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57999U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57999U CN209457999U CN201920194661.0U CN201920194661U CN209457999U CN 209457999 U CN209457999 U CN 209457999U CN 201920194661 U CN201920194661 U CN 201920194661U CN 209457999 U CN209457999 U CN 2094579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ing
- diesel engine
- main body
- wall
- process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es For Solid Components From Exhaust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装置主体壳体、固接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上的污染物进排放装置和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内部的污染物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利用壁流式过滤体内周期往复流动蓄热和放热,在Pt催化作用下,废气中的NOx通过在碱金属或碱土催化剂中吸附和脱附,氧化沉积在过滤体通道壁面上的黑碳颗粒物,而生成CO2和水,同时NOx被还原成N2,并将尾气中CO和HC等污染物转变为CO2和水。另外,装置也利用壁流式过滤体内往复流动逆流吹除再生灰烬。装置不仅实现壁流式过滤体的连续再生,而且可以实现大功率柴油机尾气中CO、HCs、PM和NOx等主要污染物协同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柴油机在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发电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具有功率覆盖范围广、燃油消耗率低、耐久性好等优点。由于柴油机采用稀燃料燃烧方式,碳氢化合物(HC,Hydrocarbons)和CO排放较低,但是排气中氧化氮NOx和颗粒物(PM,ParticulateMatter)较多。柴油机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NOx和PM不仅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也是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酸沉降、全球气候变化、光化学烟雾等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采用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无法实现同时降低PM和NOx排放效果,机外后处理技术逐渐成为控制柴油机PM和NOx排放最有效的手段。PM和NOx催化还原技术(Dieselparticulate-NOx reduction,DPNR),可以同时降低柴油机NOx和PM排放后,是目前被普遍看好的一项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常规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的壁流式过滤体通道壁面上,涂敷催化剂载体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及贵金属Pt催化剂。DPF捕集废气中的颗粒物沉积在壁流式过滤体通道壁面上,在贵金属Pt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废气中的NOx通过在碱金属或碱土催化剂中吸附和脱附,氧化沉积过滤体通道壁面上的黑碳颗粒物,生成CO2和水,NOx被还原成N2。同时,尾气中CO和HC等污染物也被转变为CO2和水。DPNR系统可以同时清除柴油机尾气中CO、HCs、PM和NOx等主要污染物。DPNR系统的运行,需要处于周期的富氧和贫氧环境下,控制系统复杂;长时间颗粒物再生残余物在壁流式过滤体上的积聚,还需要定期拆卸进行清灰。对于大功率柴油机,燃用低成本燃料油,污染物排放浓度更高、成分更加复杂,产生的污染更加严重,灰分含量更大。控制系统复杂、颗粒物排放量高于氧化转化效率和积灰阻塞,是DPNR系统应用大功率柴油机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
针对DPNR技术在大功率柴油机中应用技术难点。本实用新型提出采用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同时清除柴油机尾气中CO、HCs、PM和NOx等主要污染物,并实现逆流吹出过滤体再生灰烬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主要利用PM和NOx催化还原技术,实现大功率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再生,同时处理大功率柴油机尾气中CO、HCs、PM和NOx等主要污染物。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壳体、固接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上的污染物进排放装置和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内部的污染物处理装置;
