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13594U - 马达和吊扇 - Google Patents

马达和吊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13594U
CN209313594U CN201920157479.8U CN201920157479U CN209313594U CN 209313594 U CN209313594 U CN 209313594U CN 201920157479 U CN201920157479 U CN 201920157479U CN 209313594 U CN209313594 U CN 209313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retainer
axis
fixed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574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山诚一
仓本聪
内野乔志
白石有贵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13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13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马达和吊扇,马达具有静止部、旋转部、轴承部。静止部具有:轴,其沿中心轴线配置;定子,其固定于轴。旋转部具有:转子磁铁;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筒状的轴承保持架部。轴承保持架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保持架第1筒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保持架第2筒部,其比保持架第1筒部靠下方;保持架连接部,其连接保持架第1筒部的下端部和保持架第2筒部的上端部。轴承部具有:第1轴承,其固定于保持架第1筒部的径向内表面;第2轴承,其固定于保持架第2筒部的径向内表面。从中心轴线至保持架第2筒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距离比从中心轴线至保持架第1筒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距离长,第2轴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保持架连接部的下表面接触。

Description

马达和吊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和吊扇。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8-128027号公报所记载的马达。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8-128027号公报的马达具有:定子;转子;一对上下滚动轴承,它们在上下固定于中空轴;圆筒状的轴承收纳部,其嵌入至上下滚动轴承的外周侧;台座部,其从轴承收纳部的内周面向上下滚动轴承之间突出设置;以及弹性体,其插入至台座部与上滚动轴承之间。
但是,根据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8-128027号公报的马达,为了在轴向上对轴承进行定位,需要形成台座部且需要将弹性体插入至台座部与上轴承之间。因此,存在无法通过简易的结构在轴向上对轴承进行定位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简易的结构,在轴向上对轴承进行定位。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是马达,其具有:静止部;旋转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以及轴承部,其将所述旋转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所述静止部具有:轴,其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以及定子,其固定于所述轴。所述旋转部具有:转子磁铁,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其对所述转子磁铁进行保持;以及筒状的轴承保持架部,其与所述磁铁保持架部连接,对所述轴承部进行保持。所述轴承保持架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保持架第1筒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保持架第2筒部,其配置于比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靠下方的位置;以及保持架连接部,其将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下端部和所述保持架第2筒部的上端部连接。所述轴承部具有:第1轴承,其固定于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径向内表面;以及第2轴承,其固定于所述保持架第2筒部的径向内表面。从中心轴线至所述保持架第2筒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距离比从中心轴线至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距离长,所述第2轴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持架连接部的下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部还具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上端部与所述第1轴承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所述弹性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第2轴承的所述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轴承和所述第2轴承是球轴承,所述弹性部件的上端部与所述第1轴承的内圈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弹性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第2轴承的内圈的上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轴具有:轴小径部,其沿轴向延伸;轴大径部,其直径比所述轴小径部的直径大;以及轴上连接部,其将所述轴小径部的下端部和所述轴大径部的上端部连接,所述第2轴承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轴上连接部的上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轴承是球轴承,所述第2轴承的内圈的下表面与所述轴上连接部的上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部还具有固定于所述轴的固定部件,所述第1轴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固定部件的下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保持架部还具有保持架顶板部,该保持架顶板部从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1轴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持架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轴承是球轴承,所述第1轴承的外圈的上表面与所述保持架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轴承的从径向内端至径向外端的径向宽度比所述第1轴承的从径向内端至径向外端的径向宽度大。
