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45364U - 一种停车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停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45364U
CN209145364U CN201821476134.0U CN201821476134U CN209145364U CN 209145364 U CN209145364 U CN 209145364U CN 201821476134 U CN201821476134 U CN 201821476134U CN 209145364 U CN209145364 U CN 209145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guide rail
driving motor
parking
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761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爱华
刘星
李孟
乔彦辉
刘璐
陈颖
王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18214761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45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45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4536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停车装置,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传动机构、挂载机构和若干托车板;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平行布置在停车区域的顶部,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预定值;停车区域内按照预定的方式布置有若干停车位;托车板设置在停车区域的预定位置,用于承载车辆;传动机构的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上,传动机构的下表面与挂载机构连接,带动挂载机构沿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使挂载机构挂取托车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停车方便高效,优化了停车区域的停车位的布置方式,提高了停车区域的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停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私人汽车大规模的进入家庭,给小区的停车问题带来了很大压力。现有的地下停车场往往需要预留较宽的行车道,方便车辆的停放,以及开出;并且会在相邻的两个停车位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隔,以方便开启车门上下车。
这样的停车方式使得停车场的利用率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地库空间,并不能很好改善城市小区的停车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停车装置,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停车装置,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传动机构、挂载机构和若干托车板;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平行布置在停车区域的顶部,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预定值;停车区域内按照预定的方式布置有若干停车位;托车板设置在停车区域的预定位置,用于承载车辆;传动机构的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上,传动机构的下表面与挂载机构连接,带动挂载机构沿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使挂载机构挂取托车板。
其中,传动机构包括:移动框架、移动吊台和传动部件;移动框架为一矩形框架,移动框架的前边框和后边框分别通过传动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移动吊台的两侧分别与移动框架的左边框及右边框相连,且挂载机构与移动吊台朝向停车位的一面相连。
其中,传动部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和至少一个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设置在移动框架的前边框背离后边框的一侧,第二齿轮设置在移动框架的后边框背离前边框的一侧;第一齿条设置在第一导轨内,第二齿条设置在第二导轨内;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
其中,该停车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移动框架上,第一驱动电机分别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齿轮在第一齿条上移动,以及驱动第二齿轮在第二齿条上移动;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移动框架的左边框或右边框上,第二驱动电机与移动吊台连接。
其中,该停车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控制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以使传动机构带动挂载机构沿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的方向移动;控制器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控制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移动吊台沿移动框架的左边框与右边框移动。
其中,该停车装置还包括升降部件和第三驱动电机;升降部件设置在移动吊台上,升降部件与挂载机构连接;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移动吊台上,第三驱动电机与升降部件连接;第三驱动电机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驱动升降部件带动挂载机构升起或下落。
其中,该停车装置还包括交互平台;交互平台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输入的停车信息并将停车信息反馈至控制器;以使控制器根据停车信息控制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运动。
