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95881U -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95881U
CN209395881U CN201821952042.5U CN201821952042U CN209395881U CN 209395881 U CN209395881 U CN 209395881U CN 201821952042 U CN201821952042 U CN 201821952042U CN 209395881 U CN209395881 U CN 209395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lug boss
face
flat segments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520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群
程晋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520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95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95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95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其中,梁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第二连接板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连接,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相扣合且其内部空间形成腔体;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的第一面一一对应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均向下折弯且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的第二面一一对应连接,每个待安装梁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均相垂直且相邻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相扣合形成腔体使得梁的内部中空,大大减轻了重量,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与待安装梁相连接,确保了梁与待安装梁之间的稳定连接,提高了连接处的强度。

Description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车辆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对车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目前,汽车的车身骨架中的横梁大多为钢梁,重量较重,不利于施工。并且,横梁与纵梁之间的连接仅仅为搭接连接,容易使得横梁与纵梁的连接处不稳定,强度降低,进而影响汽车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梁,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横梁重量较重且与纵梁之间连接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梁的汽车。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梁,该梁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第一连接板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第二连接板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连接,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相扣合且其内部空间形成腔体;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的第一面一一对应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均向下折弯且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的第二面一一对应连接,每个待安装梁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均相垂直且相邻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第一凸起部为第一连接板通过模具冲压而成;和/或,第二凸起部为第二连接板通过模具冲压而成。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第一凸起部贯通第一连接板的长度方向;和/或,第二凸起部贯通第二连接板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平直段、两个第一倾斜段和两个第二平直段;其中,第一平直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倾斜段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第一倾斜段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平直段一一对应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第二平直段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的第一面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每个第二平直段与任一待安装梁的第一面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三平直段、两个第二倾斜段和两个竖直段;其中,每个竖直段与第三平直段均为垂直设置;第三平直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倾斜段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第二倾斜段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竖直段一一对应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竖直段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的第二面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每个竖直段与任一待安装梁的第二面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梁中,第一连接板的材质为铝;和/或,第二连接板的材质为铝。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于第一连接板的第一凸起部与设置于第二连接板的第二凸起部相扣合形成腔体,使得梁的内部中空,大大减轻了梁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的设计,还能提高梁的扭转刚度,并且,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与待安装梁的相垂直且相邻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一一对应连接,有效地确保了梁与待安装梁之间的稳定连接,提高了连接处的强度,保证了梁与待安装梁连接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横梁重量较重且与纵梁之间连接不稳定的问题,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梁。
由于梁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梁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梁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梁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4,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该梁的优选结构。梁可以应用于汽车,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如图所示,该梁包括: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其中,第一连接板1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11,则第一凸起部11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上。具体地,第一凸起部11置于第一连接板1的中间部位,第一连接板1的两侧仍为平直的板状体。第一凸起部11具有预设长度,该预设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优选的,第一凸起部11贯通第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则第一凸起部11的长度与第一连接板1的长度相等。
