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91920U -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91920U
CN209191920U CN201821890155.7U CN201821890155U CN209191920U CN 209191920 U CN209191920 U CN 209191920U CN 201821890155 U CN201821890155 U CN 201821890155U CN 209191920 U CN209191920 U CN 209191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llision prevention
sensing device
vehicle structure
contact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901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德兆
王肖
霍舒豪
李晓飞
张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901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919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91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91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防撞结构,装配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所述车辆防撞结构包括:安全接触带、感知装置、型材铝轨、多个连接支架和控制器;所述安全接触带设置于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所述感知装置穿设于所述安全接触带内,形成所述车辆防撞结构的感知部分;所述型材铝轨设置于安全接触带的一外侧表面上;每个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型材铝轨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上;所述控制器与感知装置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多数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当安全接触带碰撞到障碍物或行人时,可及时、自动、可靠地检测车辆碰撞情况,并进行制动操作,有效地减轻碰撞事故的危害程度,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驾驶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业与电子业是世界工业的两大金字塔,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汽车上的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技术进入机电一体化阶段的今天,地位极为重要。
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控制系统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增强汽车的安全、舒适和方便。应用的电子技术主要有:电子控制安全气囊、智能记录仪、雷达式距离报警器、中央控制门锁、自动空调、自动车窗、车门、座椅、刮水器、车灯控制、电源控制以及充电器等。近年来汽车的自动调速系统,主动式汽车防撞系统,汽车检测和自诊断系统以及汽车导航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二十至三十年中,人们主要把精力集中于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方面,例如,在汽车的前部或后部安装保险杠、在汽车外壳四周安装某种弹性材料、在车内相关部位安装各种形式的安全带及安全气囊等等,以减轻汽车碰撞带来的危害。安装防撞保险杠固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碰撞给本车造成的损坏,却无法消除对被撞物体的伤害,这些被动安全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在行驶中发生碰撞造成的问题。如果从预防撞车事故的发生的角度着眼,在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方面下功夫,则可在汽车安全性领域有较大的突破。
汽车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汽车距其前方物体(如汽车、行人或其它障碍物)的距离与汽车本身的车速不相称造成的,即距离近而相对速度又太高。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汽车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汽车的车速就要根据与前方物体的距离变化由执行机构进行控制,使汽车始终在安全车速下行驶。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减少车祸的发生。但是,仍存在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可能。
并且,对于新兴的低速自动驾驶物流车来说,目前的自动驾驶物流车前后端的防撞结构一般为机械结构装置或内部弹簧压缩形式,机械结构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检测的精度及可靠性存在不足,碰撞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急需设置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防撞结构,以满足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车辆防撞结构,且能够及时、自动、可靠地检测车辆碰撞情况,有效地减轻碰撞事故的危害程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防撞结构,装配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所述车辆防撞结构包括:安全接触带、感知装置、型材铝轨、多个连接支架和控制器;
所述安全接触带设置于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所述感知装置穿设于所述安全接触带内,形成所述车辆防撞结构的感知部分;所述型材铝轨设置于所述安全接触带的一外侧表面上;每个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型材铝轨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知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知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感知装置生成碰撞信号并传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信号对所述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制动操作。
优选的,所述型材铝轨的横截面为弧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安全接触带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型材铝轨的形状大小相匹配。
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感知装置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安全接触带的形状大小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型材铝轨设置于所述安全接触带靠近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的一外侧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感知装置与所述安全接触带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感知装置为触边。
优选的,所述感知装置为缓冲器。
优选的,所述连接支架的个数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撞结构,适用于大多数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当安全接触带碰撞到障碍物或行人时,感知装置进行感应并向控制器传送信号,控制车辆制动,可及时自动地检测车辆碰撞情况,从而有效地减轻碰撞事故的危害程度,检测精度高,可靠性强,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感知碰撞的效果具有一定滞后性的问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撞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撞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提供的车辆防撞结构,适用于大多数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当安全接触带碰撞到障碍物或行人时,感知装置进行感应并向控制器传送信号,控制车辆制动,可及时自动地检测车辆碰撞情况,从而有效地减轻碰撞事故的危害程度,检测精度高,可靠性强,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感知碰撞的效果具有一定滞后性的问题,实用性强。
图1、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撞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和局部放大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防撞结构,其装配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适用于大多数的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具体的,所述车辆防撞结构包括安全接触带1、感知装置2、型材铝轨3、控制器4和多个连接支架5。
其中,安全接触带1为柔性可弯转的带状物,采用柔性的防撞绝缘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安全接触带1设置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可作为车辆的碰撞减缓部分,当低速自动驾驶车辆与障碍物或行人发生碰撞时,首先与安全接触带1相接触,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掉一部分冲击力,减少对人员和车辆的伤害。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中所涉及的“前后端”是指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相对于行驶方向上的前后方。
