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33616U -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33616U
CN209133616U CN201790000396.7U CN201790000396U CN209133616U CN 209133616 U CN209133616 U CN 209133616U CN 201790000396 U CN201790000396 U CN 201790000396U CN 209133616 U CN209133616 U CN 209133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artition
surrounding edge
electrode assembl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03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催镇宇
安寅究
尹炯具
郑在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33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336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在此所揭露的是一种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子装置,其能够在隔板被相互接合的状态下将多个隔板切割为所欲的形状,以减少隔板废料的量,从而根本地解决因为隔板废料的导入所引起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子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6月8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 10-2016-0070655的权益,上述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藉由引用作为整体被并入于本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不规则电极组件以及制造该不规则电极组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显著发展,各种便携式信息通讯装置已经普及。因此,在21世纪,我们正朝着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提供高品质信息服务的泛在社会发展。
锂电池对于实现这样的泛在社会而言为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可被充电和放电的锂电池已被广泛地用作无线移动装置或可穿戴电子装置的能源。此外,锂电池亦已被用作电动车辆及混合动力车辆(hybrid electric vehicle) 的能源,电动车辆及混合动力车辆已被提出来解决诸如由使用化石燃料的现有汽油及柴油车辆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之类的问题。
如上所述,随着可应用锂电池的装置的范围越来越宽,锂电池已被多样化发展,使得锂电池能够提供适用于应用锂电池的装置的多种输出及容量。此外,存在有对于减少锂电池的尺寸与重量的强烈需求。
同时,考虑到使用锂电池作为能源的装置的尺寸及容量来制造锂电池。近年来,可使用锂电池的产品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宽。因此,除了矩形结构外,锂电池已被设计成具有至少五个侧边的多边形结构或几何不规则结构,使得锂电池可应用到具有曲线或曲面的各种不同种类的装置。
图1及图2为显示具有不规则结构的示例性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参照图1及图2,电极组件10配置为具有正极2、隔板3a、负极6、隔板3b及正极4被依序地堆叠的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电极组件10配置为具有六个内角的六角形结构。
相较于当从上方观看时具有四个内角的矩形结构,六角形结构具有比矩形结构更多的内角,且六角形结构的形状比矩形结构的形状更为复杂。广义来说,六角形结构可被称为不规则结构。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所示的电极组件被定义为不规则电极组件。
再参照图1及图2,电极2、4及6配置为使得电极2、4及6的每一者的下端角相对于方向x及y倾斜,且隔板3a及3b具有比电极2、4及6更大的尺寸,以防止电极2、4及6之间的接触并隔绝异物。
在制造电极组件的时候,隔板3a及3b沿着图1所示的假想切割线C进行切割,使得在电极2、4及6与隔板3a及3b被堆叠的状态下,隔板3a及 3b的下端角的形状对应于电极2、4及6的下端角的形状。此时,隔板的切割屑因为静电而被引入到正极2及4或负极6中,结果可能使得电极的品质劣化。
为了解决此问题,可用肉眼检查隔板的切割屑并手动地将其移除。然而,在此过程中,可能损坏电极的结构,结果可能使得电极组件的品质劣化。
因此,非常需要一种能够更稳定地制造不规则电极组件的方法以及一种可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装置的具有不规则结构的电极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已做出本实用新型来解决上述问题及尚未解决的其它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能够在隔板被相互接合的状态下将多个隔板切割成所欲的形状,以减少隔板废料的量,从而根本地解决因为隔板废料的导入所引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不规则电极组件。
[技术方案]
上述及其他目的能够藉由提供制造不规则电极组件的方法来达成,所述不规则电极组件在从上方观看时具有至少六个周围边缘,该方法包括:
(a)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插入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具有相当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中的一者的平面面积的110%到150%的平面面积,并在除了第一隔板相对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突出的部分以外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隔板进行层压;
(b)在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插入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具有相当于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中的一者的平面面积的110%到150%的平面面积,并在除了第二隔板相对于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突出的部分以外将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二隔板进行层压;
(c)将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相邻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周围边缘的周围表面进行层压,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各周围边缘中,所述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周围边缘突出且以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的30度到60度的角度倾斜,以及
(d)切割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已层压的周围表面,使得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处形成以相对于在步骤(c)的电极的周围边缘倾斜约0到10度的周围边缘。
亦即,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方法中,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并未被独立地切割而是在隔板被层压并接合的状态下被切割,亦即,在隔板的纤维组织被硬化的状态下被切割。因此,因为切割所产生的微尺寸隔板废料的量得以显著地减少。此外,纤维组织被硬化的隔板不会因为静电而轻易地移动。因此,即使当产生少量的隔板废料时,隔板废料被吸附到电极上的现象可得到显著地缓解。
特别是,由于隔板废料很难因为静电而被吸附到电极上,隔板废料可使用简单的方法(例如,吹除法)而从电极的表面去除,这也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一。