所述装置主体壳体底部设有进排气口,所述进排气口上方设有固接于主体壳体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排气口分隔出规格相同的进排气口A和进排气口B,所述隔板上方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均固接有多孔板;
所述污染物进排放装置包括废气进气管道、废气排气管道和换向阀门,所述废气进气管道、废气排气管道通过换向阀门与进排气口A、进排气口B相连,所述换向阀门包括阀门本体和阀门本体中心的阀门驱动轴,所述阀门本体纵向开设一个匹配进排气口A形状的阀门气流通道,还开设一个匹配进排气口B的凹槽,凹槽侧为废气进气端,气流通道侧为废气排气端,通过驱动阀门驱动轴旋转,使得阀门气流通道与进排气口A或进排气口B相连,凹槽与进排气口B或进排气口A相连;
所述污染物处理装置包括壁流式过滤体和用于保证壳体内部温度和控制氧气浓度的燃烧装置,所述壁流式过滤体固接于两多孔板之间,所述燃烧装置为对称设置的两组,其放热端均置于多孔板与壁流式过滤体之间,所述壁流式过滤体包括平行设置的多组间壁,间壁上设有若干开孔,间壁之间形成过滤通道,每个过滤通道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相邻过滤通道的开口端和封闭端相反设置,所述壁流式过滤体间壁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中间区域为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两边区域为不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装置包括燃料喷射器和燃烧器,通过与其相连的控制系统控制燃料喷射器的喷射量和燃烧器的启动时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灰斗,所述灰斗一端伸入燃烧装置放热端所在燃烧室内,另一端伸出主体壳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气流分配板,所述气流分配板设置于主体壳体和多孔板之间,气流分配板通过支杆与主体壳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包括阻隔进排气口A、进排气口B的中央部和支撑部,所述中央部俯视投影为相交的两条线,交点为阀门驱动轴,所述支撑部一端与中央部的端点相连,另一端固接于主体壳体上,形成供进排气口A、进排气口B中气体流通的气流通道A和气流通道B,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与阀门驱动轴相连的气动装置,从而带动换向阀门定时旋转180度角度。
进一步地,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装置内部参数的各测量装置,具体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两个氧气浓度传感器固定在壳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多孔板与壳体之间的气流流动区。压力传感器A和温度传感器A固定在废气进气管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废气进气管道内。压力传感器B和温度传感器B固定在废气排气管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废气排气管道内。温度传感器C固定在壳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壁流式过滤体内。
进一步地,壁流式过滤体由堇青石陶瓷颗粒粘结而成,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的间壁微孔的当量直径为30-40μm,不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的间壁微孔的当量直径为15-25μm。
进一步地,间壁壁面上涂覆50-100nm的TiO2薄层作为催化剂载体涂层,催化剂载体涂层上涂覆掺混贵金属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催化剂,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涂层微孔当量直径为1-10μ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燃烧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并蓄存在过滤体固体壁内,在壁流式过滤体内形成一个稳定高温区域,在富氧条件下,碱金属催化剂有效吸收尾气中的NO并将其生成为硝酸盐存储在碱金属催化剂的表面,通过传感器观察,当碱金属催化剂中存储硝酸盐达到饱和时,控制燃料喷射器喷入燃料,使壁流式过滤体内尾气处于贫氧条件,硝酸盐分解而释放出的活性氧、NO和NO2,活性氧与黑碳颗粒及废气中的CO和HCs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2和水,NO和NO2与CO和HCs反应被还原成N2。从而实现PM和NOx协同化学反应,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反应过程中燃料的消耗。通过分为三个区域的壁流式过滤体,有效过滤尺寸不同的灰烬颗粒。通过换向阀门定期旋转180度角度,废气进气管道周期交替地与进排气口A、进排气口B连通,阀门气流通道周期交替地与废气排气管道连通。由于周期往复流动,废弃颗粒物在碱金属催化剂表面上动态移动,增大了碱金属催化剂与颗粒物的直接接触机会,增大了积存壁面的颗粒物的氧化效率。通过反复气流将小颗粒灰烬吹出灰斗,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DPNR系统控制系统复杂且需要定期拆卸进行清灰的问题。
基于上述理由本实用新型可在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换向管路结构图。
图3是图2中换向阀门和密封垫结构图。