其中,托车板的前端设置有高度相同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托车板的后端设置有高度相同的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平行设置,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顶部均设置有通孔,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预定值;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平行设置,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的顶部均设置有通孔,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预定值;第一立杆的高度大于第三立杆的高度。
其中,挂载机构的本体为“工”字型结构;挂载机构的本体的左边架上依次设置有竖直向下的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且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杆的长度与第三杆的长度相等,第二杆的长度大于第一杆的长度;挂载机构的本体的右边架上依次设置有竖直向下的第四杆、第五杆和第六杆,且第四杆、第五杆和第六杆处于同一平面内,第四杆的长度与第六杆的长度相等,第五杆的长度大于第四杆的长度;第二杆的底端的前侧与后侧均设置有第二挂钩,且第二挂钩与第二杆垂直;第五杆的底端的前侧与后侧均设置有第五挂钩,且第五挂钩与第五杆垂直;第一杆的底端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挂钩,且第一挂钩与第一杆垂直;第三杆的底端的后侧设置有第三挂钩,且第三挂钩与第三杆垂直;第四杆的底端的前侧设置有第四挂钩,且第四挂钩与第五杆垂直;第六杆的底端的后侧设置有第六挂钩,且第六挂钩与第六杆垂直。
其中,该停车装置还包括框体;框体的形状为长方体,停车区域布置在框体的底部;第一导轨布置在框体的第一边框上,第二导轨布置在框体的第二边框上;第一边框为框体的顶部前侧的一条边框,第二边框为框体的顶部后侧的另一条边框。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在停车区域的上方设置第一导轨、第二导轨、托车板、传动机构和挂载机构,则可通过传动机构使得挂载机构可沿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移动,进而使得挂载机构带动拖车板上的车辆运动至停车位处,使得停车过程简便高效;且配合该停车装置,还可以对停车区域的停车位进行规划改善,提高停车区域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托车板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挂载机构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未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停车区域中的停车位的一种布置示意图;
图6为配合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的停车区域中停车位的一种布置示意图;
图中,1-第一导轨;2-第二导轨;3-托车板;4-挂载机构;5-左边框;6-前边框;7-后边框;8-移动吊台;9-右边框;10-第一立杆;11-第二立杆;12-第三立杆;13-第四立杆;14-左边架;15-右边架;16-第一杆;17-第二杆;18-第三杆;19-第四杆;20-第五杆;21-第六杆;22-第一挂钩;23-第二挂钩;24-第三挂钩;25-第四挂钩;26-第五挂钩;27-第六挂钩;28-升降部件;29-第一位置;30-第二位置;31-一号停车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停车装置,包括第一导轨1、第二导轨2、传动机构、挂载机构4和若干托车板3;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平行布置在停车区域的顶部,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预定值;停车区域内按照预定的方式布置有若干停车位;托车板3设置在停车区域的预定位置,用于承载车辆;传动机构的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上,传动机构的下表面与挂载机构4连接,带动挂载机构4沿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所在的方向移动,以使挂载机构4挂取托车板3。
具体地,例如,第一预定值为12m,即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平行布置在宽为12m的停车区域的顶部;例如,停车位的布置方式如图6所示,这是一个长为16m,宽为12m的停车区域,停车位的布置分为前后两排,每排六个停车位,其中前后两排停车位之间设置宽为2m的第一过道,每排的第三个停车位与第四个停车位之间设置一个宽为2.8m的第二过道;托车板3的尺寸和停车位的尺寸相同均为2.2m*5m,例如,每一个停车位上均放置有一个托车板3,此时十二个停车位对应有十二个托车板3;当然托车板3也可以放在第一位置29和/或第二位置30上;挂载机构4的起始位置在第一过道与第二过道的交界处的上方。例如,现有技术中同样大小的停车区域,如图5所示,该停车区域为16m*12m,共布置有八个5m*3m的停车位和一条6m宽的停车通道。不难看出,图6所示的停车区域使用了本停车装置后,因不需要人进去停车,所以使得停车区域的第一过道可以更窄,停车位也可以更窄(因为不需要开车门,所以两个停车位之间不用预留太宽的开门的间隔)。而从停车位的布置个数来看,图6所示的停车区域共布置了十二个停车位,而图5所示的停车区域共布置了八个停车位,比较发现,同样大小的停车区域的利用效率提高了50%。
当需要停车时,例如,传动机构带动挂载机构4将某个空闲的停车位上的托车板3吊取至第二过道的第一位置29或者第二位置30,其中如果车子从靠近第一位置29的方向进来,则将托车板3放在第一位置29,车子从靠近第二位置30的方向进来,则就将托车板3放在第二位置30;待托车板3对应车子开来的方向放好后,将车子放到托车板3上,再由传动机构带动挂载机构4将停放有车子的托车板3移动到原停车位上。当需要取车时,由传动机构带动挂载机构4将停放有车子的托车板3吊出至第一位置29或者第二位置30,之后将车子开出驶离托车板3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通过在停车区域的上方设置第一导轨1、第二导轨2、托车板3、传动机构和挂载机构4,则可通过传动机构使得挂载机构可沿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移动,进而使得挂载机构带动拖车板上的车辆运动至停车位处,使得停车过程简便高效;且配合该停车装置,还可以对停车区域的停车位进行规划改善,提高停车区域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包括:移动框架、移动吊台8和传动部件;移动框架为一矩形框架,移动框架的前边框6和后边框7分别通过传动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上;移动吊台8的两侧分别与移动框架的左边框5及右边框9相连,且挂载机构4与移动吊台8朝向停车位的一面相连。