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9614U - 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89614U CN209189614U CN201821996900.6U CN201821996900U CN209189614U CN 209189614 U CN209189614 U CN 209189614U CN 201821996900 U CN201821996900 U CN 201821996900U CN 209189614 U CN209189614 U CN 2091896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base
- die holder
- guide post
- backing plate
- upper di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垫板、导柱及安装于垫板与下模座之间的模芯机构,上模座设于垫板上方,所述的导柱包括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第一导柱连接于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第二导柱连接于上模座、垫板及下模座之间,形成四角立柱架空结构。所述的模芯机构底部通过第三支撑座与下模座连接,顶部通过第一支撑座与设于垫板底部的定位座连接,且第一支撑座与第三支撑座之间连接有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内部设有推料块和套接于推料块外围的整形凹模,第二支撑座与第三支撑座内部设有对产品进行拉伸、切边及成型的加工模具,上述模座是通过油压机驱动,加工模具通过液压缸推动对应支撑机构实现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所描述的实施方案整体涉及机油壳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施方案涉及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其中,汽车行业中的机油壳的生产涉及到多个工序,包括落料、切边、拉伸、再拉伸和切边及整形等,以往生产机油壳由于工序较多和模具的技术限制,一台模具无法同时完成多个加工工序,需要多台模具进行加工生产;所以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限制了大多企业的生存发展。针对此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完成机油壳落料、切边、拉伸、再拉伸和切边及整形等工序的模具系统,对模具进行了结构改进和优化不需要多台模具进行加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上述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能够对机油壳产品从落料、切边、第一拉伸、第二拉伸、飞边、整形等工序进行一体加工的模具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对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的结构、加工操作工序进一步的改进: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垫板、导柱及安装于垫板与下模座之间的模芯机构,上模座设于垫板上方,所述的导柱包括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第一导柱连接于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第二导柱连接于上模座、垫板及下模座之间,上模座、垫板通过导套与导柱连接且通过油压机和液压缸驱动而沿导柱上下滑动;所述的模芯机构外部由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及第三支撑座来支撑构造,模芯机构通过第三支撑座与下模座连接,顶部通过第一支撑座与设于垫板底部的定位座连接,且第一支撑座与第三支撑座之间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通过连接座相互连接,第一支撑座内部设有推料块和套接于推料块外围的整形凹模,第二支撑座内部设有成型凸模,成型凸模上方设有拉伸凹模且底部设有支撑柱,成型凸模外围套接切边凸模,切边凸模外围且拉伸凹模下方设有拉伸凸模,所述的拉伸凸模和切边凸模底部设置支撑圈;所述的第二支撑座底部螺丝连接有凸模,凸模底部连接有压边圈,所述的第三支撑座底部螺丝连接有凹模,凹模顶部连接有导向板,其中导向板与凹模之间设置进料口。
关于料件A的加工方案改进,所述的上模座、垫板及定位座中部均设置穿孔,上模座底部固定有与推料块相连接的拉伸弹簧,上模座上下移动时拉伸弹簧对推料块产生弹性压力和拉力;所述的第二支撑座与压边圈夹持料件A,第二支撑座向下移动时与凹模错位,凹模刀口对料件A进行第一次切边,第二支撑座与压边圈夹持料件A向下移动,成型凸模保持不动进行第一次拉伸;所述的拉伸凹模和拉伸凸模夹持料件A继续向下移动成型凸模保持不动进行第二次拉伸,成型凸模顶部顶触料件A中部形成向上突起的形状结构,所述的切边凸模对料件A进行飞边;液压缸推动压边圈和支撑圈时上模座和垫板向上移动,拉伸弹簧对推料块产生弹性拉力,推料块与成型凸模分离时料件A退料。
关于动力驱动的方案改进,在油压机驱动下上模座、垫板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向下移动,上模座、垫板通过液压缸推动支撑圈、压边圈而沿导柱向上滑动,通过油压机和液压缸的动力支持,从而实现模座、垫板及模芯机构内部各模具的加工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模座对应压边圈、支撑圈位置设有与液压缸直径尺寸相匹配的缸孔,液压缸从下模座底部的缸孔穿入再与压边圈和支撑圈的底部抵触推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分别连接上模座、垫板及下模座的四个角位,形成四角立柱架空结构,凸模、压边圈的内径与第二支撑座内径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的凹模、拉伸凹模、拉伸凸模、切边凸模及凸模均设有刀口,凹模和凸模产生错位移动而对料件A进行第一次切边,切边凸模对料件A进行飞边切割。