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04930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04930U
CN209104930U CN201821589521.5U CN201821589521U CN209104930U CN 209104930 U CN209104930 U CN 209104930U CN 201821589521 U CN201821589521 U CN 201821589521U CN 209104930 U CN209104930 U CN 209104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axial
spacer
magnet
op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895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木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04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0493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其对转子进行旋转驱动;壳体,其收纳转子的至少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基板,其设置在比转子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转子具有与定子在径向上对置的磁铁。壳体具有板部,该板部由磁性体构成,位于比转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并且沿径向延伸。转子在轴向一侧与板部对置并且在轴向另一侧与基板对置。在作用于转子的朝向轴向一侧的力和作用于转子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磁铁与板部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一间隔比磁铁与基板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二间隔大。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在由磁性体构成的壳体中收纳有转子的马达。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13035号公报中,公开了利用通过磁性体而形成为有底筒状的外壳来覆盖转子的前端部的内转子型的马达。转子的前端面全部被磁性体直接覆盖。
然而,在转子与外壳的底部接近的情况下,即使转子的前端面被磁性体直接覆盖,在马达被驱动时,也会由于由磁性体形成的外壳与转子之间的磁引力而导致在轴向上朝向外壳的底部的力作用于转子。因此,有时转子被朝向外壳的底部拉近而导致转子的前端部与外壳的底部(或者嵌合固定于该底部的轴承部件)直接接触。在该情况下,转子与外壳的底部直接滑动。因此,因两者间的摩擦而导致转子的旋转力大幅降低。日本特开2016-13035号公报对于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提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轴向上对置的转子与壳体之间的磁拉近。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马达构成为,具有: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其对所述转子进行旋转驱动;壳体,其收纳所述转子的至少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基板,其设置在比所述转子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所述转子具有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的磁铁,所述壳体具有板部,该板部由磁性体构成,位于比所述转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并且沿径向延伸,所述转子在轴向一侧与所述板部对置并且在轴向另一侧与所述基板对置,在作用于所述转子的朝向轴向一侧的力和作用于所述转子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磁铁与所述板部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一间隔比所述磁铁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二间隔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磁铁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马达还具有位于比所述基板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并且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子在轴向另一侧与所述板部件对置,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最小第一间隔比所述磁铁与所述板部件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三间隔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还具有:轴,其在轴向上延伸并且能够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以及第一间隔件,其安装于所述轴,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轴承,该第一轴承位于比所述转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并且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第一间隔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转子与所述第一轴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隔件是树脂制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子还具有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从所述轴沿径向延伸并且对所述磁铁进行保持,所述第一间隔件固定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间隔件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还具有:第二轴承,其位于比所述转子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并且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第二间隔件,其安装于所述轴,所述第二间隔件位于比所述第二轴承靠轴向一侧并且比所述转子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间隔件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马达,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轴向上对置的转子与壳体之间的磁拉近。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马达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马达的外观图。
图3是示出马达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马达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100中,将与中心轴线CA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并且,在轴向上,将从后述的基板3朝向后述的转子1的方向称为“轴向上侧”,将从转子1朝向基板3的方向称为“轴向下侧”。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轴向上侧的端部称为“上端部”,将轴向下侧的端部称为“下端部”。在各个构成要素的表面中,将朝向轴向上侧的面称为“上表面”,将朝向轴向下侧的面称为“下表面”。
