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82361A -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82361A
CN109282361A CN201810969651.XA CN201810969651A CN109282361A CN 109282361 A CN109282361 A CN 109282361A CN 201810969651 A CN201810969651 A CN 201810969651A CN 109282361 A CN109282361 A CN 109282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supporting element
indoor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696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敏
侯占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6965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8236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82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823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包括设置于地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回风口和进风口,通过内置风机的作用,支撑件周围的室内空气从所述回风口吸入该装置;新风或处理风从所述的进风口进入该装置,所述新风或处理风来源于调湿空调机组;所述回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设有混合腔,所述支撑件的最外侧设有送风口,从所述回风口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通过混合腔混合后从所述送风口送出,进入室内,达到调节室内温湿度的目的。本发明的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内置的干式盘管能够对室内回风进行有效的等湿降温或升温,实现室内回风的就地处理,大幅度降低系统的运行能耗和初投资。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暖通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暖通空调领域传统形式的置换送风口,仅具有落地式送风口的功能,其出风口的风速和送风方向一般不可调节,送风气流的均匀性调节通常采用固定金属网格板装置;其结构形式简单而且功能单一,仅用于满足夏季送风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往往各使用季节(主要是夏季和冬季)都需要向室内送风,而且送风参数是不同的,如果送风风速和送风方向等均不可调节,则很难达到置换送风预期的效果。同时,随着暖通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地板冷热辐射系统与置换送风系统的有机结合而实现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由于具有空调系统负荷、初投资、运行能耗和费用较低、室内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较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的采用。但是,由于传统形式置换送风口形式和功能的单一,导致其处理负荷的能力很有限,当系统需要承担的总负荷较大时,单位区域内需要设置很多的置换送风口,这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初投资,而且严重影响了室内的美观和人员的通行流线及视线。并且,由于传统形式置换送风口仅具有落地式送风口功能的限制,空调系统内还需要单独设置大风量的空调机组,将处理到合适温湿度的空气通过风机、风管等组成的输配系统输配到置换送风口。
众所周知,以空气为媒介来输送冷热量的能耗偏高,是以水为媒介输送冷热量的能耗的4~5倍左右,因此降低长距离输送的空调系统的风量,尽量采用“就地处理”的方式,能有效地降低系统能耗。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能够实现对室内回风的有效降温或升温,可以实现对室内回风的“就地处理”,大大降低了系统输送能耗和初投资。本发明中,新风和回风混合,可使送风温湿度参数均匀,人员热舒适性更佳。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包括设置于地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回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回风口用于吸收支撑件周围空气,作为室内回风;所述进风口用于吸收地面下方送入的新风或处理风,所述新风或处理风来源于调湿空调机组;
所述回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设有混合腔,所述支撑件的最外侧对称设有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从所述回风口和进风口吸收的空气通过混合腔混合后从所述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送入室内,送风温度为20±2℃;
所述支撑件的高度为2±0.5米。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腔上部还设有风机,所述回风口处的回风通过所述风机的作用吸入本装置后,经温度调节装置调温后的回风通过所述风机的作用进入混合腔。
