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63182U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263182U CN209263182U CN201822008163.0U CN201822008163U CN209263182U CN 209263182 U CN209263182 U CN 209263182U CN 201822008163 U CN201822008163 U CN 201822008163U CN 209263182 U CN209263182 U CN 2092631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exhaust apparatus
- ventilating duct
- water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出风装置和应用该出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装置。其中,出风装置包括:导风筒,所述导风筒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挡流环圈,所述挡流环圈凸设于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且沿所述导风筒的周向环绕设置,位于所述挡流环圈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形成为供水区域;以及风机,所述风机将气流由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吹出,并于所述进风口的入风一侧形成负压空间,以将水吸入至所述供水区域,并使所述供水区域的水经由所述出风口被吹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和应用该出风装置的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空气处理装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了。如何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一直是研发人员着重关注的课题。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中,换热器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风冷降温方式,换热效率低,从而造成空气处理装置能效难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出风装置,旨在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装置包括:
导风筒,所述导风筒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挡流环圈,所述挡流环圈凸设于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且沿所述导风筒的周向环绕设置,位于所述挡流环圈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形成为供水区域;以及
风机,所述风机将气流由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吹出,并于所述进风口的入风一侧形成负压空间,以将水吸入至所述供水区域,并使所述供水区域的水经由所述出风口被吹出。
可选地,定义所述挡流环圈凸起于所述导风筒内壁面的高度为L,5mm≤L≤12mm。
可选地,所述挡流环圈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挡流环圈的面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可选地,定义所述挡流环圈距所述风机的间距为D,6mm≤D≤20mm。
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伸入所述出风口内,所述出风侧凸出于所述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出风侧的外缘绕环设置有打水圈,所述打水圈的底部伸入所述接水盘内。
可选地,定义所述打水圈距所述出风口的间距为E,10mm≤E≤20mm。
可选地,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供水结构,所述供水结构邻近所述导风筒设置,并与所述供水区域连通以向所述供水区域供水。
可选地,所述供水结构包括接水盘,所述导风筒设于所述接水盘内,至少部分所述供水区域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接水盘的侧壁高度。
可选地,所述供水区域的最低处与所述接水盘的底壁的高度差不超过6mm。
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轴流风轮,所述轴流风轮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导风筒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换热器和出风装置,该出风装置包括:
导风筒,所述导风筒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挡流环圈,所述挡流环圈凸设于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且沿所述导风筒的周向环绕设置,位于所述挡流环圈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形成为供水区域;以及
风机,所述风机将气流由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吹出,并于所述进风口的入风一侧形成负压空间,以将水吸入至所述供水区域,并使所述供水区域的水经由所述出风口被吹出;
所述出风装置的出风口面向所述换热器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风机(轴流风轮)进行高速旋转时,气流将经过导风筒的进风口向出风口高速流动,并可吹向空气处理装置的换热器。由于进风口的入风侧空气不断被风机(轴流风轮)运送到导风筒的出风口一侧,进风口的入风侧相对出风口一侧形成负压空间,此时位于供水区域的水滴两侧形成了压差,水滴就会从出风口一侧向进风口一侧运动,形成回流。进一步地,供水区域的水滴在高速旋转的风机(轴流风轮)的风叶的带动下被加速,然后沿着导风筒的内壁面、并沿着挡流筋条的迎水面向上快速攀升,接着在惯性的作用下脱离导风筒的内壁面和挡流筋条的迎水面而飞扬至制高点B(位于导风筒内)。进一步地,制高点B(位于导风筒内)的水滴,则会在静压的作用下被吸向风机(轴流风轮),通过高速旋转的风机(轴流风轮)的风叶,被风叶离散雾化成细小的微珠吹向高温的换热器而气化蒸发,从而辅助换热器散热、降温,进而在对换热器进行风冷降温的同时,增加了“水冷”功能,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了应用有本实用新型吹风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移除换热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4为图1中出风装置移除轴流风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出风装置 | 40 | 供水结构 |
