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46628U - 电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电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46628U
CN209346628U CN201821050665.3U CN201821050665U CN209346628U CN 209346628 U CN209346628 U CN 209346628U CN 201821050665 U CN201821050665 U CN 201821050665U CN 209346628 U CN209346628 U CN 209346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pot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ooking apparatus
induction heater
thermal ins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506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泽涌
梁恩松
张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5066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46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46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46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和感温组件。煲体中设置有内锅;盖体用于盖合内锅;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煲体内并位于内锅的下方,其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并朝向煲体的顶部偏置;感温组件设置在内锅的下方,包括外壳和感温探头。外壳构造为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一体地移动,并相对于其向上突出以支撑内锅;感温探头设置在外壳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通过感温组件支撑内锅使其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间隔开,在感测温度的同时起到支撑作用,省去了原有的支撑结构,可以使电烹饪器具结构紧凑,并且减少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电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烹饪器具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诸如电饭煲之类的烹饪器具,有些在内锅的下方设置有线圈盘,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对内锅进行加热。通常需要将线圈盘与内锅间隔设置,避免内锅的高温传导至线圈盘造成损坏。因此,需要设置支撑内锅的支撑柱。另外,在内锅的下方还设置有感温杯检测其底部的温度。上述结构不够紧凑,内锅下方的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电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盖体,所述盖体用于盖合所述内锅;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煲体内并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并朝向所述煲体的顶部偏置;以及
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锅的下方,所述感温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构造为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一体地移动,所
述外壳相对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向上突出并支撑所述内锅;和感温探头,所述感温探头设置在所述外壳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通过感温组件支撑内锅使其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间隔开,在感测温度的同时起到支撑作用,省去了原有的支撑结构,可以使电烹饪器具结构紧凑,并且减少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所述内锅为陶瓷内锅,所述内锅的锅壁设置有导磁金属层。由此,可以选用陶瓷内锅,保温效果好。
可选地,所述电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在所述内锅和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之间,所述感温组件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隔热板向上突出。由此,隔热板可以减少内锅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所述隔热板相对于所述煲体固定设置,所述感温组件固定在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上,所述隔热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感温组件通过的通孔。由此,可以方便地设置隔热板。
可选地,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柱,所述隔热板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贯通的孔,所述支撑柱延伸穿过所述孔以支撑所述内锅。由此,可以使内锅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之间保持间隔。
可选地,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固定连接,并一体地沿上下方向可移动。由此,可以方便地设置隔热板。
可选地,所述感温组件固定在所述隔热板上。由此,可以方便地设置感温组件。
可选地,所述隔热板的朝向所述内锅的表面设置有向上突出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突出高度与所述感温组件相对于所述隔热板的突出高度相等。由此,多个支撑可以使内锅保持稳定。
可选地,所述感温组件沿围绕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由此,多个支撑可以使内锅保持稳定,并且能够提高测温的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为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主体和设置在所述线圈盘主体上的线圈。由此,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电烹饪器具的竖向剖切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烹饪器具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俯视图;以及
图3为图2所示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烹饪器具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料理机、豆浆机、电炖锅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各种功能。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和盖体20。煲体10中设置有内锅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煲体10中设置有内锅收纳部(未示出),内锅1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进行清洗。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内锅11也可以以固定的方式不可取出地设置在煲体10中。
