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70227U -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70227U
CN209170227U CN201822166224.6U CN201822166224U CN209170227U CN 209170227 U CN209170227 U CN 209170227U CN 201822166224 U CN201822166224 U CN 201822166224U CN 209170227 U CN209170227 U CN 209170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ower supply
booster circuit
voltage
resonance modu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662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和平
潘华
牟利
黄日
雷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662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702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70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702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在本公开中,通过采用包括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使得谐振模块接收外部低压供电模块提供的初始储能电压,控制模块控制谐振模块中的开关元件导通和关断,谐振模块根据初始储能电压控制开关元件在导通与关断过程中保持软开通与软关断,并且当开关元件关断时,储能升压模块与外部低压供电模块共同向高压用电模块供电,其在实现升压充电的同时,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升压电路存在的开关损耗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背景技术
在充电领域中,当低压供电设备向高压用电设备供电时,由于低压供电设备电压比较低,因此需要升压电路对其输出的电压进行升压处理。目前,现有技术所使用的升压电路主要如图1所示,该升压充电电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在功率电感19有电流时将开关18关断,进而通过功率电感19储能向高压用电电路12供电。
然而,虽然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可以对低压供电设备输出的电压进行升压后向高压用电设备供电,但是由于在功率二极管15尚未导通的状态下,流经功率电感19的电流都必将流经开关18,因此将导致开关18在关断和导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开关损耗,增加了电路的耗能。
综上所述,现有的升压电路存在开关损耗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旨在解决现有的升压电路存在开关损耗大的问题。
本公开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与高压用电模块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包括:
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其中,所述谐振模块包括开关元件;
所述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与外部的低压供电模块的正端连接,所述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入端以及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用电模块的正端连接,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用电模块的负端以及所述低压供电模块的负端共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谐振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谐振模块接收所述低压供电模块提供的初始储能电压,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谐振模块中的开关元件导通和关断,所述谐振模块根据所述初始储能电压控制所述开关元件在导通与关断过程中保持软开通与软关断;当所述开关元件关断时,所述储能升压模块与所述低压供电模块共同向所述高压用电模块供电;所述第一保护模块防止所述谐振模块中的能量回流到所述低压供电模块;所述第二保护模块防止所述高压用电模块的能量回流到所述谐振模块。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包括上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低压供电模块以及高压用电模块。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和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的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或者,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上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和低压供电模块,所述低压供电模块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的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
在本公开中,通过采用包括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使得谐振模块接收外部低压供电模块提供的初始储能电压,控制模块控制谐振模块中的开关元件导通和关断,谐振模块根据初始储能电压控制开关元件在导通与关断过程中保持软开通与软关断,并且当开关元件关断时,储能升压模块与外部低压供电模块共同向高压用电模块供电,其在实现升压充电的同时,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升压电路存在的开关损耗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升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的工作波形示意图;
图5至图13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在工作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桩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公开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与高压用电模块200连接,并且该软开关升压电路100包括:
控制模块14、储能升压模块1、第一保护模块2、第二保护模块3以及谐振模块4;其中,谐振模块4包括开关元件18(图中未示出,请参考图3)。
其中,储能升压模块1的输入端与外部的低压供电模块11的正端连接,储能升压模块1的输出端与第一保护模块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保护模块2的输出端与第二保护模块3的输入端以及谐振模块4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保护模块3的输出端与高压用电模块200的正端连接,谐振模块4的输出端与高压用电模块200的负端以及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端共接,控制模块14与谐振模块4的控制端连接。
具体的,谐振模块4接收低压供电模块11提供的初始储能电压,控制模块14控制谐振模块4中的开关元件导通和关断,谐振模块4根据初始储能电压控制开关元件在导通与关断过程中保持软开通与软关断;当开关元件关断时,储能升压模块2与低压供电模块11共同向高压用电模块200供电;第一保护模块2防止谐振模块中的能量回流到低压供电模块11;第二保护模块3防止高压用电模块200的能量回流到谐振模块4。
具体实施时,低压供电模块11可采用能提供一定功率的直流输电电路实现,例如直流充电柜、输入有交流电的单向或三相整流桥、电池组以及太阳能板等供电设备;高压用电模块200可采用输入电压比低压供电模块输出的电压高的用电电路实现,例如高压电池、三相电机逆变桥以及直流/直流(DC/DC)等用电设备或者用电电路;控制模块14指的是产生开关触发信号的电路,其具体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具体实施时,谐振模块4中包括有谐振电容,而谐振模块4所接收的低压供电模块11提供的初始储能电压便是谐振电容根据低压供电模块11输出的电压进行充电后所存储的储能电压,该储能电压比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包括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使得谐振模块接收外部低压供电模块提供的初始储能电压,控制模块控制谐振模块中的开关元件导通和关断,谐振模块根据初始储能电压控制开关元件在导通与关断过程中保持软开通与软关断,并且当开关元件关断时,储能升压模块与外部低压供电模块共同向高压用电模块供电,其在实现升压充电的同时,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升压电路存在的开关损耗大的问题。
