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减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车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减小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正常制动时,油液被压入内、外两轮缸中、其活塞在液压作用下将两制动块压紧制动盘,产生摩擦力矩而制动。此时,轮缸槽中的矩形橡胶密封圈的刃边在活塞摩擦力的作用下产生微量的弹性变形。放松制动时,活塞和制动块依靠 密封圈的弹力和弹簧的弹力回位。由于矩形密封圈刃边变形量很微小,在不制动时,摩擦片与盘之间的间隙每边只有0.1mm左右,它足以保证制动的解除。又因制动盘受热膨胀时,其厚度只有微量的变化,故不会发生“托滞”现象。矩形橡胶密封圈除起密封作用外,同时还起到活塞回位和自动调整间隙的作用。如果制动块的摩擦片与盘的间隙磨损加大,制动时密封圈变形达到极限后,活塞仍可继续移动,直到摩擦片压紧制动盘为止。解除制动后,矩形橡胶密封圈将活塞推回的距离同磨损之前相同,仍保持标准值。拖滞力矩较大时,当驾驶员解除制动时,放松了制动踏板,但是车轮制动器仍全部或局部处在制动状态,不能迅速解除制动的现象。将导致制动鼓【盘】发热,行驶阻力增大。因此,传统盘式制动器,拖滞力矩一直是困扰主机厂的问题,该力矩过大时,消耗整车动能,造成续航不理想。在电动车中,因对续航更加敏感,拖滞力矩是否合理就更加重要。
现有的制动器拖滞力矩解决方法,多采用增加回位支架,或矩形圈刚度的方式,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拖滞,但因为结构原因,并不能真正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小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减小装置,包括摩擦片、连杆、支架、卡钳支架延伸架、卡钳支架、制动盘,摩擦片位于制动盘的右侧。还包括有线圈、磁体、测距仪。连杆的左端和摩擦片固连。 线圈、磁体、测距仪均和支架固定相连。其中线圈位于磁体的左侧,测距仪位于线圈的左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车辆在正常制动时,测距仪监测测距仪到摩擦片的距离L,获得做大距离数据;
当车辆制动解除后,测距仪得出此时测距仪到摩擦片的距离,该距离L1,此时
如果,L≥L1+0.2±0.1,则表明测距仪到摩擦片的距离正常,拖滞力矩在范围内,装置不工作;
如果,L<L1+0.2±0.1,则表明测距仪到摩擦片的距离过小,于是线圈通电,产生磁力,与磁极相斥。推动摩擦片远离制动盘,从而减小拖滞力矩。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EPB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线圈及测距仪等,可以保证拖滞力矩始终在设计状态,具有结构合理,工作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以有效解决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问题,从而降低新能源车工作时消耗整车的动能比较大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新能源车的续航成绩,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减小装置。
作为优选,连杆的右端穿过线圈、磁体的中心。连杆的右端和线圈、磁体活动相连,这样有利于线圈、磁体安装时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性能。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位于制动盘的左侧。
作为优选,测距仪固定位于与线圈的外缘对应的位置。本优选方案,结构合理,有利于测距仪的安装和使用。
作为优选,连杆为阶梯轴,连杆的左端的直径大于连杆的右端的直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解决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问题,从而降低新能源车工作时消耗整车的动能比较大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新能源车的续航成绩,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新能源车用制动器拖滞力矩减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摩擦片1、连杆2、线圈3、磁体4、支架5、测距仪6、卡钳支架延伸架7、卡钳支架8、制动盘9、挡泥板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摩擦片1、连杆2、线圈3、磁体4、支架5、测距仪6、卡钳支架延伸架7、卡钳支架8、制动盘9、挡泥板10。摩擦片1位于制动盘9的右侧,挡泥板10位于制动盘9的左侧。连杆2的左端和摩擦片1固连, 线圈3、磁体4、测距仪6均和支架5固定相连,其中线圈3位于磁体4的左侧,测距仪6位于线圈3的左侧,且测距仪6固定位于与线圈3的外缘对应的位置。作为优选,连杆2为阶梯轴,连杆2的左端的直径大于连杆2的右端的直径,连杆2的右端穿过线圈3、磁体4的中心。
以上摩擦片1、连杆2、线圈3、磁体4、支架5、测距仪6、卡钳支架延伸架7、卡钳支架8、制动盘9、挡泥板10十个构件的具体结构细节、相互之间有连接关系的具体连接关系或连接细节,或因系已知连接结构、或因系简单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而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结构和实施范围。事实上,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之形状、结构和设计目的也可以作出一些等效的变化。因此,凡依照本实用新型所述之形状、结构和设计目的所作出的一些等效变化理应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也即这些等效变化都应该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