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56523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56523U
CN209056523U CN201821831017.1U CN201821831017U CN209056523U CN 209056523 U CN209056523 U CN 209056523U CN 201821831017 U CN201821831017 U CN 201821831017U CN 209056523 U CN209056523 U CN 209056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erminal
hole
metal layer
extension
seconda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310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毓群
赵丰刚
周勇
郭志君
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310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56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56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56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容纳在壳体内,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主体部的极耳;顶盖片,顶盖片连接于壳体;电极端子,电极端子位于顶盖片的外侧并具有贯通孔;集流构件,集流构件包括延伸部和连接于延伸部的连接部,连接部位于顶盖片的内侧并与极耳直接连接,延伸部朝靠近电极端子的方向延伸并伸入贯通孔,延伸部与电极端子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结构有利于提高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在广泛推广,但是要完全替代燃油汽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汽车的行驶里程少,电池包成本高,电池包的可靠性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基于上述的问题,对电动车的核心零件二次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二次电池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成本等。
现有技术中,二次电池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极组件、与壳体相连接的顶盖片以及设置于顶盖片上的极柱。顶盖片上设置有安装孔并且极柱安装于安装孔,极柱的一部分位于顶盖片的外侧,一部分位于顶盖片的内侧。极柱位于顶盖片外侧的部分以及位于顶盖片内侧的部分均沿安装孔的径向突出于安装孔,以使极柱固定在顶盖片。此时,由于极柱有一部分位于顶盖片的内侧因此会占用壳体内的空间,从而使得电极组件和顶盖片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壳体内的空间无法充分得到利用,进而导致二次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二次电池的结构有利于提高能量密度。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壳体;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容纳在壳体内,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主体部的极耳;顶盖片,顶盖片连接于壳体;电极端子,电极端子位于顶盖片的外侧并具有贯通孔;集流构件,集流构件包括延伸部和连接于延伸部的连接部,连接部位于顶盖片的内侧并与极耳直接连接,延伸部朝靠近电极端子的方向延伸并伸入贯通孔,延伸部与电极端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延伸部包括凸部以及凹部,凸部连接于连接部,通过形成凸部而在凸部的远离电极端子的一侧形成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凸部包括基体部和侧部,侧部连接于连接部且朝靠近电极端子的方向延伸,基体部连接于侧部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基体部伸入贯通孔并与电极端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侧部为筒状,基体部与侧部密封连接,基体部与电极端子直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基体部与电极端子焊接并形成环形焊缝,以使基体部和电极端子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基体部包括本体以及环形凸缘,环形凸缘连接于侧部和本体之间,本体伸入贯通孔并与电极端子直接连接,环形凸缘抵靠于电极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延伸部还包括连接部件,基体部设有通孔,连接部件穿过通孔并与基体部连接,连接部件伸入贯通孔并与电极端子直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部件包括承托部和连接于承托部的柱体,承托部容纳于凹部并且沿通孔的径向突出于通孔的内壁,柱体穿过通孔并且伸入贯通孔,柱体与电极端子直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基体部与电极端子直接接触,基体部与承托部直接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柱体与电极端子焊接并形成环形焊缝,以使柱体和电极端子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部为片状结构,极耳与连接部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电极端子通过激光焊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极耳包括焊接部和弯折部,弯折部连接于主体部和焊接部之间,弯折部相对于焊接部向下弯折,电极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电极组件的每个焊接部均与连接部超声波焊接,并且一组电极组件的焊接部与另一组电极组件的焊接部朝相互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电极端子包括第二金属层以及层叠设置于第二金属层上方的第一金属层,贯通孔为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的阶梯孔,第一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孔的孔径,第一孔设置于第一金属层,第二孔设置于第二金属层,延伸部和第二金属层具有相同的材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材质不同,延伸部伸入第二孔并与第二金属层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贯通孔具有台阶面,延伸部的顶面与台阶面相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电极端子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的上表面设有凹槽,第二金属层设置于凹槽内且连接于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材质不同,延伸部与第二金属层连接,延伸部和第二金属层具有相同的材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金属层的材质为铝,第二金属层的材质为铜,延伸部的材质为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其包括顶盖片、位于顶盖片的外侧的电极端子以及与电极端子相连接的集流构件。