更进一步地,所述混合腔设置于所述支撑件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混合腔上面设有风机和用于调节温度的温度调节装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装置为干式盘管,所述干式盘管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上,且所述干式盘管与回风口之间设有缓冲通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口构成空腔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侧面开设有若干送风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为立体框架,所述送风口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送风口均设于所述支撑件的最外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送风口外周的遮挡装置,每个所述送风口均设有一个遮挡装置,所述遮挡装置将所述送风口分为遮挡区和送风区。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装置为卷筒式布帘,所述卷筒式布帘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撑件的顶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口上设有若干固定卡,所述卷筒式布帘的底部设有卷轴,所述卷轴插入所述固定卡内。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处设有风量调节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装置内置干式盘管和风机的配合,不仅满足了对地面人员活动区域室内回风的就地处理,而且实现了置换送风的效果,即就地处理后的回风,通过送风装置再次送回室内,直接进行室内靠近地面区域温度的调节。本发明无需长距离输送空调系统的送风,同时有效利用室内地面附近的回风,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输送能耗,充分利用了室内地面附近的回风资源。
本发明中,无需单独设置大风量的回风处理机组,直接将若干本发明中的置换送风装置设置于地面,根据所需负荷以及风量需求,进行台数调整即可。
使用本发明时,当处理后的回风与调湿空调机组处理后的新风或处理风同时进入本发明中的混合腔时,首先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空气通过送风口送出,进入室内,实现室内温湿度环境的调节。同时,本发明中,新风和回风充分混合,可使送风温湿度参数均匀,人员热舒适性更佳。
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采用置换通风空调方式的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送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卷筒式布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均流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送风口; 2、第二送风口;3、卷筒式布帘;4、进水管;5、均流孔板;6、接口装置;7、风量调节阀;8、温度调节装置;9、控制阀;10、风机;11、回风口;12、送风口;13、送风孔;14、支撑件;15、进风口;16、调湿空调机组;18、回水管;19、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附图1-5所示,本发明中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包括设置于地面19的支撑件14,在支撑件14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回风口11和进风口15,其中,回风口11用于吸收支撑件14周围空气,作为回风,尤其是支撑件14附近靠近人员活动区域的室内回风;进风口15用于吸收地面19下方送入的新风或处理风,所述新风或处理风来源于调湿空调机组;其中,调湿空调机组优选溶液空调调湿机组。
为了实现便于送风,本实施例中,将回风口11和进风口15分别设于支撑件14的顶部和底部,实现下部进风,上部回风,中间混合的目的,进而实现在进气以及混合时气流比较顺畅,效率高的特点,且回风口11设置于顶部,便于吸收更多的室内回风。
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新风或处理风与处理后的室内回风达到充分混合效果,还在回风口11和进风口15之间设有混合腔,具体地,混合腔为设置于回风口11和进风口15之间的虚拟腔体,当新风或回风进入时,必然通过混合腔混合后,再从支撑件14侧部的送风口12送出,进入室内。本实施例中,送风通过侧部,回风的进入通过顶部,而新风或处理风的进入通过底部,主要是考虑各种管路以及风口的排布;首先,对于支撑件14而言,其只能为平面框架结构或立体框架结构,无论哪种结构,其侧部可开设送风口的位置以及选择余地更大,而本发明中的送风装置,重点是送风,故送风口需要选择便于开设、且面积较大的位置,故选择侧部;而新风或处理风,则是通过空调机组供给的风,需要配送至送风装置处,而通过底下管道输送,节省空间;对于室内回风,由于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室内回风进行温度处理,故其必然来源于室内,可选择支撑件14的顶部或侧部,而侧部已经用于送风,故设置于顶部,且回风量较大,能处理更多的室内回风。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4的最外侧设有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其中,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对称设置,从所述回风口11和进风口15吸收的空气通过混合腔混合后从所述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送入室内,实现回风和新风混合后多途径送出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员活动区的需求,本实施例中,将支撑件14的高度设定为2±0.5米。室内人的活动区域大多数为2米左右,而支撑件14为2米,处理的室内回风也是2米左右的,满足人员活动区的温湿度要求。