在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吊扇具有:上述马达;以及多个叶片,它们固定于所述旋转部的径向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如下的马达,其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在轴向上对轴承进行定位。另外,能够实现具有上述马达的吊扇。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吊扇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吊扇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吊扇的纵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部周边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俯视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仰视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部的变形例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的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和轴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和轴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11是示出将第2轴承和弹性部件插入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的第1工序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将第1轴承固定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部的第2工序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组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部的一部分的第3工序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制造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部周边的第4工序S4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制造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时的工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0和吊扇100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进行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与实际的构造不同。
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10中,将与马达10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10的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10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同样地,在吊扇100中,在组装有马达10的状态下也分别将与马达10的轴向、径向和周向一致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径向”和“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10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定子22将轴承部40侧作为上方而对各部的形状或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上下方向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不限定马达10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吊扇100的立体图。吊扇100具有马达10和多个叶片101。马达10的轴21沿着中心轴线J进行配置。吊扇100例如设置于室内的顶棚,多个叶片101绕中心轴线J旋转而产生气流,从而使室内的空气循环。在吊扇100的下端部固定有下罩39。下罩39是向下方呈凸状、平滑地弯曲的部件。
多个叶片101固定于旋转部30的径向外侧。更详细而言,多个叶片101固定于配置在旋转部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38。在后文对旋转部30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10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三片。但是,叶片101的片数可以为3片以外,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周向间隔进行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便宜且容易地制造出搭载于吊扇100的马达10,能够在轴向上对后述的第2轴承42进行定位。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吊扇100的仰视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叶片101和下罩39取下。如图2所示,在马达10中,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21。吊扇100具有旋转部30。在旋转部30的径向外侧配置罩部37,在罩部37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38。
马达10具有配置于比罩部3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托架50。托架50具有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51。在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形成有向靠近中心轴线J的方向凹陷的插入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52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在插入部52中插入有后述的导线26或引线62。引线62与导线26电连接。导线26或引线62在第1固定部位P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由此,在吊扇100所具有的马达10中,在马达10振动的情况下、或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外力的情况下等,能够抑制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较大的应力。另外,能够抑制导线26或引线62因振动等而移动。
在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内缘形成有从托架基座部5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托架凸部57。托架凸部57的径向内表面构成使托架基座部51在轴向上贯通的托架贯通孔56。在托架凸部57形成有使托架凸部57在径向上贯通、在周向上按照不同的间隔配置的多个托架螺纹孔571。托架50和轴21通过将螺钉58螺钉固定于托架螺纹孔571而进行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50和轴21的固定部位Q为2处。
第1假想线L1是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面中将中心轴线J与第1固定部位P连结起来的假想线。在图2中,第1假想线L1将中心轴线J与第1固定部位P的周向中央连结起来。第2假想线L2是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面中通过中心轴线J且在与第1假想线L1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托架50能够以第2假想线L2为基准而分成配置有第1固定部位P的一侧的区域R1和另一侧的区域R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吊扇100的纵剖视图。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叶片10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部40周边的放大纵剖视图。参照图3和图4,吊扇100具有马达10。马达10具有静止部20、旋转部30和轴承部40。
静止部20具有轴21和定子22。静止部20在比定子22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固定于轴21的托架50。轴21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进行配置。轴21是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轴21的内部是中空的,因此与柱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轴21轻量化。另外,能够将从定子22延伸的导线或与后述的基板61电连接的引线62等通入至中空内并朝向顶棚等延伸。另外,轴21也可以不是中空而是柱状的部件。
轴21具有轴小径部211、轴大径部212和轴上连接部213。轴小径部211沿轴向延伸。轴大径部212比轴小径部211直径大。轴上连接部213将轴小径部211的下端部与轴大径部212的上端部连接。即,轴大径部212的径向外表面比轴小径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轴小径部211和轴大径部212的边界部分通过轴上连接部213连接。轴上连接部213是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上连接部213具有平面状的上表面。但是,轴上连接部213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曲面或斜面。另外,轴小径部211和轴大径部212的径向外表面未必是圆筒状,也可以是大致圆筒状或所谓的D形切割状。
