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52835U -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52835U
CN209052835U CN201821752440.2U CN201821752440U CN209052835U CN 209052835 U CN209052835 U CN 209052835U CN 201821752440 U CN201821752440 U CN 201821752440U CN 209052835 U CN209052835 U CN 209052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ontology
yarn
twist
tran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524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清来
田杰
冉小峰
蔺永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cetech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Sincetech Fujia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cetech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cetech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cetech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524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52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52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52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包括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的导捻本体,导捻本体为旋转体,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纱线通过的导捻通孔;导捻本体对应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待加捻纱线环绕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导进端设置有使待加捻纱线远离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的过渡圈,过渡圈包括供线筒插置的环形槽,环形槽设置在过渡圈的底部。使用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能获得捻度均匀,并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的加捻纱线,同时避免待加捻纱线卷进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可减少待加捻纱线在加捻时因纱线卡住产生的纱线断裂问题,从而提高纱线加捻效率和加捻纱线的质量。

Description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制品生产设备,特别是涉及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背景技术
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6月29日公布的公布号为CN108221171 A的一项技术方案。采用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能获得捻度均匀,并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的加捻纱线。但在生产应用中发现在加捻过程中待加捻纱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贴近导捻本体,贴近导捻本体后待加捻纱线在靠近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如图1所示A处)时,容易卷进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如图1所示A处),造成纱线断裂,机器停机。不仅降低纱线的加捻效率,还影响加捻纱线的质量。
有鉴于此,本实用发明人对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以减少纱线在加捻时出现纱线断裂的情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包括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的导捻本体,所述导捻本体为旋转体,所述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纱线通过的导捻通孔;所述导捻本体对应所述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所述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所述待加捻纱线环绕所述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所述导进端设置有使所述待加捻纱线远离所述导捻本体与所述线筒间的间隙的过渡圈,所述过渡圈包括供所述线筒插置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设置在所述过渡圈的底部。
