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6818U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6818U
CN209356818U CN201920337375.5U CN201920337375U CN209356818U CN 209356818 U CN209356818 U CN 209356818U CN 201920337375 U CN201920337375 U CN 201920337375U CN 209356818 U CN209356818 U CN 209356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screen
light transmission
control electrode
touch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373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373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56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6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6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屏具有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具有透光通道和触控电极,所述透光通道用于透光以使摄像头模组能够经所述透光通道拍摄图像,所述触控电极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透光通道内,所述触控电极的材质为透明材质。本申请可以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

Description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屏及具有该显示屏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观看视频或玩游戏时,显示屏的显示部面积越大,用户的体验越好,但是通过增加电子设备的尺寸,会导致用户握持吃力,甚至无法握持,反而影响了使用体验。在不增加电子设备的尺寸的前提下,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显示部在显示屏上的占比)变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提高屏占比的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具有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具有透光通道和触控电极,所述透光通道用于透光以使摄像头模组能够经所述透光通道拍摄图像,所述触控电极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透光通道内,所述触控电极的材质为透明材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显示屏及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显示屏叠加设置,且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对准所述透光通道,以经所述透光通道进行拍摄。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通过在显示屏的显示部开设透光通道,使摄像头模组能够通过透光通道拍摄,以使显示屏的非显示部的设计更加灵活,以减少非显示部的设计面积,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触控电极设于透光通道内,以使显示屏设有透光通道的区域也具有触控功能,增加触控面积和触控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沿A-A线的第一种局部截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屏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屏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屏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7是图6提供的第三种显示屏的透光通道处的第一种截面图。
图8是图6提供的第三种显示屏的透光通道处的第二种截面图。
图9是图6提供的第三种显示屏的透光通道处的第三种截面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中的第二透光基板和薄膜晶体管层的局部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中的薄膜晶体管层的第一开孔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中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中的透光通道、支撑柱及触控电极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沿A-A线的第二种局部截面图。
图15是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沿A-A线的第三种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学习机、电子阅读器、电视机、智能家电、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具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等。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向,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向,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向。
请参阅图2,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10及摄像头模组20。显示屏10具有显示部1及包围显示部1的非显示部2。在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上,显示部1包括透光盖板及设于透光盖板下的显示模组。其中,显示模组用于显示图像,透光盖板用于使用户能够透过透光盖板看到显示图像。非显示部2可以是在透光盖板的下表面设置环形的遮光油墨形成,非显示部2用于遮盖电子设备100内的电子元件、线路等。
请参阅图3,摄像头模组20与显示部1叠加设置。具体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与显示屏10相盖合的壳体,摄像头模组20设于壳体与显示屏10之间,且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朝向显示屏10,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经显示部1采集图像。具体的,显示部1可以设有通光通道11,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对准透光通道11,摄像头模组20经通光通道11拍摄。举例而言,电子设备100为手机,摄像头模组20为手机的前置摄像头。
具体的,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可以位于显示屏10的显示部1外。举例而言,摄像头模组20位于显示屏10下方,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正对透光通道11,以通过透光通道11接收显示屏10外的光线。
