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63074U -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63074U
CN208963074U CN201821447960.2U CN201821447960U CN208963074U CN 208963074 U CN208963074 U CN 208963074U CN 201821447960 U CN201821447960 U CN 201821447960U CN 208963074 U CN208963074 U CN 208963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connector
bogie
frameworks
half frameworks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479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家鑫
郑建科
马永江
张隶新
张�杰
王伟
李秀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4796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63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63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630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其中,转向架构架包括:第一半构架,沿纵向方向延伸;第二半构架,与第一半构架平行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构架或第二半构架上;至少一个第二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半构架或第一半构架上;所述第二插接件沿横向方向可伸缩的插设在对应的第一插接件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既能够适用于动力转向架,也能够适用于非动力转向架,而且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

Description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转向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通常分为单轨列车和双轨列车,其中,双轨列车是沿着两条等距离的轨道行驶。轨距为两条轨道之间的距离,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采用统一的轨距,而某些国家或地区的轨距是不同的。当轨道列车从一种轨距的轨道驶入另一种轨距的轨道之前,需要进行变轨操作,即:调整轨道列车中连接在同一条车轴上的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使车轮之间的距离能够适应新的轨距。
通过调研世界各国对变轨距转向架的研究,目前西班牙、日本、德国、波兰、俄罗斯、保加利亚、韩国、瑞士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轨距转向架或变轨距轮对的研究、研制、试验甚至运营工作。按照轮对锁紧机构的不同,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变轨距转向架分别有:西班牙Talgo变轨距转向架、瑞士EV09变轨距转向架、日本E30型变轨距转向架、德国DBAG/Rafil V型变轨距转向架、波兰SUW2000型变轨距转向架以及西班牙BRAVA变轨距转向架等。可以发现,国外变轨距转向架通常是轨距大于1米的,且大多是轨距大于1435mm的,并没有能够适应较窄轨距的转向架。而且变轨距转向架都是动力转向架,由于需要在转向架上设置驱动装置,导致转向架的结构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既能够适用于动力转向架,也能够适用于非动力转向架,而且能够简化转向架的结构。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构架,包括:
第一半构架,沿纵向方向延伸;
第二半构架,与第一半构架平行设置;
至少一个第一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构架或第二半构架上;
至少一个第二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半构架或第一半构架上;所述第二插接件沿横向方向可伸缩的插设在对应的第一插接件内。
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还包括:所述第一插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半构架上和第二半构架上;
所述第二插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半构架上和第一半构架上。
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所述第一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构架中朝向第二半构架的内侧表面,或设置在所述第二半构架中朝向第一半构架的内侧表面;
所述第二插接件设置在第二半构架中朝向第一半构架的内侧表面,或设置在第一半构架中朝向第二半构架的内侧表面。
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所述第二插接件为管状结构。
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所述第二插接件的截面为圆形。
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所述第二插接件的端部套设有衬套。
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所述第二插接件的端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衬套的环槽;
所述衬套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插接件的外径。
