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20428U -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20428U
CN208920428U CN201821367168.6U CN201821367168U CN208920428U CN 208920428 U CN208920428 U CN 208920428U CN 201821367168 U CN201821367168 U CN 201821367168U CN 208920428 U CN208920428 U CN 208920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humidity
supply
displa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671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敏
侯占魁
王晶轩
杨春方
宋晗
汪道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671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20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20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20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包括安装于室内的辐射地板,所述辐射地板与地基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辐射地板上表面固定有置换送风装置,所述置换送风装置内设有调温装置;所述辐射地板与地基之间形成的腔体内设有空调机房,所述空调机房内设有空气调湿设备。本实用新型中,用于高大空间建筑中,可实现良好的分层效应和部分空间控制目的,同时实现对近地面人员活动区热湿环境的有效调控,最大限度的减少空调供冷/热量在控制区上部的无效损耗,这种分层空调方式,一方面提高了近地面人员活动区的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能从源头上大幅度减少空调负荷,减少空调中制冷设备、末端设备以及附属设备等的投入。

Description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高大空间建筑(如:机场航站楼、车站候车厅、会展中心和体育场馆等建筑)大都存在一些共性的建筑特点和空调系统特点:
(1)建筑物高、大、通透;透明围护结构比例大;人流量大,密度高;全年运行时间长等;
(2)地板表面太阳辐射强;围护结构壁面温度高;仅近地面一定高度的空间存在空调温度、湿度和风速的需求等。
目前,国内高大空间建筑均采用的空调末端系统形式为喷口射流送风或顶部旋流风口送风的全空气混合通风空调系统,送风口高度很高(距地面3.5~7.0米或更高),送风风速很大(3.0~7.5m/s或更大)。
这种系统形式导致高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负荷大、初投资高、运行能耗和费用高、室内热舒适性差、室内空气品质不良,其主要问题在于:
一、空调系统负荷大。由于高大空间建筑自身的建筑特点和对空调系统的需求,喷口射流送风或顶部旋流风口送风的全空气混合通风空调系统被普遍采用。但是由于受室内气流组织和现场实际条件的限制,喷口高度大多集中在距地面3.5~7.0米或更高,即空调系统控制喷口高度以下的室内温湿度环境,空调区域高度为3.5~7.0米左右,空调系统负荷巨大。如果受特殊条件制约,采用顶部旋流风口送风的全空气混合通风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负荷还会增加30%~40%左右。据统计,高大空间建筑侧送风空调系统的冷负荷约为250W/m2~280W/m2,顶部旋流风口送风的空调冷负荷为300W/m2~380W/m2
二、初投资高。由于空调系统负荷的巨大,导致空调系统中制冷设备、输送设备、末端设备、附属设备、管材、附件等容量和型号大幅度增加,空调系统初投资很高。
三、运行能耗和费用高。首先,空调系统设备容量的增加势必会带来运行能耗和费用的增加。其次,采用大范围的空气循环方式进行热湿处理,空气循环动力设备的运行能耗和费用大幅度增加。再次,全空气空调系统中,以空气为媒介处理室内的热湿负荷,由于空气的比热容较小,输送能耗约为以水为媒介的空调系统的4~5倍左右。最后,全空气空调系统夏季供冷时,冷冻水泵将制冷机制备的约7℃的冷水输送至空调机组的表冷器内,通过表冷器完成对空气的热湿处理。为了满足除湿的需求,冷水的供水温度通常在7℃左右。但若只是进行排除余热的过程,只需要温度为15~18℃左右的冷源就可以满足需求,本可以采用高温冷源排走的热量却与除湿一起共用7ºC左右的低温冷源进行处理,造成能量利用品位上的浪费,限制了自然冷源的利用和制冷设备效率的提高。
四、室内热舒适性差。评价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人体自身因素(新陈代谢率和服装穿着等),当参考对象固定时,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只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这四个因素有关。全空气混合通风的空气运动机理是惯性力作用,依靠惯性力使室内空气稀释混合,以建筑物室内空间为主体,从整体上对室内环境进行热湿处理。由全空气混合通风机理决定,在制冷季、采暖季和过渡季,室内的热舒适性均不理想。