图4是图1中壁流式过滤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局部放大图,其中(a)为正向气流示意图,(b)为反向气流示意图。
图6富氧条件下化学反应示意图。
图7贫氧条件下化学反应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支撑板,3.多孔板A,4.顶板,5.壁流式过滤体,6.多孔板B,7.燃料喷射器,8.燃烧器,9.氧气浓度传感器,10.挡板,11.废气进气管道,12.废气排气管道,13.换向阀门,14.密封垫A,15.密封垫B,16.阀门气流通道,17.气流通道A,18.气流通道B,19.阀门驱动轴,20.下壳体,21.下壳体底板,22.进排气口A,23.进排气口B,24.支杆,25.底部气流通道隔板,26.气流分配板,27.压力传感器A,28.温度传感器A,29.压力传感器B,30.温度传感器B,31.温度传感器C,32.气流正向流动,33.气流反向流动,34.灰斗,35.过滤通道A,36.过滤通道B,37.过滤体通道间壁,38.催化剂载体涂层,39.催化剂,40.颗粒物,41.大尺寸灰烬颗粒,42.小尺寸灰烬颗粒,43.贵金属催化剂,44.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催化剂,45.黑碳颗粒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壳体1、固接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1上的污染物进排放装置和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1内部的污染物处理装置;
如图2所示,所述装置主体壳体1底部设有进排气口,所述进排气口上方设有固接于主体壳体1的隔板25,所述隔板25将排气口分隔出规格相同的进排气口A22和进排气口B23,所述隔板25上方设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两端均固接有多孔板;
所述污染物进排放装置包括废气进气管道11、废气排气管道12和换向阀门13,所述废气进气管道11、废气排气管道12通过如图3所示的换向阀门13与进排气口A22、进排气口B23相连,所述换向阀门13包括阀门本体和阀门本体中心的阀门驱动轴19,所述阀门本体纵向开设一个匹配进排气口A22形状的阀门气流通道16,还开设一个匹配进排气口B23的凹槽,凹槽的顶部、中部均可流通废弃但是底部封闭,凹槽侧为废气进气端,气流通道侧为废气排气端,通过驱动阀门驱动轴19旋转,使得阀门气流通道16与进排气口A22或进排气口B23相连,凹槽与进排气口B23或进排气口A22相连;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向阀门13两侧还设有密封垫A14和密封垫B15,两密封垫规格相同,均为圆形,其上开设匹配凹槽和阀门气流通道16形状的开孔,
所述污染物处理装置包括壁流式过滤体5和用于保证壳体1内部温度和控制氧气浓度的燃烧装置,所述壁流式过滤体5固接于多孔板A3和多孔板B6之间,具体地,壁流式过滤体5固接于上下顶板之间,其为规则长方体,其侧边通过挡板10限位在指定位置,所述上下顶板固接在多孔板A3和多孔板B6上,所述燃烧装置为对称设置的两组,其放热端均置于多孔板与壁流式过滤体5之间,具体地,卡接在上顶板4上,所述壁流式过滤体5包括平行设置的多组间壁37,间壁37上设有若干开孔,间壁37之间形成过滤通道,每个过滤通道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相邻过滤通道的开口端和封闭端相反设置,即一个通道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如过滤通道A35;相邻通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如过滤通道B36,所述壁流式过滤体间壁37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中间区域为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两边区域为不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本实施例附图中,将前者标注为ZC、后者标注为ZNC。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燃烧装置包括燃料喷射器7和燃烧器8,通过与其相连的控制系统控制燃料喷射器7的喷射量和燃烧器8的启动时间。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灰斗34,所述灰斗34一端伸入燃烧装置放热端所在燃烧室内,另一端伸出主体壳体1。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均匀分配进入壁流式过滤体5气流,还包括气流分配板26,所述气流分配板26设置于主体壳体1和多孔板之间,气流分配板26到壳体1侧壁的距离等于气流分配板26到多孔板的距离,支撑板2和壳体1侧壁之间存在预设空隙,进入的废气经过支撑板2和壳体1侧壁之间的空隙后,一部分通过多孔板均匀的进入燃烧室、过滤体内,另一部分从气流分配板26与壳体1顶端的空隙进入,经过气流分配板26与壳体1侧壁之间的通道,达到气流的循环运动,其中,气流分配板26通过支杆24与主体壳体1侧壁相连,所述支杆24为均匀布设的若干个。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板25包括阻隔进排气口A22、进排气口B23的中央部和支撑部,所述中央部俯视投影为相交的两条线,交点为阀门驱动轴19,所述支撑部一端与中央部的端点相连,另一端固接于主体壳体1上,形成四部分区域,其中包括对称布设的供进排气口A22、进排气口B23中气体流通的气流通道A17和气流通道B18,和对称布设的两块半封闭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隔板25形状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中央部相交的两条线均为直线,各支撑部也平行于下壳体20的宽边布设,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与阀门驱动轴19相连的气动装置,从而带动换向阀门13定时旋转180度角度,废气进气管道11周期交替地与底板进排气口A22和底板进排气口B23连通,阀门气流通道16周期交替地与底板进排气口B23和底板进排气口A22连通,形成壁流式过滤体5内周期地气流正向流动32和气流反向流动33。