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所述第二插接件的端部连接有端盖。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构架。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平行设置的第一半构架和第二半构架,以及可设置在第一半构架或第二半构架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插接件、和可设置在第二半构架或第一半构架上的至少一个第二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可伸缩地插设在第一插接件内,使得第一半构架与第二半构架能够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使得二者之间的距离可调。而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构架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有利于减轻转向架的重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向架构架处于宽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向架构架处于窄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插接件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插接件上设置有衬套的剖视图;
图7为可应用于动力转向架的半构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动力转向架的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动力转向架的仰视图;
图10为可应用于非动力转向架的半构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枕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处于伸展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处于翻折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中从动件的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中驱动件的剖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地面变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地面变轨装置中支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转向架进入变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转向架与地面变轨装置配合进行变轨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第一半构架;111-电机安装座;112-制动夹钳吊座;113-上轴箱体;12-第二半构架;13-第一插接件;14-第二插接件;141-环槽;15-衬套;16-端盖;17-螺栓;18-变轨导向件;19-牵引座;
21-枕梁;22-车轮;23-驱动电机;24-变轨支撑件;241-驱动件;2411-气缸;2412-活塞杆;2413-滑块;242-从动件;2421-滑槽;243-滚轮;
31-第一轨道;32-第二轨道;
41-支撑轨;411-支撑平面;412-支撑斜面;42-导向轨;43-过渡板;44-第一导向板;441-导向斜面;45-第二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向架构架处于宽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向架构架处于窄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架构架包括:第一半构架11、第二半构架12、第一插接件13和第四插接件14。
其中,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平行,且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纵向方向为与轨道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第一插接件1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第一插接件13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或第二半构架12上。第二插接件1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第二插接件14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或第一半构架11上。第二插接件14沿横向方向可伸缩地插设在对应的第一插接件13内。
若第一插接件13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插接件13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上。第二插接件14的数量为一个,对应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上。第二插接件14沿横向方向插设在第一插接件13内且可伸缩移动。
或者,第一插接件13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插接件13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上。第二插接件14的数量为一个,对应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上。第二插接件14沿横向方向插设在第一插接件13内且可伸缩移动。
或者,第一插接件13的数量为两个,并排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上。第二插接件14的数量为两个,并排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上。第二插接件14沿横向方向对应插设在第一插接件13内且可伸缩移动。
或者,第一插接件13的数量为两个,并排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上。第二插接件14的数量为两个,并排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上。第二插接件14沿横向方向对应插设在第一插接件13内且可伸缩移动。
再或者,第一插接件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上;第二插接件1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和第一半构架11上。第二插接件14沿横向方向对应插设在第一插接件13内且可伸缩移动。图1和图2示出的是这种方案。
