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21830U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21830U CN209421830U CN201821096634.1U CN201821096634U CN209421830U CN 209421830 U CN209421830 U CN 209421830U CN 201821096634 U CN201821096634 U CN 201821096634U CN 209421830 U CN209421830 U CN 2094218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air
- dust
- whiz
- gathering arres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包括:气流入口,尘气分离单元及气流发生单元;所述尘气分离单元包括:分离仓,多个旋离器;被分离仓围绕的筒状罩;被筒状罩围绕的集尘罩;脏空气经过分离后经由环形的缓冲腔室进入所述多个旋离器的入口;所述缓冲腔室的外环壁由筒状罩的侧壁限定,内环壁的下部区域由集尘罩的外壁限定,所述筒状罩的下部设有向内翻折的唇缘件,所述缓冲腔室的底壁由所述唇缘件的上表面限定。为确保清洁效果,通过缓冲腔室实现让气流均匀地进入实现核心分离的旋离器,且该缓冲腔室的构成具有结合合理可靠,降低各相关部分制作成型及组装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属于吸尘器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类型的清洁装置已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市面上常见的清洁装置,例如手持吸尘器,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熟悉,并由于具有轻便,操控性好的优点,成为消费者在选用家用吸尘器时的主流选择。
手持式吸尘器一般采用旋风分离器(简称旋离器)以旋风式分离方式,对脏空气中的杂物和灰尘颗粒进行分离筛除;采用气流发生单元例如电动式风机提供负压作为驱动脏空气流动的动力单元;然后再辅以脏空气入口管道、电机前过滤单元、供能单元例如蓄能电池、电机后过滤单元、连通或连接各单元的连接结构及提供握持结构的手柄等辅助单元。
为了追求更高的分离效率,提升清洁的效果,往往将从两个方面对产品结构进行改进,一方面,是提升气流发生单元的工作功率,进而提高气流速度,让脏空气中的杂物和灰尘颗粒已更大的离心力被驱使以螺旋方式沿旋离器的内壁最终收纳在预期的集尘仓或集尘罩中;另一方面,是改变旋离器的结构或布置方式等,以期让脏空气中的杂物和灰尘更易被分离并被收集,例如,在某些产品中,采用并行连通的体积较小的旋离器,让脏空气并行分流进入各旋离器中进行旋风分离,虽然减小了各旋离器中的藏空气流动的风量,但是由于减小旋离器的体积,能够使脏空气获得较高的线速度,同样可以增大离心力,提升分离效果;并且,为了便于收集,将该小体积的旋离器设置为具有截头锥形的结构,并将出灰口开设在截头锥形的收缩的一端,以驱使脏空气中的杂物和灰尘沿螺旋轨迹向收缩的一端运动,且由于径向尺寸的收缩,也会逐渐提升其线速度,最终让脏空气中的杂物和灰尘以非常高的速度从出灰口喷离。
诚然,通过上述的设计构思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清洁效果,但是,由于手持式清洁装置普遍追求便捷性,要加大气流发生单元的功率,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气流发生单元的体积和重量,为了确保一定的续航能力,往往又需要相应地加大供能单元,例如蓄能电池的规格,提高装置整体的占用空间和重量,受到的局限较大。而前文所描述的旋离器也存在不足之处,最主要的就是必须保证气流流场均匀地进入各旋离器,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势必将影响装置的清洁效果。
中国专利申请CN 105030148 A公开的装置公开了一个环形的腔室结构,气流再进入各旋离器之前先通过此环形腔室提供的歧管整理分流。而该专利申请提供的腔室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腔室的内外环壁由筒状罩和集尘罩限定,而筒状罩本身结构刚度较低,有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导致缓冲腔室变形,故筒状罩采取下口张开的结构进行增强,然后又通过与集尘罩一体的外缘部实现密封,结构过于复杂。使得整体结构非常复杂,增加制作和组装的复杂度。
又例如,筒状罩的下口张开后,此环形腔室的底部由旋离器支撑结构提供的一个锥形部与筒状罩下壁部与裙部的结合处的内壁形成密封,该结合处可能因为收到冲击或震动出现两种不良的情况,第一,锥形部略微靠下或密封失效,则环形腔室有可能直接和一级集尘区域连通,导致部分携带本应被一级分离的脏物进入旋离器,第二,锥形部略微靠上,仍能够隔绝环形腔室和一级集尘区域,但其实质上通过罩体侧部的开孔增加了连通一级集尘区域和旋风区域的通道,会引起乱流,影响一级旋风分离的效果。
另外,该环形腔室的内壁和底壁都是由旋离器支撑结构提供限定的,无疑会增加支撑结构的成型难度,其结构中包含两个相反方向的扩张段,不利于模具的脱模,模具的复杂程度也会大为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为确保清洁效果,通过缓冲腔室实现让气流均匀地进入实现核心分离的旋离器,且该缓冲腔室的构成具有结合合理可靠,降低各相关部分制作成型及组装的复杂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包括:
气流入口,尘气分离单元及气流发生单元,所述气流发声单元被设置为驱动脏空气由气流入口流经尘气分离单元进行洁净处理后经气流发生单元的排气口排放;