10 | 风道结构、导风筒 | 41 | 接水盘 |
11 | 供水区域 | 50 | 罩壳 |
12 | 进风口 | 60 | 打水圈 |
13 | 出风口 | 200 | 换热器 |
14 | 引水结构 | 300 | 支架 |
20 | 风机、轴流风轮 | 400 | 电机 |
30 | 散水结构、挡流环圈 | 1000 | 空气处理装置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出风装置100,其可应用于空气处理装置1000(例如,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等),并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换热器200的上风向位置处,以对换热器200进行“吹风”处理,旨在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100一实施例中,出风装置100包括:
风道结构10,所述风道结构10设有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并形成有引水结构14;和
风机20,所述风机20对应所述风道结构10设置,所述风机20将气流由进风口12引入,由出风口13被吹出,并使所述引水结构14处形成负压空间,以将水吸入至所述引水结构14。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装置100还包括散水结构30,所述散水结构30设于所述风道结构10的内壁面;所述风机20于所述散水结构30的散水端将水经由所述出风口13被吹出。
具体地,风道结构10既可以为整机的壳体构件的一部分,例如,当出风装置100应用到空气处理装置中时,其为整机外壳内部所形成的与外壳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为单独设置的筒状结构、环状结构、半环形结构等等。散水结构30设置在风道结构10的内壁面,该散水结构30可为筋条、板状结构、凸起结构等等。散水结构30可以与风道结构10为一体结构,也可以分体设置。位于散水结构30与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结构10的内壁面形成为供水区域11,该供水区域11的最低处的外边缘形成为所述引水结构14。引水结构14可以为引导平面,该引导平面与供水结构(例如后文中的接水盘41)的底壁的高度差不超过6mm;也可以为引导斜面,该引导斜面的下端与供水结构(例如后文中的接水盘41)的底壁的高度差不超过6mm;还可以为引导台阶面,该引导台阶面的下端与供水结构(例如后文中的接水盘41)的底壁的高度差不超过6mm,并且,该引导台阶面中相邻两台阶的高度差也不超过6mm。
风机20旋转,带动风道结构10内的水经由风道的内壁面至散水结构30的端部,也即散水端处,之后水滴脱离风道结构10的内壁面、并在静压的作用下被吸向风机20的中部风区,通过高速旋转的风机20的风叶,被风叶离散雾化成细小的微珠吹出并得以利用。此时,将换热器放置在出风装置100的下风向位置,由出风装置100吹出的被风叶离散雾化成细小的微珠则会喷洒在换热器的表面,之后气化蒸发,从而吸收热量、帮助换热器换热,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提升了安装有该出风装置100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换热效率和能效。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设置的出风装置100都会避免水进入到风道结构10的内壁面,避免飞溅对电机造成不良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100通过于风道结构10设置引水结构14,并通过与风机20的合理配合,可在实现出风的同时,使引水结构14处形成负压空间,从而将水吸入至引水结构14,进而对水加以利用(例如,由出风口13吹出对换热器进行换热,提升换热器换热效率和能效,提升空气处理装置的换热效率和能效)。
下面以风道结构10为导风筒,散水结构30为挡流环圈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100一实施例中,该出风装置100包括:
导风筒10,所述导风筒10设有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
轴流风轮20,所述轴流风轮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导风筒10内;
挡流环圈30,所述挡流环圈30凸设于所述导风筒10的内壁面,且沿所述导风筒10的周向环绕设置,位于所述挡流环圈30与所述出风口13之间的所述导风筒10的内壁面形成为供水区域11;以及
供水结构40,所述供水结构40邻近所述导风筒10设置,并与所述供水区域11连通以向所述供水区域11供水。
此时,风机20将气流由进风口12至出风口13吹出,并于进风口12的入风一侧形成负压空间,以将水吸入至供水区域11,并使供水区域11的水经由出风口12被吹出。
具体地,导风筒1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其一端开口为进风口12、另一端开口为出风口13,并且,导风筒10的轴线水平设置,轴流风轮20与导风筒10同轴设置。轴流风轮20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和出风侧,轴流风轮20的进风侧由导风筒10的出风口13伸入并容置于导风筒10内,轴流风轮20的出风侧凸出于导风筒10的出风口13。挡流环圈30大致呈圆环形,其可由一圆形板将中部镂空得到。进一步地,挡流环圈30凸设于导风筒10的内壁面,并与导风筒10同轴设置,挡流环圈30具有相对设置的迎水面和背水面。此时,将导风筒10的位于挡流环圈30与出风口13之间的内壁面定义为供水区域11,供水结构40邻近导风筒10设置并邻近该水区域11设置,供水结构40与供水区域11连通,以向该供水区域11提供水滴。
