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05250U -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05250U
CN209305250U CN201821897247.8U CN201821897247U CN209305250U CN 209305250 U CN209305250 U CN 209305250U CN 201821897247 U CN201821897247 U CN 201821897247U CN 209305250 U CN209305250 U CN 209305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tch
direct current
tire
drainage trench
main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972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银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Shin Rubber Xiamen Ind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972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05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05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05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溅泥水轮胎,所述轮胎胎面包括直流沟、主引流沟、分流沟和副引流沟,所述直流沟设置在轮胎的胎面中心线上,所述主引流沟由轮胎胎面中心延伸至轮胎胎肩;所述直流沟包括相互交替连接的宽直流沟和窄直流沟,所述主引流沟与宽直流沟的尾端相互连接,所述分流沟的一端连接主引流沟的中段,所述分流沟的另一端与副引流沟相互连接,当本实用新型的轮胎在不同速度下行驶时,泥水可从窄直流沟往宽直流沟向后方排出,亦可从主引流沟往侧边排出,另外主引流沟排到中段时可转向分流沟再往副引流沟排出,从而可阻挡泥水往上溅出,提高排泥水性能,减少泥水溅至车身而影响车辆的美观性。

Description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整车厂家不仅对车辆的外观进行创新设计,而且对轮胎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为提高车辆行驶后的美观性,需求轮胎在泥水路面上以不同的速度下行驶时,车身不可出现溅泥水现象,而影响车辆的美观性。
以往,为避免轮胎在泥水路面上以一定的速度下行驶时出现溅泥水现象,影响车辆的美观性,现有专利文献(CN201721415780.1)公开了一种防溅泥水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如图1所示,其轮胎胎面包含中心沟10’、花纹主沟20’和花纹副沟30’,所述中心沟10’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短直沟组成,中心沟10’沟底由浅渐深设置,指向行驶方向的一端为浅部,可使水流从浅处流至深处并往外排出,花纹主沟20’从胎面中心延伸至轮胎胎肩,且靠近胎肩的一端封闭设置,花纹主沟20’的沟底深度由两端往中间由浅渐深设计,可使水流从浅处往深处再往浅处排出,有效提高排泥水性能,防止泥水花甩至车身,影响车辆美观。但如此设置,由于中心沟10’与花纹主沟20’之间及花纹主沟20’与花纹副沟30’之间无引流沟,当轮胎在不同速度下骑行时,仍会出现积水现象,使泥水花溅至车身,影响车辆美观,而且当车辆转弯时,也易发生侧滑。
基于以上问题,拟设计一款优化的一种防溅泥水轮胎,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当轮胎在不同速度下行驶时,可有效提高排泥水性能,阻挡泥水往上溅出而影响车辆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可保证车辆在转弯时的抓地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所述轮胎胎面包括直流沟、主引流沟、分流沟和副引流沟,所述直流沟设置在轮胎的胎面中心线上,所述主引流沟由轮胎胎面中心延伸至轮胎胎肩;所述直流沟包括相互交替连接的宽直流沟和窄直流沟,所述主引流沟与宽直流沟的尾端相互连接,所述分流沟的一端连接主引流沟的中段,所述分流沟的另一端与副引流沟相互连接。
所述窄直流沟的沟宽设置为2mm~3mm。
所述窄直流沟的沟深设置为宽直流沟的沟深的30%~50%。
所述窄直流沟的周向长度比宽直流沟的周向长度长。
所述窄直流沟的周向长度设置为宽直流沟的周向长度的125%~145%。
所述宽直流沟与主引流沟、主引流沟与分流沟及分流沟与副引流沟均采用圆弧过渡连接。
所述主引流沟与宽直流沟的夹角为145°~165°。
所述主引流沟与分流沟的夹角及分流沟与副引流沟的夹角为110°~130°。
所述轮胎胎面还包括设置在靠近胎面中心处的第一细沟槽,所述第一细沟槽与宽直流沟相互连接。