或者,第一插接件13和第二插接件14的数量和排布方式还可以有其它中情况,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第二插接件14可伸缩地插入第一插接件13内,则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之间能够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进而调节两个半构架之间的距离。将上述构架应用在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中,使得转向架具有调节轨距的能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平行设置的第一半构架和第二半构架,以及可设置在第一半构架或第二半构架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插接件、和可设置在第二半构架或第一半构架上的至少一个第二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可伸缩地插设在第一插接件内,使得第一半构架与第二半构架能够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使得二者之间的距离可调。而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构架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有利于减轻转向架的重量。
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第一插接件13分别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上,以及两个第二插接件14分别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和第一半构架11上,第一插接件13与第二插接件14对应插接。由于各插接件起到了对两个半构架进行支撑的作用,采用两组插接件并排设置,能够提高连接强度,使得两个半构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而且,两组插接件反向插接,使得半构架两侧受力均衡,提高了稳定性。
上述插接件可以设置在半构架的顶面,也可以设置在半构架的底面。插接件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可采用如下方式:
第一插接件13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中朝向第二半构架12的内侧表面,或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中朝向第一半构架11的内侧表面,第二插接件14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1中朝向第一半构架11的内侧表面,或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中朝向第二半构架12的内侧表面。
例如:采用两个第一插接件13,其中一个第一插接件13设置在第一变构架11朝向第二半构架12的内侧表面,另一个第一插接件13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2中朝向第一半构架11的内侧表面。
采用两个第二插接件14,其中一个第二插接件14设置在第二半构架11中朝向第一半构架11的内侧表面,另一个第二插接件14设置在第一半构架11中朝向第二半构架12的内侧表面。
则第一插接件13和第四插接件14能够采用较为简单的柱状结构。具体的,第一插接件13可以为实心柱体,在其自由端设有供第二插接件14插入的空腔。或者,第一插接件13直接采用管状结构。第二插接件14可采用实心柱体,或者采用管状结构。
第一插接件13和第四插接件14的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件13和第四插接件14的截面为圆形,第一插接件13和第四插接件14具体为圆管状结构,有利于减轻构架整体的重量。
第一插接件13的内径略大于第二插接件14的外径。进一步的,在第二插接件14的端部套设有衬套15,能够防止第一插接件13与第二插接件14在插接的过程中发生摩擦而产生磨损。
衬套15可以直接套设在第二插接件14的外圆周面,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插接件的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插接件上设置有衬套的剖视图。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二插接件14的端部设有环槽141,衬套15套设在环槽141上,衬套15的外径大于第二插接件14的外径,当第二插接件14在第一插接件13内移动时,衬套15与第一插接件13之间接触,避免了第一插接件13与第二插接件14直接接触而产生磨损。
另外,衬套15的轴向长度小于或等于环槽141的轴向长度,则衬套15能够被限位在环槽141内,避免了衬套15沿轴向方向移动,进而避免衬套15从第二插接件14上滑脱。
进一步的,在第二插接件14的端部设有端盖16,端盖16可通过卡接、铆接或螺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插接件14上。本实施例中,采用六个螺栓17将端盖16固定在第二插接件14上。端盖16也能够对衬套15进行阻挡,阻止衬套15滑脱。
进一步的,可以将衬套15的外表面设置成圆锥面,以使第二插接件14与第一插接件13之间伸缩的过程中为逐渐过渡,避免突然卡死而导致变轨失败。
上述构架可以应用于动力转向架,也可以应用于非动力转向架。
对于应用在动力转向架的方案,在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驱动电机的电机安装座。图7为可应用于动力转向架的半构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动力转向架的俯视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动力转向架的仰视图。如图7至图9所示,以第一半构架11为例,在第一半构架11的外侧表面(即:背离第二半构架12的表面)设有电机安装座111,用于安装驱动电机23。
转向架包括:上述内容所提供的构架以及横跨在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上的枕梁21。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之间连接有两个轮对,每个轮对包括车轴以及设置在车轴两端的车轮22,车轮22设置在对应的半构架下方,与对应的半构架同步移动。枕梁21与两个半构架之间设置有牵引结构,枕梁21能够通过牵引结构向半构架提供牵引力。驱动电机23安装在电机安装座111上,用于驱动轮对转动。
对于应用在非动力转向架的方案,图10为可应用于非动力转向架的半构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无需在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上设置电机安装座,其它结构与动力转向架相同。
在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的两端均设置有制动夹钳吊座112,用于安装制动夹钳,以对车轮22进行制动。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架体积较小,结构紧凑,可以将轴箱体中的上轴箱体113设置在半构架上,与半构架形成一整体。待半构架制造完成后,再与下轴箱体进行组装形成轴箱体。
为了与地面变轨装置配合进行变轨,在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变轨导向件安装座,用于安装变轨导向件18。
