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61255U -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61255U
CN209461255U CN201920323465.9U CN201920323465U CN209461255U CN 209461255 U CN209461255 U CN 209461255U CN 201920323465 U CN201920323465 U CN 201920323465U CN 209461255 U CN209461255 U CN 209461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ion
air inlet
escape pipe
accommodating cavity
condensation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2346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隆虎
肖世成
石庆刚
冯伟
张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UNG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UNG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UNG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UNG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2346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61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61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61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Fuel Tanks Or Sh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涉及油气冷凝技术领域。该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包括:冷凝筒、出气管;所述冷凝筒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冷凝筒具有容置腔,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油气通过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容置腔内,并经所述出气管流出。本申请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通过在冷凝筒上开设进气口,并将出气管与冷凝筒的容置腔连通,从而使得进气口、出气口及容置腔互相连通,使得油气能够通过进气口进入冷凝筒内进行冷凝回流,有效的防止了油气中的油从出气管大量流出,造成污染,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果。

Description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冷凝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力配套设备中,真空系统油气冷凝是变压器油处理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变压器油气进行冷凝、缓冲回流,防止油液进入真空泵,以达到更好的防喷油效果,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行。
现有技术中,真空系统油气冷凝结构大多采用钢管直联,油箱与真空泵之间直接通过钢管连接。
这样,在设备运行时,喷油风险较大,变压器油很容易进入真空泵,对真空泵油造成污染,影响设备运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力设备运行时,变压器油喷油风险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其包括:冷凝筒、出气管;
所述冷凝筒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冷凝筒具有容置腔,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油气通过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容置腔内,并经所述出气管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筒包括:顶壁、底壁及侧壁;
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所述侧壁分别与所述顶壁及所述底壁连接,并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顶壁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管覆盖并插入所述出气口中,形成延伸部。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的长度为1CM~3CM。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冷凝筒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顶壁的一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气管;
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冷凝筒的容置腔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件;
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冷凝筒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为支撑管。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冷凝缓冲回流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油箱及真空泵;
所述油箱与所述油气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真空泵与所述油气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出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真空泵与所述油气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出气管通过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法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冷凝筒上开设进气口,并将出气管与冷凝筒的容置腔连通,从而使得进气口、出气口及容置腔互相连通,使得油气能够通过进气口进入冷凝筒内进行冷凝回流,有效的防止了油气中的油从出气管大量流出,造成污染,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系统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标:110-冷凝筒;111-进气口;112-顶壁;113-底壁;114-侧壁;120-出气管;130-进气管;140-支撑件;210-油箱;220-真空泵;23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二,该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包括:冷凝筒110及出气管120。
