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5417U - 溜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溜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5417U
CN209325417U CN201821810425.9U CN201821810425U CN209325417U CN 209325417 U CN209325417 U CN 209325417U CN 201821810425 U CN201821810425 U CN 201821810425U CN 209325417 U CN209325417 U CN 209325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ute
bottom plate
straight line
baffl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104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庆林
王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C North Dal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Norther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rp MCC
Original Assignee
MCC North Dal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C North Dal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CC North Dal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104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25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5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5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溜槽装置,包括直线溜槽和转向溜槽,其中,所述直线溜槽设置有缓冲槽,输送介质在所述缓冲槽内堆积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转向溜槽与所述直线溜槽连接,所述转向溜槽设置有缓冲箱,输送介质在所述缓冲箱内堆积形成第二缓冲区,后续的输送介质冲击所述第一缓冲区后流进所述转向溜槽,冲击所述第二缓冲区,通过所述转向溜槽改变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缓冲槽内形成的第一缓冲区和在缓冲箱内形成的第二缓冲区,降低输送介质的运动势能,通过转向溜槽改变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起到了弯管变向的作用,避免了弯管长期受到冲刷极易损坏,提高了溜槽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溜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选矿输送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溜槽装置。
背景技术
溜槽是在地面上的从高处向低处输送物质的槽,输送物质可以在溜槽内自动滑下,是选矿厂常见设备。选矿行业中,常使用自流溜槽输送矿浆,因工艺布置需要,矿浆输送路径常需要转向,流动的矿浆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同时矿浆的磨蚀性,使得溜槽转弯处在长时间受到矿浆冲击下,受冲击处极易磨蚀损坏,从而降低了溜槽的使用效率,对整体的工艺生产造成不必要的停产检修。通过工艺计算,为保证矿浆的流动性,自流溜槽都具有相应的自流坡度。当溜槽输送距离较长,溜槽给矿点与排矿点落差较大时,矿浆的流速会越来越快,流入排矿点的矿浆势能很大,流速的增加会加大矿浆的磨蚀性,尤其对溜槽转弯处以及下游排矿点冲击很大,给溜槽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下游设备。此外,较大的矿浆流速,使溜槽产生较大的横向载荷,矿浆对溜槽转向处的横向冲击也增大了溜槽的横向载荷,这对用于支撑溜槽的支架或吊架的强度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溜槽装置,以解决矿浆流速较大,极易造成现有溜槽的磨蚀损坏,对溜槽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包括直线溜槽和转向溜槽,其中,所述直线溜槽设置有缓冲槽,输送介质在所述缓冲槽内堆积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转向溜槽与所述直线溜槽连接,所述转向溜槽设置有缓冲箱,输送介质在所述缓冲箱内堆积形成第二缓冲区,后续的输送介质冲击所述第一缓冲区后流进所述转向溜槽,冲击所述第二缓冲区,通过所述转向溜槽改变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
优选地,所述溜槽装置还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缓冲槽固定,用于支撑所述缓冲槽,所述第二支座与所述缓冲箱固定,用于支撑所述缓冲箱。