进一步地,谐振模块4还包括谐振电感22(图中未示出,请参考图3),谐振电感22与开关元件18连接,控制模块14在流经谐振电感22的电流相较于原始方向反向时,控制开关元件18关断。
具体实施时,谐振电感22的原始电流方向是当谐振模块4中的开关元件导通后,谐振电感22此时的电流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谐振电感22电流反向时控制开关元件18关断,可使得开关元件18两端的电压维持在与之并联的二极管的导通压降附近,即此时开关元件18两端的电压很小,实现了开关元件18的零电压关断。
进一步地,作为本公开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谐振模块4还包括谐振电容17与第一功率二极管16,谐振电容17的第一端与谐振电感2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谐振模块4的输入端,谐振电感22的第二端与开关元件18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功率二极管16的阴极连接,开关元件18的第一端与第一功率二极管16的阳极以及谐振电容17的第二端共接形成谐振模块4的输出端,开关元件18的控制端为谐振模块4的控制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具体实施时,开关元件18为功率三极管、晶闸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以及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中的一种,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作为本公开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储能升压模块1包括功率电感19,功率电感19的第一端为储能升压模块1的输入端,功率电感19的第二端为储能升压模块1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作为本公开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保护模块2包括第二功率二极管21,第二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为第一保护模块2的输入端,第二功率二极管21的阴极为第一保护模块2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作为本公开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二保护模块3包括第三功率二极管15,第三功率二极管15的阳极为第二保护模块3的输入端,第三功率二极管15的阴极为第二保护模块3的输出端。
下面以图3所示的电路为例对本公开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的工作原理作具体说明,详述如下: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的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为过程1,具体如下:低压供电模块11启动后对谐振电容17进行充电,以使得谐振电容17的电能保持一个初始状态,该初始状态即为前述谐振模块4接收初始储能电压后的状态。
过程2,由控制模块14开通开关元件18,由于谐振电感22在开关18开通的时刻电流为零,谐振电感22中的电流从零开始升高,因此开关18在该过程中属于零电流开通,即软开通。与此同时,谐振电容17的电压从初始值开始下降,当其电压下降到低于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时,功率电感19的电流会从零开始升高。
过程3,当谐振电容17的电压降到接近于零时,即谐振电感22两端的电压为零时,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不再增加。由于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不会突变,因此谐振电感22的电流会继续保持原来的电流方向向谐振电容17充电,从而导致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相对于初始状态反方向增大。与此同时,随着谐振电容17两端电压的反方向增大,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下降。
过程4,当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下降至零时,谐振电容17的电压将不再增加,但又由于谐振电感22两端的电压此时近似于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因此,谐振电感22的电流又会相对于原来电流方向反方向增加。
过程5,由控制电路14关断开关18,当开关18两端电压接近功率二极管16的导通电压时,功率二极管16导通,开关18处于零电压状态,因此,开关18此时的关断属于软关断。
过程6,随着谐振电感22反向电流的增加,谐振电容17的反向电压逐渐降低,当谐振电容17的反向电压降低到接近零时,即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不再增加,又因为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不会突变,因此谐振电感22的电流会继续保持原来的电流方向谐振电容17充电,从而导致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从接近零的状态开始正向升高。
过程7,在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比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低时,功率电感19一直都处于充电状态。直到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接近于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即功率电感19两端的电压为零时,流经功率电感19的电流不再增加。又因为功率电感19的电流不会突变,功率电感19与低压供电模块11会同时对谐振电容17升压充电,从而导致谐振电容17的电压进一步升高。随着谐振电容17的电压升高,谐振电感22的放电电流会逐渐降为零,由于开关18已经断开,功率二极管16有具有反向截止特性,因此,在谐振电感22的放电电流降为零以后,谐振电容17会因为没有放电的电路而停止谐振。
过程8,当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升高到大于高压用电模块200的输入电压以后,功率二极管15导通,此时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由于缺乏其他更低电压的放电电路,因此,会维持与高压用电模块200输入电压近似相等的电压下。同时,低压供电模块11与功率电感19共同对高压用电模块200升压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功率电感19的输出电流会逐渐下降至零。
过程9,因为功率二极管21阻碍了谐振电容17的电返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和功率电感19中,当功率电感19的输出电流降为零以后,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因此,在开关18下一次开通之前,谐振电容17依然存有足够激发再次谐振的能量。此时,只需再次回到过程2,即可继续为高压用电模块200升压供电。
下面对上述过程1至过程9的电流流经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如下:
过程1,低压供电模块11启动后对谐振电容17进行充电,此时,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11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5。
过程2,由控制电路14开通开关18,在开关18开通后,电流从谐振电容17的一端流出,流入谐振电感22的一端,并从谐振电感22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当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下降至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以下时,会有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11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6。