内锅11可以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其由锅壁围成,并在顶部形成顶部开口(也可以称为锅口)。内锅11的锅壁的基材为陶瓷材料。例如,内锅11可以使用陶土与锂辉石、其他特殊矿石等通过一定比例混合的原材料烧制而成。利用陶瓷作为基层材料的内锅,相比于纯金属材料的内锅,其性质更加稳定,不容易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同时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并且储热能力更好,保温性能优异。上述特性在煮饭闷饭等过程能够起到有益的效果。
此外,内锅11的锅壁还设置有导磁金属层,导磁金属层可以设置在锅壁的外表面。由此,内锅11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进行加热以实现较高的加热效率。由于重力作用,食物通常集中在内锅11的底部,因此,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设置于内锅11的下方。具体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可以是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可以包括线圈盘主体和设置在线圈盘主体上的线圈。
陶瓷内锅一般具有较大的制作公差,为了克服装配误差或内锅11本身尺寸公差过大造成的内锅11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之间距离过大而影响加热效率的问题,优选地,将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设置为可以上下浮动的结构,并且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朝向煲体10的顶部偏置,使得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与煲体10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内锅11的高度。
如图1所示,煲体10内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柱15。相应地,如图2所示,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设置有安装孔31。在组装时,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的安装孔31延伸穿过连接柱15。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能够沿连接柱15上下移动。通常,陶瓷内锅在高度方向的误差可以达到±3mm。为了克服该误差,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沿连接柱15上下移动的距离范围应该满足H≥6m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选择H=7m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煲体10的顶部可以设置中板,中板覆盖在煲体10的顶部并对其中的零部件起保护作用,连接柱15可以构造为设置在中板上并向下延伸。当然,连接柱15还可以构造为从煲体10的底座向上延伸的形式。
可以理解,在连接柱15的下端可以设置限位结构避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脱出。例如,该限位结构可以是设置在连接柱15的下端的垫片151,其可以通过诸如螺钉之类的固定件与连接柱15连接。其中,垫片151的径向尺寸应该大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的安装孔31的径向尺寸。。优选地,安装孔31可以设置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的边缘处,并且可以沿边缘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
优选地,煲体10内可以设置弹性件14。弹性件14构造为对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施加朝向煲体10的顶部的弹性力,以将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朝向煲体10的顶部偏置。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4构造为弹簧。进一步优选地,弹簧套设在连接柱15上并位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的下方。具体地,弹簧的上端抵靠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的下表面,虽然图1示出为弹簧的下端为自由状态,然而可以理解,在组装完成时,弹簧的下端应该抵靠在垫片151的上表面上。。这样可以使电烹饪器具结构紧凑。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当内锅11放入煲体10时,内锅11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推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向下移动。在内锅11位于正确安装位置之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也停止移动。由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具有朝向煲体10的顶部偏置的趋势,因此,其与内锅11的底部始终保持间隔预定距离,从而获得稳定的加热效果。
在加热时,线圈组件与内锅1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可以称为加热距离)应该保持在预定的范围之内,以确保电磁感应加热的效率。当线圈组件与内锅1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较远时,作用于内锅11的导磁金属层的磁场强度较弱,导致加热效率低。因此,通常设置支撑结构,使线圈组件与内锅11间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1所示,电烹饪器具内还设置有感温组件40,其设置在内锅11的下方,用于感测内锅11的底部的温度。具体地,感温组件40包括构造为杯状的外壳41,感温探头42设置在外壳41内。外壳41贴紧内锅11的底部设置,保证热传导的效果,从而确保测温的准确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将感温组件40的外壳41构造为可以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也即线圈组件)一体地移动并相对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向上突出并支撑内锅11。由此,使得感温组件40具有测温和支撑内锅11双重功能。从而省去设置其他支撑部件的麻烦,使结构紧凑,同时节省材料和加工工序。
优选地,如图1所示,煲体10内设置有隔热板12。隔热板12由导热性较差的材料制成,例如玻璃纤维、塑胶、硅胶、电木、PPS、玻璃、PET等,其位于内锅11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之间,将二者间隔开,进一步提高隔热性能。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隔热板12固定设置在煲体10内。例如,隔热板12可以固定连接至煲体10的顶部、底座或侧部外壳。相应地,如图2和图3所示,感温组件40固定设置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上。隔热板12上可以设置供感温组件40通过的通孔(未示出)。感温组件40从隔热板12向上突出并支撑内锅11。
在将内锅11放入煲体10的内锅收纳部内的过程中,内锅11的底部与感温组件40的外壳41首先接触,并推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向下移动。在内锅11位于正确安装位置之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也停止移动。由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具有朝向煲体10的顶部偏置的趋势,因此,其与内锅11的底部始终保持间隔预定距离,从而获得稳定的加热效果。优选地,为了避免对电磁感应加热产生影响,外壳41可以选用金属铝材料制作。