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上设置有牵引座19,用于与枕梁21上的牵引块配合,通过牵引座19向枕梁21传递牵引力。
上述转向架的制造过程为:
首先,先完成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的制造过程,在各半构架上焊接电机安装座111、制动夹钳吊座112、牵引座19和上轴箱体113。
然后,在各半构架上焊接第一插接件13、第二插接件14、变轨导向件安装座等结构。再向第二插接件14上安装衬套15和端盖16。在变轨导向件安装座上安装变轨导向件18。
最后,将第一半构架11和第二半构架12组装到一起,完成转向架的制造。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枕梁的实现方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枕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枕梁21的两端设置有变轨支撑件24,变轨支撑件24能够相对于枕梁21转动,例如转动至伸展状态,与地面变轨装置配合进行变轨;或者转动至向下垂落状态。图11中枕梁左端的变轨支撑件24处于伸展状态,右端的变轨支撑件24处于向下垂落的状态。
具体的,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处于伸展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处于翻折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中从动件的剖视图,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变轨支撑件中驱动件的剖视图。
变轨支撑件24包括:驱动件241和从动件242,驱动件241的一端固定在枕梁21上,另一端与从动件242的中部相连。从动件242的一端与枕梁21铰接。驱动件241能够对从动件242的中部施加推力或拉力,以使从动件242能够相对于枕梁21转动。
如图12至图15所示,驱动件241可以包括气缸2411以及一端设有活塞且伸缩插设在气缸2411内的活塞杆2412,活塞杆2412的端部设有滑块2413。活塞杆2412沿横向方向伸缩移动。从动件242的一端与枕梁21的端部铰接,另一端设有滚轮243,滚轮243可搭接在地面变轨装置上。从动件242的中部设有滑槽2421,上述滑块2413滑动设置在滑槽2421内。
上述变轨支撑件的工作过程为:
在需要变轨操作时,向气缸2411内注入工作气体,以推动活塞杆2412向外伸出。通过滑块2413与滑槽2421的配合,促使从动件242相对于枕梁21转动,从动件242向上翻转至基本与枕梁平行,进而能使滚轮243搭接在地面变轨装置。
在变轨结束后,气缸2411中的工作气体排出,拉动活塞杆2412向内缩回。通过滑块2413与滑槽2421的配合,促使从动件242相对于枕梁21转动,从动件向下翻转收回。
实施例三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地面变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面变轨装置,设置在第一轨道31和第二轨道32之间的变轨区域内,转向架移动至变轨区域内可与地面变轨装置配合进行变轨操作,以适应新轨道的轨距。图16中,第一轨道31的轨距较宽,第二轨道32的轨距较窄。
本实施例提供的地面变轨装置包括:支撑轨41和导向轨42,其中,支撑轨41设置于变轨区域内,对称分布在两侧,用于对枕梁21进行支撑,具体是用于对滚轮243进行支撑,并抬高枕梁21实现对车轮的垂向载荷进行卸载。导向轨42设置在变轨区域内,对称分布在两侧,用于对两个半构架进行配合以推动两个半构架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
具体的,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地面变轨装置中支撑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支撑轨41与第一轨道31平行设置,支撑轨41的顶部设有支撑平面411和位于支撑平面411两端的支撑斜面412,支撑轨41的顶面呈中间高,并向两端逐渐降低的形状。当转向架进入变轨区域,枕梁21两端的变轨支撑件24伸展开,搭接在支撑斜面412上。枕梁随着支撑斜面412逐渐升高,直至到达支撑平面411,至此枕梁对半构架的垂向载荷被卸载。
导向轨42设有上方开口的导向槽,导向槽的中心线与第一轨道31的中心线呈一定角度。当转向架进入变轨区域内,半构架上的变轨导向件18插入导向槽内,导向槽对变轨导向件18施加推力或拉力,促使两个半构架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当变轨导向件18脱离导向槽,则转向架的轨距已经变换完毕。
进一步的,在第一轨道31和第二轨道32之间设置有过渡板43,过渡板43的顶面与车轮在第一轨道31或第二轨道32上行驶时其轮缘端部的底端齐平,则当车轮离开第一轨道31后,到达过渡板43上,轮缘与过渡板43接触,车轮不会产生上下移动,进而避免了车轮产生振动。
另外,在第一轨道3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板44,第一导向板44朝向第二轨道32的端部伸出第一轨道31且朝向第一轨道31的表面设有导向斜面441,以使车轮接近第一导向板44时,导向斜面441对车轮进行导向,以使车轮能够进入第一导向板44与第一轨道31之间,从而能够精准地到达第一轨道31。
在第二轨道3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板45,第二导向板45朝向第一轨道31的端部延伸至第一轨道31的端部。则车轮脱离第一轨道31后,第二导向板45对车轮进行导向,以使车轮能够精准地到达第二轨道32。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转向架进入变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枕梁21中的变轨支撑件24处于伸展状态,搭接在支撑轨41的支撑平面411上。通过导向轨42驱动半构架移动。图18中,省略了车轮等结构。
图19-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转向架与地面变轨装置配合进行变轨的示意图。如图19至22所示,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转向架与地面变轨装置进行配合进行变轨的过程为:
如图19所示,转向架的车轮22行驶在第一轨道31上,变轨支撑件24向下垂落。第二插接件14处于伸出第一插接件13的最大位置处。
如图20所示,转向架朝向第二轨道32的方向行驶,变轨支撑件24伸展开搭接在支撑轨41上。支撑轨41对枕梁21进行支撑并抬高其高度,以卸载半构架的垂向载荷。变轨导向件18插入导向轨42,导向轨42通过对变轨导向件18施加推力进而推动两个半构架相向移动。
如图21所示,两个半构架移动到位,第二插接件14完全插入第一插接件13内。变轨导向件18脱离导向轨42。
如图22所示,枕梁21随着支撑轨41逐渐下降,重新对半构架加载垂向载荷。变轨支撑件24向下翻转至垂落状态。车轮行驶在第二轨道32上,完成变轨。