所述尘气分离单元包括:进行对脏空气进行一级分离的分离仓,对脏空气进行二级分离的多个旋离器;被分离仓围绕的筒状罩;被筒状罩围绕的集尘罩;
脏空气经过一级分离后经由环形的缓冲腔室进入所述多个旋离器的入口;
所述缓冲腔室的外环壁由筒状罩的侧壁限定,内环壁的下部区域由集尘罩的外壁限定,所述筒状罩的下部设有向内翻折的唇缘件,所述缓冲腔室的底壁由所述唇缘件的上表面限定。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旋离器的出气口并行连通至部分被集尘罩围绕的过滤室,所述过滤室内对脏空气进行三级分离;进行三级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出气通道进入气流发生单元;
其中,所述缓冲腔室的部分内环壁由过滤室的外壁和出气通道的外壁限定,部分顶壁由所述多个旋离器的外壁限定。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室的外壁形成有支撑旋离器的支撑结构。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罩的上端的外壁通过向内收缩形成将缓冲腔室中的气流均匀分配的歧管结构。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形成有所述歧管结构的延伸。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筒状罩的侧壁包括上侧壁,中侧壁及下侧壁,所述孔设置于中侧壁且所述中侧壁及下侧壁具有一致或近似一致的内径。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唇缘件包括与下侧壁的内表面或中侧壁及下侧壁的内表面同时贴合的第一环部;由第一环部向上及向内延伸的与集尘罩的外壁贴合的第二环部。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筒状罩和/或唇缘件具有弹性,所述第一环部与下侧壁的内表面或中侧壁及下侧壁的内表面形成过盈配合。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部具有限位的凸起,所述集尘罩的外壁形成有对应凸起的卡扣,所述凸起与卡扣可形成可拉脱的扣合连接。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罩位于贴合所述第二环部的位置之下的部分向内收缩为倒锥状。
通过上文描述的装置的实现方式,以集尘罩、筒状罩和唇缘结构构成经过分离仓的初次分离的气流后首先进入的缓冲腔室的下部区域,能够实现气流和缓冲腔室内环壁的平滑接触,降低灰尘附着在缓冲腔室内环壁的可能。向内翻折的唇缘件同时实现了对于筒状罩的刚性补强及密封缓冲腔室的目的,降低了整体结构的复杂程度,而且有利于实现装置的轻量化,且减少了相对于整体的突出或凹陷结构,降低了成型工艺的复杂程度,也降低用于制造的模具的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尘器分离单元的结构爆炸图;
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旋离器的支撑结构的布置并结合于电机前过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集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筒状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配合筒状罩设置的唇缘件的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电机前过滤腔室的上部配合第二旋风组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分离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意了与旋风分离部与筒状罩形成密封接触的若干密封面;
图8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旋风分离部与筒状罩结合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示意了与分离仓形成密封接触的若干密封面;
图9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缓冲腔室构成示意图;
图10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缓冲腔室的顶壁的分布示意图;
图1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筒状罩与唇缘件结合方向示意图;
图1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当然,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而且,各附图仅用以示意结构具有的形状、结构及位置关系等,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装置所具有的可实现的形状、结构及位置关系并不完全遵循图中示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变化的幅度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手持式清洁装置内部会布置气流路径,且气流路径的截面和方向都会产生很多的变化,且为了保证清洁效果,气流需要保持足够的线速度,高度流动的气流不断变换方向,并随路径截面变化而不断变化流速,因此而产生的冲击和摩擦都会导致限制的气流路径的壁,以及提供限制气流路径的壁的各腔道、各组成部件之间出现振动,并由此而可能引起腔道和组成部件之间出现相对的位移,还会由此产生较大的噪声,故而有必要减小并控制上述振动。