具体的,例如,移动框架可以采用铝型材或者不锈钢制造,移动框架包括前后左右四个边框,移动框架借助传动部件可滑动的安装在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上;例如,传动部件可以为齿轮和齿条,也可以为滑块和滑轨;以滑块和滑轨为例,前边框6与后边框7的底部均设置有滑块,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上均设置有滑轨,滑块则卡设在滑轨上,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滑块在滑轨上的运动,从而带动移动框架移动,这样就使得移动框架能够沿着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的方向运动,不妨将该运动方向定为X方向;移动吊台8的两侧分别与移动框架的左边框5及右边框9可滑动相连,使得移动吊台8可以沿着左边框5与右边框9滑动,在这里不妨将该运动方向定为Y方向,挂载机构4则与移动吊台8的底面连接;如此,便使得挂载机构4可以在X方向与Y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传动部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和至少一个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设置在移动框架的前边框6背离后边框7的一侧,第二齿轮设置在移动框架的后边框7背离前边框6的一侧;第一齿条设置在第一导轨1内,第二齿条设置在第二导轨2内;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具体地,例如,移动边框在X方向的传动方式可以采用齿轮齿条传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可以传递较大的力,使得该装置的可靠性更高。例如,可以在前边框6的前侧设置两个第一齿轮,例如,将第一齿轮与前边框6的前侧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对应的在后边框7的后侧也设置两个第二齿轮,例如,将第二齿轮与后边框7的后侧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安装在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的上表面内,例如,第一齿条与第一导轨一体成型,或者,第一齿条与第一导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二齿条与第二导轨一体成型,或者,第二齿条与第二导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分别在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上运动,从而使得移动框架沿X方向运动;当然,在满足传动的前提下,也可以只在前边框6上设置一个第一齿轮,相应的在后边框7上也设置一个第二齿轮,如此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装置的成本。
进一步地,该停车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移动框架上,第一驱动电机分别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齿轮在第一齿条上移动,以及驱动第二齿轮在第二齿条上移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的左边框5或右边框9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移动吊台8连接。具体地,例如,当使用一个第一驱动电机时,则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均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即第一驱动电机同时驱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运动;例如,当使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第一驱动电机时,则一个第一驱动电机可单独驱动一个第一齿轮或一个第二齿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个第一驱动电机在共同作用时需保持同一转速。例如,可以在移动框架的左边框5上安装一个第二驱动电机,在移动吊台8与左边框5及右边框9的连接处各设置一个滑块,第二驱动电机与滑块连接,驱动滑块沿左边框5与右边框9运动,进而带动移动吊条沿Y方向运动。如此可使得该停车装置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去选择第一驱动电机的数目,使得该停车装置的灵活性、适用性更高。
进一步地,该停车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控制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以使传动机构带动挂载机构4沿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2的方向移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控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移动吊台8沿所述移动框架的左边框5与右边框9移动。例如,控制器中可以使用PLC编程控制第一驱动电机正转或者反转,进而使得第一驱动电机带动第一齿轮和/或第二齿轮前进或后退;且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的配合运动,以及通过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的配合运动,实现移动框架在X方向的前进或者后退,进而使得挂载机构4可以吊着托车板3在X方向运动。同样的,例如,控制器中可以使用PLC编程控制第二驱动电机正转或者反转,使得移动吊台8在左边框5与右边框9上前进或者后退,进而使得挂载机构4可以吊着托车板3在Y方向运动。
具体地,进一步地,该停车装置还包括升降部件28和第三驱动电机;升降部件28设置在移动吊台8上,升降部件28与挂载机构4连接;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移动吊台8上,第三驱动电机与升降部件28连接;第三驱动电机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驱动升降部件28带动挂载机构4升起或下落。具体地,例如,升降部件28可以由滚筒和吊绳组成;例如,滚筒贯穿移动吊台8设置在移动吊台8的中间位置,吊绳的一端与挂载机构4连接,另一端与滚筒连接;第三驱动电机与滚筒连接,驱动滚筒旋转,当滚筒正转时,吊绳向上缠绕在滚筒上,从而将挂载机构4向上升起;当滚筒反转时,吊绳从滚筒上脱下,从而将挂载机构4落下,在这里不妨将挂载机构4的升降或下落的方向定为Z方向,如此实现了挂载机构4吊着托车板3实现了Z方向的运动。同样的,例如,控制器中可以使用PLC编程控制第三驱动电机正转或者反转,则可通过第三驱动电机带动升降部件上升或下降,进而使得升降部件带动挂载机构4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得挂载机构4可以吊着托车板3在Z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该停车装置还包括交互平台;交互平台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输入的停车信息并将停车信息反馈至控制器;以使控制器根据停车信息控制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运动。