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1048U -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 Google Patents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1048U
CN209351048U CN201822076534.9U CN201822076534U CN209351048U CN 209351048 U CN209351048 U CN 209351048U CN 201822076534 U CN201822076534 U CN 201822076534U CN 209351048 U CN209351048 U CN 2093510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aposition part
laminating apparatus
contraposition
ontology
laminated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765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春勇
巫爽
李海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765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510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10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10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贴合装置用于将贴合材料贴合在待安装壳体,贴合装置包括贴合本体、固定部和第一对位部,固定部和第一对位部设置在贴合本体上,第一对位部设置在固定部的外围且第一对位部与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和多个吸气孔,固定本体包括承载面,吸气孔贯穿承载面。当需要将贴合材料贴合在待安装壳体时,将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由于吸气孔两端存在压力差,进而使贴合材料平整贴合在承载面上。且第一对位部用于将待安装壳体与贴合材料进行对位,使待安装壳体对齐贴合材料进行贴合。从而使得贴合材料能够平整、准确地贴合在待安装壳体上。

Description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特别是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手机在装配过程中就会涉及到手机盖的贴合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工人用贴合材料(比如双面胶或者单面胶)贴合手机盖内侧时,会出现贴合材料贴合的位置不够准确、辅料褶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手机装配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贴合装置,所述贴合装置用于将贴合材料贴合在待安装壳体,所述贴合装置包括贴合本体、固定部和第一对位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对位部设置在所述贴合本体上,所述第一对位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对位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和多个吸气孔,所述固定本体包括承载面,所述吸气孔贯穿所述承载面。
当需要将贴合材料贴合在待安装壳体时,将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由于所述吸气孔两端存在压力差,进而使所述贴合材料平整贴合在所述承载面上。且所述第一对位部用于将待安装壳体与所述贴合材料进行对位,使所述待安装壳体对齐所述贴合材料进行贴合。从而使得所述贴合材料能够平整、准确地贴合在所述待安装壳体上。
本申请提供一种自动贴合设备,所述自动贴合设备包括安装装置、真空发生器以及所述的贴合装置,所述真空发生器通过导气管与所述贴合装置连接,所述安装装置将贴合材料和待安装壳体安装在所述贴合装置上。由于所述真空发生器能够产生吸力,所述吸力将所述贴合材料平整地贴合在所述贴合装置上,所述安装装置将贴合材料和待安装壳体安装在所述贴合装置上,从而使得所述贴合材料能够平整、准确地贴合在所述待安装壳体上,提高了贴合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待安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沿I-I处所示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贴合装置中定位螺母和丝杆处于第一位置的俯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贴合装置中定位螺母和丝杆处于第二位置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II-II处所示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自动贴合设备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自动贴合设备中贴合装置和真空发生器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待安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贴合装置10用于将贴合材料贴合在待安装壳体30,所述贴合装置10包括贴合本体11、固定部12和第一对位部15。所述固定部12和所述第一对位部15设置在所述贴合本体11上,所述第一对位部15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2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对位部15与所述固定部12之间具有间隙13。所述固定部12包括固定本体120和多个吸气孔16,所述固定本体120包括承载面121,所述吸气孔16贯穿所述承载面121。
所述固定部12本体的承载面121可以为但不限于仿照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形状设置。所述待安装壳体30可以为但不限于电子设备的电池盖,所述待安装壳体30包括背板31以及围设在背板31周缘的边框32。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材料可以由但不限于塑料、陶瓷、玻璃、金属等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所述贴合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双面胶等,所述贴合材料可以由但不限于有机硅胶、丙烯酸型树脂及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组成。所述贴合材料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贴合表面及第二贴合表面,且所述第一贴合表面及所述第二贴合表面都覆盖有易撕纸。将所述贴合材料贴附在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上的具体过程描述如下。将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表面上的易撕纸贴合所述承载面121,由于所述吸气孔16两端存在压力差,所述贴合材料在吸力的作用下被固定在所述承载面121上。撕去所述第二贴合表面的易撕纸,露出所述贴合材料的第二贴合表面。