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1308U - 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1308U
CN209181308U CN201821251222.0U CN201821251222U CN209181308U CN 209181308 U CN209181308 U CN 209181308U CN 201821251222 U CN201821251222 U CN 201821251222U CN 209181308 U CN209181308 U CN 209181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flat tube
fin
micro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512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洪亮
马文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512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1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1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1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焊料部,第二集流管设有第二焊料部;扁管本体,扁管本体设有多个、并呈间距设置,扁管本体的表面复合钎料层,扁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配合焊接;及翅片,翅片设于相邻的扁管本体之间,且翅片的两端还分别紧贴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安装时,扁管本体上的钎料层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熔融连接,从而实现扁管本体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装配连接;同时,翅片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之间均不会发生溶蚀作用,从而提高了钎焊质量及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钎焊后翅片紧贴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满足安装要求。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通道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微通道换热器的生产过程中,集流管、扁管和翅片之间需要连接,通常采用钎焊的方式进行焊接,传统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集流管和翅片外侧均带钎料复合层,钎焊过程中钎料熔化后受重力和毛细作用,过量的集流管表面的钎料流过翅片,将会使接触集流管的翅片熔蚀,产生钎焊缺陷。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该微通道换热器可避免翅片与集流管钎焊时翅片发生溶蚀,从而提高钎焊质量及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且钎焊后翅片紧贴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组件,集流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焊料部,第二集流管设有第二焊料部;扁管组件,扁管组件包括扁管本体,扁管本体设有多个、并呈间距设置,扁管本体的表面复合钎料层,扁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配合焊接、并与对应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及翅片,翅片设于相邻的扁管本体之间,且翅片的两端还分别紧贴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上分别设有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扁管本体的表面复合有钎料层;安装时,扁管本体上的钎料层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熔融连接,从而实现扁管本体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装配连接;同时,翅片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之间均不会发生溶蚀作用,从而提高了钎焊质量及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钎焊后翅片紧贴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满足安装要求。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扁管本体经冲压成型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翅片未复合钎料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设有多个第一插接槽,第二集流管设有多个第二插接槽,第二插接槽与第一插接槽对应设置,扁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配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设有分隔板,分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为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一部分扁管本体的一端与第一管腔相通,另一部分扁管本体的一端与第二管腔相通,第一集流管还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一管腔相通,第二连接管与第二管腔相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还设有第一对接头和第二对接头,第一对接头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管和第一集流管,第二对接头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管和第一集流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边板组件,边板组件包括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对应设置,扁管本体和翅片均设于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均包括钎料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10、第一集流管,111、分隔板,112、第一对接头,113、第一连接管,114、第二连接管,115、第一管腔,116、第二管腔,120、第二集流管,121、第二插接槽,122、第二对接头,200、扁管本体,300、翅片,410、第一边板,420、第二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称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组件,集流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第一集流管110设有第一焊料部,第二集流管120设有第二焊料部;扁管组件,扁管组件包括扁管本体200,扁管本体200设有多个、并呈间距设置,扁管本体200的表面复合钎料层,扁管本体2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配合焊接、并与对应的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连通;及翅片300,翅片300设于相邻的扁管本体200之间,且翅片300的两端还分别紧贴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
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上分别设有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扁管本体200的表面复合有钎料层;安装时,扁管本体200上的钎料层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熔融连接,从而实现扁管本体200与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的装配连接;同时,翅片300与第一集流管110或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均不会发生溶蚀作用,从而提高了钎焊质量及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钎焊后翅片300紧贴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满足安装要求。
通常,微通道换热器在安装时使翅片300和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之间留存预设间隙(如4mm-6mm),该间隙避免翅片300在钎焊时发生溶蚀作用。然而,这种做法不仅增大了整体的微通道换热器占用空间,还降低了翅片300的可用安装空间,并降低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集流管110上设置第一焊料部,第二集流管120上设置第二焊料部,在扁管本体200的表面复合钎料层,而翅片300上未设置钎料层;钎焊时,只有第一焊料部和钎料层发生作用,第二焊料部和钎料层发生焊接作用,熔融后的焊料不会流入到翅片300上,从而避免对翅片300产生溶蚀影响,也不会破坏翅片300的整体结构。同时,由于无需预留翅片300和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之间的预设间隙,从而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内部空间利用率;由于增大了翅片300的可用安装空间(也便于实现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安装尺寸减小),且能够安装更多的翅片300,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换热效率。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如此设置还能够降低生产的材料成本;减少加工生产工序如定位工序等,降低制造成本;由于没有间隙的存在,减少了微通道换热器在钎焊时的吸热量,提高了钎焊炉的链速,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由于没有间隙的存在,避免了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和翅片300之间的间隙漏风,从而提高空气流场的均匀性,提高参与换热的空气流量,进而增加换热量,提高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的设置是为了实现换热介质的集流回流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采用现有技术进行具体结构的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扁管本体200经冲压成型而成。扁管本体200采用冲压工艺一次成型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扁管本体200也可以采用其他加工方式如挤压成型方式获得。