优选地,所述直线溜槽包括顶板、第一底板、缓冲槽、第六底板和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板,所述侧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缓冲槽、所述顶板和所述第六底板,所述缓冲槽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六底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直线溜槽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顶板的外表面,所述盖板与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缓冲槽包括第二底板、第三底板和第四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一对侧板和所述第三底板,所述第四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第三底板、一对侧板和所述第六底板,所述第三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四底板和所述一对侧板。
优选地,所述直线溜槽还包括第五底板,所述第五底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五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一对侧板、所述第四底板和所述第六底板。
优选地,所述转向溜槽包括第一溜槽、第二溜槽和缓冲箱,所述缓冲箱相邻的两个面分别开设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所述第一溜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缓冲箱连接,所述第二溜槽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缓冲箱连接。
优选地,所述直线溜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固定,所述直线溜槽与所述第一溜槽或所述第二溜槽法兰连接。
优选地,所述缓冲箱呈方形,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箱相邻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一溜槽和所述第二溜槽均包括两个梯形侧板和两个矩形板,所述第一溜槽和所述第二溜槽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缓冲箱的两个侧面固定,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法兰和第四法兰固定。
优选地,所述直线溜槽和所述转向溜槽均有多个,每个直线溜槽与所述直线溜槽和/或所述转向溜槽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直线溜槽和转向溜槽内分别形成的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降低了输送介质的运动势能,减少了输送介质对溜槽装置的冲击和损坏。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向溜槽可以转变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避免了弯管长期受到冲刷而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直线溜槽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直线溜槽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溜槽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溜槽的左视示意图;
图中:1-直线溜槽;101-侧板;102-第一底板;103-第二底板;104-第三底板;105-第四底板;106-第五底板;107-第六底板;108-顶板;109-第一法兰;110-第二法兰;111-盖板;112-橡胶垫;113-第一开口;2-转向溜槽;21-第一溜槽;22-第二溜槽;201-第一侧板;202-第二侧板;203-第三侧板;204-第四侧板;205-下底板;206-上顶板;207-第一梯形侧板;208-第一矩形板;209-第二矩形板;210-第三法兰;211-第二梯形侧板;212-第三矩形板;213-第四矩形板;214-第四法兰;215-第二开口;216-第三开口;3-第一支座;4-第二支座;5-缓冲槽;6-稳流区;7-缓冲箱;81-进料口;82-第一管道;83-第二管道;84-出料口;85-第三缓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或其组合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的左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包括直线溜槽1和转向溜槽2,其中,所述直线溜槽1设置有缓冲槽5,输送介质(例如,矿浆等介质)在所述缓冲槽5内堆积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转向溜槽2与所述直线溜槽1连接,所述转向溜槽2设置有缓冲箱7,输送介质在所述缓冲箱7内堆积形成第二缓冲区,后续的输送介质冲击所述第一缓冲区后流进所述转向溜槽2,冲击所述第二缓冲区,通过所述转向溜槽2改变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缓冲槽5内形成的第一缓冲区和在缓冲箱7内形成的第二缓冲区,降低输送介质的运动势能,通过转向溜槽2改变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起到了弯管变向的作用,避免了弯管长期受到冲刷极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可以合理地对溜槽装置内的输送介质进行消能,减少输送介质对溜槽的磨损,加强易磨损处的耐磨性,减少溜槽装置内自生的横向载荷,提高了溜槽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溜槽装置还包括第一支座3和第二支座4,所述第一支座3与所述缓冲槽5固定,用于支撑所述缓冲槽5,所述第二支座4与所述缓冲箱7固定,用于支撑所述缓冲箱7。