五、室内空气品质不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CO2、粉尘颗粒、甲醛、氮氧化物、真菌、细菌、病毒、尘螨等。全空气混合通风空调系统中主要靠引进室外新风来控制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但是在空调机组中将新风与回风混合后处理,新风未进入室内之前洁净度大大降低,然后从距地3.5~7.0米或更高的高度送出,使室内空间上部污染物向下扩散,严重影响人员活动区域的空气品质,这是因为送风方式而引起的掺混。再者,常规全空气混合通风空调系统采用冷凝的办法进行除湿,因而存在大量的潮湿表面,这些潮湿表面成为细菌、霉菌、病毒等污染物滋生和繁殖的绝佳场所,严重的影响了室内空气品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将辐射地板与置换送风装置有效结合,底部的新风通过空气调湿设备进行湿度处理后,进入置换送风装置,使得处理后的新风和回风混合后进入室内;实现了对近地面活动区热湿环境的有效调控。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回风控制送风系统的温度,而通过新风控制送风系统的湿度,实现了温度和湿度单独控制的效果,且两者可以单独送风,也可以混合送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包括安装于室内的辐射地板,所述辐射地板与地基之间形成腔体;
所述辐射地板上表面固定有置换送风装置,所述置换送风装置内设有调温装置,从所述置换送风装置的回风口进入的回风通过调温装置调节温度后通过送风口送入室内;
所述辐射地板与地基之间形成的腔体内设有空调机房,所述空调机房内设有空气调湿设备,所述空气调湿设备用于调节从空调机房的新风口进入的新风的湿度,并将湿度调节后的新风送入置换送风装置内。
进一步地,所述置换送风装置中的调温装置为干式盘管,所述干式盘管设于所述回风口的下方,所述干式盘管上连接有冷热源管和排出管,所述冷热源用于对干式盘管提供冷热源,所述冷热源经过干式盘管后从排出管排出;所述冷热源管和/或排出管上设有阀门。
更进一步地,所述辐射地板与地面形成的腔体内设有与水源连接的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冷热源管相通。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置于所述置换送风装置内,且设于干式盘管的下方。
更进一步地,所述辐射地板内还设有用于室内供冷或供热的管道,所述管道以盘管式方式设置于辐射地板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均流结构,所述均流结构设于所述送风口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结构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上设有若干流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结构为若干腔体结构,所述腔体上开设有孔,所述腔体的开孔率为60%-70%。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地板内设有若干管道,若干管道之间预留固定间距,所述固定间距处与所述辐射地板上对应的位置为连接处,所述置换送风装置固定于所述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口为空腔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上设有若干的送风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空调机房安装于辐射地板与地面之间,将空调系统朝向室内通入新风的位置高度降低,空调系统负荷与现有的相比,负荷减少,节省能量。本实用新型中,处理后的新风,从底端进入置换送风装置,然后通过送风口被送入室内各个负荷集中区域,无需过多的传输管道,提高了新风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中,将置换送风装置安装于辐射地板上,同时回风口进入的回风经置换送风装置调节温度后,与湿度处理后的新风混合,同时从与辐射地板紧挨的置换送风装置送入室内,实现了以置换式下送风的方式进入各负荷集中区域,与现有技术中的送风装置相比,空调系统中制冷设备、输送设备、末端设备、附属设备、管材、附件等容量和型号大幅度减小,减少了设备的投入。
本实用新型中,将置换送风装置与辐射地板结合,可实现良好的分层效应和部分空间控制目的,同时实现对控制区(近地面人员活动区)热湿环境的有效调控,最大限度的减少空调供冷(热)量在控制区上部的无效损耗,这种分层空调(部分空间空调)方式能从源头上大幅度减少空调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置换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辐射地板; 2、置换送风装置;3、空气调湿设备;4、腔体;5、调温装置;6、回风口;7、送风口;8、空调机房;9、新风口;10、干式盘管;11、贯流风机;12、管道;13、均流结构;14、送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包括安装于室内的辐射地板1、置换送风装置2、调温装置5、空调机房8以及空气调湿设备3,所述辐射地板1与地面之间形成腔体4;在辐射地板1的上方,固定有置换送风装置2,安装时,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可以直接固定于辐射地板1的上表面,当然也可以与辐射地板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间距,方便底部管路流通等。
本实施例中,调温装置5设于置换送风装置2内,用于调节进入置换送风装置2内回风的温度,在置换送风装置2上设有回风口6,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6进入置换送风装置2内,然后经过送风口7送入室内。
本实施例中,空调机房8是设置于辐射地板1与地面之间的腔体4内,即空调机房8设置在一层或负一层,即底层,这样机房的进出风管可就近接入,系统阻力小、施工安装方便、造价低。该机房也可设置于地下室内,还可以通过室外新风井取新风。