轴21还具有托架固定部214。在托架固定部214固定有后述的托架50。托架固定部214配置于比轴大径部212靠轴向下方的位置。托架固定部214的径向外表面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相对于中心轴线J不对称。这里,相对于中心轴线J不对称的径向外表面是指托架固定部214的径向外表面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正圆以外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固定部214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是大致圆形。另外,轴大径部212的外径大于托架固定部214的外径。即,轴大径部212的外径比托架固定部214中的径向外表面与中心轴线J的径向最短距离大。
轴大径部212的下端部和托架固定部214的上端部通过轴下连接部215连接。即,轴21具有:固定有托架50的托架固定部214;外径大于托架固定部214的外径的轴大径部212;以及将轴大径部212的下端部和托架固定部214的上端部连接的轴下连接部215。
定子22固定于轴21。定子22具有铁芯背部23、多个齿部24、绝缘件25和线圈27。铁芯背部23是环状。更详细而言,铁芯背部23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的部位。铁芯背部23的径向内表面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轴21。多个齿部24从铁芯背部23向径向外侧延伸。绝缘件25覆盖齿部24的至少一部分。线圈27通过在齿部24上隔着绝缘件25卷绕导线26而形成。由此,通过在导线26中流通电流,在定子22的周边产生磁场。
旋转部30具有转子磁铁31和磁铁保持架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部30还具有轴承保持架部33。转子磁铁31按照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排列的方式进行磁化。另外,转子磁铁31可以是磁化后的圆筒状的单个部件,也可以是,磁化后的多个磁铁片在周向上进行排列。转子磁铁31配置于定子22的径向外侧。由此,在导线26中流通电流而在定子22的周边产生的磁场和转子磁铁31相互作用,从而旋转部30绕中心轴线J旋转。即,旋转部30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0旋转。
转子磁铁31被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32保持。在磁铁保持架部32的径向内侧固定有磁性体的磁铁轭321,在磁铁轭321的径向内表面保持有转子磁铁31。转子磁铁31固定于磁性体的部件,因此通过转子磁铁31所产生的磁场增强。另外,转子磁铁31可以直接保持于磁铁保持架部32。
轴承保持架部33与磁铁保持架部32连接。更详细而言,轴承保持架部33配置于比磁铁保持架部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轴承保持架部33的下端部与向径向外侧扩展的磁铁保持连接部34连接,磁铁保持连接部34的径向外端部与磁铁保持架部32的上端部连接。另外,磁铁保持架部32和轴承保持架部33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借助与磁铁保持连接部34不同的构造间接地连接。
轴承保持架部33是筒状,对轴承部40进行保持。轴承保持架部33具有保持架第1筒部330、保持架第2筒部332和保持架连接部334。保持架第1筒部330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保持架第2筒部332配置于比保持架第1筒部330靠下方的位置,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保持架连接部334将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下端部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上端部连接。保持架连接部334是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连接部334的下表面335是与轴向垂直的平面。但是,保持架连接部334的下表面335也可以是曲面或斜面。
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配置于比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从中心轴线J至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的径向距离大于从中心轴线J至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的径向距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心轴线J至轴承保持架部33的径向外表面的径向距离沿着轴向大致恒定。由此,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的厚度大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的厚度。但是,轴承保持架部33的径向的厚度可以在保持架第1筒部330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中大致恒定,轴承保持架部33的径向外表面也可以具有台阶。
轴承保持架部33还具有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保持架顶板部35。保持架顶板部35是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顶板部35是板状的部位。但是,保持架顶板部35也可以由曲面或斜面构成。
旋转部30具有筒状的罩部37。罩部37的上端部与磁铁保持架部32连接。由此,罩部37配置于比磁铁保持架部3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罩部37配置于比磁铁保持架部32靠下方的位置,并延伸至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在后文对托架基座部51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部30是以铝作为主要原料的压铸成型品。由此,在轴承保持架部33中,能够高精度地成型出保持架第1筒部330、保持架连接部334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旋转部30也可以通过其他材料或制造方法而形成,但从能够精度良好地成型出轴承保持架部33的观点出发,优选压铸成型。
如图3和图4所示,轴承部40固定于轴承保持架部33的径向内表面。轴承部40具有第1轴承41和第2轴承42。第1轴承41固定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第2轴承42固定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即,第1轴承41的径向外表面411固定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第2轴承42的径向外表面421固定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41和第2轴承42是球轴承。即,第1轴承41和第2轴承42均具有:配置于径向内侧的内圈412、422;配置于径向外侧的外圈413、423;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于内圈412、422与外圈413、423之间的滚珠414、424。第1轴承41和第2轴承42的外圈413、423固定于轴承保持架部33的径向内表面,内圈412、422固定于轴21的径向外表面。由此,轴承部40将旋转部3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0旋转。
第1轴承4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保持架顶板部35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1轴承41进行定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41是球轴承,第1轴承41的外圈413的上表面与保持架顶板部35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1轴承41的外圈413进行定位。另外,期望保持架顶板部35延伸至比第1轴承41的外圈413靠径向内侧且比第1轴承41的内圈4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垃圾等异物从比第1轴承41靠上方的位置进入第1轴承41,并且能够在第1轴承41的内圈412与保持架顶板部35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2轴承4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保持架连接部334的下表面335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进行定位。另外,通常在轴向上对第1轴承41进行定位,为了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进行定位,大多情况下在第1轴承41与第2轴承42的轴向之间配置间隔件等分体部件。但是,在该构造中,大多情况下由于部件增加而使材料成本增加,组装部件时的作业性也变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承保持架部33形成保持架第2筒部332和保持架连接部334,从而能够不导入分体部件而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进行定位。由此,能够降低马达10的材料成本,能够提高组装马达10时的生产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承42是球轴承。在该情况下,期望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配置于比第2轴承42的径向外表面42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2轴承42的外圈422与保持架连接部334接触而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的外圈422进行定位。
