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75829U - 盘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75829U
CN209275829U CN201822200402.2U CN201822200402U CN209275829U CN 209275829 U CN209275829 U CN 209275829U CN 201822200402 U CN201822200402 U CN 201822200402U CN 209275829 U CN209275829 U CN 209275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upport bar
cable
fibre device
di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004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祺青
张勇
邓立
卢杰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004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758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75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758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盘纤装置。盘纤装置包括线缆输出结构和绕纤结构,线缆输出结构用于放置光纤线缆盘并将光纤线缆盘上的线缆输出,绕纤结构具有转轴和设置于转轴上的支撑结构,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以将线缆输出结构输出的光纤线缆自动缠绕于支撑结构上而形成线捆。本实用新型的盘纤装置通过设置可转动的绕纤结构,那么线缆可自动缠绕在支撑结构上形成线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线捆的大小和形状由支撑结构来控制,因此可降低线缆的折断率。

Description

盘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盘纤装置。
背景技术
皮线光缆是通讯技术的物理载体,其服务对象包括使用网络服务的广大企业及群众。成品光纤线缆体积庞大,长度长且不方便携带,因此每天都会重复将光纤分割并整理成小捆线缆的操作。现有的分割操作中,需要人工操作,其存在以下问题:长度计算不精确;花费较多人力和时间;难以控制线捆形状且操作过程中容易折断纤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纤装置,以提高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盘纤装置,包括:
线缆输出结构,用于放置光纤线缆盘并将光纤线缆盘上的线缆输出;以及
绕纤结构,具有转轴和设置于转轴上的支撑结构,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以将线缆输出结构输出的光纤线缆自动缠绕于支撑结构上而形成线捆。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具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缠绕点,缠绕点到转轴的距离可调节地设置以改变线捆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包括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第一轴段可转动地设置以带动第二轴段转动,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二轴段上并从第二轴段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撑杆组,支撑杆组包括设置于第二轴段第一端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杆和设置于第二轴段第二端的至少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交叉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交叉处形成缠绕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段可伸缩地设置以改变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交叉处的位置进而改变交叉处到转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段包括第一管和套设于第一管内的第二管,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可移动地设置以使第二轴段可伸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具有长形凹槽,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交叉固定于长形凹槽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组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轴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盘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线缆输出结构与绕纤结构之间的计米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盘纤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壳体、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以及为电机供电的电源模块,电机及电源模块放置于壳体内,转轴穿设于壳体上且支撑结构位于壳体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壳体上的操作模块、显示模块以及与操作模块和显示模块耦合设置的控制器,操作模块用于向控制器发送操作指令以控制绕纤结构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盘纤装置还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下方的支架,壳体设置于底座上,线缆输出结构设置于支架上。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盘纤装置包括线缆输出结构和绕纤结构,线缆输出结构用于放置光纤线缆盘并将光纤线缆盘上的线缆输出,绕纤结构具有转轴和设置于转轴上的支撑结构,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以将线缆输出结构输出的光纤线缆自动缠绕于支撑结构上而形成线捆。本实用新型的盘纤装置通过设置可转动的绕纤结构,那么线缆可自动缠绕在支撑结构上形成线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线捆的大小和形状由支撑结构来控制,因此可降低线缆的折断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盘纤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绕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绕纤结构;11、第一轴段;12、第二轴段;121、第一管;122、第二管;13、第一支撑杆;14、第二支撑杆;2、控制装置;21、壳体;22、开关;23、旋钮;24、显示模块;25、再启动键;26、复位键;27、控制器;3、计米轮;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盘纤装置包括:
线缆输出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放置光纤线缆盘并将光纤线缆盘上的线缆输出;以及
绕纤结构1,具有转轴和设置于转轴上的支撑结构,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以将线缆输出结构输出的光纤线缆自动缠绕于支撑结构上而形成线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盘纤装置通过设置可转动的绕纤结构,那么线缆可自动缠绕在支撑结构上形成线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本实施例的线捆的大小和形状由支撑结构来控制,因此可降低线缆的折断率。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具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缠绕点A,缠绕点A到转轴的距离可调节地设置以改变线捆的大小。在对线缆进行缠绕的过程中,多个缠绕点A构成线捆的缠绕边界,因此缠绕点A到转轴的距离可调节那么就可以改变所缠绕形成线捆的大小。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转轴包括第一轴段11和第二轴段12。第一轴段11可转动地设置以带动第二轴段12转动。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二轴段12上并从第二轴段1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撑杆组。支撑杆组包括设置于第二轴段12第一端(图2中的左端)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杆13和设置于第二轴段12第二端(图2中的右端)的至少第二支撑杆14,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交叉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杆13和第二支撑杆14之间的交叉处形成缠绕点A。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杆组包括四个第一支撑杆13和四个第二支撑杆14。其中,四个第一支撑杆13中两个第一支撑杆位于转轴的上方左右两侧,两个第一支撑杆位于转轴的下方左右两侧;四个第二支撑杆14中两个第二支撑杆位于转轴的上方左右两侧,两个第二支撑杆位于转轴的下方左右两侧。位于转轴上方左侧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交叉形成缠绕点,位于转轴上方右侧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交叉形成缠绕点,位于转轴下方左侧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交叉形成缠绕点,位于转轴下方右侧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交叉形成缠绕点。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具有四个间隔设置的缠绕点。
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杆13具有长形凹槽,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交叉固定于长形凹槽处。当然,第二支撑杆14上也可以设置有长形凹槽。具体地,可以采用螺丝来固定第一支撑杆13和第二支撑杆14。
为了对线捆的大小进行调节,本实施例的第二轴段12可伸缩地设置以改变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之间的交叉处的位置进而改变交叉处到转轴的距离。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轴段12包括第一管121和套设于第一管121内的第二管122,第二管122相对于第一管121可移动地设置以使第二轴段12可伸缩。控制第二管122相对于第一管121移动以改变第二支撑杆14与第一支撑杆13之间的角度。
而且由于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交叉固定于长形凹槽处,因此长形凹槽的长度也决定了第一支撑杆13和第二支撑杆14之间的角度。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之间的角度调节范围为30°~40°。
本实施例的支撑杆组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轴段12上。例如,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来将支撑杆组连接到第二轴段12上。
盘纤装置还包括底座4以及设置于底座4下方的支架(图中未示出),壳体21设置于底座4上,线缆输出结构设置于支架上。
本实施例的线缆输出结构包括设置于支架上的滑动轮,滑动轮上带有用于固定光纤线缆盘的凹槽。滑动轮带动光纤线缆盘转动以将线缆输出。
为了对线捆的光纤线缆的长度进行准确计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盘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线缆输出结构与绕纤结构1之间的计米轮3。光纤线缆从线缆输出结构输出后先经过计米轮3再在绕纤结构1上进行缠绕,因此计米轮3可实现对每个线捆的线缆的长度进行计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盘纤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2,控制装置2包括壳体21、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以及为电机供电的电源模块,电机及电源模块放置于壳体21内,转轴穿设于壳体21上且支撑结构位于壳体21外侧。本实施例的盘纤装置的结构紧凑。
本实施例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池和变压器。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壳体21上的操作模块、显示模块24以及与操作模块和显示模块24耦合设置的控制器27,操作模块用于向控制器27发送操作指令以控制绕纤结构1动作。本实施例的盘纤装置可实现自动化绕纤并且在缠绕线缆的过程中保持线缆形成符合要求的大小以提高效率。据实验统计,与人工操作相比,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盘纤装置的作业时间为人工操作的十分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操作模块包括开关22、旋钮23、再启动键25以及复位键26。其中,开关22为盘纤装置的电路开关。再启动键25用于前一个线捆缠绕完成并取下后再次启动电机用。复位键26用于重置线缆长度和捆数。旋钮23用于控制电机的转速。本实施例的操作模块还包括用于设置每个线捆的线缆的长度和需要缠绕的线捆数量的数字按钮。
显示模块24用于显示电机的转速和/或计米轮3的读数。
本实施例的控制器27为具有14个针脚的控制芯片,起到传输电力和控制的作用。14个针脚中1号针脚为再启动键25的正极;2号针脚和3号针脚用于确定计米轮3的用于计数的滚动方向;4号针脚为复位键26的正极;5号针脚为1号针脚、2号针脚、3号针脚、4号针脚和6号针脚的公用负极。6号针脚为计米轮3的供电正极;8号针脚以电机的正极电线作为输入并以串联的方式连接9号针脚,再连接到电机。13号针脚和14号针脚连接变压器以用于自身供电。其他针脚没有使用。
本实施例的控制器可以是单片机或可编程控制器等。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1)

