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41452U - 一种装箱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41452U
CN209241452U CN201822045318.8U CN201822045318U CN209241452U CN 209241452 U CN209241452 U CN 209241452U CN 201822045318 U CN201822045318 U CN 201822045318U CN 209241452 U CN209241452 U CN 209241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case
support case
piece
h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4531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正强
方明华
卢建胜
吴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Brotherhood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Brotherhood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Brotherhood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Brotherhood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4531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41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41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4145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设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箱机,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机架、用于传送料箱的第一送料工位以及用于传送包装箱的第二送料工位,所述第二送料工位包括撑箱机构,所述撑箱机构包括定位架、撑箱气缸和撑箱片,所述定位架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撑箱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定位架与所述撑箱片固定连接,所述撑箱片向远离所述包装箱的开口的一侧延伸。本实用新型具有在放置料箱时,包装箱的盖板不易向靠近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不会影响料箱的正常放置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装箱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装箱机。
背景技术
装箱机是一种将无包装的产品或者小包装的产品半自动或自动装入运输包装的一种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将产品按一定排列方式和定量装入箱中,并把箱的开口部分闭合或封牢。按照装箱机的要求,它应具有纸箱成形(或打开纸箱)、计量、装箱的功能,有些还配有封口或捆扎的功能。
为方便运输,人们通常会将多个装有物料的料箱同时放置在比其大的包装箱中,再将包装箱的开口密封。在将料箱放入包装箱之前,需要先将包装箱的一侧开口打开,另一侧开口封住,再通过传送装置使料箱移动至包装箱的开口处,从而实现料箱的放置。包装箱包括箱体和四块盖板,在放置料箱前箱体的开口打开,此时盖板通常垂直于箱体向上延伸。但是料箱在放入包装箱的过程中易触碰到盖板,使得盖板向靠近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导致包装箱的开口减小,影响料箱的正常放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装箱机,具有在放置料箱时,包装箱的盖板不易向靠近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不会影响料箱的正常放置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箱机,包括机架、用于传送料箱的第一送料工位以及用于传送包装箱的第二送料工位,所述第二送料工位包括撑箱机构,所述撑箱机构包括定位架、撑箱气缸和撑箱片,所述定位架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撑箱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定位架与所述撑箱片固定连接,所述撑箱片向远离所述包装箱的开口的一侧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料箱通过第一送料工位传送,包装箱通过第二送料工位传送。当包装箱移至撑箱片的正下方时,撑箱气缸驱动撑箱片下移并与包装箱的盖板抵接。盖板受到撑箱片的挤压向远离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使得包装箱的开口增大。然后将撑箱气缸的活塞杆上移使撑箱片与盖板分离,由于盖板自身的回弹性能差,因而盖板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不易恢复原状。