第2轴承42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轴上连接部213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进行定位。更详细而言,第2轴承42的内圈422的下表面与轴上连接部213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对第2轴承42赋予预压。即,第2轴承42的外圈423的上表面与保持架连接部334接触,第2轴承42的内圈422的下表面与轴上连接部213的上表面接触,因此通过调整保持架连接部334的下表面335和轴上连接部213的上表面在轴向上的相对配置,能够对第2轴承42赋予适当的预压。另外,例如在将吊扇100铅垂向下吊挂而对旋转部30作用铅垂向下的重力的情况下,对第2轴承42的外圈423作用铅垂向下的力,因此能够对第2轴承42赋予适当的预压。
轴承部40还具有弹性部件43。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43是线圈弹簧,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于第1轴承41与第2轴承42的轴向之间。弹性部件43的上端部431与第1轴承4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弹性部件43的下端部432与第2轴承4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由此,能够进行第1轴承41和第2轴承42的相对的轴向的定位。另外,弹性部件43也可以是线圈弹簧以外的弹性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43的上端部431与第1轴承41的内圈412的下表面接触,弹性部件43的下端部432与第2轴承42的内圈422的上表面接触。即,通过弹性部件43,第1轴承41的内圈412受到向上的力,第2轴承42的内圈422受到向下的力。由此,第1轴承41的外圈413被固定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且第1轴承41的内圈412受到向上的力,因此能够对第1轴承41赋予适当的预压。另外,在第1轴承41的外圈413的上表面与保持架顶板部35的下表面接触的情况下,能够精度更高地在轴向上对第1轴承41的外圈413进行定位,因此能够精度更高地对第1轴承41赋予预压。
轴承部40还具有固定于轴21的固定部件44。更详细而言,固定部件44固定于轴上槽218。轴上槽218是轴21的径向外表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部位。第1轴承4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固定部件44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1轴承41进行定位。另外,当在第1轴承41的下方配置有弹性部件43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弹性部件43将第1轴承41向上方推压的力而使第1轴承41向上方过度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44是C型圈。但是,固定部件44也可以是其他部件。
另外,第2轴承42的尺寸比第1轴承41大。即,第2轴承42的从径向内端至径向外端的径向宽度比第1轴承41的从径向内端至径向外端的径向宽度宽。在马达10中,转子磁铁31固定于磁铁保持架部32,因此在旋转部30旋转时作用最大的力的是磁铁保持架部32。由此,在第1轴承41和第2轴承42中,在旋转部30旋转时施加更大的负载的是靠近磁铁保持架部32的第2轴承42。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施加更大的负载的第2轴承42的尺寸大于第1轴承41的尺寸。由此,能够使马达10更稳定地旋转。另外,如图1所示,在叶片101固定于罩部37的径向外侧时,对第2轴承42施加的负载更大,因此更优选上述构造。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50的俯视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50的仰视立体图。参照图3、图5和图6,静止部20还具有托架50。托架50在比定子22靠下方的位置固定于轴21。托架50具有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基座部51是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的部件。另外,托架基座部51可以在按照直角以外的角度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也可以是板状以外的形状。
托架基座部51具有插入部52。插入部52将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连通。在插入部52中能够插入导线26或与导线26电连接的引线62。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从定子22延伸的导线26或引线62插入至插入部52。
另外,可以在插入部52中插入从上方空间向下方空间延伸的导线26或引线62的一部分。另外,导线26或引线62的下端可以延伸至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
插入部52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向靠近中心轴线J的方向凹陷的缺口。即,托架基座部51具有从径向外缘向靠近中心轴线J的方向凹陷的缺口。并且,导线26或引线62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缺口中。由此,提高将引线62插入至插入部52时的作业性。另外,即使是较短的引线62,也能够从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延伸至下方空间。即,在将引线62从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拉回至下方空间时,与通过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的情况相比,收纳于插入部52的话,会使引线62的所需长度变短。另外,缺口可以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朝向中心轴线J沿径向延伸的形状,也可以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按照与径向成角度的方式靠近中心轴线J的形状。在上述内容中,主要对引线62从基板61朝向托架50延伸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导线26从定子22直接朝向托架50延伸的情况下也有用。
导线26或与导线26电连接的引线62在第1固定部位P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对导线26或引线62进行固定。另外,即使在马达10振动的情况下、或者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外力的情况下等,也能够抑制导线26或引线62移动,能够抑制作用较大的应力。即,通过将导线26或引线62固定于第1固定部位P,能够抑制导线26或引线62因外力或振动等而自由移动。
优选导线26或引线62借助保持部件53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保持部件53是与托架基座部51分体的部件。由此,能够精度更高地将导线26或引线62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另外,通过使用与托架50分体的保持部件53,与在托架50上形成固定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托架50为简易的结构,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导线26或引线62的固定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部位P配置于托架基座部51的上表面。即,导线26或引线62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上表面上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根据该结构,即使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较大的外力,也能够抑制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较大的应力。例如,即使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空间拉伸引线6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引线62与基板61的结合部位作用较大的应力。另外,第1固定部位P配置于托架基座部51的上表面,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在靠近定子22的区域将导线26或引线62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因此固定作业变得容易。