具体地,例如,交互平台与控制器电连接,并在交互平台上配备有操作显示屏,当需要停车时,用户可以在操作显示屏上获知停车位的闲置状态,并且选择停车位;输入的停车信息通过交互平台反馈至控制器,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停车信息控制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运动,从而使挂载机构4在X、Y和Z方向进行运动,以使挂载机构4将停放有车子的托车板3移动到停车位。当需要取车时,同样通过交互平台,输入取车信息,控制器接收到取车信息后,控制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运动,从而使挂载机构4在X、Y和Z方向进行运动,以使挂载机构4将停放有车子的托车板3从停车位上取出。其中,例如,交互平台也可以与手机软件建立连接,用户可以在手机软件上对交互平台进行信息的输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托车板3的前端设置有高度相同的第一立杆10和第二立杆11,托车板3的后端设置有高度相同的第三立杆12和第四立杆13;第一立杆10和第二立杆11平行设置,且两者高度相同,第一立杆10和第二立杆11的顶部均设置有通孔,第一立杆10和第二立杆11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预定值;第三立杆12和第四立杆13平行设置,且两者高度相同,第三立杆12和第四立杆13的顶部均设置有通孔,第三立杆12和第四立杆13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预定值;第一立杆10的高度大于第三立杆12的高度。具体地,例如,托车板3的材料可以选用铝型材或者不锈钢制成;第一立杆10和第三立杆12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应保证在配合挂载机构4移动车辆的时候不会剐蹭到车身;例如,第一立杆10、第二立杆11、第三立杆12和第四立杆13上设置的通孔的大小均相等;例如,可以将第二预定值设为2.5m,第二预定值与第三预定值相等,托车板3的长度设为5m,这样基本上可以适应多数的家用轿车;当然也可以将第二预定值设为3m,托车板3的长度设为6m,第二预定值与第三预定值相等,这样可以满足豪华型轿车的停车要求。如此设置使得该停车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挂载机构4的本体为“工”字型结构;挂载机构4的本体的左边架14上依次设置有竖直向下的第一杆16、第二杆17和第三杆18,且第一杆16、第二杆17和第三杆18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杆16的长度与第三杆18的长度相等,第二杆17的长度大于第一杆16的长度;挂载机构4的本体的右边架15上依次设置有竖直向下的第四杆19、第五杆20和第六杆21,且第四杆19、第五杆20和第六杆21处于同一平面内,第四杆19的长度与第六杆21的长度相等,第五杆20的长度大于第四杆19的长度;第二杆17的底端的前侧与后侧均设置有第二挂钩23,且第二挂钩23与第二杆17垂直;第五杆20的底端的前侧与后侧均设置有第五挂钩26,且第五挂钩26与第五杆20垂直;第一杆16的底端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挂钩22,且第一挂钩22与第一杆16垂直;第三杆18的底端的后侧设置有第三挂钩24,且第三挂钩24与第三杆18垂直;第四杆19的底端的前侧设置有第四挂钩25,且第四挂钩25与第五杆20垂直;第六杆21的底端的后侧设置有第六挂钩27,且第六挂钩27与第六杆21垂直。
具体地,挂载机构4的材料可以选用铝型材或者不锈钢制成;挂载机构4上的第二杆17和第五杆20的较长,用来分别与托车板3上的第三立杆12和第四立杆13配合使用;挂载机构4上的第一杆16和第四杆19较短,用来分别与托车板3的第一立杆10和第二立杆11配合使用;挂载机构4上的第三杆18和第六杆21较短,用来分别与托车板3的第一立杆10和第二立杆11配合使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挂载机构4吊取前侧的托车板3时,托车板3上的第一立杆10上的通孔与第一杆16上的第一挂钩22对接,第二立杆11上的通孔与第四杆19上的第四挂钩25对接,第三立杆12上的通孔与第二杆17上的前侧的第二挂钩23对接,第四立杆13上的通孔与第五杆20上的前侧的第五挂钩26对接;当挂载机构4吊取后侧的托车板3时,托车板3上的第一立杆10上的通孔与第三杆18上的第三挂钩24对接,第二立杆11上的通孔与第六杆21上的第六挂钩27对接,第三立杆12上的通孔与第二杆17上的后侧的第二挂钩23对接,第四立杆13上的通孔与第五杆20上的后侧的第五挂钩26对接。例如,这里的第一挂钩22、第二挂钩23、第三挂钩24、第四挂钩25、第五挂钩26和第六挂钩27的尺寸和形状均相同,且与第一立杆10、第二立杆11、第三立杆12和第四立杆13上开设的通孔的尺寸和形状相对应,例如当各个通孔的形状为圆形通孔时,那么各个挂钩的形状也对应设置成圆形;例如,为了防止各个挂钩损伤车声,除了在加工时进行开设倒角处理外,还可以在各个挂钩的外侧包裹保护套,例如海绵或者橡胶制成的保护套。如此设置使得该停车装置在使用过程更加方便、安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停车装置还包括框体;框体的形状为长方体,停车区域布置在框体的底部;第一导轨1布置在框体的第一边框上,第二导轨2布置在框体的第二边框上;第一边框为框体的顶部前侧的一条边框,第二边框为框体的顶部后侧的另一条边框。具体地,例如,该框体可以由铝型材或者不锈钢制成,框体的长宽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制作,例如,设计成长宽高分别为16m、12m、4m的长方体框体。框体的底部区域即为停车区域,只需按照一定的方式规划停车位即可;例如,按照图6的布置方式布置停车场。如此设置,使得该停车装置在地上停车场也可以使用,提高了装置的适用范围。
接下来将以一号停车位31为例对停车的过程做出说明,其中,托车板3的起始位置在一号停车位31上,停车过程:移动框架的起始位置在第一过道与第二过道的交界处的上方,X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运转驱动移动框架沿X方向移动至第一过道的最左端;Z方向上,控制器驱动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带动滚筒旋转向下释放吊绳,使得挂载机构4的各个挂钩与托车板3的各个通孔的位置平齐;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移动吊台8沿Y方向移动,使得挂载机构4上的各个挂钩分别插入到托车板3上对应的各个通孔内;Z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向上吊起;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运转,带着托车板3回到第一过道的上方;X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运转,使托车板3运动到第一过道与第二过道交界处的上方;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运转,使托车板3运行到第一位置29的上方;Z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