在手持式清洁装置中,通过旋风分离方式清除脏空气中杂物及灰尘的旋风分离部最容易出现振动,尤其是形式为配置多个并行连通的体积较小的旋离器的旋风分离部,其包括的各旋离器都不可避免出现较大振动,故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布置合理的减振结构减轻并缓冲旋离器部分发生的振动。
在适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实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中,主要包括气流入口、尘气分离单元和气流发生单元,由气流发生单元驱使脏空气由气流入口进入尘器发生单元,进行尘气分离的洁净处理,处理后再进入气流发生单元,从气流发生单元的出气口排出,以洁净空气的状态返回外界,从而实现洁净目的。
参考图12,绘示了一实施例中实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装置左侧即为气流入口,装置右侧为设置气流发生单元的主机部分,装置的中部为尘气分离单元。其中,“主机”指安装或集成了手持式清洁装置驱动功能的组件的集合,如图所绘示的,除了气流发生单元之外,主机还包括在主机上安装或者在主机的延伸处供握持的手柄,在主机上安装驱动气流发生单元产生负压气流的供能单元。当然主机还包括支撑或容纳上述的各种组成单元,及安装扩展的相关组成单元的支撑架或支撑壳体。
此外,图中未绘示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往往还包括一些辅助部件,例如,上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可以通过气体入口直接清洁需要清洁的表面,也可以外接任意地与气体入口连接形成延伸的连接管、软管及清洁吸头之类的辅助部件,而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改进并不关注或涉及与气体入口连接的外接的辅助部件,也不针对气流发生单元本身进行技术改进。
当手持式清洁装置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通过持握手柄提起手持式清洁装置,然后将气体入口对向待清洁处,接着可以启动气流发生单元,当气流发生装置启动后可以使尘气分离单元内部产生负压,此时外界的脏空气可以通过气体入口吸入到尘气分离单元内,被以旋风分离方式进行分离,将脏空气中的杂物和灰尘以期待的方式分离并被收集在设置好的腔室中。通过上述过程,实现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吸尘清洁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改进即针对尘气分离单元,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描绘了尘气分离单元的各构成部件,这些构成部件沿着图中线条所指示的方向组装而成为尘气分离单元,组装后的尘气分离单元形状可参考图12绘示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中间部分的结构形状。
在图1中,尘气分离单元包括旋风分离部600,旋风分离部600设有多个体积较小的并行连通的旋离器,参考图6绘示的从旋风分离部600拆分的部分结构,图中绘示了多个旋离器6101的大致形状及布置方式,旋离器6101的收缩端(图中旋离器朝上的一端)为出灰口,另一端为洁净空气出口及切向气体入口(图未示),结合图1,在各旋离器6101的外壁部分区域设有柔性支撑件,具体而言,旋风分离部600与电机前过滤罩500装配后,各旋离器将被附设在电机前过滤罩500的柔性支撑件所支撑,参考图2,支撑结构800中,柔性支撑件810对应旋离器的位置设置。
将柔性支撑件810针对性地设置在各旋离器6101的部分侧壁,实现对旋离器的柔性支撑,对于为了提高旋风分离效果而采用并行布置多层旋离器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在旋离器的外壁设置实现缓冲减震功能的柔性支撑件,不仅具有减小旋离器振动幅度保持结构稳定的作用,并能够减小因气流冲击引起的噪声。而且,在旋离器之间、旋离器与支撑结构之间采取填充地方式设置柔性支撑件,在各功能单元之间发挥缓冲作用,避免发生刚性摩擦或接触,提高各功能单元地牢固性和稳定性。
另外,柔性支撑件以填充方式设置在旋离器之间,还具有降低装配精度要求地优点,将各功能单元之间允许的配合偏差在一个较大地范围内,由于分组、分内外层次布置的旋离器决定了旋风分离部内部必然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因此就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各部分的制造难度和装配难度,以柔性方式实现部分的支撑,在装配过程中,柔性部分可以暂时的出现弹性形变,允许部件之间通过不那么严格的安装路径就可以结构在一起,而后,发生弹性形变的部分回弹填充,即可稳定地定位,这是刚性结构所不具备的优点。
此外,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前述的部分侧壁位于接近旋离器的出灰口的位置,具体而言,形成柔性支撑接触的位置与出灰口的距离不超过50mm,将支撑位置限定在此位置,由于旋离器所具有的锥形结构,其出灰口附近的位置是受到气流冲击强度对大的,通过柔性的支撑结构的缓冲,避免冲击的传递,也通过柔性支撑形成对于旋离器由于气流冲击引起的振动的阻力,减小振动的幅度,同时减小由此产生的噪音。另外,柔性的支撑不同于刚性支撑,刚性支撑是限定旋离器的振动,让冲击的力度传递直至支撑结构,需要支撑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也就相应地要设置较大的尺寸,不然则有可能难以保持稳定。此外,旋离器具有回转体得外壁,在一些需要保持气密性得情况下,较难设置密封装置,而将柔性支撑结构设置为完整环状,则能够在支撑的同时兼具密封的作用。故而,将柔性支撑结构支撑旋离器的区域设置在接近出灰口的位置,能够有效缓冲旋离器产生的振动,并有利于保持稳定,而且有利于提高装置的气密性。