第1固定部位P也可以配置于托架基座部51的下表面。即,导线26或引线62也可以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下表面上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根据该结构,即使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较大的外力,也能够抑制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较大的应力。例如即使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空间拉伸引线6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引线62与基板61的结合部位作用较大的应力。另外,第1固定部位P配置于托架基座部51的下表面,因此能够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空间中将导线26或引线62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特别是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窄的情况下,通过在下方空间进行导线26或引线62的固定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62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面上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根据该结构,能够更牢固地将引线62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另外,参照图2,在将导线26或引线62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面的情况下,以配置于上表面的第1固定部位为基准,对第1假想线L1和第2假想线L2以及一侧的区域R1和另一侧的区域R2进行定义即可。
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中的导线26或引线62具有挠曲部621。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当引线62从基板61延伸并且在第1固定部位P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的情况下,从第1固定部位P至引线62与基板61的连接部位的引线62的长度比从第1固定部位P至引线62与基板61的连接部位的直线距离长。即,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中,引线62具有挠曲部621。由此,即使在引线62振动的情况下、或者从比插入部52靠下方的空间拉伸引线62的情况下,在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上方的空间中,能够抑制对引线62作用较大的应力。由此,能够抑制对上基板61与引线62的紧固部位作用该应力,因此可保持上基板61与引线62的紧固精度。另外,即使在将导线26从定子22直接插入至插入部52的情况下,若导线26具有挠曲部621,则能够抑制对导线26作用较大的应力。
如图5所示,托架基座部51具有多个第1肋54和多个第2肋55。多个第1肋54沿周向排列,分别沿径向延伸。即,在与轴向交叉的剖面中,多个第1肋54呈放射状延伸。多个第2肋55与中心轴线J呈同心状排列,与多个第1肋54连接。根据该结构,托架基座部51的刚性提高。
第1肋54和第2肋55形成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上表面。即,第1肋54和第2肋55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位。导线26或引线62的至少一部分被相邻的第1肋54和第2肋55包围,而收纳于向下方凹陷的托架上表面凹部550。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对导线26或引线62作用外力的情况下,收纳于托架上表面凹部550的导线26或引线62的一部分也钩挂于第1肋54或第2肋55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抑制导线26或引线62发生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37是延伸至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的筒状。即,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侧由罩部37包围。由此,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从比马达1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进入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
参照图2、图3、图5和图6对托架50和轴21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托架基座部5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托架贯通孔56。轴21贯穿插入至托架贯通孔56中。托架基座部51与托架固定部214接触。即,构成托架贯通孔56的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内表面固定于托架固定部214。
托架基座部51的至少一部分与轴下连接部215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托架50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基座部51具有从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托架筒部59。托架筒部59的径向内表面与轴大径部212的径向外表面接触。另外,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内端部与轴下连接部215的下表面接触。
托架基座部51具有从径向内缘部向下方延伸的托架凸部57。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凸部57在仰视时是圆弧状的部位。即,托架凸部57具有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内缘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将圆筒的周向一部分切除而得的的形状。托架凸部57和轴21通过沿径向插入的螺钉58进行固定。即,托架基座部51具有从径向内缘部向下方延伸的托架凸部57,托架凸部57和轴21通过沿径向插入的螺钉58进行固定。由此,提高托架50和轴21的紧固作业性。即,托架50和轴21在配置于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的托架凸部57上与轴21进行固定,因此在从马达10的下方对托架50和轴21进行紧固时,能够在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进行紧固作业,因此紧固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抑制托架50和轴21在周向上相对地旋转。
更详细而言,在托架凸部57形成有使托架凸部57在径向上贯通的多个托架螺纹孔571。托架螺纹孔571在周向上按照不同的间隔进行配置。另一方面,在轴21的径向外表面形成有在径向上与托架螺纹孔571连通的多个轴螺纹孔217。即,多个轴螺纹孔217在周向上形成于与多个托架螺纹孔571相同的位置。多个托架螺纹孔571和多个轴螺纹孔217至少在周向上的2处利用螺钉58进行固定。由此,能够将轴21和托架50在周向上相对地进行定位且进行固定。
托架50和轴21在第2固定部位Q固定。具体而言,参照图2和图3,托架50和轴21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在沿着周向与第1固定部位P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固定。更详细而言,在将连结中心轴线J与第1固定部位P的假想线作为第1假想线L1、将通过中心轴线J且与第1假想线L1垂直的假想线作为第2假想线L2的情况下,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第1固定部位P相对于第2假想线L2配置于一侧的区域R1,第2固定部位Q相对于第2假想线L2配置于另一侧的区域R2。