壳体1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20,所述隔板25固接在下壳体20中,且其高度与下壳体20厚度相同,下壳体20包括下壳体底板21和四周的直板,上壳体和下壳体20的直板通过拼接或者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固定。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装置内部参数的各测量装置,具体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两个氧气浓度传感器9固定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多孔板A3或多孔板B6与壳体1之间的气流流动区,压力传感器A27和温度传感器A28固定在废气进气管道11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废气进气管道11内,压力传感器B29和温度传感器B30固定在废气排气管道12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废气排气管道12内,温度传感器C31固定在壳体1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壁流式过滤体5内。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壁流式过滤体5由堇青石陶瓷颗粒粘结而成,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的间壁37微孔的当量直径为30-40μm,不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的间壁37微孔的当量直径为15-25μm。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间壁37壁面上涂覆50-100nm的TiO2薄层作为催化剂载体涂层38,催化剂载体涂层38上涂覆掺混贵金属43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催化剂44,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39区域涂层微孔当量直径为1-10μm。
装置在启动前,为了达到壁流式过滤体5内化学反应的温度分布,燃烧器8启动燃烧模式,放出的热量加热壁流式过滤体5。达到预设的温度后装置启动,燃烧器8处于关闭模式。
大功率柴油机排放尾气流入装置的废气进气管道11,当废气进气管道11与进排气口A22连通,进排气口B23通过阀门气流通道16与废气排气管道12连通,相继气流流经废气进气管道11、气流通道A17、多孔板A3、壁流式过滤体5、多孔板B6、气流通道B18、阀门气流通道16和废气排气管道12,形成气流正向流动32;当废气进气管道11与进排气口B23连通,进排气口A22通过阀门气流通道16与废气排气管道12连通,相继气流流经废气进气管道11、气流通道B18、多孔板B6、壁流式过滤体5、多孔板A3、气流通道A17、阀门气流通道16和废气排气管道12,形成气流反向流动33。控制装置通过预设的程序,气动装置驱动阀门驱动轴19旋转,从而带动换向阀门13定时旋转180度角度。废气进气管道11周期交替地与进排气口A22和进排气口B23连通,阀门气流通道16周期交替地与进排气口B23和进排气口A22连通,从而形成壁流式过滤体5内周期地气流正向流动32和气流反向流动33。图中,壁流式过滤体5内气流正向流动32,流线用实线表示;气流反向流动33,流线用虚线表示。
如图4和图5(a)所示,气流正向流动过程中,柴油机尾气从左端流入壁流式过滤体5的过滤通道A35,穿过具有贯通微孔隙结构的壁流式过滤体5通道间壁37,流入相邻的过滤通道B36。由于ZC区域的过滤通道间壁37微孔当量直径比ZNC区域大,ZC区域气流流通阻力小,所以,尾气中大部分颗粒物被捕集并沉积在通道A的ZC区域壁面上;在贵金属Pt和碱金属催化剂作用下,在ZC区域发生NOx存储和释放过程,沉积在壁面的颗粒物被催化氧化,而NOx被还原成N2,同时,流经壁流式过滤体5过滤通道A35中的CO和HC等成分被氧化;化学反应灰烬、尾气中重金属灰尘、硫酸盐和硝酸盐物质等灰烬残余物,其中小尺寸灰烬颗粒42在ZNC区域被气流携带流通过壁面进入过滤通道B36,并流出过滤体,落入灰斗34中,而大尺寸灰烬颗粒41沉积在过滤通道A35一侧壁面上。另外,在正向周期流动过程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并蓄存在过滤体的固体壁内,通过各传感器测量的数据,达到预设值后,控制气流反向流动。
如图5(b)所示,气流反向流动过程照中,尾气沿着反方向从壁流式过滤体5右端流入过滤通道B36,被正向流动周期内蓄存在固体壁内热量加热,然后穿过固体壁的贯通微孔隙流入相邻的过滤通道A35,尾气中颗粒物被捕集并沉积在过滤通道B36的ZC区域壁面上,同时,在反向气流作用下使得在正向周期内沉积在过滤通道A35一侧壁面上大尺寸灰烬颗粒41吹离壁面,并在气流的携带下沉降到灰斗34内;在高温固体壁的作用下,积聚在过滤通道BZC区域上,壁面上黑碳颗粒物45被催化氧化、而NOx被还原,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尾气中的CO和HC等成分被氧化。化学反应灰烬、尾气中的重金属灰尘、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灰烬残余物,其中小尺寸灰烬颗粒42在ZNC区域被气流携带流通过壁面进入过滤通道A35,并流出过滤体,落入灰斗34中,而大尺寸灰烬颗粒41沉积在过滤通道B36一侧壁面上。另外,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又加热并蓄存在过滤体固体壁内。通过各传感器测量的数据,达到预设值后,控制气流正向流动,此过程周而复始。