请参阅图3,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还可以至少部分嵌设于显示屏10的显示部1内。举例而言,显示屏10的显示部1可以设有开槽,开槽可以设于显示屏10的背光模组上,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可以设于开槽内,以减少显示屏10与摄像头模组20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
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20设于显示屏10的非显示部2,导致显示屏10上需要设置较大面积的非显示部2,不利于提高显示屏10的屏占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摄像头模组20与显示屏10的显示部1叠加设置,具体的,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可以嵌入显示部1内且,摄像头模组20的镜头正对显示部1的透光通道11,以通过透光通道11进行拍摄,无需将摄像头模组20设于显示屏10的非显示部2,这样可以减少非显示部2的设计面积,从而可以增加显示部1的面积,进而提高显示屏10的屏占比。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屏10。
请参阅图3,图3是本事情提供的一种显示屏。显示部1具有透光通道11和触控电极12。透光通道11用于透光以使摄像头模组20能够经透光通道11拍摄图像。
具体的,透光通道11可以是透过白光,以便于摄像头模组20采集白光和成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透光通道11还可以透过红外光,摄像头模组20可以由红外光发射器、红外光接收器或红外点阵投影器等代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透光通道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透光通道11可以分别透过白光和红外光,在透过白光的透光通道下可以设置摄像头模组20,在透过红外光的透光通道下可以设置红外光发射器、红外光接收器或红外点阵投影器等。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透光通道11还可以透过紫外光,与透光通道11正对的器件可以是用于发射或接收紫外光的电子元器件。
可以理解的,透光通道11可以是一个透光率大于预设值的通道,预设值为98%~99.9%。触控电极12用于感应用户对显示屏10的触控。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2至少部分设于透光通道11内。具体的,触控电极12可以设于透光通道11内的局部区域或全部区域。触控电极12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例如ITO(氧化铟锡)材质,以减少对摄像头模组20所接收的光线的遮挡,提高摄像头模组20的拍摄质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0,通过在显示屏10的显示部1开设透光通道11,使摄像头模组20能够通过透光通道11拍摄,以使显示屏10的非显示部2的设计更加灵活,以减少非显示部2的设计面积,提高显示屏10的屏占比,触控电极12设于透光通道11内,以使显示屏10设有透光通道11的区域也具有触控功能,增加触控面积和触控灵活性。
具体的,请参阅图4,触控电极12包括第一触控电极121和第二触控电极122。第一触控电极121位于透光通道11内,第二触控电极122位于透光通道11外。可以理解的,第一触控电极121数量的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1按照阵列排布,第一触控电极121分别通过第一电极走线124连接触控芯片126。第一触控电极121分别感应显示屏10上的不同区域的触控信号。相类似地,第二触控电极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2按照阵列排布,第二触控电极122分别通过第二电极走线125连接触控芯片126。第二触控电极122分别感应显示屏10上的不同区域的触控信号。
通过在透光通道11内和透光通道11外分别设置第一触控电极121和第二触控电极122,用户触碰透光通道11映射至显示屏10的区域附近时,透光通道11映射至显示屏10的区域仍能够感应触控,以使显示屏10的触控感应连续,以增加显示屏10的触控感应面积及触控灵敏度,避免因在显示屏10中开设透光通道11而对用户的触控带来不适的感受,还可以使摄像头模组20能够通过透光通道11拍摄,提高显示屏10的屏占比。
举例而言,透光通道11在显示屏10的显示界面上可以为圆形区域。显示界面上还设有指示图标,例如,箭头或状态滑动开关(Toggle Button)等。当透光通道11映射在显示屏10的圆形区域(以下简称映射区域)靠近显示部的边沿,且指示图标设于映射区域与显示部1的边沿之间时,若映射区域无法实现触控感应,而指示图标所在的面积较小,当用户的手指接触指示图标时,由于手指的指腹为弧形面,极可能发生手指的指腹与指示图标触控不准确的现象,导致手指需要多次触碰指示图标,才能使得显示界面转换成指示图标所关联的界面,使得显示屏10的触控感应灵敏度降低。
通过在透光通道11映射在显示屏10的区域(映射区域)设置触控电极12,以使映射区域的触控感应连续,当手指的指腹接触指示图标或紧挨着指示图标的映射区域时,触控电极12可以感应到手指对于指示图标触碰行为,以使显示界面转换成指示图标所关联的界面,提高显示屏10的触控面积和触控灵敏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显示屏10还具有第一触控引线101。第一触控引线101本质为第一电极走线124。第一触控电极121经第一触控引线101电连接触控芯片126。第一触控引线101的第一段102位于透光通道11内,第一段102的材质为透光材质,具体的,第一段102的材质为ITO(氧化铟锡)材质。第一触控引线101的第二段103设于透光通道11外。第二段103电连接第一段102和触控芯片12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段103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具体的,第二段103的材质为铝等,以确保第一电极走线124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段103的材质可以为透明ITO(氧化铟锡)材质,以增加第一段102和第二段103的电连接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触控电极121设于透光通道11内,第一触控电极121通过第一触控引线101电连接至触控芯片126。通过将第一触控引线101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21的第一段102设置为透光材质,以增加透光通道11内的透光率,减少透光通道11内的结构对于摄像头模组20拍摄的影响,增加电子设备100的拍摄质量。通过将第一触控引线101的第二段103设置为金属材质,以增加触控引线的导电性能,提高触控信号的传输性能及减少功耗。
请参阅图5,第三触控电极1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三触控电极123为一个时,触控电极123的形状可以与透光通道11的形状相适配,即透光通道11的形状的截面为圆形时,第三触控电极123可以也呈圆形,第三触控电极123覆盖透光通道11的底壁,以使整个透光通道11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感应触控信号及减少在透光通道11内设置走线。
请参阅图6,触控电极12还包括第三触控电极123。第三触控电极123位于第一触控电极121与第二触控电极122之间。可以理解的,在X-Y平面上,第一触控电极121、第二触控电极122及第三触控电极123呈阵列排列于显示部1。第三触控电极123环绕于透光通道11设置。第一触控电极121、第二触控电极122及第三触控电极123皆为透光材质(例如,氧化铟锡)。第三触控电极1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231、第三部分1233及第二部分1232。第一部分1231和第三部分1233设于透光通道11内。第二部分1232设于透光通道11外。第一部分1231电连接第三部分1233和第二部分1232。换而言之,第三触控电极123横跨透光通道11的边界。具体的,第三触控电极123可以呈矩形块或圆形块等。第三触控电极123的电极走线可以为透明材质或金属材质。