进一步地,从所述导进端至所述导出端,所述导捻本体上依次凸出形成有主防护圈、下防护圈和上防护圈;所述活动圈设于所述下防护圈和所述上防护圈之间,所述主防护圈包括靠近所述导出端的圆锥面和靠近所述导进端的下倒圆锥面,所述圆锥面圆滑过渡至所述下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对应同样为旋转体,且所述过渡圈连接于所述下倒圆锥面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一体设置,所述过渡圈与所述下倒圆锥面圆滑过渡形成一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所述导捻通孔由所述导出端贯穿至所述定位部的底端端面,所述定位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过渡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定位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捻本体位于所述导进端的端面处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圆柱状的台阶,所述导捻通孔由所述导出端贯穿至所述台阶的下端面,所述过渡圈可拆卸套设于所述下倒圆锥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圈的上端面凹设有与所述下倒圆锥面相嵌合的倒圆锥槽,所述过渡圈于所述倒圆锥槽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台阶伸入的过渡通孔,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过渡通孔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圈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所述过渡通孔由所述倒圆锥槽的底部贯穿至所述定位部的底端端面,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定位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捻本体上位于所述导出端的边缘凸出形成圆滑的所述上防护圈,所述主防护圈与所述活动圈之间沿圆周方向凸出形成圆滑的所述下防护圈,所述活动圈的最大内径尺寸分别小于所述上防护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下防护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主防护圈的径向尺寸为所述导捻本体的最大径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下防护圈与所述上防护圈之间的所述导捻本体的表面凹陷形成上倒圆锥面,所述活动圈套设于所述上倒圆锥面处,所述活动圈内表面与所述上倒圆锥面之间具有空隙。
进一步地,还包括架子,所述架子包括主支撑杆和用于放置所述待加捻纱线以及所述导捻本体的托盘,所述托盘设于所述主支撑杆上,所述托盘对应所述导捻通孔开设有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能获得捻度均匀,并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的加捻纱线,同时避免待加捻纱线卷进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可减少待加捻纱线在加捻时因纱线卡住产生的纱线断裂问题,从而提高纱线加捻效率和加捻纱线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和线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导捻本体、活动圈及过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导捻本体、活动圈及过渡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加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导捻本体及活动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过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导捻本体、活动圈及过渡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加捻装置 1
导捻本体 11 导捻通孔 111
主防护圈 112 圆锥面 1121
下倒圆锥面 1122 下防护圈 113
上防护圈 114 上倒圆锥面 115
台阶 116 活动圈 12
过渡圈 13 环形槽 131
定位部 132 倒圆锥槽 133
过渡通孔 134
架子 14 主支撑杆 141
托盘支撑杆 1411 横向支撑杆 1412
托盘 142 通孔 1421
第一线筒 2 第一纱线 21
第二线筒 3 第二纱线 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2至4所示,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以下简称加捻装置1。加捻装置1主要包括导捻本体11、活动圈12和过渡圈13,导捻本体11和活动圈12可以使多根纱线自然脱圈就开始缠绕、捻合,最终实现加捻,在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加捻纱线时过渡圈13能够使待加捻纱线远离导捻本体11与线筒间的间隙,从而避免待加捻纱线卷进导捻本体11与线筒间的间隙,导致纱线断裂,机器停机。另外还可包括放置线筒的架子14。这里的导捻是指在加捻过程中,对从线筒中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进行牵引、引导,以导出待加捻纱线。过渡圈13包括供线筒插置的环形槽131,环形槽131设置在过渡圈13的底部。
导捻本体11能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导捻本体11为内部设有导捻通孔111的旋转体,导捻本体11对应导捻通孔111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以导进端为导捻本体11的下端,则导出端为导捻本体11的上端,从导进端至导出端,导捻本体11上依次凸出形成主防护圈112、下防护圈113和上防护圈114。主防护圈112包括靠近导出端的圆锥面1121,以及靠近导进端的下倒圆锥面1122,圆锥面1121和下倒圆锥面1122的连接处圆滑过渡。过渡圈13与导捻本体11对应,同样为旋转体,且过渡圈13连接于下倒圆锥面1122的下部。
过渡圈13与导捻本体11一体设置,过渡圈13与下倒圆锥面1122圆滑过渡形成一倒圆锥面,过渡圈13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132,导捻通孔111由导出端的端面贯穿至定位部132的底端端面,定位部132的径向尺寸小于过渡圈13的最小径向尺寸,环形槽131设于过渡圈13的外侧壁和定位部132之间。
