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76168U - 缠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缠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76168U CN209176168U CN201821927449.2U CN201821927449U CN209176168U CN 209176168 U CN209176168 U CN 209176168U CN 201821927449 U CN201821927449 U CN 201821927449U CN 209176168 U CN209176168 U CN 2091761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connecting plate
- clamp system
- hole
- mount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oring, Repeated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Of Elongat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缠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缠绕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夹紧机构、缠绕导线机构和第一导向槽;夹紧机构设置在第一导向槽的一端,且夹紧机构与第一导向槽的一端间隔设置,夹紧机构和缠绕导线机构平行间隔设置,第一导向槽用于安放高压软管,防护管经过缠绕导线机构与高压软管的头端夹紧在夹紧机构上,缠绕导线机构用于将经过缠绕导线机构的防护管拉平;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紧机构旋转,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缠绕导线机构向远离夹紧机构的一端移动,以使防护管缠绕在高压软管上。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工缠绕效率底下,产品合格率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缠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机上高压软管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和其它零部件产生摩擦,会导致高压软管表面磨损,长时间的摩擦导致高压软管破裂,造成油脂泄露,从而影响注塑机的正常使用,因而需要在高压软管的外表面缠绕一层防护软管来防止高压软管在使用过程中过度磨损,增加软管使用寿命。
然而现阶段注塑机高压软管的缠绕大多采用手动的方式进行缠绕防护管类似弹簧形状,但是防护管存在一定的硬度,手工缠绕过程中硬度越大缠绕越困难,硬度越低缠绕容易但是防护效果差,而且防护管采用手工缠绕效率十分低下,且长时间作业容易导致员工作业疲劳,从而降低产品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缠绕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工缠绕效率底下,产品合格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缠绕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夹紧机构、缠绕导线机构和第一导向槽;
所述夹紧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端,且所述夹紧机构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夹紧机构和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槽用于安放高压软管,防护管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与所述高压软管的头端夹紧在所述夹紧机构上,所述缠绕导线机构用于将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的防护管拉平;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夹紧机构旋转,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向远离所述夹紧机构的一端移动,以使所述防护管缠绕在所述高压软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夹具主体、夹具头和执行部;
所述夹具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台、第二安装台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安装台和所述第二安装台呈阶梯状,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夹具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台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夹具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所述执行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台上,且所述执行部与所述夹具头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连接,所述夹具头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高压软管的头端和防护管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部包括支架、连接架和把手;
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台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夹具头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所述连接架靠近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所述把手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连接架靠近支架的一端能够相对所述支架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第二开口,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和两个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架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夹具头一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包括把握端和与把握端连接的连接端;
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架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开口,两个所述第三开口之间形成有第一凸起,所述第四连接板上设置两个第四开口,两个所述第四开口之间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配合;
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四通孔,连接块的一端设置在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之间,连接块的另一端设在远离所述夹具头一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以将所述连接端铰接在所述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包括定位架、定位块、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
所述定位块设置在所述定位架的底端,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定位架远离所述定位块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定位架的外侧;
所述定位架靠近所述夹具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定轮,所述第二安装板设置有第一动轮和第二动轮,所述第一动轮和所述第二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轮和所述第二动轮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定轮向远离所述定位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动轮设置在靠近所述定轮的一端,所述第一动轮与所述定轮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动轮和所述第二动轮的延伸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架的顶端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定位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和限位板,多个螺纹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定位槽的上方,螺栓穿过所述螺纹孔进入到所述定位槽中,以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定位,所述限位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所述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管的跳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丝杆、第二齿轮和第二传动件;
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丝杆穿过所述定位块,所述丝杆的一端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齿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以带动所述定位块沿所述丝杆的延伸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件、第一齿轮和第一连接轴;