在具体的例子中,当在步骤(a)到步骤(c)从上方观看时,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的每一者可具有矩形结构,且当在步骤(d)从上方观看时,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的每一者可具有不规则结构。
亦即,在本实用新型中,原本各具有矩形结构的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在步骤(d)被切割为具有大约对应于电极的形状,从而使得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的每一者具有不规则结构。具体而言,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的部分在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被层压的状态下被切割。因此,切割过程容易执行,从而提升制造效率。另一方面,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的废料的量得以减少,从而能够制造出高品质的电极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层压为这样一种处理:其中,在隔板与电极处于相互表面接触的状态下,隔板与电极藉由对隔板及电极的表面施加热而被相互接合;或者层压为这样一种处理:其中,在一隔板与另一隔板处于相互表面接触的状态下,一隔板与另一隔板藉由对一隔板与另一隔板的表面施加热而被相互接合。
每一个隔板由展现出高离子渗透性和高机械强度的绝缘聚合物薄膜所制成。隔板一般具有0.01μm到10μm的孔径以及5μm到300μm的厚度。在两个或更多个隔板(各自包括聚合物)藉由热而被相互层压的状态下,由于隔板的纤维组织很坚固,当切割隔板时,可防止隔板破裂成碎屑。
作为构成隔板的聚合物,例如,可使用由展现出耐化学性和疏水性的诸如聚丙烯之类的烯烃聚合物、玻璃纤维、或聚乙烯所制成的片材或无纺布 (non-woven fabric)。
根据情况,隔板可由有机/无机复合多孔安全补强隔板(SRS)膜所制成。
由于无机粒子的耐热性,SRS膜在高温时不会热收缩。因此,即使当针状导体穿透到电极组件当中时,隔板的伸长率仍可保持。
SRS膜可配置为使得包括无机粒子及粘合剂聚合物在内的活性层(active layer)被涂布在聚烯烃类隔板基材上。
SRS膜可具有被包含在隔板基材中的孔结构以及在作为活性层成分的无机粒子中间隙体积(interstitial volume)所形成的均匀孔结构。所述孔可显著地减少施加到电极组件的外部冲击的大小。此外,锂离子可平顺地流经所述孔,且所述孔可被大量的电解液填充,以增加浸渗率,从而提升电池的效能。
形成在聚烯烃类隔板基材及活性层中的孔可以锚定状态(anchoring)存在,使得隔板基材与活性层物理性地耦接至彼此。考虑到在隔板基材与活性层之间的物理性耦接力以及在隔板中的孔结构,隔板基材对活性层的厚度比可为9:1到1:9。具体而言,隔板基材对活性层的厚度比可为5:5。
在SRS膜中,形成在聚烯烃类隔板基材的表面上及/或形成在基材的某些孔中的活性层成分中的一种为在本领域常规已知的无机粒子。
无机粒子可在无机粒子当中形成中空空间,且因此可形成微孔并维持作为间隔件的物理形状。此外,无机粒子的物理特性在200℃或更高的温度下通常不会改变,且因此所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多孔膜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无机粒子并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该无机粒子为电化学稳定的即可。亦即,能够用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无机粒子并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该无机粒子在施用了无机粒子的电池的操作电压范围(例如,基于Li/Li+的0到5V)内不会氧化和/或还原即可。尤其是,在使用具有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的情况下,能够提升在电化学元件中的离子传导性,从而提升电池的效能。因此,较佳的是使无机粒子的离子传导性为尽可能高的。此外,在无机粒子具有高密度的情况下,在涂布时可能难以分散无机粒子,且可能增加电池的重量。为了这些原因,较佳的是使无机粒子的密度为尽可能低的。另外,在无机粒子具有高介电系数的情况下,在液体电解质中的电解质盐(例如,锂盐)的解离程度可能增加,从而提升电解液的离子传导性。
由于上述的原因,无机粒子可为选自由(a)具有压电性 (piezoelectricity)的无机粒子以及(b)具有锂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无机粒子。
具有压电性(piezoelectricity)的无机粒子为在正常压力下为非导体,但当特定的电压被施加于其上时,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且因此展现出导电性的一种材料。尤其是,具有压电性的无机粒子展现出高的介电常数特性(具有 100以上的介电常数),且藉由当无机粒子被特定压力而拉伸或压缩时所产生的电荷而在两个面(其中一个面是由正极充电且另一个面是由负极充电) 之间具有电位差。
在具有上述特性的无机粒子被用来作为多孔活性层成分的情况下,正极和负极中在受到诸如藉由针状导体的外部冲击时可能发生短路,由此正极和负极因在隔板上所涂布的无机粒子之故可能不会彼此直接接触,粒子中的电位差由于无机粒子的压电性而可能发生。因此,在两个电极之间实现电子迁移(亦即,精细电流),由此电池的电压逐渐地减少,且因此稳定性可得到提升。
具有压电性的无机粒子可以是选自由BaTiO3、Pb(Zr,Ti)O3(PZT)、Pb1-xLaxZr1- yTiyO3(PLZT)、Pb(Mg3Nb2/3)O3-PbTiO3(PMN-PT)、以及氧化铪(HfO2) 所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无机粒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具有锂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为包含锂元素但不保存锂且其传输锂离子的无机粒子。具有锂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由于存在于粒子结构中的一类缺陷而可转移与传输锂离子。因此,可提升电池中的锂离子导电率,且因此可提升电池效能。
具有锂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粒子可以是选自由磷酸锂(Li3PO4)、磷酸钛锂(LixTiy(PO4)3,其中,0<x<2且0<y<3)、磷酸铝锂钛(LixAlyTiz (PO4)3,其中,0<x<2、0<y<1且0<z<3)、(LiAlTiP)xOy基玻璃(其中,0<x<4且0<y<13)、钛酸锂镧(LixLayTiO3,其中,0<x<2且0<y<3)、硫代磷酸锗锂(LixGeyPzSw,其中,0<x<4、0<y<1、0<z<1且0<w<5)、氮化锂(LixNy,其中,0<x<4且0<y<2)、SiS2基玻璃(LixSiySz,其中, 0<x<3、0<y<2且0<z<4)、以及P2S5基玻璃(LixPySz,其中,0<x<3、 0<y<3且0<z<7)所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无机粒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构成活性层成分的无机粒子与粘合剂聚合物的组成比并未受到太大的限制,且可以控制在10:90到99:1重量%的范围内,较佳地在80:20到 99:1重量%的范围内。在组成比小于10:90重量%的情况下,聚合物的量是过度地增加,且因此孔径和孔隙率(porosity)由于无机粒子中所形成的间隙体积的减少而降低,且据此,最终的电池效能劣化。相反地,在组成比超过99:1重量%的情况下,聚合物的量太低,且因此无机物质中的粘合强度减弱,且据此,最终实现的有机/无机复合多孔隔板的机械特性可能会恶化。
除了上述的无机粒子和聚合物之外,有机/无机复合多孔隔板的活性层可包括其它的常规已知添加剂。
在有机/无机复合多孔隔板中,涂布有作为活性层的成分的无机粒子和粘合剂聚合物的混合物的基材可以是,例如,在本领域中常规使用的聚烯烃类隔板。聚烯烃类隔板成分可为,例如,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其衍生物、或类似物。
在具体的例子中,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可为正极或负极,且第二电极可具有与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不同的极性。
因此,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所制造的电极组件可具有A型双电池结构或C型双电池结构,在A型双电池结构中,正极、隔板、负极、隔板和正极被依序地堆叠,在C型双电池结构中,负极、隔板、正极、隔板和负极被依序地堆叠。
A型双电池为中间电极是负极的双电池,且C型双电池为中间电极是正极的双电池。
另外,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方法中,除了A型双电池和C型双电池之外,亦可能制造出还包括一隔板的改性的双电池型电极组件。