本实施例中,从送风口送出的送风温度为20±2℃,这一温度为室内较佳的温度,能够满足人员活动区的温度需求,温度太高,则容易导致室内干燥,引起不适;而温度太低,过于寒冷,不适于人体。
本发明中,支撑件14底部采取地脚螺栓固定的方式固定于地面19之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4可以为四方体的框架,具体为金属框架,其作用是支撑和固定内部的一些器件,具体结构可以为骨架式结构。采用金属框架是因为其强度高,受力好。
本实施例中,将支撑件14设置于地面19,即整个置换送风装置设置于地面19上,对室内回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就地处理,无需长距离输送空调系统的送风,运行能耗较低,而且系统初投资较小。该装置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的空间内,对盘管式置换送风装置的数量、分布进行调整。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支撑件14,支撑件14内部中间位置的混合腔,以及支撑件14顶部和底部的回风口11以及进风口15,以及设置于混合腔上面的风机10;其中风机10可选用贯流风机、离心风机或者轴流风机等。
当风机运转时,形成强制对流,而且通过调节风机转速的大小,能够很好的调节回风量。从回风口11以及进风口15进来的两股风,通过混合腔混合后送出。
如果没有风机10,则室内回风流入该装置内的速度慢,即进入的回风少,效率低。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风机选用变频风机,变频风机通过调节工作频率,能够自动调节风机的风量,进而实现处理回风量的增加或减少。
当本实施例中的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用于会展建筑时,在每一层地面19设置若干个置换送风装置;由于会展中心等建筑人员较多,负荷较大,如果设置空调机组进行大风量的回风处理,则需要在每一层设置若干回风管,且占用空间很大,同时还需要将处理后的空气通过风机、风管等输配到置换送风口,需要的管路较多,系统输送中的耗能较高,初投资较大;而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置换送风装置,直接从回风口11吸收每一层中所需的回风,然后通过装置内的温度调节装置,就地进行温度处理后,从送风口12送出,很好实现了室内温度的调节,而且节省空间,初投资较低。通过送风管将新风或处理风输送至支撑件14,由底部送入,然后与处理后的室内回风混合,通过风机10的作用从送风口12送出,达到对室内空气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目的。因为新风量相对较小,故风管占用的空间和初投资也会小很多。
实施例2
参照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混合腔设置在支撑件14的中间位置,方便处理后的室内回风和新风的混合。
本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8选用干式盘管,干式盘管以水为介质进行调温,且干式盘管内冷冻水可采用高温冷水,温度可达16℃左右,盘管表面不结露,只处理室内显热,杜绝冷凝水的产生,没有潮湿表面,进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在干式盘管的同一侧分别设置进水管4和回水管18,当进水管4通入热水时,可以对室内回风加热处理,而当进水管4通入高温冷水时,则对室内回风进行降温处理,在进水管4或回水管18上设有控制阀9,控制阀9控制干式盘管内水流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控制阀9为电动两通阀,为对冷热水进行开断式控制。
优选地,控制阀9安装于回水管18上。考虑供热时回水温度比供水温度低,可适当延长阀门使用寿命,还有如果装在进水管4上,关闭阀门的时候,会因盘管里的水流惯性使得盘管真空而引起振动、噪音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干式盘管以及风机10均通过螺栓等固定于支撑件14上。当干式盘管以及风机10等与支撑件14顶部距离较远时,通过金属连接件等进行连接,但是需要将风机10设置于干式盘管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干式盘管和贯流风机是成套的配合使用,就像家用的分体空调一样,如果只是盘管表面热或者冷,没有风机吹,自然对流的换热是很缓慢的,而且气流方向和流速不可控。盘管内的冷热水是供冷和供热的源头,风机所吹的风流经盘管表面,带走冷量或热量,进入室内,对室内空气温湿度进行调节。贯流风机采用变频调节,可自动调节风量。
现有技术中,只是具备置换式送风功能的装置,目的是进行送风的功能,而本实施例中,在置换式送风装置内增加了干式盘管以及贯流风机,实现了对室内回风的直接温度调节和就地处理。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回风口11吸收的回风进入时的缓冲,在干式盘管与回风口11之间设有缓冲通道;即干式盘管与回风口11之间有间距,这一间距形成缓冲通道,可以容纳一部分的回风,当回风量很大时,回风通过缓冲通道进入干式盘管,避免大量回风进入,容易造成风量堵塞,影响工作过程。
实施例3
参照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送风口12为空腔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上设有若干的送风孔13。具体设置时,立体结构可以是椭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六面体等多种结构,然后在其侧壁上开设多个送风孔13即可。
送风口12可以为穿孔金属板直接加工生产成型。同时,送风孔13可以为圆形、四方形等各种结构,还可以为与立体结构平行的环形结构,即在立体结构的壁上开设若干环形结构。当设置为环形结构时,送风量快,效果更佳。
对于送风孔13,按照流体力学及相关力学原理,通过详细计算来选择金属板的材质和打孔的具体参数等。本实施例中,送风孔13的开孔率占整个空腔立体结构表面积的60%—70%,主要是考虑出风量、风阻力、机械强度等。开口率越大,出风量越大,阻力越小。