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夹具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缠绕装置还包括底板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夹紧机构、缠绕导线机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均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平行间隔设置,所述防护管缠远离所述夹紧机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缠绕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夹紧机构、缠绕导线机构和第一导向槽;所述夹紧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端,且所述夹紧机构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夹紧机构和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槽用于安放高压软管,防护管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与所述高压软管的头端夹紧在所述夹紧机构上,所述缠绕导线机构用于将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的防护管拉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夹紧机构旋转,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向远离所述夹紧机构的一端移动,以使所述防护管缠绕在所述高压软管上。采用上述的方案,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同步驱动夹紧机构转动和缠绕导线机构移动,防护管经过缠绕导线机构与高压软管同时设置在夹紧机构中,缠绕机构将经过的防护管拉平,这样防护管能够便捷的缠绕在高压软管上,而且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夹紧机构转动一圈,第二驱动机构驱动防护管移动11mm,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工缠绕效率底下,产品合格率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夹紧机构的第一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夹紧机构第一种视角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夹紧机构的第二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缠绕导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第一驱动机构;200-第二驱动机构;300-夹紧机构;400-缠绕导线机构;500-第一导向槽;600-底板;700-第二导向槽;110-第一驱动电机;120-第一齿轮;130-第一连接轴;210-第二驱动电机;220-第二齿轮;230-丝杆;310-夹具主体;320-夹具头;330-执行部;311-第一安装台;312-第二安装台;313-第一凹槽;314-第二凹槽;331-支架;332-连接架;333-把手;3110-第一连接板;3111-第二连接板;3112-第一开口;3330-第三连接板;3331-第四连接板;3332-第一凸起;410-定位架;420-定位块;430-第一安装板;440-第二安装板;411-定轮;412-定位槽;431-限位板;441-第一动轮; 442-第二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缠绕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00、第二驱动机构200、夹紧机构300、缠绕导线机构400和第一导向槽500;
所述夹紧机构300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500的一端,且所述夹紧机构300与所述第一导向槽500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夹紧机构 300和所述缠绕导线机构400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槽500用于安放高压软管,防护管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400与所述高压软管的头端夹紧在所述夹紧机构300上,所述缠绕导线机构400用于将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400的防护管拉平;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0用于驱动所述夹紧机构300旋转,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00用于驱动所述缠绕导线机构400向远离所述夹紧机构 300的一端移动,以使所述防护管缠绕在所述高压软管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100和第二驱动机构200同步驱动夹紧机构300转动和缠绕导线机构400移动,防护管经过缠绕导线机构 400与高压软管同时设置在夹紧机构300中,缠绕机构将经过的防护管拉平,这样防护管能够便捷的缠绕在高压软管上,而且第一驱动机构100驱动夹紧机构300转动一圈,第二驱动机构200驱动防护管移动11mm,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工缠绕效率底下,产品合格率低的技术问题。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夹紧机构的第一种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夹紧机构的第二种视角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夹紧机构300包括夹具主体310、夹具头320和执行部330;
所述夹具主体310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台311、第二安装台312 和第一凹槽313,所述第一安装台311和所述第二安装台312呈阶梯状,所述第一凹槽313设置在所述夹具主体310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 311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台311上设置有第二凹槽314,所述第二凹槽314与所述第一凹槽313连通,所述夹具头320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台311上,所述执行部33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台312上,且所述执行部330与所述夹具头320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311的一端连接,所述夹具头320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台3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高压软管的头端和防护管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314 和所述第三凹槽中。
本实施例中,夹具头32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安装台311上,夹具头320的另一端与执行部330连接,由于执行部330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安装台312上,通过对执行部330施加作用力,执行部330能够带动夹具头320向靠近或远离第一安装台311的一端运动,设置在夹具头320上的第三凹槽和设置在第一安装台311上的第二凹槽314相对设置,这样能够将高压软管的头端和防护管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凹槽 314和第三凹槽中,且防护管的一端设在高压软管靠近第二凹槽314 的一端,从而执行部330能带动夹具头320将且防护管和高压软管夹紧;当高压软管的头部为弯曲状时,将呈弯曲状的部分伸入到第一凹槽313中,能够使装置的适用性更高。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夹紧机构第一种视角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执行部330包括支架331、连接架332和把手333;
所述支架331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台312上,所述连接架332 设置在所述夹具头320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311的一端,所述连接架 332靠近支架331的一端与所述把手333连接,所述把手33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架331上,且所述连接架332靠近支架331的一端能够相对所述支架331滑动。
本实施例中,支架331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二安装台312上,连接架332安装在夹具头320远离第一安装台311的一端,通过提高或下压把手333能够带动连接架332向上或向下运动,以使高压软管和防护管被释放或被夹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支架33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110和第二连接板3111,所述第一连接板3110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111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31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第一开口3112,所述第二连接板3111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第二开口,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和两个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架33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110和第二连接板3111靠近所述夹具头320一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333包括把握端和与把握端连接的连接端;