具体而言,步骤(a)可包括进一步地将第三隔板层压到第一电极的与已层压有第一隔板的第一电极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且步骤(c)可包括进一步地将第三隔板的周围表面层压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周围表面。
因此,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其中第三隔板、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第二隔板与第三电极依序地被堆叠的结构。
类似地,步骤(b)可包括进一步地将第四隔板层压到第三电极的与已层压有第二隔板的第三电极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且步骤(c)可包括进一步地将第四隔板的周围表面层压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周围表面。
因此,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其中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第二隔板、第三电极与第四隔板依序地被堆叠的结构。
根据情况,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可分别被层压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在此状态下,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可被进一步地层压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周围表面。
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制造的电极组件中,第三隔板或第四隔板可能位于最外侧电极中的一者上。当针状导体穿透电极组件时,位于最外侧电极上的第三隔板或第四隔板可能随着针状导体而拉伸,从而能够防止在具有相反极性的电极之间经由针状导体的直接传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不规则结构的电极组件,其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装置。
具体而言,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当从上方观看时具有至少六个周围边缘的n(n≥3)个不规则电极与n、n-1或n+1个隔板一起被堆叠,每一个隔板具有相当于每一个电极的平面面积的110%到150%的平面面积,使得每一个隔板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且电极组件可包括接合周围边缘,在相邻于隔板的周围边缘的隔板的周围表面(所述隔板的周围边缘是在隔板的各周围边缘中突出且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以30度到60度的角度倾斜的)被相互接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周围边缘被切割以便以0到10度的角度相对于电极的周围边缘倾斜。
亦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六个或更多个侧边。因此,除了一般的矩形装置之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可应用到诸如多边形装置、几何形装置、圆形装置、或弯曲装置之类的各种类型的装置。
此外,隔板被切割使得隔板的形状对应于不规则电极的形状。具体而言,如上所述,隔板的未对应于电极的周围边缘的部分被切割,以便在彼此接合的状态下大致平行于电极的周围边缘。因此,从被接合的隔板分离出来的隔板废料的量得以显著地减少。结果,很少的隔板废料存在于电极中,从而使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其中电极的效能没有降低且电极的品质不会劣化的稳定结构。
在具体的例子中,n、n-1或n+1个隔板可在接合周围边缘处被相互接合。
在此结构中,设置在具有接合周围边缘的隔板之间的电极的角可在被接合周围边缘所围绕的状态下而被支撑。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被安装在电池壳体中以构成电池的情况下,对应于电极的角的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具有相对小的表面面积。因此,即使在将小的冲击施加到对应于电极的角的电极组件的外表面时,施加于其上的压力也非常高。因此,电极组件强烈地摩擦电池壳体的内表面,由此具有相反极性的电极可能会相互接触。然而,在上述结构中,亦即,在n、n-1或 n+1个隔板被相互接合的结构中,藉由提供接合周围边缘,电极的角与电池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被降低,从而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或者,n、n-1或n+1个隔板可在接合周围边缘处被彼此分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当从上方观看时,各自具有六个或更多个侧边的电极被堆叠。亦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可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六个或更多个侧边。因此,电极组件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的接合周围边缘。
在具体的例子中,电极组件可配置为使得第二电极被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可具有相同的极性,第二电极可具有不同于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极性,且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可具有相同的形状。然而,电极可具有不同的尺寸。例如,电极可具有不同的厚度或平面面积。
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可为正极或负极,且第二电极可具有不同于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极性。
在n为3且隔板的数量为2的情况下,电极组件可配置为使得电极、隔板、电极、隔板及电极被依序地堆叠。
或者,在n为3且隔板的数量为3的情况下,电极组件可配置为使得隔板、电极、隔板、电极、隔板和电极被依序地堆叠。
又或者,在n为3且隔板的数量为4的情况下,电极组件可配置为使得隔板、电极、隔板、电极、隔板、电极和隔板被依序地堆叠。
电极被如上所述地堆叠的结构通常被称为双电池。具体而言,配置为具有中间电极为负极的结构的双电池通常被定义为A型双电池,配置为具有中间电极为正极的结构的双电池通常被定义为C型双电池。
在具体的例子中,每一个电极的每一个周围边缘可以60度到小于270度的内角而连接到相邻的周围边缘。具体而言,每一个电极的每一个周围边缘可以90度到小于180度的内角而连接到相邻的周围边缘。
同时,电极可包括从其面向相同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的电极片。
在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被堆叠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电极片在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电极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可构成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端子,且第二电极的电极片在第二电极的电极片至少从第一电极端子被间隔开的状态下可构成电极组件的第二电极端子。
亦即,在电极片不会彼此接触的范围内被彼此间隔开的状态下,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的电极片可从其面向相同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
或者,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可包括从其面向相同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的电极片,且第二电极可包括从其面向一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的电极片,此方向不同于电极片所在之处的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周围边缘所面对的方向。
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被堆叠的结构中,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电极片在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的电极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可构成在电极组件的周围边缘处的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端子,且第二电极的电极片可构成在电极组件的另一个周围边缘处的电极组件的第二电极端子,电极组件的另一个周围边缘不同于第一电极端子所在之处的电极组件的周围边缘。
