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13882U - 中药发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药发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13882U
CN209113882U CN201821783046.5U CN201821783046U CN209113882U CN 209113882 U CN209113882 U CN 209113882U CN 201821783046 U CN201821783046 U CN 201821783046U CN 209113882 U CN209113882 U CN 2091138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gitating paddle
agitating
section
paddl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830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峰
马涛
王海轩
宋帅
蔡金文
金振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Bacterial Key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Bacterial Key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Bacterial Key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Bacterial Key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830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138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138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138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药发酵装置,其包括罐体和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框式搅拌装置;框式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第三搅拌桨、搅拌框和搅拌轴;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均为斜叶桨,与所述搅拌框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15~35°;第三搅拌桨为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第三搅拌桨包括轴环和三个螺旋桨叶;所述轴环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每个螺旋桨叶均不与搅拌框固定连接,且每个螺旋桨叶的长度均小于同一高度下搅拌框与搅拌轴之间的水平距离。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更适合较大颗粒或高粘度物料的有氧发酵。

Description

中药发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药发酵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颗粒大或高粘度物料的中药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中药发酵是利用微生态学、仿生学的方法将中药有效成分经过微生物转化成能够被人体肠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中药发酵包括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液态发酵通常是将中药和菌种加入到发酵罐中在液体状态下进行发酵。
某些天然药物提取液或中药细粉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高粘度的发酵液,主要原因如下:(1)某些中药的多糖含量较高;(2)某些益生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粘度较高的多糖;(3)某些中药粉复水性较强。在发酵过程中,中药物料和菌种的混合均匀程度往往是制约发酵效率的关键因素。当发酵液粘度增大后,其流动性变差;搅拌桨无法充分搅拌发酵液,造成菌种不能均匀分布在中药物料中。菌种分布的不均匀会造成局部物料不能充分发酵。此外,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等不利于菌种生长的代谢产物,若不能及时搅拌均匀,会出现发酵体系的局部有机酸浓度过高,从而抑制菌种生长。再有,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若不及时搅拌,会造成局部温度过高,进而影响发酵效率。
为了将高粘度物料充分搅拌,通常采用如下技术手段:(1)提高搅拌转速;(2)增加搅拌电动机;(3)增加搅拌桨的宽度。 CN204237794U公开了一种中药发酵装置,其包括罐体、搅拌装置、挡板和加热管,所述搅拌装置由罐体顶部的电机、搅拌轴及搅拌桨叶组成,搅拌轴置于罐体中央,搅拌轴的上端部与电机输出轴相连,搅拌桨叶安装在搅拌轴的下端部。鉴于电机功率的限制,搅拌转速不能无限制提高。CN105802837A公开了一种厌氧微生物发酵罐,其包括罐体、主电机、主搅拌轴、主搅拌桨、第一次电机、第一次搅拌轴、第一次搅拌桨、第二次电机、第二次搅拌轴、第二次搅拌桨、真空泵、盖体、进料口、托架、铜网、加热装置、出料口、出料阀门和支架,主电机下部设有主搅拌轴,主搅拌轴上设有若干主搅拌桨,第一次电机上设有第一次搅拌轴,第一次搅拌轴上设有第一次搅拌桨,第一次搅拌桨的方向和主搅拌轴相平行,第二次电机上设有第二次搅拌轴,第二次搅拌轴上设有第二次搅拌桨,第二次搅拌桨的方向和主搅拌轴相平行。主搅拌桨至少为三组。增加搅拌电机会造成生产成本提高,能耗增加。鉴于发酵罐罐体侧壁上还设置有插入式温度探头、pH 电极和取样器等,增加搅拌桨宽度也受到限制。