送风口12可以呈环形环绕于置换送风装置周边,也可以对称设置于其周边,即送风口12环形环绕于支撑件14的外周,实现对支撑件14外周的送风。一个送风口12的话,在送风时,效果比较弱,不如多个同时送风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4为立体框架,送风口12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送风口12均设于所述支撑件14的最外侧。
立体框架,比如四方体框架、圆柱体框架等等,然后在四方体的四个侧面或圆柱体的侧面分别排布若干的送风口12。
送风口12直接置于地面19即可,无需过多的固定件进行固定。
参照附图3所示,还包括设于所述送风口12外周的遮挡装置,每个所述送风口12均设有一个遮挡装置,所述遮挡装置将所述送风口12分为遮挡区和送风区。遮挡装置从上至下设置,使得送风口12上部形成遮挡区域,下部形成送风区域。即只能从下部向室内送风。
在冬季送热风时,需要调节送风口12的大小,防止热风快速上飘。因为遮挡了出风口面积,那么就会提高出风速度,可将热空气送的更远,否则可能刚送出就直接向高空飘走了,很难到达人员的位置。
故本实施例也适合于冬季的使用,能够提高出风速度,将需要的热空气送至需要的位置。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遮挡装置为卷筒式布帘,所述卷筒式布帘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撑件14的顶部。
为了避免送风口的风将卷筒式布帘吹起,本实施例中,在送风口12上设有若干固定卡,所述卷筒式布帘的底部设有卷轴,所述卷轴插入所述固定卡内。
实施例4
参照附图1以及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包括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的内侧分别是第一卷筒式布帘和第二卷筒式布帘,在第一卷筒式布帘和第二卷筒式布帘的内侧设置均流孔板5。该装置的上部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8(即干式盘管),该装置的最上端设置有回风口11。
使用中,回风口11进入的室内回风,通过干式盘管以及贯流风机10进行温度调节后,与进风管内的送入的新风混合,通过送风口12送入室内。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卷筒式布帘和第二卷筒式布帘,用连接件固定在支撑件14的顶部,送风口12靠近支撑件14的最外侧,从上至下,设有若干的固定卡,所述卷筒式布帘的底部设有卷轴,所述卷轴插入所述固定卡内。
优选的,所述的均流孔板5,下端固定在装置底部,上端固定在金属框架上,对送风气流起到缓冲和使之均匀分布的作用。此时,混合腔由均流孔板5构成新风或处理风和处理后的回风同时进入混合腔后送出,而在回风进入混合腔之前设置温度调节装置,实现对室内回风的温度调节。
参照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均流孔板5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上设有若干孔状结构,用于实现均流。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可以设置若干均流孔板5,若干均流孔板5围成腔体结构,使得进风与回风刚好在腔体内,然后在腔体内混合,实现了回风与新风或进风的均匀混合;混合均匀后的风通过均流孔板5流入进风口,进入室内,实现风的均匀送入。
优选的,所述的接口装置6,下端与进风通道连接,内部设置有电动风量调节阀7,对风量进行方便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的干式盘管,高温冷水或热水流经其内部,对室内循环空气进行降温或升温,出水管上设置有控制阀9,根据室内温度控制要求来决定对控制阀9的开启或关闭。
优选的,所述的风机10,为滚筒形多叶叶轮,叶轮可沿旋转轴方向延长,动压较高,可获得扁平而高速的气流,气流达到的距离较长,噪声较低。根据室内温度控制要求来决定风机10的开启或关闭,变频调节其转速进而对循环风量进行调节。
优选的,所述的回风口11,当开启贯流风机10时,同时开启干式盘管出水管上设置有控制阀9,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11进入该装置,空气流经干式盘管后被降温或升温。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控制室内温湿度时,以供冷(降温)为例,地板辐射系统承担基础显热负荷,该置换式送风装置下部的接口装置6连接空气调湿设备,处理室内潜热,上部的干式风机盘管系统处理剩余显热。供热(升温)与之类似。
实施例5
参照附图5和图1所示,作为一种应用场合,本实施例中的盘管式置换送风装置可以用于高大空间。本实施例中,将本申请的盘管式置换送风装置固定于高大空间的地面19,此时,在地面19下方设有进风管,进风管与进风通道相通,当需要调节室内温湿度时,开启温度调节装置8和风机10,进行支撑件14内回风温度的调节,然后与下部的新风混合后从送风口12送入室内。
本实施例中,采用溶液调湿空调机组16提供新风,新风和处理后的回风混合后,通过送风口12送入室内。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本实施例中,将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装于地面19上,溶液调湿空调机组16通过管道与置换送风装置连通,在置换送风装置的进风口15处设置接口装置6,然后在接口装置6的底部设置电动风量调节阀7,控制此装置的进风量(新风或处理风),当送风风速和风向在季节性变化需要调节时,可以手动拉下不透风的第一卷筒式布帘和第二卷筒式布帘,遮挡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的有效面积,提高下部未遮挡送风口12处的出风速度;送入的空气通过可透风的均流孔板5达到使气流均匀分布的目的,此均流孔板5可方便地拆卸下来,以便于其清洗、更换和装置内管道、阀门、仪表等的检修;透过均流孔板5均流后的空气,通过按一定要求冲孔金属板的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此时送风口12为金属板。将空气均匀地送入室内,该冲孔的金属板既作为出风口的功能,又有防护装置内设备和整体美化装置外表的功能;根据室内温度控制要求来开启温度调节装置8,同时开启贯流风机10,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11进入该装置,空气流经温度调节装置8后被降温或升温,被降温或升温后空气进入均流孔板5围成的腔体里,与下部进风(新风或处理风)混合后流经均流孔板5,最后通过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均匀的送入室内,达到置换送风的目的。