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36431U -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 Google Patents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36431U
CN209336431U CN201822114362.XU CN201822114362U CN209336431U CN 209336431 U CN209336431 U CN 209336431U CN 201822114362 U CN201822114362 U CN 201822114362U CN 209336431 U CN209336431 U CN 2093364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nger
torsion beam
ribs
girder
rear to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1436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发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 Ma Automotiv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 Ma Automotiv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 Ma Automotiv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 Ma Automotiv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1436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364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364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364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设置在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所述第一侧加强肋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主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通过在主梁和纵梁之间增加加强肋,提高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Description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背景技术
后扭力梁包括主梁和设置在主梁相对两端的左纵梁和右纵梁,左车轮和右车轮分别与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路面作用于两侧车轮上的力经过后扭力梁缓冲后传递给车身,后扭力梁平衡两侧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运行。
后扭力梁通常为对称结构,主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和右纵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左纵梁和右纵梁通常采用相同的纵梁结构,纵梁结构的一端焊接有安装成套的套管,纵梁结构的另一端焊接有轮毂安装板;主梁和纵梁结构之间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从主梁向着纵梁结构的轮毂安装板一侧延伸,使得主梁和纵梁结构该侧的连接强度得到加强。但是,主梁和纵梁结构的套管一侧之间未设置其他结构,主梁和纵梁结构的套管一侧的连接强度仍然相对薄弱;同时,主梁与纵梁结构的轮毂安装板一侧之间夹角为钝角,可实现平缓过渡;而主梁与纵梁结构的套管一侧之间的夹角接近直角,因截面突变,使得该处应力相对集中,成为后扭力梁强度相对薄弱的位置。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通过在主梁和纵梁之间增加加强肋,提高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设置在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所述第一侧加强肋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主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
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分别用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结构强度,加强肋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进而增加主梁和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进一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套管一侧的连接强度,避免因局部强度薄弱影响后扭力梁的整体强度。同时,通过设置加强肋,缓解因主梁与纵梁的套管一侧之间的夹角接近直角造成的截面突变问题,避免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强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内表面与所述主梁贴合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内表面与所述纵梁贴合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和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两者的连接处的内表面与所述主梁和所述纵梁的连接处贴合连接。通过设置加强肋的内表面与主梁以及纵梁贴合设置,增加加强肋与后扭力梁的一体性,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加强肋与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两者的连接处圆滑过渡。圆滑过渡使得加强肋能够实现主梁和纵梁之间平滑过渡,来增强主梁和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避免主梁和纵梁两者的连接处出现焊接应力集中以及结构应力集中的问题,增强连接处的耐久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包括承载面和从所述承载面相对两侧向同侧延伸出的安装面,所述承载面与两侧的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槽壁与所述主梁贴合连接。承载面用于传递载荷,两侧的安装面分别于主梁的相邻两侧板材连接,进而增加第一侧加强肋与主梁的接触面,同时通过凹槽的内侧槽壁与主梁贴合连接,进而增加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承载面与所述安装面两者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圆滑过渡避免加强肋上出现应力集中,增强连接位置的耐久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与所述主梁通过圆周焊接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与所述纵梁通过圆周焊接连接。避免加强肋与后扭力梁连接部位出现焊接应力集中以及结构应力集中的问题,避免焊接尖角应力,增强连接位置的耐久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和/或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上设置有加强凸筋。通过设置加强凸筋,可以增加加强肋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所述加强凸筋沿着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周向设置。通过周向设置加强凸筋,进一步增强加强肋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和/或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上设置有调节孔。通过设置调节孔,可增加加强肋的形变能力,在冲到撞击时,通过加强肋形变缓冲撞击力,进而保护后扭力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后扭力梁,所述后扭力梁包括如上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设置在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所述加强肋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所述第一侧加强肋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主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