在此结构中,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彼此间隔开来。因此,在电池活化过程中,亦即,在初始充电及放电过程中,能够防止因供应电流到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的装置之故所致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之间的干扰。在此,干扰可能是由例如当电流流经电极端子时所产生的磁场而造成的干扰。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形成在面向不同方向的周围边缘处,可在不同方向上实现对于电极端子的电连接。因此,可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使电极组件互连的结构以及能够电连接到电极组件的电路。
包括上述电极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N(N≥6)个内角,且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侧边对侧边对称的结构及/或顶边对底边对称的结构。
或者,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N(N≥6)个内角,且电极组件可配置为具有侧边对侧边非对称的结构及/或顶边对底边非对称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至少一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的类型并未特别限制。在具体的例子中,二次电池可为锂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Li-ion)电池、锂聚合物(Li-polymer)电池、或锂离子聚合物(Li-ion polymer)电池,这些电池展现出高的能量密度、放电电压、及输出稳定性。
一般而言,锂二次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板及含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olution)。
藉由例如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及粘合剂的混合物施加到正极集电器并将混合物进行干燥可制造出正极。根据需求可进一步地将填料添加到混合物中。
一般而言,正极集电器具有3μm到500μm的厚度。正极集电器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正极集电器展现出高导电性同时在应用正极集电器的电池中正极集电器不会引起任何化学变化即可。例如,正极集电器可由不锈钢、铝、镍、钛、或塑性碳(plastic carbon)所制成。或者,正极集电器可由表面被碳、镍、钛、或银处理过的铝或不锈钢所制成。此外,正极集电器可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微尺寸不均匀图案,以便增加正极活性材料的粘着力。正极集电器可配置成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膜、片、箔、网、多孔体、泡沫体、和无纺布体的形式。
正极活性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层状化合物,例如,锂钴氧化物 (LiCoO2)或锂镍氧化物(LiNiO2)、或被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取代的化合物;由化学式Li1+xMn2-xO4(其中,x=0到0.33)所表示的锂锰氧化物、或诸如LiMnO3、LiMn2O3、或LiMnO2之类的锂锰氧化物;锂铜氧化物 (Li2CuO2);氧化钒,例如LiV3O8、LiFe3O4、V2O5、或Cu2V2O7);由化学式LiNi1-xMxO2(其中,M=Co、Mn、Al、Cu、Fe、Mg、B、或Ga,且x =0.01到0.3)所表示的镍位的锂镍氧化物;由化学式LiMn2-xMxO2(其中, M=Co、Ni、Fe、Cr、Zn、或Ta,且x=0.01到0.1)或化学式Li2Mn3MO8 (其中,M=Fe、Co、Ni、Cu、或Zn)所表示的锂锰复合氧化物;具有化学式中的Li部分地被碱土金属离子所取代的LiMn2O4;二硫化物;或Fe2 (MoO4)3
导电剂通常被添加以使得导电剂具有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化合物的总重量的1到30重量%。导电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导电剂展现出高的导电性同时在应用导电剂的电池中导电剂不会引起任何化学变化即可。例如,可使用石墨,例如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碳黑,例如碳黑、乙炔黑、科琴黑、槽法碳黑、炉法碳黑、灯黑、或热碳黑;导电纤维,例如碳纤维或金属纤维;金属粉末,例如氟化碳粉末,铝粉或镍粉;导电晶须,例如氧化锌或钛酸钾;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钛;或导电材料,例如聚苯撑的衍生物作为导电剂。
粘合剂为有助于活性材料和导电剂之间的粘合以及与集电器的粘合的一种组分。粘合剂通常以基于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化合物的总重量的1到30重量%的量被添加。作为粘合剂的例子,可使用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CMC)、淀粉、羟丙基纤维素、再生纤维素、聚乙烯氢吡咯酮、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二烯三元聚合物(EPDM)、磺化EPDM、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氟橡胶、及各种共聚物。
填料为用来抑制正极的膨胀的一种可选择性组分。对于填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填料不会在应用填料的电池中引起任何化学变化,且填料由纤维材料所制成即可。作为填料的例子,可使用烯烃聚合物,例如聚乙烯和聚丙烯;以及纤维材料,例如玻璃纤维和碳纤维。
藉由将负极活性材料施加到负极集电器并使其干燥可制造出负极。根据需求可将上述的组分选择性地添加到负极活性材料。
一般而言,负极集电器具有3μm到500μm的厚度。负极集电器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负极集电器展现出高导电性且在应用负极集电器的电池中不会引起任何化学变化即可。例如,负极集电器可由铜、不锈钢、铝、镍、钛、或塑性碳所制成。或者,负极集电器可由表面被碳、镍、钛、或银处理过的铜或不锈钢、或铝镉合金所制成。此外,以与正极集电器相同的方式,负极集电器可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微尺寸不均匀图案,以便增加负极活性材料的粘着力。负极集电器可配置成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膜、片、箔、网、多孔体、泡沫体、和无纺布体的形式。
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例如可使用碳,例如非石墨化碳或石墨基碳;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LixFe2O3(0≤x≤1)、LixWO2(0≤x≤1)、SnxMe1-xMe’yOz (Me:Mn、Fe、Pb、Ge;Me’:Al、B、P、Si、周期表的1、2及3族元素、卤素;0≤x≤1;1≤y≤3;1≤z≤8);锂金属;锂合金;硅基合金;锡基合金;金属氧化物,例如SnO、SnO2、PbO、PbO2、Pb2O3、Pb3O4、Sb2O3、 Sb2O4、Sb2O5、GeO、GeO2、Bi2O3、Bi2O4、或Bi2O5;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乙炔;或是Li-Co-Ni基材料。
电解液可为含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其由非水电解液与锂盐构成。非水有机溶剂、有机固体电解质或无机固体电解质可用作非水电解液。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作为非水有机溶剂的例子,可提及非质子有机溶剂,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丁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γ-丁内酯、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二甲亚砜、1,3- 二氧戊环、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氧戊环、乙腈、硝基甲烷、甲酸甲酯、乙酸甲酯、磷酸三酯、三甲氧基甲烷、二氧戊环衍生物、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碳酸丙烯酯衍生物、四氢呋喃衍生物、醚、丙酸甲酯、以及丙酸乙酯。