定位部132的径向尺寸不大于线筒中的筒孔的最小内径尺寸,使定位部132能够伸入线筒中的筒孔。过渡圈13的下端面的径向尺寸大于线筒中的筒孔的最小内径尺寸,使线筒的上端能够顶持在过渡圈13的下端面上。
活动圈12为表面光滑且圆滑过渡的圆环,活动圈12套设在下防护圈113和上防护圈114之间,且能在下防护圈113和上防护圈114之间上下窜动,加捻时,待加捻纱线从活动圈12内穿过,且绕导捻本体11的外圆周面脱圈。
导捻本体11靠近导出端的边缘凸出形成圆滑的上防护圈114,上防护圈114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活动圈12的最大内径尺寸,主防护圈112的径向尺寸为导捻本体11的最大径向尺寸。
主防护圈112与活动圈12之间沿圆周方向凸起形成圆滑的下防护圈113,下防护圈113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活动圈12的最大内径尺寸。
下防护圈113与上防护圈114之间的导捻本体11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上倒圆锥面115,活动圈12套设在上倒圆锥面115处,活动圈12内表面与上倒圆锥面115之间具有空隙。在加捻过程中,待加捻纱线穿过该空隙,活动圈12可随着待加捻纱线在上倒圆锥面115上,上下窜动。较佳地,如图1所示,导捻本体11此处内凹外表面的截面呈弧型,这样既可为待加捻纱线提供较为理想的活动空间,使待加捻纱线顺利穿过此处,又可对待加捻纱线的张力、混夹的杂质进行有效处理。
上防护圈114和下防护圈113主要是限定活动圈12的活动范围,下防护圈113可防止活动圈12从上倒圆锥面115向下掉落,上防护圈114可防止活动圈12被牵引的待加捻纱线带出上倒圆锥面115外。同时,上防护圈114和下防护圈113还能对被牵引的待加捻纱线的张力进行调整,并去除待加捻纱线上的杂质,并在加捻、牵引过程支撑待加捻纱线。
架子14包括主支撑杆141和托盘142,主支撑杆141竖直设置,且主支撑杆141横向延伸有不少于两根的托盘支撑杆1411,各托盘支撑杆1411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托盘142固设于各托盘支撑杆1411上,托盘142上放置有一线筒。
为了叙述方便,如图3所示由下至上放置的托盘142分别对应为第一个托盘142、第二个托盘142以此类推;对应的放置在托盘上的线筒为第一线筒2、第二线筒3以此类推;对应的从第一线筒2脱圈的纱线为第一纱线21,从第二线筒3脱圈的纱线为第二纱线31,以此类推。
各托盘142于对应放置线筒处分别开设有贯穿各托盘142的通孔1421,这些通孔1421能分别对应位于各托盘142上的第一线筒2、第二线筒3的筒孔进行设置。而且这些通孔1421还对应上述筒孔中放置的导捻本体11上的导捻通孔111进行设置。
加捻时,第一纱线21穿过通孔1421和第二线筒3中的筒孔后,与第二纱线31相互缠绕加捻。
较佳地,加捻时,通过增减多个托盘142之间的间隔,即第一线筒2、第二线筒3等这些线筒相互之间的距离,能够对应调整加捻纱线的加捻松紧度。
主支撑杆141还延伸有横向支撑杆1412,横向支撑杆1412以与托盘支撑杆1411呈90°方式设置,主支撑杆141还设置有连接编织机支架的孔槽。横向支撑杆1412和主支撑杆141均固定设置在编织机支架上,如此可防止架子14左右摇晃,架子14通过孔槽和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固设于编织机支架上。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能获得捻度均匀,并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的加捻纱线,同时避免待加捻纱线卷进导捻本体11与线筒间的间隙,可减少待加捻纱线在加捻时因纱线卡住产生的纱线断裂问题,从而提高纱线加捻效率和加捻纱线的质量。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进行纱线加捻具体步骤如下:
纱线加捻时,在编织机的牵线机构的牵引下,首先将第一线筒2和第二线筒3依次放置在架子14上的第一个、第二个托盘142内,使通孔1421分别对应连通第一线筒2和第二线筒3上的筒孔。接着将第一个、第二个导捻本体11、活动圈12与过渡圈13的组合分别安装在第一线筒2和第二线筒3上。
然后将第一纱线21如下向上牵引:第一纱线21通过第一个过渡圈13后绕过第一个导捻本体11上的主防护圈112后,从活动圈12的内表面与上倒圆锥面115之间的空隙穿过;再绕过上防护圈114后,第一纱线21依次穿过第二个托盘142上的通孔1421、第二线筒3的筒孔,以及第二线筒3上的第二个导捻本体11上的导捻通孔111。
同样的也将第二纱线31如下牵引至第二线筒3上的导捻本体11上:第二纱线31通过第二个过渡圈13后绕过第二个导捻本体11上的主防护圈112后,从活动圈12的内表面与上倒圆锥面115之间的空隙穿过,再绕过上防护圈114后,在第二个导捻本体11的上部,第一纱线21的线头与第二纱线31的线头并成一股加捻纱线,加捻纱线若无需再次加捻即可进入编织机进行相应的针织、经编、飞织、梭织、横编等编织。
当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向上牵引时,第一线筒2或第二线筒3的大小随着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的放圈随时在变化。主防护圈112的下倒圆锥面1122使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向上运动时,有一个倾斜幅度,能够防止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发生卡顿、卡涩等现象,导致断纱,又因待加捻纱线在被牵线机构牵引过程中有主防护圈112的过渡,使得由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加捻成的加捻纱线的捻度更均匀。当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被牵线机构牵引至活动圈12与上倒圆锥面115之间时,由于活动圈12的阻挡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不能向外扩张或散开,只能在活动圈12内环绕脱圈,进一步地促使加捻纱线的捻度更均匀。当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被牵线机构牵引至上防护圈114时,上防护圈114不仅可防止活动圈12被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带飞,还同时带动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向外稍作扩张,能够再次促使加捻纱线的捻度更均匀。上倒圆锥面115的设置可防止活动圈12在被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带动时出现卡顿现象,进而导致第一纱线21或第二纱线31断纱。