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支座3可以焊接在缓冲槽5的下方,第二支座4可以焊接在缓冲箱7的下方。第一支座3与缓冲槽5,第二支座4与缓冲箱7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直线溜槽的主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直线溜槽1包括顶板108、第一底板102、缓冲槽5、第六底板107和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板101,侧板101连接顶板108和第一底板102、顶板108和缓冲槽5、顶板108和第六底板107,所述缓冲槽5连接在第一底板102与第六底板107之间。直线溜槽1的两端分别固定第一法兰109和第二法兰110,直线溜槽1可以通过第一法兰109连接供料设备,使得输送介质通过第一法兰109进入直线溜槽1的主体中流动运输,通过第二法兰110流出直线溜槽1。
由于直线溜槽1中通常需要衬胶或者涂装其它防腐耐磨材料,以保护直线溜槽,优选地,顶板108的中部切割第一开口113,通过第一开口113进行衬胶或涂装的施工作业,便于工人操作施工。进一步地,直线溜槽1还包括盖板111,盖板111位于顶板108的外表面,盖板111与顶板108可拆卸连接,例如,盖板111与顶板108通过螺栓连接。盖板111将第一开口113完全覆盖,以实现密封。优选地,在盖板111与顶板108之间设置有橡胶垫112,通过橡胶垫112起到强化密封作用,防止输送介质在直线溜槽中迸溅溢出。
根据工艺流程设计需求,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传输介质时,可能需要多个入料口,使输送介质进入溜槽装置中,或者需要多个供料设备的同种或不同种输送介质从不同的入料口进入溜槽装置中汇合后再运输。优选地,顶板108的中部切割第一开口113,直线溜槽1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13与其他供料设备连接,使得输送介质通过第一开口113进入直线溜槽1中运输,缓冲槽5位于第一开口113的下方,使得输送介质通过第一开口113进入直线溜槽1时,可以预先落在缓冲槽5中,在缓冲槽5中堆积形成第一缓冲区,降低输送介质对直线溜槽壁面的冲击。
进一步地,在供料设备与第一开口113连接时,可以在供料设备与第一开口113之间连接溜槽缓冲结构,以使得输送介质在进入溜槽装置之前经过所述溜槽缓冲结构的缓冲,以进一步地降低输送介质对于溜槽装置壁面的冲击,降低对溜槽装置的损坏,提高溜槽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直线溜槽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直线溜槽还包括溜槽缓冲结构,所述溜槽缓冲结构包括:进料口81、第一管道82、第二管道83和出料口84,其中,所述进料口81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8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管道82的第二端与所述顶板10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83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顶板108设置有出料口84,所述第二管道8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管道82的壁面连接。进一步地,在顶板108的外表面设置有盖板111,则第一管道82的第二端与盖板111固定连接,且在盖板111与顶板108之间可以设置橡胶垫112以密封。所述溜槽缓冲结构通过进料口81连接其他供料设备,通过第一开口113连接直线溜槽的主体(直线溜槽的主体包括顶板108、第一底板102、缓冲槽5、第六底板107和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板101)。输送介质从所述进料口81进入直线溜槽的主体中,在所述第一管道82内堆积形成第三缓冲区85,后续的输送介质冲击所述第三缓冲区85内的输送介质后进入所述第二管道83,经所述出料口84流进直线溜槽的主体中。通过第三缓冲区85对输送介质进行消能,使得经由第二管道83进入直线溜槽主体内的输送介质更加平稳,且避免了其直接冲击直线溜槽主体的壁面。缓冲槽5位于出料口82的下方,第一管道82可以竖直放置,第二管道83可以倾斜放置,倾斜角度根据直线溜槽主体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以保证经过第二管道83的输送介质顺利进入直线溜槽的主体中。经出料口82进入直线溜槽主体内的输送介质,预先在缓冲槽5内堆积,后续的输送介质冲击到缓冲槽5内的输送介质之后,顺着直线溜槽主体的壁面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沿着直线溜槽的主体的长度方向,可以切割多个第一开口113,以连接不同的供料设备,实现多种相同或不同的输送介质在直线溜槽1中汇合后运输,并且,每个供料设备与相应的第一开口之间均可以连接一个溜槽缓冲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输送介质在直线溜槽1中运输时,在缓冲槽5内堆积形成第一缓冲区,后续的输送介质在直线溜槽1中经过第一缓冲区的缓冲,降低了运动势能。在直线溜槽1中形成的缓冲槽5呈凹形,且缓冲槽5向外侧凸出于直线溜槽1的第一底板102和第六底板107,以便于输送介质在缓冲槽5内堆积。缓冲槽5可以呈方形、矩形或梯形等形状。优选地,缓冲槽5包括第二底板103、第三底板104和第四底板105,所述第二底板103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02、一对侧板101和所述第三底板104,所述第四底板105的侧边分别连接第三底板104、一对侧板101和所述第六底板107,所述第三底板104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底板103、所述第四底板105和所述一对侧板101。第二底板103、第三底板104和第四底板105形成凹形结构,并且第四底板105的高度小于第二底板103的高度,以便于输送介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直线溜槽1流动。