作为有机固体电解质的例子,可提及聚乙烯衍生物、聚环氧乙烷衍生物、聚环氧丙烷衍生物、磷酸酯聚合物、多聚赖氨酸(agitation lysine)、聚酯硫化物、聚乙烯醇、聚偏二氟乙烯、以及含有离子解离基团的聚合物。
作为无机固体电解质的例子,可提及锂(Li)的氮化物、卤化物、和硫酸盐,例如Li3N、LiI、Li5NI2、Li3N-LiI-LiOH、LiSiO4、LiSiO4-LiI-LiOH、 Li2SiS3、Li4SiO4、Li4SiO4-LiI-LiOH、以及Li3PO4-Li2S-SiS2
锂盐为容易溶于上述非水电解质中的一种材料,且可包括例如LiCl、 LiBr、LiI、LiClO4、LiBF4、LiB10Cl10、LiPF6、LiCF3SO3、LiCF3CO2、 LiAsF6、LiSbF6、LiAlCl4、CH3SO3Li、CF3SO3Li、(CF3SO2)2NLi、氯硼烷锂、低级脂族羧酸锂、四苯基硼酸锂、以及酰亚胺。
此外,为了改良充电及放电特性与阻燃性,例如,吡啶、亚磷酸三乙酯、三乙醇胺、环醚、乙二胺、乙二醇二甲醚(glyme)、六磷酸三酰胺、硝基苯衍生物、硫、醌亚胺染料、N-取代的恶唑烷酮、N,N-取代的咪唑烷、乙二醇二烷基醚、铵盐、吡咯、2-甲氧基乙醇、三氯化铝或类似物可被添加至非水电解液中。根据情况,为了赋予不燃性,非水电解液可进一步包括含卤溶剂,例如四氯化碳与三氟乙烯。此外,为了改良高温保持特性,非水电解液可进一步包括二氧化碳气体。此外,可进一步包括氟碳酸乙烯酯(FEC,Fluoro-Ethylene Carbonate)和丙烯基磺酸内酯(PRS,Propene sultone)。
在具体的例子中,锂盐(例如LiPF6、LiClO4、LiBF4或LiN(SO2CF3) 2)可被添加到作为高介电溶剂的环状碳酸酯(例如EC或PC)和作为低粘性溶剂的线性碳酸酯(例如DEC、DMC或EMC)的混合溶剂中,以制备含锂盐的非水电解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的装置。
例如,装置可为选自手机、便携式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平板、笔记型电脑、轻型电动车(light electronic vehicle,LEV)、及可穿戴电子装置当中的电子装置。
以上详细说明的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众所周知的,且因此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所附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其他优点,其中:
图1及图2为显示示例性的不规则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显示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及图5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图4的部分L的放大垂直截面图;
图7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8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9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1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所附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然而,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不受限于所绘示的各实施方式。
图3为显示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方法的流程图。
为了更具体地描述基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结构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将参照图4及图5搭配图1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
参照这些附图,根据本实用新型制造电极组件200的方法100包括以下的步骤。在步骤110,具有比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更大平面面积的第一矩形隔板202被插入到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之间,且接着,在除了第一隔板202相对于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突出的部分以外,利用热来将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与第一隔板202进行层压。
在步骤120,具有比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更大的平面面积的第二矩形隔板204被插入到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之间,且接着,在除了第二隔板204相对于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突出的部分以外,利用热来将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与第二隔板204进行层压。
在步骤110及步骤120之后,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下端的部分相对于电极突出,如同在图5所示的电极组件200a中那样。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突出部分被定义为与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边缘251及252相邻的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表面260,在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各周围边缘当中,周围边缘251及252突出且以30度到60度的角度a及a’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208倾斜。
在步骤130,利用热将作为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突出部分的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表面260进行层压,使得相对于电极突出的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表面260被接合。
在步骤140,已层压的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表面260沿着假想切割线C进行切割,使得在周围边缘240相对于电极的周围边缘208 倾斜约0到10度的角度的状态下,周围边缘240形成于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处。
虽然图3中未显示,在步骤110时,第三隔板(未显示)可被进一步地层压到第一电极210的与已层压有第一隔板202的第一电极210的表面相对的表面。在此情况下,步骤130可包括第三隔板的周围表面被进一步地层压到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表面260的步骤。
此外,在步骤140时,在已进一步层压有第三隔板的状态下,第三隔板可与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一起被切割。
同样地,第四隔板(未显示)可被进一步地层压到第二电极220的与已层压有第二隔板204的第二电极220的表面相对的表面。在此情况下,步骤 130可包括第四隔板的周围表面被进一步地层压到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 204的周围表面260的步骤。
此外,在步骤140时,在已进一步层压有第四隔板的状态下,第四隔板可与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一起被切割。
因此,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方法中,多个隔板并未被独立地切割,而是在各隔板被层压及接合的状态下被切割,亦即,在隔板的纤维组织被硬化的状态下被切割。因此,因为切割所产生的微尺寸隔板废料的量得以显著地减少。此外,纤维组织被硬化的隔板不会因为静电而轻易地移动。因此,即使当产生少量的隔板废料时,隔板废料被吸附到电极上的现象可得到显著地缓解。
图4及图5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且图 6为示意性地显示图4的部分L的放大垂直截面图。
参照这些附图,电极组件200包括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其中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为当从上方观看时具有至少六个周围边缘的不规则电极。电极组件200配置为具有其中第一电极210、第一隔板202、第二电极220、第二隔板204及第三电极230被依序地堆叠的结构。