下放到第一位置29,之后将车子驶入到托车板3上;Z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升起;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移动到第一过道与第二过道交界处的上方;X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移动到第一过道的最左端;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移动至一号停车位31正上方;Z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下放到一号停车位31;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运转,使挂载机构4与托车板3分离;Z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向上收起挂载机构4,避免运动时剐蹭车辆;X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运转,使移动框架运动到第一过道与第二过道交界处的上方,即回到起始位置。如此即可完成一次停车过程。
接下来将以一号停车位31为例对取车的过程做出说明,取车过程:X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运转驱动移动框架沿X方向移动至第一过道的最左端;Z方向上,控制器驱动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带动滚筒旋转向下释放吊绳,使得挂载机构4的各个挂钩与托车板3的各个通孔的位置平齐;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移动吊台8沿Y方向移动,使得挂载机构4上的各个挂钩分别插入到托车板3上对应的各个通孔内;Z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向上吊起;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运转,带着托车板3回到第一过道的上方;X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运转,使托车板3运动到第一过道与第二过道交界处的上方;Y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运转,使托车板3运行到第一位置29的上方;Z方向上,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电机运转,将托车板3下放到第一位置29,之后将车子驶离托车板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此时刚好有待停放的车子驶入,则直接可按照停车过程中的步骤,从第一位置29开始进行后续的停车;如果没有车辆那么可以选择将该托车板3放在原地等待车子驶入,也可以将该托车板3吊回至一号停车位31。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装置,使得停车过程更加方便、智能,同时也使与该停车装置配合使用的停车场的利用效率获得较大的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传动机构、挂载机构和若干托车板;
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平行布置在停车区域的顶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预定值;
所述停车区域内按照预定的方式布置有若干停车位;
所述托车板设置在所述停车区域的预定位置,用于承载车辆;
所述传动机构的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上,所述传动机构的下表面与所述挂载机构连接,带动所述挂载机构沿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挂载机构挂取所述托车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移动框架、移动吊台和传动部件;
所述移动框架为一矩形框架,所述移动框架的前边框和后边框分别通过所述传动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
所述移动吊台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移动框架的左边框及右边框相连,且所述挂载机构与所述移动吊台朝向所述停车位的一面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和至少一个第二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的前边框背离后边框的一侧,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的后边框背离前边框的一侧;
所述第一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内,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内;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在所述第一齿条上移动,以及驱动所述第二齿轮在所述第二齿条上移动;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的左边框或右边框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移动吊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机构运动,以使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挂载机构沿所述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的方向移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控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移动吊台沿所述移动框架的左边框与右边框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部件和第三驱动电机;
所述升降部件设置在所述移动吊台上,所述升降部件与所述挂载机构连接;
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移动吊台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与所述升降部件连接;
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升降部件带动所述挂载机构升起或下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互平台;
所述交互平台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输入的停车信息并将所述停车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停车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车板的前端设置有高度相同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所述托车板的后端设置有高度相同的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