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边框32收容在所述第一对位部15与所述固定部12之间的间隙13里,所述第一对位部15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贴合材料进行对位,以使得贴合材料的第二贴合表面准确地贴到待安装壳体30的预设位置。再撕去所述贴合材料第一贴合表面上的易撕纸,露出所述贴合材料的第一贴合表面,电子设备中的其他元器件,可粘结到所述贴合材料的第一贴合表面。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手机、掌上电脑等。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本体11可以由防静电材料组成,以避免所述贴合本体11和贴附有易撕纸的贴合材料之间由于静电作用而产生对位偏移。倘若,所述贴合材料和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发生对位偏移,则会使得贴合材料贴附到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位置产生偏移。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5,图4为图2沿I-I处所示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所述固定本体120包括第一侧壁122和第二侧壁123,所述第一侧壁122圆滑连接所述承载面121,所述第一侧壁122圆滑连接所述第二侧壁123,所述第二侧壁123圆滑连接所述贴合本体11背离所述承载面121的表面。相比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垂连接所述承载面121和所述第二侧壁123垂直连接所述贴合本体11背离所述承载面121的表面,由于所述第一侧壁122圆环连接所述承载面121,所述第二侧壁123圆滑连接所述贴合本体11背离所述承载面121的表面,从而扩大了所述吸气孔16的吸气面积,提高了所述承载面121上的空气沿流入吸气孔16的效率,进而减少了所述贴合材料平整贴合在所述承载面121上的时间。具体地,在所述吸气孔16的直径相同的条件下,所述第一侧壁122圆滑连接所述承载面121,与所述第一侧壁122垂直连接所述承载面121相比,扩大了所述第一侧壁122与所述承载面121上的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所述承载面121上的空气流入所述吸气孔16的效率,进而减少了所述贴合材料平整贴合在所述承载面121的时间。相同地,所述第二侧壁123圆滑连接所述贴合本体11背离所述承载面121的表面,扩大了所述吸气孔16的排气面积,提高了所述承载面121上的空气流出所述吸气孔16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2凸出于所述贴合本体11,所述承载面121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等于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厚度d。当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向所述贴合材料贴合时,由于所述固定部12凸出与所述贴合本体11,且所述承载面121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厚度d。避免了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贴合本体11接触而损坏所述待安装壳体30,提高了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所述贴合材料的质量。
其中,所述待安装壳体30包括背板31以及围设在背板31周缘的边框32,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厚度d为所述边框32在垂直于所述背板31方向的尺寸。具体地,当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所述贴合材料时,所述背板31与所述贴合材料贴合,所述边框32收容于所述第一对位部15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2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对位部15与所述固定部12之间的间隙13。由于所述固定部12凸出与所述贴合本体11,且所述承载面121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厚度d,从而避免了边框32与所述贴合本体11接触而损坏所述边框32,进而避免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贴合本体11接触而损坏所述待安装壳体30,提高了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所述贴合材料的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的第二对位部1210,所述第二对位部1210自所述承载面121朝向背离所述固定本体120的方向凸出。
将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时,由于所述第二对位部1210贯穿所述贴合材料,使所述贴合材料准确地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在所述贴合材料时,所述第二对位部1210贯穿所述待安装壳体30,使所述待安装壳体30准确地贴合在所述贴合材料上。
可以理解地,所述待安装壳体30包括贯穿所述背板31的开孔33,所述开孔33可以但不限于对应所述电子设备的摄像头、补光灯设置。相同地,所述贴合材料的形状对应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形状设置,所述贴合材料也包括开孔33。当将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时,所述第二对位部1210贯穿所述贴合材料的开孔33,所述第二对位部1210对所述贴合材料进行限位,从而使得所述贴合材料准确地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当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在所述贴合材料时,所述第二对位部1210贯穿所述待安装壳体30的开孔33,所述第二对位部1210对所述贴合材料进行限位,从而使得所述待安装壳体30准确地贴合在所述贴合材料上。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6,所述承载面121包括第一贴合区1230和第二贴合区1240,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围设在所述第二贴合区1240的周缘,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中吸气孔16的密度为第一密度,所述第二贴合区1240中吸气孔16的密度为第二密度,所述第一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度。当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时,通常会拿着贴合材料的边缘将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当撕去所述易撕纸的时候,也是从贴合材料的边缘开始撕去,因此,所述贴合材料的边缘相较于所述贴合材料的中心位置受力较大,容易导致整块所述贴合材料产生偏移。由于第一贴合区1230中吸气孔16的密度大于第二贴合区1240中吸气孔16的密度,在每个吸气孔的吸力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对贴合材料的吸力大于所述第二贴合区1240对贴合材料的吸力,使得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的贴合材料更加紧密地贴附在所述承载面121上。