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的每一者具有不规则结构,其具有六个周围边缘及六个内角。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具有相同的形状。
此外,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包括电极片212、 222及232,所述电极片从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的面向相同方向的对应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
在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被堆叠的状态下,第一电极210的电极片212和第三电极230的电极片23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相互重叠且具有相同的极性的电极片212及232构成电极组件200的第一电极端子206。
第二电极220的电极片222至少与第一电极端子206间隔开来,以构成电极组件200的第二电极端子222。
虽然未显示于附图中,第一电极端子206及第二电极端子222可藉由熔接或焊接而被耦接到导电构件,例如,电极引线。
第一隔板202与第二隔板204的每一者具有相当于与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的对应一者的平面面积的约130%相等的平面面积。第一隔板202与第二隔板204的每一者具有与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 220和第三电极230的对应一者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
然而,在初始状态下,第一隔板202与第二隔板204的每一者具有矩形结构。在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与电极210、220及230堆叠的状态中,第一隔板202与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表面260被相互接合,其中第一隔板202与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表面260相邻于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 的周围边缘251及252,其中在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各周围边缘当中,周围边缘251及252突出且以30度到60度的角度a及a’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208倾斜。在此状态下,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被接合的周围表面260沿着假想切割线C被切割,假想切割线C相对于电极的周围边缘208倾斜约0到10度的角度,使得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每一者具有与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和第三电极230的对应一者的形状的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地在被相互接合的状态下被切割的第一隔板 202及第二隔板204的周围边缘的部分被定义为接合周围边缘240。此外,当从上方观看电极组件时,如图5所示,在隔板的周围边缘当中,接合周围边缘240为位于在最外侧的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的沿着切割线C被切割的部分,或者为隔板的从切割部分延伸到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的部分。
在接合周围表面被沿着切割线C-C切割以使接合周围表面的部分留下的情况下,如图6(i)所示,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在接合周围边缘 240a处保持为彼此接合。在此结构中,第二电极220的位于隔板202及204 之间的具有接合周围边缘240a的角以被接合周围边缘240a所围绕的状态而被支撑。
另一方面,在接合周围表面被沿着切割线C-C切割以使接合周围表面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如图6(ii)所示,第一隔板202及第二隔板204在接合周围边缘处保持为彼此分开。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六个或更多的侧边。因此,除了一般的矩形装置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还适用于诸如多边形装置、几何形装置、圆形装置、或弯曲装置之类的各种类型的装置。
此外,将隔板进行切割以使隔板的形状对应于不规则电极的形状。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未对应于电极的周围边缘的隔板的部分被切割,以便在彼此接合的状态下大致平行于电极的周围边缘。因此,来自被接合的隔板的隔板废料的量得以显著地减少。结果,很少的隔板废料存在于电极中,从而使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其中电极的效能没有降低且电极的品质不会劣化的稳定结构。
图7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参照图7,电极组件300包括第一电极310、第二电极320、第三电极 330、第一隔板302及第二隔板304,其中第一电极310、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为当从上方观看时具有至少六个周围边缘的不规则电极。电极组件300配置为具有其中第一电极310、第一隔板302、第二电极320、第二隔板304及第三电极330被依序地堆叠的结构。
第一电极310、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的每一者具有不规则结构,其具有六个周围边缘及六个内角。第一电极310、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具有相同的形状。
第一电极310和第三电极330包括电极片312及332,所述电极片从第一电极310和第三电极330的面向相同方向的对应周围边缘向外突出。第二电极320包括电极片322,其从第二电极320的面向一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此方向不同于电极片312及332所在的第一电极310和第三电极330 的周围边缘所面向的方向。
因此,在第一电极310、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被堆叠的结构中,第一电极310的电极片312和第三电极330的电极片33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以构成在电极组件300的周围边缘处的第一电极端子306。另一方面,第二电极320的电极片322构成在电极组件300的周围边缘(其不同于第一电极端子306所在的电极组件300的周围边缘)处的第二电极端子 322。
在此结构中,第一电极端子306和第二电极端子322彼此间隔开来。因此,在电池活化过程中,亦即,在初始充电及放电过程中,能够防止因供应电流到第一电极端子306和第二电极端子322的装置之故所致的第一电极端子306和第二电极端子322之间的干扰。
此外,由于第一电极端子306和第二电极端子322形成在面向不同方向的周围边缘处,对于电极端子的电连接在不同方向上实现。因此,用于将电极组件300和能够电连接到电极组件的电路互连的结构可以各种方式来实现。
图8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方式的三个电极组件的垂直截面图。
首先参照图8(i)所示的第一种形式,电极组件400配置为具有其中第三隔板406、第一电极410、第一隔板402、第二电极420、第二隔板404及第三电极430依序地被堆叠的结构。
根据图8(ii)所示的第二种形式的电极组件500配置为具有其中第一电极510、第一隔板502、第二电极520、第二隔板504、第三电极530及第四隔板508依序地被堆叠的结构。
根据图8(iii)所示的第三种形式的电极组件600配置为具有其中第三隔板606、第一电极610、第一隔板602、第二电极620、第二隔板604、第三电极630及第四隔板608依序地被堆叠的结构。
根据图8(i)、8(ii)及8(iii)所示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种形式的电极组件400、500及600共同地配置为具有其中隔板被进一步地附接到最外侧电极的至少一者的结构。因此,当针状导体从最外侧电极的一者穿透电极组件时,被附接到最外侧电极的第三隔板或第四隔板可能随着针状导体而拉伸,以围绕针状导体的表面。结果,能够防止在具有相反极性的电极之间经由针状导体的直接电传导,例如,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传导,或是在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的直接电传导。