另外,将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周向称为“周向”。并且,在径向上,将朝向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的侧面中,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为“内端部”,将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为“外端部”。在各个构成要素的侧面中,将朝向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为“内侧面”,将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为“外侧面”,将朝向周向的侧面称为“周向侧面”。
另外,以上说明的方向、面以及端部的称呼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中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和方向等。
<1.实施方式>
<1-1.马达的概略结构>
图1是示出马达100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是马达100的外观图。图1 图示了用包含马达100的中心轴线CA的切断面进行切断后的马达100的剖面构造。
如图1所示,马达100具有转子1、定子2、基板3、电子部件31、壳体4、板部件5、下轴承6、上间隔件71以及罩部件8。
转子1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CA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1具有轴 10、保持部件11以及磁铁12。轴10沿着中心轴线CA在轴向上延伸,能够与转子1 一起旋转。保持部件11是从轴10沿径向延伸并对磁铁12进行保持的部件,在轴10 的径向外侧安装于轴10。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11从轴10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对磁铁12进行保持。磁铁12与定子2在径向上对置。更具体而言,磁铁12保持于保持部件11的外侧面,与定子2的内侧面在径向上对置。
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和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磁铁12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与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相同。另外,在上述的平衡状态下,例如考虑了作用于转子的重力和作用于转子的磁力等。这样,通过调整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能够将转子1所具有的磁铁12 的轴向的磁中心调整到期望的位置。因此,通过磁中心的位置调整,能够调整转子相对于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相对位置。
定子2对转子1进行旋转驱动。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和多个线圈部22。定子铁芯21为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例如由将多个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在各个线圈部22中,导线221隔着绝缘件(未图示)而卷绕于定子铁芯21。线圈部22设置于定子铁芯21的径向内侧。各个线圈部22的导线221与基板3电连接。
基板3例如是树脂制的电路板。基板3将电子部件31搭载于上表面,与线圈部 22的导线221电连接。基板3设置于比转子1和定子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在轴向下侧,转子1与基板3对置。
基板3的一部分收纳于壳体4内(参照图1)。基板3的另一部分通过后述的壳体凹部4a而设置于壳体4的外部(参照图2)。在壳体4内,基板3与转子1和定子 2在轴向上对置。这样,相比于例如以与板部件一起保持基板3或者保护基板3的上表面为目的将板状的部件设置于转子1与基板3之间的构造,组装工序变少。因此,能够提高马达100的制造效率。并且,由于能够减少马达100的部件数量、或者在上述板状的部件中使用的材料,因此能够降低马达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基板3的该一部分为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更具体而言,在收纳于壳体4内的基板3的一部分的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基板3的开口32。换言之,基板3具有开口32。在开口32中贯穿插入有轴10和后述的突起部51。开口32包含中央开口32a和侧部开口32b。在中央开口32a中贯穿插入有中心轴线CA,并配置有轴10。侧部开口32b从中央开口32a朝向径向外侧凹陷。换言之,侧部开口32b 设置于收纳在壳体4内的基板3的一部分的内周缘。在侧部开口32b中配置有突起部 51的一部分。
电子部件31搭载于基板3的上表面,与转子1在轴向上对置。电子部件31包含对转子1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311。传感器311例如是霍尔IC。
壳体4为在轴向上延伸且上端部闭合的有盖筒状,收纳转子1的至少上端部。更具体而言,壳体4具有上衬套41、板部42、筒部43以及壳体凹部4a。
上衬套41位于比转子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将轴10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上衬套4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轴承”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衬套41是套筒轴承,但不限于该例示,例如也可以是球轴承等滚动轴承。
板部42由磁性体构成。板部42为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并在径向上延伸。更具体而言,板部42位于上衬套41的径向外侧并且位于比转子1和定子2靠轴向上侧的位置,从上衬套41向径向外侧延伸。另外,板部42在轴向上位于比上衬套 41的下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在轴向上侧,转子1与板部42对置。另外,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和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转子1的磁铁12与板部42 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一间隔D1比磁铁12与基板3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二间隔D2大 (参照图1)。
这样,在上述平衡状态下,通过使转子1的磁铁12与壳体4的板部42之间的轴向的第一间隔D1比较宽,能够减小作用于磁铁12与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42之间的磁引力。因此,减小了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从而转子1不容易被朝向板部42拉近。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轴向上对置的转子1与壳体4之间的磁拉近。
筒部43为包围中心轴线CA的筒状,在板部42的外端部从板部42向轴向下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43由磁性体构成,但不限于该例示,也可以是非磁性体。
壳体凹部4a在筒部43的下端部向轴向上侧凹陷。
板部件5例如由树脂材料等非磁性体构成,安装于壳体4的下端部并覆盖该下端部。另外,板部件5设置于基板3的轴向下侧。板部件5具有向轴向上侧延伸的突起部51。另外,突起部51的数量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突起部51通过开口32而比基板3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在周向上,突起部 51的周向侧面与基板3接近并对置,尤其是与侧部开口32b的内壁面接近并对置。通过使突起部51与侧部开口32b的内壁面之间的周向的间隙变小,抑制了基板3相对于突起部51的周向的移动。