此外,CN207330787U公开了一种液体菌肥生产用发酵罐,其包括壳体;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地脚;壳体内设置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3 个进气装置;三个进气装置分别为上部通气管、中部通气管和底部通气管;上部通气管包括弧形管;弧形管为圆环形结构;弧形管上设置有若干个喷嘴,喷嘴围绕弧形管的外壁设置;壳体还设置有框式搅拌器;框式搅拌器包括四个十字形圈;四个十字形圈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十字形圈呈环形;十字形圈内设置有两个搅拌桨叶;两个搅拌桨叶呈十字形固定在十字形圈内;四个十字形圈通过连接柱连接。上述发酵罐的搅拌器的十字形圈呈环形,限制了其对颗粒大的高粘度物料的搅拌效果;并且,液体菌肥生产用发酵罐并不适用于中药发酵。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发酵装置,其适合中药发酵,更适合较大颗粒或高粘度物料的有氧发酵。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中药发酵装置,其包括罐体和设置在所述罐体内部的框式搅拌装置;所述框式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第三搅拌桨、搅拌框和搅拌轴;
所述搅拌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第一折弯段、水平段、第二折弯段和第二竖直段;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以所述搅拌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以所述搅拌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水平段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
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和第三搅拌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搅拌轴上;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中部则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均为斜叶桨,与所述搅拌框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15~35°;
第三搅拌桨为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第三搅拌桨包括轴环和三个螺旋桨叶;所述轴环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每个螺旋桨叶均不与搅拌框固定连接,且每个螺旋桨叶的长度均小于同一高度下搅拌框与搅拌轴之间的水平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竖直段、第一折弯段、水平段、第二竖直段和第二折弯段的横截面均为“L”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所述“L”状结构包括长翼部和短翼部,所述长翼部的长度为120~180mm,所述短翼部的长度为20~8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所述轴环设置有三个等间距的翼耳;所述三个螺旋桨叶分别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三个翼耳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第一搅拌桨与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之间的距离为1550~1750mm;第二搅拌桨与第一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500~700mm;第三搅拌桨与第二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400~6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所述罐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封头、圆柱段和锥体段;所述锥体段为倒立圆锥体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第一竖直段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00~250mm;第二竖直段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00~250mm;第三搅拌桨的螺旋桨叶的末端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50~750mm,第三搅拌桨的直径为400~6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第二折弯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底端之间距离为400~48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通过连接件固定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圆柱段的内侧壁的距离为 6~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地,还包括取样器、温度探头和pH电极,它们均位于所述罐体上,并伸入所述罐体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采用特定结构的框式搅拌装置与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相结合的结构,十分适用于较大颗粒或高粘度物料的有氧发酵,尤其适用于颗粒大的高粘度中药物料与菌种混合的有氧发酵。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药发酵装置还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可以在平衡发酵装置内搅拌时的轴向流和径向流的基础上减弱切向流,使得物料可以快速混匀,又不造成漩涡现象。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罐体底部采用具有斜度的圆锥体状,搅拌框底部也采用具有斜度的锥形部,可以解决高粘度物料在发酵装置内底部的聚集问题,减少物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药发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中药发酵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中药发酵装置的框式搅拌装置的搅拌框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中药发酵装置的第三搅拌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罐体;2-上封头;3-CIP清洗口;4-人孔视镜;5-锥体段;6-框式搅拌装置,61-第一搅拌桨,62-第二搅拌桨,63-搅拌框,63a-长翼部,63b-短翼部,631-第一竖直段,632-第一折弯段,633-水平段, 634-第二折弯段,635-第二竖直段;7-夹套,71-夹套上口,72-夹套下口;8-搅拌轴;9-压力变送器口;10-支脚;11-取样器;12-出料口;13-压力表;14-接种口;15-放空口;16-进气口;17-温度探头; 18-pH电极;19-灯视镜口;20-第三搅拌桨;201-螺旋桨叶;202-轴环;21-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优选作为有氧发酵装置,更优选作为颗粒大或高粘度物料的有氧发酵装置。