包装箱在第二送料工位的作用下继续移动,当料箱移动至包装箱的开口的正上方时,料箱在第一送料工位的作用下被放置在包装箱内,料箱在放入包装箱的过程中不易触碰到盖板,使得盖板不易向靠近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不会影响料箱的正常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撑箱片包括水平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撑箱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水平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水平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弯折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撑箱片移动至与包装箱抵接时,水平部伸入包装箱的箱体内,起到固定箱体的作用,使得箱体不会在撑箱片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第一弯折部和包装箱的盖板抵接并使盖板向远离彼此的一侧移动,撑箱片设置为分段弯折的形状使其在不影响撑箱效果的情况下减小了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撑箱片的数量为四个且相邻两个撑箱片的夹角为90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撑箱片和包装箱抵接时,四个撑箱片的水平部刚好和包装箱的箱体的四个侧壁抵接,使得包装箱的箱体受力更加均匀,撑箱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架上设有两个让位孔,其中两个撑箱片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可分别穿过两个让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位孔增大了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范围,使得撑箱片可适用于高度不同的包装箱,不会影响包装箱的正常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撑箱气缸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根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穿过所述定位架与所述水平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杆加强了撑箱气缸的活塞杆对撑箱片的支撑作用,使得撑箱片不会向一侧倾斜以及以撑箱气缸的活塞杆为圆心转动,便于撑箱片和包装箱的盖板的位置对应,撑箱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送料工位包括第一传送机构和吸落机构,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包括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二送料工位还包括第二传送机构,所述第二传送机构包括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上方均设有两块限位板,两块所述限位板远离彼此的一面设有至少一组用于调节其间距的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料箱通过第一传送带传送,包装箱通过第二传动带传送。传送时,料箱和包装箱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限位板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料箱移动至与第一传送带分离、包装箱移动至与第二传送带分离。人们可通过调节组件调节两块限位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使限位板可适用于宽度不同的料箱和包装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座、调节杆和调节螺栓,所述调节座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调节杆穿过所述调节座与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调节座螺纹连接后顶紧所述调节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需要调节两块限位板之间的距离时,先拧松调节螺栓使得调节杆可活动,再通过控制调节杆伸出调节座的长度使得限位板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使两块限位板的间距发生变化,扩大了限位板的适用范围。最后通过拧紧调节螺栓使调节杆的位置固定,从而使限位板的位置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固定有四块位于所述吸落机构正下方的支板,其中位于前侧的两块支板和后侧的两块支板之间分别转动连接有一根转动杆,左侧的所述支板上连接有转动气缸,所述转动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卡固块,两个所述卡固块呈对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包装箱在第二传送带的作用下移动至吸落机构的正下方时,转动气缸的活塞杆伸长,转动块随之移动,进而带动转动杆和卡固块转动,使得卡固块转动至朝向下侧。此时卡固块能够阻挡包装箱的四块盖板向内移动,保障了料箱的正常放置。卡固块呈对角设置提高了卡固块的阻挡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送料工位还包括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撑箱片的正下方;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光电传感器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吸落机构的正下方,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下侧均设有驱动其上下移动的限位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包装箱移动至撑箱片的正下方时,第一光电传感器受到感应并使位于第一限位块下侧的限位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使得第一限位块伸出至第二传送带的上方,此时第一限位块能够限制包装箱继续移动,便于撑箱片和包装箱的位置对应。