另外,为了对内锅11保持稳定支撑,如图2和图3所示,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上还设置有支撑柱32,同理,隔热板12上应该设置供支撑柱32通过的孔。支撑柱32与感温组件40绕内锅11的中心轴线沿周向均匀布置,起到稳定支撑作用。其中,支撑柱32的突出高度应该与感温组件40的突出高度相同。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内锅11的中心轴线沿周向均匀布置多个感温组件40。由此,在对内锅11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还可以对内锅11的底部多个位置测温,提高测温的准确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隔热板12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固定连接,并使二者一体地沿上下方向可移动。例如,隔热板12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可以构造为可移动地连接至煲体10的底座、顶部中板或侧部壳体。此时,感温组件40应该可以设置在隔热板12上。或者,也可以固定设置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30上,而在隔热板12上设置供其通过的孔,感温组件40从隔热板12向上突出以支撑内锅11。另外,还可以在隔热板12的朝向内锅11的表面设置突出部。突出部与感温组件40绕内锅11的中心轴线沿周向均匀布置,起到稳定支撑作用。其中,突出部的突出高度应该与感温组件40从隔热板12的突出高度相同。
以上,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也可以选用出陶瓷内锅之外的其他材质的可以使用电磁感应加热的内锅,例如金属内锅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饪器具,通过感温组件支撑内锅使其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间隔开,在感测温度的同时起到支撑作用,省去了原有的支撑结构,可以使电烹饪器具结构紧凑,并且减少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盖体,所述盖体用于盖合所述内锅;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煲体内并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并朝向所述煲体的顶部偏置;以及
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锅的下方,所述感温组件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构造为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一体地移动,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向上突出并支撑所述内锅;和
感温探头,所述感温探头设置在所述外壳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为陶瓷内锅,所述内锅的锅壁设置有导磁金属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在所述内锅和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之间,所述感温组件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隔热板向上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相对于所述煲体固定设置,所述感温组件固定在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上,所述隔热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感温组件通过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柱,所述隔热板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贯通的孔,所述支撑柱延伸穿过所述孔以支撑所述内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固定连接,并一体地沿上下方向可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固定在所述隔热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的朝向所述内锅的表面设置有向上突出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突出高度与所述感温组件相对于所述隔热板的突出高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沿围绕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为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主体和设置在所述线圈盘主体上的线圈。
CN201821050665.3U 2018-07-03 2018-07-03 电烹饪器具 Active CN209346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0665.3U CN209346628U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0665.3U CN209346628U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46628U true CN209346628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79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50665.3U Active CN209346628U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466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916422Y (zh) 一种直接感测加热锅体温度的电磁炉测温装置
ES2687697T3 (es) Un dispositivo de cocina inalámbrico operado sobre un fogón de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US3674983A (en) Smooth surface electric cooktop
CN1981680A (zh) 电磁感应加热式电饭煲
JP3351849B2 (ja) 調理用レンジのための電気加熱装置
CN105725846A (zh) 高精度温度控制的新型烧烤炉
CN209346628U (zh) 电烹饪器具
CN209346714U (zh) 电烹饪器具
CN205690466U (zh) 一种悬空加热支撑定位结构和悬空加热火锅
CN209346621U (zh) 电烹饪器具
CN209284920U (zh) 电烹饪器具
CN212912809U (zh) 烹饪器具
CN209285121U (zh) 电烹饪器具
CN209284919U (zh) 电烹饪器具
CN209346709U (zh) 电烹饪器具
CN210241677U (zh) 用于电加热灶的散热垫圈及采用该散热垫圈的电加热灶
CN210018972U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7482817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面板和烹饪器具
CN216416779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电饭煲
CN209346624U (zh) 电烹饪器具
CN219797291U (zh) 测温组件和烹饪设备
CN108652439B (zh) 电水壶
CN213248384U (zh) 底座支架、底座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08090747U (zh) 电磁炉
CN209436885U (zh) 一种电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