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50949U -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 Google Patents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50949U
CN209150949U CN201821947512.9U CN201821947512U CN209150949U CN 209150949 U CN209150949 U CN 209150949U CN 201821947512 U CN201821947512 U CN 201821947512U CN 209150949 U CN209150949 U CN 209150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
winding mould
winding
contour lin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475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卫娟
徐大业
刘志新
陈生凤
邱东霖
陈东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Kaibang Motor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Kaibang Motor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Kaibang Motor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219475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50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50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50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绕线模具及绕线机,其中,绕线模具包括模芯,模芯的外轮廓包括上轮廓线、下轮廓线、连接在上轮廓线第一端与下轮廓线第一端之间的第一侧轮廓线和连接在上轮廓线第二端与下轮廓线第二端之间的第二侧轮廓线,上轮廓线和下轮廓线均为弧形。如此设置,沿模芯的外轮廓绕线时,漆包线在绕制过程中折弯幅度小,在经过上轮廓线、下轮廓线时均为平缓过渡,避免了现有绕线模具绕线时出现的绕线方向突变的状况,对漆包线造成的冲击损伤小,提高了漆包线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

Description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背景技术
在加工电机的定子时,需要先将漆包线在绕线机上通过绕线模具进行绕制操作,形成定子线圈,再将定子线圈通过嵌线机嵌入定子铁芯中。如图1所示,现有的绕线模具包括模芯1,模芯1的外轮廓包括上轮廓线2和下轮廓线3,以及连接在上轮廓线2第一端与下轮廓线3第一端之间的第一侧轮廓线4和连接在上轮廓线2第二端与下轮廓线3第二端之间的第二侧轮廓线5。其中,上轮廓线2和下轮廓线3均为直线形。但是,在漆包线绕制的过程中,经过上轮廓线2和下轮廓线3时出现绕线方向突变的情况,导致折弯角度大,对漆包线造成较大的冲击损伤,易损坏漆包线。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模具及绕线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绕线模具,包括模芯,所述模芯的外轮廓包括上轮廓线、下轮廓线、连接在所述上轮廓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下轮廓线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侧轮廓线和连接在所述上轮廓线的第二端与所述下轮廓线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侧轮廓线,所述上轮廓线和所述下轮廓线均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上轮廓线和所述下轮廓线均为圆弧形。
优选地,所述上轮廓线的圆心和所述下轮廓线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上轮廓线的半径大于所述下轮廓线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轮廓线包括与所述上轮廓线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一段和与所述下轮廓线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二段,且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连接;所述第二侧轮廓线包括与所述上轮廓线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三段和与所述下轮廓线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四段,且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四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四段均为直线形,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四段长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四段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过渡段。
优选地,所述弧形过渡段为圆弧形,所述弧形过渡段的半径为8mm-15mm。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芯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模芯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外轮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廓线、第二廓线、第三廓线、第四廓线和第五廓线。
优选地,所述第一廓线、所述第二廓线、所述第四廓线和所述第五廓线均为直线形,且所述第一廓线和所述第五廓线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廓线和所述第四廓线长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三廓线为圆弧形,且所述第三廓线的圆心和所述下轮廓线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廓线和所述第五廓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廓线和所述第五廓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上轮廓线的半径为R1,其中,(2×R1-L1)/2≥4mm。