这样,当风机20(轴流风轮20)进行高速旋转时,气流将经过导风筒10的进风口12向出风口13高速流动,并可吹向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换热器200。由于进风口12的入风侧空气不断被风机20(轴流风轮20)运送到导风筒10的出风口13一侧,进风口12的入风侧相对出风口13一侧形成负压空间,此时位于供水区域11的水滴两侧形成了压差,水滴就会从出风口13一侧向进风口12一侧运动,形成回流。进一步地,供水区域11的水滴在高速旋转的风机20(轴流风轮20)的风叶的带动下被加速,然后沿着导风筒10的内壁面、并沿着挡流筋条30的迎水面向上快速攀升,接着在惯性的作用下脱离导风筒10的内壁面和挡流筋条30的迎水面而飞扬至制高点B(位于导风筒10内)。进一步地,制高点B(位于导风筒10内)的水滴,则会在静压的作用下被吸向风机20(轴流风轮20),通过高速旋转的风机20(轴流风轮20)的风叶,被风叶离散雾化成细小的微珠吹向高温的换热器200而气化蒸发,从而辅助换热器200散热、降温,进而在对换热器200进行风冷降温的同时,增加了“水冷”功能,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应用有本实用新型吹风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本实施例中,供水结构40包括接水盘,接水盘水平设置,用于盛放冷凝水。导风筒10设于接水盘内,并且,至少部分供水区域11的高度不高于接水盘的侧壁高度。这样,当轴流风轮20进行高速旋转时,接水盘内的冷凝水由于受液体表面张力作用、轴流风轮20的离心作用及虹吸效应作用,将会“爬”向导风圈内表面的供水区域11。这样,还实现了对空气处理装置1000中冷凝水(例如室内侧换热器200制冷状态下所产生的冷凝水)的二次利用。并且,冷凝水的温度更低、冷量更足,用于对换热器200进行“水冷”可使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更高,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供水结构40还可以为管路结构,直接将水滴引至供水区域11。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挡流环圈30凸起于所述导风筒10内壁面的高度为H,5mm≤H≤15mm。这样,一方面,可有效地控制挡流环圈30凸起于导风筒10内壁面的高度H在不低于5mm的范围内,从而使挡流环圈30凸起于导风筒10内壁面的高度H不低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所能形成的水滴的最大直径(4mm至5mm),进而避免水滴“翻越”挡流环圈30而损失,并避免由此带来的换热器200换热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控制挡流环圈30凸起于导风筒10内壁面的高度H在不超过15mm的范围内,从而避免挡流环圈30凸起于导风筒10内壁面的高度H过高而导致的出风装置100风量的下降,并避免由此带来的换热器200换热效率的下降。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挡流环圈30凸起于导风筒10内壁面的高度H可以选用5mm、6mm、7mm、8mm、10mm或者15mm。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流环圈30邻近所述进风口12设置,所述轴流风轮20位于所述挡流环圈30的面向所述出风口13的一侧。即,轴流风轮20的进风侧由导风筒10的出风口13伸入导风筒10内,并与挡流环圈30于导风筒10的轴向上呈间隔设置。如此,有效避免了挡流环圈30与轴流风轮20在导风筒10径向上的重叠,即使挡流环圈30与轴流风轮20于导风筒10的轴向上间隔设置,使轴流风轮20的风叶外缘更加靠近导风筒10的内壁面,从而有效增大了出风装置100的风量,以使换热器200可更好地进行换热,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能效。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挡流环圈30距所述轴流风轮20的间距为D,6mm≤D≤20mm。这样,一方面,通过控制挡流环圈30距轴流风轮20的间距D不超过20mm,可有效避免制高点B(位于导风筒10内)的水滴在静压的作用下被吸向轴流风轮20时与风叶的接触点高度过低、过于接近轴流风轮20的中心,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离散雾化过差、喷洒至换热器200的范围过小的情况。也即,若挡流环圈30距轴流风轮20的距离D超过20mm,制高点B(位于导风筒10内)的水滴在静压的作用下被吸向轴流风轮20时与风叶的接触点高度过低、过于接近轴流风轮20的中心,此时水滴离散雾化过差、喷洒至换热器200的范围过小,不利于有效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能效。
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挡流环圈30距轴流风轮20的间距D不低于6mm,可有效降低轴流风轮20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结构配合的间隙沿导风筒10的轴向位移而与挡流环圈30发生碰撞或挤压的可能性,保障了挡流环圈30与轴流风轮20之间的安全距离。也即,若挡流环圈30距轴流风轮20的距离D低于6mm,轴流风轮20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结构配合的间隙沿导风筒10的轴向位移并与挡流环圈30发生碰撞或挤压的概率将大大上升,从而影响轴流风轮20的运行、破坏出风装置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挡流环圈30距轴流风轮20的距离D可以为6mm、7mm、8mm、10mm、15mm、20mm等。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结构40包括接水盘,所述导风筒10设于所述接水盘内,至少部分所述供水区域11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接水盘的侧壁高度。如此,有效简化了供水结构40,使得其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装配便捷,并且未引入过多的其他部件,成本更加低廉。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供水区域11的最低处与所述接水盘的底壁的高度差h不超过6mm。本实施例中,接水盘水平设置,用于盛放冷凝水。导风筒10设于接水盘内,并且,至少部分供水区域11的高度不高于接水盘的侧壁高度。这样,当轴流风轮20进行高速旋转时,接水盘内的冷凝水由于受液体表面张力作用、轴流风轮20的离心作用及虹吸效应作用,将会“爬”向导风圈内表面的供水区域11。由于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其所能形成的水滴的最大直径为4mm至5mm,为了便于接水盘内较少的水在轴流风轮20的离心作用下能够攀升至导风圈的供水区域11,导风筒10的内壁面的最低处与接水盘的底壁的高度差h不超过6mm,在实际应用中该高度差可以选用1mm、2mm、3mm、4mm、5mm或者6mm。