再次参考图6,至少支撑相邻的旋离器的柔性支撑件810为一体成型,由柔性支撑结构810将相邻的旋离器连接为模块化结构,能够相互抵消一部分旋离器的振动,并且柔性支撑件810虽然具有确定的形状,但是因为具有柔性容易发生形变,相对于作为单独单元存在的柔性支撑件,数个柔性支撑件一体成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柔性支撑件的形状确定程度,避免在装配过程中因柔软增加装配难度。图中所绘示的是支撑三个相邻的旋离器的柔性支撑件一体成型,分别为支撑布置在外层的两个旋离器的柔性支撑件与支撑布置在内层的一个旋离器的柔性支撑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旋离器的布置方式进行调整,将支撑相邻的两个或者多于三个的旋离器的柔性支撑件一体成型,同样能够发挥前述的作用。
作为上述实施例优选地实现方式,对应的,全部的旋离器的布置方式为:其包括绕轴线并行布置的第一旋风组和第二旋风组,其中,第一旋风组的出灰口位于第一高度区域,第二旋风组的出灰口位于第二高度区域,并且第二高度区域位于第一高度区域上部;而柔性支撑件相应地包括用于支撑第一旋风组的第一支撑组和用于支撑第二旋风组的第二支撑组,同样地,第二支撑组高度高于第一支撑组;参考图2,图中,柔性支撑件810分为两组,位于上方的五个即为第二支撑组,位于下方的十个即为第一支撑组,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组中的柔性支撑件与一个第二支撑组中的柔性支撑件连为一体。
附图所绘示的实施例中具体提供了柔性支撑结构的形状和布置方式,对于每一个旋离器而言,其出灰口或接近出灰口的侧壁部分均被柔性支撑件所包裹或围绕,而且,柔性支撑件的部分侧壁实际上是挤压在部分相邻的旋离器之间的,由此兼具缓冲和支撑的作用,尤其第二支撑组中的柔性支撑件的侧壁,同时通过柔性接触支撑第一旋风组中和第二旋风组中的旋离器,提高了装置内部布置的紧凑性。
从图中可以看到,各柔性支撑件包括用于穿过或包裹旋离器出灰口的通孔860,和用于支撑旋离器外壁的侧壁870。此为一种示例性的布置方式,出灰口穿过通孔860主要保障气密性,而支撑旋离器外壁的侧壁870则主要发挥缓冲减振作用。在图中绘示的结构中,通孔860可以形成于侧壁870的靠上的一端,出灰口穿过通孔860,侧壁形成的通道则构成了出灰口的延伸,气流从出灰口喷出时撞击柔性的侧壁870,将降低振动的幅度,也减小噪音。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通孔也可以形成于侧壁靠下的一端,以增强柔性支撑的可靠性,或者通孔形成于侧壁的中部。
另外,在图6示例性地绘示了第二旋风组(倒置的)的构成和布置方式,第二旋风组中的各旋离器6101通过框架连接固定,第一旋风组包含数量更多的旋离器,各旋离器同样通过框架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风组中的框架形成旋风分离部的部分外壳,即直接暴露在外界,第二旋风组的旋离器的部分外壁也形成旋风分离部的部分外壳,即直接暴露在外界。
而为了优化柔性支撑件的结构,并使其发挥效果更加的缓冲减振及支撑作用,参考图2,作为上述实施例优选地实现方式,还提供用于固定柔性支撑件810的支架840,如图,柔性支撑件810的侧壁870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支架860固定连接。支架860被设置为刚度大于柔性支撑件810,例如柔性支撑件可选用热塑性弹性体、TPU、硅橡胶、天然橡胶或者其他事宜的低温固化弹性体形成,而支架则采用具有一定刚性的塑料(例如ABS)形成,同时支架可以设置为类似条状的结构,使其兼具一定的刚性和弹性。
更优选地,柔性支撑件810是通过黏附或包胶成型工艺与支架840连为一体,支架840固接集尘罩500或直接一体成型(模具注塑方式)与集尘罩500的外壁,支架840被配置成类似骨架的结构,支撑柔性支撑件810具有比较稳定的形状,使柔性支撑件形成的通孔860保持基本上确定的形状,而由于支架本身因其形状具有的弹性,在因故产生变形后,还能够自动地恢复原状。而且,连为一体的设置,还能够防止柔性支撑件在组装或者维修拆卸时出现丢失,也能够防止在组装或者拆卸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柔性支撑件与其他无关的界面接触,避免出现不期待的摩擦接触和污染,保持柔性支撑件的稳定和洁净。
如前述,作为优选,每两个第一支撑组的柔性支撑件与一个第二支撑组的柔性支撑件构成一个小组,各小组的柔性支撑件的一体成型;在另外可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组合方式,也可以是一或多个第一支撑组中的柔性支撑件与一个第二支撑组的柔性支撑件构成一个一体成型的小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旋离器的布置方式有关联,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小组的数量,以及各小组的组成方式。
优选地,各小组中的柔性支撑件不仅一体成型而且配合支架形成具有气密性的结构,使气流只能从小组之间穿过,如图2,由此在相邻的小组之间形成气流通道850,这些气流通道850被配置成形状及截面大致相等,可以使气流被均匀地分流,并配合这些气流通道850流动在气流腔道中,让脏空气能够比较均匀地进入各旋离器中。此外,配合旋离器圆周均匀相对的布置,通过此布置方式,还让各旋离器产生的振动借着柔性支撑件相互传递一部分,以对冲的方式彼此抵消一部分,降低整体的振动幅度。