同理,当包装箱移动至吸落机构的正下方时,第二光电传感器受到感应并使位于第二限位块下侧的限位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使得第二限位块伸出至第二传送带的上方,第二限位块能够限制包装箱继续移动,便于卡固块和吸落机构与包装箱的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传送带上侧的其中一块限位板远离另一块限位板的一侧设有定位气缸,所述定位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吸落机构的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光电传感器感应到包装箱移动至吸落机构的正下方时,定位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使得定位块向靠近包装箱的一侧移动,定位块起到抵紧包装箱的作用,使得包装箱在装置料箱的过程中不会随意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当包装箱移至撑箱片的正下方时,撑箱气缸驱动撑箱片下移并与包装箱的盖板抵接,使得盖板向远离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并使包装箱的开口增大;由于盖板自身的回弹性能差,盖板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不易恢复原状,从而使料箱在放入包装箱的过程中不易触碰到盖板,使得盖板不易向靠近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不会影响料箱的正常放置;撑箱片呈分段设置提高了其撑箱效果;
2. 当包装箱移至撑箱片的正下方时,第一光电传感器受到感应并使位于第一限位块下侧的限位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使得第一限位块伸出至第二传送带的上方,第一限位块具有便于撑箱片和包装箱的位置对应的效果;当包装箱移动至吸落机构的正下方时,第二光电传感器受到感应并使位于第二限位块下侧的限位气缸的活塞杆伸长,此时第二限位块具有便于卡固块和吸落机构与包装箱的位置对应的效果;
3. 当人们需要调节两块限位板之间的距离时,可通过控制调节杆伸出调节座的长度使得限位板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使两块限位板的间距发生变化,使得限位板可适用于宽度不同的料箱和包装箱,扩大了限位板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凸显本实施例中推箱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凸显本实施例中转动气缸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凸显本实施例中卡固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撑箱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送料工位;2、第二送料工位;11、第一传送机构;111、第一传送带;12、推箱机构;121、推移块;122、推移气缸;123、让位块;124、让位气缸;125、挡板;13、吸落机构;131、升降板;132、吸盘;133、升降气缸;134、横板;135、竖杆;21、第二传送机构;211、第二传送带;22、撑箱机构;221、定位架;222、撑箱气缸;223、撑箱片;224、定位板;225、水平部;226、第一弯折部;227、第二弯折部;228、让位孔;229、定位杆;23、第一限位机构;231、第一光电传感器;232、第一限位块;233、限位气缸;234、滚轮;24、第二限位机构;241、第二光电传感器;242、第二限位块;3、限位板;31、导向块;32、调节组件;321、调节座;322、调节杆;323、调节螺栓;4、移动台;41、固定板;42、延伸块;43、阻挡块;5、支撑架;51、支撑板;52、卸料孔;53、滑轨;54、滑动板;55、驱动气缸;56、封闭板;6、支板;61、转动杆;62、转动气缸;63、转动块;64、卡固块;7、定位气缸;8、定位块;9、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装箱机,如图1、图2所示,包括机架9、用于传送料箱的第一送料工位1和用于传送包装箱的第二送料工位2,第二送料工位2位于第一送料工位1的下侧。第一送料工位1包括第一传送机构11、推箱机构12和吸落机构13。推箱机构12靠近第一传送机构11的前端,吸落机构13位于第一传送机构11和推箱机构12的右侧。第二送料工位2包括第二传送机构21、撑箱机构22、第一限位机构23和第二限位机构24,第二传送机构21位于吸落机构13的下方,撑箱机构22位于第二传送机构21的正上方,第一限位机构23位于撑箱机构22的正下方,第二限位机构24和位于吸落机构13的正下方。装箱时,料箱通过第一传送机构11向前传送,接着在推箱机构12的推移下向吸落机构13移动;包装箱通过第二传送机构21向前传送,当包装箱移动至与第一限位机构23接触时,撑箱机构22将包装箱的开口撑大后通过第二传送机构21继续传送,当包装箱移动至与第二限位机构24接触时,吸落机构13将料箱放置在包装箱内。
如图1、图2所示,第一传送机构11包括两条高度不同的第一传送带111,其中前侧的第一传送带111的后端位于后侧的第一传送带111的前端的正下方。第二传送机构21包括第二传送带211,第一传送带111和第二传送带211均通过电机和齿轮驱动。料箱先通过后侧的第一传送带111向前传送,此时料箱的开口朝向后侧,当料箱运动至前侧的第一传送带111时,料箱由于两条第一传送带111之间的高度差会发生翻转,使其开口朝向上侧,从而使其移至后续的推箱机构12和吸落机构13时箱内的物体不易掉落。