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分别用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结构强度,加强肋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进而增加主梁和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进一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套管一侧的连接强度,避免因局部强度薄弱影响后扭力梁的整体强度。同时,通过设置加强肋,缓解因主梁与纵梁的套管一侧之间的夹角接近直角造成的截面突变问题,避免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强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分别用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结构强度,加强肋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进而增加主梁和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其次,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进一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套管一侧的连接强度,避免因局部强度薄弱影响后扭力梁的整体强度。最后,通过设置加强肋,缓解因主梁与纵梁的套管一侧之间的夹角接近直角造成的截面突变问题,避免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强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A-A剖视图。
图4为连接到后扭力梁上的图1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B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C-C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套管;2:纵梁;3:加强板;4:轮毂安装板;
5:减震器安装支架;6:弹簧安装座;7:主梁;8:加强肋;
9:第一侧加强肋;91:承载面;92:安装面;93:凹槽;
10:第二侧加强肋;11:加强凸筋;12: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A-A剖视图。图4为连接到后扭力梁上的图1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B部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C-C剖视图。如图1至图6所示,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8包括:第一侧加强肋9和第二侧加强肋10。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8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7和纵梁2的连接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8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侧加强肋9和第二侧加强肋10,第一侧加强肋9与主梁7连接,第一侧加强肋9的自由端沿着主梁7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侧加强肋10与纵梁2连接,第二侧加强肋10的自由端沿着纵梁2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1一端延伸。
第一侧加强肋9和第二侧加强肋10分别用来增强主梁7和纵梁2的结构强度,加强肋8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7和纵梁2的连接处,进而增加主梁7和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第二侧加强肋10的自由端沿着纵梁2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1一端延伸,进一步增强主梁7和纵梁2的套管1一侧的连接强度,避免因局部强度薄弱影响后扭力梁的整体强度。同时,通过设置加强肋,缓解因主梁与纵梁的套管一侧之间的夹角接近直角造成的截面突变问题,避免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强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主梁7的纵向截面呈U型或V型,主梁7的宽度从中部到两端呈逐渐增加,进而增加主梁7与纵梁2的焊接面积,提高连接强度。主梁7包括主板以及设置在主板相对两侧并向同侧延伸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后扭力梁相对上方的侧面连接,第二侧板与后扭力梁相对下方的侧面连接。主梁7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一个纵梁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纵梁2的一端焊接有安装成套的套管1,纵梁2的另一端焊接有轮毂安装板4和减震器安装支架5;在主梁7和纵梁2之间设置有弹簧安装座6,弹簧安装座6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主梁7和纵梁2连接;主梁7和纵梁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3,加强板3位于弹簧安装座6的相对上方,加强板3从主梁7(靠近主板设置)向着纵梁2的轮毂安装板4一侧延伸。主梁7和纵梁2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肋8,第一侧加强肋9与主梁7(靠近主梁7的第一侧板设置)连接,第一侧加强肋9的自由端沿着主梁7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侧加强肋10与纵梁2连接,第二侧加强肋10的自由端沿着纵梁2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1一端延伸。
优选地,第一侧加强肋9的内表面与主梁7贴合连接,第二侧加强肋10的内表面与纵梁2贴合连接,第一侧加强肋9和第二侧加强肋10两者的连接处的内表面与主梁7和纵梁2的连接处贴合连接。通过设置加强肋8的内表面与主梁7以及纵梁2贴合设置,增加加强肋8与后扭力梁的一体性,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
优选地,第一侧加强肋9与第二侧加强肋10两者的连接处圆滑过渡。圆滑过渡使得加强肋8能够实现主梁7和纵梁2之间平滑过渡,来增强主梁7和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避免主梁7和纵梁2两者的连接处出现焊接应力集中以及结构应力集中的问题,增强连接处的耐久性能。
为进一步提高第一侧加强肋与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提高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优选地,第一侧加强肋9包括承载面91和从承载面91相对两侧向同侧延伸出的安装面92,承载面91与两侧的安装面92围合形成凹槽93,凹槽93的内侧槽壁与主梁7贴合连接。承载面91用于传递载荷,两侧的安装面92分别于主梁7的相邻两侧板材连接,进而增加第一侧加强肋9与主梁7的接触面,同时通过凹槽93的内侧槽壁与主梁7贴合连接,进而增加连接强度。
优选地,承载面91与安装面92两者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圆滑过渡避免加强肋8上出现应力集中,增强连接位置的耐久性能。
优选地,第一侧加强肋9的自由端与主梁7通过圆周焊接连接,第二侧加强肋10的自由端与纵梁2通过圆周焊接连接。避免加强肋8与后扭力梁连接部位出现焊接应力集中以及结构应力集中的问题,避免焊接尖角应力,增强连接位置的耐久性能。
优选地,第一侧加强肋9和/或第二侧加强肋10上设置有加强凸筋11。通过设置加强凸筋11,可以增加加强肋8的使用效果,进而增加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加强凸筋11沿着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8的周向设置。通过周向设置加强凸筋11,进一步增强加强肋8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
另外,优选地,第一侧加强肋9和/或第二侧加强肋10上设置有调节孔12。通过设置调节孔12,可增加加强肋8的形变能力,在冲到撞击时,通过加强肋8形变缓冲撞击力,进而保护后扭力梁。
下面通过具体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强肋能够使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的应力效果得到改善,进而增加后扭力梁的耐冲击性和耐久性。表1是在各种工况下,在后扭力梁上安装加强肋前后的强度变化,如表1所示。
表1后扭力梁强度变化
通过比较可知,在主梁7和纵梁2的连接处增加加强肋8后,在该处的应力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应力值在各个工况下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在右转制动时,应力下降幅度达到31.3%。
另外,为了进一步改善应力效果,可以对主梁和纵梁的连接端面进行调整,例如通过相对延长主梁和纵梁的连接长度以及相对减缓主梁和纵梁的连接角度,使得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实现平缓过渡。
下面进一步介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的使用过程。