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100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轮20包括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伸入所述出风口13内。即,轴流风轮20的进风侧由导风筒10的出风口13伸入并容置于导风筒10内。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导风筒10内壁面与轴流风轮20风叶之间的配合结构,有利于风叶切割空气,效增大出风装置100的风量,并使出风装置100的出风更加集中,以使换热器200可更好地进行换热,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另一当面,还可使得轴流风轮20的风叶更加易于承接住在静压作用下向轴流风轮20移动的水滴,从而使风叶对水滴的离散雾化更好,得到更加细小的微珠,以进一步加快其与换热器200的换热过程,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能效。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侧凸出于所述出风口13。即,轴流风轮20的背离其进风侧的一侧凸出于导风筒10的出风口13。这样,一方面可有效避免水滴被风叶离散雾化后所得到的微珠被导风筒10的内壁面所拦截,使更多的微珠能够喷洒至换热器200,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能效;另一方面还可有效降低出风装置100的噪音。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侧的外缘绕环设置有打水圈60,所述打水圈60的底部伸入所述接水盘内。
具体地,打水圈60大致呈圆环结构,轴流风轮20的出风侧位于打水圈60中部的镂空位置,打水圈60的内缘环绕轴流风轮20的出风侧设置,并与轴流风轮20的每一风叶固定连接,以使打水圈60与轴流风轮20同轴设置。此时,打水圈60竖直设置,且其底部的内缘的最低处不高于接水盘的侧壁。
这样,当打水圈60随轴流风轮20旋转时,打水圈60底部的内缘将带起接水盘中的水,这部分水接着将被轴流风轮20吹向换热器200,进一步对换热器200进行“水冷”,从而提升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能效。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出风装置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打水圈60距所述出风口13的间距为E,10mm≤E≤20mm。这样,一方面,通过控制打水圈60距出风口13的间距E不低于10mm,可保障打水圈60与导风筒10之间的安全距离,从而降低打水圈60在与轴流风轮20一同运行时由于结构配合的间隙沿导风筒10的轴向位移而与导风筒10发生碰撞或挤压的可能性。也即,若打水圈60距出风口13的间距E低于10mm,打水圈60在与轴流风轮20一同运行时由于结构配合的间隙沿导风筒10的轴向位移而与导风筒10发生碰撞或挤压的概率将大大上升,从而影响轴流风轮20和打水圈60的运行、破坏出风装置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打水圈60距出风口13的间距E不超过20mm,可保障打水圈60带起的水获得更大的风力而吹向换热器200,从而使这部分水能覆盖换热器200上更广的范围,使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提升。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打水圈60距出风口13的间距E可以为10mm、11mm、12mm、13mm、15mm、18mm、19mm、20mm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000,该空气处理装置1000包括换热器200和如前所述的出风装置100,该出风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详见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处理装置10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出风装置100的出风口13面向所述换热器200设置。所述出风装置100还包括围设于所述导风筒10四周的罩壳50,所述罩壳50罩设所述换热器200。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风装置100的供水结构40为底盘,底盘水平设置,用于盛放水体(例如冷凝水)。该空气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固定在底盘的支架300,该支架300上还形成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还设有电机400,该电机400的输出轴与轴流风轮20连接,从而驱动轴流风轮20转动。该空气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罩设于底盘的外壳,从而便于对出风装置100、换热器200等进行保护。该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气流出口可以设置于壳体的前面板、后围板或者侧板,只要便于出风即可,换热器200沿气流方向设置在气流出口之前。相应地,该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气流入口可以设置于壳体其他位置处,气流入口与气流出口之间形成风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筒,所述导风筒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挡流环圈,所述挡流环圈凸设于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且沿所述导风筒的周向环绕设置,位于所述挡流环圈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所述导风筒的内壁面形成为供水区域;以及