感知装置2作为车辆防撞结构的感应部件,其穿设于安全接触带1内,形成车辆防撞结构的感知部分。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感知装置2的整体设置于安全接触带1的内部,优选的,感知装置2与安全接触带1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固定连接,感知装置2的外表面为高绝缘材料,其内部包含两条导电接触面,当装有感知装置2的安全接触带1碰撞到障碍物、行人(或障碍物、行人碰撞到安全接触带1)时,感知装置2的两条导电接触面相接触产生电信号并传送给控制器4,再由控制器4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感知装置2为触边,触边是一种橡胶带状的压敏开关,也为柔性可弯折的带状物,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安全接触带1的内部,构成一个整体,形成车辆防撞结构的感知部分。当装有触边的安全接触带1碰撞到障碍物、行人(或障碍物、行人碰撞到安全接触带1)时,触边的两条导电接触面相接触,从而感应到该碰撞动作,传送信号给控制器4,从而由控制器4进行解析分析进行下一步具体操作。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感知装置2为缓冲器,其工作原理与触边的工作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只是其结构与触边不同,缓冲器相比触边还具有聚亚安酯覆盖的泡沫橡胶附件,用以保护与其接触的其他物体,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型材铝轨3作为本实施例车辆防撞结构的主要支撑部件,型材铝轨3设置于安全接触带1的一外侧表面上,从而采用型材铝轨3将柔软的安全接触带1及感知装置2支撑起来,使整个安全接触带1具有一定的形状,并增加其强度。在一个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型材铝轨3设置于安全接触带1靠近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的一外侧表面上,具体如图2所示,既不妨碍对碰撞动作的感知效果,且安装更简便。
另一方面,为对低速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形成更有效的保护,本申请车辆防撞结构的整体结构与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整体车型相匹配,优选的,所述型材铝轨3的横截面为弧形,同时,型材铝轨3两端的直线距离不小于自动驾驶车辆前后端的长度,且安全接触带1的形状大小与型材铝轨3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感知装置2的形状大小与安全接触带1的形状大小相匹配,从而使得车辆防撞结构的整体结构为弧形,对车身整体的保护范围更大,效果更好。
而连接支架5作为本实施例车辆防撞结构的辅助支撑部件和连接部件,将与安全接触带1相连接的型材铝轨3连接在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上,从而将车辆防撞结构固定在自动驾驶车辆上。详细的,每个连接支架5的一端与型材铝轨3相连,另一端连接在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上。进一步优选的,连接支架5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连接支架5对称连接在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上。
控制器4为车辆防撞结构的控制系统,安装在自动驾驶车辆的前部,用于传递防撞信号,控制器4与感知装置2电性连接,构成灵活通用的紧急停止系统。当自动驾驶车辆与外部物体发生碰撞时,感知装置2生成碰撞信号并传送给控制器4,控制器4根据碰撞信号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制动操作,从而使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快速、平稳的停止下来。
以上是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撞结构的各个部件、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介绍,下面结合图1-图2,以应用于低速自动驾驶物流车中的车辆防撞结构为例,对该车辆防撞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低速自动驾驶物流车的前端和后端通过连接支架5分别安装一个车辆防撞结构,感知装置2与控制器4电性连接。当物流车前端及后端的装有触边或缓冲器的安全接触带1撞击到障碍物或者行人时,首先与具有弹性的安全接触带1相接触,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一部分冲击力,减少对人员和车辆的伤害。另一方面,柔性的感知装置2变形,使其内部的两条导电接触面相接触,从而产生电信号并传送给控制器4,控制器4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制动,控制物流车快速、平稳地停止运动。本申请中的车辆防撞结构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及时做出动作,通过降低车速、紧急制动来降低相对速度,减少能量以避免或减少无人驾驶物流车的碰撞程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撞结构,适用于大多数低速自动驾驶车辆,当安全接触带碰撞到障碍物或行人时,感知装置进行感应并向控制器传送信号,控制车辆制动,可及时自动地检测车辆碰撞情况,从而有效地减轻碰撞事故的危害程度,检测精度高,可靠性强,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感知碰撞的效果具有一定滞后性的问题,实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中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达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防撞结构,装配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防撞结构包括:安全接触带、感知装置、型材铝轨、多个连接支架和控制器;
所述安全接触带设置于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前后端;所述感知装置穿设于所述安全接触带内,形成所述车辆防撞结构的感知部分;所述型材铝轨设置于所述安全接触带的一外侧表面上;每个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型材铝轨相连,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知装置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知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感知装置生成碰撞信号并传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碰撞信号对所述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制动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铝轨的横截面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接触带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型材铝轨的形状大小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装置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安全接触带的形状大小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铝轨设置于所述安全接触带靠近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底盘的一外侧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装置与所述安全接触带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装置为触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装置为缓冲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的个数为两个。
CN201821890155.7U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Active CN209191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0155.7U CN209191920U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90155.7U CN209191920U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91920U true CN209191920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24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90155.7U Active CN209191920U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919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1890A (zh) 一种汽车主动防撞系统
CN109591754B (zh) 一种保护车人碰撞事故中人地碰撞损伤的方法
CN108657094B (zh) 一种防碰撞装置
CN108638988A (zh) 一种汽车防撞系统
CN101804800A (zh) 一种汽车正面碰撞主动保护系统
CN100572150C (zh) 行人保护装置
CN205468912U (zh) 汽车安全缓冲防碰撞系统
JP4262721B2 (ja) 歩行者用保護手段を駆動制御するための装置
CN209191920U (zh) 一种车辆防撞结构
CN110027494A (zh) 一种客车前防撞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08198183U (zh) 一种用于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保护驾驶员的自移动座椅系统
CN107139876A (zh) 一种用于客车驾驶舱的保护装置
CN204472740U (zh) 一种基于信号实时反馈的汽车自动防碰撞装置
CN201120875Y (zh) 汽车智能防碰系统
CN207889586U (zh) 一种汽车被动安全椅迅速后撤机构
CN105922957A (zh) 一种双向防护的汽车前保险杠
CN208544267U (zh) 一种汽车防撞装置
CN208760565U (zh) 一种防碰撞装置
CN205149777U (zh) 一种轿车行人碰撞预防性安全装置
CN210793072U (zh) 一种汽车防撞保险杠
CN201484346U (zh) 汽车防碰撞与缓冲安全系统
CN112277868B (zh) 一种行人保护系统及方法
CN107226075A (zh)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CN209719557U (zh) 一种自动紧急制动装置
CN208993621U (zh) 汽车高速碰撞缓冲防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B4-006, maker Plaza, 338 East Street,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100096

Patentee after: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B4-006, maker Plaza, 338 East Street,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100096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Idriverplus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