通过设置第三触控电极123,第三触控电极123横跨透光通道11的边界,以使透光通道11的边界附近也具有较好的触控感应性能,以确保显示屏10的触控连接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透光通道11包括开槽11a。具体的,透光通道11具有底壁11b和围接底壁11b的侧壁11c。第一部分1231设于底壁11b。第三部分1233的第一端1234电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231,第三部分1233的第二端1235沿侧壁11c伸出透光通道11,并电连接第二部分1232。
具体的,请参阅图7,显示部1可以包括玻璃基板50及设于玻璃基板50上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上设有开孔50a,开孔50a形成透光通道11的一部分,玻璃基板50及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的开孔50a形成开槽11a,以使设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下方的摄像头模组20可以透过开槽11a进行拍摄。其中,玻璃基板50可以形成透光通道11的底壁11b,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上第一开孔51的内壁形成透光通道11的侧壁11c。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开槽11a可以由上玻璃基板50及设于上玻璃基板50上的彩膜层6(结合图3)的第一开孔51形成。
通过在设置第三触控电极123,第三触控电极123的第一部分1231沿侧壁11c伸出,并电连接第二部分1232,第三触控电极123自透光通道11延伸出透光通道11,以使透光通道11的边界附近也具有较好的触控感应性能,以确保显示屏10的触控连接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透光通道11的侧壁11c为倾斜面。具体的,透光通道11的侧壁11c为斜坡面。所述第三部分1233的第二端1235相对于所述第三部分1233的第一端1234靠近所述显示屏10的边沿。显示屏10的边沿用于与壳体相连接。换言之,当透光通道11的侧壁11c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上第一开孔51的内壁时,第一开孔51背离玻璃基板50的开口口径大于第一开孔51靠近玻璃基板50的开口口径。换言之,第一开孔51的截面呈倒梯形。
通过设置透光通道11的侧壁11c为倾斜面,以有效地防止第三触控电极123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的断层(第一开孔51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的界面)处断裂,以使第三触控电极123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及电性导通性能。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第三触控电极123在垂直于显示屏10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触控电极122在垂直于显示屏10方向上的尺寸。换而言之,在Z轴方向上,第三触控电极123的厚度大于第二触控电极122的厚度,以使第三触控电极123具有较大的厚度,第三触控电极123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的断层(第一开孔51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的界面)处不易断裂,以使第三触控电极123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及电性导通性能。
请参阅图3,显示部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基板3和第二透光基板4。可以理解的,第一透光基板3和第二透光基板4均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例如透光率为97%~99.9%。第一透光基板3和第二透光基板4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材质或其他透明材质。第一透光基板3和第二透光基板4起到支撑和保护两个基板之间的功能膜层(功能膜层例如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和彩膜层6)的作用。透光通道11形成于第一透光基板3与第二透光基板4之间。触控电极12设于第一透光基板3与第二透光基板4之间。具体的,触控电极12可以是一层或多层感应电极,触控电极12叠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3和第二透光基板4之间,以使触控电极12能够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中的线路层在同一制程中形成,节省显示屏的制备工艺。
具体的,第一透光基板3在当用户朝向显示屏10时相对第二透光基板4靠近用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12可以嵌设于第一透光基板3内。
请参阅图3,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设于第二透光基板4朝向第一透光基板3的一侧。第二透光基板4本质为上述的玻璃基板50。第二触控电极122设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与第一透光基板3之间或设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中。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具有第一开孔51。第一开孔51形成透光通道11的第一部分。由于第一开孔51的设置,去除了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中部分的遮光膜层,第一开孔51的透光率大于第一开孔51之外的区域的透光率,以减少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阻挡显示屏10下的摄像头模组20的光线采集,使摄像头模组20的光线采集较多,提高摄像头模组20的成像质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屏10可以应用于LCD显示屏或OLED显示屏。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孔51可以设于显示部1的边缘区域或中心区域等,具体的,边缘区域为靠近非显示部2的区域,中心区域为靠近显示部1的几何中心的区域。本申请对于第一开孔51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3,第一开孔51的轴向为垂直于显示屏10的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孔51的轴向可以与显示屏10的法线方向相交。
具体的,请参阅图1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包括光线阻隔层52。可以理解的,光线阻隔层52为对光线的阻隔率大于一定值(例如5~10%)的膜层。具体的,光线阻隔层52包括多层金属层53及设于相邻的两层金属层53之间的绝缘层54。金属层53中的金属线会遮挡光线,绝缘层54的厚度较大,对于光线有一定的阻挡。
