127853A (zh) * 2019-06-15 2019-08-16 浙江中誉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沉水植物、填料联合水体净化系统
CN110683634A (zh) * 2019-09-10 2020-01-14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基于竹枝叶生物填料的养殖池塘洁水方法
CN110451654A (zh) * 2019-09-11 2019-11-15 舟山赛莱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三床一物”自净化立体生态系统
CN110697902A (zh) * 2019-11-06 2020-01-17 任秀花 一种可补充水中溶氧量的生态景观浮岛
CN111039409A (zh) * 2019-11-15 2020-04-2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植物复合净化水质的装置
CN111362415B (zh) * 2020-03-19 2022-08-09 弘筑(福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除磷系统和水质快速净化方法
CN111296121A (zh) * 2020-03-20 2020-06-19 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净化城市污染河流的方法
CN112811720A (zh) * 2020-12-29 2021-05-18 江西服装学院 一种用于景观水体治理的生态景观浮床
CN113115746B (zh) * 2021-03-31 2022-10-14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060805A (zh) * 2021-04-01 2021-07-02 山东大学 一种碳纤维太阳能水体净化器及重金属污水的处理方法
CN113087162B (zh) * 2021-05-08 2024-08-20 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河湖生态系统修复的多样化生境系统
CN114573105A (zh) * 2022-02-08 2022-06-03 广东台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渗滤液复合生物化组合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5043499A (zh) * 2022-07-18 2022-09-13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生态保育功能抗风浪生态浮床及构建方法
CN115385454A (zh) * 2022-08-31 2022-11-25 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7285168B (zh) * 2023-11-23 2024-03-19 湘潭大学 一种功能海泡石强化组合式生态浮床及其在黑臭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CN117923733B (zh) * 2024-03-21 2024-06-14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生态景观水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4361A (zh) * 2005-01-13 2005-08-17 河海大学 浮床植物及生物膜复合技术原位净化受污染河水方法
CN101045584A (zh) * 2007-03-16 2007-10-03 南京大学 用于水体面源污染治理的复合浮岛系统构建方法及应用
CN101817591A (zh) * 2010-05-06 2010-09-01 河海大学 一种强化生物脱氮除磷功效的水体自富氧复合浮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5849B2 (ja) * 1996-07-26 2000-02-07 ニッコ−化成株式会社 汚水及び水質浄化用浮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4361A (zh) * 2005-01-13 2005-08-17 河海大学 浮床植物及生物膜复合技术原位净化受污染河水方法
CN101045584A (zh) * 2007-03-16 2007-10-03 南京大学 用于水体面源污染治理的复合浮岛系统构建方法及应用
CN101817591A (zh) * 2010-05-06 2010-09-01 河海大学 一种强化生物脱氮除磷功效的水体自富氧复合浮床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34187A 1998.02.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4556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4556B (zh) 一种提供生境的复合生态浮床
CN103332790B (zh) 同步原位修复富营养化河湖水体和沉积物的可增光富氧生物组构系统
CN110590061A (zh) 一种适宜于内陆淡水养殖池塘尾水生态净化循环系统
CN101120661B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102976495B (zh) 一种用于精养鱼池水质控制的无机固定化生物浮床
CN208413989U (zh)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潜浮式生态修复水立方
CN104058545B (zh) 将生物载体与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治理养殖污水的方法
CN101691257A (zh) 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潜没式生态床及其应用
CN109987713A (zh)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潜浮式生态修复水立方
CN107162199B (zh) 一种节能生态资源回收型生态修复集成系统及其应用
CN201107973Y (zh) 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CN217627812U (zh) 一种河道水污染治理用生态浮岛
CN107651754B (zh) 一种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及人工礁石
CN108218131A (zh) 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
CN209721714U (zh) 一种实现水体隔离和定向交换的柔性生态净化围隔
CN204529465U (zh) 一种沉水植物种植包
CN217677008U (zh) 一种原位修复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孵化净水平台
CN208038255U (zh) 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
CN105384252B (zh) 一种多功能浮水式水处理设备及其应用
CN214612081U (zh) 一种小型可聚合组合型生物炭浮床生态浮岛
CN205313196U (zh) 一种多功能浮水式水处理设备
CN110800666B (zh) 一种用于珍珠蚌养殖的载体置换式生态养殖方法
CN211255418U (zh) 沉水式着生生态床
CN204569548U (zh) 一种组合型生物浮床
CN112811720A (zh) 一种用于景观水体治理的生态景观浮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an Wenming

Inventor after: Liu ling

Inventor after: Xia Qian

Inventor after: Ma Lin

Inventor after: Qian Bao

Inventor after: Xing Xigang

Inventor after: Wang Liutong

Inventor after: Yan Feng

Inventor after: Chen Liyao

Inventor before: Yan Wenming

Inventor before: Liu ling

Inventor before: Xia Qian

Inventor before: Qian Bao

Inventor before: Xing Xig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Liutong

Inventor before: Yan Feng

Inventor before: Chen Liyao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YAN WENMING LIU LING XIA QIAN QIAN BAO XING XIGANG WANG LIUTONG YAN FENG CHEN LIYAO TO: YAN WENMING LIU LING XIA QIAN MA LIN QIAN BAO XING XIGANG WANG LIUTONG YAN FENG CHEN LIYAO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03

Termination date: 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