第二连接板2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21,则第二凸起部21设置于第二连接板2的长度方向上。具体地,第二凸起部21置于第二连接板2的中间部位,第二连接板2的两侧仍为平直的板状体。第二凸起部21具有预设长度,该预设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优选的,第二凸起部21贯通第二连接板2的长度方向,则第二凸起部21的长度与第二连接板2的长度相等。
优选的,第一连接板1的材质为铝;和/或,第二连接板2的材质为铝。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梁的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
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相连接,第一凸起部11与第二凸起部21相扣合,并且,第一凸起部11与第二凸起部21扣合后的内部空间形成一腔体3。具体地,该腔体3具有预设高度和预设宽度,以使梁具有预设扭转刚度。具体实施时,预设高度、预设宽度和预设扭转刚度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之间的连接即为第一连接板1的两侧与第二连接板2的两侧一一对应地连接,则第一连接板1的宽度与第二连接板2的宽度相等,这样,第一连接板1的两侧与第二连接板2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贴合。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之间的连接可以为焊接连接。优选的,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之间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如铆接连接,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第一连接板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一一对应连接,具体地,两个待安装梁4并列设置,并且,两个待安装梁4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板1的两个端部处。其中一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与第一连接板1的其中一个端部相连接,另一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与第一连接板1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接。
第二连接板2的两端均向下折弯,并且,第二连接板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每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与第二面42均相垂直且相邻设置。具体地,每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和第二面42均为相垂直且相邻的两个面,第一面41与第一连接板1的端部相连接,第二面42与第二连接板2的端部相连接,则第二连接板2的端部向下折弯至与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相平行,以便于第二连接板2的端部与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相贴合且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的第一凸起部11与设置于第二连接板2的第二凸起部21相扣合形成腔体3,使得梁的内部中空,大大减轻了梁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的设计,还能提高梁的扭转刚度,并且,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分别与待安装梁4的相垂直且相邻的第一面41和第二面42一一对应连接,有效地确保了梁与待安装梁4之间的稳定连接,提高了连接处的强度,保证了梁与待安装梁4连接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横梁重量较重且与纵梁之间连接不稳定的问题,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1至图4,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1贯通第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和/或,第二凸起部21贯通第二连接板2的长度方向。具体地,可以仅仅是第一凸起部11贯通第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仅仅是第二凸起部21贯通第二连接板2的长度方向;还可以是,第一凸起部11贯通第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并且,第二凸起部21贯通第二连接板2的长度方向。这样,能够有效地减轻第一连接板1和/或第二连接板2的重量,实现轻量化,并且提高了梁的扭转刚度。
优选的,第一凸起部11为第一连接板1通过模具冲压而成;和/或,第二凸起部21为第二连接板2通过模具冲压而成。具体地,可以仅仅是第一凸起部11为第一连接板1通过模具冲压而成;也可以仅仅是第二凸起部21为第二连接板2通过模具冲压而成;还可以是第一凸起部11为第一连接板1通过模具冲压而成,并且,第二凸起部21为第二连接板2通过模具冲压而成。这样,第一凸起部11的设置无需影响第一连接板1本身的强度,相应的,第二凸起部21的设置也无需影响第二连接板2本身的强度,并且,便于加工制造。
继续参见图1至图4,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可以包括:第一平直段12、两个第一倾斜段13和两个第二平直段14。其中,第一平直段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倾斜段13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并且,第一平直段12的每个端部与每个第一倾斜段13的第一端之间均为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第一倾斜段13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平直段14一一对应地连接,并且,每个第一倾斜段13的第二端与每个第二平直段14之间均为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第二平直段14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相贴合且一一对应连接。具体地,每个第一倾斜段13的第二端与每个第二平直段14的第一端相连接,每个第二平直段14的第二端向外延伸。
优选的,第一凸起部11沿长度方向贯通第一平直段12、两个第一倾斜段13和两个第二平直段14。优选的,第一平直段12、两个第一倾斜段13和两个第二平直段14均为一体成型。
优选的,每个第二平直段14与任意一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通过设置第一平直段12、两个第一倾斜段13和两个第二平直段14,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结构,尤其当应用于汽车时,能够适应车身结构,并且,第一平直段12的设置便于与其他装置相连接,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和作为平台使用,提高了适用性。
继续参见图1至图4,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2可以包括:第三平直段22、两个第二倾斜段23和两个竖直段24。其中,每个竖直段24与第三平直段22均为垂直设置,也就是说,每个竖直段24的中心轴线均与第三平直段22的中心轴线相垂直。这样,第二连接板2形成一倒“U”型。
第三平直段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倾斜段23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并且,第三平直段22的每个端部与每个第二倾斜段23的第一端之间均为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第二倾斜段23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竖直段24一一对应地连接,并且,每个第二倾斜段23的第二端与每个竖直段24之间均为平滑过渡连接。两个竖直段24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相贴合且一一对应连接。具体地,每个第二倾斜段23的第二端与每个竖直段24的第一端相连接,每个竖直段24的第二端向下延伸。
优选的,第二凸起部21沿长度方向贯通第三平直段22、两个第二倾斜段23和两个竖直段24。优选的,第三平直段22、两个第二倾斜段23和两个竖直段24均为一体成型。