优选地,所述下轮廓线的下端和所述第三廓线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2≥4mm。
优选地,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二廓线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段和所述第四廓线相互平行。
优选地,还包括贯通设置在所述模芯上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绕线机,包括绕线模具,所述绕线模具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绕线模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一种绕线模具包括模芯,模芯的外轮廓包括上轮廓线、下轮廓线、连接在上轮廓线第一端与下轮廓线第一端之间的第一侧轮廓线和连接在上轮廓线第二端与下轮廓线第二端之间的第二侧轮廓线,上轮廓线和下轮廓线均为弧形。如此设置,沿模芯的外轮廓绕线时,漆包线在绕制过程中折弯幅度小,在经过上轮廓线、下轮廓线时均为平缓过渡,避免了现有绕线模具绕线时出现的绕线方向突变的状况,对漆包线造成的冲击损伤小,提高了漆包线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绕线模具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绕线模具的立体图。
图1-图3中:
模芯-1、上轮廓线-2、下轮廓线-3、第一侧轮廓线-4、第一段-41、第二段-42、第二侧轮廓线-5、第三段-51、第四段-52、弧形过渡段-6、凹槽-7、第一廓线-71、第二廓线-72、第三廓线-73、第四廓线-74、第五廓线-75、安装孔-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绕线模具及绕线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考附图1-3,本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模具,包括模芯1,模芯1的外轮廓包括上轮廓线2、下轮廓线3、连接在上轮廓线2的第一端与下轮廓线3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侧轮廓线4和连接在上轮廓线2的第二端与下轮廓线3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侧轮廓线5,上轮廓线2和下轮廓线3均为弧形。如此设置,沿模芯的外轮廓绕线时,漆包线在绕制过程中折弯幅度小,在经过上轮廓线、下轮廓线时均为平缓过渡,避免了现有绕线模具绕线时出现的绕线方向突变的状况,对漆包线造成的冲击损伤小,提高了漆包线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同时保障了后续在嵌线机上的操作,减少漆包线拉伤、断裂等异常状况的发生,降低嵌线过程报废,避免出现嵌线后定子塌线的问题。此外,与图1中的绕线模具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模具中,模芯外轮廓的周长较短,缩短了4mm-16mm,从而减少了漆包线的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模芯的“上轮廓线”“下轮廓线”是指如图2所示的绕线模具的摆放状态时之所指,即图中模芯外轮廓的上端为其上轮廓线,图中模芯外轮廓的下端为其下轮廓线。
如图3所示,上轮廓线2和下轮廓线3均为圆弧形。优选地,上轮廓线2的半径大于下轮廓线3的半径。这样设置,绕线时漆包线沿圆弧线平滑地过渡到侧轮廓线处,能够更好地保护漆包线,提高绕制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上轮廓线2和下轮廓线3的半径可根据电机定子冲片、嵌线模具、定子绕组跨槽的尺寸等来确定,更好地优化设计结构参数,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要,适应不同系列的电机产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轮廓线2的圆心和下轮廓线3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设计,尽可能保证结构对称设置,以使绕线模具在绕线机上使用时减少运转时的不平衡量,减小设备的振动。
为了提高绕线效率及绕线效果,如图2所示,第一侧轮廓线4包括与上轮廓线2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一段41和与下轮廓线3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二段42,且第一段41与第二段42相连接;第二侧轮廓线5包括与上轮廓线2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三段51和与下轮廓线3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四段52,且第三段51与第四段52相连接。如此设置,侧轮廓线包括多段,增加绕线时的变化角度,使沿模芯外轮廓的绕线角度逐渐过渡、改变,避免出现角度突变而造成漆包线的损伤。
其中,第一段41、第二段42、第三段51和第四段52均为直线形,且第一段41和第三段51长度相等,第二段42和第四段52长度相等。这样设计,使得模芯结构对称设置,减小运转时产生的振动,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优选地,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的连接处、第三段51和第四段5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过渡段6,这样可避免在相邻两段连接处出现棱角、钝边等,以免划伤漆包线。弧形过渡段6为圆弧形,弧形过渡段6的半径为8mm-15mm。弧形过渡段6的半径可根据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以及第三段51和第四段52的具体长度来决定,以达到更好的绕制效果。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侧轮廓线4、第二侧轮廓线5各段的尺寸以及第二段42、第四段52、下轮廓线3所形成的夹角C1,可根据定子绕组跨槽的相应尺寸、角度等来确定,其中,夹角C1为定子绕组跨槽所形成的角度的0.7-1.2倍。