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三连接板3330和第四连接板3331,所述第三连接板3330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331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板 3330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331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架 332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板3330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开口,两个所述第三开口之间形成有第一凸起3332,所述第四连接板3331上设置两个第四开口,两个所述第四开口之间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3332 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3112和所述第二开口配合;
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四通孔,连接块的一端设置在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之间,连接块的另一端设在远离所述夹具头320一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以将所述连接端铰接在所述支架331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110和第二连接板3111平行间隔设置,这样在第一连接板3110和第二连接板3111之间即形成有用于连接架 332移动的凹槽,且在第一连接板3110和第二连接板311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3112和第二开口,第三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上设有第一凸起3332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3332和第二凸起与第一开口3112 和第二开口配合连接块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110和第二连接板3111形成的凹槽中,螺栓将连接块的一端设置在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之间,连接块的另一端与远离夹具头320一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接,这样连接端靠近把手333端的一端通过连接块连接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另一端与连接架332连接连接,从而通过抬高把手 333端或使把手333端压低,实现将高压软管和防护管释放或被夹持。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缠绕装置的缠绕导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缠绕导线机构400包括定位架410、定位块420、第一安装板430和第二安装板440;
所述定位块420设置在所述定位架410的底端,所述定位块420 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00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440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430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板430设置在所述定位架410 远离所述定位块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安装板430与所述第二安装板 440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定位架的外侧;
所述定位架410靠近所述夹具主体310的一端设置有定轮411,所述第二安装板440设置有第一动轮441和第二动轮442,所述第一动轮441和所述第二动轮442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440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轮441和所述第二动轮442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板440,所述定轮411向远离所述定位架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动轮441设置在靠近所述定轮411的一端,所述第一动轮441与所述定轮411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动轮441和所述第二动轮442的延伸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夹具头320闭合夹紧高压软管和防护管,将防护管继续绕过定轮411的下方,第一动轮441的上方,最后套在第二动轮 442上,这样在定位块420带动定位架410移动时,就能够使防护管经过定轮411、第一动轮441和第二定轮411的部分被拉平,以使防护管能够有效的缠绕在高压软管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架410的顶端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定位槽412,所述定位槽412沿所述定位架4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板430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和限位板431,多个螺纹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定位槽412的上方,螺栓穿过所述螺纹孔进入到所述定位槽412中,以将所述第一安装板430定位,所述限位板431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430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440的一端,所述限位板431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管的跳动。
本实施例中,在定位架410的顶端设有定位槽412,第一安装板 430上设置有定位槽412配合的螺纹孔,螺栓穿过螺纹孔与定位槽412 配合,通过调节螺栓的松紧,即可移动第一安装板430相对于定位架 410顶端的位置,且限位板431的设置能够防止防护管的跳动,提高整体装置工作的稳定程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0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10、丝杆230、第二齿轮220和第二传动件;
所述丝杆230与所述第一导向槽500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丝杆 230穿过所述定位块420,所述丝杆230的一端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齿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10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10用于驱动所述丝杆230转动,以带动所述定位块420沿所述丝杆230的延伸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通过第二传动件带动第二齿轮220转动,第二齿轮220带动转动,第二齿轮220带动丝杆230转动,从而带动定位块420相对于丝杆230移动,以实现将防护管不断的缠绕在高压软管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述第一驱动机构100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10、第一传动件、第一齿轮120和第一连接轴130;
所述第一连接轴130与所述夹具主体31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 130与所述第一齿轮120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20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10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110和第二驱动电机210同步工作,第一驱动电机110通过第一传动件带动和第一连接轴130连接的第一齿轮12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轴130转动,第一连接轴130与夹具主体310连接,以带动夹具主体310转动,以使防护管能够不断的缠绕在高压软管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缠绕装置还包括底板 600和第二导向槽70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0、第二驱动机构200、夹紧机构300、缠绕导线机构400、第一导向槽500和第二导向槽700 均设置在底板600上,所述第二导向槽700与所述第一导向槽500平行间隔设置,所述防护管缠远离所述夹紧机构30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700中。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槽700和第一导向槽500平行间隔地设置在底板600上,第二导向槽700用于使防护管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自缠,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程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夹紧机构、缠绕导线机构和第一导向槽;
所述夹紧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端,且所述夹紧机构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夹紧机构和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槽用于安放高压软管,防护管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与所述高压软管的头端夹紧在所述夹紧机构上,所述缠绕导线机构用于将经过所述缠绕导线机构的防护管拉平;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夹紧机构旋转,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向远离所述夹紧机构的一端移动,以使所述防护管缠绕在所述高压软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夹具主体、夹具头和执行部;