即,在图2中,第1固定部位P配置于比第2假想线L2靠纸面右下的区域,第2固定部位Q配置于比第2假想线L2靠纸面左上的区域。由此,能够抑制轴21和托架50的紧固机构与插入至插入部52的导线26或引线62相互干涉。即,在利用螺钉58对轴21和托架50进行固定之后,将引线62在第1固定部位P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的情况下,在插入引线62的作业中,能够抑制螺钉58成为阻碍。另外,在将引线62在第1固定部位P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之后,利用螺钉58对轴21和托架50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在螺钉固定时也能够抑制引线62成为阻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50和轴21的第2固定部位Q的数量是两个,该两个第2固定部位Q1、Q2这二者以第2假想线L2为基准而配置于配置有第1固定部位P的区域的另一侧的区域R2。另外,第2固定部位Q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外。即,第2固定部位Q可以在周向上配置于n处。这里,n是任意的自然数。此时,优选配置于另一侧的区域R2的第2固定部位Q的数量多于n/2。即,期望第2固定部位Q在周向上配置于n处,设置于另一侧的区域的第2固定部位Q的数量是大于n/2的自然数。例如,在n为5的情况下,大于5/2的自然数是3,因此3个以上的第2固定部位Q以第2假想线L2为基准而配置于配置有第1固定部位P的区域的另一侧的区域R2即可。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2固定部位Q为两个以外的情况下,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轴21和托架50的紧固机构与固定于第1固定部位P的导线26或引线62相互干涉。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轴承保持架部的变形例的放大纵剖视图。在图7所示的轴承保持架部33A中,轴承保持架部33A的径向内表面的构造与轴承保持架部33的构造不同。轴承保持架部33A是旋转部30A的一部分。轴承保持架部33A的径向内表面以外的结构与轴承保持架部33相同。因此,在轴承保持架部33A中,对实质上与轴承保持架部33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轴承保持架部33A具有保持架第1筒部330A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A。在保持架第2筒部332A的径向内表面333A固定有第2轴承42的径向外表面421。保持架第1筒部330A还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衬套336A。由此,从中心轴线J至保持架第2筒部332A的径向内表面333A的径向距离比从中心轴线J至轴承衬套336A的径向内表面331A的径向距离长。在轴承衬套336A的径向内表面331A上固定有第1轴承41的径向外表面411。在本变形例中,轴承衬套336A的径向内表面331A与轴承保持架部33中的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相对应。轴承衬套336A与旋转部30是分体部件,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轴承衬套336A的径向内表面331A、即保持架第1筒部330A的径向内表面。
轴承衬套336A的下表面334A将轴承衬套336A的径向内表面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A的径向内表面333A连接。即,轴承衬套336A的下表面334A与轴承保持架部33中的保持架连接部334的下表面相对应。第2轴承4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轴承衬套336A的下表面334A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进行定位。
保持架顶板部35A从保持架第1筒部330A的上端部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朝向径向内侧扩展。保持架顶板部35A的径向内端配置于比第1轴承41的外圈41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持架顶板部35A的下表面与轴承衬套336A的上表面和第1轴承4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轴承衬套336A和第1轴承41这二者进行定位。
本变形例的旋转部30A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即,轴承保持架部33A和轴承衬套336A均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由此,能够廉价地成型出旋转部30A,并且能够通过轴承衬套336A的径向内表面331A高精度地构成保持架第1筒部330A的径向内表面。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托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托架的变形例的仰视图。在图8所示的托架50B中,插入部52B的构造与托架50的构造不同。插入部52B以外的结构与托架50相同。因此,在托架50B中,对实质上与托架50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托架50B具有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51B。托架50B还具有插入部52B。插入部52B是使托架基座部51B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导线26或引线62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该贯通孔中。由此,能够构成为将配置于比托架基座部51B靠上方的位置的导线26或与导线26电连接的引线62插入至插入部52B并保持于托架基座部51B。另外,能够使导线26或引线62经由插入部52B而延伸至比托架基座部51B靠下方的位置。
插入部52B与托架50中的插入部52不同,不与托架基座部51B的径向外缘连接。由此,在将导线26或引线62插入至插入部52B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导线26或引线62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侧向径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导线26或引线62固定于托架50B。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托架和轴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和轴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放大纵剖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和轴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放大仰视图。在图9中,轴21C和托架50C的构造与马达10中的构造不同。轴21C和托架50C以外的结构与马达10相同。图10是图9所示的轴21C和托架50C的固定构造的放大仰视图。另外,在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将托架基座部50C用斜线部表示,将配置于比托架50C靠上方(纸面里)的位置的轴大径部212C用虚线表示。在图10中,轴21C和托架50C的构造与马达10不同。轴21C和托架50C以外的结构与马达10相同。因此,在轴21C和托架50C中,对实质上与马达10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9所示,托架50C具有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51C。托架基座部51C的径向内端固定于轴21C。更详细而言,在后述的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表面固定有托架50C。与托架基座部51的结构不同,在托架基座部51C的下表面未形成托架凸部57。即,托架基座部51C的下表面是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
轴21C具有轴大径部212C和托架固定部214C。轴大径部212C的外径大于托架固定部214C的外径。托架固定部214C配置于比轴大径部212C靠下方的位置。托架固定部214C的上端部和轴大径部212C的下端部通过轴下连接部215C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大径部212C的外径比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端与中心轴线J的距离长。但是,轴大径部212C的外径也可以与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端在径向上的位置相同。即,也可以仅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表面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凹陷。