壁流式过滤体5内流通尾气周期换向流动并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壁流式过滤体5固体壁中周期地蓄热和放热,在壁流式过滤体5内形成一个稳定高温区域。在不同柴油机工作条件下,DPF都可以依靠污染物化学反应或外加极少量燃料实现自维持其过滤体内的通道壁面附着的黑碳粒物催化转化、尾气中CO和HC被氧化而NOx被还原,以及聚集在通道壁面上的灰烬残余物颗粒物被反向气流清除,从而实现壁流式过滤体5连续被动再生。
当壁流式过滤体5内柴油机尾气在富氧条件下,如图6所示,尾气中所含氧气O2吸附在Pt活性位上形成“活性氧”,尾气中NO被“活性氧”氧化成NO2。大部分NO2被吸附并扩散到碱金属催化剂44中,生成硝酸根离子NO3-,硝酸根离子NO3-进一步生成硝酸盐存储在碱金属催化剂44的表面上,从而达到存储NOx的目的。当颗粒物粘附在碱金属催化剂44表面时,颗粒物表面与碱金属催化剂44表面的接触面位置氧含量减少,在这一位置产生了碱金属催化剂44内部和碱金属催化剂44表面之间氧含量的浓度差,催化剂内部的氧向接触面扩散,促使在催化剂内硝酸盐分解为钾、活性氧和NO或NO2,活性氧向接触面移动并与黑碳颗粒发生化学反应,黑碳颗粒物被氧化。而释放出的NOx在下游区域,又重新被氧化并存储于碱金属催化剂中。由于周期往复流动,颗粒物40在碱金属催化剂表面上是动态移动的,增大了碱金属催化剂与黑碳颗粒物45的直接接触机会,增大了积存壁面的黑碳颗粒物45的氧化效率。
当碱金属催化剂中存储硝酸盐达到饱和时,控制系统根据压力、温度和氧气传感器测得的参数,控制系统控制燃料喷射器7周期性的喷射燃料使经过壁流式过滤体5内尾气处于贫氧条件下。当过滤体内处于柴油机尾气处于贫氧条件下时,如图7所示,吸附在Pt活性位上形成“活性氧”被释放出来,硝酸盐分解而释放出的活性氧、NO和NO2,活性氧与黑碳颗粒及废气中的CO和HCs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2和水,NO和NO2与CO和HCs反应被还原成N2。从而实现PM和NOx协同化学反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壳体、固接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上的污染物进排放装置和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内部的污染物处理装置;
所述装置主体壳体底部设有进排气口,所述进排气口上方设有固接于主体壳体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排气口分隔出规格相同的进排气口A和进排气口B,所述隔板上方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均固接有多孔板;
所述污染物进排放装置包括废气进气管道、废气排气管道和换向阀门,所述废气进气管道、废气排气管道通过换向阀门与进排气口A、进排气口B相连,所述换向阀门包括阀门本体和阀门本体中心的阀门驱动轴,所述阀门本体纵向开设一个匹配进排气口A形状的阀门气流通道,还开设一个匹配进排气口B的凹槽,凹槽侧为废气进气端,气流通道侧为废气排气端,通过驱动阀门驱动轴旋转,使得阀门气流通道与进排气口A或进排气口B相连,凹槽与进排气口B或进排气口A相连;
所述污染物处理装置包括壁流式过滤体和用于保证壳体内部温度和控制氧气浓度的燃烧装置,所述壁流式过滤体固接于两多孔板之间,所述燃烧装置为对称设置的两组,其放热端均置于多孔板与壁流式过滤体之间,所述壁流式过滤体包括平行设置的多组间壁,间壁上设有若干开孔,间壁之间形成过滤通道,每个过滤通道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相邻过滤通道的开口端和封闭端相反设置,所述壁流式过滤体间壁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中间区域为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两边区域为不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装置包括用于控制氧气浓度的燃料喷射器和用于保证壳体内部温度的燃烧器,通过与其相连的控制系统控制燃料喷射器的喷射量和燃烧器的启动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灰斗,所述灰斗一端伸入燃烧装置放热端所在燃烧室内,另一端伸出主体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流分配板,所述气流分配板设置于主体壳体和多孔板之间,气流分配板通过支杆与主体壳体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阻隔进排气口A、进排气口B的中央部和支撑部,所述中央部俯视投影为相交的两条线,交点为阀门驱动轴,所述支撑部一端与中央部的端点相连,另一端固接于主体壳体上,形成供进排气口A、进排气口B中气体流通的气流通道A和气流通道B,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与阀门驱动轴相连的气动装置,从而带动换向阀门定时旋转180度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装置内部参数的各测量装置,具体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两个氧气浓度传感器固定在壳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多孔板与壳体之间的气流流动区,压力传感器A和温度传感器A固定在废气进气管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废气进气管道内,压力传感器B和温度传感器B固定在废