从而减少了所述贴合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位移量,使所述贴合材料能够准确地贴合在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上。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图7为图6所示的贴合装置中定位螺母和丝杆处于第一位置的俯视图。所述第一对位部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对位件150和第二对位件160,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可相较于所述第二对位件160朝向第一方向D1远离或者靠近。当定位螺母和丝杆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之间的距离最小。由于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可相较于所述第二对位件160朝向第一方向D1远离或者靠近,进而可以调整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二对位件160的距离,进而使所述第一对位部15可以配合不同规格的待安装壳体30,提高了所述贴合装置10的适用性。具体地,当所述第一对位件150朝向所述第一方向D1远离所述第二对位件160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对位件150与所述第二对位件160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增大,进而可以配合在第一方向D1上尺寸更大的所述待安装壳体30。相同地,当所述第一对位件150朝向所述第一方向D1靠近所述第二对位件160时,所述第一对位件150与所述第二对位件160之间的距离减小,进而可以配合在第一方向D1上尺寸相较更小的所述待安装壳体30。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8至图9,图8为6图所示的贴合装置中定位螺母和丝杆处于第二位置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II-II处所示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包括第一子对位件152和第二子对位件153,所述第二对位件160包括第三子对位件161和第四子对位件162。所述第一子对位件152可相较于所述第二子对位件153朝向第二方向D2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三子对位件161可相较于所述第四子对位件162朝向所述第二方向D2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一方向D1与所述第二方向D2不同。当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之间的距离最大。由于所述第一子对位件152可相较于所述第二子对位件153朝向第二方向D2远离或者靠近,进而可以调整所述第一子对位件152在第二方向D2上与第二子对位件153的距离,所述第三子对位件161可相较于所述第四子对位件162朝向第二方向D2远离或者靠近,进而可以调整所述第三子对位件161在第二方向D2上与第四子对位件162的距离,进而使所述第一对位部15可以配合不同规格的所述待安装壳体30,提高了所述贴合装置10的适用性。具体地,当所述第一子对位件152朝向所述第二方向D2远离所述第二子对位件153,且当所述第三子对位件161朝向所述第二方向D2远离所述第四子对位件162时,增大了所述第一子对位件152与所述第二子对位件153的距离,增大了所述第三子对位件161与所述第四子对位件162的距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对位部15可以配合在第二方向D2上尺寸相较更大的所述待安装壳体30,进而提高了所述贴合装置10的适用性。相同地,当所述第一子对位件152朝向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子对位件153,且所述第三子对位件161朝向所述第二方向D2靠近所述第四子对位件162时,减少了所述第一子对位件152与所述第二子对位件153的距离,减少了所述第三子对位件161与所述第四子对位件162的距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对位部15可以配合在第二方向D2上尺寸相较更小的所述待安装壳体30,进而提高了所述贴合装置10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9,所述第一对位件150设置有定位螺母151,所述第二对位件160设置有丝杆163,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相互配合,所述丝杆163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对位件160移动。由于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相互配合,当所述丝杆163转动时会带动所述第二对件160移动,进而改变了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和所述第二对位件160的距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对位部15可以配合不同尺寸的所述待安装壳体30,进而提高了所述贴合装置10的适用性。下面对第一对位部15具体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请再次参阅图7至图8,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当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之间的距离最小;当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之间的距离最大。转动所述丝杆163,以使得所述定位螺母151和所述丝杆163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移动,进而改变将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和所述第二对位件160的距离。可以理解地,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定位螺母151通过所述定位螺母151的内螺纹与所述丝杆163的外螺纹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螺母151通过与所述丝杆163过盈配合。具体地,请再次参阅图9,所述定位螺母151固定在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内部的定位螺母座内,所述定位螺母151可以在所述第一对位件150内部转动且不发生移动,所述丝杆163一端与所述定位螺母151过盈配合,所述丝杆163另一端贯穿与所述第二对位件160,并且与所述第二对位件160内部设置的内螺纹配合。当转动所述丝杆163时,所述定位螺母151在所述第一对位件150的位置保持不变,所述丝杆163与所述第二对位件160内的内螺纹配合,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对位件160沿着所述丝杆163的轴向方向移动。