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本发明内部设置的第一卷筒式布帘和第二卷筒式布帘可以很方便的手动推拉,控制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的出风面积,保证按不同季节(夏季、冬季和过渡季)需求进行送风;内部设置的均流孔板5,可以起到缓冲和调节气流的作用,与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互相配合,能使气流均匀的被送入室内,均流孔板5的可拆卸性能够使装置更加方便灵活地进行检修。接口装置6底部的电动风量调节阀7可以很方便的对进风量(新风或处理风)进行调节,保证按需供给。温度调节装置与风机相互配合,完成对室内回风的有效降温或升温,可以实现对室内回风的“就地处理”,大大降低了系统输送能耗和初投资。同时,该装置与地板冷热辐射系统有机结合,可很好地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理念,从而大幅度降低空调系统负荷、初投资、运能能耗和费用,室内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采用置换通风空调方式的场所。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地面(19)的支撑件(14),所述支撑件(14)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回风口(11)和进风口(15),所述回风口(11)用于吸收支撑件(14)周围空气,作为室内回风;所述进风口(15)用于吸收地面(19)下方送入的新风或处理风,所述新风或处理风来源于调湿空调机组;
所述回风口(11)和所述进风口(15)之间设有混合腔,所述支撑件(14)的最外侧对称设有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从所述回风口(11)和进风口(15)吸收的空气通过混合腔混合后从所述第一送风口(1)和第二送风口(2)送入室内,送风温度为20±2℃;
所述支撑件(14)的高度为2±0.5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上部还设有风机(10),所述回风口(11)处的回风通过所述风机(10)的作用吸入本装置后,经温度调节装置(8)调温后的回风通过所述风机(10)的作用进入混合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设置于所述支撑件(14)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混合腔上面设有风机(10)和用于调节温度的温度调节装置(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8)为干式盘管,所述干式盘管固定于所述支撑件(14)上,且所述干式盘管与回风口(11)之间设有缓冲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12)构成空腔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侧面开设有若干送风孔(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4)为立体框架,所述送风口(12)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送风口(12)均设于所述支撑件(14)的最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送风口(12)外周的遮挡装置,每个所述送风口(12)均设有一个遮挡装置,所述遮挡装置将所述送风口(12)分为遮挡区和送风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装置为卷筒式布帘,所述卷筒式布帘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撑件(14)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12)上设有若干固定卡,所述卷筒式布帘的底部设有卷轴,所述卷轴插入所述固定卡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5)处设有风量调节阀(7)。
CN201810969651.XA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Pending CN1092823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69651.XA CN109282361A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69651.XA CN109282361A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82361A true CN109282361A (zh) 2019-01-29

Family

ID=65183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69651.XA Pending CN109282361A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8236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9074A (zh) * 2019-10-31 2020-02-04 东华大学 一种适用于室内高效均匀送风的球形风口与空调系统
CN118189330A (zh) * 2024-02-28 2024-06-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送风能量和新鲜度梯级利用的通风系统和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2985A (ja) * 2004-06-17 2006-01-05 Kimura Kohki Co Ltd 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01672607U (zh) * 2010-04-30 2010-12-15 清华大学 一种配合地板辐射供冷系统使用的中央空调置换送风末端