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柱顶部设有与成型凸模相匹配的凹槽,支撑柱对成型凸模起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三支撑座与下模座连接端外围套接有定位圈。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模座、下模座、垫板、定位座、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第三支撑座及凸模之间均是通过螺丝相互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用于机油壳的生产和加工,针对以往模具生产和加工机油壳的不足作出改进,本模具系统设有可上下移动模座、垫板及模芯机构实现对产品的拉伸和成型,模芯内部设有多种凸模、凹模和切边模具进行产品的切边、飞边及整形,由于机油壳的生产和加工其工序较为复杂的,传统的方式需要结合多套模具才能完成,本公开将其集聚于一套改进型模具即可完成上述难题,有效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下面的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时,可以获得对本公开内容的更好的理解。
图1示出了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2示出了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之拉伸状态的B-B剖切视图;
图3示出了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之切边和整形状态的B-B剖切视图;
图4示出了图2中X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示出了图3中Y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包括体现公开的各种元素的样本系统、方法和装置。然而,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公开可以除本文所述的那些形式之外的多种形式来实施。
参考上述附图1~附图5可知,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垫板3、导柱4及安装于垫板3与下模座2之间的模芯机构,上模座1设于垫板3上方,所述的导柱4包括第一导柱41和第二导柱42,第一导柱41连接于上模座1与下模座2之间,第二导柱42连接于上模座1、垫板3及下模座2之间,上模座1、垫板3通过导套43与导柱4连接且通过油压机和液压缸驱动而沿导柱4上下滑动。所述的模芯机构外部由第一支撑座6、第二支撑座7及第三支撑座8来支撑构造,模芯机构通过第三支撑座8与下模座2连接,顶部通过第一支撑座6与设于垫板3底部的定位座5连接,且第一支撑座6与第三支撑座8之间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座7,第一支撑座6与第二支撑座7通过连接座9相互连接,第一支撑座6内部设有推料块10和套接于推料块10外围的整形凹模11,第二支撑座7内部设有成型凸模12,成型凸模12上方设有拉伸凹模13且底部设有支撑柱14,成型凸模13外围套接切边凸模15,切边凸模15外围且拉伸凹模13下方设有拉伸凸模16,所述的拉伸凸模16和切边凸模15底部设置支撑圈17。所述的第二支撑座7底部螺丝连接有凸模18,凸模18底部连接有压边圈19,所述的第三支撑座8底部螺丝连接有凹模20,凹模20顶部连接有导向板21,其中导向板21与凹模20之间设置进料口22。
优选的实施例是,如附图1、附图2及附图4所示,定位座5与导向板21之间设有料件A的进料口22,当料件A插入后,第二支撑座7与压边圈19夹持料件A,第二支撑座7向下移动时与凹模20错位,凹模20的刀口27对料件A进行第一次切边,第二支撑座7与压边圈19夹持料件A向下移动,成型凸模12保持不动进行第一次拉伸,料件A切边后,且进行了第一次拉伸,第二支撑座7与压边圈19之间没有余料了。此时,拉伸凹模13和拉伸凸模16之间进行夹持料件A继续往下移动进行第二次拉伸动作,成型凸模12保持不动情况下料件A被成型凸模12顶部顶触而形成与成型凸模12一样凸形的形状,然后切边凸模15对拉伸凹模13和拉伸凸模16之间的余料进行飞边处理;如附图3和附图5所示,飞边处理后由整形凹模11进行整形加工。待整形加工完毕,上模座1和垫板3向上移动带动支撑座的动作,同时拉伸弹簧23对推料块10产生弹性拉力,拉伸凹模13向上移动料件A脱离成型凸模12完成加工动作。
根据上述方案,上模座1和垫板3的动作是靠油压机来牵引驱动的,在油压机驱动下上模座1、垫板3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支撑座6和第二支撑座7向下移动,上模座1、垫板3通过液压缸推动支撑圈17、压边圈19而沿导柱4向上滑动,通过油压机和液压缸的动力支持,从而实现模座、垫板3及模芯机构内部各模具的加工动作。支撑圈17和压边圈19是由液压缸提供动力来推动使其向上移动的,所述的下模座2对应支撑圈17、压边圈19位置设有与液压缸直径尺寸相匹配的缸孔25,液压缸从下模座2底部的缸孔25穿入再与支撑圈17和压边圈19的底部抵触推动,另外,成型凸模12是由支撑柱14顶部设置与其底部相匹配的凹槽来嵌合支撑的。
虽然已相当详细地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一旦充分理解了上述公开内容,各种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明晰。权利要求旨在被解释为包括所有这样的变型和修改。
Claims (9)
1.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垫板(3)、导柱(4)及安装于垫板(3)与下模座(2)之间的模芯机构,上模座(1)设于垫板(3)上方,所述的导柱(4)包括第一导柱(41)和第二导柱(42),第一导柱(41)连接于上模座(1)与下模座(2)之间,第二导柱(42)连接于上模座(1)、垫板(3)及下模座(2)之间,上模座(1)、垫板(3)通过导套(43)与导柱(4)连接且通过油压机和液压缸驱动而沿导柱(4)上下滑动;
所述的模芯机构外部由第一支撑座(6)、第二支撑座(7)及第三支撑座(8)来支撑构造,模芯机构底部通过第三支撑座(8)与下模座(2)连接,顶部通过第一支撑座(6)与设于垫板(3)底部的定位座(5)连接,且第一支撑座(6)与第三支撑座(8)之间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座(7),第一支撑座(6)与第二支撑座(7)通过连接座(9)相互连接,第一支撑座(6)内部设有推料块(10)和套接于推料块(10)外围的整形凹模(11),第二支撑座(7)内部设有成型凸模(12),成型凸模(12)上方设有拉伸凹模(13)且底部设有支撑柱(14),成型凸模(12)外围套接切边凸模(15),切边凸模(15)外围且拉伸凹模(13)下方设有拉伸凸模(16),所述的拉伸凸模(16)和切边凸模(15)底部设置支撑圈(17);