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12包括自所述承载面121的周缘朝向背离所述固定本体120的方向凸出延伸的多个固定件1220,所述固定件1220包括背离所述固定本体120的第一表面1221,所述第一对位部15包括背离所述贴合本体11的第二表面170,所述第一表面1221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表面170与所述贴合本体11的之间的距离。当将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时,由于所述固定部12包括自所述承载面121的周缘朝向背离所述固定本体120的方向凸出延伸的多个固定件1220,所述多个固定件1220用于对所述贴合材料进行限位,使得所述贴合材料在所述固定件1220的限位作用下难以发生偏移,进而使得所述贴合材料准确地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具体地,由于所述固定件1220自所述承载面121的周缘设置,将所述贴合材料在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时,所述贴合材料在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第二方向D2均被所述固定件1220限制,减少了所述贴合材料在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第二方向D2的偏移,使所述贴合材料更加准确地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当所述第一表面1221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表面170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时,所述第一对位部15无法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贴合材料进行对位。相较于所述第一表面1221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表面170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一表面1221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表面170与所述贴合本体11之间的距离时,所述第一对位部15能够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贴合材料进行对位,以使得贴合材料的第二贴合表面准确地贴到待安装壳体30的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面121包括第一贴合区1230和第二贴合区1240,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围设在所述第二贴合区1240的周缘,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中的吸气孔16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贴合区1240中的吸气孔16的直径。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上时,通常会拿着贴合材料的边缘将所述贴合材料放置在所述承载面121,当撕去所述易撕纸的时候,也是从贴合材料的边缘开始撕去,因此,所述贴合材料的边缘相较于所述贴合材料的中心位置受力较大,容易导致整块所述贴合材料产生偏移。由于第一贴合区1230中吸气孔16的直径大于第二贴合区1240中吸气孔16的直径,在单位直径的孔径吸力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对贴合材料的吸力大于所述第二贴合区1240对贴合材料的吸力,使得所述第一贴合区1230的贴合材料更加紧密地贴附在所述承载面121上。从而减少了所述贴合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位移量,使所述贴合材料能够准确地贴合在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上。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0,所述第一对位部15与所述固定部12之间设置有凹陷部14,所述凹陷部14自所述贴合本体11朝向背离所述固定部12的方向形成,且所述凹陷部14环绕所述固定部12设置。由于所述第一对位部15与所述固定部12之间设置有凹陷部14,当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所述贴合材料时,能够避免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贴合本体11接触而损坏所述待安装壳体30,提高了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所述贴合材料的质量。当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所述贴合材料时,所述背板31与所述贴合材料贴合,所述边框32收容于所述凹陷部14,从而避免了边框32与所述贴合本体11接触而损坏所述边框32,进而避免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贴合本体11接触而损坏所述待安装壳体30,提高了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所述贴合材料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位部15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产生弹性变形。当将所述待安装壳体30贴合在所述贴合材料时,所述第一对位部15用于将待安装壳体30与贴合材料进行对位,所述待安装壳体30往往会与所述第一对位部15接触。由于所述第一对位部15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当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与所述第一对位部15接触时,能够避免损坏所述待安装壳体30。
下面结合前面描述的贴合装置,对本申请提供的自动贴合设备进行介绍,请一并参阅图12及图13,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自动贴合设备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自动贴合设备中贴合装置和真空发生器的连接示意图。所述自动贴合设备1包括安装装置40、真空发生器50以及贴合装置10。所述真空发生器50通过导气管60与所述贴合装置10连接,所述安装装置40将贴合材料和待安装壳体30安装在所述贴合装置10上。由于所述真空发生器50能够产生吸力,所述吸力将所述贴合材料平整地贴合在所述贴合装置10上,所述安装装置40将贴合材料和待安装壳体30安装在所述贴合装置10上,从而使得所述贴合材料能够平整、准确地贴合在所述待安装壳体30上,提高了贴合的效率。
具体地,请再次参阅图13,所述真空发生器50通过导气管60与所述贴合装置10的吸气孔16相连接,当启动开关17使所述真空发生器50启动时,所述贴合材料与所述承载面121之间的空气沿吸气孔16经导气管60被排出到真空发生器50的外部,从而使得所述贴合材料与所述承载面121之间的压力低于外界的大气压,外界的大气压将所述贴合材料平整地贴附在所述承载面121上,进而使所述贴合材料能够平整地贴合在所述待安装可壳体上。可以理解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合装置10设有内腔19,所述吸气孔16贯穿至所述内腔19,所述内腔19通过导气管60连接所述真空发生器50。当所述真空发生器50启动时,使内腔19的气压低于大气压,进而使所述贴合材料平整地贴附在所述承载面121上。