转向架从第二轨道32向第一轨道31行驶的过程与上述类似,区别仅在于导向轨42对半构架产生拉力,促使两个半构架向两侧相背移动,以适应轨距较宽的第一轨道31。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架。通过采用平行设置的第一半构架和第二半构架,以及可设置在第一半构架或第二半构架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插接件、和可设置在第二半构架或第一半构架上的至少一个第二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可伸缩地插设在第一插接件内,使得第一半构架与第二半构架能够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使得二者之间的距离可调。而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构架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有利于减轻转向架的重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半构架,沿纵向方向延伸;
第二半构架,与第一半构架平行设置;
至少一个第一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构架或第二半构架上;
至少一个第二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半构架或第一半构架上;所述第二插接件沿横向方向可伸缩的插设在对应的第一插接件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插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半构架上和第二半构架上;
所述第二插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半构架上和第一半构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构架中朝向第二半构架的内侧表面,或设置在所述第二半构架中朝向第一半构架的内侧表面;
所述第二插接件设置在第二半构架中朝向第一半构架的内侧表面,或设置在第一半构架中朝向第二半构架的内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件为管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件的截面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件的端部套设有衬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件的端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衬套的环槽;
所述衬套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插接件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件的端部连接有端盖。
9.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构架。
1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架。
CN201821447960.2U 2018-09-05 2018-09-05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Active CN208963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47960.2U CN208963074U (zh) 2018-09-05 2018-09-05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47960.2U CN208963074U (zh) 2018-09-05 2018-09-05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63074U true CN208963074U (zh) 2019-06-11

Family

ID=66754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47960.2U Active CN208963074U (zh) 2018-09-05 2018-09-05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630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63002B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车构架及其转向架
FR2946308A1 (fr) Bogie de vehicule ferroviaire articule
CN110155109B (zh) 一种齿轨车轮驱装置及转向架
CN109455046A (zh) 一种公铁两用车钢轨导向装置
CN108909758B (zh) 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双连杆耦合的耦合转向架系统
CN208963074U (zh)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03832447B (zh)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
CN207631264U (zh) 一种轨道工程车辆转向架及其一系悬挂装置
CN207152716U (zh) 一种防震医用转运床
CN203947826U (zh) 双轨无避让停车设备
CN106379195B (zh) 一种减震磁悬浮列车悬浮架拆装装置
CN208376773U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
CN105865816A (zh) 转向架试验轮对承载结构
CN106043324A (zh) 空中巴士的台车结构及其运行轨道
CN112009515A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02573686U (zh) 四轮导向装置及公铁两用车
CN102310868A (zh) 马达驱动的转向架
CN104709294A (zh) 发动机与车轴基本同轴的铁路车辆的动轮转向架
ES2965983T3 (es) Bogie de locomotora que tiene una geometría anticabeceo
CN108357510A (zh) 具有小曲线通过能力的六轴高地板轻轨车中间铰接转向架
US1750559A (en) Railway car
CN209634484U (zh) 铁路机车转向装置
CN103072590A (zh) 一种低地板车悬挂式转向架
CN203439056U (zh) 一种转向架用牵引装置
CN207226874U (zh) 一种铁路起重机及其辅助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