该中药发酵装置包括罐体和框式搅拌装置。框式搅拌装置设置在罐体的内部,例如设置在中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框式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第三搅拌桨、搅拌框和搅拌轴。搅拌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第一折弯段、水平段、第二折弯段和第二竖直段;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以搅拌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以搅拌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水平段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搅拌桨为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本发明的搅拌框与所述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结合的搅拌结构,更适合大颗粒高粘度物料的搅拌。第三搅拌桨包括轴环和三个螺旋桨叶。轴环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优选地,轴环与搅拌轴的连接方式为键连接。键连接基本上无死角,易清洗,且不容易染菌。每个螺旋桨叶均不与搅拌框固定连接,且每个螺旋桨叶的长度均小于同一高度下搅拌框与搅拌轴之间的水平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轴环与螺旋桨叶为一体成型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轴环设置有三个等间距的翼耳。三个螺旋桨叶分别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三个翼耳上。螺母的个数不做限制,可以为1~8 个,优选为2~6个,更优选为4~6个。上述第三搅拌桨可以平衡发酵装置内搅拌时的轴向流和径向流。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为轴流型,第三搅拌桨的螺旋桨叶为螺旋圆锥曲面叶片,具有很大的湍流扩散能力和较低的剪切力,不仅适用于颗粒大的高粘度物料的中药发酵装置,还特别适用于传质、传热、固液悬浮等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搅拌轴的上端部贯穿罐体的顶部后与罐体外的电机连接;搅拌轴垂直向下延伸,其下端部延伸至搅拌框底部。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适用于高粘度物料的搅拌。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平段包括两个桨叶,桨叶均具有耳部,搅拌轴穿过两个耳部围合而成的空腔,通过螺栓将两个桨叶的耳部固定,从而实现水平段和搅拌轴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和第三搅拌桨由上至下设置。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中部分别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第一搅拌桨的中部具有被搅拌轴贯穿的轴环,轴环的内侧壁和搅拌轴的外侧壁分别对应地设置凹槽,通过将键插入到凹槽,从而将第一搅拌桨与搅拌轴固定。第二搅拌桨的中部具有被搅拌轴贯穿的轴环,轴环的内侧壁和搅拌轴的外侧壁分别对应地设置凹槽,通过将键插入到凹槽,从而将第二搅拌桨与搅拌轴固定。这样可以增强搅拌装置的刚度与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均为斜叶桨,与所述搅拌框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15~35°,优选为18~32°,更优选为 20~30°。这样有利于克服高粘度物料的流动阻力,增大搅拌桨与物料的接触面积,降低发酵液的漩涡现象,提高搅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均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均与搅拌方向一致。第三搅拌桨无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竖直段、第一折弯段、水平段、第二竖直段和第二折弯段的截面均为“L”状结构。所述“L”状结构包括长翼部和短翼部,所述长翼部的长度为120~180mm,所述短翼部的长度为20~80mm。优选地,长翼部为135~165mm,短翼部为35~ 65mm;更优选地,长翼部为145~155mm,短翼部为45~55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长翼部为150mm,短翼部为 50mm。“L”状结构开口方向与搅拌方向相反。“L”状结构有利于增强搅拌框的刚度与强度,进一步增强搅拌装置的刚度与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罐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封头、圆柱段和锥体段;所述锥体段为倒立圆锥体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罐体的上部为半椭圆状的上封头,罐体的下部为大斜度的倒立圆锥体状的锥体段,罐体的中部为圆柱体。上述大斜度的倒立圆锥体状的锥体段有利于克服高粘度物料在发酵装置的罐体内的底部的聚集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中,搅拌框还可以包括多个耳部,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分别与搅拌框的耳部固定连接。搅拌框包括位于第一竖直段上的第一上耳部、位于第一竖直段上的第一下耳部、位于第二竖直段上的第二上耳部以及位于第二竖直段上的第二下耳部。第一搅拌桨与第一上耳部和第二上耳部固定连接。第二搅拌桨与第一下耳部和第二下耳部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搅拌桨的两端分别与搅拌框的第一上耳部、第二上耳部以螺栓连接;第二搅拌桨的两端分别与搅拌框的第一下耳部、第二下耳部以螺栓连接。