所述轮胎胎面还包括设置在靠近胎肩处的第二细沟槽,所述第二细沟槽与副引流沟相互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直流沟、主引流沟、分流沟和副引流沟的结构设计,所述分流沟分别连接主引流沟的中段与副引流沟相互连接,且所述主引流沟与直流沟的宽直流沟的尾端相互连接,所述直流沟的宽直流沟和窄直流沟也是相互连接,使得胎面的花纹沟形成多条相互连接的分支,当本实用新型的轮胎在不同速度下行驶时,泥水可从窄直流沟往宽直流沟向后方排出,亦可从主引流沟往侧边排出,另外主引流沟排到中段时可转向分流沟再往副引流沟排出,从而可阻挡泥水往上溅出,提高排泥水性能,避免泥水溅至车身而影响车辆的美观性。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轮胎胎面通过于靠近胎面中心处增设第一细沟槽及于靠近胎肩处增设第二细沟槽的结构设计,从而可增加引流分支沟,进一步排出泥水,防止因积水而造成泥水往上溅出,同时可保证车辆在转弯时的抓地性能,防止出现打滑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专利文献(CN201721415780.1)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解释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防溅泥水轮胎,横向为轮胎轴向,纵向为轮胎周向,CL为胎面中心线,箭头指向为轮胎行驶方向。
所述轮胎胎面包括直流沟10、主引流沟20、分流沟21和副引流沟30,其中所述直流沟10设置在轮胎的胎面中心线上,并由宽直流沟10b和窄直流沟10a相互交替连接而成,所述主引流沟20与宽直流沟10b的尾端相互连接,所述主引流沟20由轮胎胎面中心延伸至轮胎胎肩,所述分流沟21的一端连接主引流沟20的中段,所述分流沟21的另一端与副引流沟30相互连接,从而泥水可从窄直流沟10a往宽直流沟10b向后方排出,亦可从主引流沟20往侧边排出,另外主引流沟20排到中段时可转向分流沟21再往副引流沟30排出,如此设置,使得胎面的花纹沟形成多条相互连接的分支,当轮胎在不同速度下行驶时,可阻挡泥水往上溅出,提高排泥水性能,避免泥水溅至车身而影响车辆的美观性。
为进一步提高直行时的排泥水性能,窄直流沟10a的沟宽W1设置为2mm~3mm,若窄直流沟10a的沟宽太宽,则宽直流沟10b与窄直流沟10a相接的沟壁无法阻挡水花往上溅,当轮胎在不同速度行驶时,易出现溅水现象,影响车辆的美观性,若窄直流沟10a的沟宽太窄,则宽直流沟10b至窄直流沟10a的泥水排出太慢,易出现积水现象,而出现打滑现象,窄直流沟10a的沟深h2设置为宽直流沟10b的沟深h1的30%~50%,若窄直流沟10a的深度太深,则泥水排出速度太慢,易出现积水现象,而出现打滑现象,若窄直流沟10a的沟深太浅,无法起到分流作用,易出现溅水现象。窄直流沟10a的周向长度L2比宽直流沟10b的周向长度L1长,优选窄直流沟10a的周向长度L2设置为宽直流沟10b的周向长度L1的125%~145%,若窄直流沟10a的周向长度太短,则窄直流沟10a至宽直流沟10b的泥水排出太快,当轮胎在不同速度行驶时,易出现溅水现象,影响车辆的美观性,若窄直流沟10a的周向长度太长,则窄直流沟10a至宽直流沟10b的泥水排出太慢,易出现积水,而出现打滑现象。
为进一步提高直行转过渡和过渡转过弯的排泥水性能,宽直流沟10b与主引流沟20、主引流沟20与分流沟21及分流沟21与副引流沟30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其中主引流沟20与宽直流沟10b的夹角α优选为145°~165°,主引流沟20与分流沟21的夹角β及分流沟21与副引流沟30的夹角γ优选为110°~130°,若夹角α、夹角β和夹角γ设置太大,则宽直流沟10b至主引流沟20、主引流沟20至分流沟21及分流沟21至副引流沟30的泥水排出太快,易出现溅水现象,从而影响车辆的美观性。若夹角α、夹角β和夹角γ设置太小,则宽直流沟10b至主引流沟20、主引流沟20至分流沟21及分流沟21至副引流沟30的泥水排出太慢,易出现积水,而出现打滑现象。
为避免积水而出现打滑现象,在靠近胎面中心处增加第一细沟槽40,在靠近胎肩处增加第二细沟槽50设计,其中第一细沟槽40优选与宽直流沟10b相互连接,第二细沟槽50优选与副引流沟30相互连接,如此设置,可增加引流分支沟,进一步排出泥水,防止因积水而造成泥水往上溅出,同时提高抓地性能,防止出现打滑现象。
使用本实用新型以后,试制90/90-12的轮胎,在泥水量从15mm至25mm深,长度为18米长的路面上以20km/h、40km/h的速度来回各行驶20次,与以往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排泥水性能佳,无出现车身溅泥水及打滑现象。
综上所述,本发明关键在于通过轮胎胎面花纹结构优化设计来改善,所述轮胎胎面包括直流沟10、主引流沟20、分流沟21和副引流沟30,其中所述直流沟10设置在轮胎的胎面中心线上,并由宽直流沟10b和窄直流沟10a相互交替连接而成,所述主引流沟20与宽直流沟10b的尾端相互连接,所述主引流沟20由轮胎胎面中心延伸至轮胎胎肩,所述分流沟21的一端连接主引流沟20的中段,所述分流沟21的另一端与副引流沟30相互连接,其中窄直流沟10a的周向长度比宽直流沟10b的周向长度长,窄直流沟10a的深度比宽直流沟10b的深度浅,宽直流沟10b与主引流沟20、主引流沟20与分流沟21及分流沟21与副引流沟30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同时在靠近胎面中心增加第一细沟槽40,在靠近胎肩处增加第二细沟槽50,第一细沟槽40与宽直流沟10b连接,第二细沟槽50与副引流沟30连接,如此设置,利用宽、窄直流沟10b、10a结合及第一细槽40设计,可提高直行时泥水的排出,同时结合主引流沟20、分流沟21、副引流沟30及第二细沟槽50设计,可进一步确保过渡转过弯时泥水的排出,当轮胎在不同速度下行驶时,可有效提高排泥水性能,阻挡泥水往上溅出而影响车辆的美观性,同时可保证车辆在转弯时的抓地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但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胎面包括直流沟、主引流沟、分流沟和副引流沟,所述直流沟设置在轮胎的胎面中心线上,所述主引流沟由轮胎胎面中心延伸至轮胎胎肩;