为此目的,相较于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被附接到最外侧电极的第三隔板及第四隔板可具有较大的厚度。具体而言,第三隔板及第四隔板可具有相当于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的厚度的约1.5倍到3倍的厚度。
图9到1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其它进一步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在下文中,当从电极组件的上方或下方观看时,为了描述上的方便性,构成电极组件700、800及900的最外侧部件的隔板730、830及930的周围边缘将作为参与到电极组件的平面形状中的电极组件的周围边缘来描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平面形状与电极的平面形状相同。因此,界定电极组件的平面形状的周围边缘可被理解为电极的周围边缘。
参照图9,电极组件700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包括六个线性周围边缘701、702、703、704、705及706。
周围边缘701、702、703、704、705及706的每一者以90度到少于160 度的角度被连接到相邻的周围边缘。因此,周围边缘701、702、703、704、 705及706构成不规则的多边形结构。
此外,当从上方观看时,电极组件700相对于通过其中心的垂直轴P-P’为对称的,且相对于通过其中心的水平轴H-H’为非对称的。
第一电极端子710与第二电极端子720从电极组件700的一个周围边缘向外突出,以便相互平行。
图10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参照图10,电极组件800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包括八个线性周围边缘801、802、803、804、805、806、807 及808。
周围边缘801、802、803、804、805、806、807及808的每一者以90度到少于150度的角度被连接到相邻的周围边缘。因此,周围边缘801、802、 803、804、805、806、807及808构成不规则的多边形结构。
此外,当从上方观看时,电极组件800相对于通过其中心的垂直轴P-P’为对称的,且相对于通过其中心的水平轴H-H’亦为对称的。
第一电极端子810与第二电极端子820从电极组件800的一个周围边缘向外突出,以便相互平行。
图1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参照图11,电极组件900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包括七个线性周围边缘901、902、903、904、905、906及 907。
周围边缘901、902、903、904、905、906及907的每一者以90度到少于180度的角度被连接到相邻的周围边缘。因此,周围边缘901、902、 903、904、905、906及907构成不规则的多边形结构。
此外,当从上方观看时,电极组件900相对于通过其中心的垂直轴P-P’为非对称的,且相对于通过其中心的水平轴H-H’亦为非对称的。
第一电极端子910与第二电极端子920从电极组件900的不同周围边缘向外突出。
虽然已揭露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施方式用于例示目的,熟知本领域技术人士将理解的是,在不偏离如所附的权利要求所揭露的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及精神的情况下,各种修改、添加及替换为可能的。
[产业利用性]
如同从上面的描述而显而易见的,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方法中,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未被独立地切割,而是在隔板被层压及接合的状态下(亦即,在隔板的纤维组织被硬化的状态下)被切割。因此,因为切割所产生的微尺寸隔板废料的量得以显著地减少。此外,纤维组织被硬化的隔板不会因为静电而轻易地移动。因此,即使当产生少量的隔板废料时,隔板废料被吸附到电极上的现象可得到显著地缓解。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是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六个或更多的侧边。因此,除了一般的矩形装置之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适用于诸如多边形装置、几何形装置、圆形装置、或弯曲装置之类的各种类型的装置。

Claims (14)

1.一种电极组件,配置为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
当从上方观看时具有至少六个周围边缘的n个不规则电极与n、n-1或n+1个隔板一起被堆叠,其中n≥3,以及其中所述隔板中的每一个隔板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并且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接合周围边缘,在相邻于所述隔板的周围边缘的所述隔板的周围表面被相互接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周围边缘被切割,所述隔板的各周围边缘是在所述隔板的各周围边缘当中突出且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倾斜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中的每一个隔板具有相当于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电极的平面面积的110%到150%的平面面积,
所述接合周围边缘被切割以便以0度到10度的角度相对于所述电极的周围边缘倾斜,
所述隔板的各周围边缘相对于相邻电极的周围边缘以30度到60度的角度倾斜,以及
所述隔板的被切割的接合周围边缘完全密封所述电极的周围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电极的所述周围边缘中的每一个周围边缘以90度到小于180度的内角连接到相邻的周围边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组件配置为使得第二电极被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且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具有相同的极性,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的极性,且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具有相同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该电极组件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N个内角,且所述电极组件配置为具有侧边对侧边对称的结构及/或顶边对底边对称的结构,其中N≥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组件配置为具有多边形结构,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多边形结构具有N个内角,且所述电极组件配置为具有侧边对侧边非对称的结构及/或顶边对底边非对称的结构,其中N≥6。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包括从其面向相同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的电极片。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包括从其面向相同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的电极片,且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从其面向一方向的周围边缘向外突出的电极片,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电极片所突出的所述方向不同于所述电极片所在之处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的所述周围边缘所面对的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n、n-1或n+1个隔板在所述接合周围边缘处被相互接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的接合周围边缘。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n为3,隔板的数量为2,且所述电极组件配置为使得电极、隔板、电极、隔板和电极被依序地堆叠。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n为3,隔板的数量为3,且所述电极组件配置为使得隔板、电极、隔板、电极、隔板和电极被依序地堆叠。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n为3,隔板的数量为4,且所述电极组件配置为使得隔板、电极、隔板、电极、隔板、电极和隔板被依序地堆叠。