在轴向上,突起部51与转子1对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1与保持部件11在轴向上对置,但也可以与磁铁12对置。另外,突起部51的上端部的轴向位置位于比电子部件31的上端部的轴向位置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突起部51位于传感器311的附近,并且位于比传感器31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下轴承6位于比转子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将轴10支承为能够旋转。下轴承6 在从轴向观察时在比突起部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持于板部件5。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球轴承等滚动轴承。另外,不限于该例示,下轴承6例如可以使用套筒轴承等。
上间隔件71是用于将转子1与壳体4之间的轴向的间隔保持为规定以上的距离的部件,并在轴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间隔件71安装于轴10。另外,不限于该例示,上间隔件71也可以安装于上衬套41。另外,上间隔件7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间隔件”的一例。
上间隔件71在轴向上位于转子1与上衬套41之间。更具体而言,位于比转子1 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位于比上衬套4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这样,即使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比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位于转子1与壳体4的上衬套41之间的上间隔件71来阻止转子1在轴向上朝向壳体4的板部42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转子与壳体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防止轴向上对置的转子1与壳体4之间的磁拉近。
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和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上间隔件71的上端部与上衬套41的下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这样,在上述的平衡状态下,上间隔件71和上衬套41在轴向上分离。因此,在转子1在上述的平衡状态下旋转时,能够消除由上间隔件71与上衬套41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马达100 的扭矩损失。
另外,上间隔件71也可以在轴向上远离转子1的保持部件11的上表面,但优选固定于转子1的保持部件11的上表面。这样,能够提高上间隔件71的安装强度。
另外,上间隔件71优选是树脂制的。这样,能够提高上间隔件71的滑动性。
罩部件8为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并具有绝缘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8由非磁性体构成,例如是树脂制的。
罩部件8具有基部81和延伸部82。
基部81位于定子铁芯21的轴向上侧,并且位于比线圈部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延伸部82从基部81向径向内侧延伸,在轴向上位于线圈部22与板部42之间。
罩部件8的上端部与壳体4的板部42的下表面接触,罩部件8的基部81与定子铁芯21接触。因此,在进行组装时,通过罩部件8与壳体4和定子铁芯21接触,将定子1相对于壳体4的轴向位置定位。
另外,在线圈部22的上端部中,与板部42相面对的该线圈部22的上表面被具有绝缘性的罩部件8的延伸部82覆盖,并且,线圈部22的外侧面被具有绝缘性的罩部件8的基部81覆盖。这样,能够将壳体4与定子1的线圈部22之间电绝缘。
另外,延伸部82的下端部也可以与线圈部22的上端部接触,但优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与线圈部22的上端部在轴向上具有间隔地对置。这样,当在壳体4中收纳定子2时,线圈部22的上端部与罩部件8的延伸部82不接触。因此,能够使定子2 相对于壳体4的安装位置的精度良好。
<1-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有时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1-2-1.第一变形例>
图3是示出马达100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在能够将磁铁12与板部42 之间的最小第一间隔D1扩宽至能够充分减小作用于磁铁12与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 42之间的磁引力的程度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马达100也可以采用不具有上间隔件71的结构。
<1-2-2.第二变形例>
图4是示出马达100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马达100具有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件5a来代替由非磁性体构成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板部件5。
板部件5a为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并位于比基板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这样,能够使磁引力作用于转子1的磁铁12与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件5a之间。因此,能够通过作用于磁铁12与板部件5a之间的磁引力来减小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
转子1在轴向下侧与板部件5a对置。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和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最小第一间隔D1也可以为最小第三间隔D3以下,但优选像图4所示那样比最小第三间隔D3大。另外,最小第一间隔 D1是转子1的磁铁12与板部42之间的轴向的间隔。另外,最小第三间隔D3是磁铁12与板部件5a之间的轴向的间隔。
这样,能够使比作用于转子1的磁铁12与壳体4的板部42之间的磁引力小的磁引力作用于磁铁12与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件5a之间。因此,无需使磁铁12朝向板部件5a移动,就能够减小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另外,减小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的效果在D1≤D3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如果在D1>D3的情况下,则变得更加显著。因此,能够抑制转子1朝向壳体4的板部42的移动。
另外,马达100具有下衬套6a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下轴承6。下衬套6a嵌入于环状的板部件5a,位于比转子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将轴10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下衬套6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轴承”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衬套6a 是套筒轴承,但不限于该例示,例如也可以是球轴承等滚动轴承。
另外,马达100还具有下间隔件72。下间隔件72是用于将转子1与板部件5a 之间的轴向的间隔保持为规定以上的距离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间隔件72安装于轴10。另外,不限于该例示,下间隔件72也可以安装于下衬套6a。另外,下间隔件7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间隔件”的一例。
下间隔件72在轴向上位于转子1与下衬套6a之间。更具体而言,下间隔件72 位于比下衬套6a靠轴向上侧且比转子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这样,即使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比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位于转子1与下衬套6之间的下间隔件72来阻止转子1在轴向上朝向板部件5a的移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防止轴向上对置的转子1与板部件5a之间的磁拉近。