这样有利于增强搅拌装置的刚度与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搅拌桨与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之间的距离为1550~1750mm;第二搅拌桨与第一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500~ 700mm;第三搅拌桨与第二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400~600mm。优选地,第一搅拌桨与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之间的距离为1600~1700mm;第二搅拌桨与第一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550~650mm;第三搅拌桨与第二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450~550mm。这样有利于将发酵装置内的全部物料充分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竖直段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00~250mm;优选为220~230mm。第二竖直段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00~250mm;优选为220~230mm。第一折弯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优选为195~205mm。第二折弯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90~ 210mm;优选为195~205mm。这样有利于将发酵装置内的全部物料充分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搅拌桨的螺旋桨叶的末端与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50~750mm,优选为580~700mm,更优选为 600~680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第三搅拌桨的螺旋桨叶的末端与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660mm。第三搅拌桨的直径为400~600mm,优选为450~550mm,更优选为480~ 520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第三搅拌桨的直径为 500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底端之间距离为400~480mm。优选地,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底端之间距离为435~465mm。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还可以包括夹套和设置于罐体底部的支脚。本实用新型的锥体段的底端设置有出料口;锥体段的外壁设置有伸入罐体内部的压力变送器口。支脚优选为四只圆柱形可调节的支脚,采用上述支脚有利于避免因地面不平造成的罐体倾斜或晃动。夹套设置在罐体的中部以及下部;夹套内部设置有用于装载控温介质的管道。夹套优选为米勒板蜂窝夹套,有利于增强传热效果,进一步精准控制发酵温度。夹套包括夹套上口和夹套下口;夹套下口靠近锥体段的出料口,供控温介质进入。夹套上口靠近罐体的圆柱段的外侧壁,供控温介质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罐体上可以设置有伸入罐体内部的取样器、温度探头和pH电极。pH电极和取样器分别位于温度探头的两侧。取样器配有蒸汽消毒的无菌取样阀。此外,罐体的上封头上可以设置有人孔视镜、灯视镜口、压力表、放空口、进气口、微生物菌种专用的接种口以及2个CIP清洗口。进气口设置为用于蒸汽和洁净压缩空气进入罐体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可以用于高粘度中药发酵物料的搅拌。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桨叶直径与罐体的圆柱段直径的比例均为0.70~0.95,优选为0.8~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桨叶直径与罐体的圆柱段直径的比例均为0.875。当框式搅拌装置的转速为10~50r/min,例如20r/min 时,就可以将发酵过程中的中药物料和菌种搅拌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中,圆柱段的内侧壁通过连接件固定有导流板。导流板与圆柱段的内侧壁的距离为6~10mm,优选为7~9mm,更优选为7.5~8.5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导流板与圆柱段的内侧壁的距离为8mm。导流板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可以更好地发挥导流板的作用。当导流板为多个时,多个导流板等间距地固定在圆柱段的内侧壁上。导流板的个数可以为1~8 个,优选为2~6个,更优选为3~5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导流板的个数为4个。导流板的高度可以与圆柱段的外侧壁的夹套平齐。导流板的尺寸可以如下:厚度为4~8mm、宽度为 60~100mm、长度为1300~1600mm;优选地,导流板的尺寸如下:厚度为5~7mm、宽度为70~90mm、长度为1400~1500m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导流板的尺寸如下:厚度为 6mm、宽度为80mm、长度为1430mm。导流板可以在平衡发酵装置内搅拌时的轴向流和径向流的基础上减弱切向流,使得物料可以快速混匀,又不造成漩涡现象。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药发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 1的中药发酵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中药发酵装置的框式搅拌装置的搅拌框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中药发酵装置的第三搅拌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中药发酵装置包括罐体1、框式搅拌装置6、夹套7和支脚10。罐体1为立式罐体,罐体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半椭圆状的上封头2、圆柱段和大斜度倒立圆锥体状的锥体段5。锥体段5的底端设置有出料口12。锥体段5靠近出料口12的附近设置有压力变送器口9。