具体的,请参阅图10,第一开孔51贯穿光线阻隔层52。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形成第一开孔51的制程,可以是在成型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时,对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的光线阻隔层52进行光罩、刻蚀,以使光线阻隔层52的各个膜层图案化,及光线阻隔层52的各个膜层层叠后形成第一开孔51。即第一开孔51为光线阻隔层52的各个膜层局部挖孔后形成,所以第一开孔51内没有光线阻隔层52,使得第一开孔51具有较大的透光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1,多层金属层53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531及电连接薄膜晶体管531的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绕开第一开孔51进行布线。具体的,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皆设于第一开孔51之外。在制备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的过程中,当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可能需要穿过第一开孔51时,通过改变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的延伸方向(例如,将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的延伸方向由直线改为曲线,),以使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绕开第一开孔51。
由于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分别按照多行和多列排布,难免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需要经过第一开孔51,为了避免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中断,故将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绕开第一开孔51进行布线,以保持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及确保扫描线532和数据线533的电性连接多行和多列薄膜晶体管531。
可以理解的,薄膜晶体管531的设置也绕开第一开孔51进行排布。换而言之,第一开孔51内不具有薄膜晶体管531,第一开孔51之外的薄膜晶体管531按照常规的显示屏10进行布局,以确保第一开孔51之外的区域具有较好的显示功能。
请参阅图1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还包括与光线阻隔层52叠加设置的一层或多层透光层55。第一开孔51贯穿至少一层透光层55。具体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中,可以在全部的光线阻隔层52开孔及至少部分的透光层55开孔形成第一开孔51。换而言之,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中的透光层55也可以进行图案化,以成型第一开孔51。举例而言,第一开孔51可以贯穿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10,透光层55包括公共电极层551和像素电极层552。对公共电极层551和像素电极层552进行光罩、刻蚀,以使公共电极层551和像素电极层552图案化,以进一步地成型第一开孔51。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透光层55可以不开孔。透光层55由透明材质制得,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大于等于97%)。
请参阅图3,当第一开孔51可以贯穿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时,触控电极12覆盖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上,触控电极12的部分区域覆盖于第一开孔51的底壁11b和侧壁11c。触控电极12覆盖第一开孔51的底壁11b,以使透光通道11也具有感应触控的功能,确保整个显示屏10的触控感应的连续性,避免在透光通道11处发生触控感应中断或失常而影响显示屏10的触控体验。
请参阅图3,显示部1还包括彩膜层6。彩膜层6设于第一透光基板3朝向第二透光基板4的一侧。彩膜层6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相间隔设置,或者,彩膜层6覆盖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上。彩膜层6具有第二开孔61。第二开孔61对准第一开孔51。第二开孔61形成透光通道11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开孔51相类似地,第二开孔6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开孔61之外的透光率,以减少彩膜层6阻挡显示屏10下的摄像头模组20的光线采集,使摄像头模组20的光线采集较多,提高摄像头模组20的成像质量。
请参阅图12,彩膜层6包括色阻层62及设于色阻层62上的黑色矩阵层63。第二开孔61贯穿色阻层62和黑色矩阵层6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23覆盖于第二开孔61的底壁11b和孔壁,其中,第一透光基板3形成第二开孔61的底壁11b,彩膜层6包围第二开孔61的侧面形成第二开孔61的孔壁,以使触控电极12设于透光通道11内,进而实现透光通道11能够感应触控信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显示部1还包括设于彩膜层6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之间的液晶层7。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晶层7还可以位于彩膜层6与第一透光基板3之间。
具体的,请参阅图12,第一透光基板3朝向彩膜层6的表面上可以设有基底层110及设于基底层110上的上配向层120。液晶层7与薄膜晶体管531层之间设有下配向层13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用于为液晶层7配向。基底层11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的透光率大于97%,基底层11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可以在第二开孔61所对应的挖孔,或在第二开孔61所对应的区域保留基底层11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
第二触控电极122可以位于彩膜层6与第一透光基板3之间;或者,第二触控电极122还可以位于彩膜层6内;或者,第二触控电极122还可以位于彩膜层6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之间。第二触控电极122还可以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内。
本申请中,触控电极12可以为一层透明电极层或两层相对设置的透明电极层。其中,触控电极12的材质可以为ITO(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当触控电极12为一层透明电极层时,在手指接触显示屏10时,透明电极层上对应手指的区域与手指之间形成电容,以感应手指的触控位置和触控行为。当触控电极12为两层透明电极层时,两层透明电极层之间形成电容,在手指接触显示屏10时,两层透明电极层上对应手指的区域的电容发生变化,以感应手指的触控位置和触控行为。
进一步地,当触控电极12为一层透明电极层时,触控电极12可以位于第一透光基板3与薄膜晶体管531层之间的任意一层。具体的,触控电极12可以位于公共电极层551与液晶层7之间。触控电极12还可以位于第一透光基板3与基底层110之间。
进一步地,当触控电极12为两层透明电极层时,两层触控电极12之间设有一层介质层。两层触控电极12之间保持预设的间隙。两层触控电极12可以设于第一透光基板3与薄膜晶体管531层之间的任意一层。举例而言,两层触控电极12可以设于彩膜层6与基底层110之间,以靠近第一透光基板3,当手指触摸第一透光基板3时,能够灵敏地感应到手指所在的位置和触控行为。两层触控电极12还可以设于基底层110与第一透光基板3之间,且两层触控电极12与第一透光基板3之间增设一层基底层110。
进一步地,当触控电极12为两层透明电极层时,两层触控电极12之间无需保持预设的间隙。一层触控电极12可以设于彩膜层6与第一透光基板3之间,另一层触控电极12可以设于液晶层7与薄膜晶体管531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0,公共电极层551形成触控电极12,以实现复用公共电极层551作为触控电极12,以减少显示屏10内电极的数量,减少显示屏10的制备制程,节省成本,还能够减少显示屏10的厚度。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公共电极层551与触控电极12可以分开设置。触控电极12位于公共电极层551与第一透光基板3之间。