集流构件通过自身的延伸部与电极端子相连接,通过连接部与电极组件的极耳相连接。这样,本实施例的电极端子不会占用壳体内的空间,有效提高壳体内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
另一个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主体部的极耳;
提供集流构件,集流构件包括延伸部以及连接于延伸部的连接部,将极耳直接连接于连接部;
提供顶盖片和电极端子,电极端子设置于顶盖片的外侧且具有贯通孔,将延伸部从顶盖片的内侧伸入贯通孔;
提供壳体,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然后在顶盖片的外侧进行激光焊接,以将延伸部和电极端子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0、二次电池;
20、壳体;
30、电极组件;301、主体部;302、极耳;302a、焊接部;302b、弯折部;
40、顶盖组件;
50、顶盖片;501、电极引出孔;
60、电极端子;601、贯通孔;601a、第一孔;601b、第二孔;602、第二金属层;603、第一金属层;
70、集流构件;70a、延伸部;70b、连接部;701、凸部;701a、基体部;7011、本体;7012、环形凸缘;701b、侧部;702、凹部;703、连接部件;703a、承托部;703b、柱体;704、环体;
80、绝缘件;
9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包括壳体20、设置于壳体20内的电极组件30以及与壳体20密封连接的顶盖组件40。
本实施例的壳体20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其他形状。壳体20具有容纳电极组件30和电解液的内部空间。壳体20可以由例如铝、铝合金或塑料等材料制造。
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30可通过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板一同堆叠或者卷绕而形成主体部301,其中,隔板是介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绝缘体。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进行说明。同样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片还可以为负极片,而第二极片为正极片。另外,正极活性物质被涂覆在正极片的涂覆区上,而负极活性物质被涂覆到负极片的涂覆区上。从主体部301延伸出的未涂覆区则作为极耳302,电极组件30包括两个极耳302,即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从正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负极耳从负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局部分解结构。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顶盖组件40包括与壳体20密封连接的顶盖片50、设置于顶盖片50上的电极端子60以及与电极端子60相连接的集流构件70。本实施例的顶盖片50具有电极引出孔501。本实施例的电极端子60位于顶盖片50的外侧并具有贯通孔601。本实施例的电极端子60的贯通孔601与顶盖片50的电极引出孔501相对应设置。本实施例的电极端子60与顶盖片50固定。本实施例的集流构件70包括延伸部70a和连接于延伸部70a的连接部 70b。其中,连接部70b位于顶盖片50的内侧并与电极组件30的极耳302 直接连接。优选地,连接部70b为片状,并且连接部70b与极耳302通过超声波焊接进行连接。延伸部70a朝靠近电极端子60的方向延伸并伸入贯通孔601,延伸部70a与电极端子60连接。优选地,延伸部70a与电极端子60通过激光焊接进行连接。延伸部70a伸入贯通孔601后,其暴露于电极端子60的背向顶盖片50的一侧,以使激光能够从顶盖片50的外侧照射于延伸部70a和电极端子60的连接处,使得延伸部70a暴露于电极端子60的背向顶盖片50的一侧的部分与电极端子60通过激光焊接进行连接。由于激光是从顶盖片50的外侧入射,因此激光焊接产生的金属颗粒不会落入到顶盖片50的内侧(即壳体20内部)而使电极组件30发生短路,即消除了激光焊接带来的安全隐患。
参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片50与电极组件30之间设置有绝缘件80,从而顶盖片50和电极组件30之间保持绝缘。绝缘件80 的两个相对的端部能够抵住电极组件30,以防止电极组件30在壳体内发生窜动。电极端子60和顶盖片50之间设置密封件90,密封件90环绕电极引出孔501,从而电极端子60和顶盖片50两者彼此保持密封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其包括顶盖片50、位于顶盖片50 的外侧的电极端子60以及与电极端子60相连接的集流构件70。集流构件 70通过自身的延伸部70a与电极端子60相连接,通过连接部70b与电极组件30的极耳302相连接。由于电极端子60较厚,因此电极端子60无法通过超声波焊接与极耳302连接;又因为极耳302较薄,如果极耳302通过激光焊接与电极端子60连接,则激光会熔穿极耳302。通过设置集流构件70,使得极耳302能够通过超声波焊接与集流构件70连接,并且集流构件70能够通过激光焊接与电极端子60连接。另外,本实施例的电极端子60不会占用壳体20内的空间,有效提高壳体20内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10的整体能量密度。另外,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30 的极耳302可以首先与集流构件70的连接部70b直接连接。再将集流构件 70的延伸部70a插入电极端子60的贯通孔601。最后在顶盖片50的外侧将集流构件70的延伸部70a与电极端子60进行激光焊接。本实施例采用上述的连接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激光焊接时产生的金属颗粒掉入壳体20 内部的可能性。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延伸部70a包括凸部701以及凹部702。凸部701连接于连接部70b。通过形成凸部701而在凸部701的远离电极端子60的一侧形成凹部702。