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和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下间隔件72的下端部与下衬套6的上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这样,在上述平衡状态下,下间隔件72与下衬套6在轴向上分离。因此,当转子1在上述平衡状态下旋转时,能够消除由下间隔件72与下衬套6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马达100的扭矩损失。
另外,下间隔件72也可以在轴向上远离转子1的保持部件11的下表面,但优选固定于转子1的保持部件11的下表面。这样,能够提高下间隔件72的安装强度。
另外,下间隔件72优选是树脂制的。这样,能够提高下间隔件72的滑动性。
<2.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马达100具有:转子1,其能够以中心轴线CA 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2,其对转子1进行旋转驱动;壳体4,其收纳转子1的至少上端部;以及基板3,其设置于比转子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转子1具有与定子2在径向上对置的磁铁12。壳体4具有板部42,该板部42由磁性体构成,位于比转子1 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且沿径向延伸。转子1在轴向上侧与板部42对置并且在轴向下侧与基板3对置。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和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磁铁12与板部42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一间隔D1比磁铁12 与基板3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二间隔D2大。
这样,在上述的平衡状态下,通过使转子1的磁铁12与壳体4的板部42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一间隔D1比较宽,能够减小作用于磁铁12与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42 之间的磁引力。因此,减小了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从而磁铁12不容易被朝向板部42拉近。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轴向上对置的转子1与壳体4之间的磁拉近。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上述平衡状态下,磁铁12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与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相同。
这样,通过调整定子铁芯21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能够将转子1所具有的磁铁12的轴向的磁中心调整到期望的位置。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马达100还具有板部件5a,该板部件5a 由磁性体构成并且位于比基板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这样,能够使磁引力作用于转子1的磁铁12与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件5a之间。因此,能够通过作用于磁铁12与板部件5a之间的磁引力来减小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转子1在轴向下侧与板部件5a对置。在上述的平衡状态下,最小第一间隔D1也可以为磁铁12与板部件5a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三间隔D3以下,但优选比最小第三间隔D3大。
这样,能够使比作用于转子1的磁铁12与壳体4的板部42之间的磁引力小的磁引力作用于磁铁12与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件5a之间。因此,无需使磁铁12朝向板部件5a移动,就能够减小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另外,减小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的效果在D1≤D3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如果在D1>D3的情况下,则变得更加显著。因此,能够抑制转子1朝向壳体4的板部42的移动。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马达100还具有:轴10,其沿中心轴线 CA延伸并且能够与转子1一起旋转;以及第一间隔件71,其安装于轴10。壳体4 还具有第一轴承41,该第一轴承41位于比转子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且将轴10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间隔件71在轴向上位于转子1与第一轴承41之间。
这样,即使在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上侧的力比作用于转子1的朝向轴向下侧的力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位于转子1与壳体4的第一轴承41之间的第一间隔件 71来阻止转子1在轴向上朝向壳体4的板部42的移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防止轴向上对置的转子1与壳体4之间的磁拉近。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第一间隔件71是树脂制的。
这样,能够提高第一间隔件71的滑动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转子1还具有从轴10沿径向延伸并且对磁铁1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11。第一间隔件71固定于保持部件11的上表面。
这样,能够提高第一间隔件71的安装强度。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上述平衡状态下,第一间隔件71的上端部与第一轴承41的下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
这样,在上述平衡状态下,第一间隔件71和上衬套(第一轴承)41在轴向上分离。因此,当转子1在上述平衡状态下旋转时,能够消除由第一间隔件71与第一轴承41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马达100的扭矩损失。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马达100还具有位于比转子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并且将轴1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轴承6、6a和安装于轴10的第二间隔件 72。第二间隔件72位于比第二轴承6、6a靠轴向上侧且比转子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这样,能够通过位于转子1与第二轴承6、6a之间的第二间隔件72来阻止转子1在轴向上朝向板部件5、5a的移动。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平衡状态下,第二间隔件72的下端部与第二轴承6、6a的上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
这样,在上述平衡状态下,第二间隔件72和第二轴承6、6a在轴向上分离。因此,当转子1在上述平衡状态下旋转时,能够消除由第二间隔件72与第二轴承6、 6a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马达100的扭矩损失。
<3.其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在可以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任意组合。