结合上述的实施方式,本申请还提供了以下的实施方式的透光通道11,但是本申请所保护的显示屏10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透光通道11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部分液晶层7填充于第一开孔51和第二开孔61。即透光通道11内填充液晶。摄像头模组20所接收的光线从第一透光基板3射入,经液晶层7、触控电极12及第二透光基板4后射出。
由于液晶分子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大于等于97%),在将光线从第一透光基板3传导至第二透光基板4的过程中,液晶对光线的折损较少,对摄像头模组20的光线采集影响小,且液晶层7的折射率与第一透光基板3和第二透光基板4的折射率相近,可以减少光线在第一透光基板3与液晶层7的界面上及液晶层7与第二透光基板4的折射,进一步增加摄像头模组20所接收的光线。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及图12,在形成透光通道11的过程中,可以不对基底层11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进行挖孔处理,以在透光通道11内保留完整的基底层11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因为基底层11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为透光膜层,基底层110、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的透光率较高,对于光线的阻隔极小,且上配向层120和下配向层130可以对于液晶层7起到配向的作用,以使液晶层7对沿透光通道11方向的光线具有较高的透过率。
请参阅图3及图13,显示部1还包括多个支撑柱140。多个支撑柱140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彩膜层6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且多个支撑柱140环绕于透光通道11设置,多个支撑柱140用于为第一透光基板3提供支撑力,避免第一透光基板3在透光通道11处下陷。当然,显示部1还包括其他支撑柱150,其他支撑柱150位于相对远离透光通道11的区域,其他支撑柱150是用于使得彩膜层6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之间保持预设的间隙,进而使得液晶层7的盒厚均匀,减少显示图像出现黄斑等问题。
请参阅图13,第二触控电极122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22之间具有空隙区127。多个支撑柱140的一端位于空隙区127,以使支撑柱140避开第二触控电极122的走线,进而避免第二触控电极122的走线被支撑柱140顶伤,从而影响显示屏10的触控感应功能。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4,显示部1还包括密封胶框8。密封胶框8抵接于彩膜层6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之间。密封胶框8与第一透光基板3、第二透光基板4包围的区域形成透光通道11。透光通道11通过密封胶框8与液晶层7隔开。透光通道11内可以为真空或透光介质,透光介质可以为光学胶、液晶分子等。透光介质的折射率可以接近第一透光基板3、第二透光基板4的折射率,减少光线在第一透光基板3与液晶层7的界面上及液晶层7与第二透光基板4的折射,进一步增加摄像头模组20所接收的光线。
具体的,密封胶框8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为第一透光基板3提供支撑力,避免第一透光基板3在透光通道11处下陷。
请参阅图14,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上设有平坦层56。具体的,平坦层56可以为有机膜,平坦层56覆盖在薄膜晶体管531上,以提供一个平滑的表面,利于在平坦层56上成型其他的膜层。平坦层56上设有凹槽561。密封胶框8的一端设于凹槽561内。即密封胶框8的一端嵌设于平坦层56内,以使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定位密封胶框8的一端,提高密封胶框8在显示屏10内的稳定性。
具体的,密封胶框8可以呈空心筒状。
请参阅图3,显示屏10还包括背光模组9。背光模组9层叠设于第二透光基板4背离第一透光基板3的一侧。背光模组9具有第三开孔91。第三开孔91沿垂直于显示屏10的方向延伸。第三开孔91对准透光通道11。摄像头模组20至少部分伸入第三开孔91内,以使摄像头模组20对准于透光通道11,还可以使得摄像头模组20更靠近第一透光基板3。
具体的,背光模组9可以是侧发光式,因此第三开孔91的设置只需导向板、光学膜上开孔,而不会影响发光源的布局。
具体的,第三开孔91的孔壁可以设有遮光层,以避免背光模组9的光线从第三开孔91的孔壁入射至摄像头模组20,干扰摄像头模组20的拍摄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5,电子设备100还可以设置固定件30。固定件30用于抵接摄像头模组20的底端,以将摄像头模组20固定于背光模组9上。固定件30固定于背光模组9背离第二透光基板14的一侧或固定于显示屏10的非显示部2上。
请参阅图2,电子设备100还包括中框15和后盖16。中框15与显示屏10相连接,后盖16连接中框15。中框15包括中板151及围接中板151的边框152。中板151夹设于显示屏10和后盖16之间。中板151与边框152可以一体成型。或者,边框152可以与后盖16一体成型,而与中板151相分离。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件30位于中板161与背光模组9之间。固定件30可以固定于中板161上,或者固定件30为中板。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具有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具有透光通道和触控电极,所述透光通道用于透光以使摄像头模组能够经所述透光通道接收光线,所述触控电极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透光通道内,所述触控电极的材质为透明材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透光通道内,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透光通道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具有第一触控引线及触控芯片,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经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触控芯片,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位于所述透光通道内的部分为透光材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还包括第三触控电极,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所述第三触控电极的第一部分设于所述透光通道内,所述第三触控电极的第二部分设于所述透光通道外,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二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通道具有底壁和围接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第三触控电极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端沿所述侧壁伸出所述透光通道并电连接所述第二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为倾斜面,