除此之外,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用于收集由各旋离器出灰口排除灰尘的集尘罩400,集尘罩400具有由集尘罩外壁限定的用以收集灰尘的腔室410,其上端420与前述的支架840对应地结合,参考图2,在支架840与集尘罩400结合部位(对应上端420的位置和形状)设有第一密封件820,而第一密封件820与柔性支撑件810一体成型,且第一密封件820与柔性支撑件810具有相同的材质和基本上一致的成型工艺,与支架是连为一体的,被支架的刚性补强。由于腔室410内部同样存在气流,且各旋离器的出灰口都是高速将灰尘喷出,腔室410中的气流冲击同样会引起振动,由于集尘罩400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该振动可能主要带来噪音,因此,在上端420出增加柔性结构,可以发挥缓冲作用,降低噪声。并且,能够确保支架840与集尘罩400的结合部位的气密性。此外,第一密封件820与柔性支撑件810一体成型,构成了支撑体系,均附着于支架840,发挥整体的缓冲作用,有图所示,由旋离器的布置方式决定了结合部位的接合面形状比较复杂,一体式的结构有利于保证比较确定的形状,在组装时,能够降低工作难度,且兼具防丢、防污染的优点。
此外,作为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常见配置,出于保护气流发生单元中的电机,往往设置电机前过滤,在一个实施例中,尘气分离单元,设有电机前过滤腔室,用以容纳电机前过滤芯体700。
结合图1、图2及图6,具体而言,前述电机前过滤腔室的下部由电机前过滤罩500形成,而电机前过滤罩500至少部分设置在集尘罩400内部,电机前过滤罩上端与电机前过滤腔室的上部610结合于上部610的下端6102,对应该结合部位设有第二密封件830,而第二密封件830与柔性支撑件810一体成型。第二密封件830的成型方式、结构及作用可参考前述对于第一密封件的介绍,显然,整个一体成型的结构,更有利于成型和组装。而与前述的实施例相结合的话,则柔性支撑件810、第一密封件820及第二密封件830三部分能形成整体的缓冲密封结构,此缓冲密封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到电机前过滤罩500的外壁510同时限定两个腔室,一是容纳电机前过滤芯体700的第一腔室,另一是与第一腔室连通的作为过滤后气体通道的第二腔室,对应地,上部610也限定两个腔室,一个是与第一腔室共同容纳电机前过滤芯体700的由电机前过滤室外壁6103限定的第三腔室6104,另一个是与第二腔室共同作为过滤后气体通道的由气体出口通道外壁6105限定的第四腔室6106,如图第四腔室直接连通气流出口6107,气体将从气流出口6107流入气流发生单元的气流入口(图未示)。
如前述实施例所介绍的,为了发挥缓冲、减振以及密封作用,柔性支撑件需要具备良好的延展性和弹性,前面已经介绍了柔性支撑件适宜采用的材料,并且为了使柔性支撑件与支架可靠地结合,也简化成型制备工艺,柔性支撑件、第一密封件及第二密封件优选在集尘罩及支架成型后,以低温固化的方式模压和/或模铸和/或模具注射形成,通过二次模压直接获得期待的形状,将柔性支撑结构的成型及与作为骨架的支架和集尘罩外部的结合通过一个工序实现,将相较于分别成型后再进行连接,更具便捷性,也降低了对于组装精密程度的要求,降低了组装的工作难度。同时,对于柔性支撑结构的形状和尺寸精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允许集尘罩及支架在成型工艺上选取较大的公差,降低模具制作成本。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取通过模具成型方式形成一体的柔性支撑件、第一密封件及第二密封件后,再通过例如粘接的方式与集尘罩和支架相连在一起,不过这样的实现方式可能需要借助较多的工艺装备。
另外,将支撑结构800形成于电机前过滤罩,而非直接形成于承接旋离器出灰口的集尘罩,能够简化和均匀化各部分的成型难度,相较于在集尘罩的上口形成支撑结构,将支撑结构设置于电机前过滤罩再通过组装与集尘罩上端结合,或者单独制作支撑结构,再与集尘罩和电机前过滤罩结合,都能够降低集尘罩的成型复杂度和模具开发、制作成本。
此外,两组旋离器围绕一个轴线布置,并且各旋离器的出灰口喷射携带灰尘的气流都是沿着与该轴线向下的方向呈较小锐角的方向喷入集尘罩,由此造成对于集尘罩的气流冲击,同样会产生振动及由振动引发的噪声。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3及图7,在手持式清洁装置中,围绕集尘罩的分离仓100,其具有与集尘罩得上端位于同一高度区域的上开口,组装时,筒状罩200、唇缘件300、集尘罩400、电机前过滤罩500,旋风分离部600,电机前过滤芯体700组装为一体后,从上开口装入分离仓100中。分离仓100还具有用以排除经由分离仓初步分离的脏物的下开口,及封闭下开口的下端盖,组成一体的各部分伸入分离仓后,集尘罩400的下端460与下端盖通过柔性连接端470实现柔性连接。作为优选的实现方式,在柔性连接端470具有开口,而下端盖形成对应并封闭该开口的凸台,在柔性连接的同时封闭集尘罩400的下端开口与外界或分离仓内部的流体连通。由此在集尘罩400的下端形成另外一个柔性的固定支撑位置,配合柔性支撑件共同发挥缓冲减振的作用,避免出现类似相对振动发正位置的“悬臂”的结构,减小整体的振动幅度,消除因此产生的不利接触和噪声。
再次参考图1,针对在旋风分离部600设置多个并行连通旋离器进行旋风式分离处理结构,非常有必要在气流进入旋离器之前对气流进行整理,使其均匀化,并且,在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气流在进入旋离器前与流经的气流通道的内壁撞击,避免脏空气携带的尘粒在进入旋离器前就有一部分被分离,附着或收集在集尘罩以外的部位,这显然是不被生产者与用户所期待的。此外,由于筒状罩有初级过滤的作用,过滤后的气流也需要在气密性好的通道流通进入旋离器。
此外,筒状罩提供了气流流通地通道,也是气流进入旋离器前的必要流通通道,筒状罩的侧壁不可避免地受到气流的冲击,也需要其保持稳定的形状,即具有相当的刚度,需要增加刚度往往从结构进行设计,例如增加筒状罩厚度或增加支撑的加强筋结构;或从材料方面进行设计,例如采用刚度较强的材料制作,显然,这两方面的设计都与手持式清洁装置追求轻量化有所冲突,而且手持式清洁装置主要通过驱动气流实现脏空气的洁净化处理,流场环境的改变很可能带来难以预测的影响,随意增加加强筋显然也是不恰当的,且增加加强筋同样可能会构成一些容易附着或沉积灰尘的部位。