延伸部70a的结构设计,有利于降低集流构件70的整体重量,提升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同时,凹部702可以用于容纳二次电池充放电时产生的气体,从而可以减小壳体20内部气压。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冲压板材坯料的方式一次性冲压形成连接部 70b、凸部701和凹部702。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凸部701包括基体部701a和侧部701b。侧部 701b连接于连接部70b且朝靠近电极端子60的方向延伸。基体部701a连接于侧部701b的远离连接部70b的一端。基体部701a伸入贯通孔601并与电极端子60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电极端子60包括第二金属层602以及层叠设置于第二金属层602上方的第一金属层603。贯通孔601为具有第一孔601a和第二孔601b的阶梯孔。第一孔601a的孔径大于第二孔 601b的孔径。第一孔601a设置于第一金属层603,而第二孔601b设置于第二金属层602。延伸部70a伸入第二孔601b并与第二金属层602连接。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具有相同的材质。第一金属层603和第二金属层602具有不同的材质。优选地,第一金属层603的材质为铝,第二金属层602的材质为铜,延伸部70a的材质为铜。由于集流构件70的延伸部 70a和电极端子60的第二金属层602为同一材质,因此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能够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且两者焊接连接状态可靠稳定,连接强度大。在一个示例中,贯通孔601具有台阶面。延伸部70a 的顶面与台阶面相平齐。在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通过激光焊接连接固定时,激光是从顶盖片50的外侧并且沿与台阶面垂直的方向入射,激光熔融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由于延伸部70a的顶面与台阶面相平齐,因此有利于降低激光发生设备的功率要求。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局部分解结构。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在图5至图7中,与图2至图4 中所示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且结构相同之处不再重复描述说明,主要说明结构不同之处。参见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延伸部70a所包括的侧部701b为筒状。基体部701a连接于侧部70ab并且与侧部701b密封连接。基体部701a与电极端子60直接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体部701a与电极端子60焊接并形成环形焊缝,以使基体部701a和电极端子60密封连接。由于基体部701a伸入贯通孔 601,以在顶盖片50的外侧将集流构件70的基体部701a与电极端子60进行激光焊接连接,因此激光焊接产生的金属颗粒不会掉落至壳体20内,从而避免金属颗粒将电极组件30的正极片和负极片导通而引起内短路的情况,有效提升二次电池10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基体部701a包括本体7011以及环绕本体7011的环形凸缘 7012。本体7011通过环形凸缘7012与侧部701b相连接。本体7011伸入贯通孔601并与电极端子60直接连接。本体7011的外径小于侧部701b的外径。环形凸缘7012抵靠于电极端子60朝向电极组件30的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本体7011为实心柱状结构,自身刚度大,从而与电极端子60连接稳定可靠。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8 和图9所示,本体7011为空心筒状结构,有利于降低集流构件70的整体重量,提高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部70b为片状结构,有利于降低连接部70b 对壳体2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提高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由于极耳 302为片状结构,因此极耳302与连接部70b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进行连接,降低极耳302与连接部70b焊接过程出现金属颗粒的可能性,而且两者的连接面积较大,使得连接状态可靠稳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极耳302包括焊接部302a和弯折部302b。弯折部302b连接于主体部301和焊接部302a之间。弯折部302b相对于焊接部302a向下弯折。电极组件30的数量为两组。一组电极组件30可以是一个电极组件,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极组件30。两组电极组件30的每个焊接部302a均与连接部70b70b超声波焊接,并且一组电极组件30的焊接部302a与另一组电极组件30的焊接部302a朝相互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或图9所示,电极端子60包括第二金属层 602以及层叠设置于第二金属层602上方的第一金属层603。贯通孔601为具有第一孔601a和第二孔601b的阶梯孔。第一孔601a的孔径大于第二孔 601b的孔径。第一孔601a设置于第一金属层603,而第二孔601b设置于第二金属层602。延伸部70a伸入第二孔601b并与第二金属层602连接。第一金属层603和第二金属层602具有不同的材质,延伸部70a的材质与第二金属层602的材质相同。优先地,第一金属层603的材质为铝,第二金属层602和延伸部70a的材质为铜。由于集流构件70的延伸部70a 和电极端子60的第二金属层602为同一材质,因此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能够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且两者焊接连接状态可靠稳定,连接强度大。在一个示例中,贯通孔601具有台阶面。延伸部70a的顶面与台阶面相平齐。在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通过激光焊接连接固定时,激光是从顶盖片50的外侧并且沿与台阶面垂直的方向入射,激光熔融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由于延伸部70a的顶面与台阶面相平齐,因此有利于降低激光发生设备的功率要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端子60连接于顶盖片50且位于顶盖片50的外侧。电极组件30通过集流构件70与电极端子60电连接。由于电极端子 60不穿过顶盖片50,因此电极端子60不会占用壳体20的内部空间,从而可以增大电极组件30的尺寸,有利于提升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另外,电极组件30的极耳302通过集流构件70与电极端子60电连接。二次电池10在组装过程中,电极组件30的极耳302可以首先与集流构件70连接固定(优选利用超声波焊接),然后将集流构件70所包括的延伸部70a 装配于电极端子60的贯通孔601,再将电极组件30装入壳体20并使顶盖片50与壳体20连接,最后在顶盖片50的外侧照射激光,以将延伸部70a 和电极端子60进行激光焊接,从而降低延伸部70a和电极端子60激光焊接中产生的金属颗粒掉落至壳体20内部的可能性,防止电极组件30发生内短路。