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第二立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第二立杆的顶部均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第二立杆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预定值;
所述第三立杆和所述第四立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立杆和所述第四立杆的顶部均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三立杆和所述第四立杆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预定值;
所述第一立杆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立杆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载机构的本体为“工”字型结构;
所述挂载机构的本体的左边架上依次设置有竖直向下的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且所述第一杆、所述第二杆和所述第三杆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三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杆的长度;
所述挂载机构的本体的右边架上依次设置有竖直向下的第四杆、第五杆和第六杆,且所述第四杆、所述第五杆和所述第六杆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四杆的长度与所述第六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五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杆的长度;
所述第二杆的底端的前侧与后侧均设置有第二挂钩,且所述第二挂钩与所述第二杆垂直;
所述第五杆的底端的前侧与后侧均设置有第五挂钩,且所述第五挂钩与所述第五杆垂直;
所述第一杆的底端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挂钩,且所述第一挂钩与所述第一杆垂直;
所述第三杆的底端的后侧设置有第三挂钩,且所述第三挂钩与所述第三杆垂直;
所述第四杆的底端的前侧设置有第四挂钩,且所述第四挂钩与所述第五杆垂直;
所述第六杆的底端的后侧设置有第六挂钩,且所述第六挂钩与所述第六杆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体;
所述框体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停车区域布置在所述框体的底部;
所述第一导轨布置在所述框体的第一边框上,所述第二导轨布置在所述框体的第二边框上;
所述第一边框为所述框体的顶部前侧的一条边框,所述第二边框为所述框体的顶部后侧的另一条边框。
CN201821476134.0U 2018-09-10 2018-09-10 一种停车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45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76134.0U CN209145364U (zh) 2018-09-10 2018-09-10 一种停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76134.0U CN209145364U (zh) 2018-09-10 2018-09-10 一种停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45364U true CN209145364U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65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7613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45364U (zh) 2018-09-10 2018-09-10 一种停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453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57436A (zh) * 2018-09-10 2018-12-21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停车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57436A (zh) * 2018-09-10 2018-12-21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停车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68467A (zh)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智能轿车移库装置
CN2765753Y (zh) 石膏空心墙板生产线设备
CN206646880U (zh) 一种智能无巷道梳齿式无避让塔库
CN106836904A (zh) 一种智能无巷道梳齿式无避让塔库及其存取车方法
CN103075039A (zh) 一种仓储式立体车库及其停泊车辆取送的控制方法
CN203160781U (zh) 可快速平移的立体车库
CN207228728U (zh) 双层升降横移车库
CN201416285Y (zh) 新型错位式立体停车场
CN209145364U (zh) 一种停车装置
CN103321467A (zh) 一种空载车板暂存备用、无载车板交换的停车设备
CN203383551U (zh) 小型立体车库
CN206128779U (zh) 一种有板交换机械车库载车板用搬运器
CN108798118A (zh) 一种适用于梳齿式搬运小车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
CN202882489U (zh) 一种多驱动三轴联动抓取式停车库
CN207048407U (zh) 一种双层立体车库
CN207144577U (zh) 一种双升降机式梳齿交换塔库
CN109057436A (zh) 一种停车装置
CN205990803U (zh) 一种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
CN104047452B (zh) 一种无活动托板的立体车库
CN204920354U (zh) 一种停车装置
CN107663965A (zh) 一种梳齿式汽车横向智能搬运器
CN2921192Y (zh) 蜂窝式立体停车装置
CN205113364U (zh) 一种有轨矿车出入库自动化调度系统
CN202465162U (zh) 建筑用小型电动升降上料机
CN205370062U (zh) 一种立体车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