风机,所述风机将气流由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吹出,并于所述进风口的入风一侧形成负压空间,以将水吸入至所述供水区域,并使所述供水区域的水经由所述出风口被吹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挡流环圈凸起于所述导风筒内壁面的高度为L,5mm≤L≤1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环圈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挡流环圈的面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挡流环圈距所述风机的间距为D,6mm≤D≤2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伸入所述出风口内,所述出风侧凸出于所述出风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侧的外缘绕环设置有打水圈,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接水盘,所述导风筒设于所述接水盘内,至少部分所述供水区域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接水盘的侧壁高度,所述打水圈的底部伸入所述接水盘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打水圈距所述出风口的间距为E,10mm≤E≤20mm。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供水结构,所述供水结构邻近所述导风筒设置,并与所述供水区域连通以向所述供水区域供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结构包括接水盘,所述导风筒设于所述接水盘内,至少部分所述供水区域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接水盘的侧壁高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区域的最低处与所述接水盘的底壁的高度差不超过6mm。
11.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轴流风轮,所述轴流风轮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导风筒内。
12.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的出风口面向所述换热器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08163.0U CN209263182U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08163.0U CN209263182U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263182U true CN209263182U (zh) | 2019-08-16 |
Family
ID=67565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08163.0U Active CN209263182U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26318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42590A (zh) * | 2018-11-30 | 2019-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2018
- 2018-11-30 CN CN201822008163.0U patent/CN2092631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42590A (zh) * | 2018-11-30 | 2019-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CN109442590B (zh) * | 2018-11-30 | 2024-02-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75376B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9458673A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 |
CN105650746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JP2005248950A (ja) | 送風ファンの構造 | |
KR20130039481A (ko) | 축류팬 및 공기 조화기 | |
CN204227555U (zh) | 空调器 | |
CN102022786A (zh) | 一体式空调器 | |
CN104390267A (zh) |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 |
CN209263182U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209131044U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03574766A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09386440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 |
CN101995059B (zh) | 一体型空调器 | |
CN109631169A (zh) | 空调器 | |
CN109442588A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01957028A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04227556U (zh) | 空调器 | |
CN209131046U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207501277U (zh) | 天花机 | |
CN209263183U (zh) | 移动空调 | |
CN209263181U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209131045U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209131043U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09442590A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03134168A (zh) | 一体式空调器的打水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