如图1所示,冷凝筒110上开设有进气口111;冷凝筒110具有容置腔,出气管120与容置腔连通;油气通过进气口111流入容置腔内,并经出气管120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油气经过进气口111流入容置腔内后,可以在容置腔内进行冷凝,并部分回流,进行反复利用。
可选地,也可以在冷凝筒110上开设出气口,油气通过进气口111流入容置腔内,并经出气管120流出。进气口111与出气管120之间的距离尽量较长,使得油气可以在进气口111与出气管120之间有较长的运动时间,从而提高冷凝效果,具体进气口111与出气管120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制。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冷凝筒110用于对进入冷凝筒110内的油气进行冷凝回流,避免油气直接从冷凝筒110的出气管120流出,对相关设备造成油气污染。具体地,高压油气经由进气口111进入冷凝筒110容置腔体内,并从出气管120流出的过程中,由于进气口111与出气管120之间存在间隔,油气会在容置腔内自进气口111至出气管120的方向流动,并进行冷凝。
其中,上述油气从出气管120流出具体是指,该油气在冷凝筒110容置腔内进行冷凝液化,使得油液和高压气体分离,分离之后的高压气体从出气管120中流出。
高压油气在容置腔中冷凝时,油气经由进气口111向出气管120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高压油气中的油液受冷液化凝聚成油滴,该油滴与高压油气同方向运动,油滴的体积逐渐增大,当油滴的重力大于高压油气所提供的动力时,油滴与高压油气分离,进而分离的油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容置腔底部,并从进气口111流出,进行回收利用。
当油滴和高压油气自进气口111至出气管120流动的过程中,油滴的重力小于高压油气提供的动力,在高压油气运动至容置腔腔体内壁,且与该腔体内壁碰撞时,会将该油滴粘附于内壁上,当高压油气持续流动的过程中,粘附在内壁上的油滴逐渐增多,大量的油滴汇聚,当汇聚的油滴的重力大于油滴与内壁的粘附力和高压油气运动的动力时,该油滴由于重力的原因垂直下落,下落至容置腔底部,并从进气口111流出,进行回收利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通过在冷凝筒110上开设进气口111,并将出气管120与冷凝筒110的容置腔连通,从而使得进气口111、出气口及容置腔互相连通,使得油气能够通过进气口111进入冷凝筒110内进行冷凝回流,有效的防止了油气中的油从出气管120大量流出,造成污染,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果。
进一步地,冷凝筒110包括:顶壁112、底壁113及侧壁114;顶壁112与底壁113相对设置,侧壁114分别与顶壁112及底壁113连接,并形成容置腔。
如图2所示,该冷凝筒110由顶壁112、底壁113及侧壁114相互连接,形成一密封的容置腔。油气从进气口111进入,一部分可以按照箭头的方向在容置腔内流动进行冷凝、或者一部分按照箭头的方向从出气管120流出。
可选地,如图2所示,顶壁112与底壁113是相对平行设置的,但不限于该设置方式,还可以将底壁113设置为倾斜状,这样,当油气冷凝液化成油滴,在重力作用下落回至容置腔底壁113时,由于底壁113的倾斜设置,油滴可以更加快的从进气口111中流出,并且减少了油滴在底壁113中粘附的可能性,使得油气的重复利用率更高。
可选地,冷凝筒110容置腔内还可以设置有多个挡板,油气进入容置腔中后,在流动的过程中,碰撞到挡板上后,可以吸附在挡板上,并在重力作用下落回至冷凝筒110底壁113上,或者可以直接受到挡板的反向冲击力,落回到冷凝筒110底壁113上进行回流。
另外,顶壁112上开设有出气口,出气管120覆盖并插入出气口中,形成延伸部。
需要说明的是,油气在冷凝筒110内进行冷凝时,一部分油气冷凝液化后,附着在冷凝筒110侧壁114上,并在高压油气动力的作用下,沿着冷凝筒110侧壁114缓慢上升到顶部,因出气管120插入出气口中,并形成了一定的延伸部,液化的油滴沿着冷凝筒110侧壁114流动至顶壁112后,不能直接从出气管120中流出,而会在延伸部的阻挡下慢慢聚集,并形成较大的颗粒,当形成的颗粒所受的重力大于其受到的向上的动力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回落到容置腔底壁113上,并从进气口111流出,进行重复利用。
进一步地,延伸部的长度为1CM~3CM。
可选地,延伸部长度应不小于1CM,以使得延伸部能够对聚集在冷凝筒110顶壁112上的大量颗粒充分阻挡,避免颗粒直接从出气管120流出。另外,延伸部的长度也不宜设置的过于长,避免油气在容置腔内的流动距离太短,影响冷凝效果。
具体地,可以根据装置的整体设计,选择适宜的延伸部长度,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根据多次实验效果,选择设置延伸部长度为2CM。
进一步地,进气口111设置于冷凝筒110的侧壁114上,且远离顶壁112的一端。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1设置于冷凝筒110侧壁114上,且与底壁113相连接的一端,使得进气口111与出气管120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更远,这样,油气在冷凝筒110的容置腔内流动的距离更远,从而可以进行充分的冷凝。
可选地,出气口不限于设置在图1所示的位置,还可以设置于冷凝筒110的其他部位上,具体以使冷凝效果更好为设置条件。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还包括进气管130;进气管130通过进气口111与冷凝筒110的容置腔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进气管130,可以方便将该冷凝筒110与其他设备或是装置进行连接,便于与其他设备配合使用。
可选地,还可以在进气管130中设置过滤网,油气在冷凝筒110内冷凝回流到容置腔底壁113后,在进过进气管130流出的时候,经过过滤网,可以过滤掉油气中的杂质,避免对回流产生的油气造成污染。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结构示意图三,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该冷凝缓冲回流装置还包括支撑件140;支撑件140设置于冷凝筒110上。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140用于对该冷凝缓冲回流装置起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装置产生倾斜或是装置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振动力产生晃动,从而影响装置的冷凝效果。
如图3中所示,支撑件140设置于冷凝筒110侧壁114靠近顶壁112的一端,可以通过螺栓与冷凝筒110侧壁114连接,也可以与冷凝筒110侧壁114进行卡接。
可选地,支撑件140还可以设置于冷凝筒110的其他部位,例如:冷凝筒110底壁113上或是侧壁114的任意位置等,具体不做限制,能够对该冷凝缓冲回流装置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支撑件140为支撑管。
可选地,上述支撑件140可以为图3中所示的圆柱状,也可以为矩形状,既可以为空心管体,也可以为实心管体,对于支撑件140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通过在冷凝筒110上开设进气口111,并将出气管120与冷凝筒110的容置腔连通,从而使得进气口111、出气口及容置腔互相连通,使得油气能够通过进气口111进入冷凝筒110内进行冷凝回流,有效的防止了油气中的油从出气管120大量流出,造成污染,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果。另外,冷凝筒110上设置支撑件140,使得该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受设备振动的影响,进一步提升装置的冷凝效果。