在空调机房8内设有空气调湿设备3,在腔体4的一端,设置有新风口9,新风口9用于通入新风,通入的新风经空气调湿设备3调节湿度后,被送入置换送风装置2内,与经过温度处理的回风混合,然后从送风口7送入室内。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将辐射地板1与置换送风装置2的有机结合;当需要供暖时,通过置换送风装置2内的调温装置5将回风调整至规定温度;室外新风通过空气调湿设备3调整至规定湿度后进入置换送风装置2内,此时,温度处理后的回风与湿度处理后的新风混合,且通过辐射地板1上的置换送风装置2以置换式下送风方式被送入各负荷集中区域。
现有技术中,当需要调节室内的湿度和温度时,均是同步调节,无法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
现有技术中,送风方式包括顶送风、侧送风等方式,通过顶部或侧部送风,回风方式包括顶回风、侧回风和下回风等。本实施例中,通过室内底部的置换送风装置2进行送风,即置换式下送风方式。置换式送风中,是将低于室内空气温度的冷空气送入室内,送入的冷空气因密度大于周围空气的密度,故送入的冷空气自然沉降到地板之上,形成类似于空气湖一样扩散至整个室内的地上。而处在室内热源(人或设备)周围的空气,因为受热形成自下向上的自然射流对流的气流即所谓的热烟羽现象,上升并且被逐渐加热的气流携带热浊空气一同升至室内顶部,再由设置在建筑物顶部的排风或回风口排出室内。此时,在人员停留的工作区高度内,上升的气流为单向流,犹如活塞一样,下部的冷空气将热污染源(散发热量和污浊气体的源头如人体)周围的热浊空气置换至室内顶部。由于冷热空气流密度差形成的浮力作用,在室内某高度上形成明显的上、下两个区域,此现象即为热力分层现象。室内热力分层后形成的上部区域为紊流混合区,该区域空气温度高并且污浊气体浓度大;下部区域为单向自然流的清洁区,该区域空气温度低并且污浊气体浓度小(基本近似于送风浓度)。
传统的空调系统中,是以室内整体空间为考虑对象,依靠惯性力作用,通过空气的掺混达到室内温湿度调节的目的,无法实现洁净空气与污浊空气的很好分离,进而达不到人员工作区空气质量优良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将置换送风装置2设置于清洁区,与传统送风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能确保处于辐射地板1附近的人员处于清洁区,且室内空气的污染物随着热浊空气置换至室内顶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质量。
本实施例中,盘管式辐射地板承担基础显热负荷,经空气调湿设备处理的新风承担室内全部潜热负荷和部分显热负荷,盘管式置换送风装置处理后的回风承担剩余显热负荷。
具体安装时,辐射地板1可以为“水泥核心”的辐射地板、轻薄型盘管辐射地板和一体化模块的辐射地板的一种,其作用都是对室内进行辐射供冷和供热,不过因为其结构的不同,“水泥核心”的辐射地板采用现场浇筑的形式,湿法施工,一旦浇筑完毕,后期检修会很麻烦,就像住宅内的地辐射采暖一样;轻薄型盘管辐射地板是将管路直接铺设在带沟槽的保温板中,施工时是干法施工,直接铺设,然后再在上面铺设地板;一体化模块的辐射地板在使用和铺设时更简洁,更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中的调温装置5为干式盘管10,由于调节的是回风温度,故优选地,将干式盘管10设于所述回风口6的下方,这样从回风口6进入的回风直接接触干式盘管10,进行温度的调节。
本系统的理念是“温湿度独立控制”,即温度处理和湿度处理分开,而干式盘管10内,冷冻水温度可提高到16℃左右,盘管表面不结露,只处理室内显热,杜绝冷凝水的产生,没有潮湿表面,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具体调节温度时,是在干式盘管10上连接有冷热源管和排出管,同时在冷热源管和/或排出管上设有阀门,其中,冷热源管用于提供冷热源,实现回风经过干式盘管10的降温或升温,然后对回风降温或升温后的冷热源再通过排出管排出干式盘管10,实现冷热源的排出。当需要升高室内温度时,在干式盘管10的冷热源管内通入热源,热源经过干式盘管10之后从排出管流出。由于干式盘管10内的热源温度高于干式盘管10周围的回风温度,故其温度降低,即从干式盘管10的排出管排出的热源温度低于从冷热源管进入的热源温度。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辐射地板1与地面形成的腔体4内设有与水源连接的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冷热源管相通。此时的水源可以是免费的天然冷源,“免费的天然冷源”如深井水、地下水、江河湖泊水、蒸发冷却获得的低温水等等。进而可以免费利用天然冷源,实现制冷,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加节能。
当然,此时的温度调节也可以采用电制冷,此时,制冷机的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约30%以上,制冷机效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运行能耗和费用。此时,可以提高制冷机效率。因为该系统可以使用“高温冷水”来处理室内显热,当制冷机的冷冻水出水温度(与蒸发温度同步)提高时,制冷机的COP(性能系数)会显著提高,一般来说,冷冻水出水温度每提高1℃,COP提高5%左右。
高温冷水是相对于低温冷冻水(低于7℃)或者常温冷冻水(7℃左右)而言。高温冷水可以是10℃、12℃、14℃、16℃、18℃等温度。高温冷水因为其温度较高,通过表冷器间接接触空气时,盘管外表面的温度可以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此时空气中没有凝结水析出,只对空气进行调温,即只处理显热。
高温冷机是通过提高机组蒸发温度的办法提高冷冻水出水温度的。