要设置符合前述需求的缓冲腔室,需要对限定缓冲腔室的各部分结构进行合理地优化和限定,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2、图7及图1,手持式清洁装置同样被配置为包括气流入口110,尘气分离单元及气流发生单元,气流发生单元被设置为驱动脏空气由气流入口流经尘气分离单元进行洁净处理后经气流发生单元的排气口排放。
其中,根据图1,尘气分离单元包括:进行对脏空气进行一级分离的分离仓100,对脏空气进行二级分离的包含多个旋离器的旋风分离部600;被分离仓围绕的筒状罩200;被筒状罩200围绕的集尘罩400;
结合图9,脏空气经过一级分离后经由环形的缓冲腔室S进入多个旋离器的入口;如图示的,缓冲腔室S的外环壁S4由筒状罩200的侧壁限定,具体而言是筒状罩的内侧壁,内侧壁开设供气流通过的孔例如均布的过滤孔,分离仓中的气流即通过这些孔,进入缓冲腔室S,另外,缓冲腔室S的内环壁S2的下部区域由集尘罩400的外壁限定,筒状罩200的下部设有相对其向内翻折的唇缘件300,缓冲腔室S的底壁由唇缘件300的上表面限定。
将缓冲腔室的内环壁由一体结构的集尘罩的外壁所限定,减少了与其他部件的结合部分,能够实现气流和缓冲腔室内环壁的平滑接触,降低灰尘附着在缓冲腔室内环壁的可能。向内翻折的唇缘件同时实现了对于筒状罩的刚性补强及密封缓冲腔室的目的,降低了整体结构的复杂程度,而且有利于实现装置的轻量化,并且在造型结构上,减少了相对于整体的突出或凹陷结构,降低了成型工艺的复杂程度,也降低用于制造的模具的开发成本。
此外,根据清洁装置中旋风分离部的结构,多个旋离器的出气口并行连通至部分被集尘罩围绕的电机前过滤室,在电机前过滤室内通过电机前过滤芯体对脏空气进行过滤分离或称三级分离;进行三级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出气通道进入气流发生单元;其中,缓冲腔室的部分内环壁具体为内环壁的上部区域,由电机前过滤室的外壁和出气通道的外壁限定,部分顶壁由多个旋离器的部分外壁限定,参考图10,图中灰色区域即为缓冲腔室的部分内环壁和顶壁,参考前文的实施例,由于旋离器分为两组,内外两层设置,旋离器、旋离器的支撑结构会形成挤压、接触,挤压和接触的区域,形成气密性结合,气流无法从此流通,而并未于其他相邻结构接触的部分外壁则直接保护在气流中,构成缓冲腔室的内环壁或者顶壁。
此外,参考前文实施例,电机前过滤室的外壁,具体是作为电机前过滤室的下部的电机前过滤罩的外壁形成有支撑旋离器的支撑结构,其包含的子单元及相互关系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在赘述。需说明的是,参考图2及图3,在集尘罩400的上端形成下部通道430,例如,集尘罩400的上端的外壁通过向内收缩形成将缓冲腔室中的气流均匀分配的歧管结构作为下部通道。
对应在支撑结构800中的支架820与电机前过滤罩500共同形成上部通道850,相当于支撑结构800形成有前述歧管结构的延伸。组装后,上部通道850与下部通道430对接形成气流通路,连通缓冲腔室的下部和上部,前述内环壁的下部区域即位于缓冲腔室下部,前述内环壁的下部区域即位于缓冲腔室上部。
参考图4及图11,筒状罩200的侧壁包括上侧壁210,中侧壁230及下侧壁240,孔设置于中侧壁230且中侧壁230及下侧壁240具有一致或近似一致的内径。由此提供可靠的密封接触面,中侧壁和下侧壁尽可能避免出现径向尺寸边缘,以免由于密封接触错位导致密封效果不理想。
参考图5及图11唇缘件300包括与下侧壁240的内表面或中侧壁230及下侧壁240的内表面同时贴合的第一环部340;由第一环部340向上及向内延伸的与集尘罩的外壁贴合的第二环部330,另外,为了组装的工艺性考虑,在第一换部340与第二环部330的结合处形成导向面350,导向面350实质上形成倒角结果或圆角结构。
更具体地,筒状罩200和/或唇缘件300均设置为具有弹性,并且第一环部340与下侧壁240的内表面或中侧壁240及下侧壁230的内表面形成过盈配合,通过尺寸公差配合进行图11中所绘示的装配,减少繁琐的连接件,并且,两个柔性体连为一体后还能够互相增强刚性,获得不易变形的组合件结构。为了进一步增强可靠性,可考虑在筒状罩的中侧壁于下侧壁的结合处设置平滑的凸起,将唇缘件限定为与筒状罩的下侧壁的内表面贴合在一定范围内,例如与下侧壁的内表面贴合同时与一部分中侧壁的内表面贴合,或只与下侧壁的内表面贴合。
另外,配合组装的需求,第二环部具有限位的凸起320,凸起320的具体形式例如为再次向下翻折的环部折边。集尘罩400的外壁形成有对应凸起的卡扣(图未示),凸起320与卡扣可形成可拉脱的扣合连接。如此一来,唇缘件通过面接触形成配合与筒状罩的内壁形成密封,通过扣合结构,与集尘罩形成一体,进而形成一体式密封,密闭气流从分离仓内部进入筒状罩与集尘罩之间间隙的下方的通道,即构成缓冲腔道的底壁。
另外,结合图3,集尘罩400位于贴合第二环部的位置之下的部分向内收缩为倒锥状。具体地,第二环部贴合于集尘罩400的中间段440,向内收缩部分的变径段450连接集尘罩的下端460和中间段440。结合图9,集尘罩400、唇缘件300与筒状罩200结合后,变径段460及下端460将相对于筒状罩200的下开口突出,再于分离仓组装后,则将伸入分离仓内腔室的下部,而一般设置脏空气在分离仓内发生一级分离,例如,将脏空气分离为一级洁净空气及一级脏物,此时分离出的一级脏物将收集于分离仓的下部,即为脏物收集区域,通过收缩中间断440和下端460,在能够为集尘罩的下端提供支撑的前提下,还尽可能增大了脏物收集区域的空间。而且配合唇缘件,形成阻挡脏物上扬的挡板结构,能够阻挡分离仓下部的一级脏物向上逸散。
再次参考图1,由各部分组成尘气分离单元后,分离仓的作为初次分离的腔道及其他各部分的支撑结构,同时提供容纳初次分离的脏物的收集容纳区域,存在着被时常开启排除脏物的需要,在一些装置的实现方式中,还存在将旋风分离部、集尘罩、电机前过滤罩、筒状罩等部分组成一体的组件从分离仓中分离的需要,在分离仓封闭时,一般要求分离仓只通过气流入口与外界连通,其他部分保持良好的气密性,分离仓开启后再闭合,则要求能够恢复封闭状态的气密性,故而对于分离仓的密封结构要求具有稳定性。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对于分离仓的密封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核心之处即在于,通过筒状罩建立分离仓与外界的静态密封和动态密封,并且通过配置分离仓的密封件与筒状罩的尺寸结构使组件在相对于分离仓的工作状态与预期的腔道或外界连通。