优选地,所述直线溜槽1还包括第五底板106,所述第五底板106水平设置,所述第五底板106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一对侧板101、所述第四底板105和所述第六底板107。输送介质在经过第一缓冲区的缓冲之后,沿着第五底板106流动,在第五底板106上形成稳流区6,经过稳流区6的过渡,输送介质平稳地在直线溜槽1中沿着第六底板107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底板104和第五底板106水平设置,第一底板102和第六底板107与水平方向具有一定的倾角,倾角的大小依据工艺计算取值,便于输送介质在重力作用下在直线溜槽1中顺利流动。
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溜槽2可以与直线溜槽1或转向溜槽2连接,通过转向溜槽2可以调整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以起到弯管变向的作用,且可以避免弯管长期受到冲刷易损坏。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溜槽的主视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溜槽的左视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转向溜槽2包括第一溜槽21、第二溜槽22和缓冲箱7,输送介质在缓冲箱7内堆积形成第二缓冲区,输送介质经过直线溜槽1的运输之后,经过第二缓冲区的缓冲可以进一步降低输送介质的运动势能。优选地,所述缓冲箱7相邻的两个面分别开设第二开口215和第三开口216,且所述第三开口216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开口215的位置,使得输送介质在重力作用下依次流经第一溜槽21、缓冲箱7和第二溜槽22,通过第二溜槽22顺利地流向下一个设备或溜槽等装置。所述第一溜槽21通过所述第二开口215与所述缓冲箱7连接,所述第二溜槽22通过所述第三开口216与所述缓冲箱7连接,第一溜槽21和第二溜槽22呈一定夹角,例如,可以呈90度角,使得输送介质经过转向溜槽2之后,改变了输送方向。
本实用新型中,缓冲箱7可以呈方形、矩形或梯形等,只需要满足输送介质可以在缓冲箱7内堆积形成第二缓冲区即可。并且,通过第一溜槽21和第二溜槽22与缓冲箱7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可以实现输送介质传输方向的调整。优选地,所述缓冲箱7呈方形,包括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第三侧板203、第四侧板204、上顶板206和下底板205,所述第二开口215和所述第三开口216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箱7相邻的两个侧面,例如,在第四侧板204的上部切割第二开口215,在第一侧板201的中部切割第三开口216,在第二开口215处焊接第一溜槽21,在第一开口处焊接第二溜槽22。所述第一溜槽21和所述第二溜槽22均包括两个梯形侧板和两个矩形板,所述第一溜槽21和所述第二溜槽2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缓冲箱7的两个侧面固定,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法兰210和第四法兰214固定,第一溜槽21可以通过第三法兰210连接其他直线溜槽1或转向溜槽2,第二溜槽22可以通过第四法兰214连接其他直线溜槽1或转向溜槽2。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溜槽21包括第一矩形板208、第二矩形板209、第三法兰210和两个第一梯形侧板207,其中,第一矩形板208和第二矩形板209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梯形侧板207相对设置,第三法兰210焊接在第一溜槽21的端部;第二溜槽22包括第三矩形板212、第四矩形板213、第四法兰214和两个第二梯形侧板211,其中,第三矩形板212和第四矩形板213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梯形侧板211相对设置,第四法兰214焊接在第二溜槽22的端部。并且,第一矩形板208、第二矩形板209、第三矩形板212和第四矩形板213均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设置,优选地,第一溜槽21和第二溜槽2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与直线溜槽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以便于输送介质在直线溜槽1和转向溜槽2中顺利流动。