本实施例中,还增加有贯流风机11,将贯流风机11设置于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内,且设于干式盘管10的下方,使用中,贯流风机11的作用是将室内回风吸入并送出,经干式盘管10温度调节后的回风,通过风机的作用,吹向置换送风装置2内部,然后送出,气流组织良好。
本实施例中,在辐射地板1内还设有用于室内供冷或供热的管道12,所述管道12以盘管式方式设置于辐射地板1内。此时的管道12相当于地暖中的管道12,管道12中以水为媒介进行冷热量的输送,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输送能耗仅为以空气为媒介的空调系统的20%~30%左右,输送能耗小。即当管道12内的水进行冷热量输送时,输送能耗比传统常规全空气系统以风为媒介进行冷热量的输送时的能耗要小。
为了保证室内回风和新风的混合风送出本装置时的气流均匀性,还包括均流结构13,均流结构13设于送风口7内侧。如果没有均流结构13,直接将混合风送入室内,则气流的速度会有局部的偏高或偏低,温度与湿度的调节不够稳定,各部分送风气流速度大小不等,就会造成送风装置周围的温度场和速度场不均匀,很难达到理想的置换送风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地板1上设有地脚螺栓,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通过地脚螺栓固定于辐射地板1上。
参照附图3所示,所述送风口7为空腔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上设有若干的送风孔14。
本实施例中,在送风口7上还设有布帘,所述布帘用于控制送风口7的送风大小,其中布帘可以直接固定于立体结构的送风口的顶部,放下布帘时遮挡送风口上的送风孔14,然后通过控制放下布帘的高度,可以控制送风口7上送风孔的遮挡面积,进而控制送风速度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中,置换送风装置2通过回风口6、布帘、干式盘管10以及贯流风机11的有效结合,送风风量、风速及送风方向易于调节和控制,出风气流组织均匀,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安装、调试和检修,能很好地满足夏季、冬季和过渡季置换送风系统的需求。该装置可高效的完成对室内回风的降温或升温的过程,对室内回风“就地处理”,大大降低了系统输送能耗和初投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可以大幅度降低高大空间建筑的空调系统冷热负荷
本实用新型中,将盘管式辐射地板与置换式下送风方式的有机结合,可实现良好的分层效应和部分空间控制目的;由于空调机房8设置于辐射地板1下面,故当需要调节室内热湿环境时,调节进入室内的回风的温度和新风的湿度,无需过多管道以及过多的中间传递过程,即可快速实现近地面人员活动区内热湿环境的有效调控,无需从高处传递至近地面人员活动区,进而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空调供冷(热)量在控制区上部的无效损耗,这种分层空调(部分空间空调)方式能从源头上大幅度减少空调负荷。经过实际项目的计算、分析和测试,此空调系统的负荷约为120W/m2~140W/m2,比常规顶送风全空气空调冷负荷降低约55%~60%,比常规侧送风全空气空调冷负荷降低约45%~50%。热负荷降低幅度与冷负荷降低幅度相近。
其次,本实用新型大幅度降低高大空间建筑的空调系统初投资 。
本实用新型中,带有新风口9以及送风口7的置换送风装置2与辐射地板1紧邻,故新风口9以及送风口7位置低,风速小,系统风量也大幅度减小。而现有技术中,高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负荷大、初投资高、运行能耗和费用高、室内热舒适性差、室内空气品质不良,其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形式和送风方式的原因,导致空调系统负荷大幅度增加,风量很大,进而空调机组、风管、阀门及其附件的型号都会大幅度增加,初投资较高。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空调系统负荷的大幅度降低,故空调系统中制冷设备、输送设备、末端设备、附属设备、管材、附件等容量和型号大幅度减小,空调系统初投资大幅度降低。且本实用新型中,无需设置过多的回风口、回风管、送风口及送风管等等,故在系统设置等方面,材料节省,初投资减少。
再次,本实用新型大幅度降低高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和费用。
第一,空调系统设备容量的大幅度缩减,直接会带来运行能耗和费用大幅度降低的结果。第二,只对控制区(近地面人员活动区)进行热湿处理,空调系统风量大幅度减小,空气循环动力设备的运行能耗和费用大幅度降低。第三,此装置可实现对室内回风的“就地处理”,省掉了将室内回风输送到空调机组集中处理然后再输送到末端的全过程,大大降低了系统输送能耗。第四,由于采用了大面积的盘管式辐射地板,而盘管中以水为媒介进行冷热量的输送,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输送能耗仅为以空气为媒介的空调系统的20%~30%左右。第五,采用空气调湿设备对新风进行除湿的方式取代传统的冷凝除湿方式并承担室内的全部潜热负荷,其他设备只需要处理室内显热负荷(约占总负荷50%~70%),从而使得直接利用免费的天然冷源成为可能,即使采用电制冷,制冷机的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约30%以上,制冷机效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运行能耗和费用。
最后,本实用新型大幅度提高高大空间建筑的室内热舒适性
盘管式辐射地板与置换式下送风方式的有机结合,可实现良好的分层效应和部分空间控制目的,实现对控制区(近地面人员活动区)热湿环境的有效调控,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控制区(近地面人员活动区)内温湿度分布不均,风速偏大,吹风感强烈,夏季体感温度偏高(热辐射导致)和冬季体感温度偏低(冷辐射导致)等诸多不舒适的因素。