所述的第二支撑座(7)底部螺丝连接有凸模(18),凸模(18)底部连接有压边圈(19),所述的第三支撑座(8)底部螺丝连接有凹模(20),凹模(20)顶部连接有导向板(21),其中导向板(21)与凹模(20)之间设置进料口(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座(1)、垫板(3)及定位座(5)中部均设置穿孔,上模座(1)底部固定有与推料块(10)相连接的拉伸弹簧(23),上模座(1)上下移动时拉伸弹簧(23)对推料块(10)产生弹性压力和拉力;
所述的第二支撑座(7)与压边圈(19)夹持料件A,第二支撑座(7)向下移动时与凹模(20)错位,凹模(20)的刀口(27)对料件A进行第一次切边,第二支撑座(7)与压边圈(19)夹持料件A向下移动,成型凸模(12)保持不动进行第一次拉伸;
所述的拉伸凹模(13)和拉伸凸模(16)夹持料件A继续向下移动成型凸模(12)保持不动进行第二次拉伸,成型凸模(12)顶部顶触料件A中部形成向上突起的形状结构,所述的切边凸模(15)对料件A进行飞边;
液压缸推动压边圈(19)和支撑圈(17)时上模座(1)和垫板(3)向上移动,拉伸弹簧(23)对推料块(10)产生弹性拉力,推料块(10)与成型凸模(12)分离时料件A退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油压机驱动下上模座(1)、垫板(3)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支撑座(6)和第二支撑座(7)向下移动,上模座(1)、垫板(3)通过液压缸推动支撑圈(17)、压边圈(19)而沿导柱(4)向上滑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座(2)对应压边圈(19)、支撑圈(17)位置设有与液压缸直径尺寸相匹配的缸孔(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柱(41)和第二导柱(42)分别连接上模座(1)、垫板(3)及下模座(2) 的四个角位,形成四角立柱架空结构,凸模(18)、压边圈(19)的内径与第二支撑座(7)内径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模(20)、拉伸凹模(13)、拉伸凸模(16)、切边凸模(15)及凸模(18)均设有刀口(2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14)顶部设有与成型凸模(12)相匹配的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支撑座(8)与下模座(2)连接端外围套接有定位圈(26)。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座(1)、下模座(2)、垫板(3)、定位座(5)、第一支撑座(6)、第二支撑座(7)、第三支撑座(8)及凸模(18)之间均是通过螺丝相互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96900.6U CN209189614U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96900.6U CN209189614U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89614U true CN209189614U (zh) | 2019-08-02 |
Family
ID=67427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996900.6U Active CN209189614U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89614U (zh) |
-
2018
- 2018-11-30 CN CN201821996900.6U patent/CN20918961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55536B (zh) | 一种支撑板成型模具及采用该模具加工支撑板的方法 | |
CN208976601U (zh) | 一种具有双滑块反向切断结构的冲压模具 | |
CN202539369U (zh) | 一种连续模的折弯机构 | |
CN203592059U (zh) | 一种复合模具 | |
CN202377388U (zh) | 一种汽车备胎仓零件制作系统 | |
CN102513448B (zh) | 一种冲孔翻边复合模具 | |
CN202291045U (zh) | 切边冲孔复合模具 | |
CN103878240B (zh) | 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歧管的成形整形模具 | |
CN209189614U (zh) | 一种高效生产机油壳模具系统 | |
CN203281734U (zh) | 一种汽车雨刮器安装支架的拉伸模具 | |
CN208662305U (zh) | 一种汽车装饰尾管外壳的成型模具 | |
CN202291065U (zh) | 开罐器连续冲压模具结构 | |
CN203508780U (zh) | 滤清器密封板连续冲压成型模具 | |
CN216911769U (zh) | 一种具有两种不同斜楔结构的冲压模具 | |
CN206492837U (zh) | 一种成形及旋切边连续模结构 | |
CN214919714U (zh) | 一种模内快速控制定位钉升降的模具 | |
CN213671449U (zh) | 一种合并拉伸模具 | |
CN213915760U (zh) |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端盖的拉伸模 | |
CN210358842U (zh) | 前门安装金属支架模具及其前门安装金属支架 | |
CN210450564U (zh) | 一种圆形筒的数控冲压模具 | |
CN103357757A (zh) | 一种加工汽车上三角窗加强板的修边冲孔模 | |
CN210817115U (zh) | 机械式模内送料机构 | |
CN207043152U (zh) | 一种耳机插针中管的连续冲压模具 | |
CN206241083U (zh) | 一种异形薄壁件冲压模具 | |
CN206153356U (zh) | 一种带切割功能的冲压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