所述夹具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台、第二安装台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安装台和所述第二安装台呈阶梯状,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夹具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台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夹具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所述执行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台上,且所述执行部与所述夹具头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连接,所述夹具头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高压软管的头端和防护管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部包括支架、连接架和把手;
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台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夹具头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一端,所述连接架靠近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所述把手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连接架靠近支架的一端能够相对所述支架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第二开口,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和两个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架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夹具头一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把握端和与把握端连接的连接端;
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架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开口,两个所述第三开口之间形成有第一凸起,所述第四连接板上设置两个第四开口,两个所述第四开口之间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配合;
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四通孔,连接块的一端设置在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之间,连接块的另一端设在远离所述夹具头一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以将所述连接端铰接在所述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导线机构包括定位架、定位块、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
所述定位块设置在所述定位架的底端,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定位架远离所述定位块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定位架的外侧;
所述定位架靠近所述夹具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定轮,所述第二安装板设置有第一动轮和第二动轮,所述第一动轮和所述第二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动轮和所述第二动轮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定轮向远离所述定位架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动轮设置在靠近所述定轮的一端,所述第一动轮与所述定轮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动轮和所述第二动轮的延伸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架的顶端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定位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和限位板,多个螺纹孔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定位槽的上方,螺栓穿过所述螺纹孔进入到所述定位槽中,以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定位,所述限位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所述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管的跳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丝杆、第二齿轮和第二传动件;
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丝杆穿过所述定位块,所述丝杆的一端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齿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以带动所述定位块沿所述丝杆的延伸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件、第一齿轮和第一连接轴;
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夹具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装置还包括底板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夹紧机构、缠绕导线机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均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平行间隔设置,所述防护管缠远离所述夹紧机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27449.2U CN209176168U (zh) | 2018-11-21 | 2018-11-21 | 缠绕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27449.2U CN209176168U (zh) | 2018-11-21 | 2018-11-21 | 缠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76168U true CN209176168U (zh) | 2019-07-30 |
Family
ID=67373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927449.2U Active CN209176168U (zh) | 2018-11-21 | 2018-11-21 | 缠绕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7616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8277A (zh) * | 2018-11-21 | 2019-01-29 | 无锡海天机械有限公司 | 缠绕装置 |
-
2018
- 2018-11-21 CN CN201821927449.2U patent/CN20917616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8277A (zh) * | 2018-11-21 | 2019-01-29 | 无锡海天机械有限公司 | 缠绕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199980U (zh) | 一种线缆收卷机构 | |
CN210587893U (zh) | 一种高效型电气工程自动化焊接机 | |
CN209176168U (zh) | 缠绕装置 | |
CN208923071U (zh) | 一种芯片生产制造用翻转装置 | |
CN211594517U (zh) | 一种电力施工绕线装置 | |
CN209052935U (zh) | 一种钢丝绳放线摇篮机构 | |
CN221543845U (zh) | 一种机械配件制造用吊具 | |
CN109278277A (zh) | 缠绕装置 | |
CN220067163U (zh) | 一种定子生产用扭转设备 | |
CN206662139U (zh) | 电杆螺旋筋绕线设备 | |
CN210889945U (zh) | 一种方便维修的同步带模组 | |
CN106629271A (zh) | 一种电力试验用电缆收放装置 | |
CN209182180U (zh) | 一种耳机线折弯摇摆测试机 | |
CN115683818A (zh) | 一种便携式绳索收纳及安全系数检测装置 | |
CN213170849U (zh) | 一种适用于线缆生产的自动排线装置 | |
CN212581198U (zh) | 抗静电型高分子电线线束制备用电线缠绕装置 | |
CN208531459U (zh) | 一种涂装自动化设备用螺杆张紧机构 | |
CN114914767A (zh) | 一种电力工程线缆连接组件 | |
CN208352258U (zh) | Led灯丝灯的驱动自动绕丝装置 | |
CN209054032U (zh) | 张紧装置 | |
CN209183843U (zh) | 一种电脑用充电连接器 | |
CN207746335U (zh) | 拉线校直机构 | |
CN208636025U (zh) | 一种扭转寿命试验机 | |
CN207977159U (zh) | 一种成缆机扇形夹具 | |
CN208580928U (zh) | 一种电力检修接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ang Chunhua Inventor after: Yang Jun Inventor after: Zhu Lijia Inventor after: Sun Yuf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Chunhua Inventor before: Yang Jun Inventor before: Zhu Lijia Inventor before: Sun Yuf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