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局部分解结构。图1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图12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在图10至图12中,与图5至图7中所示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且结构相同之处不再重复描述说明,主要说明结构不同之处。参见图10至图12所示,延伸部70a还包括连接部件703。基体部701a设有通孔。连接部件 703穿过通孔并与基体部701a连接。连接部件703伸入贯通孔601,以使连接部件703暴露于电极端子60的背向顶盖片50的一侧。连接部件703 与电极端子60直接连接,优选地,连接部件703与电极端子60通过激光焊接进行连接。连接部件703的材质和基体部701a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的连接部件703包括承托部703a和连接于承托部 703a的柱体703b。承托部703a容纳于凹部702并且沿通孔的径向突出于通孔的内壁。柱体703b穿过通孔并且伸入贯通孔601。柱体703b与电极端子60直接连接。优选地,柱体703b与电极端子60通过激光焊接进行连接。激光焊接时,激光从顶盖片50的外侧入射,因此可以有效防止激光焊接时产生的金属颗粒掉入壳体20内。在柱体703b与电极端子60连接固定后,承托部703a能够拉紧基体部701a,从而承托部703a和电极端子60 共同夹紧基体部701a,以保持基体部701a的位置稳定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承托部703a为盘状结构。
本实施例的基体部701a夹紧于电极端子60和承托部703a之间。基体部701a与电极端子60直接接触。基体部701a与承托部703a直接接触。在柱体703b与电极端子60连接固定后,承托部703a能够直接拉紧基体部 701a,以使基体部701a紧贴于电极端子60朝向电极组件30的表面上。
本实施例的柱体703b与电极端子60焊接(优选激光焊接)并形成环形焊缝,以使柱体703b和电极端子60密封连接,以防止电解液或气体泄漏。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连接部件703还包括环绕柱体703b设置的环体704。环体704设置于柱体703b远离承托部703a的端部。连接部件703 通过环体704与电极端子60密封连接。通过设置环体704,能够有效提升连接部件703与电极端子60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降低连接部件703 与电极端子60脱离连接状态的可能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环体704与柱体703b为分体结构。环体704套设于柱体703b的端部,同时两者通过焊接连接固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环体704与柱体703b为一体结构。对穿过贯通孔601的柱体703b的端部施加外力以使该端部产生物理变形以形成该环体704。在一个示例中,环体704与电极端子60之间焊接连接。
图15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在图15中,与图2至图4中所示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且结构相同之处不再重复描述说明,主要说明结构不同之处。参见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极端子包括第一金属层603和第二金属层 602。第一金属层603的上表面设有凹槽,第二金属层602设置于凹槽内且连接于第一金属层603。相对于第二金属层602,第一金属层603更加靠近顶盖片50。第一金属层603和第二金属层602材质不同。延伸部70a 伸入贯通孔601后与第二金属层602连接固定。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 602具有相同的材质。本实施例的第一金属层603和第二金属层602可以通过复合工艺形成一整体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603的材质为铝,而第二金属层602的材质为铜。延伸部70a的材质为铜,从而延伸部70a和第二金属层602易于通过激光焊接方式连接,并且两者焊接连接强度大。
参见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二次电池1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电极组件30,电极组件30包括主体部301以及连接于主体部 301的极耳302;
提供集流构件70,集流构件70包括延伸部70a以及连接于延伸部70a 的连接部70b,将极耳302直接连接于连接部70b;
提供顶盖片50和电极端子60,电极端子60设置于顶盖片50的外侧且具有贯通孔601,将延伸部70a从顶盖片50的内侧伸入贯通孔601;
提供壳体20,将电极组件30装入壳体20,然后在顶盖片50的外侧进行激光焊接,以将延伸部70a和电极端子60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302与连接部70b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连接固定,降低焊接过程产生金属颗粒的可能性,有利于提升二次电池10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制造方法,通过预先将极耳302与集流构件70连接固定,再将集流构件70和电极端子60组装,然后将电极组件30装入壳体20。最后在顶盖片50的外侧进行激光焊接,以将集流构件70所包括的延伸部70a和电极端子60连接固定。这样,集流构件70的延伸部70a和电极端子60激光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金属颗粒不会掉落至壳体20内部,有效保证壳体20内部空间的清洁度,降低电极组件30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延伸部70a与电极端子60焊接密封,从而保证延伸部70a与电极端子60连接强度大,连接状态稳定。在一个示例中,延伸部 70a与电极端子60通过激光焊接方式密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延伸部70a与贯通孔601过盈配合。在延伸部70a 和电极端子60连接固定之前,延伸部70a不易从贯通孔601内脱落或在贯通孔601内发生位置偏移,保证二次电池10组装过程中集流构件70和电极端子60的连接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后续集流构件70所包括的延伸部 70a与电极端子60连接固定工作的效率。另外,由于延伸部70a与贯通孔601过盈配合,使得延伸部70a和电极端子60之间不存在缝隙。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6)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容纳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极耳;