罐体1上设置有插入罐体1的内部的取样器11、温度探头17和 pH电极18。pH电极18和取样器11位于温度探头17的两侧。罐体1的底部设置有四只圆柱形可调节的支脚10。取样器11设置有配有蒸汽消毒的无菌取样阀。罐体1的上封头2设置有人孔视镜4、灯视镜口19、压力表13、放空口15、进气口16、微生物菌种专用的接种口14以及2个CIP清洗口3。进气口16供蒸汽和压缩空气进入罐体 1内部。夹套7为米勒板蜂窝夹套,其设置在罐体1的中部以及下部。夹套7包括夹套上口71和夹套下口72;夹套下口72靠近出料口 12,供控温介质进入;夹套上口71靠近罐体1上部,供控温介质流出。
框式搅拌装置6设置在罐体1内部。框式搅拌装置6包括第一搅拌桨61、第二搅拌桨62、第三搅拌桨20、搅拌框63和搅拌轴8。搅拌轴8的上端部贯穿上封头2,并与电机相连接;下端部垂直向下延伸。
搅拌框63为一体成型的状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 631、第一折弯段632、水平段633、第二折弯段634和第二竖直段 635。第一竖直段631与第二竖直段635对称设置,以搅拌轴8为对称轴;第一折弯段632与第二折弯段634对称设置,以搅拌轴8为对称轴;水平段633可拆卸地固定在搅拌轴8上。水平段633包括两个桨叶,桨叶均具有耳部,搅拌轴8穿过两个耳部围合而成的空腔,通过螺栓将两个桨叶的耳部固定,从而实现水平段633和搅拌轴8的固定。
第一竖直段631、第一折弯段632、水平段633、第二折弯段634 和第二竖直段635的截面均为“L”状结构。如图3所示,“L”状结构包括长翼部63a和短翼部63b,长翼部63a为150mm,短翼部63b为 50mm。“L”状结构开口方向与搅拌方向相反。
第一搅拌桨61、第二搅拌桨62和第三搅拌桨20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搅拌桨61和第二搅拌桨62均为斜叶桨,与所述搅拌框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30°。第一搅拌桨6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竖直段631、第二竖直段635固定连接。第二搅拌桨6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竖直段631、第二竖直段635固定连接。第一搅拌桨61的中部具有被搅拌轴8贯穿的轴环,轴环的内侧壁和搅拌轴8的外侧壁分别对应地设置凹槽,通过将键插入到凹槽,从而将第一搅拌桨61与搅拌轴8 固定。第二搅拌桨62的中部具有被搅拌轴8贯穿的轴环,轴环的内侧壁和搅拌轴8的外侧壁分别对应地设置凹槽,通过将键插入到凹槽,从而将第二搅拌桨62与搅拌轴8固定。第一搅拌桨61和第二搅拌桨62均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均与搅拌方向一致。
第三搅拌桨20为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第三搅拌桨20包括轴环202和三个螺旋桨叶201。轴环202可拆卸地固定在搅拌轴8 上。轴环202和搅拌轴8的连接方式为键连接。每个螺旋桨叶201均不与搅拌框63固定连接,且每个螺旋桨叶201的长度均小于同一高度下搅拌框63与搅拌轴8之间的水平距离。轴环202设置有三个等间距的翼耳。三个螺旋桨叶201分别通过4个螺母固定在三个翼耳上。每个螺旋桨叶201的末端与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 660mm。第三搅拌桨20的直径为500mm。第三搅拌桨20无倾斜设置。
第一搅拌桨61与搅拌框63的水平段633之间的距离为 1650mm。第二搅拌桨62与第一搅拌桨61之间的距离为600mm。第三搅拌桨20与第二搅拌桨62之间的距离为500mm。第一竖直段 631、第二竖直段634与罐体1的内侧壁(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均为225mm。第一折弯段632、第二折弯段635与锥体段5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均为200mm。搅拌框63的的水平段633与锥体段5 底端之间的距离为450mm。第一搅拌桨61、第二搅拌桨62的桨叶直径与罐体1的圆柱段直径之比均为0.875。
该中药发酵装置的圆柱段的内侧壁等间距地设置有4个导流板 21。每个导流板21通过三个连接件固定在圆柱段的内侧壁。导流板21与圆柱段的内侧壁的距离为8mm。每个导流板21的高度与圆柱段的外侧壁的夹套7的高度平齐。每个导流板21的尺寸如下:厚度为6mm、宽度为80mm、长度为1430mm。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中药发酵装置,当框式搅拌装置6的转速为 20r/min以上时,就可以将发酵过程中的中药物料和菌种搅拌均匀。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和设置在所述罐体内部的框式搅拌装置;所述框式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第三搅拌桨、搅拌框和搅拌轴;
所述搅拌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第一折弯段、水平段、第二折弯段和第二竖直段;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以所述搅拌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以所述搅拌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水平段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
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和第三搅拌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搅拌轴上;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中部则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均为斜叶桨,与所述搅拌框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15~35°;