所述直流沟包括相互交替连接的宽直流沟和窄直流沟,所述主引流沟与宽直流沟的尾端相互连接,所述分流沟的一端连接主引流沟的中段,所述分流沟的另一端与副引流沟相互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窄直流沟的沟宽设置为2mm~3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窄直流沟的沟深设置为宽直流沟的沟深的30%~5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窄直流沟的周向长度比宽直流沟的周向长度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窄直流沟的周向长度设置为宽直流沟的周向长度的125%~14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宽直流沟与主引流沟、主引流沟与分流沟及分流沟与副引流沟均采用圆弧过渡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流沟与宽直流沟的夹角为145°~16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流沟与分流沟的夹角及分流沟与副引流沟的夹角为110°~13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胎面还包括设置在靠近胎面中心处的第一细沟槽,所述第一细沟槽与宽直流沟相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溅泥水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胎面还包括设置在靠近胎肩处的第二细沟槽,所述第二细沟槽与副引流沟相互连接。
CN201821897247.8U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Active CN209305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7247.8U CN209305250U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7247.8U CN209305250U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05250U true CN209305250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73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97247.8U Active CN209305250U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05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05250U (zh)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
CN106915209B (zh) 一种抗湿滑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结构
CN208576370U (zh) 一种提升湿地性能的uhp轮胎
CN205475090U (zh) 一种护岸砖
CN202370530U (zh) 一种半敞开式的无心盾构刀盘
CN208630276U (zh) 两轮车用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6589578U (zh) 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105480023B (zh) 一种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CN203511179U (zh) 比赛用摩托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2783424U (zh) 多层式车用挡泥板结构
CN201863651U (zh) 轿车子午线轮胎胎面
CN205930049U (zh) 轮胎花纹
CN101618663A (zh) 载重汽车轮胎胎面
CN201325522Y (zh) 挡泥板
CN108482019A (zh) 一种高排水性的花纹轮胎
CN206589577U (zh) 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7790212U (zh) 一种摩托车用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8277759U (zh) 街跑两用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3844549U (zh) 电动两轮车用轮胎胎面花纹
CN207403501U (zh) 一种防溅泥水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8774431U (zh) 一种花纹对称胎面层及其越野轮胎
CN201895539U (zh) 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8530162U (zh) 一种快速排水的轮毂
CN209454481U (zh) 抗湿滑充气轮胎
CN206186694U (zh) 一种中长途导向轮轮胎花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