13.一种二次电池,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
14.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
CN201790000396.7U 2016-06-08 2017-03-24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子装置 Active CN2091336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70655 2016-06-08
KR1020160070655A KR20170138636A (ko) 2016-06-08 2016-06-08 비정형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 제조 방법 및 비정형 전극조립체
PCT/KR2017/003167 WO2017213336A1 (ko) 2016-06-08 2017-03-24 비정형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 제조 방법 및 비정형 전극조립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33616U true CN209133616U (zh) 2019-07-19

Family

ID=60577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0396.7U Active CN209133616U (zh) 2016-06-08 2017-03-24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170138636A (zh)
CN (1) CN209133616U (zh)
TW (1) TW201743492A (zh)
WO (1) WO20172133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94861B1 (ko) 2018-02-20 2021-08-30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 조립체 제조장치 및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KR102316340B1 (ko) 2019-01-22 2021-10-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조립체,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및 전지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84945B1 (ko) * 2006-04-03 2009-02-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WO2013168980A1 (ko) * 2012-05-07 2013-11-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비정형 구조의 전지팩
KR20130133639A (ko) * 2012-05-29 2013-12-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전지셀,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전지셀의 제조 방법
KR20150072016A (ko) * 2013-12-19 2015-06-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719396B1 (ko) * 2014-07-17 2017-03-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및 전극 조립체 제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38636A (ko) 2017-12-18
WO2017213336A1 (ko) 2017-12-14
TW201743492A (zh) 2017-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83445B1 (ko) 다층 구조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0801637B1 (ko)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고 있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4137303B (zh) 包含具有不同焊接部形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及包含所述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KR100783293B1 (ko)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고 있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1545886B1 (ko) 다층구조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455165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1684347B1 (ko) 최외각면에 절연성 물질이 부가되어 있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1623724B1 (ko) 구조적 안정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용 음극 합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20150013079A (ko) 에너지 밀도가 향상된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4838532A (zh) 具有不规则结构的电池单元
US20140349171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manufactured using the same
KR101629489B1 (ko) 불소 고분자를 이용하여 표면처리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70045173A (ko) 희생 염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2172848B1 (ko) 장수명에 적합한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방법
KR20130116038A (ko) 다층구조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796344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1744120B1 (ko) 침상 관통 테스트 안전성이 향상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KR20100071773A (ko)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CN209133616U (zh)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05723642U (zh) 电池单体、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装置
KR20160015708A (ko) 희생 염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1801837A (zh) 包括具有绝缘层的电极的堆叠型电极组件和包括该堆叠型电极组件的锂二次电池
KR100783294B1 (ko)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고 있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30116033A (ko) 전극 합제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여 제조되는 전극 합제
KR20130117712A (ko) 성능이 우수한 리튬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4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