可以理解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真空发生器50设置在所述贴合装置10的内部,在本一实施方式,所述真空发生器50设置在所述贴合装置10的外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贴合装置,用于将贴合材料贴合在待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包括贴合本体、固定部和第一对位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对位部设置在所述贴合本体上,所述第一对位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对位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和多个吸气孔,所述固定本体包括承载面,所述吸气孔贯穿所述承载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的第二对位部,所述第二对位部自所述承载面朝向背离所述固定本体的方向凸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自所述承载面的周缘朝向背离所述固定本体的方向凸出延伸的多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背离所述固定本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对位部包括背离所述贴合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贴合本体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贴合本体的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本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圆滑连接所述承载面,所述第一侧壁圆滑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圆滑连接所述贴合本体背离所述承载面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包括第一贴合区和第二贴合区,所述第一贴合区围设在所述第二贴合区的周缘,所述第一贴合区中吸气孔的密度为第一密度,所述第二贴合区中吸气孔的密度为第二密度,所述第一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包括第一贴合区和第二贴合区,所述第一贴合区围设在所述第二贴合区的周缘,所述第一贴合区中的吸气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贴合区中的吸气孔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凸出于所述贴合本体,所述承载面与所述贴合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等于所述待安装壳体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自所述贴合本体朝向背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形成,且所述凹陷部环绕所述固定部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对位件和第二对位件,所述第一对位件可相较于所述第二对位件朝向第一方向远离或者靠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件包括第一子对位件和第二子对位件,所述第二对位件包括第三子对位件和第四子对位件,所述第一子对位件可相较于所述第二子对位件朝向第二方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三子对位部可相较于所述第四子对位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件设置有定位螺母,所述第二对位件设置有丝杆,所述定位螺母和所述丝杆相互配合,所述丝杆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对位件移动。
12.一种自动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贴合设备包括安装装置、真空发生器及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所述真空发生器通过导气管与所述贴合装置连接,所述安装装置将贴合材料和待安装壳体安装在所述贴合装置上。
CN201822076534.9U 2018-12-11 2018-12-11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Active CN2093510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6534.9U CN209351048U (zh) 2018-12-11 2018-12-11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6534.9U CN209351048U (zh) 2018-12-11 2018-12-11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1048U true CN209351048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98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76534.9U Active CN209351048U (zh) 2018-12-11 2018-12-11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510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6874A (zh) * 2020-06-04 2020-09-29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对位贴合装置及其对位贴合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6874A (zh) * 2020-06-04 2020-09-29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对位贴合装置及其对位贴合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7297B (zh) 手持计算设备
CN209351048U (zh) 贴合装置及自动贴合设备
US20110179621A1 (en) Fixtur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disassembling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65808A (zh) 柔性面板贴合装置及柔性面板贴合方法
JP2013216079A (ja) キャリア銅箔剥離装置及びキャリア銅箔剥離方法
WO2021023043A1 (zh) 一种移动终端
US20050219807A1 (en) Portable multi-display device
CN109239882B (zh) 一种镜头模块、摄像模组及装配方法
JP2011035856A (ja) 防水携帯端末装置
TW201333142A (zh) 膠帶、黏貼裝置及其黏貼方法
KR101814505B1 (ko) 기포 제거기능을 갖는 필름 부착장치
KR101305311B1 (ko) 반도체용 캐리어플레이트의 칩 정렬고정장치
WO2022257216A1 (zh) 一种显示模组
CN206820997U (zh) 用于扬声器模组的壳体、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4871974B (zh) 固定装置及显示面板组装方法
CN219404126U (zh) 终端盖体拆解装置
TWI567717B (zh) 用來偵測面板模組之背光強度之感應裝置及面板設備
CN221189286U (zh) 一种贴膜盒
CN219123341U (zh) 一种锂电池封装用结构
CN211821623U (zh) 一种底座
CN111246664B (zh) 治具及蚀刻生产系统
KR101989355B1 (ko) 필름 코팅용 라미네이터
CN219938597U (zh) 一种一体式转接软板fpc及振动马达
WO2022160870A1 (zh) 弯折设备、弯折后的待弯折器件及其加工方法,显示装置
KR101470921B1 (ko) 기판 합착장치 및 기판 합착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