托架基座部51C的上表面与轴下连接部215C的下表面接触。即,轴21C具有:固定有托架50C的托架固定部214C;外径大于托架固定部214C的轴大径部212C;以及将轴大径部212C的下端部和托架固定部214C的上端部连接的轴下连接部215C,托架基座部51C的至少一部分与托架下连接部215C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托架基座部51C进行定位。另外,在轴21C上固定有托架保持部件216C。托架保持部件216C是与轴21C分体的部件。托架保持部件216C例如可以是C型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表面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轴下槽219C,在轴下槽219C固定有托架保持部件216C。托架基座部51C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托架保持部件216C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通过托架保持部件216C在轴向上对托架基座部51C进行定位。另外,例如在马达10C搭载于吊扇100并且吊扇100从顶棚悬吊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托架保持部件216C在轴向上对托架基座部51C进行支承。
如图10所示,轴21C具有托架固定部214C。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表面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相对于中心轴线J不对称。即,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表面是正圆以外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表面是所谓的D形切割形状。
在托架固定部214C固定有托架50C。此时,期望托架基座部51C的径向内缘的形状在俯视时与托架固定部214C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的形状大致一致。由此,能够将托架50C和轴21C在周向上按照设想地那样进行定位并进行固定。另外,能够抑制托架50C和轴21C在周向上相对地转动。另外,托架基座部51C的径向内缘的形状可以是与托架固定部214C的径向外表面不同的形状。托架基座部51C的径向内缘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对托架50C和轴21C进行相对地定位、能够抑制相对的旋转的形状即可。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制造方法的说明中,固定部20、旋转部30和轴承部40的构造与图3和图4相同。由此,对于固定部20、旋转部30和轴承部40以外的结构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图11是示出将第2轴承42和弹性部件43插入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21的第1工序S1的放大纵剖视图。如图11所示,在第1工序S1中,首先将第2轴承42插入至轴21。更详细而言,一边使第2轴承42的径向内表面与轴小径部211的径向外表面接触一边将第2轴承42轻轻压入至轴21,直至第2轴承42的内圈422的下表面与轴上连接部213的上表面接触为止。另外,第2轴承42和轴21可以利用压入以外的方法进行固定,也可以是,仅将第2轴承42插入至轴21。
接着,将弹性部件43插入至轴21,使弹性部件43的下端部432与第2轴承42的内圈422的上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承42是球轴承,因此弹性部件43的下端部432与第2轴承42的内圈422接触,但在第2轴承42是球轴承以外的轴承的情况下,弹性部件43的下端部432与第2轴承4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即可。
图12是示出将第1轴承41固定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部33的第2工序S2的放大纵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第2工序S2中,首先在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上涂布粘接剂45。在图12中,为了便于说明,用斜线表示粘接剂45。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45是厌氧性的。接着,在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上固定第1轴承41。在轴承保持架部33的上端部形成向径向内侧扩展的保持架顶板部35,因此第1轴承41从下方向上插入,插入粘接至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涂布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的粘接剂45也是厌氧性的。由此,即使在将第1轴承41固定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之前在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上涂布粘接剂45的情况下,粘接剂45也不会马上固化。另外,也可以在将第1轴承41固定于保持架第1筒部330之后,在第2筒部的径向内表面333上涂布粘接剂45。
图13是示出制造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部40的一部分的第3工序S3的放大纵剖视图。如图13所示,在第3工序S3中,将在第1工序S1中构成的轴21、第2轴承42和弹性部件43的组装体从在第2工序S2中构成的轴承保持架部33和第1轴承41的组装体的下方插入。此时,第1轴承41的径向内表面固定于轴小径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41的径向内表面通过轻轻压入至轴小径部211的径向外表面而进行固定。另外,第1轴承41和轴21可以利用压入以外的方法进行固定,也可以是,仅将第1轴承41插入至轴21。
另外,第1轴承4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弹性部件43的上端部431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41是球轴承,因此弹性部件43的上端部431与第1轴承41的内圈412的下表面接触,从而第1轴承41的内圈412被向上方推压,对第1轴承41施加预压。另外,弹性部件43的下端部432向下方按压第2轴承42的内圈422的上表面,因此在轴向上对第2轴承42进行定位。
另一方面,第2轴承42的径向外表面421固定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在第2工序S2中,在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上涂布粘接剂45,因此第2轴承42插入粘接至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第2轴承42的外圈423的上表面与保持架连接部334的下表面335接触。由此,当将通过第1工序S1构成的组装体相对于通过第2工序S2构成的组装体从下方插入时,第2轴承42的内圈422被轴上连接部213向上方推压,因此对第2轴承42施加预压。
图14是示出制造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部40周边的第4工序S4的放大纵剖视图。如图14所示,在第4工序S4中,固定部件44固定于轴21。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44是C型圈。另外,固定部件44也可以是其他部件。固定部件44从轴21的上方朝向下方插入,固定于形成在轴小径部211上的轴上槽218。轴上槽218是轴小径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状的部位。
固定部件44的下表面与第1轴承4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对第1轴承41进行定位。另外,在第1轴承41被弹性部件43向上方推压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1轴承41过度地向上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44的下表面与第1轴承41的内圈412的上表面接触。由此,对第1轴承41施加适当的预压。
图15是示出制造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40时的工序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40的制造中,首先在第1工序S1中,构成轴21、第2轴承42和弹性部件43的组装体。接着,在第2工序S2中,构成轴承保持架部33和第1轴承41的组装体。此时,在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331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上涂布粘接剂45。