例如,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应用于内转子型的马达100,但不限于该例示,也能够应用于外转子型的马达。
本实用新型在由磁性体构成的壳体的一部分与转子在轴向上对置的结构的马达中是有用的,例如能够应用于工业用机器人和通信机器人等领域中。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定子,其对所述转子进行旋转驱动;
壳体,其收纳所述转子的至少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
基板,其设置在比所述转子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具有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的磁铁,
所述壳体具有板部,该板部由磁性体构成,位于比所述转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并且沿径向延伸,
所述转子在轴向一侧与所述板部对置并且在轴向另一侧与所述基板对置,
在作用于所述转子的朝向轴向一侧的力和作用于所述转子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力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磁铁与所述板部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一间隔比所述磁铁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二间隔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磁铁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磁中心的位置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有位于比所述基板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并且由磁性体构成的板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在轴向另一侧与所述板部件对置,
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最小第一间隔比所述磁铁与所述板部件之间的轴向的最小第三间隔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有:
轴,其在轴向上延伸并且能够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以及
第一间隔件,其安装于所述轴,
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轴承,该第一轴承位于比所述转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并且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一间隔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转子与所述第一轴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隔件是树脂制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还具有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从所述轴沿径向延伸并且对所述磁铁进行保持,
所述第一间隔件固定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间隔件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有:
第二轴承,其位于比所述转子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并且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第二间隔件,其安装于所述轴,
所述第二间隔件位于比所述第二轴承靠轴向一侧并且比所述转子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衡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间隔件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具有间隔地对置。
CN201821589521.5U 2017-09-28 2018-09-28 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049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9082 2017-09-28
JP2017189082A JP2019068523A (ja) 2017-09-28 2017-09-28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04930U true CN209104930U (zh) 2019-07-12

Family

ID=66340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8952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04930U (zh) 2017-09-28 2018-09-28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68523A (zh)
CN (1) CN209104930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7625B2 (ja) * 1995-08-11 2004-02-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2125088A (ja) * 2010-12-10 2012-06-28 Seiko Epson Corp 電気機械装置及びロボット及び車輪
RU2554119C1 (ru) * 2011-06-09 2015-06-27 Тойота Дзидося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Ротор для вращающейс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машины, вращающаяс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ротора для вращающейс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машин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8523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2932B2 (en) Motor
US9685840B2 (en) Motor
US10396634B2 (en) Sensor assembly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10047754B2 (en) Brushless motor and fan using the motor
US8648515B2 (en) Brush design for electric motor having commutator
US7862309B2 (en) Thin fan structure
US20150311766A1 (en) Motor and blower
CN107636940B (zh) 马达
CN102859218A (zh) 带有角度传感器的滚动轴承装置
CN203387367U (zh) 外转子型马达
CN105048752B (zh) 内转子型无刷马达及电气设备
US20170214281A1 (en) Motor using complex magnetic flux
CN109322922A (zh) 轴承组件及电动机
CN209104936U (zh) 马达
CN209104930U (zh) 马达
CN209313594U (zh) 马达和吊扇
CN103973002A (zh) 电机转子总成及电机
KR101721486B1 (ko) 축방향센서 일체형 쓰러스트 자기 베어링
CN106663988A (zh) 电动机以及换气扇
CN108390499A (zh) 电动机及鼓风机
CN202301212U (zh) 风扇马达
US10958139B2 (en) Sensor magnet assembly and motor
CN109923769A (zh) 旋转位置检测装置
CN207475331U (zh) 马达
CN104564732B (zh) 薄型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