为了保证绕线模具的质心位于几何中心处,如图3所示,绕线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模芯1的凹槽7,凹槽7位于模芯1的下部。如此设置,通过去除绕线模具模芯偏下位置的材料,来保证整个绕线模具的质心与其几何中心相重合,这样保证绕线模具在设备高速运转时的动平衡量,减小绕线模具的振动,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其中,采用去重方式来调整质心位置时,所去除材料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可根据绕线模具的具体尺寸、形状等来确定,以适应不同产品系列,提高产品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模芯的“下部”是指如图3所示的绕线模具的摆放状态时之所指,即图中模芯相对靠下的部分为其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凹槽7的外轮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廓线71、第二廓线72、第三廓线73、第四廓线74和第五廓线75。其中,第一廓线71、第二廓线72、第四廓线74和第五廓线75均为直线形,且第一廓线71和第五廓线75长度相等,第二廓线72和第四廓线74长度相等,这样形成的凹槽7结构实现对称设置,便于调整质心。第三廓线73和下轮廓线3为圆弧形,且第三廓线73的圆心和下轮廓线3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如此设置,使得凹槽和模芯均关于同一直线对称设置,有效保证整体的平衡性,易于调整质心。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第二段42和第二廓线72相互平行,且第四段52和第四廓线74相互平行。这样凹槽的外轮廓形状与模芯下部的外轮廓形状相配合,便于加工制造,又能更好地调整质心位置,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廓线71和第五廓线75相互平行,第一廓线71和第五廓线75之间的距离为L1,上轮廓线2为圆弧形、且半径为R1,其中,(2×R1-L1)/2≥4mm。这样可保证凹槽相对于模芯处于一个适当的位置,且具有合理的尺寸关系,不影响绕线模具的使用,同时保证其质心位于几何中心处。
第三廓线73和下轮廓线3的圆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但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2所示,下轮廓线3的下端和第三廓线73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2≥4mm。这样可避免凹槽与模芯之间的距离过近,影响模芯的结构强度,保证绕线模具能够正常作业。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下轮廓线的“下端”和第三廓线的“下端”是指如图2所示的绕线模具的摆放状态时之所指,即图中下轮廓线的底端位置为其下端,图中第三廓线的底端位置为其下端。
绕线模具还包括贯通设置在模芯1上的安装孔8,用于与绕线机固定连接,实现可靠安装。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绕线机,包括绕线模具,上述绕线模具为如上实施例中描述的绕线模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功能的装置或部件可以进行结合,比如,本实施例中绕线模具包括挡板和设置在挡板一侧的模芯1,模芯1的外轮廓包括上轮廓线2、下轮廓线3、连接在上轮廓线2的第一端与下轮廓线3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侧轮廓线4和连接在上轮廓线2的第二端与下轮廓线3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侧轮廓线5。上轮廓线2和下轮廓线3均为圆弧形,且上轮廓线2的半径大于下轮廓线3的半径,二者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侧轮廓线4包括与上轮廓线2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一段41和与下轮廓线3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二段42,且第一段41与第二段42相连接;第二侧轮廓线5包括与上轮廓线2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三段51和与下轮廓线3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四段52,且第三段51与第四段52相连接。第一段41、第二段42、第三段51和第四段52均为直线形,且第一段41和第三段51长度相等,第二段42和第四段52长度相等。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的连接处、第三段51和第四段5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圆弧状的弧形过渡段6,其半径为8mm-15mm。
在该实施例中,绕线模具还包括贯通设置在模芯1上、用于与绕线机固定连接的安装孔8,以及设置在模芯1的凹槽7。凹槽7位于模芯1的下部,其外轮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廓线71、第二廓线72、第三廓线73、第四廓线74和第五廓线75。其中,第一廓线71、第二廓线72、第四廓线74和第五廓线75均为直线形,且第一廓线71和第五廓线75长度相等,第二廓线72和第四廓线74长度相等。第三廓线73为圆弧形,其圆心和下轮廓线3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三廓线73的下端和下轮廓线3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L2≥4mm。第一廓线71和第五廓线75相互平行,二者之间的距离为L1,上轮廓线2的半径为R1,满足(2×R1-L1)/2≥4mm。同时,第二段42和第二廓线72相互平行,第四段52和第四廓线74相互平行。
如此设置,沿模芯的外轮廓绕线时,漆包线在绕制过程中折弯幅度小,在经过上轮廓线、下轮廓线时均为平缓过渡,避免了现有绕线模具绕线时出现的绕线方向突变的状况,对漆包线造成的冲击损伤小,提高了漆包线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同时减少了漆包线的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采用去重方式调整质心,以使绕线模具的质心在几何中心处,保证绕线模具在设备高速运转时的动平衡量,减小设备振动,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绕线机,包括绕线模具,上述绕线模具为如上实施例中描述的绕线模具。如此设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模具在绕制过程中对漆包线的冲击损伤大、易损坏漆包线的问题。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和上述绕线模具所带来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致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绕线模具,包括模芯(1),所述模芯(1)的外轮廓包括上轮廓线(2)、下轮廓线(3)、连接在所述上轮廓线(2)的第一端与所述下轮廓线(3)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侧轮廓线(4)和连接在所述上轮廓线(2)的第二端与所述下轮廓线(3)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侧轮廓线(5),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轮廓线(2)和所述下轮廓线(3)均为弧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轮廓线(2)和所述下轮廓线(3)均为圆弧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轮廓线(2)的圆心和所述下轮廓线(3)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轮廓线(2)的半径大于所述下轮廓线(3)的半