CN101984301A (zh) * 2010-11-02 2011-03-09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落地置换式送风装置
CN103307668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新风盒和新风引入装置
CN103743020A (zh) * 2014-01-20 2014-04-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房间空调器
CN205372868U (zh) * 2016-01-15 2016-07-06 南京佳力图空调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空调
CN106839185A (zh) * 2017-02-21 2017-06-13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新回风可切换的置换通风型除霾新风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2985A (ja) * 2004-06-17 2006-01-05 Kimura Kohki Co Ltd 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01672607U (zh) * 2010-04-30 2010-12-15 清华大学 一种配合地板辐射供冷系统使用的中央空调置换送风末端
CN101984301A (zh) * 2010-11-02 2011-03-09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落地置换式送风装置
CN103307668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新风盒和新风引入装置
CN103743020A (zh) * 2014-01-20 2014-04-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房间空调器
CN205372868U (zh) * 2016-01-15 2016-07-06 南京佳力图空调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空调
CN106839185A (zh) * 2017-02-21 2017-06-13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新回风可切换的置换通风型除霾新风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辛雷主编: "孔板出风",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实用全书 第3卷》 *
郑时龄,陈易主编: "2米", 《世博园与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9074A (zh) * 2019-10-31 2020-02-04 东华大学 一种适用于室内高效均匀送风的球形风口与空调系统
CN118189330A (zh) * 2024-02-28 2024-06-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送风能量和新鲜度梯级利用的通风系统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5912B (zh) 一种高速公路收费亭个性化环境控制系统
CN208920428U (zh) 一种温度和湿度独立控制的送风系统
CN105783123B (zh) 一种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
CN109210727A (zh) 毛细管网与空调并联的室内温控系统
CN107990427A (zh)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CN104534578B (zh) 一种单冷水机组诱导送风与辐射一体化空调装置
CN103968513B (zh) 一种基于床位的局部送风系统
CN209655493U (zh) 一种基于装配式墙板的空调系统
CN109282366A (zh) 一种用于高大空间的新型空调末端系统
CN109282361A (zh) 一种改进型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CN106091110A (zh) 采用纤维布风器的对流辐射空调室内机
CN208124466U (zh) 一种竖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920454U (zh) 一种室内用置换送风装置
CN104197417B (zh) 户式化科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605298U (zh) 一种新风、空调、加湿一体舒适送风系统装置
CN208920452U (zh) 一种用于高大空间建筑的送风系统
CN204153908U (zh) 一种柜式毛细管网
CN206073254U (zh) 一种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
CN109682003A (zh) 一种带新风的散热器供暖装置
CN210891955U (zh) 一种适用于烟草行业的节能型中央空调
CN209341512U (zh) 一种车间空调设备
CN203203164U (zh) 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装置
CN208186589U (zh) 一种经济型风管式空调系统
CN105890123A (zh) Glv及新风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及其安装室
CN206556173U (zh) 毛细管辐射空调舒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9