自然混纱的加捻方法通过使用加捻装置1,可获得捻度均匀的加捻纱线,且加捻纱线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同时可减少混纱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大范围色差等问题。
在牵线机构的作用下,第一纱线21和第二纱线31分别从第一线筒2和第二线筒3一圈圈的脱离,脱离后第一纱线21和第二纱线31在弯曲力的作用依旧保持卷曲状态。在第二线筒3的上部第一纱线21和第二纱线31相互接触并摩擦,保持卷曲状态的第一纱线21和保持卷曲状态的第二纱线31自然缠绕加捻成一股,形成加捻纱线。完成加捻的加捻纱线依旧被编织机的牵线机构牵引,并进入编织机内部编织成纱。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纱线依据生产需求可采用相同的方法,累加纱线加捻的次数,以提高加捻质量,获得多种捻合、多色捻合的加捻纱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混纱的加捻方法,能够直接在编织机上自然混纱加捻纱线,可减少纱线进行加捻处理的所需时间,避免的交期延误,及降低制纱的成本。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案。若第一纱线21没有缠绕成线筒状、线团状或线球状,第一纱线21也没有从第一个导捻本体11上穿过,第一纱线21也能与第二纱线31相互接触并摩擦后,保持卷曲状态的第二纱线31仍可与第一纱线21自然缠绕加捻成一股加捻纱线。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实施例二如图5至7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捻本体位于导进端的端面向下延伸一个圆柱状的台阶,导捻通孔由导出端贯穿至台阶的下端面,过渡圈13可拆卸套设于下倒圆锥面上。
过渡圈13的上端面凹设有与下倒圆锥面相嵌合的倒圆锥槽133,过渡圈13于倒圆锥槽133的底部开设有供台阶伸入的过渡通孔134,环形槽131设于过渡圈13的外侧壁和过渡通孔134之间。
过渡圈13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132,过渡通孔134由倒圆锥槽133的底部贯穿至定位部132的底端端面。进一步地环形槽131设于过渡圈13的外侧壁和定位部132之间。
过渡圈13可拆卸套设在导捻本体11,避免待加捻纱线卡在导捻本体11的缝隙处,减少待加捻纱线在加捻时因纱线卡住产生的纱线断裂问题,同时将过渡圈13和导捻本体11拆分开,使得过渡圈13或导捻本体11单独损坏时不用整体更换,只需更换损坏的过渡圈13或导捻本体11,从而达到减小生产成本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9)

1.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包括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的导捻本体,所述导捻本体为旋转体,所述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纱线通过的导捻通孔;所述导捻本体对应所述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所述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所述待加捻纱线环绕所述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进端设置有使所述待加捻纱线远离所述导捻本体与所述线筒间的间隙的过渡圈,所述过渡圈包括供所述线筒插置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设置在所述过渡圈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导进端至所述导出端,所述导捻本体上依次凸出形成有主防护圈、下防护圈和上防护圈;所述活动圈设于所述下防护圈和所述上防护圈之间,所述主防护圈包括靠近所述导出端的圆锥面和靠近所述导进端的下倒圆锥面,所述圆锥面圆滑过渡至所述下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对应同样为旋转体,且所述过渡圈连接于所述下倒圆锥面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一体设置,所述过渡圈与所述下倒圆锥面圆滑过渡形成一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所述导捻通孔由所述导出端贯穿至所述定位部的底端端面,所述定位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过渡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定位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捻本体位于所述导进端的端面处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圆柱状的台阶,所述导捻通孔由所述导出端贯穿至所述台阶的下端面,所述过渡圈可拆卸套设于所述下倒圆锥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圈的上端面凹设有与所述下倒圆锥面相嵌合的倒圆锥槽,所述过渡圈于所述倒圆锥槽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台阶伸入的过渡通孔,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过渡通孔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圈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所述过渡通孔由所述倒圆锥槽的底部贯穿至所述定位部的底端端面,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定位