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缓冲回流系统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冷凝缓冲回流系统包括上述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油箱210及真空泵220。
油箱210与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进气口111连接;真空泵220与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出气管12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冷凝缓冲回流装置还包括进气管130,油箱210可以通过进气管130与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容置腔连通。油箱210与进气管130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者是法兰连接,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件230;真空泵220与油气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出气管120通过连接件230连接。
如图4中所述,该冷凝缓冲回流系统还包括连接件230,连接件230与上述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出气管120连接。真空泵220通过该连接件230与出气管120连接,并与冷凝筒110容置腔连通,冷凝筒110内的油气在动力作用下,部分会经过出气管120流入真空泵220中。
进一步地,连接件230为法兰。
可选地,上述连接件230为法兰,其用于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尤其是对管状部件进行连接时效果相对更好些。但上述连接件230也不限于法兰,真空泵220与出气管120之间还可以采用卡接或者螺栓连接,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通过上述的冷凝缓冲回流系统,可以对油箱210中的油气起到一定的冷凝回流效果,防止油气直接进入真空泵220中,导致喷油,影响变压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筒、出气管;
所述冷凝筒上开设有进气口;
所述冷凝筒具有容置腔,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油气通过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容置腔内,并经所述出气管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筒包括:顶壁、底壁及侧壁;
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所述侧壁分别与所述顶壁及所述底壁连接,并形成所述容置腔;
所述顶壁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管覆盖并插入所述出气口中,形成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长度为1CM~3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冷凝筒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顶壁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管;
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冷凝筒的容置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
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冷凝筒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支撑管。
8.一种冷凝缓冲回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凝缓冲回流装置、油箱及真空泵;
所述油箱与所述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出气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冷凝缓冲回流装置的出气管通过连接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法兰。
CN201920323465.9U 2019-03-14 2019-03-14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Active CN209461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3465.9U CN209461255U (zh) 2019-03-14 2019-03-14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3465.9U CN209461255U (zh) 2019-03-14 2019-03-14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61255U true CN209461255U (zh) 2019-10-01

Family

ID=68047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23465.9U Active CN209461255U (zh) 2019-03-14 2019-03-14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612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4258B (zh) 一种排液型气液分离器
CN202675764U (zh) 卧式气液分离器及空调压缩机组
CN208177107U (zh) 旋流式高效除尘除雾器
CN209461255U (zh) 冷凝缓冲回流装置及冷凝缓冲回流系统
CN101011635A (zh) 溶剂回收分离装置
CN105618440A (zh) 蒸汽吹扫消能除污排放装置
CN212348129U (zh) 高速收费站防尘喷雾装置
CN205914468U (zh) 蒸汽吹扫消能除污排放装置
EP2285615B1 (en) Fuel tank
CN201023009Y (zh) 滴灌用的水流泥沙分离装置
CN206762359U (zh) 一种运水控制箱
CN108002497A (zh) 自回流塔式高效水处理设备
CN105056639A (zh) 一种螺旋管气液分离方法
CN101979118A (zh) 多支管油气液三相分离器
CN107617268A (zh) 空压机供气系统中水气分离装置
CN201371003Y (zh) 用于滴灌的水流泥沙分离装置
CN206467004U (zh) 一种餐厨废水处理系统及其水油分离单元
CN102008867B (zh) 多支管气液两相分离器
CN205980474U (zh) 一种异种配管连接结构的气液分离器
CN221693061U (zh) 采用羽叶分离模块的带液废气管网脱液消颤分离系统
CN210905119U (zh) 饮用水处理用砂滤过滤器
CN209671212U (zh) 一种罗茨真空机组
CN219915318U (zh) 一种循环水箱
CN214130709U (zh) 往复式压缩机立式折转触碰气液分离器
CN209548784U (zh) 一种防堵塞浓缩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