在第3工序S3中,将在第1工序S1中构成的组装体从在第2工序S2中构成的组装体的下方插入,此时,第1轴承41的径向内表面固定于轴21,第2轴承42的径向外表面421固定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333。最后,在第4工序S4中,将固定部件44固定于轴21。
另外,第1工序S1和第2工序S2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在进行了第2工序S2之后进行第1工序S1。此时,在第2工序S2中,若粘接剂45是厌氧性的,则粘接剂45固化之前有宽裕的时间,因此即使第1工序S1在第2工序S2之后进行,也能够抑制作业效率的降低。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则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组合。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用于马达和吊扇。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其具有:
静止部;
旋转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以及
轴承部,其将所述旋转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有:
轴,其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以及
定子,其固定于所述轴,
所述旋转部具有:
转子磁铁,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其对所述转子磁铁进行保持;以及
筒状的轴承保持架部,其与所述磁铁保持架部连接,对所述轴承部进行保持,
所述轴承保持架部具有:
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保持架第1筒部;
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保持架第2筒部,其配置于比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靠下方的位置;以及
保持架连接部,其将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下端部和所述保持架第2筒部的上端部连接,
所述轴承部具有:
第1轴承,其固定于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径向内表面;以及
第2轴承,其固定于所述保持架第2筒部的径向内表面,
其特征在于,
从中心轴线至所述保持架第2筒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距离比从中心轴线至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距离长,
所述第2轴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持架连接部的下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还具有弹性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的上端部与所述第1轴承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第2轴承的所述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轴承和所述第2轴承是球轴承,
所述弹性部件的上端部与所述第1轴承的内圈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第2轴承的内圈的上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具有:
轴小径部,其沿轴向延伸;
轴大径部,其直径比所述轴小径部的直径大;以及
轴上连接部,其将所述轴小径部的下端部和所述轴大径部的上端部连接,
所述第2轴承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轴上连接部的上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轴承是球轴承,
所述第2轴承的内圈的下表面与所述轴上连接部的上表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还具有固定于所述轴的固定部件,
所述第1轴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固定部件的下表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部还具有保持架顶板部,该保持架顶板部从所述保持架第1筒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第1轴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持架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轴承是球轴承,
所述第1轴承的外圈的上表面与所述保持架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轴承的从径向内端至径向外端的径向宽度比所述第1轴承的从径向内端至径向外端的径向宽度大。
10.一种吊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扇具有:
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以及
多个叶片,它们固定于所述旋转部的径向外侧。
CN201920157479.8U 2018-01-29 2019-01-29 马达和吊扇 Active CN2093135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3045 2018-01-29
JP2018013045A JP2019134526A (ja) 2018-01-29 2018-01-29 モータ、及び、シーリングファ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13594U true CN209313594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54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57479.8U Active CN209313594U (zh) 2018-01-29 2019-01-29 马达和吊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34526A (zh)
CN (1) CN20931359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09838A (ko) * 2021-01-29 2022-08-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청소기
WO2023182543A1 (ko) * 2022-03-23 2023-09-28 자화전자(주) 베어링의 예압부가 구비된 모터
JP2023145036A (ja) * 2022-03-28 2023-10-1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4526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13594U (zh) 马达和吊扇
CN204179803U (zh) 内转子型马达
CN101951108B (zh) 无刷电机
CN103842670B (zh) 电动机
JP5741826B2 (ja) モータ
CN207939382U (zh) 振动马达
CN108291612A (zh) 带有电动机的减速机
KR20100123461A (ko) 모터
JP2014135852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130020892A1 (en) Commutator
WO2015026655A1 (en) Air bearing arrangement
JP2013039011A (ja) モータ
CN209313561U (zh) 马达和吊扇
CN207766109U (zh) 马达
CN210839164U (zh) 马达
EP3026278A1 (en) Magnetic bearing, rotary apparatus comprising such a magnetic bear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magnetic bearing
CN110291697A (zh) 电机用转子、电机及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
CN110336405A (zh) 马达
CN206250884U (zh) 马达
JP6341230B2 (ja) モータ
JP2014079120A (ja) 発電機
US20110163639A1 (en) Bearing holder and spindle motor having the same
CN103401328A (zh) 一种电机定子的支架
CN208209692U (zh) 马达
CN208986700U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