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轮廓线(4)包括与所述上轮廓线(2)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一段(41)和与所述下轮廓线(3)的第一端相连接的第二段(42),且所述第一段(41)与所述第二段(42)相连接;所述第二侧轮廓线(5)包括与所述上轮廓线(2)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三段(51)和与所述下轮廓线(3)的第二端相连接的第四段(52),且所述第三段(51)与所述第四段(52)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41)、所述第二段(42)、所述第三段(51)和所述第四段(52)均为直线形,且所述第一段(41)和所述第三段(51)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段(42)和所述第四段(52)长度相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41)和所述第二段(42)的连接处、所述第三段(51)和所述第四段(5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过渡段(6)。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过渡段(6)为圆弧形,所述弧形过渡段(6)的半径为8mm-15mm。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芯(1)的凹槽(7),所述凹槽(7)位于所述模芯(1)的下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的外轮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廓线(71)、第二廓线(72)、第三廓线(73)、第四廓线(74)和第五廓线(7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廓线(71)、所述第二廓线(72)、所述第四廓线(74)和所述第五廓线(75)均为直线形,且所述第一廓线(71)和所述第五廓线(75)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廓线(72)和所述第四廓线(74)长度相等。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廓线(73)为圆弧形,且所述第三廓线(73)的圆心和所述下轮廓线(3)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廓线(71)和所述第五廓线(75)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廓线(71)和所述第五廓线(75)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上轮廓线(2)的半径为R1,其中,(2×R1-L1)/2≥4mm。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轮廓线(3)的下端和所述第三廓线(73)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2≥4mm。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42)和所述第二廓线(72)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段(52)和所述第四廓线(74)相互平行。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通设置在所述模芯(1)上的安装孔(8)。
17.一种绕线机,包括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模具为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绕线模具。
CN201821947512.9U 2018-11-23 2018-11-23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Active CN209150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47512.9U CN209150949U (zh) 2018-11-23 2018-11-23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47512.9U CN209150949U (zh) 2018-11-23 2018-11-23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50949U true CN209150949U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87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47512.9U Active CN209150949U (zh) 2018-11-23 2018-11-23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509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50949U (zh) 绕线模具及绕线机
CN207189221U (zh) 一种加工中心用定位装置
CN206179678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变压器线圈制作装置
CN206179651U (zh) 一种类椭圆形截面开口立体铁芯
CN201906770U (zh) 加工高压加热器盘香管s弯的模具
CN206807174U (zh) 定子绝缘骨架、定子组件及电机
CN204706458U (zh) 可自由拼拆配电变压器椭圆形绕组模具
CN105449950B (zh) 一种立式绕线机
CN105336493A (zh) 一种变压器用椭圆形线圈模具
CN205051454U (zh) 一种定子冲片、定子及电机
CN206775249U (zh)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绝缘骨架
CN210091799U (zh) 一种铜扁线软化控制变形装置
CN107104531A (zh) 定子绝缘骨架、定子组件及电机
CN111654173A (zh) 一种绕线机绕线模间距自动调整装置
CN206849675U (zh) 一种滤波器插针引脚的松线治具
CN206767264U (zh) 一种线缆拉制辅助放线装置
CN206160424U (zh) 消声器一体式外壳
CN206948053U (zh) 变厚度轭部的发电机卷绕铁心
CN206574584U (zh) 一种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器身结构
CN205900306U (zh) 油浸式变压器线圈绕线模具
CN207732236U (zh) 一种换向器自动排片机工位排布结构
CN2054562U (zh) 开合式绕线模
CN218038763U (zh) 一种改良型sq底座结构
CN209526569U (zh) 定子及具有该定子的电机
CN206533217U (zh) 铁芯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