1.一种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缆输出结构,用于放置光纤线缆盘并将所述光纤线缆盘上的线缆输出;以及
绕纤结构(1),具有转轴和设置于转轴上的支撑结构,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以将所述线缆输出结构输出的光纤线缆自动缠绕于所述支撑结构上而形成线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具有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缠绕点(A),所述缠绕点(A)到所述转轴的距离可调节地设置以改变所述线捆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轴段(11)和第二轴段(12),所述第一轴段(11)可转动地设置以带动所述第二轴段(12)转动,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段(12)上并从所述第二轴段(1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撑杆组,所述支撑杆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段(12)第一端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杆(13)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段(12)第二端的至少第二支撑杆(14),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4)交叉设置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杆(13)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4)之间的交叉处形成所述缠绕点(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段(12)可伸缩地设置以改变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4)之间的交叉处的位置进而改变所述交叉处到所述转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段(12)包括第一管(121)和套设于所述第一管(121)内的第二管(122),所述第二管(122)相对于所述第一管(121)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所述第二轴段(12)可伸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3)具有长形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4)交叉固定于所述长形凹槽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段(1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线缆输出结构与所述绕纤结构之间的计米轮(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2),所述控制装置(2)包括壳体、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电机以及为所述电机供电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机及所述电源模块放置于所述壳体(21)内,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壳体(21)上且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壳体(21)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21)上的操作模块、显示模块以及与所述操作模块和所述显示模块耦合设置的控制器,所述操作模块用于向控制器发送操作指令以控制所述绕纤结构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装置还包括底座(4)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4)下方的支架,所述壳体(21)设置于所述底座(4)上,所述线缆输出结构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CN201822200402.2U 2018-12-26 2018-12-26 盘纤装置 Active CN2092758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0402.2U CN209275829U (zh) 2018-12-26 2018-12-26 盘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0402.2U CN209275829U (zh) 2018-12-26 2018-12-26 盘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75829U true CN209275829U (zh) 2019-08-20

Family

ID=67607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00402.2U Active CN209275829U (zh) 2018-12-26 2018-12-26 盘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758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01028U (zh) 环型绕线机
CN101859994B (zh)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半主动防振器及半主动防振方法
CN201580853U (zh) 数控绕线机
CN105523426B (zh) 一种放线、剥线、绕线一体机
CN207698936U (zh) 一种线缆盘自动收放线装置
CN205472000U (zh) 一种电缆的收排线自动控制系统
CN209275829U (zh) 盘纤装置
CN205061149U (zh) 一种多功能自动绕线机
CN102290608B (zh) 一种方型卷绕机变转速卷绕系统及方法
CN211003905U (zh) 一种双轴在线自动排线成卷机
CN206305361U (zh) 一种可调式自动裁线机
CN107052067B (zh) 一种用于拉丝机的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7986370U (zh) 一种纱线全自动绕线机
CN203094576U (zh) 一种线缆的缠绕装置
CN207637629U (zh) 一种多功能绕线装置
CN210456987U (zh) 一种新型纺织机械用纱线缠绕装置
CN208628329U (zh) 一种用于电线的切割装置
CN207057292U (zh) 一种用于拉丝机的控制系统
CN207551548U (zh) 一种间隙摇盘收线装置
CN204173665U (zh) 一种全自动蝶形线盘走式收线机构
CN207764433U (zh) 便于整理的网络配线架
CN207404595U (zh) 一种排线绕线机
CN208840410U (zh) 一种培训用计量回路导线裁切设备
CN204065748U (zh) 一种电磁控制运动装置
CN215558039U (zh) 一种涤纶短纤维生产用多缠绕管式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