气排气管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废气排气管道内,温度传感器C固定在壳体的外壁面上,传感器探针插入壁流式过滤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的间壁微孔的当量直径为30-40μm,不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的间壁微孔的当量直径为15-25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涂敷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区域涂层微孔当量直径为1-10μ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94661.0U CN209457999U (zh) | 2019-02-13 | 2019-02-13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94661.0U CN209457999U (zh) | 2019-02-13 | 2019-02-13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57999U true CN209457999U (zh) | 2019-10-01 |
Family
ID=68046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194661.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457999U (zh) | 2019-02-13 | 2019-02-13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5799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30239A (zh) * | 2019-02-13 | 2019-04-16 | 大连海事大学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
2019
- 2019-02-13 CN CN201920194661.0U patent/CN20945799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30239A (zh) * | 2019-02-13 | 2019-04-16 | 大连海事大学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CN109630239B (zh) * | 2019-02-13 | 2023-10-20 | 大连海事大学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09942B2 (ja) | ハニカム構造体 | |
CN102071992B (zh) | 针对汽油发动机的排气颗粒管理 | |
CN103781532B (zh) | 用于处理废气的区域化催化过滤器 | |
RU2651917C2 (ru) | Близко размещенная система scr | |
CN105247179B (zh) | 用于处理废气的经催化的过滤器 | |
JP2018187629A (ja) | バナジン酸塩を含む選択的触媒還元ウォールフロー型フィルター | |
JP6532826B2 (ja) | 排ガス浄化材 | |
US20100150790A1 (en) | Catalyzing Lean NOx Filter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
CN1832794A (zh) | 排放处理系统和使用scr过滤器的方法 | |
JP4450257B2 (ja) | 排気浄化装置 | |
CN108316993B (zh) | 往复流动式船舶柴油机连续催化再生柴油颗粒过滤器 | |
JP2006136784A (ja) | フィルタ触媒 | |
JP2006527815A (ja) | 還元体添加の制御方法 | |
CN101371017A (zh) | 排气净化装置和排气净化方法 | |
JP2006320854A (ja) | 選択還元型触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ンジンの排ガス浄化装置 | |
JP2008128046A (ja) | 排気浄化装置 | |
CN209457999U (zh)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
JP2008151100A (ja) | 排ガス浄化装置 | |
CN111335984B (zh) | 紧凑式柴油机污染物排放逆流催化转化协同处理装置及系统 | |
CN109630239A (zh) | 大功率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协同处理装置 | |
CN107288720A (zh) | 排放标准高的尾气净化器 | |
JPH06182204A (ja) |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用排気ガス浄化触媒 | |
JP2006527816A (ja) | フィルターを包含する排気機構における流れ反転 | |
JP6020105B2 (ja) |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排気ガス浄化方法及び排気ガス浄化システム | |
CN205605284U (zh) | 滴灌式还原触媒排气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20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20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