主梁7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一个纵梁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纵梁2的一端焊接有安装成套的套管1,纵梁2的另一端焊接有轮毂安装板4和减震器安装支架5;在主梁7和纵梁2之间设置有弹簧安装座6,弹簧安装座6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主梁7和纵梁2连接;主梁7和纵梁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3,加强板3位于弹簧安装座6的相对上方,加强板3从主梁7(靠近主板设置)向着纵梁2的轮毂安装板4一侧延伸。主梁7和纵梁2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肋8,第一侧加强肋9与主梁7(靠近主梁7的第一侧板设置)连接,第一侧加强肋9的自由端沿着主梁7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侧加强肋10与纵梁2连接,第二侧加强肋10的自由端沿着纵梁2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1一端延伸。加强板3和加强肋8均为纵梁2和主梁7的连接提高强度同时提供平缓过渡作用,当载荷在主梁和纵梁2的轮毂安装板4一侧传递时,加强板3实现纵梁2与横梁7之间平缓过渡;当载荷在主梁和纵梁2的套管1一侧传递时,加强肋8实现纵梁2与横梁7之间平缓过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后扭力梁,后扭力梁包括如上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加强肋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加强肋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第一侧加强肋与主梁连接,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主梁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侧加强肋与纵梁连接,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第一侧加强肋9和第二侧加强肋10分别用来增强主梁7和纵梁2的结构强度,加强肋8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7和纵梁2的连接处,进而增加主梁7和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第二侧加强肋10的自由端沿着纵梁2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1一端延伸,进一步增强主梁7和纵梁2的套管1一侧的连接强度,避免因局部强度薄弱影响后扭力梁的整体强度。同时,通过设置加强肋,缓解因主梁与纵梁的套管一侧之间的夹角接近直角造成的截面突变问题,避免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强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分别用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结构强度,加强肋设置在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进而增加主梁和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其次,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进一步增强主梁和纵梁的套管一侧的连接强度,避免因局部强度薄弱影响后扭力梁的整体强度。最后,通过设置加强肋,缓解因主梁与纵梁的套管一侧之间的夹角接近直角造成的截面突变问题,避免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强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提高耐冲击性,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设置在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所述第一侧加强肋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主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内表面与所述主梁贴合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内表面与所述纵梁贴合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和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两者的连接处的内表面与所述主梁和所述纵梁的连接处贴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加强肋与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两者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包括承载面和从所述承载面相对两侧向同侧延伸出的安装面,所述承载面与两侧的所述安装面围合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槽壁与所述主梁贴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面与所述安装面两者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与所述主梁通过圆周焊接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与所述纵梁通过圆周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和/或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上设置有加强凸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凸筋沿着所述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的周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加强肋和/或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上设置有调节孔。
10.一种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扭力梁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设置在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所述加强肋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侧加强肋和第二侧加强肋,所述第一侧加强肋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主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加强肋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二侧加强肋的自由端沿着所述纵梁长度方向且向着安装有套管一端延伸。
CN201822114362.XU 2018-12-17 2018-12-17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Active CN2093364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14362.XU CN209336431U (zh) 2018-12-17 2018-12-17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14362.XU CN209336431U (zh) 2018-12-17 2018-12-17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36431U true CN209336431U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57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14362.XU Active CN209336431U (zh) 2018-12-17 2018-12-17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364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302A (zh) * 2020-06-01 2020-09-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扭力梁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302A (zh) * 2020-06-01 2020-09-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扭力梁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8871B2 (ja) 車両前部の下部車体構造
JPH10236123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101338966B1 (ko) 차량용 현가장치
CN209336431U (zh)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KR20100056887A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의 리어 현가장치
CN202163272U (zh) 一种汽车后桥总成
JP4973030B2 (ja) バックドア車におけるリアルーフレール部構造
CN208978585U (zh) 一种汽车后扭力梁
CN110588798A (zh) 后缓震座及汽车
CN208698415U (zh) 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件及后扭力梁
JP4396854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補強構造
KR101816312B1 (ko) 비틀림 강성이 향상된 ctba
KR20070032133A (ko) 후륜 커플 토션빔 액슬 구조
CN205273084U (zh) 一种减振器连接套组件
CN213920589U (zh) 一种横梁加强的几字型扭转梁
CN207015106U (zh) 一种扭转梁
KR102386501B1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 리어 서스펜션
CN111907283A (zh) 车辆的结合扭转梁式车桥装置
KR20060071799A (ko) 차량의 쇽업소버 장착브라켓의 보강구조
CN202624392U (zh)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CN109050188B (zh) 汽车下摆臂总成
CN111361375B (zh) 扭力梁后桥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6001295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12605454U (zh) 一种前车体焊接分总成
CN212400808U (zh) 一种新型的板簧安装座与车架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