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端靠近所述显示屏的边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触控电极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屏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屏方向上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2~7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基板和第二透光基板,所述透光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与所述第二透光基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具有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设于所述第二透光基板朝向所述第一透光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之间或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中,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具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形成所述透光通道的第一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彩膜层,所述彩膜层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朝向所述第二透光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具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对准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形成所述透光通道的第二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彩膜层内;或者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内。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形成所述透光通道的底壁,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形成所述透光通道的侧壁;或者所述第二透光基板形成所述透光通道的底壁,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壁形成所述透光通道的侧壁。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之间,所述公共电极层形成所述触控电极。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上,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设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之间的液晶层,部分所述液晶层填充于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多个支撑柱环绕于所述透光通道设置,且所述多个支撑柱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彩膜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设有空隙区,所述多个支撑柱位于所述空隙区。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密封胶框,所述密封胶框抵接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之间,所述密封胶框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所述第二透光基板包围的区域形成所述透光通道。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通道内为真空或透光介质。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上设有平坦层,所述平坦层上设有凹槽,所述密封胶框的一端设于所述凹槽内。
2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光线阻隔层,所述第一开孔贯穿所述光线阻隔层。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阻隔层包括多层金属层及设于相邻的两层所述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所述多层金属层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及电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绕开所述第一开孔进行布线。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还包括与所述光线阻隔层叠加设置的一层或多层透光层,所述第一开孔贯穿至少一层所述透光层。
2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包括色阻层及设于所述色阻层上的黑色矩阵层,所述第二开孔贯穿所述色阻层和所述黑色矩阵。
2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层叠设于所述第二透光基板背离所述第一透光基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具有第三开孔,所述第三开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屏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开孔对准所述透光通道,所述摄像头模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三开孔内。
2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及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的镜头对准所述透光通道,以经所述透光通道进行拍摄。
CN201920337375.5U 2019-03-15 2019-03-15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9356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37375.5U CN209356818U (zh) 2019-03-15 2019-03-15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37375.5U CN209356818U (zh) 2019-03-15 2019-03-15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6818U true CN209356818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804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37375.5U Active CN209356818U (zh) 2019-03-15 2019-03-15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56818U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7045A (zh) * 2019-10-28 2020-01-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750177A (zh) * 2019-10-29 2020-02-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0989232A (zh) * 2019-11-29 2020-04-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及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CN111766725A (zh) * 2020-07-23 2020-10-13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制作方法、使用方法