第三搅拌桨为三宽叶可拆旋桨式搅拌桨;第三搅拌桨包括轴环和三个螺旋桨叶;所述轴环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每个螺旋桨叶均不与搅拌框固定连接,且每个螺旋桨叶的长度均小于同一高度下搅拌框与搅拌轴之间的水平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段、第一折弯段、水平段、第二竖直段和第二折弯段的横截面均为“L”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状结构包括长翼部和短翼部,所述长翼部的长度为120~180mm,所述短翼部的长度为20~8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环设置有三个等间距的翼耳;所述三个螺旋桨叶分别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三个翼耳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搅拌桨与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50~1750mm;第二搅拌桨与第一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500~700mm;第三搅拌桨与第二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为400~6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封头、圆柱段和锥体段;所述锥体段为倒立圆锥体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竖直段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00~250mm;第二竖直段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00~250mm;第三搅拌桨的螺旋桨叶的末端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50~750mm,第三搅拌桨的直径为400~60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折弯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第二折弯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90~210mm;所述搅拌框的水平段与所述锥体段的底端之间距离为400~480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的内侧壁通过连接件固定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圆柱段的内侧壁的距离为6~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中药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样器、温度探头和pH电极,它们均位于所述罐体上,并伸入所述罐体的内部。
CN201821783046.5U 2018-10-31 2018-10-31 中药发酵装置 Active CN2091138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83046.5U CN209113882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中药发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83046.5U CN209113882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中药发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13882U true CN209113882U (zh) 2019-07-16

Family

ID=67203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83046.5U Active CN209113882U (zh) 2018-10-31 2018-10-31 中药发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138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6138A (zh) * 2020-12-29 2021-04-09 同济大学 一种城镇湿垃圾厌氧发酵方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06287A (zh) * 2022-04-22 2022-06-10 乔金星 用于罗布麻叶提高多糖、黄酮提取量的方法及其发酵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6138A (zh) * 2020-12-29 2021-04-09 同济大学 一种城镇湿垃圾厌氧发酵方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06287A (zh) * 2022-04-22 2022-06-10 乔金星 用于罗布麻叶提高多糖、黄酮提取量的方法及其发酵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11761U (zh) 一种高效发酵罐
CN209113878U (zh) 中药发酵罐
CN205115475U (zh) 通气发酵罐
CN209113882U (zh) 中药发酵装置
CN211689079U (zh) 一种气升式氨基酸发酵罐
CN203923189U (zh) 一种固体发酵罐
CN101007997A (zh) 一种轴芯通气喷气助力式搅拌发酵罐
CN107619777A (zh) 一种高粘度产物专用液体发酵罐
CN113462558B (zh) 兽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高密度发酵培养设备及制备工艺
CN204400998U (zh) 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发酵装置
CN216964638U (zh) 一种卧式自搅拌体外蛋白合成反应器
CN103525689B (zh) 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用高溶氧生物反应器及培养控制方法
CN208038422U (zh) 一种酸奶发酵系统
CN209113883U (zh) 中药发酵设备
CN212102820U (zh) 一种治理坑塘河道污染的微生物净水剂的制备设备
CN205999384U (zh) 一种带有消泡功能的氨基酸生产用发酵罐
CN208949284U (zh) 一种顶盖可提升式发酵罐
CN201437539U (zh) 改进的搅拌式生物反应器
CN217556200U (zh) 一种实验用新型好氧发酵装置
CN208395183U (zh) 一种立式固体发酵罐
CN213388629U (zh) 一种药液发酵罐
CN114134038A (zh) 一种实验用新型好氧发酵装置
CN210163462U (zh) 用于大规模培养细胞的立式旋转罐生物反应器
CN218435708U (zh) 一种海藻发酵罐
CN207243878U (zh) 立式固体生物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