类似地,在根据工艺流程设计需求,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溜槽装置传输介质时,需要多个入料口,或者需要多个供料设备的同种或不同种输送介质从不同的入料口进入溜槽装置中汇合后再运输时,可以通过在上顶板206切割第四开口以增加入料口,通过第四开口连接转向溜槽与其他供料设备,输送介质经过第四开口进入所述转向溜槽中,经过转向溜槽的缓冲,进入下一工艺流程或其他的直线溜槽或转向溜槽中运输。例如,通过在第四开口处焊接钢管,钢管的另一端焊接法兰的方式实现供料设备与转向溜槽的法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直线溜槽1与直线溜槽1或转向溜槽2之间法兰连接,例如,直线溜槽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法兰109和第二法兰110固定,直线溜槽1与第一溜槽21或第二溜槽22法兰连接。
为了进一步地增强缓冲槽和缓冲箱对输送介质的缓冲效果,可以在缓冲槽或缓冲箱中设置弹性构件和缓冲板。例如,以缓冲槽为例,弹性构件的一端固定在缓冲槽5的第三底板104上,另一端固定有缓冲板,缓冲板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底板102的高度,当输送介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直线溜槽1流动时或从第一开口113进入直线溜槽1之后,预先落在缓冲板上,由于弹性构件的作用,对输送介质起到缓冲作用,降低输送介质的运动势能,且避免了输送介质在缓冲槽内的过渡迸溅。
本实用新型中,直线溜槽1和转向溜槽2可以任意组合布置使用。直线溜槽1和转向溜槽2均有多个,每个直线溜槽1与直线溜槽1和/或转向溜槽2连接,即,直线溜槽1的两端可以均连接直线溜槽1,或均连接转向溜槽2,或一端连接直线溜槽1,一端连接转向溜槽2。类似地,转向溜槽2的两端可以任意地连接直线溜槽1或转向溜槽2。根据工艺设计流程,在不同位置分别布置直线溜槽1或转向溜槽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直线溜槽1和转向溜槽2均由钢制作而成,在直线溜槽1和转向溜槽2内部衬有橡胶层,以进一步地增加溜槽装置的防腐性和耐磨性。
下面以输送介质为矿浆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溜槽装置的工作过程。
根据工艺计算,直线溜槽1按照满足矿浆自流条件的倾角布置,矿浆在直线溜槽1内经过长距离的运动,运动势能逐渐增加,进入第一缓冲区时,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一缓冲区,在第一缓冲区内形成积料层,积料层可以抵抗矿浆的冲击,起到保护直线溜槽1第三底板104的作用,同时降低了矿浆的运动势能,经过稳流区6的过渡,矿浆继续平稳地在直线溜槽1内向下流动。转向溜槽2起到弯管变向的作用,但避免了弯管长期受到冲刷易损坏的缺点。矿浆在进入转向溜槽2前,已经由第一缓冲区和稳流区6实现消能作用,因此进入转向溜槽2的矿浆不会呈现大抛物线运动轨迹,有利于减小转向溜槽的尺寸,矿浆落入第二缓冲区,在第二缓冲区内形成积料层,积料层可以抵抗矿浆的冲击,起到保护转向溜槽2下底板205的作用,同时降低了矿浆的运动势能,矿浆经过溢流进入转向溜槽2的第二溜槽22,进一步为下一种设备供料。
直线溜槽1内矿浆流速的降低,降低了溜槽的横向载荷作用力,从而降低了下方第一支座3横向载荷作用力。由于转向溜槽2不受矿浆横向冲击,这极大地减小了转向溜槽2所产生的横向载荷,从而降低了下方第二支座4横向载荷作用力。由于很多溜槽都是悬于半空中,这便需要支架或者吊架支撑溜槽,在设计支架或吊架时,所受横向载荷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溜槽装置自身所产生的横向载荷的降低,极大的有利于支架或吊架的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线溜槽和转向溜槽,其中,所述直线溜槽设置有缓冲槽,输送介质在所述缓冲槽内堆积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转向溜槽与所述直线溜槽连接,所述转向溜槽设置有缓冲箱,输送介质在所述缓冲箱内堆积形成第二缓冲区,后续的输送介质冲击所述第一缓冲区后流进所述转向溜槽,冲击所述第二缓冲区,通过所述转向溜槽改变输送介质的传输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装置还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缓冲槽固定,用于支撑所述缓冲槽,所述第二支座与所述缓冲箱固定,用于支撑所述缓冲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溜槽包括顶板、第一底板、缓冲槽、第六底板和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板,所述侧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缓冲槽、所述顶板和所述第六底板,所述缓冲槽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六底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溜槽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顶板的外表面,所述盖板与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槽包括第二底板、第三底板和第四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一对侧板和所述第三底板,所述第四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第三底板、一对侧板和所述第六底板,所述第三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四底板和所述一对侧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溜槽还包括第五底板,所述第五底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五底板的侧边分别连接所述一对侧板、所述第四底板和所述第六底