顶盖片,所述顶盖片连接于所述壳体;
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位于所述顶盖片的外侧并具有贯通孔;
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包括延伸部和连接于所述延伸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顶盖片的内侧并与所述极耳直接连接,所述延伸部朝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方向延伸并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凸部以及凹部,所述凸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通过形成所述凸部而在所述凸部的远离所述电极端子的一侧形成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包括基体部和侧部,所述侧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且朝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方向延伸,所述基体部连接于所述侧部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基体部伸入所述贯通孔并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为筒状,所述基体部密封所述侧部,所述基体部与所述电极端子直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与所述电极端子焊接并形成环形焊缝,以使所述基体部和所述电极端子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包括本体以及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连接于所述侧部和所述本体之间,所述本体伸入所述贯通孔并与所述电极端子直接连接,所述环形凸缘抵靠于所述电极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基体部设有通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基体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件伸入所述贯通孔并与所述电极端子直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承托部和连接于所述承托部的柱体,所述承托部容纳于所述凹部并且沿所述通孔的径向突出于所述通孔的内壁,所述柱体穿过所述通孔并且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柱体与所述电极端子直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与所述电极端子直接接触,所述基体部与所述承托部直接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与所述电极端子焊接并形成环形焊缝,以使所述柱体和所述电极端子密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片状结构,所述极耳与所述连接部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电极端子通过激光焊接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焊接部和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焊接部之间,所述弯折部相对于所述焊接部向下弯折,所述电极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电极组件的每个所述焊接部均与所述连接部超声波焊接,并且一组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焊接部与另一组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焊接部朝相互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包括第二金属层以及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上方的第一金属层,所述贯通孔为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的阶梯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所述第一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孔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具有相同的材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材质不同,所述延伸部伸入所述第二孔并与所述第二金属层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具有台阶面,所述延伸部的顶面与所述台阶面相平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上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材质不同,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金属层连接,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具有相同的材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质为铝,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材质为铜,所述延伸部的材质为铜。
CN201821831017.1U 2018-11-07 2018-11-07 二次电池 Active CN209056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31017.1U CN209056523U (zh) 2018-11-07 2018-11-07 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31017.1U CN209056523U (zh) 2018-11-07 2018-11-07 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56523U true CN209056523U (zh) 2019-07-02

Family