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大幅度提高高大空间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
置换式下送风是将处理过的新鲜空气由室内底部区域送入,经过人体后升至室内房间上部,因其由下至上先经过人员呼吸区后到达室内上部污浊区域的机理和其气流组织流动的合理性,使室内工作区人员在同等条件下,比全空气混合通风方式能得到更高质量的室内空气品质 。而且,空气调湿设备还可以对空气进行有效的净化,去除空气中的细菌、霉菌、粉尘等有害物质。由于空气调湿设备承担室内的全部潜热负荷,其他设备只承担室内显热负荷,系统中不存在潮湿表面,进一步杜绝了有害物质的滋生,空气品质极佳。
本实用新型中的空气调湿设备3,对新风进行有效的调湿,一套装置可同时满足除湿和加湿的需求,而且可以对空气进行有效的净化,去除空气中的细菌、霉菌、粉尘等有害物质。
现有的空气调湿方式基本包含以下五种:
1.冷却除湿:将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再除去冷凝后的水分。空气温度在露点以上的场合有效。
2.压缩除湿:对潮湿空气进行压缩、冷却,分离其水分。在风量小的场合有效,但不适宜于大风量。
3.固体吸附式除湿:采用毛细管作用将水分吸附在固体吸湿剂上。可将空气温度降低露点左右,但吸附面积大时设备也随之变大。
4.液体吸收式除湿:采用氯化锂等水溶液的喷雾吸收水分。空气温度可降至露点左右,但设备较大,而且必须更换吸收液。
5.吸附转轮除湿:将浸渍吸湿剂的薄板加工成蜂窝状转轮,进行通风。
上述的除湿装置,结构简单,经过特殊组配可将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
空气湿度的单独处理分为湿式和干式两种方法。溶液除湿属于湿式,而干式一般采用转轮除湿。溶液除湿和转轮除湿都具有除湿量大、性能稳定、可连续工作的特点。除此之外,溶液除湿一套装置同时具有夏季除湿、冬季加湿的功能,并且通过盐溶液的喷洒还可以净化空气。因此,一般民用空调使用溶液除湿更具优势。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室内的辐射地板(1),所述辐射地板(1)与地基之间形成腔体(4);
所述辐射地板(1)上表面固定有置换送风装置(2),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内设有调温装置(5),从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的回风口(6)进入的回风通过调温装置(5)调节温度后通过送风口(7)送入室内;
所述辐射地板(1)与地基之间形成的腔体(4)内设有空调机房(8),所述空调机房(8)内设有空气调湿设备(3),所述空气调湿设备(3)用于调节从空调机房(8)的新风口(9)进入的新风的湿度,并将湿度调节后的新风送入置换送风装置(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中的调温装置(5)为干式盘管(10),所述干式盘管(10)设于所述回风口(6)的下方,所述干式盘管(10)上连接有冷热源管和排出管,所述冷热源管用于对干式盘管(10)提供冷热源,所述冷热源经过干式盘管(10)后从排出管排出;所述冷热源管和/或排出管上设有阀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地板(1)与地面形成的腔体(4)内设有与水源连接的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冷热源管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流风机(11),所述贯流风机(11)设置于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内,且设于干式盘管(10)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地板(1)内还设有用于室内供冷或供热的管道(12),所述管道(12)以盘管式方式设置于辐射地板(1)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流结构(13),所述均流结构(13)设于所述送风口(7)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结构(13)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上设有若干流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结构(13)为若干腔体结构,所述腔体上开设有孔,所述腔体的开孔率为60%-70%。
9.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地板(1)内设有若干管道,若干管道之间预留固定间距,所述固定间距处与所述辐射地板(1)上对应的位置为连接处,所述置换送风装置(2)固定于所述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7)为空腔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上设有若干的送风孔(14)。
CN201821367168.6U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Active CN208920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7168.6U CN208920428U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7168.6U CN208920428U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20428U true CN208920428U (zh) 2019-05-31