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捻本体上位于所述导出端的边缘凸出形成圆滑的所述上防护圈,所述主防护圈与所述活动圈之间沿圆周方向凸出形成圆滑的所述下防护圈,所述活动圈的最大内径尺寸分别小于所述上防护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下防护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主防护圈的径向尺寸为所述导捻本体的最大径向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防护圈与所述上防护圈之间的所述导捻本体的表面凹陷形成上倒圆锥面,所述活动圈套设于所述上倒圆锥面处,所述活动圈内表面与所述上倒圆锥面之间具有空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架子,所述架子包括主支撑杆和用于放置所述待加捻纱线以及所述导捻本体的托盘,所述托盘设于所述主支撑杆上,所述托盘对应所述导捻通孔开设有通孔。
CN201821752440.2U 2018-10-26 2018-10-26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Active CN209052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2440.2U CN209052835U (zh) 2018-10-26 2018-10-26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52440.2U CN209052835U (zh) 2018-10-26 2018-10-26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52835U true CN209052835U (zh) 2019-07-02

Family

ID=67051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52440.2U Active CN209052835U (zh) 2018-10-26 2018-10-26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528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3756A (zh) * 2019-07-05 2019-10-25 浙江太阳洲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纱加捻线的断纱检测方法和混纱加捻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3756A (zh) * 2019-07-05 2019-10-25 浙江太阳洲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纱加捻线的断纱检测方法和混纱加捻装置
CN110373756B (zh) * 2019-07-05 2020-05-26 浙江太阳洲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纱加捻线的断纱检测方法和混纱加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81406B2 (ja) 羽毛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33210A (zh) 网箱或渔具用超高强编织绳及其编织方法
CN209052835U (zh)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CN102383250A (zh) 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CN107059237A (zh) 一种单针床经编机的对称送经方法及装置
TWI712710B (zh) 用來製造針織物之機器和方法
CN208055536U (zh) 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
CN102505237A (zh) 一种真丝包复弹力丝的加工方法
CN207582037U (zh) 一种导纱张力装置及倍捻机
CN204023122U (zh) 全成形电脑横机多路恒张力积极式送纱装置
CN207659577U (zh) 一种纱线纺纱机构
CN102345192A (zh) 一种中空锭子捻线机
CN203128753U (zh) 新型灌芯纱设备
CN207002960U (zh) 织袜机的喂纱装置
CN202124692U (zh) 一种均捻器
CN201850360U (zh) 捻线机导纱装置
CN108221171A (zh) 自然混纱的加捻方法、加捻编织方法及加捻装置
CN105297229B (zh) 一种生产扁平纱线的加工装置和方法
US1755809A (en) Manufacture of tubular cords or braids
CN106120141A (zh) 钩编装置
CN108221171B (zh) 自然混纱的加捻方法、加捻编织方法及加捻装置
CN103726196B (zh) 一种8字形装饰绳
CN205223497U (zh) 一种生产扁平纱线的加工装置
CN206858760U (zh) 一种改进型织带机
CN202099461U (zh) 三色结子线生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4

Address after: 362000, Fujian City, Jinjiang province Quan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five li Park) Yuyuan Road, No. 10, -1 to -2

Co-patentee after: FUJIAN XIN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Sincetech (Fuj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2000, Fujian City, Jinjiang province Quan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five li Park) Yuyuan Road, No. 10, -1 to -2

Patentee before: Sincetech (Fujia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