如图1、图2所示,第一传送带111和第二传送带211的正上方均设有两块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板3,限位板3的后端固定有导向块31,两个导向块31向远离彼此的一侧延伸。两块限位板3远离彼此的一侧设有若干组调节组件32,调节组件32包括固定在机架9上的调节座321、穿设于调节座321内的调节杆322和与调节座321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323,调节螺栓323与调节座321螺纹连接后顶紧调节杆322,调节杆322和限位板3固定连接。放置料箱前,人们可通过控制调节杆322伸出调节座321的长度使两块限位板3的间距发生变化,限位板3的位置可调节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料箱和包装箱。传送时,料箱和包装箱位于两块限位板3之间,限位板3限制了料箱和包装箱的移动范围,使得料箱和包装箱不易左右移动。导向块31扩大了料箱和包装箱进入两块限位板3之间时的入口,起到导向的作用。
如图1、图2所示,推箱机构12包括推移块121、推移气缸122、让位块123和让位气缸124,推移气缸122位于第一传送带111的左侧,推移块121和推移气缸12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让位气缸124位于第一传送带111的前侧且活塞杆和让位块123固定连接,推移气缸122和让位气缸124均固定在机架9上,推移块121的后端固定有向左侧延伸的挡板125。当料箱移动至与让位块123抵接时,料箱在让位块123的限制下不会继续移动。当推移块121的正右方堆积有三个料箱时,将让位气缸124的活塞杆向远离料箱的一侧移动,使得让位块123前移并与料箱分离。同时将推移气缸122的活塞杆伸长,推移块121随之移动并将三个料箱同时向靠近吸落机构13的一侧移动。让位块123可在让位气缸124的作用下移动使得前三个料箱不会在后续的料箱和让位块123的共同作用下被夹紧,保障了推移块121的正常工作。挡板125在推移气缸122的活塞杆伸长时能够避免后续的料箱移动至推移气缸122的缸筒和推移块121之间,使得料箱不会影响推移块121的复位。
如图1、图2所示,第一传送带111的右侧设有固定在机架9上的移动台4,移动台4位于吸落机构13的下方。移动台4的上端面固定有两块固定板41,两块固定板41之间形成供料箱通过的通道。固定板41的左端固定有延伸块42,两个延伸块42向远离彼此的一侧延伸,固定板41靠近彼此的一面固定有阻挡块43。料箱在推移块121的作用下与第一传送带111分离并沿移动台4移至与阻挡块43抵接,此时料箱位于吸落机构13的正下方,延伸块42在料箱移动至两块固定板41之前起到导向的作用。
如图2、图4所示,吸落机构13包括升降板131、吸盘132和升降气缸133,升降气缸133的缸筒固定在机架9上且活塞杆朝向下侧。升降气缸133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横板134,横板134的下端面固定有四根竖杆135,四根竖杆135的下端与升降板131固定连接。吸盘132的数量为九个且均固定在升降板131的下侧,吸盘132通过真空管连接有真空泵(图中未示出)。移动台4的下侧设有固定在机架9上的支撑架5,支撑架5包括支撑板51,支撑板51上设有供料箱通过的卸料孔52。支撑板51的上端面固定有两条滑轨53,滑轨53上放置有两块封闭板56,当两块封闭板56抵接时可封闭卸料孔52。封闭板56的下端面固定有两块滑动板54,两块滑动板54分别位于支撑板51的左右两侧。支撑架5上固定有两个驱动气缸55,两个驱动气缸55的活塞杆分别通过连杆和两块滑动板54固定连接。
如图2、图4所示,当料箱移动至与阻挡块43抵接时,将推移块121和让位块123移至原位。再通过推移气缸122和让位气缸124推动下一组的三个料箱,当升降板131的正下方有九个料箱时,九个吸盘132分别和九个料箱的位置对应,此时料箱位于封闭板56上。接着通过真空泵使吸盘132吸住料箱,再通过升降气缸133使升降板131上移,使得吸盘132带动料箱上移并与封闭板56分离。然后通过驱动气缸55使两块封闭板56沿滑轨53向远离彼此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卸料孔52露出,再使升降气缸133的活塞杆伸长使料箱穿过卸料孔52放置在位于第二传送带211上的包装箱内。
如图2、图5所示,第一限位机构23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231和第一限位块232,第二限位机构24包括第二光电传感器241和第二限位块242,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二限位块242的下侧均设有驱动其上下移动的限位气缸233。第一限位块232位于第二限位块242的后侧,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二限位块242上均设有滚轮234。
如图1、图5所示,撑箱机构22包括定位架221、撑箱气缸222和四个撑箱片223,定位架221固定在机架9上。定位架221包括定位板224,定位板224位于第二传送带211的正上方。撑箱片223包括水平部225、第一弯折部226和第二弯折部227,第一弯折部226位于水平部225和第二弯折部227之间。撑箱气缸222的活塞杆穿过定位板224与水平部225固定连接,第一弯折部226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弯折部227的倾斜角度,相邻两个撑箱片223之间的夹角为90°。定位板224上设有两个让位孔228,两个让位孔228分别位于撑箱气缸222的左右两侧,其中两个第一弯折部226和第二弯折部227可分别穿过两个让位孔228。定位板224内穿设有两根定位杆229,两根定位杆229分别位于撑箱气缸222的左右两侧。
如图2、图5所示,当包装箱在第二传送带211的作用下移至撑箱片223的正下方时,第一光电传感器231受到感应,使得位于第一限位块232下侧的限位气缸233的活塞杆伸长,使得第一限位块232伸至第二传送带211上侧,此时包装箱受到第一限位块232的阻挡不能继续移动。再将撑箱气缸222的活塞杆伸长,四个撑箱片223随之下移并使水平部225进入包装箱的箱体内,此时包装箱的四块盖板分别和四个第一弯折部226抵接并在第一弯折部226的作用下向远离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使得包装箱整体的开口变大,然后通过撑箱气缸222使撑箱片223上移,撑箱气缸222左右两侧的第一弯折部226和第二弯折部227穿过让位孔228,让位孔228增大了撑箱片223在竖直方向上的活动空间。由于盖板自身的回弹性能差,盖板被撑开后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不易恢复原位,使得包装箱的开口增大,从而使料箱在放进包装箱的过程中不易使盖板向靠近箱体开口的一侧移动,不会影响料箱的正常放置。定位杆229使得撑箱片223不易向一侧倾斜,提高了撑箱片223的稳定性。