CN111929936A (zh) * 2020-08-25 2020-11-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51940A (zh) * 2020-08-31 2020-12-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CN11301319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用于摄像头的透视区域的显示装置
WO2021196784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1249144A1 (zh) * 2020-06-11 2021-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082328A1 (zh) * 2021-11-15 2023-05-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
US11755134B2 (en) 2021-01-12 2023-09-1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7045B (zh) * 2019-10-28 2021-05-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737045A (zh) * 2019-10-28 2020-01-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750177A (zh) * 2019-10-29 2020-02-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0750177B (zh) * 2019-10-29 2023-05-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0989232A (zh) * 2019-11-29 2020-04-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及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CN11301319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用于摄像头的透视区域的显示装置
WO2021196784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966124B2 (en) 2020-03-31 2024-04-2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spacers in a photoelectric sensing region
WO2021249144A1 (zh) * 2020-06-11 2021-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66725B (zh) * 2020-07-23 2022-10-1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制作方法、使用方法
CN111766725A (zh) * 2020-07-23 2020-10-13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制作方法、使用方法
CN111929936A (zh) * 2020-08-25 2020-11-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51940A (zh) * 2020-08-31 2020-12-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US11768555B2 (en) 2020-08-31 2023-09-26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control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55134B2 (en) 2021-01-12 2023-09-1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O2023082328A1 (zh) * 2021-11-15 2023-05-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车载监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56818U (zh)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US10732751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516009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US10970513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686108B1 (ko)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표시 장치
KR101395223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409681B (zh) 電容式觸控顯示面板
KR100976527B1 (ko) 광도전체를 이용한 터치스크린 기능이 내장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162947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160018922A1 (en)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096356B1 (ko) 횡전계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576673B (zh) 液晶显示器
US20110254778A1 (en) Slim type touch device
CN106605169A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用基板
CN109445182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00046891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에 일체화된 터치 스크린 패널과 그 제조 방법 및 터치 센싱 방법
JP2010218542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2081247A (zh) 具有触摸设备的显示器
KR20120057532A (ko) 화소 어레이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205750758U (zh) 触摸窗和触摸装置
CN106501982A (zh) 复合型液晶显示装置
EP3493037B1 (en) Touch-fingerprint complex sensor,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touch-fingerprint complex sensor
TW201341901A (zh) 具有反相液晶顯示器之電子器件
KR20160002565A (ko) 터치스크린 일체형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00141595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