ID=67052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31017.1U Active CN209056523U (zh) 2018-11-07 2018-11-07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56523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2205A (zh) * 2018-11-07 2020-05-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WO2021093747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WO2021179761A1 (zh) * 2020-03-12 2021-09-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KR20220078694A (ko) * 2019-12-26 2022-06-10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커버판 조립체,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장치
CN114824680A (zh) * 2022-06-27 2022-07-29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22252010A1 (zh) * 2021-05-31 2022-12-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4055166A1 (zh) * 2022-09-13 2024-03-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2205A (zh) * 2018-11-07 2020-05-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WO2021093747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US11894568B2 (en) 2019-11-15 2024-02-06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column, and apparatus
KR20220076515A (ko) * 2019-11-15 2022-06-08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이차 배터리, 배터리 모듈 및 장치
KR102616024B1 (ko) 2019-11-15 2023-12-19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이차 배터리, 배터리 모듈 및 장치
KR102616025B1 (ko) * 2019-12-26 2023-12-19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커버판 조립체,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장치
KR20220078694A (ko) * 2019-12-26 2022-06-10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커버판 조립체,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장치
US11909065B2 (en) 2019-12-26 2024-02-20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Cover plat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WO2021179761A1 (zh) * 2020-03-12 2021-09-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WO2022252010A1 (zh) * 2021-05-31 2022-12-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6171505A (zh) * 2021-05-31 2023-05-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4123815A4 (en) * 2021-05-31 2023-06-14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BATTERY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T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 BATTERY AND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CN114824680A (zh) * 2022-06-27 2022-07-29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24055166A1 (zh) * 2022-09-13 2024-03-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56523U (zh) 二次电池
EP3651229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econdary battery
CN101916876B (zh) 对高功率电化电池内连接外部施加激光焊接的方法和设计
JP5656592B2 (ja) 二次電池
JP6089784B2 (ja) 角形二次電池
CN105655623B (zh) 二次电池
CN103227307B (zh) 方形二次电池
US7285355B2 (en) Battery
CN104025337B (zh) 电池的焊接结构、其形成方法、二次单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
CN102034950B (zh) 电阻焊接用通电块、使用其的密闭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密闭电池
JP5840207B2 (ja) 二次電池
JP452699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20090032997A (ko) 밀폐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9183657U (zh)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EP2200116A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9356309B2 (en) Prismatic battery
CN111106299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17154A (zh) 二次电池
CN209183656U (zh)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N109417153A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14235870A (ja) 角形二次電池
CN201219111Y (zh) 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8862040U (zh) 电池及其盖帽
CN217983403U (zh) 一种电池复合集流体焊接结构
KR101417280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