优选的,每个竖直段24与任意一个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2通过设置第三平直段22、两个第二倾斜段23和两个竖直段24,能够与第一连接板1相适应,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结构,尤其当应用于汽车时,能够适应车身结构,提高了适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的第一凸起部11与设置于第二连接板2的第二凸起部21相扣合形成腔体3,使得梁的内部中空,大大减轻了梁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的设计,还能提高梁的扭转刚度,并且,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分别与待安装梁4的相垂直且相邻的第一面41和第二面42一一对应连接,有效地确保了梁与待安装梁4之间的稳定连接,提高了连接处的强度,保证了梁与待安装梁4连接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汽车实施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梁。其中,梁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梁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梁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的原理相同,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板(1)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11),所述第二连接板(2)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21),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相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1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1)相扣合且其内部空间形成腔体(3);
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两端均向下折弯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一一对应连接,每个所述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与第二面(42)均相垂直且相邻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起部(11)为所述第一连接板(1)通过模具冲压而成;和/或,
所述第二凸起部(21)为所述第二连接板(2)通过模具冲压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起部(11)贯通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和/或,
所述第二凸起部(21)贯通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长度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为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包括:第一平直段(12)、两个第一倾斜段(13)和两个第二平直段(14);其中,
所述第一平直段(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倾斜段(13)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倾斜段(13)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平直段(14)一一对应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平直段(14)分别与两个所述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一一对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平直段(14)与任一所述待安装梁(4)的第一面(41)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包括:第三平直段(22)、两个第二倾斜段(23)和两个竖直段(24);其中,
每个所述竖直段(24)与所述第三平直段(22)均为垂直设置;
所述第三平直段(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倾斜段(23)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倾斜段(23)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直段(24)一一对应且平滑过渡连接,两个所述竖直段(24)分别与两个所述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一一对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竖直段(24)与任一所述待安装梁(4)的第二面(42)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材质为铝;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材质为铝。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梁。
CN201821952042.5U 2018-11-23 2018-11-23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Active CN209395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52042.5U CN209395881U (zh) 2018-11-23 2018-11-23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52042.5U CN209395881U (zh) 2018-11-23 2018-11-23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95881U true CN209395881U (zh) 2019-09-17

Family

ID=67880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52042.5U Active CN209395881U (zh) 2018-11-23 2018-11-23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958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2841A (zh) * 2020-01-07 2020-05-15 福建中维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程式混合动力车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2841A (zh) * 2020-01-07 2020-05-15 福建中维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程式混合动力车架
CN111152841B (zh) * 2020-01-07 2021-07-27 福建中维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程式混合动力车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9479B (zh) 车身加固结构
EP1710144B1 (en) Car body structure
CN111959547B (zh) 轨道车辆及其高低地板底架结构
CN104527690A (zh) 一种铁路敞车底架
CA2219511C (en) Railway truck sideframe with internal ribs in bottom member
CN205737564U (zh) 铁路货车的底架及具有其的铁路货车
CN209395881U (zh) 梁及具有该梁的汽车
CN105235697A (zh) 磁悬浮列车的车体结构
CN113247089A (zh) 一种转向架构架及转向架
JP2019131090A (ja) 軌条車両構体
CN105015571A (zh) 一种低地板拖车车体底架
US5931101A (en) Light weight draft sill
CN103010315A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通道的加强结构
CN210174869U (zh) 一种边梁结构及端底架边梁组成结构
CN201882161U (zh) 汽车后地板加强结构
CN104271427A (zh) 铁道车辆用转向架
CN110281962A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车体结构
CN105946886A (zh) 米轨客车用底架及米轨客车
CN205417640U (zh) 一种铁路敞车底架
CN213442549U (zh) 车辆底架及车辆
CN110481584B (zh) 一种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及有轨电车
CN109334696B (zh) 一种空轨货车的动车底架
CN210101759U (zh) 一种汽车车身下车体
GB2567931B (en) Railway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3008128U (zh) 底架边梁、车体底架以及轨道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