如图3、图4所示,机架9上固定有四块支板6,其中位于前侧的两块支板6和后侧的两块支板6之间分别转动连接有一根转动杆61。左侧的支板6上连接有转动气缸62,转动气缸62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转动块63,转动块63的另一端与转动杆61固定连接。转动杆61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卡固块64,两个卡固块64呈对角设置。第二传送带211上方的其中一块限位板3上连接有定位气缸7,定位气缸7的活塞杆上固定有定位块8。当包装箱移动至吸盘132的正下方时,第二光电传感器241受到感应使第二限位块242伸出,包装箱受到第二限位块242的限制停止运动,定位气缸7驱动定位块8向靠近包装箱的一侧移动,从而起到进一步固定包装箱的作用。转动气缸62的活塞杆伸长,转动块63随之移动,进而带动转动杆61和卡固块64转动,使得卡固块64运动至包装箱的盖板的内侧,此时卡固块64起到限制盖板向靠近彼此的一侧移动的作用,便于料箱放入包装箱内。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装箱时,先将开口朝后的料箱放置在后侧的第一传送带111上,料箱在后侧的第一传送带111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当料箱移动至前侧的第一传送带111时,由于两条第一传送带111之间存在高度差,料箱会向前翻转使其开口朝上,当料箱移至与让位块123抵接时受到让位块123的限制不能继续移动。当推移块121的正右方有三个料箱时,先通过让位气缸124使让位块123向前移动,再通过推移气缸122使推移块121将三个料箱推动至与阻挡块43抵接,然后通过推移气缸122将推移块121移至原位,通过让位气缸124将让位块123移至原位。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升降板131的正下方有九个料箱,然后通过升降气缸133使吸盘132下移并吸住料箱,再通过升降气缸133使料箱上移并与封闭板56分离,接着通过驱动气缸55使两块封闭板56背向运动,从而使卸料孔52露出。
将开口朝上的包装箱放置在第二传送带211上,第二传送带211能够带动包装箱向前移动,当包装箱移动至撑箱片223的正下方时,第一光电传感器231受到感应,第一限位块232在位于其下侧的限位气缸233的作用下伸出第二传送带211,此时包装箱受到第一限位块232的限制不会继续移动。然后通过撑箱气缸222使撑箱片223下移,四个撑箱片223分别和包装箱的四块盖板接触并使盖板向远离箱体的开口的一侧移动,使得包装箱的开口变大,然后通过撑箱气缸222使撑箱片223移至原位。接着将第一限位块232向下移动,包装箱在第二传送带211的作用下继续向前移动。当包装箱移至卸料孔52的正下方时,第二光电传感器241受到感应,第二限位块242在位于其下侧的限位气缸233的作用下伸出,包装箱在第二限位块242的限制下停止运动。定位块8在定位气缸7的作用下顶紧包装箱,卡固块64在转动气缸62的作用下转动至包装箱的四块盖板的内侧。然后通过升降气缸133使升降板131下移,从而将料箱放置在包装箱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9)、用于传送料箱的第一送料工位(1)以及用于传送包装箱的第二送料工位(2),所述第二送料工位(2)包括撑箱机构(22),所述撑箱机构(22)包括定位架(221)、撑箱气缸(222)和撑箱片(223),所述定位架(221)与所述机架(9)连接,所述撑箱气缸(222)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定位架(221)与所述撑箱片(223)固定连接,所述撑箱片(223)向远离所述包装箱的开口的一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撑箱片(223)包括水平部(225)、第一弯折部(226)和第二弯折部(227),所述撑箱气缸(222)的活塞杆与所述水平部(22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226)位于所述水平部(225)和第二弯折部(227)之间,所述第一弯折部(226)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2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撑箱片(223)的数量为四个且相邻两个撑箱片(223)的夹角为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架(221)上设有两个让位孔(228),其中两个撑箱片(223)的第一弯折部(226)和第二弯折部(227)可分别穿过两个让位孔(22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撑箱气缸(22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根定位杆(229),所述定位杆(229)穿过所述定位架(221)与所述水平部(225)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料工位(1)包括第一传送机构(11)和吸落机构(13),所述第一传送机构(11)包括第一传送带(111);所述第二送料工位(2)还包括第二传送机构(21),所述第二传送机构(21)包括第二传送带(211),所述第一传送带(111)和第二传送带(211)的上方均设有两块限位板(3),两块所述限位板(3)远离彼此的一面设有至少一组用于调节其间距的调节组件(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2)包括调节座(321)、调节杆(322)和调节螺栓(323),所述调节座(321)固定在所述机