具体而言,参考图1、图7、图8,图中绘示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包括:气流入口110,尘气分离单元及气流发生单元(本图未示,可参考前文结合图12的说明),气流发生单元被设置为驱动脏空气由气流入口110流经尘气分离单元进行洁净处理后经气流发生单元的排气口排放;
而尘气分离单元包括:分离仓100和部分位于分离仓100内部的旋风分离组件,结合图1组成旋风分离组件的至少有旋风分离部600、电机前过滤罩500及集尘罩400;
旋风分离组件可相对于分离仓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一位置旋风分离组件和分离仓接触,在第二位置旋风分离组件和分离仓脱离接触;
被分离仓100围绕并与旋风分离组件相连的筒状罩200,参考图5,筒状罩200的上端210具有倒置的截头锥形段2101及径向收缩段220;
还包括设于旋风分离组件和分离仓接触部位的上密封组件,该上密封组件用于实现分离仓内部与外界的密封,在本实施例中,该上密封组件独特地包括:设置于分离仓100上口的环形密封件140,例如环形密封件的截面为片状;在第一位置环形密封件140在截头锥形段2101和/或径向收缩段220的外壁形成分离仓100内部与外界的密封。
如此,增设的筒状罩与分离仓上口的密封,实现多重密封,且该密封为可靠密封,增加了整体密封组件的可靠性。径向收缩段除了使筒状罩径向尺寸产生变化,增加筒状罩的刚性外,还延伸了上端的接触密封面,增强密封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上密封组件还包括:形成在旋风分离部600的密封结构620,具体包括:
形成于旋风分离组件的环形密封面621,在第一位置环形密封面621与分离仓的上口边缘150形成分离仓100内部与外界的密封;
设置于旋风分离组件的环形密封条622,在第一位置环形密封条622与分离仓的上口设置的密封槽160形成分离仓100内部与外界的密封。
此外,如图4所示,筒状罩200的下端(即下侧壁240)具有无孔的延伸段;在一个可能的第二位置,旋风分离组件及筒状罩分离至一定程度时,环形密封件140在延伸段形成分离仓100内部与外界的密封。
筒状罩还包括,设置于其中部的带孔段(即中侧壁230),带孔段与截头锥形段2101通过径向收缩段220连接。
分离仓100包括可流体连通分离仓内部与外界的一级排灰口(位于下端,图未绘示)及设置于一级排灰口的可开闭的下端盖;
旋风分离组件中筒状罩200围绕的集尘罩400,其包括可流体连通集尘罩400内部与分离仓100内部和/或外界的二级排灰口,参考图3位于下端的柔性连接端470。
上述排灰口的工作方式为:在第一位置集尘罩400部分或整体置于分离仓100内,并由柔性连接端470形成密封,使分离仓100与外界仅通过气流入口110流体连通;下端盖闭合且同时封闭一级排灰口及二级排灰口;
在第二位置时集尘罩400部分脱离分离仓100,集尘罩400内部通过二级排灰口与分离仓100内部连通。
如此,集尘罩和分离仓的开口可同时由下端盖封闭,也可以通过向上分离集尘罩,在下端盖封闭分离仓的时将集尘罩先与分离仓连通;具体限定两个相对位置,先让二级分离的脏物进入分离仓的下部,然后再打开下端盖,一起排出,给集尘罩中的细小灰尘更长的排除时间,有利于充分排除其中的灰尘。
此外,可选择地,旋风分离组件还具有相对于分离仓的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集尘罩通过连通结构驱使驱动连接件(图未示)打开下端盖使分离仓内部通过一级排灰口与外界连通。
此外,筒状罩200与集尘罩400之间形成的间隙(可理解为前文实施例中的缓冲腔室)也需要形成与分离仓内部的封闭,具体形式为:筒状罩400的下端240设有向内翻折的300唇缘件,唇缘件300与集尘罩400的外壁形成密封接触。通过再安装口设置唇缘件,配合筒状罩实现动态密封,避免再切换位置过程中,有灰尘从下方逸散到上方,未经过充分的清洁,造成外界污染。
唇缘件的结构和其他特征可参考前述的各实施例,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筒状罩200的下端240为允许弹性形变的结构,唇缘件300也为允许弹性形变的结构,参考图11,当唇缘件300沿箭头方向插入筒状罩200,贴合下端240的内壁或与下端一体成型,将减小弹性形变的变化幅度,增加结合后结构的刚度。对于实现密封而言,限定密封连接部于筒状罩的上壁部,并限定密封罩的下端与集尘罩之间通过唇缘结构封闭,如此一来,筒状罩兼具封闭了缓冲腔室的下部开口、封闭分离仓上口和外界的功能,提高了结构的紧凑程度。通过唇缘件增加筒状罩的刚性,减小其受冲击是的震动幅度和形变,减少噪声,同时也避免因结构局部变形导致的密封失效。
此外,上述结构还能够实现动态密封,具体而言,即分离组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过程中,分离仓与外界之间始终于所述环形密封件处保持密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流入口,尘气分离单元及气流发生单元,所述气流发声单元被设置为驱动脏空气由气流入口流经尘气分离单元进行洁净处理后经气流发生单元的排气口排放;
所述尘气分离单元包括:进行对脏空气进行一级分离的分离仓,对脏空气进行二级分离的多个旋离器;被分离仓围绕的筒状罩;被筒状罩围绕的集尘罩;
脏空气经过一级分离后经由环形的缓冲腔室进入所述多个旋离器的入口;
所述缓冲腔室的外环壁由筒状罩的侧壁限定,内环壁的下部区域由集尘罩的外壁限定,所述筒状罩的下部设有向内翻折的唇缘件,所述缓冲腔室的底壁由所述唇缘件的上表面限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旋离器的出气口并行连通至部分被集尘罩围绕的过滤室,所述过滤室内对脏空气进行三级分离;进行三级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出气通道进入气流发生单元;