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溜槽包括第一溜槽、第二溜槽和缓冲箱,所述缓冲箱相邻的两个面分别开设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所述第一溜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缓冲箱连接,所述第二溜槽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缓冲箱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溜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固定,所述直线溜槽与所述第一溜槽或所述第二溜槽法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箱呈方形,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箱相邻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一溜槽和所述第二溜槽均包括两个梯形侧板和两个矩形板,所述第一溜槽和所述第二溜槽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缓冲箱的两个侧面固定,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法兰和第四法兰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溜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溜槽和所述转向溜槽均有多个,每个直线溜槽与所述直线溜槽和/或所述转向溜槽连接。
CN201821810425.9U 2018-11-05 2018-11-05 溜槽装置 Active CN209325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0425.9U CN209325417U (zh) 2018-11-05 2018-11-05 溜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0425.9U CN209325417U (zh) 2018-11-05 2018-11-05 溜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5417U true CN209325417U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0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10425.9U Active CN209325417U (zh) 2018-11-05 2018-11-05 溜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254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3194A (zh) * 2018-11-05 2019-02-22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溜槽装置
CN111765382A (zh) * 2020-06-16 2020-10-13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长距离大流量供水管线减压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3194A (zh) * 2018-11-05 2019-02-22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溜槽装置
CN111765382A (zh) * 2020-06-16 2020-10-13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长距离大流量供水管线减压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25417U (zh) 溜槽装置
CN201347267Y (zh) 散料抑尘落料管
CN109436662A (zh) 管状式轨道带式输送机
CN105296696B (zh) 一种装料防偏析系统
CN209005284U (zh) 一种浓缩半封闭式入料缓冲箱
CN107826701A (zh) 基于dem设计的散状物料转运装置头部料斗自适应系统
CN109373194A (zh) 溜槽装置
CN202784855U (zh) 一种带分离功能的石子煤进料装置
CN204847321U (zh) 落料导料装置和矿料胶带运输转运系统
CN205953062U (zh) 一种废料运输转排装置
CN102182922B (zh) 一种高落差跌落式矿浆运输管道
CN209325416U (zh) 溜槽缓冲装置以及包括该溜槽缓冲装置的溜槽
CN106829429A (zh) 一种适用于高落差的物料转运站
CN211282747U (zh) 一种顺槽改向转载装置
CN103600980B (zh) 用于气垫带式输送机的给料器和具有其的气垫带式输送机
CN104722105A (zh) 一种斜管沉淀池配水导流装置
CN209291562U (zh) 人字形曲线落煤管结构
CN205397393U (zh) 装船机转接漏斗卸料装置和装船机
CN209322083U (zh) 一种抑尘降磨损散料转运装置
CN208964113U (zh) 一种斗轮机双路上煤落煤筒
CN203877472U (zh) 皮带机转载点v型缓冲溜槽
CN204210958U (zh) 一体化防堵清堵煤斗
CN209519856U (zh) 一种球磨机自流矿浆管道缓冲装置
CN206886138U (zh) 一种进料装置
CN106516549A (zh) 一种高落差的下料通道及转运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