Family

ID=66704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67168.6U Active CN208920428U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2042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695A (zh) * 2020-12-29 2021-04-13 明德倍适(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辐射空调系统及温湿度调节方法
WO2021030462A3 (en) * 2019-08-13 2021-05-20 Eric Dickinson Improv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ing hvac systems
CN112944622A (zh) * 2021-02-26 2021-06-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下出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和下出风空调
WO2022166054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苏州大学 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
WO2022166053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苏州大学 一种柔和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0462A3 (en) * 2019-08-13 2021-05-20 Eric Dickinson Improv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ing hvac systems
CN112648695A (zh) * 2020-12-29 2021-04-13 明德倍适(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辐射空调系统及温湿度调节方法
WO2022166054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苏州大学 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
WO2022166053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苏州大学 一种柔和送风的置换通风式建筑物
CN112944622A (zh) * 2021-02-26 2021-06-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下出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和下出风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20428U (zh)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CN104833018B (zh) 一种遗址博物馆葬坑环境置换通风调控与净化保护系统
CN203744430U (zh) 一种顶棚辐射空调系统
CN207146724U (zh) 一种户式新风净化全空调系统
CN101482303A (zh) 纺织厂房节能降耗空调方法及单元空调装置
CN206369270U (zh) 一种分质热回收冷剂过冷再热空调器
CN104534578B (zh) 一种单冷水机组诱导送风与辐射一体化空调装置
CN106152319A (zh) 一种热回收降温空调器
CN208920319U (zh) 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新型空气处理系统
CN205957377U (zh) 洁净手术室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CN208920452U (zh) 一种用于高大空间建筑的送风系统
CN208920479U (zh) 毛细管网与空调并联的室内温控系统
CN104930619B (zh) 蒸发冷却-吸收式热泵相结合的发电厂用空调系统
CN207422535U (zh) 毛细管网土壤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CN202350204U (zh) 多功能家用新风机
EP3842697B1 (en) New-type air conditioning terminal system for high and large spaces
CN105091167A (zh) 与太阳能结合用于半开放式餐厅的蒸发冷却空调墙系统
CN105864933B (zh) 具有水平交叉流间接蒸发制冷装置的空调机组
CN208170569U (zh) 一种半集中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CN206330247U (zh) 基于地道风与蒸发冷却通风空调复合的供冷供热系统
CN204787008U (zh) 窗式自然通风空气加湿器
JPH04161754A (ja) 換気空調設備
CN208920422U (zh) 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
CN106196378A (zh) 洁净手术室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CN207123008U (zh) 流体动力逆流式纺织专用空调洗涤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