过程3,当谐振电容17的电压降到接近于零时,即谐振电感22两端的电压为零后,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相对于初始状态反方向增大,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下降。此时,电流从谐振电感22的一端与开关18的连接端流出,先流经开关18,在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的一端流出,并回到谐振电感22的另一端。与此同时,由于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依然小于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因此,依然会有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7。
过程4,当谐振电感22的电流下降至零以后,电流从谐振电容17的一端与开关18的连接端流出,流经开关18,再流经谐振电感22,再回到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与此同时,由于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依然小于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因此,依然会有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8。
过程5,由控制电路14关断开关18。当开关18两端电压接近功率二极管16的导通电压时,功率二极管16导通,此时,电流从谐振电容17的一端与开关18的连接端流出,流入功率二极管16的阳极,并从其阴极流出,再流经谐振电感22,回到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与此同时,由于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依然小于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因此,依然会有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9。
过程6,谐振电容17的反向电压降低到接近零时,谐振电感22的电流会继续保持原来的电流方向谐振电容17充电,此时,电流从谐振电感22的一端与谐振电容17的连接端流出,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其另一端流出,再流入功率二极管16的阳极,并从阴极流出,然后,回到谐振电感22的另一端。与此同时,由于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依然小于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因此,依然会有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10。
过程7,当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接近于低压供电模块11的输出电压,即功率电感19两端的电压为零以后,功率电感19与低压供电模块11同时对谐振电容17充电。此时,由于谐振电感22的电流尚未减少至零,因此,原先的谐振电流流经通路不变,即电流从谐振电感22的一端与谐振电容17的连接端流出,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其另一端流出,再流入功率二极管16的阳极,并从阴极流出,然后,回到谐振电感22的另一端。然而,当谐振电感22的电流减少至零以后,这一路电流就会停止。与此同时,功率电感19与低压供电模块11同时对谐振电容17充电,因此,依然会有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谐振电容17的一端,并从谐振电容17的另一端流出,再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11。
过程8,当谐振电容17两端的电压升高到大于高压用电模块200的输入电压以后,低压供电模块11与功率电感19共同对高压用电模块200升压供电,此时,电流从低压供电模块11的正极流出,流经功率电感19,再从功率二极管21的阳极流入,阴极流出,再流入功率二极管15的阳极,并从阴极流出,流入高压用电模块200的正极,并从其负极流出,最终回到低压供电模块11的负极;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12。
过程9,当功率电感19的电流降至零以后,电流停止;其中,具体的波形图参考图4,以及该过程中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参考图13。
在本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在开关18两端并联了功率二级管,并将谐振电感22串联在功率二级管15与开关18之间,在功率二级管15与功率二级管16的阳极端并联了谐振电容17,如此将使得谐振电容17、谐振电感22、开关18以及功率二极管16构成了一个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能让开关18实现零电流开通以及零电压关断,大大的降低开关18的开关损耗;本公开提供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在功率电感19与谐振电感22之间,串联了功率二极管21,使得该功率二极管21有效的阻碍了谐振电容17与谐振电感22中的能量回流到低压供电模块11中,进而使得谐振电路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能量,从而稳定了整个谐振升压电路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300,该供电电路300包括软开关升压电路100、低压供电模块11和高压供电模块2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电路300中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和图2至图13所的软开关升压电路相同,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电路300中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的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考前述关于图2至图13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供电电路中采用包括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使得该软开关升压电路在与低压供电模块向高压用电模块供电时,可实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开关元件的软开通与软关断,降低了软开关升压电路的开关损耗。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400,该充电桩400包括软开关升压电路100和低压供电模块11,低压供电模块11连接软开关升压电路100中的储能升压模块1的输入端以及谐振模块4的输出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桩400中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和图2至图13所的软开关升压电路相同,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桩400中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的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考前述关于图2至图13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充电桩中采用包括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使得该软开关升压电路在与低压供电模块向高压用电模块供电时,可实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开关元件的软开通与软关断,降低了软开关升压电路的开关损耗,进而降低了充电桩的能耗。
进一步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软开关升压电路和动力电池,动力电池连接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的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此时,所述动力电池作为低压供电模块,可作为能量源给高压用电模块供电;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软开关升压电路和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此时所述动力电池作为高压用电模块,对动力电池升压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中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和图2至图13所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相同,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中的软开关升压电路100的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考前述关于图2至图13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中,通过在车辆中采用包括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使得该软开关升压电路在与低压供电模块向动力电池供电时,可实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开关元件的软开通与软关断,降低了软开关升压电路的开关损耗,进而降低了车辆的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与高压用电模块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包括:
控制模块、储能升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以及谐振模块;其中,所述谐振模块包括开关元件;
所述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与外部的低压供电模块的正端连接,所述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入端以及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用电模块的正端连接,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用电模块的负端以及所述低压供电模块的负端共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谐振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谐振模块接收所述低压供电模块提供的初始储能电压,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谐振模块中的开关元件导通和关断,所述谐振模块根据所述初始储能电压控制所述开关元件在导通与关断过程中保持软开通与软关断;当所述开关元件关断时,所述储能升压模块与所述低压供电模块共同向所述高压用电模块供电;所述第一保护模块防止所述谐振模块中的能量回流到所述低压供电模块;所述第二保护模块防止所述高压用电模块的能量回流到所述谐振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模块还包括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感与所述开关元件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在流经所述谐振电感的电流相较于原始方向反向时,控制所述开关元件关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模块还包括谐振电容与第一功率二极管,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的阳极以及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为所述谐振模块的控制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功率三极管、晶闸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以及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升压模块包括功率电感,所述功率电感的第一端为所述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功率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功率电感的输出电流下降为零后,控制所述开关元件的下一次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二功率二极管,所述第二功率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功率二极管的阴极为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输出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模块包括第三功率二极管,所述第三功率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二极管的阴极为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出端。
9.一种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低压供电模块以及高压用电模块。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和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的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或者,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第二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
1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软开关升压电路和低压供电模块,所述低压供电模块连接所述软开关升压电路中的储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以及谐振模块的输出端。
CN201822166224.6U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Active CN2091702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66224.6U CN209170227U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66224.6U CN209170227U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70227U true CN209170227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44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66224.6U Active CN209170227U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702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zizi et al. A new family of multi-input converters based on three switches leg
Park 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soft-switching boost converter with an HI-bridge auxiliary resonant circuit
CN101714816B (zh) 电力电子模块预充电系统和方法
CN101803139B (zh) 用于向电力网提供无功和/或有功功率的statcom系统
US10263429B2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power conditioner, and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US10673320B2 (en) Snubber circuit an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including same
CN106877449B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不可控发电的电池保护电路
CN110994968B (zh) 一种预充电电路、逆变器以及发电系统
CN107787548B (zh) 电动机驱动和蓄电池充电共用的逆变器
CN105939107A (zh) 一种混合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206658156U (zh) 永磁操作机构专用快速开关电源
EP4169154A1 (en) Soft-switching pulse-width modulated dc-dc power converter
CN109120049A (zh) 一种能量双向流动的非隔离充放电系统
CN106058947A (zh) 车辆充电装置
CN110034681A (zh) 一种交错并联zvzcs高升压dc/dc变换器
CN110401354A (zh) 新能源汽车用大功率GaN半桥LLC充电模块
CN116915169B (zh) 光伏电池旁路电路
CN104052268B (zh) 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US11990830B2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and virtual DC voltage generator circuit
CN209170227U (zh) 一种软开关升压电路、供电电路、车辆及充电桩
CN208971408U (zh) 一种整流电路
CN110723006A (zh) 电气系统、用电池提供充电的方法、电动和混合机动车辆
CN109450258A (zh) 一种双向buck boost线路
CN106787079A (zh) 能量管理方法及能量管理系统
CN206533296U (zh) 一种双boost结构的软开关整流充电复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