其中,所述缓冲腔室的部分内环壁由过滤室的外壁和出气通道的外壁限定,部分顶壁由所述多个旋离器的外壁限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室的外壁形成有支撑旋离器的支撑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罩的上端的外壁通过向内收缩形成将缓冲腔室中的气流均匀分配的歧管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形成有所述歧管结构的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罩的侧壁包括上侧壁,中侧壁及下侧壁,所述中侧壁设置有孔,且所述中侧壁及下侧壁具有一致或近似一致的内径。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唇缘件包括与下侧壁的内表面或中侧壁及下侧壁的内表面同时贴合的第一环部;由第一环部向上及向内延伸的与集尘罩的外壁贴合的第二环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罩和/或唇缘件具有弹性,所述第一环部与下侧壁的内表面或中侧壁及下侧壁的内表面形成过盈配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部具有限位的凸起,所述集尘罩的外壁形成有对应凸起的卡扣,所述凸起与卡扣可形成可拉脱的扣合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罩位于贴合所述第二环部的位置之下的部分向内收缩为倒锥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96634.1U CN209421830U (zh) | 2018-07-11 | 2018-07-11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96634.1U CN209421830U (zh) | 2018-07-11 | 2018-07-11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21830U true CN209421830U (zh) | 2019-09-24 |
Family
ID=68001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096634.1U Active CN209421830U (zh) | 2018-07-11 | 2018-07-11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21830U (zh) |
-
2018
- 2018-07-11 CN CN201821096634.1U patent/CN2094218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674023B1 (en) | Multi-cyclone dust collecting unit and vacuum cleaner comprising same | |
CN103417163B (zh) | 自主真空吸尘器 | |
CN103417162B (zh) | 自主真空吸尘器 | |
JP5817070B2 (ja)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 | |
JP5913090B2 (ja) | 真空掃除機 | |
KR102478855B1 (ko) | 청소기 | |
CN209437160U (zh) | 真空清洁器 | |
AU2019264561B2 (en) | Cleaning apparatus | |
CN102342800B (zh) | 集尘器和真空吸尘器 | |
CN101036570B (zh) | 旋风式电吸尘器 | |
CN208659155U (zh) | 清洁机器 | |
CN209421830U (zh)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
CN205458413U (zh) | 手持式吸尘器 | |
US20240090717A1 (en) | Cleaning devices | |
CN209377447U (zh)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
CN209360550U (zh)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
CN101108082A (zh) | 集尘装置以及配备它的真空吸尘器 | |
CN109953684A (zh)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
US11147423B2 (en) | Dust collector an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
CN110419983A (zh) | 分离集尘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 |
CN211355190U (zh) | 一种吸尘器及其分离集尘组件 | |
CN207075881U (zh) | 一种具有风道系统的吸尘器 | |
JP2011050424A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205458415U (zh) | 手持式吸尘器 | |
KR100782181B1 (ko) |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