架(9)上,所述调节杆(322)穿过所述调节座(321)与所述限位板(3)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栓(323)与所述调节座(321)螺纹连接后顶紧所述调节杆(3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9)上固定有四块位于所述吸落机构(13)正下方的支板(6),其中位于前侧的两块支板(6)和后侧的两块支板(6)之间分别转动连接有一根转动杆(61),左侧的所述支板(6)上连接有转动气缸(62),所述转动气缸(62)的活塞杆上固定有转动块(63),所述转动块(63)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杆(6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61)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卡固块(64),两个所述卡固块(64)呈对角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料工位(2)还包括第一限位机构(23)和第二限位机构(24),所述第一限位机构(23)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231)和第一限位块(232),所述第一限位块(232)位于所述撑箱片(223)的正下方;所述第二限位机构(24)包括第二光电传感器(241)和第二限位块(242),所述第二限位块(242)位于所述吸落机构(13)的正下方,所述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二限位块(242)的下侧均设有驱动其上下移动的限位气缸(23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装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送带(211)上侧的其中一块限位板(3)远离另一块限位板(3)的一侧设有定位气缸(7),所述定位气缸(7)的活塞杆连接有定位块(8),所述定位块(8)位于所述吸落机构(13)的正下方。
CN201822045318.8U 2018-12-06 2018-12-06 一种装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241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45318.8U CN209241452U (zh) 2018-12-06 2018-12-06 一种装箱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45318.8U CN209241452U (zh) 2018-12-06 2018-12-06 一种装箱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41452U true CN209241452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31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4531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241452U (zh) 2018-12-06 2018-12-06 一种装箱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4145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5710A (zh) * 2023-04-04 2023-05-19 安徽中科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载重量传感器生产用包装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5710A (zh) * 2023-04-04 2023-05-19 安徽中科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载重量传感器生产用包装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86090B (zh) 一种多功能高速包装机
CN103662138B (zh) 用于包装棒料产品的开装封一体机
CN107686014B (zh) 袋装水泥自动装车机及其工作原理
CN106697358B (zh) 一种对血袋运输前进行包装的包装装置
CN205367010U (zh) 一种饲料输送装置
CN107128672B (zh) 一种上料翻转设备
CN211468970U (zh) 一种胶带封箱机
CN209241452U (zh) 一种装箱机
CN209258485U (zh) 推入式自动装箱机的装箱机构及其推入式自动装箱机
CN209258548U (zh) 自动添加隔板的隔板机构及其推入式自动装箱机
CN208761618U (zh) 一种药品包装裹条机用输送机构
CN208828179U (zh) 一种全自动纸箱打包码垛系统
CN110789785A (zh) 一种侧封封箱机
CN204400121U (zh) 实现分层合流的物料输送装置
CN209274989U (zh) 一种吸落式装箱机
CN208746368U (zh) 一种新型茶叶包装机下料装置
CN104417797A (zh) 一种倒袋整形输送机
KR101603419B1 (ko) 삼면포 포장식품 집적장치
CN205589894U (zh) 自动送料机
CN104443498A (zh) 一种酒瓶分箱装箱机
CN210854374U (zh) 改进的堆垛机
CN207843451U (zh) 上开盖颗粒袋加料机构
CN109606782B (zh) 具有开合翻盖功能的硬质包装盒传送线
CN109178454B (zh) 一种装礼品袋装置
CN209321886U (zh) 一种用于码垛机的气缸推杆高效分流导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3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