在一个实施例中,翅片300未复合钎料层。翅片300未复合钎料层,从而在扁管本体200与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的连接时,不会对翅片300产生影响,从而提高焊接的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的“复合”指设置方式,如采用敷的方式将钎料层设在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和扁管本体200的表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现有的任意手段实现复合该钎料层,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集流管110设有多个第一插接槽,第二集流管120设有多个第二插接槽121,第二插接槽121与第一插接槽对应设置,扁管本体2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121配合连接。
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121的设置便于扁管本体200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扁管本体200的两端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121对接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集流管110设有分隔板111,分隔板111将第一集流管110分隔为第一管腔115和第二管腔116,一部分扁管本体200的一端与第一管腔115相通,另一部分扁管本体200的一端与第二管腔116相通,第一集流管110还设有第一连接管113和第二连接管114,第一连接管113与第一管腔115相通,第二连接管114与第二管腔116相通。
分隔板111的设置是为了实现换热介质在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和扁管本体200之间的循环流动。如图2所示,根据需要,可以是:当微通道换热器充当蒸发器时,第二连接管114为换热介质的进管,换热介质在进入第一集流管110的第二管腔116后通过对应的一部分扁管本体200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0,然后由第二集流管120再进入到另一部分扁管本体200、并最终流入至第一集流管110的第一管腔115内,通过第一管腔115的第一连接管113流出、并实现循环利用。
当然,在微通道换热器充当冷凝器时为逆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换热介质的流通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集流管110还设有第一对接头112和第二对接头122,第一对接头112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管113和第一集流管110,第二对接头122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管114和第一集流管110。
第一对接头112设于第一管腔115,第二对接头122设于第二管腔116,第一连接管113通过第一对接头112与第一集流管110的第一管腔115相通,第二连接管114通过第二对接头122与第一集流管110的第二管腔116相通。
进一步地,第一对接头112的两端设有螺纹,第一对接头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113和第一集流管110螺纹连接,提高安装效率和安装便捷性;第二对接头122的设置同理。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边板组件,边板组件包括第一边板410和第二边板420,第一边板410和第二边板420对应设置,扁管本体200和翅片300均设于第一边板410和第二边板420之间。
边板组件起到对扁管本体200和翅片300的保护作用。
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一焊料部和第二焊料部均包括钎料层。
由于翅片300未设置钎料层,钎焊时,翅片300表面没有湿润的表面,且不会有过量的钎料流到紧贴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的翅片300上。因此,不会造成紧贴第一集流管110或紧贴第二集流管120的翅片300发生溶蚀,从而大大提高了钎焊合格率及焊接质量。
本实施例中,钎焊时,第一焊料部、第二焊料部及扁管本体200上的钎料层熔融后在重力和毛细作用下朝向扁管本体200和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的连接位置处聚集,从而使扁管本体200与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良好的钎焊焊缝,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钎焊合格率。
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可应用于汽车空调和家用空调。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组件,所述集流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焊料部,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第二焊料部;
扁管组件,所述扁管组件包括扁管本体,所述扁管本体设有多个、并呈间距设置,所述扁管本体的表面复合钎料层,所述扁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焊料部和所述第二焊料部配合焊接、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及
翅片,所述翅片设于相邻的所述扁管本体之间,且所述翅片的两端还分别紧贴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本体经冲压成型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未复合钎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多个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多个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插接槽与所述第一插接槽对应设置,所述扁管本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接槽和所述第二插接槽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为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一部分所述扁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腔相通,另一部分所述扁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腔相通,所述第一集流管还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腔相通,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管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还设有第一对接头和第二对接头,所述第一对接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对接头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边板组件,所述边板组件包括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对应设置,所述扁管本体和所述翅片均设于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料部和所述第二焊料部均包括钎料层。
CN201821251222.0U 2018-08-03 2018-08-03 微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209181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51222.0U CN209181308U (zh) 2018-08-03 2018-08-03 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51222.0U CN209181308U (zh) 2018-08-03 2018-08-03 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1308U true CN209181308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58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51222.0U Active CN209181308U (zh) 2018-08-03 2018-08-03 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13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8079A (zh) * 2020-11-27 2021-03-19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多孔微通道主动冷却结构熔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8079A (zh) * 2020-11-27 2021-03-19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多孔微通道主动冷却结构熔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3034C (zh) 热交换器
KR100927948B1 (ko) 용가재홈이 구비된 열교환기용 헤더파이프
US20080237312A1 (en) Brazing method
US10605536B2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several modules connected by sections
DE112017005880B4 (de) Gestapelter Wärmetauscher
CN206055926U (zh) 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KR20180043304A (ko) 열 교환기용 열 교환 관, 열 교환기 및 그 조립 방법
US11007592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209181308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0862322U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CN205119906U (zh) 一种翅片全铝钎焊式换热器
CN208505067U (zh) 对流双系统微通道换热器
KR102122257B1 (ko) 열교환기
EP1174673A3 (fr) Module d'échange de chaleur,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ce module
CN100434856C (zh) 具有换热介质均分器的板式换热器
CN108981431A (zh) 一种集液管组件及换热器
KR20090096030A (ko) 리턴튜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교환기
US20130056188A1 (en) Cooling structure
KR20070108078A (ko) 중간 조립체 및 열교환기에 연결하는 방법
CN211782874U (zh) 一种一体式多管旁通管散热器
JP2001165587A (ja) 熱交換器用チューブ
CN207335477U (zh)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0530177A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CN205957547U (zh) 一种微通道双层平行流冷凝器
WO2021164394A1 (zh) 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